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信息筛选题浅析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信息筛选和概括分析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信息筛选和概括分析文言文阅读-信息筛选和概括分析【命题趋势】1.命题特点:要求考生在理解文言文大意的基础上,能够对文言文的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类,或者答出某个论点的依据、某一事件发生的原因等。
2.具体考查内容有:(1)表现人物行为举止特点的信息;(2)体现人物志向和思想主张的信息;(3)反映人物道德情操或才智的信息;(4)某件事发生的原因的信息等。
3.试题特点:(1)各选项的表述,基本遵循一个共同的模式:先亮观点,概括传主的品行、谋略、才能等;再列举论据(文中提到的具体事实)来印证观点,列举论据时,有简略的分析(原因、目的、方式等)。
(2)选项中的“观点”,是命题者根据文中所述传主的有关事迹概括出来的,而印证“观点”的论据,并不需要悉数列举,大多是经过筛选后整合的信息。
(3)四个选项的排列,通常依照行文的先后顺序,这是因为传主的某一典型事迹往往体现传主某一方面的品行(或才能)等。
(4)四个选项只设一个错误选项。
近三年设误的选项中,误点的设置都不在错误项的“观点”部分,而是在“事实”部分,要么是对“事实”的转述有误,要么是对“事实”的分析评价有误。
【满分技巧】解题方法与技巧第一步:全面理解,整体把握1.依据结构思路,浏览全文。
2.借题读文。
四个选项,三项正确,一项错误。
即便这一项错误,也不是该项全错,只错在某个句子或词语上。
虽说一时不能断定哪项错误,但完全可以借助它们来阅读全文,把握文意。
3.重点关注以下内容:(1)传主生平主要事迹。
严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颠倒或错位,还要严防内容上的断章取义,或者范围、作用、程度等不明确。
(2)传记中的重要人物及其关系。
对传记中的人物要有全面的把握,严防人物与事件之间张冠李戴、事件杂糅或无中生有。
(3)人物的对话。
严防内容上的主次不分、因果关系不明或文意理解上的错误。
(4)文言现象。
对文中出现的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一定要能作出合理的解释,严防对文中信息的错解或误译。
文言文信息筛选题

文言文信息筛选题一、方法:1.紧扣语境命题者在选择错例时,往往利用考生缺乏语境的通病,故意选择貌似正确实质脱离语境的似是而非的句子进行干扰。
因此,一定要有语境意义,一定要把选项还原到原文中去,分析揣摩,千万不可想当然。
有的选项句子,更不可只看句子的表层意思,若放入原文,细心考察,便会发现与筛选标准相差甚远。
2.运用排除法答题时应看清题目要求,一字一句地琢磨。
选出一两句不相符的,排除部分选项,而在分析选项时应注意上下文,先找出不能表现题干要求的人物性格品行的选项。
3.注意试题特点在设干扰项时,一般设两至三个,一般采用“非其人”“非其事”“直接或间接”等干扰手法。
做题时可适时利用这些命题特点。
二、基本原则:三非一析所谓“三非”,就是“非其人,非其事,非其时”。
非其人:就是排除那个不是筛选人物的选项。
高考古文选段都会出现多个人物。
命题者在设计错例时,故意“张冠李戴”,把不同人物所为之事混在一起。
做题时,首先要找出句子主语,即人物对象,把那个不是筛选人物对象的句子排除掉。
非其事:要求筛选的人物多为传主,在文中他有许多细小事件,有的合乎筛选要求,有的不合乎筛选要求。
做题时要排除掉不合乎筛选要求的事件。
非其时:叙事类的选文,往往围绕一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等纵向的进程去叙写人物品格。
命题者有时会在试题中就事件的某一阶段去设题,而在选项中却将后(前)一阶段的事件混杂在前(后)一阶段的事件之中。
做题时要排除阶段错位的选项。
所谓“一析”,就是分析是直接表现的还是间接表现的。
题干未出现“直接表现”词语的,往往既包括直接的又包括间接的。
分析概括题一、解读:分析概括题是文言文阅读综合的关键题,其选项多是命题者对原文进行的翻译、转述和分析。
在这一过程中,命题者有意识地设置错误干扰,让考生进行判断。
而比对法则是对付它较好的方法之一,其实质是把选项与原文进行仔细对比、分析,从中发现它与原文意思是否一致,进而识破命题者的干扰之处。
浅谈文言阅读教学中的信息筛选与整合

③绝句
( )李清照 宋
生 当作 人 杰 ,死 亦为 鬼 雄 。 至今 思 项 羽 ,不肯 过 江 东。
在李清照心中,项羽是一位豪迈刚强、壮烈感人的悲剧
是 一石 激 起 三 层 浪 , 当时 , 同学 们 反 复 比较 了破折 号和 括 号 竟 有 一 些 难 度 ,但 对 能力 较 强 的 学生 是 。 个 很好 的锻 炼 。 一 的读 法 ,倒 还 真认 同 了这位 学 生 的 批注 。这 种 评价 式 阅 读 极 人地 调 动 了他们 阅读 的积 极性 ,因 为他 们 成 了课 堂 的主 人 , 所 以 , 引导 学生 在 阅 读 时作 适 当 批注 ,注 重 的不 仅 是 学 生知 识 的积 累 ,更 是 学 习方 法 的 习得 ,能 力 的提 高 , 习惯 的 成 了读 书 的主 人 ,他 们 有 权力 来 评 价 书本 和 作 者 了 ,这 不 能 养 成 和 品位 的提 升 。 学 生 一旦 养 成批 注 式 阅读 的习 惯 ,他 们 不 说是 对 他 们 人 格 的 一种 尊 熏 ! ‘ 在 长 期 的个 性 化 阅读 中 ,在 日积 月 累 的独 立 思考 中 , 在年 复
维普资讯
浅 谈 文 言 阔 读 教 掌 中 的 信 息 筛 连 与 整 合
◎ 庞 卫 斌
阅读 教 学 是语 文 课 的 重 点 ,因 为 四种 语 文 基本 能力 中,
不断进行辨别和筛选 ,但通常我们把信息筛选题限定在狭义
阅 读能 力是 其 它 三 种 能力 的基 础 。 阅读 教 学 的 时问 大 约 占这 的 范 围 内 ,其 最 显著 的特 征 是特 别 强 调在 题 目与 原文 、原 文 科 总课 时 的7 % 0 ,但 就效 果 而言 , “ 、慢 、差 、费 ”的现 中此 处 与彼 处 的 相似 相 关 的 表述 中进 行 细致 的 比较 、辨 认 , 少
文言文阅读之筛选文中的信息(人教版高三)

文言文阅读之筛选文中的信息 (人教版高三)一、考点解说《考试大纲》对古代诗文“分析综合”的第一条要求是“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级。
文章是信息的载体,离开对信息的关注,读懂字义、词义和句子意思就毫无意义。
“筛选”就是通过淘汰的方法挑选,它要求能够识别和区分不同信息。
本考点要求考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能够从全文的角度对有关信息材料进行辨别、筛选并提取组合,从而体现出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筛选文中的信息,是在读懂文言语段的基础上,对考生所作的深化了的进一步分析能力的考查。
高考设题要求学生根据题目的指令,筛选符合指令的信息。
该考点采用的题型是定向考查,通常是给出多个句子,交叉排列编为四组。
人物传记阅读要求筛选的信息主要为表现人物品行的语句,非传记类作品的阅读要求筛选的信息主要为表达某个论点的根据、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的语句。
二、高考透视--2010湖北原弊[宋] 欧阳修1.农者,天下之本也,而王政所由起也。
古之为国者未尝敢忽,而今之为吏者不然,薄书听断而已矣,闻有道农之事,则相与笑之曰:鄙。
夫知赋敛移用之为急,不知务农为先者,是未原为政之本末也。
知务农而不知节用以爱农,是未尽务农之方也。
2.古之为政者,上下相移用以济。
下之用力者甚勤,上之用物者有节,民无遗力,国不过费,上爱其下,下给其上,使不相困。
一夫之力,督之必尽其所任;一日之用,节之必量其所入。
一岁之耕,供公与民食,皆出其间而常有余。
故三年而余一年之备。
今乃不然,耕者,不复督其力;用者,不复计其出入。
一岁之耕供公仅足,而民食不过数月。
甚者,场功甫毕,簸糠麸而食秕稗,或采橡实、畜菜根以延冬春。
不幸一水旱,则相枕为饿殍。
此甚可叹也!3.国家罢兵,三十三岁矣,兵尝经用者老死今尽,而后来者未尝闻金鼓、识战阵也。
生于无事而饱于衣食也,其势不得不骄惰。
今卫兵入宿,不自持被而使人持之;禁兵给粮,不自荷而雇人荷之。
其骄如此,况肯冒辛苦以战斗乎?就使兵耐辛苦而能斗战,虽耗农民,为之可也。
技法指导:文言文阅读信息筛选题和内容辨析题审题答题规范指导

文言文阅读信息筛选题和内容辨析题审题答题规范指导一、信息筛选题(一)审题1.看清题材。
不同题材的文章,考查的内容会有区别。
写人,考查人物的性格或相关事件;写物,了解与物相关的特征;写景,赏析特定地点的独特景色;叙事,分清事件的种类。
2.审清题干。
做文言信息筛选题审读题干特别重要,因为题干明确了筛选的标准、答题的方向。
题干一般由三部分构成:标准限制语+人物标准+条件标准。
试以2008年江苏卷第7题为例加以说明。
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吴汉标准限制语+人物标准激励士气+条件标准的一组是(1)标准限制语。
常见限制语有:①全都表现,意味着直接表现和间接表现都符合信息标准要求;②直接表现,意味着间接表现不在其中。
(2)人物(或事理)标准,即行为、性格的主语。
用此标准可以衡量哪些选项非其所为。
(3)条件标准。
一般用非常准确而简明的语言交代筛选最主要的条件。
这是审题的着力点,特别要理解关键词语的内涵。
审题练习读读下面的题干,画出“标准限制语”“人物标准”“条件标准”三部分(可在题干中圈出),并说明“条件标准”的含义。
(1)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何灌行事有成的一组是答案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标准限制语何灌人物标准行事有成条件标准的一组是条件标准的意思是:行事有成,意谓做事成功,重在“成”;“成”强调结果,做事的手段、方法或过程均不在其中。
(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颜斶“士贵于王”思想的一组是答案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标准限制语颜斶人物标准“士贵于王思想”条件标准的一组是条件标准的意思是:“士贵于王”意谓士比君王高贵。
(3)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张讷、张诚兄弟情深的一组是答案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标准限制语张讷、张诚人物标准兄弟情深条件标准的一组是条件标准的意思是:“兄弟情深”是指兄与弟之间的深厚情义。
(4)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能表现彻里“爱护百姓”和“廉洁无私”的一组是答案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能表现标准限制语彻里人物标准“爱护百姓”和“廉洁无私”条件标准一条件标准二的一组是条件标准的意思略。
按要求提取,语境中辨析——文言文阅读的信息筛选与解题技巧(教师中心稿)

按要求提取,语境中辨析——文言文阅读的信息筛选与解题技巧(教师中心稿)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具体分为七个方面。
其中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评价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从理解把握文章内容方面提出的要求,是在深层次上对原文的解读。
就文章的内容而言,古文和现代文一样可以说都是由信息组成的。
“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就是要求考生在基本读懂原文的基础上,准确把握文中所写的人、时、地、言、事、理、情等信息,并能提炼和表达出来,或者对选项的表述加以正确的判断。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指对文中信息进行提炼综合,对所述事件或所说的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与推理。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指要求考生分析概括在叙述某一事件或说明某一道理时作者自己的看法。
从2000年以来文言文的考试题型基本稳定,对以上三个考点的考查一直采用的是选择形式的题型:①全都说明(表现)××人××特点的一组;②叙述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对原文有关内容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③对××话或××观点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
2004年全国高考15套语文试卷,除上海卷外,其余均采用了第一、二种题型。
这说明此类题目考查的信息量大,综合性强,考查效果良好,已成为近几年高考文言文部分的传统题目。
下面分别讲一下解答这三种题型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第一、关于“全都说明(表现)××人××特点的一组”的题型。
这类题型考查筛选并提取文中信息的能力。
在做题时,首先要看清并理解题干要求,然后找出对应的阅读区间,再结合上下文理解意思,并对照比较,作出是否符合提干要求的判断,最后运用排除法,由易到难逐步排除。
例如2004年全国卷Ⅰ第13题,提干要求回答“全都说明孟尝敢于仗义执言的一组”,先找出提干的关键词“仗义执言”,然后在原文中分别找出选项所提供的六句话及其上下文。
文言文复习之筛选信息和概括分析(不错)

考点三 分析综合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的分析综合包括如下考点:①筛选文中的信息; 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 观点态度。分析综合是在对文意理解的基础上,对所叙述的 事件或所主张的观点归纳概括,理解分析。 近年来,考试试卷均把对文意总体把握的考查作为文言文阅 读考查的重头戏。文言文分析综合题呈现在试题中,可分为 两种题型:一是筛选信息题,二是概括分析题(“归纳内容要 点,概括中心意思”往往与“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 度”一并考查)。
栏目 导引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非其事 要求筛选的人物多为传主,在文中叙述了有关他的许多细小 事件,这些事件中,有的合乎筛选要求,有的不合乎筛选要 求。做题时要排除掉不合乎筛选要求的事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苏涣为官公正的一组是( D ) ①所与交游,皆一时长老 ②公虽以职事之,而鄙其为人 ③虽为政极宽,而用法必当 ④公礼之甚厚,以备乡举 ⑤传上旨,以宗为书手,公据法不奉诏 ⑥劾城固县令一人妄杀人者 A.①②⑥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③⑤⑥
栏目 导引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解析:②是世人对阴兴的评价,④是阴兴向贵人陈说自己拒 绝受封的原因,⑥是明帝的话。都是侧面表现阴兴美德,而 题干问的是“全都直接体现阴兴美德的一组”。
栏目 导引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一析 所谓“一析”,就是分析是直接表现的还是间接表现的。题 干未出现“直接表现”词语的,往往既包括直接的又包括间 接的。
栏目 导引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解答文言信息筛选题的基本方法是在明确筛选标准后,将选 项代入原文比对,然后排除那些不合题干要求的句子,确定 正确的一项。在比对、排除的过程中,有一个基本原则:三 非一析。 所谓“三非”,就是“非其人,非其事,非其时”。
2020高考语文备考-文言文信息筛选题专题解析

语文备考-文言文信息筛选题专题解析文言文专题——信息筛选题学生版+教师版一、思维路径(1)读全文,捕捉重要信息。
要做好信息筛选题,一定要养成阅读全文的好习惯:这段选文是什么体裁?是记叙文(人物传记)就要注意捕捉中心人物是谁,行文中反映了他什么行为、品德、处事方法,是议论文就要捕捉论点及其论据。
(1)看题干,明确筛选范围。
①看对象:谁,一个还是几个;事件:什么事;观点:主张什么;事理:说明什么;②看主题:是思想性格还是行为特点;③看方式:是“全都表现(说明)”还是“没有表现(说明)”;要特别注意的是所谓“表现”一般是直接表现,而不包括侧面衬托。
二、文言文专题——信息筛选题学生版【对象错】郭生,邑之东山人。
少嗜读,但山村无所就正,年二十余,字画多讹。
先是,家中患狐,服食器用,辄多亡失,深患苦之。
一夜读,卷置案头,狐涂鸦甚,狼藉不辨行墨。
因择其稍洁者辑读之,仅得六七十首,心恚愤而无如何。
又积窗课二十余篇,待质名流。
晨起,见翻摊案上,墨汁浓泚殆尽。
恨甚。
会王生者,以故至山,素与郭善,登门造访。
见污本,问之。
郭具言所苦,且出残课示王。
王谛玩之,其所涂留,似有春秋。
又复视涴①卷,类冗杂可删。
讶曰:“狐似有意。
不惟勿患,当即以为师。
”过数月,回视旧作,顿觉所涂良确。
于是改作两题,置案上,以观其异。
梅少白博客比晓,又涂之。
积年余,不复涂,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
郭异之,持以白王。
王阅之曰:“狐真尔师也,佳幅可售矣。
”是岁,果入邑库。
郭以是德狐,恒置鸡黍,备狐啖饮。
每市房书名稿,不自选择,但决于狐。
由是两试俱列前名,入闱中副车。
时叶公文章,风雅绝丽,家弦而户诵之。
郭有抄本,爱惜臻至。
忽被倾浓墨碗许于上,污荫几无余字,又拟题构作,自觉快意,悉浪涂之:于是渐不信狐。
无何,叶公以正文体被收,又稍稍服其先见。
然每作一文,经营惨淡,辄被涂污。
自以屡拔前茅,心气颇高,以是益疑狐妄,乃录向之洒点烦多者试之,狐又尽泚之。
乃笑曰:“是真妄矣!何前是而今非也?”遂不为狐设馔,取读本锁箱簏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信息筛选题浅析-中学语文论文
文言文信息筛选题浅析
黎婷婷
文言文阅读需要理解,理解是指在掌握字、词、句的情况下对文段有分析综合能力。
高考中第十题文言文选择题,就是要求考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能够从全文的角度对有关信息材料进行辨别、筛选并提取组合,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类,从而体现出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考试题型
文言文在选材上主要为人物传记类和古代散文两种。
出题者会在文中选取能体现某些特点的句子,一共六句,排列组合成四个选项,每项三个句子。
考试题型主要有以下两大类。
(一)人物传记类
这一类文章脉络非常清晰,就是人物、事件、性格(性格、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
基本模式是:什么人,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是什么样的评价。
(二)古代散文(包含议论文)
这一类文章在阅读上要比人物传记难一些,它包含景物、物象、感情、义理。
形式上要散一些,学生不容易抓住中心,但散文也是有模式的,就是什么事物,有什么特点,有什么样的作用,作者有什么评价。
无论哪种文体。
出题者都会选取其中的一项或者两项特点,给出选项句子,让学生去筛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
解题步骤
(一)审准题意,画出关键词
这道选择题的题干只有一句话但是里面包含的关键词比较多,一般的形式是:“以下各组句子中?摇A?摇能表现XXX的?摇B?摇的一组是”我们最先关注的是XXX,这是确定我们搜索的总方向,然后是B中的内容,分析B中内容是什么题型这样搜索就缩小了范围。
而我们最容易忽视的是A中的内容,因为A处并不是每次都有限定的词语,如果出现一般会是“直接”“间接”“分别”等词语。
由此可见,短短的一句话,需要我们的学生非常认真的审题。
(二)找出句子,逐一翻译
选项中的六个句子要求学生在文中一一找出,结合上下文逐一理解,这是对学生文言基础知识掌握的考查。
只有理解了,才能正确地做出判断。
(三)确定方向,辨别排除
理解之后就是对筛选信息一一辨别,找准所选语句与文章内容的对应点,这一项考查的是学生的思辨能力。
但从能力级别上分析是C,由此可以推断出题者不会设置太多难点,只要认真分析比较,就会选择正确的。
(四)纵观全局,选出答案
有了上面几步的铺垫,相信学生能满怀信心的填出正确答案。
解题技巧
要想又快又好的得出答案,我们就必须揣摩出题者的命题方向。
出题者一般都会设置一些误区,主要有这样几种。
(一)人物或事件误区
这也是我们平常说的张冠李戴,将文章出现的不同人物所为之事混杂在一起,胡乱“嫁接”给某一人,造成人物与事件不对应。
如若在圈定范围时候不能将事件
发生的主动者找准确,就会答错题,戴错帽。
2013年高考新课标卷中第五题要求找出:全都表明马文升劝谏皇上修身爱民内容的一组。
其中②句是马文升为官觐见及时,③句是马文升教太子的事件,属于事件的张冠李戴。
(二)品性误区
前些年的考试往往会选取一些好人好事的题材,这几年慢慢向中间靠拢好坏都有。
作者往往会横向罗列多个细小事件来反映主人公或文中人物的多方位品性,命题者却常常就其中的某一点设题,如果答题时不仔细读懂题干,检索有效信息,就会造成人物品性的错位,误入陷阱。
2013年高考辽宁卷第五题要求找出:全都表明王尧臣为人正直的一组。
其中②句说的是王尧臣在推荐人才时不为人的小节所拘,表明了他知人善用的性格特点;④句是说大家从此相信王尧臣让你说的了,侧面表明了他的忠信明智;⑥句是说的是王尧臣即使是有很多人说他的坏话,他也坚持自己的做法,表明了他坚守正义的性格特点。
(三)直接与间接误区
刻画人物的方式有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
它们可以是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也可以是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命题人有时便把虽能表现人物某种品质,但刻画方式不符合题干要求的文句混编到选项之中。
如果考生对题干要求看的不仔细,就极易被其误导。
福建卷第三题就要求找出:全都间接表现龙洞艰险的一组,其中①就是直接表现的。
(四)片面与全面误区
有些时候的选文没有主要人物或者主要事件,有些时候需要通过比较来对文章对象进行区分。
所以在出信息筛选题的时候就不是针对单个人、单件事、单种性格,而是两项一起。
这就需要我们将题中句子与题干要求,结合文章内容理解清楚不
能有偏差。
2013年江西卷第十一题要求找出:分别描写村落嫁娶场面中“送亲”及“迎亲”的一组。
其中A、B选项中第一句都是送亲的人,但是第二句不是迎亲的人。
解答文言文信息筛选题,既要对文言文本身的内容要点把握清楚,也要对题干理解清楚。
综合考查了学生的归纳总结筛选能力。
我们要掌握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才能提高解题能力,增强做题信心。
★作者单位:湖北襄阳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