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说史论文---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读书笔记
关于《国富论》读书笔记5篇

关于《国富论》读书笔记5篇《国富论》全书共分五篇,囊括了政治经济学原理、经济史、经济学说史和财政学,可以说既是一部经济学的百科全书,也是经济学的一部奠基之作。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关于《国富论》读书笔记5篇,欢迎借鉴参考。
《国富论》读书笔记一《国富论》,顾名思义就是写怎样的经济体制能够使国家富强。
在这本书中,我读到了一个学者对世界的超强洞察力,他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正是在他的理论基础上,制定国家经济发展计划,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强大,从而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全书共五篇,每篇又分成若干章。
五篇的内容分别是:论劳动生产力增进的原因并论劳动生产物自然而然地分配给各阶级人民的顺序;论资财的发行及其蓄积和用途;论不同国家中财富的不同发展;论政治经济体系;论君主或国家的收入。
在这看似烦闷的标题下的内容却生趣动人。
而全文令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亚当斯密在开篇就举的那个“制针”的例子。
一枚小小的针的制作,竟然需要十八道工序。
如果让一个人从头做到尾,一天恐怕连一枚也完成不了。
但是,如果分工协作,每人负责一、二道工序,一人一天却可以做4800枚。
分工何来如此神力?其实,道理很简单分工可以使劳动专业化,可以提高劳动的熟练程度。
不仅如此,分工还有一个妙处,就是它能为发明和改进机械提供契机。
最初的蒸汽机比较笨,活塞的升降,需要一个儿童来开启和关闭汽锅。
有一次,有一个按活塞的小孩,因为干得久了,就“懒”中生智,把开闭汽锅的舌门把手,用一条绳索系在机器的另一端,让舌门随机器的运动而自动开闭。
这是亚当斯密在《论分工》里面的例子。
就是这些和生活紧密相连的比喻,他就像一个经验炉火纯青的舞者轻盈而优雅地带领我们这些门外汉直观而立体地感受到舞蹈的美丽。
只是在这里,变成了经济学中的奥妙。
《国富论》读书笔记二忙里偷闲拜读了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觉得很受启发,它给我带来了深刻的感受,并明白了什么样的书才能称得上划时代的巨作,什么样的人才配得上“经济学始祖”的称号。
国际贸易的书籍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读后感

国际贸易的书籍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读后感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读后感不仅仅是近代,从欧洲开始殖民掠夺时期开始,英国对外贸易对自身,西欧和其他大洲的国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受气影响,很多国家的经济政策或多或少带有晚期重商主义的特征。
从英国的无敌舰队开始,英国开始由对外贸易获得巨大的财富,本来不富饶的一片土地却异常的金碧辉煌。
作者托马斯·孟就是晚期重商主义的一个典型的代表,东印度的董事长就是托马斯·孟,他还是一个大资本家,在东印度公司任职期间给英国创造的巨大的财富。
“贸易差额理论”就是他在当时提出来的。
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这本书根据内容,大致分成了三个部分。
首先,作者认为在国内进行贸易是不能够让国家富裕起来的,货物财富永远在自己家里面流通消耗,并没有获得更大的价值,这样看来就是自营自亏的一个模式;在内贸易行不通,那对外贸易呢?如果将自己的货物出口到国外销售,自己在国外消费的那些钱就可以得到补充,若想实现盈利,那卖的比买的多不就好了。
那第一步就是要增加出口获得财富,减少进口消耗财富。
作者提出英国的地理位置优势和劣势,四周环海,极易也只有发展航运;他还提出了一个很创新大胆的想法:为赚取运费关税之类的非贸易收入,再通过对原材料进口的免税制度鼓励国内产业生产参与出口创造财富,发展航运搞物流。
还可以通过资本的输出获取利润;也就是说倒买倒卖的国际版本,通过自己的航运把世界链接起来,自己从中摄取利润;将中国的丝绸瓷器卖到欧洲,将印度的香料卖到欧洲等正常贸易行为和将自己掠夺殖民所来的奴隶卖给贵族等见不得人的勾当。
但是从国外买原材料这样的作法受到了一些人的反对,他们觉得金银从本国用出去就是财富的丧失,托马斯·孟在后面的工作中继续证明对外贸易是对的,不但对商人有利,对贵族有利,对地主也有利。
西班牙的黄金地窟事是个有力的例子其次,“货币差额理论”的提出者托马斯·孟他坚持对外贸易的原因是他认为对外贸易的差额财富的源泉。
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书评

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书评《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这本书真是个宝藏,简直像发现了一个沉甸甸的金矿。
书中那些精彩的故事和历史的细节让人恨不得立刻穿越回过去,看看那些商人如何在大海上搏击风浪。
想象一下,十八世纪的英国,海风拂面,满载着香料和茶叶的船只在港口进进出出,真是个热闹的场景。
书里提到,英国人可真会做生意,靠着出色的贸易和聪明的头脑,迅速积累了财富。
你能想象吗?当时的商人可比今天的创业者还要疯狂,海上航行就像是玩儿命的冒险游戏。
而且书中讲的那些交易,真是让人耳目一新。
比如,茶叶、咖啡、甚至是香料,这些东西在当时可不是随便能喝到的,都是奢侈品。
那些商人把这些稀罕物带回家,简直就是带回了“黄金”。
有趣的是,书里还提到了一些英国商人的交易小技巧,听着就让人忍俊不禁。
他们不仅精明,更懂得利用市场的需求,真的是“抓住机会,走向财富”。
不过,风险可不是开玩笑的,海上风浪和敌对的海盗可都在等着他们,真是“刀尖上跳舞”啊。
再说说那些贸易的影响力,简直令人震惊。
书中提到的商业网络就像今天的互联网,连接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英国商人通过这些贸易,不仅把财富带回国,更将文化和思想也带了回来。
这种“文化交流”可真是意想不到,想想当时的人们,他们喝着茶,聊着来自异国的故事,那种热烈的气氛,真是令人向往。
就像朋友间的聚会,总是能引发热烈的讨论,时而争论,时而欢笑,简直是生活的一部分。
书里也没有回避那些黑暗的部分。
对外贸易不仅带来了财富,还引发了不少社会问题。
比如,殖民地的开采和贸易背后,是多少人被剥削的辛酸。
书中用生动的语言讲述了那些被迫离乡背井的人们,真的是让人心头一紧,不能不为他们感到心痛。
财富的积累,有时候就像是冰山一角,表面光鲜,底下却暗藏着不为人知的故事。
这种反差让人更加深刻地思考,财富和道德之间的关系,真是让人感慨万千。
而且书中有很多鲜活的案例,让你仿佛身临其境。
比如某个商人在一次航行中如何巧妙地避开海盗的追捕,真是让人看得目不转睛,心跳加速。
《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读书笔记(范文模版)

《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读书笔记(范文模版)第一篇:《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读书笔记(范文模版)《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读书笔记因为上学期与同学一起做了一次关于英国软实力的课间展示,所以查阅了许多与英国相关的资料,也更加深入地了解英国的历史,经济,文化等。
特别是对17世纪英第一帝国形成时期的历史和发展有比较感兴趣。
因此也特意选择了《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这一著作来阅读。
本书是西方经济学圣经译丛之一,是一部关于英国对外贸易的经济学理论专著,全书详细介绍了英国在对外贸易方面取得财富的详细过程。
作者托马斯·孟1571年出生于伦敦一个商人的家庭里,让他从小就商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因参与了地中海贸易而赢得了金钱和声誉,曾被选为东印度公司董事。
托马斯·孟是英国重商主义的集大成者,其重商主义理论及税收思想在《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一书中得到集中表现。
在书中可看到他把商人置于很高的社会地位并给予很高的评价称商人为“王国财富的管家”。
托马斯·孟重商主义理论的核心,是国际贸易差额论。
认为金银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态,而对外贸易是财富的唯一源泉。
且坚持“我们每年卖给外国人的货物的价值要大于我们所消费的外国商品的价值”的准则(虽然这个观点不符合当今的现实,但是在当时对外贸易体制及对外贸易还不是很让国家接受的情况下,使得从商人员和国家宏观调控者重新审视对外贸易的利于弊,对于对外贸易的发展、推进起到了很大作用)。
他建议国家采取有效政策和措施,其中主要是保护关税政策,以奖励输出,限制输入。
他主张,当商品输出时,国家全部或部分地退还资本家原先已纳的税款;同时,对输入本国的外国商品课以高额关税或禁止性关税,保护本国工业发展;当进口商品经过加工重新输出时,国家则应退还这些商品在进口是所纳的关税。
提出了对外贸易是国家之间贸易的唯一手段,阐述了国内贸易是不能使国家整体水平提高,只有对外贸易才是国家致富,强于他国的重要手段。
《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读书笔记

《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读书笔记因为上学期与同学一起做了一次关于英国软实力的课间展示,所以查阅了许多与英国相关的资料,也更加深入地了解英国的历史,经济,文化等。
特别是对17世纪英第一帝国形成时期的历史和发展有比较感兴趣。
因此也特意选择了《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这一著作来阅读。
本书是西方经济学圣经译丛之一,是一部关于英国对外贸易的经济学理论专著,全书详细介绍了英国在对外贸易方面取得财富的详细过程。
作者托马斯·孟1571年出生于伦敦一个商人的家庭里,让他从小就商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因参与了地中海贸易而赢得了金钱和声誉,曾被选为东印度公司董事。
托马斯·孟是英国重商主义的集大成者,其重商主义理论及税收思想在《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一书中得到集中表现。
在书中可看到他把商人置于很高的社会地位并给予很高的评价称商人为“王国财富的管家”。
托马斯·孟重商主义理论的核心,是国际贸易差额论。
认为金银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态,而对外贸易是财富的唯一源泉。
且坚持“我们每年卖给外国人的货物的价值要大于我们所消费的外国商品的价值”的准则(虽然这个观点不符合当今的现实,但是在当时对外贸易体制及对外贸易还不是很让国家接受的情况下,使得从商人员和国家宏观调控者重新审视对外贸易的利于弊,对于对外贸易的发展、推进起到了很大作用)。
他建议国家采取有效政策和措施,其中主要是保护关税政策,以奖励输出,限制输入。
他主张,当商品输出时,国家全部或部分地退还资本家原先已纳的税款;同时,对输入本国的外国商品课以高额关税或禁止性关税,保护本国工业发展;当进口商品经过加工重新输出时,国家则应退还这些商品在进口是所纳的关税。
提出了对外贸易是国家之间贸易的唯一手段,阐述了国内贸易是不能使国家整体水平提高,只有对外贸易才是国家致富,强于他国的重要手段。
托马斯·孟的《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一书,在历史上占据着不可磨灭的地位。
外国经济思想史笔记

一 、“ 三史”的区别 与联系
经济思想史(History of Economic Thought)——范围最宽,包括成体系和不成体系的观 点、学说和思想
经济分析史(History of Economic Analysis)——范围窄,仅包括对经济现象分析的历史 经济学说史(History of Economic Doctrines)——介于以上两者之间,它形成理论体系,
托马斯·史密斯 Thomas Smith—— 《对近来我国同胞常有一些抱怨的简单考察》
马林斯 Gerard de Malynes—— 《论英国公共福利衰败的祸根》
3
托马斯·曼 Thomas Mun—— 《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 强调商人和商业活动的重要性 提出“stock”的概念,用以代表实际的商业资本 主张国家取消禁止货币出口的法令,以扩大对外贸易 强调贸易顺差 实行有利于扩大对外贸易的国家政策
关于利息:认为利息率的高低在利润的限度内取决于借贷货币的供求状况 高利息的原因:(1)借贷需求大;(2)满足该需求的财富少;(3)经营利润高。
8
2.2.4 为古典经济学体系的创立做出贡献的其他经济学家
范德林特 Jacob Vanderlint
《货币万能》:“世界贸易”的基础;最先提出利润是资本主义经营的唯一目的。 系统性不强,关注问题较狭窄,在斯密《国富论》出版前很少得到关注;后来经济史学
9
学术地位与影响 英国重商主义最后的代表,也是探讨经济学体系的第一个英国人; 其著作(见上面绿色标出)是第一本以“政治经济学”为书名的英文著作; 马克思曾称他为“建立资产阶级经济学整个体系的第一个不列颠人”; 对英国古典价值理论最大贡献是劳动二重性,区分了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 最早比较系统地论述了利润问题,并将利润分为绝对利润与自然利润。
对外贸易读书笔记

对外贸易读书笔记【篇一:金融深化与外贸发展读书笔记】1、写作动力(motivation)世界经济日益呈现出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下,在贸易自由化、经济金融化、金融国际化以及跨国公司的推动下,贸易与金融的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越来越深人,金融和贸易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在市场化改革的挑战下,一国的金融与外贸日益成为该国与世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发展的重要途径。
源自西方的金融深化理论已经对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改革与外贸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由于人们多重视金融深化理论在金融领域对金融经济学的影响及其政策主张,常常忽视了该理论提出的金融深化与外贸改革应该协调进行的观点,因此,需要对该理论在这一领域的阐述进行客观、系统的研究。
作为一个改革开放中的发展中大国,中国的金融深化与外贸发展问题越来越重要,也越来越复杂。
因此,我们需要较全面、历史地考察金融与外贸发展的互动关系,以金融深化理论为线索,以中国的改革成效为基础,借鉴其他国家金融深化与外贸发展的经验,对中国金融深化与外贸改革的现实问题展开讨论和探索,探讨中国金融深化与外贸的发展应对之策。
笔者在借鉴他人大量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界定了本书的金融深化概念。
笔者认为,从静态来看,金融深化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金融领域不断进步与发展的状态;从动态来看,金融深化描述了一种动态的发展过程,它可以充分挖掘潜在的投资机会,遵循比较收益原则,利用其调集和辐射功能,尽可能合理地催化和导向金融资源,充分发挥金融产业的关联效应,形成金融深化与外贸发展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过程。
全书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和辩证法为基础,吸收西方金融理论中的合理成分,运用多种经济分析方法以中国的现实情况为立足点,纵向进行历史的考察,横向进行国际间比较,试图探讨金融深化与外贸发展有效结合的多元途径。
文章在分析宏观经济背景的基础上,首先对金融与贸易发展的相互关系进行全面、历史地考察,然后从理论上追述金融深化论的形成与最新发展,分析中曰的金融深化与外贸发展轨迹,分析汇率政策的选择、国有银行商业化以及国际直接投资对外贸发展的作用,最后追踪世界贸易组织与中国金融深化的最新动态,提出中国发展金融服务贸易以及外贸的战略措施。
《西方经济学说史》学习及读书笔记

《西方经济学说史》及其读书体会姓名:宋垚学号:1511918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系在近两年的学习,我印象较深的一本与专业相关的书便是《西方经济学说史》,这本书简要的概括了西方经济学说的发展历程,以及这几百年来出现过的学说流派。
在这本书的阅读中,我明白了经济学的继承与发展、经济学的思考方式与新方法,并加深了对经济学的热爱。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说史读书体验读后感目录《西方经济学说史》及其读书体会 (1)摘要 (2)关键词 (2)目录 (3)正文 (4)一、内容概述 (4)二、框架结构 (7)三、我的感触 (8)1、继承与发扬 (8)2、改进与发展 (8)3. 社会背景与条件 (8)4. 应用新知识 (9)一、内容概述《西方经济学说史》是科学出版社出版,蒋雅文老师主编的一本经济学类书籍。
它以时间顺序为主线,给我们梳理出了一个近现代经济学思想史的清晰脉络,呈现出了各个关键时期经济学说的发展及其发展过程中主流思想与非主流思想之间的交流与碰撞。
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在各个发展阶段上的各种经济活动和各种相应的经济关系,及其运行、发展的规律的科学。
经济活动,就可以理解为:人们在一定的经济关系的前提下,进行生产、交换、分配、消费以及与之有密切关联的活动。
经济关系则是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是生产关系。
最初的经济学大概萌芽于奴隶社会的古希腊时期——古希腊哲学家色诺芬的著作《经济论雅典的收入》便是可查最早的经济学专著。
从古希腊到古罗马再到中世纪,经济学的发展几经波折。
之后,随着地理大发现、商业资本的兴起诞生了托马斯·孟等人为代表的重商主义和以魁奈为代表的重农主义。
此时,经济思想开始大放异彩。
英国的配第和法国的布阿吉尔贝尔成为了古典经济学的先驱。
配第,提出了劳动价值论的一些基本观点,并在此基础上对工资、地租和利息进行了初步考察。
布阿吉尔贝尔认为流通过程不创造财富,只有农业和畜牧业才是财富的源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书笔记之《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一、托马斯•孟的生平及著作托马斯•孟是英国晚期重商主义的代表,贸易差额论(贸易平衡论)的创始人。
托马斯•孟于1621年发表了《论英国与东印度的贸易》一书,这本书经过改写,在他死后即1664年由其儿子以《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的书名出版,这是一部重商主义最著名的著作。
托马斯孟出生于伦敦一个手工业兼商人家庭,自幼丧父,继父为一名富商,是东印度公司的创始人之一。
托马斯孟年轻是即入东印度公司的董事。
托马斯孟写作该书是为了驳斥英国国内对东印度公司的反对意见。
东印度公司是英国从事与印度等地的掠夺性贸易,于1600年成立,也是英国对外贸易中最早争得国家商业特许的公司之一。
国家允许该公司每艘船出航一次可以带出一定数量的金银。
这种特许与早期重商主义原则想抵触,遭到许多人的责难和攻击。
托马斯孟的这本书是针对早期重商主义者谴责东印度公司在对外贸易中输出的大量货币而写的,为了替他的公司辩护,他在书中阐述了他的贸易差额论的原理。
马克思称这本书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认为它代表了重商主义体系对于自己原有体系的自我脱离,是重商主义的“福音书”。
二、托马斯•孟的主要观点第一,他认为对外贸易才是国家致富的手段,只有在对外贸易中保持出超,才能达到致富的目的。
他把国内贸易看成是财富的相互转让,并不能使国家致富,而对外贸易才有助于财富的增加。
他说:“对外贸易是增加我们的财富和现金的通常手段,在这一点上我们必须时时谨守这一原则:在价值上,每年卖给外国人的货物,必须比我们消费他们的为多。
”也就是说,在对外贸易中要保证贸易顺差,使货币不断流入本国;如果相反,进口超过出口,出现了贸易逆差,货币财富就会外流。
第二,他反对早期早期重商主义的禁止货币输出的政策,要求取消货币输出的法令。
他说:“货币产生贸易,贸易增多货币”。
输出货币恰恰是增加货币财富的一种手段。
他还举例了意大利和法国的例子,说明在这些国家,金币和银币都可以自由出口,但是由于遵守了贸易差额的原则,货币仍然流回了本国。
可见,他已经认识到必须把货币投入到有利可图的流通中去,使输出货币成为流入更多货币的手段,而不是把货币保存起来,这不仅会使货币增多,而且在国内保存大量的货币会引起物价的高涨。
第三,他论证了为保证贸易顺差应采取的途径和手段。
其中包括:增加本国商品的出口,减少外国商品的进口;限制商品价格,提高商品质量,以增强商品出口的竞争力;发展航运业和转口贸易业,扩大对殖民地和经济落后国家的贸易;发展本国的工场手工业,实时保护关税的政策等等。
托马斯孟认为增加本国商品的输出和减少外国商品的消费是保证国家增加财富的特殊手段。
为了减少外国商品的进口,而要多使用本国商品。
她提出,出口的商品要用自己的船只运输,以减少支出,增加收入。
他主张要把英国变成准备向外国输出商品的货栈,然后再将这些货物运到需要的地方去,这样可以增加航运、贸易、现金和关税的收入。
他还热衷于发展同遥远的殖民地国家,特别是亚洲一些国家的贸易。
因为在同在这些国家的贸易中,英国获得了特别大的好处,他公开承认,英国人是靠亚洲人而发财致富的。
他认为英国的制造业对亚洲原材料进行加工会给英国带来很大的利益,因此要大力发展本国的制造业,并提出了保护关税的主张。
他说,如对输往外国的商品实行免税的话,这种制造业还会大大的发展,并且提出对输入的外国货物,凡是要再输出的话,应给予照顾,不要课以过重的关税,而对外来的货物要在本国消费,就要课以重税。
托马斯孟认为,要增加输出就要扩大出口商品的生产,为此要鼓励人口增加,以增加劳动力。
三、托马斯•孟观点解读1、对外贸易是国家致富的唯一手段。
书中第2章“使英国变得更加富有和增加我们财富的手段”提出了一个关键的问题:怎样才能是英国变得更加富有呢?根据托马斯•孟的观点,问题不在于生产,也不在于资本品的积累,而是获得出口的盈余。
当然,一国为了出口必须进行生产,但生产仅仅从属于黄金的积累这一最终目的。
书中,他举了下面的例子来说明这一问题。
假定一个国家有布匹、铅、锡、铁、鱼类和其他产品的充分供应,除此,每年还有价值二百二十万磅的剩余产品输往国外;靠着这笔出口,可从海外买到并输入二百万镑的外国货物,供使用和消费。
如果这个国家遵循着这种惯例去从事对外贸易,就可以稳稳地保证这个国家每年增加二十万镑的财富,而且会大部分以现金的形态带回这个国家。
他认为,交换有两种:国内交换即国内贸易,与外国人交换即对外贸易。
国内贸易固然重要,但国家不能由此增加财富。
对外贸易则与此不同,对外贸易中的顺差就会以现金方式流入英国,使国家财富得以增加。
实际上,用现代国际贸易的术语说来就是:“每年卖给外国人的货物”,即为贸易出口;“我们消费的外国产品”,即为进口。
这样,出口大于进口,进出口为正,正是达到了贸易顺差的目的。
在国际贸易中,最大的问题莫过于进口大于出口,如果一个国家在经过很大努力之后仍不能扭转这种不利局面,就必然日趋贫困,因为既然出超会使国家致富,入超就必然会使国家贫困和衰落。
当然,这里的进口货物是指国内消费掉的货物,不是指经过海关入口的全部货物,后者包括一部分再出口货物,而这样的货物的进口不但无害,反而大有裨益。
他断言,国际贸易顺差是获取财富的唯一手段,是衡量一个国家财富多寡的唯一尺度。
2、托马斯•孟的基本思想是,要求取消禁止货币输出的法令,认为重要的不是在于把货币保藏起来,而在于把货币投入有利可图的对外贸易中去,只要在对外贸易中争取出超,就可以带来更多的货币,从而使英国致富。
托马斯•孟认为,国内贸易不能使一个国家致富或贫穷,因为贸易中双方买卖结果,不会使国家拥有的货币总量有所增加或减少。
只有对外贸易才能使已过所拥有的的货币量发生变动,从而成为一个国家贫与富的衡量标准。
他认为,对外贸易要“量入为出”,“那些极力使出口超过进口,并尽量减少使用外国产品的王国”才能繁荣起来,“如果进口超过出口,既浪费了外国的物资又挥霍本国的财富,那么,货币必然外流,为这种无节制的行为付出代价”。
根据贸易差额论的观点,他批驳了反对者的意见。
他认为,造成英国货币短缺的,不是东印度公司的贸易,而是其他一些因素。
东印度公司的贸易虽然输出了货币,但这种贸易直接从印度等地购买商品(如生丝、香料、靛蓝等),而不是经土耳其人之手,减少了土耳其居间的盘剥,所需费用仅为原来的三分之一。
在这种贸易中,东印度公司夺取了土耳其人的大部分生意,大大减少了西方世界的货币外流。
他用具体数据说明东印度公司航运业对国家的贡献,指出这种贸易及其航运业增加了英国的就业、利润和过节收入。
托马斯•孟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就不能限制货币的输出,相反,输出货币借以换得商品,可以大大促进贸易的发展和航运业的扩大,是增加财富的有利手段。
他从东印度公司的贸易经验中看到,英国制造业从亚洲进口原材料,加工以后再销出去,会给英国带来巨大的利益。
因此,他认为国家应大力发展工商业。
托马斯.孟关于货币在对外贸易中的作用和意义的理解,比早期重商主义者前进了一步。
3、为了扩大贸易顺差应当采取的措施(1)扩大商品生产,改善产品质量。
托马斯·孟认为,英国应该在不妨碍已耕地现有收入的前提下,利用无边无际的荒地自己生产那些“现在还需要向别人去买的苎麻、亚麻、绳索和烟叶以及其它各种货物,同时进制这些货物入口,可以免得加重我们的损失。
”应该象荷兰那样利用海洋大力发展渔业,利用本国的原料,想尽一切办法,用辛勤的劳动促进商品生产和技艺的发展。
眼光不能仅仅盯着那些自己有剩余的物品,还必须注意邻国的需求情况,生产他们所需要的各种货物,“在我们的出口的货物里边,我们一定不可以仅仅注意到我们所多余的东西,而且还必须考虑到邻友们的必需品”。
即使不是本国的剩余产品也是如此。
对于那些它们暂时不需要,亦或是尚未在别的地方加工制成的物品,也应当尽量的加以加工生产,从而从里边获取利益。
(2)努力提高本国生产商品的质量并尽量降低价格,使本国商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获胜,以保证出口商品在国外市场上畅销。
托马斯·孟认为,要扩大国际贸易,必须尽量降低产品价格,这一做法虽然会使私人蒙受一些损失,但会使社会得到大得多的益处。
例如,某些货物降价25%,可以使出口量增加 50%。
此外,产品降价还可以把外国竞争对手拍击出世界市场,有利于形成垄断,获得垄断高额利润。
当然,要特别重视产品质量,“小心谨慎和孜孜不倦地将我们的努力放到时间上去,拒不偷工减料,做好我们的纺织品和其它工业品,使之获得更大的重视和使用。
”(3)扩大航运业和发展渔业。
托马斯·孟认为,扩大重视本国航运业的发展,使出口商品能用自己的船只运输,从而大大提高货物的价值。
“因为这样我们不但会得到货物在本国的售价,还可以加上商人的利润,保险单费用以及将它们运往海外的运费。
”他还提出,要大力发展渔业,要充分利用渔业资源,发展渔业生产,以此维持海员和航运事业,扩大就业机会,并且扩大出口贸易。
(4)扩大和发展本国工业和手工业,减免关税。
托马斯·孟认为英国的制造业对亚洲原料进行加工会给英国带来很大的利益,仅仅对外来生丝的加工就使英国工业中出现了专门的部门。
按照他的划分,这已经可以说是人造财富了。
托马斯·孟在提出发展本国制造业的同时还提出保护关税的主张,认为对于输往外国的商品如果可以免税出口的话,这种制造业还会大大发展;并且提出政府应免除以国外原料制成的工业品出口的关税,以发展生产,增加就业:“国家如果对于一切用外国原料制成的工业品,如天鹅绒和其他各种刺绣丝线、粗绒、捻丝等免去关税,乃是明智和有利的。
那样,很多贫民便可以受雇就业,并且还可以大大增加我们每年输出到别的国家里去的货物价值,同时(为要达成此目的)就要输入更多的外国原料,结果是增进了皇上的关税”。
4、托马斯•孟在书中指出要“我们的出口货物,倘若使用我们的船自运过去,也是可以大大提高价值的,因为这样我们不但会得到货物在本国的销售,还可以加上商人的利润,保险单费用以及他们运往海外的运费。
”这本身非常符合当代贸易术语中,我们所熟知的一个国际贸易条例:出口尽量的使用CIF(cost,insurance,freight),即成本+运费+保险费。
这样就可以将所有的财富都聚敛在国内了,是国家的财富得到最大化。
同时,他还指出对对国外进口的原材料制成的工业品的关税应该减免,以发展生产,扩大就业。
这里所说的用外国原材料制成的工业品,实际上即为我们书上所说的来料加工,即从国外进口原材料,在国内进行初加工,再运到国外销售。
对于这种出口方式,正如托马斯孟说的那样,只要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包括减免关税政策等。
而我国目前就业市场的一部分是由这种产业所支撑的,可以说这种来料加工行业给劳动力市场提供了一大批的就业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