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地理:气温的分布与变化 教案

合集下载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教案标题: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目标:1. 了解气温的概念,并能够解释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的原因。

2. 掌握测量和表示气温的方法。

3. 能够分析气温数据,理解气温的季节性变化和地理分布规律。

教学重点:1. 气温的概念和测量方法。

2. 气温的变化原因和季节性变化规律。

3. 气温的地理分布规律。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和多媒体设备。

2. 气温测量仪器,如温度计。

3. 气温数据图表和地图。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气温变化的视频或展示一些气温数据图表,引起学生对气温变化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提问:你们有没有观察到气温的变化?气温变化有什么规律?二、讲解气温的概念和测量方法(10分钟)1. 通过课件和示意图,讲解气温的定义和测量方法,包括使用温度计等。

2. 示范如何使用温度计测量室内和室外的气温,并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三、探究气温的变化原因和季节性变化规律(1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气温的变化原因,如太阳辐射、地形、海洋等因素的影响。

2. 展示气温季节性变化的图表和数据,引导学生分析和总结气温随季节变化的规律。

四、分析气温的地理分布规律(15分钟)1. 展示气温地理分布的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和比较不同地区的气温分布特点。

2. 引导学生思考气温地理分布规律的原因,如纬度、海洋暖流等因素的影响。

五、小结与展望(5分钟)1. 复习气温的概念和测量方法,以及气温的变化原因和季节性变化规律。

2. 引导学生思考气温的地理分布规律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并展望下节课将学习气候与气温的关系。

教学扩展:1. 组织学生进行气温测量实验,比较不同地点和不同时间的气温变化情况。

2. 让学生调查本地区的气温数据,并制作气温变化图表或地图。

3. 带领学生进行户外实地考察,观察不同地形和海洋对气温的影响。

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实验中的积极参与程度。

2. 概念理解:布置小组或个人作业,要求学生解释气温变化与分布的原因和规律。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第2课时)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第2课时)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第2课时)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是学生在学习了经纬网、半球和时区等基础知识后,进一步深入探讨地理知识的重要章节。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气温分布的规律以及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气温变化的规律,了解世界气温分布的特点,为今后学习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等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经纬网、半球和时区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气温变化与分布这一知识点较为抽象,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气温变化与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对其有一定的兴趣。

然而,由于年龄和生活经验的限制,学生对于气温变化规律和分布规律的理解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了解世界气温分布的特点,理解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增强学生关爱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

2.世界气温分布的特点。

3.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实例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气温变化与分布的特点。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3.讲解法:对于抽象的知识点,采用讲解法进行详细阐述,帮助学生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图片、地图、实例等教学素材。

2.多媒体教学设备。

3.教学PPT。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实例展示气温变化的场景,引导学生关注气温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展示我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异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呈现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以及世界气温分布的特点。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精品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精品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精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了解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掌握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以及气温变化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对气温的变化和分布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提高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气候、天气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涉及到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复杂的地理现象,需要学生通过实例分析和思考来理解和掌握。

同时,学生对于气温变化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可能缺乏直观的感受,需要通过实例和案例来引导学生认识和思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掌握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了解气温变化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图表展示和思考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探究欲望,使学生认识到气温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气温变化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难点:气温变化规律的背后的原因,气温变化对生产、生活的具体影响。

五. 教学方法1.实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了解气温变化的现象和影响。

2.图表展示法:通过气温分布图、统计图表等,直观地展示气温的分布和变化规律。

3.思考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气温变化的原因和影响,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相关的教学PPT,展示气温分布图、统计图表等。

2.案例材料:收集相关的案例材料,用于实例分析。

3.小组讨论:提前分组,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和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张世界气温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气温的变化和分布,引发学生的思考。

2024年人教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四章 第2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教案

2024年人教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四章 第2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教案

阅读课本找出定义气温是指空气的温度。

思与学:畅所欲言,说出自己取获取的知识读图:计算:(8℃+ 16℃ + 12℃ + 4℃)÷4=10 ℃读图:计算:30.5℃-24.5℃=6 ℃读图:计算:25℃-(-5 )℃=30 ℃(六)绘制和阅读气温年变化曲线图(1)根据表及气温曲线图的绘制步骤,绘制该地的气温年变化曲线图。

(2)根据绘制的气温曲线图,说明气温的变化特点。

探究二:气温的分布(一)等温线世界各地冷热不同,通常用等温线图表示气温的水平分布,直观表示世界各地的冷热状况。

认识亚历山大·冯·洪堡(二)等温线图的判读方法举一反三:根据等高线的判读方法判读等温线(三)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规律1.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图,分析:(1)结合等温线的变化,分析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规律。

(2)对比陆地等温线与海洋等温线的差异。

2.读世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分析:北半球1月等温线比7月相比哪一个更密集?说明什么?小试牛刀:结合题目,完成相关内容。

为人类的科技发展点赞小组合作:读图分析:分析作答:北半球1月等温线比7月更密集,说明北半球1月气温差异比7月更大。

读图:一月份陆地等温线向南凸出;3.观察1月份和7月份陆地等温线的凸出方向。

口诀简记:一陆南,七陆北难点突破:该图表示是_____半球___ 季季节的等温线的分布图,请说明理由。

(四)模拟实验用模拟实验解释海洋和陆地气温变化的差异明确步骤提出问题七月份陆地等温线向北凸出。

小组合作:观看视频,了解实验做实验结合实验回答问题。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气温的含义及其表示方法;2.理解气温的变化原因及其影响;3.掌握中国气温分布特点和影响因素。

二、教学重难点1.掌握气温的表示方法和计量单位;2.理解气温变化的不同影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三、教学内容1. 气温和温带气温是指空气中分子的热运动所产生的热量,通常表示为摄氏度或华氏度。

温带是一个气候区域,其特征是年平均气温在0℃至20℃之间。

世界上的大部分人类定居点都处于温带区域中。

2. 气温的变化原因气温的变化直接受到太阳辐射和大气运动的影响。

在不同的地方和不同时间,气温的变化因素也不同。

3. 气温的影响因素气温的变化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经度:随着经度从东向西增加,气温逐渐降低。

•纬度:在同一地区,纬度越高气温越低。

•海拔高度:随着海拔高度增加,气温逐渐降低。

•气候:气候是指长期的天气状况,不同气候对气温的影响也不同。

4. 中国气温分布特点中国气温分布存在以下几个特点:•东部沿海地区气温较为温和•西部各地区气温较低•靠近赤道的地区气温较高•气温在北纬20度附近的地区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四、教学活动1. 实验用温度计测量室内和室外的气温,并观察气温的变化。

了解气温的计量单位、表示方法及变化原因。

2. 观察观察中国气温分布图,了解中国气温分布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3. 讨论学生们就气温的变化原因和影响因素等话题展开讨论,并发表自己的看法、感悟。

五、作业布置布置调查作业:要求学生们到室外或室内测量不同位置的气温,并分析气温的变化原因和影响因素。

六、教学评价1.学生们能够理解什么是气温及其计量单位、表示方法等;2.学生们能够了解气温变化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3.学生们能够掌握中国气温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七年级地理上册《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地理上册《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教学设计
(3)教师点评: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纠正错误,补充遗漏;
(4)结规律:引导学生总结气温与各因素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四)课堂练习
1.教学内容:气温变化趋势分析,气温对生活、生产的影响。
2.教学方法:案例分析、实际操作。
3.教学过程:
(1)发放气温资料,让学生分析气温变化趋势;
(2)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讨论气温对生活、生产的影响;
(4)布置课后作业,巩固课堂所学,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五、作业布置
1.基础知识巩固:请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包括气温概念、单位、测量工具以及世界气温分布规律的相关题目,以检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2.分析与应用:请学生结合本节课所学的气温与纬度、海陆、地形等因素的关系,分析并解释以下现象:
(1)为什么我国南方地区冬季温暖,北方地区冬季寒冷?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对地理学科的兴趣,认识到地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2.树立环保意识,关注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增强国家意识,了解我国气温分布特点,为我国气候资源利用和保护贡献力量;
4.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爱自然的情感;
5.培养学生尊重事实、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获得成就感。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为学习其他地理知识奠定基础。
(二)过程与方法
1.观察与分析:通过观察气温资料,分析气温的变化与分布规律;
2.探究与发现:以小组合作形式,探讨气温与纬度、海陆、地形等因素的关系;
3.应用与实践: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生产中的气温现象;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3.2《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3.2《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3.2《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为《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是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气温的概念、单位、变化规律以及分布特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气温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学习了关于天气和气候的基本知识,对气温有一定的了解。

但气温的变化规律和分布特点较为复杂,需要通过实例和图表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对于气温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的认识还不够深入,需要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拓展。

三. 教学目标1.掌握气温的概念、单位和变化规律。

2.了解世界气温的分布特点。

3.学会运用地理知识分析气温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4.培养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气温的变化规律。

2.世界气温的分布特点。

3.气温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气温的变化规律和分布特点。

2.使用图表和实例,直观地展示气温的变化和分布情况。

3.运用讨论法,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增强课堂互动。

4.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气温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表和实例,用于展示气温的变化和分布情况。

2.准备案例素材,用于分析气温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3.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天气预报节目引入气温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气温变化的图表,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气温的变化规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总结气温的变化规律。

4.巩固(5分钟)针对气温的变化规律,设计问题进行巩固练习。

5.拓展(5分钟)展示世界气温分布的图表,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世界气温的分布特点。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气温的变化规律、分布特点以及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1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1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1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主要介绍了气温的概念、单位、变化规律及其分布特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气温对生产、生活和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对气温问题的关注和认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天气、气候等方面有所了解。

但气温这一概念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图像资料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对于气温变化规律及其分布特点的认识尚不明确,需要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气温的概念、单位,掌握气温的变化规律及其分布特点;学会运用气温知识解释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气温数据和图像,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学会运用气温知识进行区域划分和气候评价。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气温问题的关注,增强环保意识,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服务生活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气温的概念及其单位。

2.气温的变化规律及其分布特点。

3.气温对生产、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了解和运用气温知识。

2.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实例,使学生掌握气温变化规律及其分布特点。

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互动式教学: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激发学生思维,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气象资料、图像资料和实例。

2.制作课件,展示气温变化规律和分布特点。

3.准备课堂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我国冬季和夏季气温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气温的变化和分布。

提问:“你们认为气温的变化和分布受哪些因素影响?”2.呈现(10分钟)介绍气温的概念、单位和测量方法。

通过实例和图像资料,展示气温的变化规律及其分布特点。

引导学生分析气温变化的原因。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气温变化规律及其分布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上册地理:气温的分布与变化教案
撰写:审核:授课日期:___ 月 ___日教学课时:第周第课时
教学目
标知识与技能目

学会使用气温资料
过程与方法目

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能读出气温的变化规律.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目标
举例说明气温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教学重

学会阅读气温变化曲线图,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
教学难

理解气温的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调整意见(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每一天都会关注当天的天气情况,那么,每天的天气状况又
包括哪些内容呢?其中哪个因素的变化决定了我们的衣着变化?气温是反映一
个地方天气状况的重要要素之一,今天我们来学习气温的有关知识.
(二)讲授新课:
一、气温与我们
过渡:日常生活中,我们比较关心一天中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那么,气
温是如何测量的?
出示百叶箱图,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1.测定气温的工具是_________.
2.温度计放置的高度,距离地面________米.
3.气温的单位是________,读作_________.
4.一天之中,通常观测________次,一般是在北京时间___时、____时、____时、____时.
提问:一天观测气温四次,如何计算这一天的日平均气温?
结论:日平均气温=一日内气温观测值之和÷观测次数
提问:能不能用同样的方法,计算出一地的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
结论:月平均气温=一月内日平均气温之和÷当月天数;
年平均气温=一年内月平均气温之和÷月数
二、气温的变化
讨论分析,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各有什么特点.
小结: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叫做气温日较差.一年中,在北半球,陆地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分别在7月和1月;海洋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分别在8月和2月.一年内月平均最高气温与月平均最低气温的差,叫做气温年较差.
展示:A、B、C、D三地气温曲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1)A地气温变化有什么特点?位于哪个温度带?
(各月气温都很高,热带)
(2)B、C二地的气温曲线有什么特点?位于哪个半球?
(呈波峰状,北半球)
(3)D地气温与B、C有什么不同?位于哪个半球?
(呈波谷状,南半球)



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