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歌舞剧
黎锦晖儿童歌舞剧中的美育价值

黎锦晖儿童歌舞剧中的美育价值摘要儿童音乐教育是美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培养儿童正确审美观念、提高儿童审美创造能力的重要功能。
黎锦晖是中国音乐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位作曲家,一生创作了众多音乐作品,其中以他在20世纪20年代创作的儿童歌舞音乐作品最为突出。
他的儿童歌舞剧不仅在当时来说是对中国早期歌舞教育的继承和创新,直到今天,也对现代儿童教育及美育教育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和价值。
本文主要以分析黎锦晖儿童歌舞剧中的美育价值为主,目的是为了抛砖引玉,呼吁大家加强对于儿童美育培养的重视,赋予美育新的时代内涵,为美育教育的展开和传播添砖加瓦,更好的实施美育。
关键词:黎锦晖;儿童歌舞剧;美育第一章黎锦晖的生平经历黎锦晖,字均荃,湖南湘潭人。
自小受父亲熏陶,倾心新学。
少年时期就读于家乡的一所小学,直到中学时期才深入接触民间音乐。
民国初年,在湖南“单级师范传习所”担任音乐教师。
后来在他的哥哥黎锦熙的影响下,他专注于研究关于“白话文”和“国语”文化,从而有机会深入研究中国的民间艺术和说唱音乐。
1919 年,他先后担任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潇湘乐组”负责人和《平民周刊》的主编。
1921 年,他又在上海中华书局工作,并担任“国语专修学校”的学术研究主任和校长。
这些经历都对他在儿童歌舞音乐教育方面有着直接的影响。
1927年,黎锦晖首创了“明月音乐会”,专门为儿童提供表演机会,培养儿童的表演能力。
同年2月,由于“国语专修学校”宣布停办,歌舞艺术在国语学校中的发展变得不堪一击,为了突破这种局限,黎锦晖想到了中西合璧,取百家之长,因此他大量观摩西方发达国家歌舞团体的歌剧、舞剧、交响乐演出,如歌剧发源地国家意大利,当时代表性的大国美国还有以浪漫而著称的法国。
创新的同时他也不忘汲取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中的优秀传统艺术,他还创办了近现代最早的专门训练歌舞表演人才的学校——中华歌舞专门学校,并亲自担任学校负责人,这也代表着黎锦晖先生开创了中国的学校音乐教育和歌舞表演艺术由业余走向专业化的先河。
浅析黎锦晖儿童歌舞剧的普及

浅析黎锦晖儿童歌舞剧的普及作者:罗椤来源:《音乐时空》2013年第06期黎锦晖(1891——1967),是我国近代音乐史上一位著名的儿童音乐作曲家。
他为我国儿童音乐的创作开创了先河,其独特新颖的创作手法,为我国的儿童音乐带来了全新的音乐体裁。
、在上世纪早期,我国正处在改变民生状况的艰苦阶段,人民的精神生活较缺乏,而黎锦晖所创造的大量儿童歌舞音乐给人们的精神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改变,尤其是对儿童教育影响。
黎锦晖儿童歌舞剧的受欢迎程度,我们可以从一组数据看出:儿童剧《葡萄之夜》与《月明之夜》再版30次,《麻雀与小孩》再版了16次,在当时国家动乱,民不聊生的时代,这是怎样的惊人数字。
说明在当时他的作品深受人们的欢迎。
即使在艺术文化繁荣的今天,也很少有作品能超越他当时的畅销盛况。
这跟他的作品在内容上与创作形式上都注重中西结合、雅俗共赏、老少皆宜并充满普及性是分不开的。
正是因为儿童歌舞剧的大受欢迎,才使得歌舞剧的教育功能得到体现,教育理念被儿童、家长广泛接受,这也扩大了儿童歌舞剧的社会影响,也吸引了更多的孩子走上了学习音乐道路。
他的作品的普及性体现在以下方面:一、儿童歌舞剧的曲调与形式在儿童歌舞剧的曲调上,黎锦晖采用大量的观众们耳熟能详的中国民族特色素材,这使得他的音乐旋律优美、婉转动人、朗朗上口,整个作品雅俗共赏、通俗易懂、老少皆宜,犹如今天的流行音乐,能最大限度地被广大的观众所接受。
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与现代的音乐剧已经非常的相似,在儿童剧的形式上,变化多端,载歌载舞,既有民族唱腔也有美声唱法。
但与西洋音乐剧不同之处,就在于黎锦晖的歌舞剧更多的是用儿童纯净、甜美的歌喉代替了传统戏曲与西洋歌剧中嘹亮、高亢的唱法,剧中穿插大量的活泼可爱的儿童舞蹈来转承场景,运用优美的歌声讲述曲折的剧情。
可以说正是孩子们的清脆的童声与热闹的舞蹈,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才使得儿童歌舞剧这样一个新颖的载歌载舞的音乐戏剧体裁被大众轻易接受,并广为传唱。
儿童歌舞1

儿童歌舞剧《月明之夜》独幕7场儿童歌舞剧。
民国12年(1923年)黎锦晖创作,黎明晖编舞及导演。
主演:黎莉莉、徐志芬、黎明晖、王人美、夏志勤等,上海国语专修学校附小歌舞部首演。
该剧通过嫦娥、快乐女神与8个孩子的一段邂遇,表现了只有人间才有快乐的主题。
全剧以歌叙事表意,以舞抒情渲染。
全剧音乐选用了中国旧曲《朝天子》、《进士腿》、《打雁》、《滴滴金》4首。
仿西洋歌曲1首,及创作歌曲《招招月》、《下来吧》、《心花放》、《摇摇令》、《晓鸡声》等。
剧中的歌与舞采用化洋为中以及中洋结合的方法,如将德国民歌加工改造为富有中国汉族民歌色彩的《葬花曲》,嫦娥的身体及舞蹈借鉴中国传统戏曲表演,快乐之神则运用西洋芭蕾动作等。
这部神话题材的儿童歌舞借用神仙,但不歌颂神仙。
在神、人对比中将“爱”是人间最宝贵的东西这一感情教育贯穿其间,从而启发儿童不要迷信神仙。
该剧是20年代风行之作,中华歌舞团和明月歌舞团的保留节目,并在各地广为流传。
剧本刊登于《小朋友》周刊,民国15年3月上海中华书局出版,7个月发行6版,民国36年又数次再版。
《长恨歌》歌舞剧。
民国12年(1923年)黎锦晖根据白居易同名长诗创作,该剧受传统史诗创作的歌舞剧的启发,形式为歌者不舞,舞者不歌。
用合唱烘托舞蹈,以舞蹈抒发乐歌。
该剧本民国12年在《小朋友》周刊上连载。
由上海国语专修学校附小歌舞部首演。
神仙妹妹独幕4场儿童歌舞剧。
黎锦晖民国14年(1925年)在原作“神仙姐姐”基础上根据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改编创作。
此剧表现神仙妹妹指挥3个孩子,搭救并团结弱小的小羊、鸽子、螃蟹去抵抗豺狼、老鹰、猛虎等,最终取得了胜利。
将抗暴虐、求平等、寻和平、爱快乐的道理形象生动而含蓄地表现出来。
音乐多采用儿歌形式,其中老虎叫门的一段:“小羊儿乖乖,把门儿开开,快点儿开开,我要进来……,”被编入小学国语教材,流传极广,今仍在传唱。
舞蹈方面掺入了京剧武功,作者自认为是儿童歌舞剧中的武打戏。
儿童歌舞剧名词解释

儿童歌舞剧名词解释
“儿童歌舞剧”是一种特殊的剧种,它以儿童为主要受众,通过歌曲和舞蹈等艺术元素吸引儿童。
它是从现代文艺演出中分出来的一类剧种,其内容和表演形式都与传统的文艺演出有很大的不同。
它既可以娱乐,也可以帮助儿童发展以及培养他们的思想意识。
首先,儿童歌舞剧通常着重表演。
虽然它们有一个目的是通过艺术形式传递信息,但它们通常不需要太多的剧场布景,更注重表演者的技巧和表演力,以及舞台上的布置、服装和饰品。
例如,由一群孩子组成的舞台剧,他们会把自己装扮成卡通中的动物,然后用舞蹈和歌曲反映出角色的性格。
其次,儿童歌舞剧通常都有一些特定的信息,它们可以是故事主要情节和发展的精华,也可以是某种社会意识的载体。
例如,可以以一部针对家庭关系的儿童歌舞剧,表达孩子应该尊重父母的原则,或者可以以故事情节表达婚姻不应该以虚假来维持,应当带有一颗真诚而纯洁的心。
最后,儿童歌舞剧使用简单而易懂的节奏和歌曲,可以让孩子们更容易理解故事情节中的信息,更容易记住故事人物的名字,以及参与到剧情当中去。
也正是因为它的易懂性,使得儿童歌舞剧在很多孩子中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总之,儿童歌舞剧是一种特殊的剧种,其特点是着重表演,同时拥有一定的艺术性和社会意识,以及简单易懂的节奏和歌曲。
它不仅可以娱乐,也可以帮助儿童发展以及培养他们的思想意识。
它是现代
文艺演出中最受孩子们欢迎和最成功的剧种之一,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和尊重。
中国音乐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学堂乐歌:学堂乐歌是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一般指学堂开设的音乐(当时称唱歌或乐歌)课或为学堂歌唱而编创的歌曲。
2.儿童歌舞剧:我国近代音乐家黎锦晖创立的一种旨在教育儿童的载歌载舞的演剧形式。
代表作有《可怜的秋香》、《麻雀与小孩》、《小小画家》等。
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创作在中国歌剧发展史上有着启蒙性的重要意义。
此外,以形象的艺术形式对儿童进行富有成效的教育,在中国教育史上有着开拓性的作用。
3.沈心工(1870-—1947),原名沈庆鸿,字叔逵,笔名心工,上海市人.我国近代学堂乐歌的主要作者,著名的音乐教育家. 1897年考入上海南洋公学师范学堂,1902 年东渡日本进东京弘文学院学习,同年在东京留学生中组织了音乐讲习会, 研究乐歌的创作,1903年回国任教原校,后担任附小校长.1911年任该校校长, 1922年兼任大学训育主任.先后编创了许多学堂乐歌作品和《学校唱歌集》等.是我国学堂乐歌的最早编写者. 1947年病逝于上海.4.黄自(1904-—1938),字今吾,江苏沙川,我国现代作曲家,音乐教育家.1916年入清华学校,1921年开始学习钢琴,1922 年开始学习和声,1924 年赴美国留学,入欧伯林大学学心理学,1926年学习音乐理论,作曲和钢琴. 1928年转入耶鲁大学继续学习音乐,1929 年创作交响序曲《怀旧》并获学士学位并回国.1930年任国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作曲教授兼教务主任.其创作的题材,体裁丰富多样,作品风格典雅精致,旋律简洁流畅,结构工整严谨,并为我国培养了一批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音乐家。
他创作的音乐作品,属于我国30年代高水平音乐创作。
作为当时中国最高学府“国立音专”,即“学院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及时“国立音专”的光荣,也是中国音乐的骄傲。
代表作有《怀旧》、《都市风光幻想曲》、《长恨歌》、《思乡》。
5.《黄河大合唱》是我国人民作曲家冼星海于1939年创作的一部具有杰出影响的大合唱.作品以黄河为背景,热情地歌颂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战斗意志,歌颂了具有悠久历史的伟大祖国,描述了在抗日战争前后黄河两岸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痛述了日寇的残暴和人民所遭受的沉重灾难.最后又以惊人的笔墨勾画出一幅幅中国人民纷纷起来保卫祖国,反抗日寇侵略的壮丽情景.充满了激动人心的情感力量和雄伟浑厚的气魄,成功地反映和歌颂了中国人民如火如荼的爱国热情,是中国音乐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大和唱作品。
列举几首黎锦晖编创的儿童歌舞剧。

列举几首黎锦晖编创的儿童歌舞剧。
摘要:一、黎锦晖儿童歌舞剧简介二、黎锦晖创作的几部著名儿童歌舞剧介绍1.《麻雀与小孩》2.《小小画家》3.《小利达之死》三、黎锦晖儿童歌舞剧的特点与价值四、总结正文:一、黎锦晖儿童歌舞剧简介黎锦晖,中国近现代著名作曲家、儿童教育家,他致力于儿童歌舞剧的创作,为我国儿童艺术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
儿童歌舞剧是一种以儿童为观众对象,反映儿童生活题材的综合性艺术形式,具有丰富的歌舞、音乐、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二、黎锦晖创作的几部著名儿童歌舞剧介绍1.《麻雀与小孩》:这是黎锦晖创作的第一部儿童歌舞剧,讲述了一个富家子和公司职员钟琴妮的爱情故事。
钟琴妮有“葡萄仙子”之称,作品以歌舞为主体,充满童真和欢乐。
2.《小小画家》:该剧讲述了一位小画家在创作过程中经历的种种奇遇,启发孩子们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剧中融入了丰富的艺术元素,对培养孩子的艺术兴趣大有裨益。
3.《小利达之死》:这是一部寓言性质的儿童歌舞剧,讲述了一只小鸟小利达为了拯救被困的朋友,勇敢面对危险的故事。
作品通过生动的情节,教育孩子们友谊、勇敢和担当。
三、黎锦晖儿童歌舞剧的特点与价值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具有以下特点:1.故事情节丰富:作品以儿童生活为背景,富有教育意义,贴近孩子们的生活。
2.歌舞音乐突出:歌舞音乐充满童趣,旋律优美,易于传唱。
3.人物形象鲜明:剧中人物形象生动,有助于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黎锦晖儿童歌舞剧的价值体现在:1.培养儿童的艺术兴趣:通过观看和参与演出,孩子们可以感受到艺术的魅力,培养艺术素养。
2.传递正能量:作品积极向上,传递了友谊、勇敢、善良等正面价值观。
3.寓教于乐:在欢乐的气氛中,孩子们可以学到知识,培养良好品质。
四、总结黎锦晖创作的儿童歌舞剧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教育价值,深受广大小朋友和家长的喜爱。
这些作品不仅为我国儿童艺术事业奠定了基础,也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认识世界、培养品性的平台。
浅谈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

浅谈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黎锦晖从1922年开始,再不到8年的时间里,先后创作了《麻雀与小孩》、《葡萄仙子》、《月明之夜》、《小小回家》等11部儿童歌舞剧。
这11部儿童歌舞剧的文学脚本由他编曲的曲谱,分期发表再当时国内发行量最大的杂志《小朋友》周刊上。
这些剧作一经发表,立刻在全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各个城市的中小学争相排演,长演不衰达十余年之久,其盛况一直延伸到抗日战争前夕。
黎锦晖当年创作的《麻雀与小孩》等一批儿童歌舞剧,其实就是音乐剧,并且是我国最早的音乐剧。
遗憾的是,一直以来,鲜见有人理直气壮、堂而皇之地称黎锦晖的歌舞剧就是音乐剧、承认黎锦晖是中国音乐剧的开创者。
一音乐剧内涵和音乐剧具有共性的近缘艺术有话剧、歌剧、舞剧、清唱剧、歌舞剧以及中国的戏曲等,这些都属于舞台表演艺术。
在众多的姊妹艺术中,音乐剧是最年轻的。
它包含广泛,各种艺术元素几乎无所不包:它活泼大方有时近乎狂野,它时尚豪华常常令人耳目一新,但它似乎披着一层面纱,经常模糊人们的认识。
为了解开它的“面纱”,将现音乐剧和其他姊妹艺术一一作出比较,以找出它的准确定位来。
话剧和音乐剧都属于综合性很强的艺术,它们的主体都是戏剧。
如果说话剧凭借飞翔的翅膀是语言和台词,纳闷,音乐剧凭借的则主要是音乐和舞蹈。
德国歌剧大师瓦格纳指出,“歌剧是用音乐展开的戏剧”.歌剧不用舞蹈或很少用舞蹈,而音乐剧则歌、舞、剧三者同等重要,此三者孰重孰轻很难分清。
歌剧都由宣叙调、咏叹调、合唱、对唱、重唱等组成,而且要有贯串全剧的音乐形象;而音乐剧则无须甚至摒弃宣叙调、咏叹调之类的叙事抒情手段,主要有一些相抵独立的歌曲组成。
这些歌曲音域不很宽,歌唱性较强,难度不大,不但职业演员能唱,还便于再群众中流行。
音乐剧是由音乐、舞蹈、表演(特别是话剧表演)等各种艺术形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
为了表现舞台故事而创作的有关音乐,常常综合了多种形式、多种风格,特别是常常把歌剧、轻歌剧和爵士乐整合为一个有机体。
列举几首黎锦晖编创的儿童歌舞剧。

儿童歌舞剧是一种融合了音乐、舞蹈和戏剧元素的艺术形式,一直以来都备受家长和孩子们的喜爱。
黎锦晖是一位备受瞩目的作曲家和编剧,他编创的儿童歌舞剧更是深受大家喜爱。
下面我将列举几首黎锦晖编创的儿童歌舞剧,帮助你更深入地了解这位才华横溢的音乐人。
1.《小蝌蚪找妈妈》这部儿童歌舞剧是根据经典童话故事改编的,讲述了一只小蝌蚪在池塘中寻找妈妈的故事。
黎锦晖将这个温馨感人的故事融入到音乐和舞蹈中,创作了一系列优美动人的歌曲和舞蹈编排。
通过这部歌舞剧,孩子们不仅能够享受视觉和听觉上的盛宴,还能感受到家庭、亲情和友情的温暖。
2.《美猴王寻亲记》这是一部改编自我国古典名著《西游记》的儿童歌舞剧,讲述了美猴王孙悟空踏上寻找亲人的旅程。
黎锦晖通过优美的音乐和生动的舞蹈,将这个我国传统故事演绎得栩栩如生,使孩子们在欣赏中了解到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3.《小龙女》这部歌舞剧改编自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神雕侠侣》,讲述了一段充满爱情和冒险的故事。
黎锦晖巧妙地结合了我国古典音乐和现代流行音乐元素,创作了一系列充满东方韵味的音乐作品,同时舞蹈编排也十分具有我国风情。
这部歌舞剧不仅让孩子们领略到我国古典文学的魅力,还能够感受到爱情的伟大和坚持的价值。
总结回顾:黎锦晖编创的儿童歌舞剧无疑为孩子们带来了一场视听盛宴,他的音乐创作和编剧功力深厚,不仅深受孩子们的喜爱,也备受家长和教育者的赞誉。
通过这些歌舞剧,孩子们不仅可以享受音乐和舞蹈的魅力,还可以接触到富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和传统文化。
相信在黎锦晖的努力下,儿童歌舞剧这一形式将会得到更多的发展和推广。
个人观点和理解:作为一名音乐创作人和编剧,黎锦晖在儿童歌舞剧领域的成就让人钦佩。
他不仅注重音乐作品本身的质量,更注重将故事和情感融入到音乐和舞蹈中,使得整个作品更加丰富和有内涵。
我相信他的作品会继续为孩子们带来快乐和启发,为儿童歌舞剧这一艺术形式注入新的活力。
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帮助你更深入地了解黎锦晖编创的儿童歌舞剧,也希望你能够通过这些作品感受到音乐和舞蹈的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音乐名词术语解释:是我国近代音乐家黎锦 辉创立的一种旨在教育儿童载歌载舞的演剧 形式。代表作有《可怜的秋香》、《麻雀与 小孩》、《小小画家》等。黎锦辉的儿童歌 剧舞创作在中国歌剧发展史上有着启蒙性的 重要意义。此外,以形象的艺术形式对儿童 进行富有成效的教育,在中国音乐家 黎锦辉创立的一种旨在教育儿童载歌载 舞的演剧形式。代表作有《可怜的秋 香》、《麻雀与小孩》、《小小画家》 等。黎锦辉的儿童歌剧舞创作在中国歌 剧发展史上有着启蒙性的重要意义。此 外,以形象的艺术形式对儿童进行富有 成效的教育,在中国教育史上有着开拓 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