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英语教程5课文翻译

合集下载

高级英语 新编英语教程5 课文+翻译 unit10

高级英语  新编英语教程5 课文+翻译 unit10

Unit10 Things: The Throw-away Society by Alvin Toffler“Barbie,” a twelve-inch plastic teen-ager, is the best known and best-selling doll in history. Since its introduction in 1959, the Barbie doll population of the world has grown to 12,000,000—more than the human population of Los Angeles or London or Paris. Little girls adore Barbie because she is highly realistic and eminently dress-upable. Mattel, Inc., maker of Barbie, also sells a complete wardrobe for her, including clothes for ordinary daytime wear, clothes for formal party wear, clothes for swimming and skiing.十二英寸高的塑料小人“芭比”曾是历史上最著名最畅销的洋娃娃,自从1959年问世以来,全世界的芭比娃娃的数量增长到1200,0000人—比洛杉矶,伦敦和巴黎任何一个城市的人口还要多。

小女孩热衷芭比娃娃是因为他很像真的而且可以任意更换衣服,作为芭比娃娃的生产厂家,Mattel公司还出售芭比的整体衣柜,包括日常便装,正式晚装,泳装和滑雪衫。

Recently Mattel announced a new improved Barbie doll. The new version has a slimmer figure, “real”eyelashes and a twist-and turn waist that makes her more humanoid than ever. Moreover, Mattel announced that, for the first time, any young lady wishing to purchase a new Barbie would receive a trade-in allowance for her old one.最近Mattel公司推出一款更高级的芭比娃娃,这个新产品身材更苗条,有仿真睫毛,又可以扭转弯曲的腰肢,所有这些特点使其更加人性化。

新编英语教程5课文翻译(标准)

新编英语教程5课文翻译(标准)

Unit Three: 我的朋友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虽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但如果要我用一个词来描述他的话我会选择纯朴。

或者有关他的一些轶事能让你理解我为什么这么说。

有一次,遇上了倾盆大雨,他摘下帽子揣在衣服下面。

别人问他为什么,他以令人钦佩的逻辑解释说,雨会淋坏帽子,而他的头发淋湿了却不会坏。

这种直达问题核心的诀窍以及他对美非同寻常的感知就是他主要科学发现的秘密所在。

2)1935年,在坐落于新泽西著名的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我第一次见到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他是第一批被该院邀请的人,在工资方面学院任由他提条件。

令院长惊鄂的是,爱因斯坦要求的薪水简直办不到---- 他要得太少了。

院长不得不恳求他接受一个大一些的数目。

3)我对爱因斯坦很敬畏,犹豫再三才就我一直在考虑的一些想法向他请教。

当我终于鼓起勇气敲响他的门时,听到一个温和的声音说:“进来。

”声调有些上扬,带有欢迎和询问的语气。

我走进他的办公室,看见他坐在桌子旁边,一边抽着烟斗一边算着什么。

他的衣服很不合身,头发乱蓬蓬的,极具个性,向我热情地微笑着表示欢迎我的到来。

他的平易自然立刻让我放松了下来。

4)当我开始阐述自己的见解时,他叫我把方程式写在黑板上,这样他就能明白它们是怎么展开。

接着他提出了一个令人惊鄂但又非常可爱的请求:“请你漫漫地写,我理解东西不快。

”这种话竟出自爱因斯坦之口!他说得很温和,我笑了。

从此残留的畏惧之情都烟消云散了。

5)爱因斯坦于1879年出生在德国的乌尔姆市。

他并非神童式的人物。

事实上他说话很晚,他的父母甚至担心他是弱、智儿。

上学后,虽然老师们看不出他有什么天分,但天才的迹象已经显露。

例如,他自学微积分,老师们有些怕他,因为他总问些他们回答不出的问题。

因此,十六岁时他就问自己是否当人跟着光波跑得一样快的时候它会好像是静止的。

由这一天真的问题的引发,十年之后他创立了相对论。

6)爱因斯坦没有通过苏黎士瑞士联邦工艺学校的入学考试,但在一年后被录取了。

新编英语教程5课文翻译(unit3)

新编英语教程5课文翻译(unit3)

当我开始阐述自己的见解时,他叫我把方程式写在黑板上,这样他就能明白它们是怎么展开。

接着他提出了一个令人惊鄂但又非常可爱的请求:“请你漫漫地写,我理解东西不快。

”这种话竟出自爱因斯坦之口!他说得很温和,我笑了。

从此残留的畏惧之情都烟消云散了。

爱因斯坦于1879年出生在德国的乌尔姆市。

他并非神童式的人物。

事实上他说话很晚,他的父母甚至担心他是弱、智儿。

上学后,虽然老师们看不出他有什么天分,但天才的迹象已经显露。

例如,他自学微积分,老师们有些怕他,因为他总问些他们回答不出的问题。

因此,十六岁时他就问自己是否当人跟着光波跑得一样快的时候它会好像是静止的。

由这一天真的问题的引发,十年之后他创立了相对论。

爱因斯坦没有通过苏黎士瑞士联邦工艺学校的入学考试,但在一年后被录取了。

在那,他除了完成规定的学业外,还自修了物理学的经典著作。

他申请教学职位没有通过,终于在1902年在伯尔尼找了一个专利督察员的差使,三年后,他的天才结出了累累硕果。

在令人难忘的1905年,他创造了很多非同寻常的东西,其中就有相对论极其著名的衍生公式,E≒mc (能量等于质量乘以光速的平方),以及有关光的量子论。

这两个理论不仅具有革命性,而且表面上看来是相互对立的:前者与光波论联系紧密,后者则表示光似乎由粒子构成。

但这个不为人知的年轻人大胆地将这两个理论同时抛出----- 而且他的这两个理论都是正确的,至于他为何是正确的,其中的缘由过于复杂,此处就不多说了。

与爱因斯坦一同工作是令人无法忘怀的经历。

1937年,我和波兰物理学家利奥波德.因费尔德问他能否与他一起工作。

他听到这个提议很高兴,因为他有个关于地心引力的想法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

这样我们不仅了解了作为朋友的爱因斯坦,也了解了作为专家的他。

他专心致志的强度和深度简直令人难以置信。

着手解决一个棘手问题时,他会像动物追咬猎物一样坚持不懈。

当我们的工作遇到似乎难以逾越的障碍时,他会站起身,把笔放到桌子上,用他腔调奇特的英语说着“我要显一显”(他发不准“想”这个音)。

高级英语 新编英语教程5 课文+翻译 unit5

高级英语  新编英语教程5 课文+翻译 unit5

Unit 5 The Plug-in Drug: TV and the American FamilyA quarter of a century after the introduction of television into American society, a period that has seen the medium become so deeply ingrained in American life that in at least one state the television set has attained the rank of a legal necessity, 1safe from repossession in case of debt along with clothes, cooking utensils, and the like, television viewing has become an inevitable and ordinary part of daily life. Only in the early years of television did writers and commentators2have sufficient perspective to separate the activity of watching television from the actual content it offers the viewer. In those early days writers frequently discussed the effects of television on family life. However a curious 3myopia afflicted those early observers: almost without exception they regarded television as a favorable, beneficial, indeed, 4wondrous influence upon the family.在电视机这项发明进入美国人生活的25后,他已经在美国人的生活中根深蒂固,甚至美国至少有一个州的法律规定电视机是生活的必须品,而且如果负债,它可以和衣物,厨具一样免于作为财产抵押,而且看电视也成为人们生活中非常普遍甚至是不可避免的活动。

新编英语教程5(第三版李观仪)Unit1-8课文及译文参考---精品模板

新编英语教程5(第三版李观仪)Unit1-8课文及译文参考---精品模板

Unit 1 恰到好处Have you ever watched a clumsy man hammering a nail into a box?He hits it first to one side, then to another,perhaps knocking it over completely, so that in the end he only gets half of it into the wood。

A skillful carpenter, on the other hand,will drive the nail with a few firm, deft blows,hitting it each time squarely on the head. So with language; the good craftsman will choose words that drive home his point firmly and exactly。

A word that is more or less right, a loose phrase, an ambiguous expression, a vague adjective(模糊的形容词), will not satisfy a writer who aims at clean English. He will try always to get the word that is completely right for his purpose.你见过一个笨手笨脚的男人往箱子上钉钉子吗?只见他左敲敲,右敲敲,说不准还会将整个钉子锤翻,结果敲来敲去到头来只敲进了半截.而娴熟的木匠就不这么干。

他每敲一下都会坚实巧妙地正对着钉头落下去,一钉到底。

语言也是如此.一位优秀的艺术家谴词造句上力求准确而有力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差不多的词,不准确的短语,摸棱两可的表达,含糊不清的修饰,都无法使一位追求纯真英语的作家满意。

新编英语教程5课文翻译(标准)

新编英语教程5课文翻译(标准)

Unit Eight: 为何样样失灵?(为何什么都没用?)根据著名学者摩非所发明的法则,“任何东西如果有坏的可能,它就一定会坏掉。

”摩非法则的推论为劣质商品问题提供了依据:任何东西如果可能会失效,它就一定会失效;任何东西如果可能解体,它就一定会解体;任何东西如果可能停止运转,它就会停止运转。

虽然摩非定律永远不会被推翻,但是它的效应通常却是可以被延缓的。

人类生存多半想能确保物品出厂后相当一段时间内不会坏掉、解体、失效或停止运转。

要想预防摩非法则对产品产生效应需要智慧、技术和承诺。

如果这些人为的输入得到专门的质量监控仪器、机械和科学的抽样工序的辅助,那就更好了。

然而,单单是质量监控仪和抽样调查将永远不能制胜,因为这些物件也受制于摩非法则。

质检仪器需要维修;计量器也会出故障;X光和雷射光束需要调整。

无论技术如何先进,保持高质量需要智慧、活跃的思想和行动。

回忆一下史前和工业化前人类的物质文化也许有助于说明我的意思。

博物馆里展览着简单的工业化前的社会所用的手工物品,只参观一次就足于打消质量得依赖技术这种观点。

手工物品也许设计简单甚至原始,但其制作意图却是要终生耐用。

我们敬慕“手工制作”的标签并愿意多花钱购买当今数量递减的手工艺人推出的珠宝、毛衣和手袋,就是承认了这一点。

波摩印地安人的篮子编得如此紧密,以至于用它来盛开水而滴水不漏;爱斯基摩人的皮船具有一系列无与伦比的综合优点,既轻巧结实又经得起风浪。

这些东西的质量源泉是什么?仅仅因为它们是手工制作的吗?我认为并非如此。

不熟练不经意的手做出来的篮子或船只也会和机器制的篮子或船一样迅速分崩离析。

我宁可认为我们之所以敬慕“手工制作”的标签,是因为它让人联想起的不是生产者和产品之间的技术关系,而是一种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贯穿史前时期,保证产品最高程度的耐用性和持久性的是这一个事实:生产者和消费者不是同一个人就是同样的个体或是近亲。

男人们制作自己的长矛、弓、箭以及抛掷尖物;女人们编制自己的篮子和网兜,用动物皮毛、树皮或纤维做自己的衣服。

新编英语教程5Unit1-8课文及译文参考

新编英语教程5Unit1-8课文及译文参考

Have you ever watched a clumsy man hammering a nail into a box He hits it first to one side, then to another, perhaps knocking it over completely, so that in the end he only gets half of it into the wood. A skillful carpenter, on the other hand, will drive the nail with a few firm, deft blows, hitting it each time squarely on the head. So with language; the good craftsman will choose words that drive home his point firmly and exactly. A word that is more or less right, a loose phrase, an ambiguous expression, a vague adjective(模糊的形容词), will not satisfy a writer who aims at clean English. He will try always to get the word that is completely right for his purpose.你见过一个笨手笨脚的男人往箱子上钉钉子吗只见他左敲敲,右敲敲,说不准还会将整个钉子锤翻,结果敲来敲去到头来只敲进了半截。

而娴熟的木匠就不这么干。

他每敲一下都会坚实巧妙地正对着钉头落下去,一钉到底。

语言也是如此。

一位优秀的艺术家谴词造句上力求准确而有力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差不多的词,不准确的短语,摸棱两可的表达,含糊不清的修饰,都无法使一位追求纯真英语的作家满意。

新编英语教程5课文翻译(unit1~15)

新编英语教程5课文翻译(unit1~15)

Unit 1 恰到好处Have you ever watched a clumsy man hammering a nail into a box? He hits it first to one side, then to another, perhaps knocking it over completely, so that in the end he only gets half of it into the wood. A skillful carpenter, on the other hand, will drive the nail with a few firm, deft blows, hitting it each time squarely on the head. So with language; the good craftsman will choose words that drive home his point firmly and exactly. A word that is more or less right, a loose phrase, an ambiguous expression, a vague adjective(模糊的形容词), will not satisfy a writer who aims at clean English. He will try always to get the word that is completely right for his purpose.你见过一个笨手笨脚的男人往箱子上钉钉子吗?只见他左敲敲,右敲敲,说不准还会将整个钉子锤翻,结果敲来敲去到头来只敲进了半截。

而娴熟的木匠就不这么干。

他每敲一下都会坚实巧妙地正对着钉头落下去,一钉到底。

语言也是如此。

一位优秀的艺术家谴词造句上力求准确而有力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Unit One Hit the nail on the head恰到好处你见过一个笨手笨脚的男人往箱子上钉钉子吗?只见他左敲敲,右敲敲,说不准还会将整个钉子锤翻,结果敲来敲去到头来只敲进了半截。

而娴熟的木匠就不这么干。

他每敲一下都会坚实巧妙地正对着钉头落下去,一钉到底。

语言也是如此。

一位优秀的艺术家谴词造句上力求准确而有力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差不多的词,不准确的短语,摸棱两可的表达,含糊不清的修饰,都无法使一位追求纯真英语的作家满意。

他会一直思考,直至找到那个能准确表达他的意思的词。

法国人有一个很贴切的短语来表达这样一个意思,即“le mot juste”, 恰到好处的词。

有很多关于精益求精的作家的名人轶事,比如福楼拜常花几天的时间力求使一两个句子在表达上准确无误。

在浩瀚的词海中,词与词之间有着微妙的区别,要找到能恰如其分表达我们意思的词绝非易事。

这不仅仅是扎实的语言功底和相当大的词汇量的问题,还需要人们绞尽脑汁,要观察敏锐。

选词是认识过程的一个步骤,也是详细描述我们的思想感情并表达出来使自己以及听众和读者深刻理解的一个环节。

有人说:“在我思想未成文之前,我怎么知道自己的想法?”这听起来似乎很离谱,但它确实很有道理。

寻找恰如其分的词的确是件不容易的事。

一旦找到了那个词,我们就会感到很欣慰:辛劳得到了回报。

准确地用语言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我们描述的事物。

例如,当有人问你:“某某是怎么样的人?”你回答说:“恩,我想他是个不错的家伙,但他非常……”接着你犹豫了,试图找到一个词或短语来说明他到底讨厌在哪里。

当你找到一个恰当的短语的时候,你发觉自己对他的看法更清楚,也更精确了。

一些英语词汇词根相同而意义却截然不同。

例如human 和humane,二者的词根相同,词义也相关,但用法完全不同。

“human action (人类行为)”和“humane action ( 人道行为)”完全是两码事。

我们不能说“人道权力宣言”,而是说“人权宣言”。

有一种屠杀工具叫“humane killer ( 麻醉屠宰机),而不是human killer ( 杀人机器)。

语言中的坏手艺的例子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

有人邀请一名学生去吃饭,他写信给予回复。

请看他的信是这样结尾的:“我将很高兴赴约并满怀不安(anxiety )期待着那个日子的到来。

”“Anxiety”含有烦恼和恐惧的意味。

作者想表达的很可能是一种翘首期盼的心情。

“Anxiety”跟热切期盼有一定的关联,但在这个场合是不能等同的。

乌干达一政党领袖给新闻界的一封信中有一句这样写道:让我们打破这自私、投机、怯懦和无知充斥的乌干达,代之以真理,刚毅,坚定和奇异的精神。

这一激动人心的呼吁被最后一个词“奇异(singularity)”的误用破坏掉了。

我猜想作者真正要表达的意思是思想的专一,即抱定一个信念永不改变,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被次要的目的干扰。

而singularity 指的是古怪,特性,是将一个人从众多人中区分出来的那种东西。

即使没有出现词语误用,这词仍可能不是符合作者意图的恰如其分的词。

一名记者在一篇有关圣诞节的社论中这样引出狄更斯的话:任何有关圣诞节的想法和文字已经被禁锢(imprisoned )在这句话中……“Imprisonment”暗示着强迫,威逼,这么一来似乎意思是有悖其初衷的。

用“包含(contained )”或“归结(summed up )”就要好些。

“概括(epitomized)”也行,尽管听起来有点僵硬。

稍微再用点心我们就能准确地找到“mot juste (恰倒好处的词) ”,那就是“distilled”.它比包含和归结语气更强。

“Distillation (提炼)”意味得到本质(essence)的东西。

因此我们可以进一步把这个句子修改为:所有有关圣诞节的想法和文字的精华都被提炼到这句话之中。

英语词汇丰富,运用灵活。

一个意思有很多种表达方式。

但是无论意思上如何相近的词总是存在着些许区别。

作为学生就要敏感地意识到这些区别。

通过查字典,尤其是通过阅读,学生对这类细微差别敏感性将逐步增强,准确表达自己意思的能力也相应提高。

罗利教授曾经说过:“同义词是不存在的。

句子用词改变了,句子就不再是原来的意思了。

”这也许过于绝对,但是很难驳倒。

措辞稍有变更,意思会有微妙的变化。

看下面两个句子:(1)童年时候我喜欢去看火车开过。

(2)当我是个小孩子的时候我喜欢看火车开过。

乍一看这两个句子的意思完全一样。

但仔细一看你会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细微的差别。

在我童年时候比当我是小孩子的时候更加抽象。

而看很可能比去看更强调看火车这一动作。

这个例子不是很明显,可能有待商榷。

但每个人看了下面例子后一定马上同意。

两者之间存在显著区别。

(1)他死的时侯很穷。

(2)他断气时穷困潦倒。

在某种意义上,expired 是died 的同义词,in indigent circumstances 是poor 的同义词。

但当看整个句子时,我们就不能坚持认为两句是一样的了。

措辞的变化往往意味着风格的改变,并给读者以不同的感受。

也许当好一个谴词造句的工匠比当好一个与木头钉子打交道的木匠要难一些,但是只要我们付出努力和耐心,我们就能提高自己的技能和敏感性。

这样我们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还可以提高阅读能力。

英语为各种活动和嗜好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词汇。

就那走路来说,通过我们拥有的各种各样的词语的意义范围有多么广阔。

我们可以说行军,踱步,巡逻,潜进,跨过,践踏,重步走,蹦蹦跳跳地走,昂首阔步,高视阔步,徘徊,沉重缓慢地走,溜达,曳足而行,摇摇晃晃地走,侧身而行,跋涉,蹒跚学步,漫步,徜徉,漫游,闲荡,悄悄地走。

即使不包括俚语在内英语就有四十余万单词,这很可能让学习英语的外国学生感到气馁和沮丧。

但千万不要灰心,因为超过半数的词已不再通用。

就算大文豪沙士比亚也只使用了两万左右的词汇。

今天普通英国人的词汇量在12000到13000之间。

一个人的词汇量当然是尽量扩大的好,但仅仅10000的词汇量就够他说话写字表达丰富的意义了。

关键是你要扎实地掌握你知道的单词。

粗略地认识三个单词还不如准确地掌握两个。

衡量一个木匠的好坏并不在于他拥有工具的数量多少,而是在于他运用工具的技艺如何。

同样的,衡量一个作家好不好不能通过其认识单词的数量,而应通过其找到恰如其分的词的能力。

这个词要不偏不倚正中要害,一言中的。

Unit Two:The Great Escape 大逃亡图省钱是露营的一个主要动机,因为除了开始时购置或是租借一套露营装备外,总费用算起来要比住旅馆开支少得多。

但是,和一般的看法相反,这决非是仅有的,甚至不是最主要的动机。

如果一位游客漫不经心地驾车驶入欧洲无数常年营地之一,花20镑租用一个空位,那么他可能会碰见一辆本特利汽车,更可能会望见一辆福特·康索尔和一辆雷诺或一辆梅塞迪斯并排停放着,不过双人自行车则不容易看到。

现代露营装备一年比一年讲究,这对那些厌世嫉俗者来说是一件有趣的自相矛盾的事情。

而对于发誓用露营来摆脱烦恼的人来说,却带来了更光明的前景。

学社会学的大学生来露营是另一种形式的摆脱现实,他们的目的很可能是根据观察到的露营现象去写论文。

现代露营旅游的人往往讨厌住“斯普兰迪德”和“贝拉维斯塔”这样的大酒店,这并不是因为他们付不起钱,也不是为了躲避物质享受,而是因为他们害怕酒店。

他们可能很富有,但给看门人和房间女服务员多少小费,心中却根本没有数;他们在家可能是主人,但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对酒店的经理表示不满。

露营使人们免除了这些忧虑。

诚然,露营地本身也存在以露营装备和方式取人的势利现象,但如果有这种情况,露营者也容易理解,知道如何对付,但在露营地里根本不会有管人的“人上人”和酒店里的等级制度来使露营者的假日过得阴郁低沉。

除了以上动机外,还应再加上一个。

当前崇拜汽车现象可以用与所有权相伴的独立和自由意识来解释。

因此开车去露营会给这种快乐意识增加一种优雅意境。

从自己的家门出发到国内国外的山区或沙滩上露营然后返回,一切都很便利。

完全在自己掌握之中的私人汽车不仅是到达假日天堂的工具,而且也是逃离假日地狱(如海滩太挤,当地天气恶劣)的方便工具,因为汽车就停在帐篷外面,或者汽车本身可能就是露营帐篷的一个组成部分。

理想主义者像反对旅行社安排一切的一揽子旅游一样反对露营的作法,说这种封闭的作法使到国外旅游者失去了了解所去国家人民的机会。

他们争论说,心胸狭窄和自我封闭是并存的。

但这种说法在受人欢迎的欧洲露营场地是站不住脚的。

假日旅馆有只接待来自一个国家的旅游者的倾向,有时会达到排他的程度。

而露营驻地则相反,是高度世界性的。

在大多数地中海露营地里,德国人占优势似乎是个普遍现象,确实如此,但并没有特别的优待。

禁止露天晒衣服、禁止用水龙头冲洗汽车的布告和邀请露营朋友参加舞会、乘船观光的招贴不仅印成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而且也印成英语、德语、荷兰语。

用饭的时候,德国泡菜味和大蒜味争相散发,法国人的早点咖啡和英国人的咸肉煎蛋竞相比美。

有组织的露营活动的明显发展是否意味着较独立的自我封闭式露营的最终消失,还很难说。

市政当局当然希望获得露营者的场地费和其他光临的好处,警察则对那些查不出有固定营地或住处的游荡者保持警惕。

但最重要的或许是露营者自己,即他们引起了多少场野火,留下了多少垃圾。

总之,他们是否弄得土地的主人和乡间的居民同他们反目。

只有优良的童子军活动才能保持不朽的童子军所衷心热爱的各项自由。

Unit Three: My Friend,Albert Einstein 我的朋友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虽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但如果要我用一个词来描述他的话我会选择纯朴。

或者有关他的一些轶事能让你理解我为什么这么说。

有一次,遇上了倾盆大雨,他摘下帽子揣在衣服下面。

别人问他为什么,他以令人钦佩的逻辑解释说,雨会淋坏帽子,而他的头发淋湿了却不会坏。

这种直达问题核心的诀窍以及他对美非同寻常的感知就是他主要科学发现的秘密所在。

1935年,在坐落于新泽西著名的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我第一次见到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他是第一批被该院邀请的人,在工资方面学院任由他提条件。

令院长惊鄂的是,爱因斯坦要求的薪水简直办不到---- 他要得太少了。

院长不得不恳求他接受一个大一些的数目。

我对爱因斯坦很敬畏,犹豫再三才就我一直在考虑的一些想法向他请教。

当我终于鼓起勇气敲响他的门时,听到一个温和的声音说:“进来。

”声调有些上扬,带有欢迎和询问的语气。

我走进他的办公室,看见他坐在桌子旁边,一边抽着烟斗一边算着什么。

他的衣服很不合身,头发乱蓬蓬的,极具个性,向我热情地微笑着表示欢迎我的到来。

他的平易自然立刻让我放松了下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