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诗(三首)简析
孟浩然经典诗词10首

孟浩然经典诗词10首1. 《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解析: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到故人的田庄做客的情景,展现了田园生活的淳朴和美好,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生活的向往以及与友人之间真挚的情谊。
语言朴实无华,意境清新隽永。
2. 《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解析:此诗是诗人隐居在鹿门山时所作,通过对春天早晨醒来时的听觉感受和联想,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怜惜之情。
诗歌短小精练,言浅意浓,景真情切,浑然天成。
3.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解析:这首诗是孟浩然求仕时写给张九龄的干谒诗。
前四句描绘了洞庭湖的壮丽景象和磅礴气势,后四句委婉地表达了自己希望得到引荐、入朝为官的愿望。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更是成为千古名句。
4. 《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解析:该诗刻画了秋江暮色,是唐人五绝中的写景名篇。
诗人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江边,触景生情,抒发了自己的羁旅之思。
诗句淡而有味,含而不露,情景交融,颇具意境。
5. 《早寒江上有怀》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解析:这是一首抒情诗,大约是作者漫游长江下游时的作品。
诗中通过秋天的景色描写,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泪以及在政治上的彷徨苦闷之情。
6. 《夜归鹿门山歌》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解析:此诗为写景抒怀之作,描写了诗人夜归鹿门山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诗人的隐逸情怀。
诗中先写江边的喧闹,再写山中的幽静,以动衬静,表现出鹿门山清幽的景色和诗人恬静淡雅的心境。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赏析:表达了诗人希望得到当朝丞相张九龄引荐入仕的愿望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赏析:表达了诗人希望得到当朝丞相张九龄引荐入仕的愿望《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唐代著名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的一首诗。
这首诗不仅以其壮丽的洞庭湖景色描写而著称更通过巧妙的比兴和典故运用,委婉地表达了诗人希望得到当朝丞相张九龄引荐入仕的愿望。
一、作品原文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二、译文及注释1、译文八月湖水盛涨几乎与岸平,水天含混迷茫与天空浑然一体。
云梦大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想要渡水却没有船只,闲居不仕,有愧于圣明天子。
坐看垂钓之人多么悠闲自在,可惜只能空怀一片羡鱼之情。
2、注释洞庭湖:中国第二大淡水湖,在今湖南省北部。
张丞相:指张九龄,唐玄宗时宰相。
涵虚:包含天空,指天空倒映在水中。
涵:包容。
虚:虚空,空间。
混太清:与天混为一体。
太清:指天空。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云梦大泽水汽蒸腾,洞庭湖的波涛摇撼着岳阳城。
云梦泽:古代云梦泽分为云泽和梦泽,指湖北南部、湖南北部一带低洼地区。
洞庭湖是它南部的一角。
撼:一作“动”。
岳阳城:在洞庭湖东岸。
欲济无舟楫:想渡湖而没有船只,比喻想做官而无人引荐。
济:渡。
楫(jí):划船用具,船桨。
端居耻圣明:生在太平盛世自己却闲居在家,因此感到羞愧。
端居:闲居。
圣明:指太平盛世,古时认为皇帝圣明,社会就会安定。
坐观:一作“徒怜”。
徒:只能。
一作“空”。
三、创作背景这是孟浩然投赠给张九龄的干谒诗,当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
当时孟浩然西游长安,张九龄任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副知院士,二人及王维为忘年之交。
后张九龄拜中书令,孟浩然写了这首诗赠给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九龄的引荐、赏识和录用。
只是为了保持一点身份,才写得那样委婉,极力泯灭那干谒的痕迹。
四、作品赏析1、整体赏析张丞相即张九龄,也是著名的诗人,官至中书令,为人正直。
孟浩然想进入政界,实现自己的理想,希望有人能给予引荐。
孟浩然10首经典诗赏析

孟浩然10首经典诗赏析《春晓》:这首诗是孟浩然的代表作之一,它描绘了春天的早晨,花儿盛开,鸟儿欢快地鸣叫,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
《宿建德江》:这首诗描写了作者在建德江畔夜宿的感受,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和内心的孤独。
诗中运用了细腻的情感描写和简约的语言,营造出一种深沉的氛围。
《渡浙江问舟中人》:这首诗写于作者渡浙江时,他向船夫询问有关路程的情况。
诗中通过简单的对话和景物描写,展现了作者洒脱自在的性格和对旅途的向往。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这首诗描写了作者在桐庐江畔夜宿时,怀念扬州旧友的情景。
诗中通过将自然景物与内心感受相结合的方式,表达了作者深厚的情感。
《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这首诗是作者离开家乡前往扬州时,写给好友元大的信。
诗中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留恋和对友情的珍惜。
《寄韩仲止》:这首诗是作者写给友人韩仲止的信,表达了对他的敬仰和感激之情。
诗中运用了简约的语言和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现了作者坦诚真挚的性格。
《秋登万山寄张五》:这首诗描写了作者在秋季登上万山,远望故乡,怀念旧友的情景。
诗中通过自然景色的描写和情感的抒发,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和友情的思念之情。
《过故人庄》:这首诗描写了作者到故人家做客的情景,以及故人的热情款待和两人之间的深厚友谊。
诗中运用了朴素的语言和生动的描写,展现了作者与故人之间的真挚情感。
《与诸子登岘山》:这首诗写于作者登临岘山时,表达了他对时光荏苒的感慨和对生命短暂的忧虑。
诗中通过自然景色的描写和情感的抒发,展现了作者深刻的人生思考。
《宴梅道士山房》:这首诗描写了作者参加梅道士山房的宴会,以及周围美丽的景色和幽静的环境。
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友情的珍惜。
总的来说,孟浩然的诗歌作品充满了情感和人生哲理,他善于运用自然景色和日常生活场景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和思考。
他的诗歌作品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也为我们提供了观察和理解人生的独特视角。
孟浩然必背的十首诗

孟浩然必背的十首诗孟浩然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清新自然,温婉雅致,被誉为“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
他的诗作充满着生活的喜悦、淡泊以及自然的情感倾向。
许多学者认为,孟浩然的诗歌里糅合了儒、道、佛三教的精华。
他的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国文学的珍贵遗产。
孟浩然必背的十首诗,成为了学子们学习文学、感受诗歌魅力的重要内容。
下面,我们将围绕这十首诗逐一展开论述,旨在让更多的读者了解孟浩然的诗歌世界。
第一首是《春晓》,这首诗以“春”为主题,描写了春天清晨的美妙景象。
孟浩然通过描绘自然场景引起读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第二首是《登高》,通过描写登高远望的生动情形,表达了对大自然奇妙景观的欣赏和对生命的深刻感悟。
这也是一首充满哲理思考的诗歌。
第三首是《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诗人以苍劲有力的笔触写出了翠绿的竹子和清澈的溪流,在又红又白的花丛中,风光秀美,展现了他的修养和山水情怀。
第四首是《江南逢李龟年》,诗人通过游历江南,感受江南的特有韵味,歌咏了李龟年的豁达风范,传达出诗人对李龟年志士仁人的赞美。
第五首是《过故人庄》,这首诗由诗人回忆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寄托了他对友谊和过去岁月的怀念之情,充满了浓厚的情感色彩。
第六首是《草》,这首诗歌描绘了草的生命力和傲然的姿态,寓意也极为深刻,表达了诗人对自由与不屈精神的赞美。
第七首是《寻隐者不遇》,通过描述寻觅隐者的旅程和心境,让读者感受到孟浩然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和对志士仁人的敬仰。
第八首是《宿建德江口寄别崔侍御》,这首诗为宿江口的有感现场激发,把山水及背后的文化幽意都表达了出来,凝聚着诗人的感性和理性的造诣。
第九首是《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这是一首怀素怨的赞美之作,以李白为主人公,抒发了歌者对李白不屈不挠的人生境遇所表示的远古激励。
第十首是《登幽州台歌》,这首诗歌中寄托的是作者对自身命运的抱负和对自由的向往。
诗人从自然中得到启迪,深刻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孟浩然《春晓》赏析: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与珍惜

孟浩然《春晓》赏析: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与珍惜《春晓》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这首诗以春天早晨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充满诗意的春日图景,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与珍惜。
全诗赏析如下:一、作品原文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二、译文及注释1、译文春日熟睡,不知不觉天已破晓,到处都可以听见鸟儿的啼叫。
回想昨夜听到的阵阵风雨声,不知有多少娇美的春花被吹落。
2、注释晓:天刚亮的时候,春晓:春天的早晨。
不觉晓:不知不觉天就亮了。
啼鸟:鸟的啼叫声。
知多少:不知有多少。
三、创作背景《春晓》写于孟浩然隐居鹿门山时期。
鹿门山风景秀丽,环境清幽,为孟浩然提供了创作灵感。
这首诗便是他在春天早晨醒来,感受到春天的气息与美好,即兴而。
四、作品赏析1、整体赏析《春晓》这首诗是诗人隐居在鹿门山时所做,意境十分优美。
诗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刚刚醒来时的一瞬间展开描写和联想,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怜惜之情。
此诗没有采用直接叙写眼前春景的一般手法,而是通过“春晓”(春天早晨)自己一觉醒来后瞬间的听觉感受和联想,捕捉典型的春天气息,表达自己喜爱春天和怜惜春光的情感。
诗的前两句写诗人因春宵梦酣,天已大亮了还不知道,一觉醒来,听到的是屋外处处鸟儿的欢鸣。
诗人惜墨如金,仅以一句“处处闻啼鸟”来表现充满活力的春晓景象。
但人们由此可以知道就是这些鸟儿的欢鸣把懒睡中的诗人唤醒,可以想见此时屋外已是一片明媚的春光,可以体味到诗人对春天的赞美。
正是这可爱的春晓景象,使诗人很自然地转入诗的第三、四句的联想:昨夜我在朦胧中曾听到一阵风雨声,现在庭院里盛开的花儿到底被摇落了多少呢?联系诗的前两句,夜里这一阵风雨不是疾风暴雨,而当是轻风细雨,它把诗人送入香甜的梦乡,把清晨清洗得更加明丽,并不可恨。
但是它毕竟要摇落春花,带走春光,因此一句“花落知多少”,又隐含着诗人对春光流逝的淡淡哀怨以及无限遐想。
《宿天台桐柏观》诗词翻译及赏析

《宿天台桐柏观》诗词翻译及赏析下面就是作者给大家分享的《宿天台桐柏观》诗词翻译及赏析(共含6篇),希望大家喜欢! 篇1:《宿天台桐柏观》诗词翻译及赏析《宿天台桐柏观》诗词翻译及赏析《宿天台桐柏观》海行信风帆,夕宿逗云岛。
缅寻沧洲趣,近爱赤城好。
扪萝亦践苔,辍棹恣探讨。
息阴憩桐柏,采秀弄芝草。
鹤唳清露垂,鸡鸣信潮早。
愿言解缨绂,从此去烦恼。
高步凌四明,玄踪得三老。
纷吾远游意,学彼长生道。
日夕望三山,云涛空浩浩。
【前言】《宿天台桐柏观》是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诗人泛舟远行,在桐柏观休憩。
这里可以采摘灵芝仙草,享受听鹤唳、闻鸡鸣、观早潮的乐趣。
【注释】(1)天台:山名。
在今浙江省天台县东北。
西南接括苍山、雁荡山,西北接四明山、金华山。
《临海纪》:“天台山超然秀出,山有八重,视之如一帆。
高一万八千丈,周回八百里。
”桐柏观:即桐柏宫。
观:道教之庙宇。
(2)信:任凭。
(3)逗:停留。
(4)缅:藐远。
沧洲趣:谢眺《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诗:“既欢怀禄情,复协沧洲趣。
”吕延济注:“沧洲,洲名,隐者所居。
”(5)扪萝:扪,攀援。
萝,女萝,生长在山中的一种地衣类植物,常自树梢悬垂,全体丝状,呈淡黄绿色或灰白色。
(6)辍棹:停船。
棹,划船工具。
恣探讨:尽情赏玩。
(7)唳:鹤鸣声。
(8)信潮:《异物志》:“伺潮鸡,潮水上则鸣。
潮水依时而至,故曰信潮。
”(9)纷:盛多的样子。
(10)长生:生命永远存在。
《老子》:“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11)三山:古代传说中的'三座仙山。
【鉴赏】诗人泛舟远行,在桐柏观休憩。
这里可以采摘灵芝仙草,享受听鹤唳、闻鸡鸣、观早潮的乐趣。
这种闲情意趣,与当时纷扰的尘世生活、黑暗的官场争斗形成鲜明对比,由此诗人发出学老子长生之道、脱离官场、隐居山林的喟叹,表现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篇2:宿天台桐柏观,宿天台桐柏观孟浩然,宿天台桐柏观的意思,宿天台桐柏观赏析宿天台桐柏观,宿天台桐柏观孟浩然,宿天台桐柏观的意思,宿天台桐柏观赏析 -诗词大全宿天台桐柏观孟浩然朝代:唐海行信风帆,夕宿逗云岛。
高三语文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知识点总结及解析

高三语文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知识点总结及解析一、高中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田园作(唐)孟浩然弊庐隔尘喧,惟先养恬素。
卜邻近三径①,植果盈千树。
粤余任推迁,三十犹未遇。
书剑时将晚,丘园日已暮。
晨兴自多怀,昼坐常寡悟。
冲天羡鸿鹄,争食羞鸡鹜。
望断金马门②,劳歌采樵路。
乡曲无知己,朝端乏亲故。
谁能为扬雄,一荐甘泉赋③。
【注】①三径:原指庭中小路,引申为隐士居住之所。
②金马门:汉代宫门。
汉武帝时,曾命学士东方朔、主父偃等待诏金马门,以备顾问。
③扬雄:汉代学者,善作赋。
客有荐扬雄文似相如者,帝令待诏承明殿,后随帝郊祀甘泉宫,还,奏上《甘泉赋》。
(1)本诗前四句暗引________的典故,描写作者过着一种________的生活。
(2)本诗题目的《田园作》,内容却反其道而行之。
请简要分析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兔丝元稹人生莫依倚,依倚事不成。
君看兔丝蔓,依倚榛与荆。
荆榛易蒙密,百鸟撩乱鸣。
下有狐兔穴,奔走亦纵横。
樵童斫将去,柔蔓与之并。
翳荟①生可耻,束缚死无名。
桂树月中出,珊瑚石上生。
俊鹘度海食,应龙升天行。
灵物本特达,不复相缠萦。
缠萦竟何者,荆棘与飞茎。
【注】①翳荟:草木茂盛可供障蔽之处。
(1)这首诗围绕“兔丝”主要设置了两方面的对比,请简要分析。
(2)这首诗寄托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初出关旅亭夜坐怀王大校书①孟浩然向夕槐烟起,葱茏池馆曛。
客中无偶坐,关外惜离群。
烛至萤光灭,荷枯雨滴闻。
永怀蓬阁②友,寂寞滞扬云③。
【注】①本诗写于诗人怀才不遇被迫离开长安时。
关,潼关。
王大校书,王昌龄,排行一,中进士后任秘书省校书郎。
②蓬阁:指秘书省。
③扬云:扬雄。
字子云,终生不得志。
(1)诗歌的前三联是怎样表现自己的孤寂之情的?情作简要赏析。
(2)有人说,末句“寂寞滞”同时说了扬雄、王昌龄和孟浩然三人,你同意吗?请说明理由。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孟浩然诗词《秋登兰山寄张五》的诗意赏析

孟浩然诗词《秋登兰山寄张五》的诗意赏析
《秋登兰山寄张五》【年代】:唐
【作者】:孟浩然
【内容】: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试登高,心飞逐鸟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舟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作者】:
孟浩然(689-740)本名浩,字浩然,襄阳人。
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作家之一。
诗与王维齐名,号王孟。
其诗每无意求工而清超越俗,正复出人意表,清闲浅淡中,自有泉流石上,风来松下之音。
有《孟浩然集》。
【注释】:
万山:襄阳西北十里,又称方山、蔓山、汉皋山等。
一作“兰山”,误。
张五:一作张子容,兄弟排行不对,张子容排行第八。
北山:万山在襄阳以北。
试:一作“始”。
“心随”一句:又作“心飞逐鸟灭”、“心随飞雁灭”、“心随鸟飞灭”等。
清秋:一作“清境”。
平沙:又作“沙行”。
舟:又作“洲”。
【赏析】:
这是一首临秋登高远望,怀念旧友的诗。
开头四句,先点自悦,然后登山望张五;五、六两句点明秋天节气;七、八两句写登山望见山下之人;九、十两句,写远望所见;最后两句写自己的希望。
全诗情随景生,以景烘情,情景交融,浑为一体。
“情飘逸而真挚,景情淡而优美。
”诗人怀故友而登高,望飞雁而孤寂,临薄暮而惆怅,处清秋而发兴,自然希望挚友到来一起共度佳节。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细
细品尝,够人玩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浩然诗(三首)简析
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从这首诗的后两句看去,诗人一夜没有睡好,风雨声让他担心花朵可能经受不住;后来迷迷糊糊地睡去,连天亮了都不知道。
这时到处都能听到鸟叫的声音,美妙极了。
尽管有风雨,春天仍然是挡不住的。
生活是多么美好,完全用不着感伤。
世界上不可能永远阳光普照,毫无风雨;生活里总会有曲折变化。
“‘落多少’可以不说,又不容不说”(吴瑞荣《唐诗笺要续编》),诗人既有他的担心,又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和希望,而以后者为主。
在这样一首非常明白易懂的小诗里蕴含着深刻的哲理,“真景实情,人说不到”(顾璘《批点唐诗正音》),所以很耐读。
孟浩然热爱生活,与花鸟大有感情,同自然和谐相处,他的担忧和愉悦又都是淡淡的——这样的诗人,大家都喜欢读他的作品。
访袁拾遗不遇
洛阳访才子,江岭作流人。
闻说梅花早,何如此地春。
在唐朝,被认为有罪的官员往往被打发到南岭以南的蛮荒之地去,让他受罪。
孟浩然虽然一生没有正式进入官场,但认识不少官员,其中颇有被发配到岭南去的,例如他有一首题为《江上别流人》的诗写道:“以我越乡里,逢君谪居者。
分飞黄鹤楼,流落苍梧野。
驿使乘云去,征帆沿溜下。
不知从此分,还袂何时把。
”其中就流露了对于被流放者的同情——那时许多被流放者其实是比较好的官员。
南岭是很大的山,也是一条天然的气候分界线。
南岭五岭中的大庾岭以梅花著称,据说“大庾岭上梅,南枝落,北枝开。
寒暖之候异也。
”(《白孔六帖·梅》)诗人的朋友袁瓘袁拾遗被流放到岭南去,应当比较早地看到梅花了,但那里的春天同洛阳的春天相比又如何呢?问这样一个似乎不着边际的问题,隐含着对于落难之友的同情。
孟浩然的诗总是写得很含蓄,下笔很淡,然而很值得咀嚼回味。
临洞庭上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孟浩然一辈子没有正式做过官,是著名的隐士,而从这一首诗看去,他并非不想出仕,倒是很希望有高官来引荐提拔自己。
清朝评论家沈德潜说“读此诗知襄阳(指孟浩然)非甘于隐遁者”(《唐诗别裁集》)——这当然是可以理解的,而人们很容易忘了诗人的这个侧面。
但是诗人写洞庭湖确实写得好,八月份水位最高的时候,湖水几乎与岸齐平,水气很大,波涛翻滚。
诗人形容道:“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这是何等的气势!由这一片辽阔的水域联想到“欲济”和“羡鱼”,顺流而下,十分自然。
既然是跃跃欲试准备在“圣明”之时出来做官,诗当然要显得有些气势。
孟浩然平时写诗并不追求气势,倒是非常平淡的,现在有特别的背景,有必要换一副笔墨,而他也有本领写这一路的句子。
所以明朝人邢昉说“孟诗本自清淡,独此联气盛,胸中几不可测”(《唐风定》)。
大诗人总是有比较多的本领。
闻一多先生说过,通常以这一首诗为孟浩然的代表作,“其实诗中的前四句不足以代表其诗,而后四句不足以代表其为人”(郑临川记录本《闻一多说唐诗·孟浩然》)。
他之所谓“不足以代表”,意思是说不足以代表孟浩然的主流;但这也是孟浩然。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四月,张九龄被免去丞相的职务,贬为荆州大都督府长史,孟浩然到他手下去当过一段时间佐吏,当于此诗有关;但这首诗未必即作于张九龄请他担任僚佐之时,很可能写得比较早。
《唐诗纪事》卷二十三载:“明皇(唐玄宗)以张说之荐召孟浩然,令诵所作,乃诵‘北阙休上书,南山归弊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帝曰:‘卿不求朕,岂朕弃卿?何不云“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因是故弃。
”如此说可信,则《临洞庭上张丞相》一诗早已写成,并且传到皇帝耳朵里去了。
杜甫的《登岳阳楼》亦为描写洞庭湖的名篇,拿来与这一首比较着读,是很有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