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生食牡蛎中副溶血性弧菌的风险评估
海水养殖贝类中四种常见微生物疾病研究概述

中国动物保健2022.02科研动态海水养殖贝类中四种常见微生物疾病研究概述倪妍,王梦轩,王丽君,贺君,曲江勇,王绪敏,刘秀梅*(烟台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山东烟台264005)海水贝类养殖产业在海水养殖总产量中名列前茅。
在贝类养殖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贝类常受到严重的病害影响,导致贝类养殖过程中发生大批的死亡,制约着贝类养殖业的发展。
在贝类的养殖中,常见的微生物疾病种类包括四类:细菌性、病毒性、真菌性、原核生物样微生物疾病。
本文分别对四类疾病中的典型疾病副溶血弧菌病、牡蛎疱疹病毒病、壳病以及立克次体样微生物导致的疾病进行介绍。
殖贝类;副溶血弧菌;牡蛎疱疹病毒;壳病;立克次体样微生物近年来,海水养殖贝类的规模逐渐扩大,但由各种微生物疾病所致的贝类死亡,每年都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
据统计,2001年福建安海湾南岸滩涂养殖的贝类发生大面积死亡。
其中泥蚶的养殖面积约为37.5hm 2,但死亡面积却高达26.67hm 2[1]。
1995年,仅长海县海水养殖的各种贝类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达1亿元人民币[2]。
1989年七月下旬至八月初,庄河海洋村滩涂文蛤发生大规模死亡,仅几日文蛤损失200~300t ,折合人民币150万~200万元[3]。
从现有资料可知,大多数养殖贝类死亡都是由微生物性病原体引起的,特别是一些长期存在的或呈周期性暴发的流行性疾病。
其中常见的微生物性疾病种类包括如下:细菌性、病毒性、真菌性和原核生物样微生物疾病。
1细菌性疾病———副溶血弧菌病副溶血弧菌病,作为养殖贝类中最常见的致病性弧菌病,其致病菌副溶血弧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嗜盐无芽孢细菌,天然存在于沿海水域,是海产品携带细菌性疾病的主要来源,会导致养殖贝类的大批死亡,如:副溶血弧菌病导致广西沿海文蛤大规模死亡[4];鲍鱼感染副溶血弧菌病时会出现萎凋综合征的症状(图1)[5]。
温度、盐度都会对副溶血弧菌产生影响,如:当温度在≤5℃时可以控制浙生牡蛎中副溶血弧菌的危害[6];感染了副溶血弧菌的牡蛎分别被转移到高盐度和中等盐度中,发现与中等盐度相比,高盐度可使副溶血性弧菌在牡蛎中的总密度和致病性密度降低[7]。
实验四 水产品中副溶血型弧菌的检测

标准
1.3%氯化钠碱性蛋白陈水 成分: 蛋白胨 10g 氯化钠 30g 蒸馏水士0.2 制法:将上述成分混合,121摄氏度高压灭菌10min。 2.3%氯化钠胰蛋白胨大豆〔TSA)琼脂 成分: 胰蛋白胨 15.0g 大豆蛋白胨 5.0g 氯化钠 30.0g 琼脂 15.0g 蒸馏水 1000ml 制法:将上述成分混合,加热并轻轻搅拌至溶解,121摄氏度高压灭菌 15mon,调节PH至士。 3.3%氯化钠三糖铁(TSI )琼脂) 成分: 蛋白胨 15.0g 月示蛋白胨 5.0g 牛肉膏 3.0g 酵母浸膏 3.0g 氯化钠 乳糖10.0g 蔗糖 10.0g 葡萄糖 1.0g 硫酸亚铁 0.2g 苯酚红 硫代硫酸钠 0.3g 琼脂 12.0g 水 1000ml 制法:调节PH,使灭菌后为士。分发到适当容量的试管中。121摄氏度高压 灭菌15min,制成斜面,斜面长4cm—5cm
传播途径 主要是通过污染的水源或食物经口摄入
临床表现 上吐下泻 剧烈腹泻和呕吐(米泔水样腹泻物), 大量水分和电解质丧失 ,低容量性休 克及心力不齐和肾衰竭(死亡率高达60%)
学习文档
副溶血性弧菌的生物学特性
雷同于其它引起人类感染的弧菌 抵抗力:不耐热,90C1分钟即被杀死 不耐酸,50%食醋中1分钟死亡 嗜盐(halophilic)
副溶血性弧菌是革兰氏阴性杆菌,无芽胞,无夹膜,有鞭 毛,营养要求不高,在普通培养基中加入适量氯化钠即可 生长,对副溶血性弧菌的检验及鉴定过程并不复杂,关健 是样品的采集和及时送检,若不能及时送检,千万不能放 冰箱保存,因其不耐低温。最好将样本放硷性蛋白胨水或 卡布运送培养基内。
学习文档
三、试剂和仪器
中毒预防:调查显示,加工海产品的案板上副溶血弧菌的检出率为 87.9%。因此,对加工海产品的器具必须严格清洗、消毒。海产品一定 要烧熟煮透,加工过程中生熟用具要分开。烹调和调制海产品拼盘时可 加适量食醋。食品烧熟至食用的放置时间不要超过4个小时。
食品中副溶血性弧菌危害分析与检验论文

食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危害分析与检验【摘要】副溶血性弧菌是广泛分布于近海岸海水、海产品和海底沉积物中的一种嗜盐性细菌,同时也是引起我国沿海地区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首要食源性致病菌,也是全国食源性疾病微生物病因的主要致病物质,近年来,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网数据显示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发生规模及人群暴露规模呈明显上升趋势,据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网显示,在2001——2010年我国的13个监测地区发现,一共上报的食源性疾病中,由微生物引起的疾病事件是最多的,占了385%,这其中副溶血弧菌占了311%,是最主要的病因物质[3]。
现在已经成为了我们一个严重的食源性社会公共卫生问题。
在中国内地,最早报道副溶血性弧菌的中毒事件是在1962年,在随后几十年当中,由该菌引发了大量的中毒事件,其中沿海地区最为严重。
据上海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对上海市大型中毒事件的分析报道中发现,1990——2000年期间上海市一共发生了细菌性食物中毒170起,中毒人数为3695人,死亡3人,其中由副溶血性弧菌造成的中毒事件占据了首位,达到了106起,占所有细菌性中毒的625%[5],可见副溶血弧菌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之大,所以为了增加人们对食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了解,提高对它的重视程度,减轻食源性疾病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本文就副溶血性弧菌生物学特性、危险因素、毒力因子、检测方法及相应的预防措施等方面作一些简单的分析和阐述。
【关键词】食品;副溶血弧菌;危害;检测方法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6681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371-02副溶血弧菌,简称为vp,是一种典型的性革兰氏阴性嗜盐杆菌,它主要分布于海洋环境之中,比如海底沉淀物、海产品以及盐渍类食品之中,该细菌主要的特点就是需在盐性条件下才能生存,因此海产品是其主要的宿主条件。
人们在食用了受该细菌污染的海产品以后,特别容易引发急性的胃炎、胃溃疡等,该细菌致病的最小剂量为105-108cfu[1]。
一起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检验报告

4 讨 论
急 性 肾衰 竭 (c t e a alr , a uern lfi e ARF) u 是一 种 临床 综 合 征 , 指 肾循 环 衰 竭 或 肾 小 管 功 能性 或器 质 性 变 化 而 引 起 的 突 发 性 肾 功 能 障
碍, 常由多种致病 因素 引起。 患者一旦发病。 其肾功能几乎完全丧失, 以 致无法排 除机体产生的代谢废物。 当肾脏的正常功能受到严重损 害时 , 就会导致毒索、 代谢废物和水积聚在体 内, 引起急性肾衰竭 。 当急性肾 衰竭患者 出现氮质血症、 电解质紊乱和代谢性酸中毒时, 应及时采用血
( )对本病例持 续进行心 电监护 , 3 监测其心率 、 血压 、 呼吸、 血氧
饱 和 度 ( 0 )神 志 , s z, P 尿量 , 异 常 及 时 予 以处 理 。 有
复苏急救 , 由急诊人院后一直处于深昏迷状态 。 继续脑复苏抢救 , 瞳孔
左 比右 =5 5 :mm , 光 反射 消 失 , 压 在 药 物 控 制 下维 持 在 正常 范 围 对 血 内 。 电监 护 显示 心律 不规 则 , 尿 。 肌 酐 、 钾 升 高 , 心 无 血 血 需要 紧急 进 行 血 透 治疗 。 由于 患 者 出现 了多 脏器 功 能 衰竭 , 因此 , 血透 是解 决 这 一 问 题 的较 好 方 法 。
连续性床旁血液净 化(o t u u lo u i cto . B 作 c n i o sbo d p rf ain C P) n i
为一 种 急救 技 术 , 严重 烧 伤 合 并 急 性 肾功 能 衰竭 的治 疗 上取 得 了 良 在 好 的效 果 , 对 此 病 病 人 的 治疗 过 程 中 , 们 采取 了如 下护 理 措 施 : 在 我 () 1由专 人 操 作 , 求 操 作 人 员 熟 练 掌握 床 旁 血 液 透析 机 的使 用 要 和 血 液透 析 的操 作 方 法 。 () 病 人 无 法 移 动 , 法 检 测体 重 的情 况 下 。 点观 察 其 血 压 、 2在 无 重 尿量 、 VP C 及排 泄 物 。 无 出血 情 况 , 察 其皮 肤情 况 , 结 膜 水肿情 况 有 观 球 等。
副溶血性弧菌标准的检验方法

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是广泛分布于海水、海底泥沙、浮游生物和鱼贝类中的海洋性细菌,为海产食品引起急性胃肠炎的重要病原菌之一,尤其是在夏秋季节的沿海地区,经常由于食用带有大量副溶血性弧菌的海产食品,引起爆发性食物中毒。
在非沿海地区,因食用此菌污染的食品而引起中毒者亦时有发生。
为保障食品卫生质量和食用安全,根据副溶血性弧菌的特性,进行下列检验,以便鉴别诊断。
第一节副溶血性弧菌标准的检验方法一、检验方法(一)操作步骤1. 分离培养:首先称取样品25g,加225mL3.5%灭菌盐水,用均质器打碎或用乳钵磨碎,接种氯化钠琼脂平板和嗜盐性琼脂平板各一个,同时取10mL加入100mL增菌液中,放37℃8~16h培养后,涂上述平板进行分离,37℃培养18~24h取出观察,挑取可疑菌落,转种3.5%氯化钠三糖铁斜面,37℃、24h观察结果。
2. 涂片镜检:将三糖铁培养基上反应可疑者即底层变黄(葡萄糖产酸不产气)、上层斜面不变(乳糖、蔗糖不分解)、有动力、不产生硫化氢,进行革兰氏染色镜检形态。
3. 嗜盐性试验:将上述可疑培养物分别接种不同含量的盐胨水(0%,3%,7%,10%)于37℃24h培养后观察生长情况,在无盐和10%盐的胨水中不生长,在3%和7%盐的胨水中生长良好者,继续进行下列有关试验。
4. 生化试验:分别接种下列各类生化培养基,葡萄糖、乳糖、蔗糖、甘露醇、甲基红、靛基质、V-P,赖氨酸、鸟氨酸、精氨酸、硫化氢及溶血性试验,放37℃培养,除V-P、靛基质和甲基红试验培养48h后加试剂观察外,其他均在24h观察结果。
5. 动物试验:将上述符合各类反应的副溶血性弧菌,接种3.5%氯化钠胨水,经37℃、16~18h培养后,小鼠腹腔注射0.3mL,观察2~3d,将死亡小鼠进行解剖作分离培养。
(二)检验程序图6-1 副溶血性弧菌检验程序二、结果分析判定及注意事项(一)样品处理采样时应注意首选准备好灭菌用具及容器,以无菌手续取有代表性的样品,样品必须尽快送检,不宜存放时间过长,副溶血性弧菌在适宜温度下繁殖较快,但不适于低温生存,在寒冷的情况下容易死亡,防止待检材料冷冻,以免影响检验结果。
副溶血性弧菌的特征、分布及其致病风险评估研究概述

副溶血性弧菌的特征、分布及其致病风险评估研究概述作者:宫春波张良华陶文靖来源:《食品安全导刊》2019年第08期本文对副溶血性弧菌的个体形态、群体形态、生物学特征、食品中的分布情况及其快速检测方法进行了阐述。
同时,介绍了食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致病因子,并阐述了致病风险的评估步骤,以期推进食品中副溶血性弧菌致病风险的预测,并对风险预警、风险交流以及防控措施的制定有所帮助。
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简称“VP”)是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的主要致病菌之一,其为嗜盐性细菌,主要侵染海产品和盐含量较高的食品。
有研究表明,近年来淡水产品中VP的检出率呈现上升趋势,并表现出多物种、多环节以及季节性的高污染特征。
目前,VP已成为沿海国家和地区急性胃肠炎的重要病原菌之一。
在我国,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已高居微生物性食物中毒的第二位。
从食品类别来看,动物性水产品中VP的检出率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并呈上升趋势——已连续多年成为我国主要的食源性水产品致病菌。
与此同时,引起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食物载体也由传统的海产品转向诸如咸菜、咸鸭蛋等多类别食品。
食用被VP污染的全生或半生以及未充分煮熟的食品是导致该菌食源性疾病暴发的主要因素。
VP的潜伏期为8~40h,最高可达96h,典型的临床症状是腹泻(水样便或血样便)、上腹部痉挛、恶心呕吐、发热等。
1 VP的生物学特征副溶血性弧菌个体形态多样,呈现棒状、弧状、卵圆状,G-,无芽孢,兼性厌氧,嗜盐、不耐热,50℃加热20min、65℃加热5min或80℃加热1min即可杀死该菌。
VP的生长温区为10~44℃,最适生长温度为30~35℃;生长pH值范围为4.8~11.0,最适生长pH值为7.6~8.6。
该菌能够在1%~8%的NaCl环境中存活,在低NaCl或无NaCl环境中停止生长或死亡。
但研究表明,淡水产品中VP污染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为4.7%~41.4%。
食品中副溶血弧菌实时荧光PCR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

实验技术食品中副溶血弧菌实时荧光PCR 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徐德顺 吴晓芳 查云峰 中图分类号:R 44616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0931(2009)0120093202湖州市科技计划项目(Y S 5)作者单位湖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浙江湖州 33 实时荧光PCR (Real 2time PCR )是近几年兴起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
其检测灵敏性高,特异性好且操作简便,出结果快。
在众多现代检测技术中脱颖而出,成为检测领域中越来越重要的一种快速检测手段。
我们针对副溶血弧菌的属特异性基因gyr B 基因设计引物和探针。
优化该菌的Real 2time PCR 反应条件,建立了食品中副溶血弧菌实时荧光PCR 检测方法。
材料与方法1 仪器设备与试剂 7300型荧光定量PCR 仪(美国A BI 公司),N o :11175674型高速冷冻离心机、220/224型台式高速离心机为Therm o 公司产品。
Real 2timePCR 反应试剂盒为大连宝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产的Ta K aRa Ex Taq 产品,细菌培养用显色培养基均为法国科玛嘉(郑州博赛生物技术研究所),增菌培养基为杭州天和微生物试剂有限公司生产。
2 引物与TaqMa n 探针设计合成 从G enBank 中获取各种不同来源地副溶血弧菌的gyrB 基因序列,应用P rim er Expr ess 软件分析基因序列,根据文献提供的T aq Man 引物和探针设计原则,在这些序列的保守区域筛选一对引物,并在该引物的扩增区域内设计1条荧光探针[4],见表1。
探针5′,端标记的荧光报告基团是F A M ,3′,端标记荧光淬灭基团是T A MR A ,委托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合成。
表1 副溶血弧菌TaqMan PCR 检测体系引物和探针序列名称序列(5′-3′)长度(mer)Tm (℃)tgaaggtttgactgccgttgt 2158下游引物tgggttttcgaccaagaactca 2269探针ttctcacccatcgccgattcaaccgc25673 菌种 副溶血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氏菌、大肠杆菌O 157H 7、绿浓杆菌、霍乱弧菌、沙门氏菌、奇异变形杆菌、单增李斯特菌菌株、福氏志贺菌等菌株由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
浙江省副溶血性弧菌污染水平及贝类海产品风险评估

中图 分 类 号 : 3 8 3 R 7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2 6 4 2 1 )7 7 0 5 1 0 —2 9 ( 0 2 0 —0 0 —0
Co a i to fVi r o pa a e o ytc s nt m na i n o b i r ha m l i u
为 4 . 6 、 半 生食 海产 品为 3 . 2 、 活淡 水 产 品为 2 . 2 、 畜 肉为 1 . 2 、 禽 肉 为 1 . 4 、 装 熟 肉 制 品 3 O 生/ 25 鲜 2 2 生 3 5 生 1 4 散
为 3 4 、 式凉 拌 菜 为 2 9 、 .4 中 .8 生食 蔬 菜 为 2 1 、 奶 蛋 糕 为 2 O 。8月 ~ 1 .O 鲜 .8 O月 副 溶血 性 弧 菌检 出率 显著 高 于 4月
i h ja g P o ic n t rs ses n h l ih n Z ein r vn ea di i a ssme t n s el s s k i f
M EILig l g PAN e xa Z U i Z ANG u — a GONG n —i , n Xu — i , H M n, H J n y n, Pu, PAN u — a g, H AN i Jnhn Z L
r ^ Z fc s i h j n o ic “ 以 ,0 i“ ) n Z ei gPr vn e a
mo “ wi t CHROM a a h gr
a d a s s i g t e r k o ti h l ih,2 2 f o si r e r o lc e o io a eV.户 r n s e sn h i f n s el s s i f 5 o d n ma k twe ec l t d t s lt 1 e 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 2009-06-29 基 金 项 目 : 浙 江 省 科 技 计 划 重 点 项 目 (2008C22053);杭 州
市 科 技 攻 关 项 目 (20080632B17) 作者简介: 邵玉芳,女,1970 年出生, 副教授
建省零售生食牡蛎中副溶血性弧菌进行定量危险 性评估, 计算福建省四季发病概率以及暴露途径 中各参数的敏感性, 但数据的有效性仅局限在福 建厦门地区。 国内外研究表明,消费地点和习惯的 差异导致建立的模型及有关参数存在差异, 从而 引起不同大小的风险[4]。 浙江省是我国沿海省份之 一,贝类是居民日常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沿 海居民有生食或者食用半熟水产品的习惯, 易引 起细菌感染。 有资料显示 VP 是水产品引发肠胃 炎的首要致病因素。 截至发稿前,国内尚无针对浙 江省生食牡蛎中副溶血性弧菌的风险评估报告。 本 文 根 据 食 品 法 典 委 员 会 (Codex Alimentarius Commission,CAC)制定的“食品微生物风险评估的 原 则 与 指 南 ”中 的 相 关 内 容 [5-6], 结 合 浙 江 省 牡 蛎 中 VP 的污染现状,从危害识别、危害描述、暴露评估 及风险描述等方面对生食牡蛎中 VP 的污染进行 定量风险评估。
浙江省 1983~1992 年确诊病原因子或病种的 所有食物中毒事件中,29%为 VP 食物中毒[17]。 在 浙江省 1992~2004 年食物中毒统计数据中, 微生 物性食物中毒年平均发病起数和发病人数分别占 年平均数的 54.63%和 67.24%,而在微生物性食物 中毒事件中,VP 占 33.52%[18]。 秦品章和刘颖[19]对 宁波市 1986~2003 年重大食物中毒致病因素进行 分析,其中由 VP 引起的 19 起,占 25.33%,仅次于 河豚(占 29.33%)。
第 10 卷 第 3 期 2010 年6月
中国食品学报
Journal of Chinese Institute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 10 No. 3 Jun. 2 0 1 0
浙江省生食牡蛎中副溶血性弧菌的风险评估
邵玉芳 1 汪 雯 1 章荣华 2 姚仙珍 1 应义斌 1 (1 浙江大学生物系统工程系 杭州 310029 2 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杭州 310051)
从象山市场摊贩处购得花蛤、圆蛤、蛏子、虾、梭子 蟹、泥螺、泥蚶等 7 种贝类,共 162 份,每份 250 g。 检测结果表明这些贝类中的致病性弧菌以 VP 为 主,占 50.4%。 何玉芳等[16]为了解副溶血弧菌污染 状况,2005 年对贝类、冷菜、生食加工环节中副溶 血弧菌样品污染状况以及冷菜间厨师粪便带菌情 况进行检测, 结果在 66 种贝类的 431 份样品中, 49 份检出 VP,检出率为 11.37%;在 32 份凉拌类 冷 菜 中 ,1 份 ( 凉 拌 笋 干 ) 检 出 VP, 检 出 率 为 3.13%;在 45 份盐渍类冷菜中,1 份(盐水毛豆)检 出 VP,检出率为 2.22%;共计 77 份冷菜中,检出 2 份,检出率为 2.60%。403 份加工环节样品中,检出 24 份,检出率为 5.96%。
以 温 度 为 影 响 因 素 对 VP 密 度 进 行 模 拟 ,其 公式:
lg(NVP)=α+β×T+ε 式 中 ,NVP— ——VP 的 密 度 ,CFU/g;T— ——温 度,℃;α、β— ——温度对 lg 密度平均值的回归参数, 取 α=-1.03, β=0.12;ε— ——随机正常偏差,通常为0。 2.3.1.2 致病 性 VP 密 度 分 布 的 预 测 假 设 捕 捞 时 VP 的数量呈 β 二次 分 布 , 致 病 性 VP 数 量 随 VP 总量呈二项式随机变化,成功几率(p)呈 β-随 机变异, 牡蛎混合物中这些参数的变化反映了致 病性 VP 相对于 VP 总密度聚集程度。 β-二项式分 布模型公式:
危害特性是指微生物或其它实体对宿主健康 的负面影响。 剂量-反应主要体现为对危害物质的 定量评估。 根据 VP 的摄入量与疾病发生的频率 和程度之间的关系,采用 β-Poisson 模型对水产品 中的 VP 进行风险评估:
Pr(ill/d)=1-(1+d/β)-α 式中,d— ——致病性 VP 的摄入量(CFU/g); Pr (ill/d)— ——某 个 浓 度 的 致 病 性 VP 引 起 胃 肠 炎 的 概率;α、β— ——状况和位置参数, 在本模型中 α 取 值为 1.89×108,β 取值为 5.36。 假定不存在感染阈 值, 但是假定个体在暴露于单个致病菌后可能发
2 风险评估
2.1 危害识别 2.1.1 VP 的 性 质 副 溶 血 性 弧 菌 为 革 兰 氏 阴 性 嗜盐菌,嗜盐、畏酸、不耐热,在 30~37 ℃范围,pH 7.4~8.2, 含盐 3%~4%的培 养 基 或 食 物 中 生 长 良 好,56 ℃加热 5 min 或 90 ℃加热 1 min 或以 1%食 醋处理 5 min,均可将其杀灭[8]。 VP 的致病影响因 素较多,如侵袭力、溶血毒素,其中又以耐热直接 溶 血 毒 素 (Thermalstable Directheamolysin,TDH) 最为重要。 TDH 的产生是目前区分致病性菌株和 非致病性菌株的唯一可靠特征[4]。
金 周 浩 等 [20]在 副 溶 血 弧 菌 毒 力 基 因 的 检 测 中 发 现 ,在 杭 州 地 区 副 溶 血 弧 菌 感 染 的 病 例 中 ,TDH 阳性和 TRH(耐热直接相关溶血毒素)阴性菌占主 导地位,其中 84 株临床分离株中携带 tdh 基因的 比例为 92.86%,携带 trh 基因的比例为 2.38%;海 产品中携带 tdh 或 trh 基 因 的 副 溶 血 弧 菌 有 增 长 的趋势,是潜在的危险病源。 2.2 危害描述
按 照 CAC 制 定 的 微 生 物 风 险 评 估 原 则 和 指 南,将风险评估分为危害识别、危害描述、暴露评 估和风险描述 4 个步骤。 将四季划分为冬季(12~2 月 )、 春 季 (3~5 月 )、 夏 季 (6~8 月 ) 和 秋 季 (9~11 月)。 采用 Microsoft Excel 软件分别对病例暴发资 料和温度数据等进行统计, 结合 β-Poisson 模型, 利用概率分布描述变量不确定性, 以 @Risk 软件 进行蒙特卡洛模拟。
第 10 卷 第 3 期
浙江省生食牡蛎中副溶血性弧菌的风险评估
195
生疾病。 2.3 暴露评估
暴露评估就是确定生食牡蛎摄入 VP 的可能 性以及摄入 VP 的数量。 根据对象的特点,可将暴 露评估分为捕获期模块和捕获后模块。 2.3.1 捕获期模块 资料显示,VP 生长的影响因 子包括温度、盐度、浮游生物及溶解氧等,其中温 度和盐度影响最为显著[3]。 捕获期暴露模型参数如 图 1 所示。
2.3.1.1 VP 密度预测 参 照 Depaola 等[17]对 食 用 牡蛎所致 VP 疾病进行量化风险评估。 资料显示, 水 分 盐 度 在 15~30 μg/L 范 围 内 变 化 时 ,VP 密 度 预 测 平 均 值 与 最 佳 密 度 的 偏 离 范 围 小 于 10%[10]。 ISSC/FDA 调查发现牡蛎汁液含盐量平均值为 24 μg/L[10], 因 此 , 忽 略 含 盐 量 的 作 用 不 会 对 模 型 的 预 测值产生太大影响。
关键词 生食牡蛎; 副溶血性弧菌; 风险评估; 浙江省 文章编号 1009-7848(2010)03-0193-07
近年来, 鉴于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重大食品 安全事件不断发生, 国际上逐渐以风险分析结果 作为制定食品安全标准及解决国际食品贸易争端 的依据。 风险分析由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和风险交 流三部分组成, 其中风险评估是整个风险分析体 系的核心和基础。 微生物风险评估是水产品安全 控制的重要手段。 污染水产品的主要病原菌有假 单孢菌属、副溶血性弧菌,大肠杆菌、玫瑰小球菌, 其中副溶血性弧菌 (Vibrio parahaemolyticus,VP) 由于分布广、存活能力强、发病率高而受到世界各 国的重视。 美国 FDA 在 2005 年完成了牡蛎中副 溶血性弧菌的定量风险评估报告[1]。 在我国,陈艳 等[2]对温暖月份零售带壳牡蛎中 副 溶 血 性 弧 菌 进 行了定量研究, 结果表明季节温度是牡蛎带菌量 的 重 要 影 响 因 素 之 一 [2]; 邹 婉 红 对 福 建 省 牡 蛎 感 染 副溶血性弧菌进行半定量的风险评估, 根据牡蛎 消费方式占总产量的份额, 认为居民食用加冰冷 冻的牡蛎风险较大, 但未估计暴露量及其它风险 特征值[3];陈艳等根据 FDA 推荐的评估方法,对福
CVPI (NVP) ~B (NVP,p) p赞 Beta (α,β);α =P (1 -Φ)/ Φ;β=(1-P)(1-Φ)/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