2021-2022学年冀人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10课 地球的内部教案
第10课 地球的内部(教学课件)五年级科学上册(冀人版)

导入
地球像篮球一样 是个球体,它在太空 中不停地运动着。
篮球的内部是空的
地球的内部又是怎么样的呢?
第一部分 认识地球的结构 • 观察地球内部构造模型,你发现了什么?认识地球构
活动:
造
通过观察地球构造模型了解地球
模
内部结构。
型
##注意观察圈层颜色、厚度等##
地球构造模型图
我们能从 地球内部模型 中解读出什么?
地球内部分为: 地壳、地幔、地核 三个层面
你还知道地球内部 的什么知识呢?
当遇到想不通的 时候,研读课本,你 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自学课本37 页,了解地 球的内部结
构。
地球内部结构及特点
做一做:根据这节课所学,制作一张地球内部模拟图。
注意点: ①各层的相对厚度区分开 ②注意美观
第二部分 应用与拓展 • 制作地球圈层模型 • 用不同颜色的橡皮泥来表示地球圈层的大约厚
度,做完切开模型进行观察,比一比,哪个组 的模型科学、直观、新颖。
• 注意:①使用小刀注意安全。 ②模型不大于直径5cm。
拓展资料
科学家根据地震波速度观测的结果,发现地球内部存在全 球范围的速度间断面(如莫霍面、古登堡面和莱曼面等)。用这些 间断面可将地球分成不同的圈层。20世纪80年代,地震层析成 像的研究发现地球内部结构有很大的横向非均匀性,但总体上 是径向分层的,由此将地球的内部结构分成地壳、地幔和地核 三个圈层。
地壳: 地壳是地球固体圈层的最外层,由岩石组成,其底
界为莫霍面。地壳的厚度各处不一,大陆地壳平均厚度 为35千米,大洋地壳平均厚度为7千米。按成分,地壳 可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花岗岩层,由于富含硅和 铝,亦称“硅铝层”;下层为玄武岩层,由于富含硅和镁, 亦称“硅镁层”。
五年级科学《地球的内部》教学设计精品教案

五年级科学《地球内部》教学设计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五年级科学教材第四章《地球与宇宙》第二节《地球内部》。
详细内容包括:地球结构、地壳、地幔、地核特点及地震波传播。
二、教学目标1. 解地球结构,掌握地壳、地幔、地核分布及特点。
2. 理解地震波传播原理,解地震波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结构关系。
3.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能力,激发学生对地球科学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地球结构及地震波传播。
难点:地震波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结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地震波演示模型、PPT。
2. 学具:每组一份地球结构图、地震波传播图。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地球仪展示地球表面,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表面特点,提出问题:“地球内部是怎样?”2. 新课导入(10分钟)(1)通过PPT展示地球内部结构图,讲解地壳、地幔、地核分布及特点。
(2)介绍地震波传播原理,引导学生观察地震波传播图,分析地震波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结构关系。
3. 例题讲解(15分钟)(1)出示例题:地震发生时,为什我们先感觉到上下震动,后感觉到左右震动?(2)引导学生结合地震波传播图,分析原因。
(3)解答:因为纵波(P波)传播速度快,横波(S波)传播速度慢,所以我们先感觉到上下震动,后感觉到左右震动。
4. 随堂练习(10分钟)(2)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导。
(2)拓展:讨论地球内部其他现象,如火山、地热等。
六、板书设计1. 地球结构地壳地幔地核2. 地震波传播纵波(P波)横波(S波)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简述地球内部结构。
(2)地震波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结构关系是怎样?2. 答案:(1)地球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地核。
(2)地震波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结构关系:纵波(P波)传播速度快,横波(S波)传播速度慢。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地球内部结构及地震波传播理解程度,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五年级科学《地球的内部》教学设计教案

五年级科学《地球的内部》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五年级科学教材《地球的内部》章节,详细内容包括:地球的结构、地壳、地幔、地核的特点及组成;地球内部的运动与变化;板块构造学说及其应用。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的结构,掌握地壳、地幔、地核的特点及组成。
2. 理解地球内部的运动与变化,认识板块构造学说。
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观察力和科学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地球内部结构的特点及组成;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解。
教学重点:地球的结构;地壳、地幔、地核的特点及相互关系;地球内部的运动与变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地球仪、地质图、地震仪模型、火山喷发实验装置。
学具:笔记本、彩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表面的特点,提问:“地球内部是什么样子呢?”2. 知识讲解(15分钟)(1)地球的结构:地壳、地幔、地核。
(2)地壳:地球表面的一层薄壳,由岩石、矿物组成。
(3)地幔:地壳下面的一层,主要由硅酸盐岩组成,具有塑性。
(4)地核:地球的最内层,分为外核和内核,外核为液态,内核为固态。
3. 例题讲解(10分钟)讲解地震、火山喷发等地理现象与地球内部结构的关系。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结合地球仪和地质图,分析地壳、地幔、地核的分布及特点。
5. 实验演示(5分钟)展示火山喷发实验装置,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火山喷发的原因。
六、板书设计1. 地球的结构:地壳、地幔、地核2. 地壳特点:薄、岩石组成3. 地幔特点:厚、塑性、硅酸盐岩组成4. 地核特点:外核液态、内核固态5. 板块构造学说:地壳运动、地震、火山喷发七、作业设计(1)我国所处的板块位置及其对地震、火山的影响。
(2)地球内部结构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 答案:(1)我国主要位于亚欧板块,受印度板块、太平洋板块的影响。
这些板块的相互碰撞、挤压,导致我国地震、火山活动频繁。
(2)地球内部结构对地表形态有重要影响。
冀人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地球的内部》教学设计

冀人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地球的内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知识能说出地球内部有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科学探究1.能从地球的结构等方面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2.能通过观察地球内部构造模型等获取科学事实。
3.能用简单图示等方式记录整理有关信息。
4.能用不同材料制作地球圈层模型。
5.能对探究过程进行反思和评价。
科学态度1.能对地球内部构造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
2. 能采用新的方法、新的材料,完成制作地球圈层模型。
3.能与他人合作、沟通交流,形成集体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能意识到人类对地球内部结构的好奇心是研究地球内部技术发展的动力。
教学重点能说出地球内部有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教学难点能从地球的结构等方面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地球内部构造模型、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小刀、直尺、课件、相关的图片或资料。
学生准备《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等。
教学建议课时安排:建议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引导:(出示地球内部构造模型)地球像篮球一样是个球体,它在太空中不停地运动着。
你觉得地球和篮球相比较,在结构上可能会有什么相同与不同呢?2.提问:地球内部是什么样的呢?(二)探究发现,形成知识1.讲述:我们每个小组都有一个地球内部构造模型和一些相关资料。
各小组先来观察地球内部构造模型,在初步认识地球内部各部分名称后,再根据提出的问题做深入探究。
2. 要求:(1)观察地球内部有几个圈层?每个圈层的颜色和厚度是怎样的?(2)选择某一个或几个主题,采用不同的方法进一步探究,并将探究结果记录下来。
(3)比一比哪个小组整理的资料更全面,呈现方式更新颖。
3.获取信息:学生在小组内先观察地球结构模型,再根据研究主题查阅资料。
教师巡视指导。
(为学生准备的资料主要包括:地球每个圈层的厚度,各圈层的状态,科学家对地球内部的探索历程等。
)4.整理信息:学生整理收集到的资料,采用记录表、图示、幻灯片等方式呈现出来,并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4页中。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地球的内部》教案-最新

第(三 )单元 第11课 第1课时
课题
11.地球的内部
作课时间
作课内容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教材31-33页
课时
教学
目标
1. 通过资料学习,能说明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与特点。
2. 通过阅读、模拟实验,理解地球内部的运动模式,能解释地壳缓慢移动的原因和结果。
3. 借助研讨与交流,认识海陆变换、大陆漂移也是地壳运动的结果。
(三)用地震波探测地球内部
1.提问:钻探这种方法很有限,没法钻到地球的中心。不过人们还有一种方法能够探测地球内部,就是地震波探测。
2.地球划分为三个圈层:地壳、地幔、地核。
(四)地壳、地幔、地核的特点
1.谈话:这三个圈层分别有什么特点?厚度怎样?温度怎样?有哪些物质?我们来看一段视频。
学生说说三个圈层的特点,教师PPT补充。
导学过程
学生活动
一、导入
出示地球图片,提问:通过前几课的学习,你对地球有了哪些认识?
二、地球内部的结构与特点
(一)根据自然现象推测地球内部的样子
1.出示火山和地震的图片,提问:你能从下面这些现象中推测一下地球内部的样子吗?
2.出示地热,谈话:地热能不能帮助我们推测出地球内部的情况呢,我们来看一段视频《地热》。
2.提问:地球内部的结构有点像什么呀?
学生交流想法。
导 学 过 程
学生活动
(五)地球内部的运动
提问:我们已经认识了地球内部的结构,那这些结构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
三、模拟实验:地球板块的漂移与碰撞
1.出示实验器材,提问:酒精灯、淀粉糊、泡沫分别模拟的是什么?
酒精灯——地球内部的热量
淀粉糊——岩浆
泡沫块——地球板块
小学科学11地球的内部(教案)学年科学五年级上册苏教版

小学科学11地球的内部(教案)学年科学五年级上册苏教版地球的内部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的结构和组成;2.了解地球内部的特点和运动。
二、教学重点1.地球的内部结构;2.地球的内部运动。
三、教学难点1.地球内部的特点;2.地球内部的运动机制。
四、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多媒体设备、地球模型或图片。
五、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张地球的图片或地球模型,让学生观察并提问:“地球是什么样的?”引起学生的兴趣。
2.呈现(15分钟)通过多媒体设备呈现地球的内部结构和组成,包括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
让学生学习这四个部分,并了解它们的特点和相互关系。
3.探究(20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每组四人。
每组分工合作,每个人负责一个部分,包括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
让学生通过自主研究,探究地球内部的特点和组成,并记录所学到的知识。
4.总结(10分钟)请学生汇报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小组展示。
教师帮助学生总结和归纳,梳理地球内部结构的重要特点。
5.拓展(15分钟)通过多媒体设备呈现地球内部的运动机制,包括地壳板块的运动和地震、火山的产生。
让学生了解地球内部的运动对地表的影响。
6.巩固(15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地震和火山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和防范措施。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交流,并分享讨论结果。
7.作业布置(5分钟)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请描述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的特点和相互关系。
2)请解释地震和火山的产生原因,并谈谈它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和防范措施。
六、板书设计地球的内部内核外核地幔地壳七、教学反思本次课程通过多媒体设备的应用,让学生对地球的内部结构和运动机制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学生通过小组活动和讨论,主动参与了知识探究和交流,培养了他们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但在时间控制上略显不足,希望下次能更好地安排课程进度,确保各个环节能得到充分的展开和深入。
《科学》五年级上册《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教案及教学反思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教案及教学反思教材分析(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是教科版(科学)五上(地球外表及其变化)单元中的一个教学内容。
(地球外表及其变化)单元主要指导学生认识地球外表常见的地形及其变化和原因。
本课继(地球外表的地形)让学生了解认识地球外表的地形及整体概况之后,认识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表形态变化。
本节课主要通过火山和地震的事例来认识地球内部的力量是如何改变地形地貌的。
火山和地震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话题,他们也通过各种途径具备了一些相关的知识。
然而对火山和地震怎样改变着地形,学生可能不很清楚。
本课教学正是基于学生这样的认识根底进行的。
本课内容分为两局部:第—局部是“火山和地震〞,通过事例介绍了火山和地震是怎样改变和重塑地形地貌的。
;第二局部是“地球内部的运动〞,这一局部的教学主要是通过火山和地震的成因让学生认识地球内部的运动。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球外表的地形,它们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
学情分析学生学习本课内容是有肯定根底的,在前面的学习中他们已对地表物质水和空气、岩石和矿物有肯定的了解,对地球内部构造和火山成因,对岩浆岩、沉积岩、化石成因有肯定的认识根底。
火山和地震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话题,他们也通过各种途径具备了一些相关的知识。
因此学生此时已经具备了肯定的能力根底以及知识根底。
然而对火山和地震怎样改变着地形,学生可能不很清楚。
借助一些火山、地震形成的典型地貌的照片、课件等多媒体的展示,学生是可以理解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板块运动,板块运动影响和改变着地表的地形地貌的。
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球外表的地形;火山和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地壳的运动,从而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地形地貌;地球外表的变化有时是迅猛剧烈的,有时是缓慢不易觉察的。
2、过程与方法:阅读资料,了解火山和地震是怎样改变地形地貌的;做板块运动的模拟实验,想象和理解地球内部的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地球的内部教案及反思

11《地球的内部》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地球的内部》是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3单元《地球大队表面和内部》的第三课时。
通过前面两课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了地球表面常见的地形,了解了其变化和形成原因。
本课内容深入前两课本质层面,旨在帮助学生初步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和地壳运动模式,初步了解地壳运动会导致地表发生全球性或小范围的海陆变迁,能初步从宏观层面解释地形高低起伏、火山地震频发的原因。
本课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认识地球内部结构与地壳运动。
先让学生根据地表火山喷发、地热、地震中的物质和能量推测地球内部可能是怎样的,再通过阅读资料认识人类探索地球内部的主要方法和成果,以及科学家对地球内部圈层运动模式作出的猜测。
第二部分是模拟地球板块的漂移与碰撞,通过观察进一步理解地壳运动时板块之间或靠近或远离、或挤压或抬升的现象,意识到能量来自地壳下方处于对流运动状态的岩浆。
第三部分是认识地壳运动导致海陆变化,遵循从局部到整体的认知规律,先让学生根据喜马拉雅山上发现的菊石化石、鱼龙化石推测喜马拉雅山地区很久以前的情况,建立陆地和海洋会转化的意识;再观察地球大陆板块变化示意图,比较今天的地球与两亿年前的地球有什么不同,认识陆地的变化趋势,从而认识海陆变迁、大陆漂移也是地壳运动的结果,为今后继续认识地表变迁理论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学生对于地球内部结构并不是一无所知,知道地球内部有炽热的岩浆,有时会冲出地表,形成火山喷发。
但对于组成地球结构的三个圈层缺乏深入的了解,更没有认识到地球内部的结构特点会引起地形地貌的变化。
本节课将带领学生一起探索未知的学习内容。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知道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在不断运动着。
2.通过实验,知道地壳运动的能量来自地壳下方处于对流运动状态的岩浆。
3.通过阅读,知道全球性大陆漂移学说,能简单解释海陆变换、大陆漂移现象。
科学探究:1.通过阅读、模拟实验,理解地球内部的运动模式,能解释地壳缓慢移动的原因和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课地球的内部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内部由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组成
2、知道地球内部是一个运动着的高温、高压的环境,地球内部有炽热的岩浆。
3、能制作出地球结构模型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地球内部由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组成
难点:理解地球内部是一个运动着的高温、高压的环境,地球内部有炽热的岩浆。
三、教学准备
PPT课件、地球内部结构模型、学生活动手册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一节我们学习了《地表探秘》,知道了地球表面凸凹不平,有陆地也有大海,陆地上有山地也有平原,并且知道了现在的陆地和海洋是经过漫长的岁月,分裂和漂移而形成的,这种状态,现在还在缓慢地发展变化着,那么地球内部又是什么样的呢?
让我们一起走进科学课堂来探究吧
课题:地球的内部
(二)探究与发现
活动一认识地球的结构
观察地球内部构造模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讨论、交流
地球的内部结构为一同心状圈层构造,由地心至地表依次分化为地核、地幔、地壳。
仔细观察地球模型内部圈层的颜色、厚度等,提出研究主题
研究主题:1、每个圈层的厚度是多少?
2、各圈层是什么状态的?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
让我们选择某一个或几个主题,采用不同的方法进一步探究,并将探究结果记录下来
提示:围绕主题收集资料,可利用网络,视频等查找资料
以小组为单位搜集资料,并将自己搜集的资料与其他同学交流
资料:
地球的内部结构为一同心状圈层构造,由地心至地表依次分化为地核、地幔、地壳。
地球地核、地幔和地壳的分界面,主要依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急剧变化推测确定。
如果把地球内部结构做个形象的比喻,它就像一个煮熟的鸡蛋,地核就相当于蛋黄,地幔就相当于蛋白,地壳就相当于蛋壳。
地壳是固体外壳,由岩石组成。
是属于地球表面的一小部分,地壳的厚度是不均匀的,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大陆部分平均厚度约33千米,高山、平原地区(如青藏高原)地壳厚度可达60~70千米;海洋地壳较薄,平均厚度约6千米。
地壳厚度的变化规律是:地球大范围固体表面的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
地壳的温度一般随深度的增加而逐步升高,平均深度每增加1千米,温度就升高30℃。
地幔是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的中间层,厚度将近2900千米。
地幔又可分成上地幔和下地幔两层.主要由致密的造岩物质构成,温度大致在1000℃到2000℃之间,这样高的温度足可以使岩石熔化,可能是岩浆的发源地。
但这里的压力很大,约50万~150万个大气压。
在这样大的压力下,物质的熔点升高。
在这种环境下,地幔物质具有一些可塑性,但没有熔成液体,可能局部处于熔融状态,这已从火山喷发出来的来自地幔的岩浆得到证实。
地幔物质呈可塑性固态。
地核厚度约3480千米,又分为内核和外核。
外核物质是液态的,温度高达2000---3000℃,内核温度高达6000℃,但压力可达到350万个大气压,所以内核的物质是固态的。
通过以上事实,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
地球内部是活动的,温度很高,蕴藏着巨大的能量,有炽热的岩浆。
我们也可以通过一些自然现象来推测地球内部的信息
火山爆发------推测地球内部有炽热的岩浆
地震-------推测地球内部蕴藏着巨大的能量
地热-------推测地球内部温度很高
海啸------推测地球内部是活动的
(三)应用与拓展
制作地球圈层模型
用不同颜色的橡皮泥来表示地球圈层的大约厚度,制作地球圈层模型。
材料:红、黄、蓝(绿)三种颜色的橡皮泥
操作方法:1、分别用红、黄、蓝三种颜色代表地核、地幔、地壳。
2、为了更加逼真地还原地球内部结构特点,将地球内部三个圈层的厚度按比例缩小,如将地核的厚度3480千米缩小为1厘米,地幔厚度2900千米则缩小为0.8厘米,地壳厚度17千米缩小后非常的薄,因此,我们只需将蓝色橡皮泥压成非常薄的一层包裹在外面即可。
3、做完后切开模型进行观察,比一比谁的模型科学、直观、新颖。
提示:使用小刀注意安全。
作业:地震作为地球内部运动的证据之一,课后查找资料,了解地震的相关知识。
五、板书设计
第十课地球的内部
地球的结构:地壳、地幔、地核。
制作地球圈层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