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桂文化 阅读答案
2009年上海市中考现代文阅读《漫谈桂文化》精解

叶 密千 层 绿 花 开 万 点 黄
. ”
.
” 。
让
我们
从 观
赏角度领 略 了桂 花 的 姿 态与 馥 郁 的 芬芳
。
。
九 屈 原《 歌》 的 援 北 中
“
斗兮酌桂浆
“
让
我 们 了 解 到 在 楚 地 早 期 文 献 中便 已 提 及 桂 花 的 食 用 价 值
谷
。
欧 阳 修 的 桂 花诗 则 更 富有情趣
。
贫 乏 荣 华 富 贵将 成 为 心 灵 的 囚 牢
意对 即可 )
I王 者之 风 )
2009
年 上 海 市 中考 现 代文 阅 读 精 漫 《 谈桂文化 》 解
漫谈桂文化
①我 国 是 桂 花 的 故 乡 桂 花 在 中 国 分 布 极 广 栽 培 历 史 极
。
、
长 国 外 栽培 的 桂 花 均 由 中国 传 入
。
:
”
有 客 赏 芳 丛 移 根 自幽
,
为 怀 山 中趣
欧 阳
,
爱此 岩 下 绿
.
。
晓 露秋 晖 浮 清 阴 药栏 曲
,
更 待繁 华 白 邀 君 弄 芳馥
.
”
、
对友 人 赠 他 所 喜 爱的 桂 树
.
修不仅
.
以
诗 答 谢 还 在 诗 中发 出 了 改
一
“ 。
艺术的体验
,
,
哲 学的 沉 思
,
宗教 的 信 仰 郝 可
归入 其 中)
。
若 只 答 括 号 中的 内容 或 精 神 的 梦 之 类 得 2 分 )
”
。
2024届湖南省重点高中高三下学期(二模)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2024年高考考前仿真联考一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曾敏行《独醒杂志》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元祐初,山谷与东坡、钱穆父阿游京师宝梵寺。
饭罢,山谷作草书数纸,东坡堪称赏之。
穆父从旁观,曰:‘鲁直之字近于俗。
’山谷曰:‘何故?’穆父曰:‘无他,但未见怀素真迹尔。
’山谷心颇疑之,自后不肯为人作草书。
”这个小故事,让我们感觉到当时人对于“雅”“俗”的敏感。
不过,总体上看,在宋代趋于平民化的大环境之下,“雅俗兼备”、精致与俚俗互通,成为时代的突出特点。
②文化方面兼通雅俗的风格,应该是受到中唐以来禅宗潜移默化的影响。
禅宗强调持平常心,注重“当下”,强调佛法在世间,具有渗透性、普适性,所谓砍柴、担水无非是道。
宋代新儒学的产生,实际上和禅宗的影响有非常直接的关联。
正是在和佛教学说、道教学说相互碰撞、相互冲突,一方面相互排斥,另一方面又相互吸纳这样一个过程里面,新儒学才真正成长起来。
我们看到像《景德传灯录》这样的佛学著述会说:“解道者,行住坐卧无非是道;悟法者,纵横自在无非是法。
”北宋的理学家二程则说:“物物皆有理。
如火之所以热,水之所以寒。
至于君臣、父子间皆是理。
”③当时这些人物从理念上觉得天地之间“无非是道”,行、住、坐、卧,纵横自在都是道,万事万物皆有理。
这也像《宋史·道学传》里说的,天地之间、“盈覆载之间,无一民一物不被是道之泽”。
这个“道”是渗透在民间日常生活里面、“日用而不知”的。
也就是说,新儒学的影响渗透到方方面面,宋代士人的日常生活,包括日常的游从方式和他们心目中的理念是交互融通的。
三湘名校2025届高三第五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

三湘名校2025届高三第五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考生请注意: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
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
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小石潭记》中,柳宗元通过一动一静,形象地描绘出小溪的轮廓与外形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蜀道难》中以“五丁开山”的神话传说,交代了蜀地最终打通道路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赤壁赋》中表达万物各有主宰这一哲理时,认为非已所有,就不应该有所索取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秦且灭六国,兵已临易水。
恐其祸至,燕太子丹患之。
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鞠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愿太子急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
”太子丹曰:“夫樊将军困穷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
是丹命固卒之时也,愿太傅更虑之。
”鞠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可与之谋也。
”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
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
”田光曰:“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
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
所善荆轲可使也。
”太子曰:“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
”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
”田光俯而笑。
偻行见荆轲,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
光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
”荆轲曰:“谨奉教。
说明文题型整理系列1、2

整理:若问能否删去,先判断不能;若问某词的作用则不用判断。
(1)解释该词(该词是指……)
(2)代入原句陈述(说明……)
(3)(若删去,则与文中“……”事实不符)或者(使用该词与文中“……”事实相符)
④光线折射的原理
系列2(补充稿,题源来自学校印刷的3份说明文卷子)
一.首段的作用
例1:第一段叙述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堰塞湖:不期而至的湖泊》
答:本段说明了堰塞湖形成的过程和危害,引出说明对象,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例2:文章开头从一种文体的名称“小品”写起,有什么作用?
答:本段说明了“小品建筑”名称的由来,引出说明对象,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首先概括该段说明内容,其次4段最后两句是设问句,由此判断还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闵行区一模·正在逝去的“灵丹妙药”》P44(18)
第9-13段通过澳大利亚青蛙为治疗胃溃疡的研究提供资源和北极熊为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研究提供资源(概括说明内容应理解9——13段)两个例子进行说明。你认为只举其中一个例子是否可行?为什么?
三.体会语言准确性(字词能否替代/删除)
具体要求见《语文学科教学基本要求》P50
1、《虹口区一模·植物生长方向之谜》P32(17/1)
第3段加点词“渐渐”不能省略的原因是“渐渐”是逐渐、慢慢的意思,它强调了胚芽鞘朝有光方向弯曲生长速度缓慢。若删除,则与事实不符。该词的使用符合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准确性。
3、(系列1)《虹口区一模·植物生长方向之谜》P32(16)
第1段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作用是:本段说明植物生长方向的普通现象,引出下文对植物生长方向之谜原因的探讨;同时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九年级上册语文练习卷

九年级上册语文练习卷一、语文知识积累与运用(24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2分)A.妖娆.(ráo)成吉思汗.(hán)数.风流人物(shù)禁锢.(gù)B.喑.哑(yīn )襁褓..(qiǎngbǎo)蛮横.(héng)亵.渎(xiè)C.强聒.不舍(guō)陨.落(yǔn)恪.尽职守(kè)廓.然无累(kùo)D.剽.悍(piāo)寒噤.(jìn)恣睢.(suì)褴褛.(lǚ)2.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A.惟余莽莽原弛蜡象润如油膏弥足珍贵B.断章取意登峰造极蕴涵恼羞成怒C.舐犊之情重蹈覆辙涕泗横流一抔黄土D.无与伦比怒不可遏阔绰好高鹜远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2分)A.写作讲究厚积薄发,不要以为千字短文就可以一蹴而就....。
B.展厅里的每一件雕刻作品都琳琅满目....,引得慕名而来的雕刻爱好者频频驻足流连。
C.金华,素有“小邹鲁”之称,她,山清水秀....,人杰地灵,被誉为“浙中明珠”。
D.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汽车越来越多地进入了平常百姓家庭,由此而引起的道路交通事故也越来越多,其中酒后驾驶又是交通事故的罪魁祸首....。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A.建国六十年来,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改善。
B 完全出于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而造成环境污染损失的,免于承担责任。
C.同学们在考场上能否保持一颗平常心,是正常发挥水平的关键。
D.摇滚乐那强烈快速的节奏和迷离闪烁的灯光效果,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5.依次填入横线的语句顺序恰当的是()山是静的,海是动的。
山是呆板的,海是活泼的。
______________从天边微波疯潮地直卷到岸边,触着崖石,更欣然地溅跃了起来,开了灿然万朵的银花!①如同病牛一般。
②而海呢,你看它没有一刻静止!③昼长人静的时候,天气又热,④凝望着青山,一片黑郁郁的连绵不动,A ②①④③B ④②③①C ③④①②D ①②③④6.下面文学常识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 (2分)A.从20世纪30年代起,傅雷就致力于法国文学的译介工作,并翻译了巴尔扎克《人间喜剧》中的大部分作品。
《漫谈桂文化》阅读附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漫谈桂文化①我国是桂花的故乡。
桂花在中国分布极广、栽培历史极长,国外栽培的桂花均由中国传入。
《中国植物志》第61卷说明桂花时,引用了唐朝郭橐驼《种树书》中的记载,注明桂花原产地是在中国的西南部。
②桂花在中国名花的排行中名列梅、菊、兰、莲、牡丹等等之后,但它却是和人们生活贴得最近的一种植物。
当我们刚懂得用味觉去认识世界,桂花蜜、桂花羹、桂花糕就到了口边。
懂得听故事以后,父母会在飘散着桂香的庭院里指着明月给我们讲吴刚伐桂、桂树随创随合的神话;父母还会不失时机地给我们讲蟾宫折桂的典故:一次,晋武帝问起当时的名士、官拜雍州刺史的郄诜对自己的评价,郄诜对日:“臣……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
”从此,人们便开始用广寒宫中一枝桂、昆仑山上一片玉来比喻特别出众的人才。
科举制度形成后,“蟾宫折桂”又成了考中进士的形象说法,而桂花甚至逐渐演变成了科举前三名的代称:丹桂代表状元、金桂代表榜眼、银桂代表探花。
③当我们会吟咏古诗了,咏桂佳作就一首首地进入了我们的读本。
宋代朱熹的“亭亭岩下桂,岁晚独芬芳。
叶密千层绿,花开万点黄”,让我们从观赏角度领略了桂花的姿态与馥郁的芬芳。
屈原《九歌》中的“援北斗兮酌桂浆”,让我们了解到在楚地早期文献中便已提及桂花的食用价值。
欧阳修的桂花诗则更富有情趣:“有客赏芳丛,移根自幽谷。
为怀山中趣,爱此岩下绿。
晓露秋晖浮,清阴药栏曲。
更待繁花白,邀君弄芳馥。
”对友人赠他所喜爱的桂树,欧阳修不仅以诗答谢,还在诗中发出了改日共赏“芳馥”的邀请。
其实,像欧阳修这样热爱桂花的古代名人实在是很多,大文学家柳宗元在居所附近一种就是十余株,大诗人白居易从杭州天竺寺得到桂苗后带至苏州城里种植……④桂花还象征着友好、吉祥和光荣。
据说,战国时期燕、韩两国曾为了表示亲善友好,相互馈赠桂花。
在盛产桂花的少数民族地区,青年男女也常以赠送桂花来表示爱慕之情,《吕氏春秋》中赞叹道:“物之美者,招摇之桂。
”意指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是招摇山上的桂树。
梧州市2019届高三语文毕业班摸底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

广西梧州市2019届高三毕业班摸底调研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晚明时期,商业出现空前繁荣,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变迁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通俗文化的兴起。
商业出版的繁荣特别是图书产品结构的变化,既得益于城镇和以工商业者为主体的市民阶层的兴起,又反过来促进了市民阶层这一新兴受众群体的增长。
与此同时,相当一部分士大夫的生活方式、人生态度、价值观念以及审美取向和阅读情趣都发生了很大变化,逐渐与市民阶层趋同。
这些因素都进一步促进了通俗文化的传播.虽然早在宋元时期白话小说就已开始兴起,但当时主要是作为说书人的底本而存在,主要依靠说唱进行传播,很少刊刻,即使偶有刊刻,也大都是以单篇形式流传。
从明代嘉靖年间开始,很多书坊开始刊行这类白话小说。
现在我们所熟知的四大名著中的《西游记》就是在嘉靖时成书并刊行的,《水浒传》和《三国演义》虽然成书于元末明初,但其广泛刊行也是始于嘉靖年间.《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商业出版的巨大成功,刺激了同类小说的创作。
《三国演义》刊刻后,一大批历史演义小说创作出来并很快得以刊行.《西游记》畅销后,神魔小说的创作和刊刻也出现了一个高峰。
一些书坊还组织编纂和刊刻了三大名著的续本,如《西游补》《续编三国志后传》《后水浒传》等。
除了传统的历史演义小说和神魔小说外,晚明反映普通市民阶层生存状态和价值观念的世情小说的刊刻更是异常繁荣,其中长篇以《金瓶梅》为代表,短篇小说集则以“三言"“二拍”为代表。
晚明时期,很多知名文人还积极投身小说的编纂和点评工作中,尤以李贽、陈继儒为代表。
文人士大夫的热心参与使白话小说这类新的文学体裁逐渐被社会接受,也使白话小说成为继汉赋、唐诗、宋词之后又一个重要文学体裁.除了白话小说之外,日用类书的大量出版也是晚明通俗文化繁荣的一个重要方面.晚明时期,随着商业出版的繁荣,日用类书的编纂和刊刻蔚然成风,出版的日用类书几乎囊括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娱乐性.如晚明绝大多数的日用类书中都有“风月门”“笑谈门”“酒令门”“戏术门”“棋谱门”“琴学门”等,且这类内容占有相当大的篇幅。
2025届广西贺州市中学语文高三上期末教学质量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2025届广西贺州市中学语文高三上期末教学质量检测模拟试题考生请注意: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
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
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网红书店的井喷式发展引起舆论关注的同时,也引发业界的广泛思考。
有人认为人气会给书店带来更大收益,书店走网红路线;有人认为卖书才是书店的主业态,阅读文化传播最终还需要主业态支撑;还有人认为(),一方面通过网络宣传吸引更多的读者,另一方面也要提供有内容价值的服务。
近两年,“书店+咖啡”、“书店+文创”、“书店+住宿”等模式。
书店逐渐从单一的纸质图书购买地,变成一个集书籍、文化用品展卖、休闲茶歇、亲子互动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服务空间。
人际关系的网络营销使书店变网红,网红书店本质上赋予更多的社交属性。
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这无疑是一种商业模式创新。
面对纸质出版行业的、网络阅读习惯日渐养成,传统书店的产业转型已是。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无可非议层出不穷落寞势在必行B.无可厚非屡见不鲜落寞大势所趋C.无可厚非层出不穷失落大势所趋D.无可非议屡见不鲜失落势在必行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书店变网红,是通过人际关系的网络营销将书店本质上赋予更多的社交属性。
B.通过人际关系的网络营销,使书店变网红,本质上赋予了书店更多的社交属性。
C.通过人际关系的网络营销,本质上使书店变网红,赋予了书店更多的社交属性。
D.书店变网红,本质上是通过人际关系的网络营销将书店赋予更多的社交属性。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要在公益与商业之间把握一个平衡的临界点B.要在商业与公益之间控制一个平衡的临界点C.要在商业与公益之间把握一个平衡的临界点D.要在公益与商业之间控制一个平衡的临界点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终年潺潺地环绕着村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漫谈桂文化阅读答案
十二、(上海)
漫谈桂文化
①我国是桂花的故乡。
桂花在中国分布极广、栽培历史极长,国外栽培的桂花均由中国传入。
《中国植物志》第61卷说明桂花时,引用了唐朝郭橐驼《种树书》中的记载,注明桂花原产地是在中国的西南部。
②桂花在中国名花的排行中名列梅、菊、兰、莲、牡丹等等之后,但它却是和人们生活贴得最近的一种植物。
当我们刚懂得用味觉去认识世界,桂花蜜、桂花羹、桂花糕就到了口边。
懂得听故事以后,父母会在飘散着桂香的庭院里指着明月给我们讲吴刚伐桂、桂树随创随合的神话;父母还会不失时机地给我们讲蟾宫折桂的典故:一次,晋武帝问起当时的名士、官拜雍州刺史的郄诜对自己的评价,郄诜对曰:“臣……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
”从此,人们便开始用广寒宫中一枝桂、昆仑山上一片玉来比喻特别出众的人才。
科举制度形成后,“蟾宫折桂”又成了考中进士的形象说法,而桂花甚至逐渐演变成了科举前三名的代称:丹桂代表状元、金桂代表榜眼、银桂代表探花。
③当我们会吟咏古诗了,咏桂佳作就一首首地进入了我们的读本。
宋代朱熹的“亭亭岩下桂,岁晚独芬芳。
叶密千层绿,花开万点黄”,让我们从观赏角度领略了桂花的姿态与馥郁的芬芳。
屈原《九歌》中的“援北斗兮酌桂浆”,让我们了解到在楚地早期文献中便已提及桂花的食用价值。
欧阳修的桂花诗则更富有情趣:“有客赏芳丛,移根自幽谷。
为怀山中趣,爱此岩下绿。
晓露秋晖浮,清阴药栏曲。
更待繁华白,邀君弄芳馥。
”对友人赠他所喜爱的桂树,欧阳修不仅以诗答谢,还在诗中发出了改日共赏“芳馥”的邀请。
其实,像欧阳修这样热爱桂花的古代名人实在是很多,大文学家柳宗元在居所附近一种就是十余株,大诗人白居易从杭州天竺寺得到桂苗后带至苏州城里种植……
④桂花还象征着友好、吉祥和光荣。
据说,战国时期燕、韩两国曾为了表示亲善友好,相互馈赠桂花。
在盛产桂花的少数民族地区,青年男女也常以赠送桂花来表示爱慕之情。
《吕氏春秋》中赞叹道:“物之美者,招摇之桂。
”意指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是招摇山上的桂树。
还有“桂冠”,本意是月桂树叶编织的帽子,后来竟成了“光荣称号”的代名词。
一些研究桂花的专家据此向北京奥组委推荐:在桂花的故乡举行奥运会,何不用真正的桂枝来编织“桂冠”?
1.称我国是“桂花的故乡”,原因是什么?(3分)
2.第②段主要说明了。
本段中加点词语“创”的意思是。
(5分)
3.第③段引用朱熹诗句的作用是;引用屈原诗句的作用是。
(6分)
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3分)
A.桂花和梅、菊、兰、莲、牡丹等都是中国名花。
B.科举前三名的代称和蟾宫折桂的典故有关。
C.燕、韩两国用桂花表示亲善友好之情。
D.中国古代的文化名人都非常喜爱种植桂花。
5.你对文末提到的专家的建议(画线部分)有什么看法?请简述理由。
(5分)
十二、1.(3分)史料记载,桂花原产地在中国的西南部。
(如答“桂花在中国分布极广、栽培历史极长”给1分)
2.(5分)桂花和人们的生活贴得最近(关系密切)(3分)被砍伤(2分)3.(6分)说明桂花的观赏价值(如答“从观赏角度领略了桂花的姿态与馥郁的芬芳”给1分)说明桂花的食用价值
4.(3分)D
5.(5分)观点(1分)理由(4分)
赞成的理由:桂花是光荣称号的代名词,2008年奥运会在桂花的故乡举行,等等。
不赞成的理由:桂花未必能代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上届奥运会已经用了橄榄枝,我们
仿效就缺乏新意,等等。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