柱色谱分离的操作和注意事项

合集下载

柱色谱法标准操作规程

柱色谱法标准操作规程

柱色谱法标准操作规程柱色谱法是将固定相装在柱内,使样品随流动相沿一个方向移动而达到分离的方法。

(《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附录V C)附录收载的柱色谱法包括吸附柱色谱法和分配柱色谱法。

1 吸附柱色谱吸附柱色谱法是利用色谱柱内吸附剂对于样品中各组分的吸附能力的差异以达到分离目的的方法。

1.1 吸附剂常用的有:氧化铝、硅胶、聚酰胺、大孔吸附树脂等。

吸附剂的颗粒应尽可能大小均匀,除另有规定外,通常多采用直径为0.07~0.15mm的颗粒。

1.2 色谱柱色谱柱为内径均匀、下端缩口或具活塞的硬质玻璃管,下端通常用棉花或玻璃纤维塞住,以防止吸附剂流失。

1.3 吸附剂的填装1.3.1 干法将吸附剂均匀地一次加入至色谱柱中,振动管壁使其均匀下沉,打开色谱柱下端活塞,沿管壁缓缓加入洗脱剂;待柱内吸附剂全部湿润,且不再下沉为止,也可在色谱柱内加入适量的洗脱剂,旋开活塞,使洗脱剂缓缓滴出,然后自管顶缓缓加入吸附剂,使其均匀地润湿下沉,在管内形成松紧适度的吸附层。

装柱完毕,关闭下端活塞,操作过程中应保持吸附层上方有一定量的洗脱剂。

1.3.2 湿法将吸附剂与洗脱剂混合均匀,采用搅拌除去其中气泡,打开下端活塞,缓缓倾入色谱柱中,然必要时,振动管壁使气泡排出,用洗脱剂将管壁的吸附剂洗下,使色谱柱面平整。

待平衡后,关闭下端活塞,操作过程中应保持吸附层上方有一定量的洗脱剂。

1.4 供试品的加入1.4.1 干法加入法如供试品不易溶解于初始洗脱溶剂,可预先将供试品溶于易溶溶剂中,用少量吸附剂搅拌,采用加温或挥干方式除去溶剂,待干燥后,再将带有供试品的吸附剂加入至已装好的吸附剂上面,加入洗脱剂。

1.4.2 湿法加入法先将色谱柱中洗脱剂放至与吸附剂面相齐,关闭活塞;用少量初始洗脱溶剂使供试品溶解,沿色谱管壁缓缓加入供试品溶液,应注意勿使吸附剂翻起(亦可在吸附剂表面放入面积相当的滤纸),待供试品溶液完全转移至色谱管中后,打开下端活塞,使液面与柱面相齐,加入洗脱剂。

请你总结柱色谱的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请你总结柱色谱的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请你总结柱色谱的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柱色谱是常用的分离和分析技术之一,通常有以下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操作步骤:
1. 样品制备:将需要分离的混合物溶解或悬浮在合适的溶剂中,经过过滤或离心等处理,得到样品溶液。

2. 填充柱料:将柱料填充到柱中,常用的柱料有硅胶、脱脂棉、高效液相色谱柱等。

3. 平衡柱料:用适当的溶剂通过柱料进行平衡,以保证柱料内部的平衡状态。

4. 装样:将样品溶液使用适当的方法(如注射器)装载到柱中。

5. 洗脱:通过柱料添加适当的洗脱剂,将混合物中的目标成分逐一洗脱出来。

6. 收集洗脱液:将洗脱液逐一收集到相应的集样器中,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收集不同时间段或体积段的洗脱液。

7. 分析:对收集的洗脱液进行后续的分析,如测量吸光度、进行色谱质谱分析等。

注意事项:
1. 柱料的选择:根据样品特性选择合适的柱料,以保证分离效果。

2. 柱料的平衡:进行柱色谱操作前,要确保柱内的柱料处于平衡状态,以获得稳定的分离结果。

3. 柱色谱条件的控制:调整洗脱剂的流速、浓度等条件,可以影响分离效果和分离时间。

4. 样品的预处理:对样品进行合适的预处理,如过滤、离心、
浓缩等,以避免堵塞柱料。

5. 柱的保养与维护:定期对柱进行保养和维护,如洗涤、再生、更换等,以保证柱的使用寿命和分离效果。

6. 操作的环境控制:在操作过程中,注意保持干净的工作台和无尘环境,以避免杂质的干扰。

柱色谱分离技术

柱色谱分离技术

柱色谱分离技术第一篇:柱色谱分离技术实训操作规程柱色谱分离技术操作规程1.装柱装柱的好坏直接影响分离效率。

装柱之前,先将空柱洗净干燥,然后将柱垂直固定在铁架台上。

如果色谱柱下端没有砂芯横隔,就取一小团脱脂棉,用玻璃棒将其推至柱底,再在上面铺上一层厚0.5~1cm的石英砂,然后进行装柱。

装柱的方法有湿法和干法两种。

①湿法装柱:将吸附剂用洗脱剂中极性最低的洗脱剂调成糊状,在柱内先加入约3/4柱高的洗脱剂,再将调好的吸附剂边敲打柱身边倒入柱中,同时打开柱子的下端活塞,在色谱柱下面放一个干净并干燥的锥形瓶,接收洗脱剂。

当装入的吸附剂有一定的高度时,洗脱剂流下速度变慢,待所用吸附剂全部装完后,用流下来的洗脱剂转移残留的吸附剂,并将柱内壁残留的吸附剂淋洗下来。

在此过程中,应不断敲打色谱柱,以使色谱柱填充均匀并没有气泡。

柱子填充完后,在吸附剂上端覆盖一层约0.5cm厚的石英砂或覆盖一片比柱内径略小的圆形滤纸。

②干法装柱:在色谱柱上端放一个干燥的漏斗,将吸附剂倒入漏斗中,使其成为细流连续地装入柱中,并轻轻敲打色谱柱柱身,使其填充均匀,再加入洗脱剂湿润。

2.加样液体样品可以直接加入到色谱柱中,如浓度低可浓缩后再进行分离。

固体样品应先用少量的溶剂溶解后再加入到柱中。

在加入样品时,应先将柱内洗脱剂排至稍低于石英砂表面后停止排液,用滴管沿柱内壁把样品一次加完。

在加入样品时,应注意滴管尽量向下靠近石英砂表面。

样品加完后,打开下旋塞,使液体样品进入石英砂层后,再加入少量的洗脱剂将壁上的样品洗脱下来,待这部分液体的液面和吸附剂表面相齐时,即可打开安置在柱上装有洗脱剂的滴液漏斗的活塞,加入洗脱剂,进行洗脱。

3.洗脱在洗脱过程中,样品在柱内的下移速度不能太快,如果溶剂流速较慢,则样品在柱中保留的时间长,各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能得到充分的吸附或分配作用,从而使混合物,尤其是结构、性质相似的组分得以分离。

但样品在柱内的下移速度也不能太慢(甚至过夜),因为吸附剂表面活性较大,时间太长有时可能造成某些成分被破坏,使色谱带扩散,影响分离效果。

柱色谱注意事项

柱色谱注意事项

柱色谱注意事项
柱色谱是一种常用的色谱方法,在操作过程中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 色谱柱的选择:通常选择与目标化合物具有相同极性或化学特性的色谱柱固定相涂覆液,以得到良好的峰形。

但极性较高的色谱柱通常耐热温度较低,耐久性也较低,因此建议先用耐热温度较高的无极性色谱柱进行分析,再用极性较高的色谱柱分析。

- 载气纯度:为了防止色谱柱氧化导致分离性能下降,务必使用99.999%以上的高纯载气。

- 温度控制:仪器开机升温前,先注入足够的
载气,将色谱柱中的氧气排出,然后再提高色谱柱温度。

特别是极性色谱柱,容易被氧化,因此请将色谱柱内的空气完全置换为载气后,再进行升温。

关机时,先把色谱柱的温度降到40度以下,最后再关闭载气。

- 避免压力和温度的急剧变化及任何机械震动:温度的突然变化或者使色谱柱从高处掉下都会影响柱内的填充状况。

在使用柱色谱时,需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以获得最佳的分离效果。

柱色谱分离技术

柱色谱分离技术

实训操作规程柱色谱分离技术操作规程1.装柱装柱的好坏直接影响分离效率。

装柱之前,先将空柱洗净干燥,然后将柱垂直固定在铁架台上。

如果色谱柱下端没有砂芯横隔,就取一小团脱脂棉,用玻璃棒将其推至柱底,再在上面铺上一层厚0.5~1cm的石英砂,然后进行装柱。

装柱的方法有湿法和干法两种。

①湿法装柱:将吸附剂用洗脱剂中极性最低的洗脱剂调成糊状,在柱内先加入约3/4柱高的洗脱剂,再将调好的吸附剂边敲打柱身边倒入柱中,同时打开柱子的下端活塞,在色谱柱下面放一个干净并干燥的锥形瓶,接收洗脱剂。

当装入的吸附剂有一定的高度时,洗脱剂流下速度变慢,待所用吸附剂全部装完后,用流下来的洗脱剂转移残留的吸附剂,并将柱内壁残留的吸附剂淋洗下来。

在此过程中,应不断敲打色谱柱,以使色谱柱填充均匀并没有气泡。

柱子填充完后,在吸附剂上端覆盖一层约0.5cm厚的石英砂或覆盖一片比柱内径略小的圆形滤纸。

②干法装柱:在色谱柱上端放一个干燥的漏斗,将吸附剂倒入漏斗中,使其成为细流连续地装入柱中,并轻轻敲打色谱柱柱身,使其填充均匀,再加入洗脱剂湿润。

2.加样液体样品可以直接加入到色谱柱中,如浓度低可浓缩后再进行分离。

固体样品应先用少量的溶剂溶解后再加入到柱中。

在加入样品时,应先将柱内洗脱剂排至稍低于石英砂表面后停止排液,用滴管沿柱内壁把样品一次加完。

在加入样品时,应注意滴管尽量向下靠近石英砂表面。

样品加完后,打开下旋塞,使液体样品进入石英砂层后,再加入少量的洗脱剂将壁上的样品洗脱下来,待这部分液体的液面和吸附剂表面相齐时,即可打开安置在柱上装有洗脱剂的滴液漏斗的活塞,加入洗脱剂,进行洗脱。

3.洗脱在洗脱过程中,样品在柱内的下移速度不能太快,如果溶剂流速较慢,则样品在柱中保留的时间长,各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能得到充分的吸附或分配作用,从而使混合物,尤其是结构、性质相似的组分得以分离。

但样品在柱内的下移速度也不能太慢(甚至过夜),因为吸附剂表面活性较大,时间太长有时可能造成某些成分被破坏,使色谱带扩散,影响分离效果。

柱层析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柱层析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精心整理柱层析技术常说的过柱子应该叫柱层析分离,也叫柱色谱。

我们常用的是以硅胶或氧化铝作固定相的吸附柱。

由于柱分的经验成分太多,所以下面我就几年来过柱的体会写些心得,希望能有所帮助。

柱子可以分为:加压,常压,减压。

压力可以增加淋洗剂的流动速度,减少产品收集的时间,但是会减低柱子的塔板数。

所以其他条件相同的时候,常压柱是效率最高的,但是时间也最长,比如天然化合物的分离,一个柱子几个月也是有的。

头了。

有0.5相差0.1是因为分离的东西比较敏感,所以接收瓶一定要用可密封的,遵循schlenk操作。

至于是加压、常压、减压,随需而定。

因为是schlenk操作,所以点板是个问题,假如样品是显色的,恭喜了,不用点板,直接看柱子上的色带就行了。

假如样品无色,只好预备几十个schlenk瓶,一瓶一瓶的点,不过几次之后就知道样品在哪,也就可以省些了。

像我以前过一根无水无氧柱,需要六个schlenk,现在只一个就能把所要的全收集到。

无水无氧柱中用的比较多的是用氧化铝作固定相。

因为硅胶中有大量的羟基裸露在外,很轻易是样品分解,非凡是金属有机化合物和含磷化合物。

而氧化铝可以做成碱性、中性和酸性的,选择余地比较大,但是比硅胶要贵些。

听说有个方法,就是用石英做柱子,然后用HF254做固定相,这样在柱子外面用紫外灯一照就知道产品在哪里了,没有验证过。

哪位做过可以提出来大家参详参详。

--※关于湿法、干法上样。

湿法省事,一般用淋洗剂溶解样品,也可以用二氯甲烷、乙酸乙酯等,但溶剂越少越好,不然溶剂就成了淋洗剂了。

很多样品在上柱前是粘乎乎的,一般没关系。

可是有的上样后在硅胶上又会析出,这一般都是比较大量的样品才会出现,是因为硅胶对样品的吸附饱和,而样品本身又是比较好的固体才会发生,这就应该先重结晶,得到大部分的产品后再柱分,假如不能重结晶那就不管它了,直接过就是了,样品随着淋洗剂流动会溶解的。

有些样品溶解性差,能溶解的溶剂又不能上柱(比如DMF,DMSO等,会随着溶剂一起走,显色是一个很长的脱尾),这时就必须用干法上柱了。

柱色谱实验操作方法

柱色谱实验操作方法

柱色谱实验操作方法柱色谱是一种分离和纯化混合物的常用方法。

在柱色谱实验中,样品溶液根据其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经过柱填料的作用,以不同的速度在柱中通过,从而实现分离的目的。

以下是柱色谱实验的详细操作方法。

1.实验准备-柱子准备:根据样品大小和分离要求选择合适尺寸的柱子,常见的有玻璃柱和不锈钢柱。

-填料选择:选择合适的填料,常见的包括硅胶、活性炭、聚合物凝胶等。

-确定流动相:根据样品的性质,选择合适的流动相,常见的有水、甲醇、乙酸等。

-准备样品溶液:按照实验要求,将待分离的混合物溶解在合适的溶剂中。

2.填充柱子-取一定量的填料,通过筛网除去颗粒不均匀的填料。

-将填料装入柱子中,并用适当的压缩手段均匀填充。

填充后检查填料是否紧密。

-用柱封或塑料蓟将填料封在柱子内,注意封口的紧密度。

3.预平衡填料-以一定的流速通过柱子,添加流动相,使其贯穿整个柱子。

-预平衡填料的目的是除去填料中的杂质和对填料进行活化。

4.样品加载-将样品溶液注入柱子顶部,注意使其均匀润湿整个填料床。

-下流动相使样品在填料中通过,注意控制流速。

5.收集分离物-样品中不同组分根据其分配系数以不同速度通过柱子。

-收集分离物时,可以根据需要采用分级收集、分段收集等方式。

6.扫描和分析-可以使用紫外可见光谱仪、质谱仪等设备对所收集到的分离物进行扫描和分析。

-根据分析结果,可以确定目标化合物在样品中的含量和纯度。

7.恢复填料-实验结束后,可以将填料从柱子中取出,用适当的方法进行清洗和再生,以便下次使用。

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柱色谱实验时,应确保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行,流速的控制,样品的稀释和质量的准确称量。

在实验过程中也需要注意安全操作,避免发生意外。

柱色谱分离的操作和注意事项

柱色谱分离的操作和注意事项

特别注意:有机溶剂对身体特有害别是心肺;肝脏等所有过柱操作都要在通风橱里进行!!!柱色谱是以硅胶或氧化铝作固定相的吸附柱。

下面我就几年来过柱的体会写些心得,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1、柱子可以分为:加压,常压,减压压力可以增加淋洗剂的流动速度,减少产品收集的时间,但是会减低柱子的塔板数。

所以其他条件相同的时候,常压柱是效率最高的,但是时间也最长,比如天然化合物的分离,一个柱子几个月也是有的。

减压柱能够减少硅胶的使用量,感觉能够节省一半甚至更多,但是由于大量的空气通过硅胶会使溶剂挥发(有时在柱子外面有水汽凝结),以及有些比较易分解的东西可能得不到,而且还必须同时使用水泵抽气(很大的噪音,而且时间长)。

以前曾经大量的过减压柱,对它有比较深厚的感情,但是自从尝试了加压后,就几乎再也没动过减压的念头了。

加压柱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与常压柱类似,只不过外加压力使淋洗剂走的快些。

压力的提供可以是压缩空气,双连球或者小气泵(给鱼缸供气的就行)。

特别是在容易分解的样品的分离中适用。

压力不可过大,不然溶剂走的太快就会减低分离效果。

个人觉得加压柱在普通的有机化合物的分离中是比较适用的。

2、关于柱子的尺寸,应该是粗长的最好柱子长了,相应的塔板数就高。

柱子粗了,上样后样品的原点就小(反映在柱子上就是样品层比较薄),这样相对的减小了分离的难度。

试想如果柱子十厘米,而样品就有二厘米,那么分离的难度可想而知,恐怕要用很低极性的溶剂慢慢冲了。

而如果样品层只有0.5厘米,那么各组分就比较容易得到完全分离了。

当然采用粗大的柱子要牺牲比较多的硅胶和溶剂了,不过这些成本相对于产品来说也许就不算什么了(有些不环保的说,不过溶剂回收重蒸后也就减小了部分浪费)。

现在见到的柱子径高比一般在1:5~10,书中写硅胶量是样品量的30~40倍,具体的选择要具体分析。

如果所需组分和杂质分的比较开(是指在所需组分rf在0.2~0.4,杂质相差0.1以上),就可以少用硅胶,用小柱子(例如200毫克的样品,用2cm×20cm的柱子);如果相差不到0.1,就要加大柱子,我觉得可以增加柱子的直径,比如用3cm的,也可以减小淋洗剂的极性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特别注意:有机溶剂对身体特有害别是心肺;肝脏等所有过柱操作都要在通风橱里进行!!!柱色谱是以硅胶或氧化铝作固定相的吸附柱。

下面我就几年来过柱的体会写些心得,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1、柱子可以分为:加压,常压,减压压力可以增加淋洗剂的流动速度,减少产品收集的时间,但是会减低柱子的塔板数。

所以其他条件相同的时候,常压柱是效率最高的,但是时间也最长,比如天然化合物的分离,一个柱子几个月也是有的。

减压柱能够减少硅胶的使用量,感觉能够节省一半甚至更多,但是由于大量的空气通过硅胶会使溶剂挥发(有时在柱子外面有水汽凝结),以及有些比较易分解的东西可能得不到,而且还必须同时使用水泵抽气(很大的噪音,而且时间长)。

以前曾经大量的过减压柱,对它有比较深厚的感情,但是自从尝试了加压后,就几乎再也没动过减压的念头了。

加压柱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与常压柱类似,只不过外加压力使淋洗剂走的快些。

压力的提供可以是压缩空气,双连球或者小气泵(给鱼缸供气的就行)。

特别是在容易分解的样品的分离中适用。

压力不可过大,不然溶剂走的太快就会减低分离效果。

个人觉得加压柱在普通的有机化合物的分离中是比较适用的。

2、关于柱子的尺寸,应该是粗长的最好柱子长了,相应的塔板数就高。

柱子粗了,上样后样品的原点就小(反映在柱子上就是样品层比较薄),这样相对的减小了分离的难度。

试想如果柱子十厘米,而样品就有二厘米,那么分离的难度可想而知,恐怕要用很低极性的溶剂慢慢冲了。

而如果样品层只有0.5厘米,那么各组分就比较容易得到完全分离了。

当然采用粗大的柱子要牺牲比较多的硅胶和溶剂了,不过这些成本相对于产品来说也许就不算什么了(有些不环保的说,不过溶剂回收重蒸后也就减小了部分浪费)。

现在见到的柱子径高比一般在1:5~10,书中写硅胶量是样品量的30~40倍,具体的选择要具体分析。

如果所需组分和杂质分的比较开(是指在所需组分rf在0.2~0.4,杂质相差0.1以上),就可以少用硅胶,用小柱子(例如200毫克的样品,用2cm×20cm的柱子);如果相差不到0.1,就要加大柱子,我觉得可以增加柱子的直径,比如用3cm的,也可以减小淋洗剂的极性等等。

3、关于无水无氧柱,适用于对氧,水敏感,易分解的产品可以湿柱,也可以干柱。

不过在样品之前至少要用溶剂把柱子饱和一次,因为溶剂和硅胶饱和时放出的热量有可能是产品分解,毕竟要分离的是敏感的东东,小心不为过。

这个我分离的次数很少,一般都是通过紫外灯查看的。

4、关于湿法、干法上样
湿法省事,一般用淋洗剂溶解样品,也可以用二氯甲烷、乙酸乙酯等,但溶剂越少越好,不然溶剂就成了淋洗剂了。

有的上样后在硅胶上又会析出,这一般都是比较大量的样品才会出现,是因为硅胶对样品的吸附饱和这就应该先重结晶,得到大部分的产品后再柱分,如果不能重结晶那就不管它了,直接过就是了,样品随着淋洗剂流动会溶解的。

有些样品溶解性差,能溶解的溶剂又不能上柱(比如DMF,DMSO等,会随着溶剂一起走,显色是一个很长的脱尾),这时就必须用干法上柱了。

样品和硅胶的量有一种说法是1:1,我觉得是越少越好,但是要保证在旋干后,不能看到明显的固体颗粒(那说明有的样品没有吸附在硅胶上)。

溶剂的选择。

当然是最便宜,最安全,最环保的了。

所以大多选用石油醚,乙酸乙酯。

文献中有写用正己烷的,太贵了。

二氯甲烷也有用的,但是要知道,它和硅胶的吸附是一个放热过程,所以夏天的时候经常会在柱子里产生气泡,天气冷的时候会好一些。

甲醇,据说能溶解部分的硅胶,所以产品如果想过元素分析的话要留神,应该经过后继处理,比如说重结晶等。

其他的溶剂用的相对较少,要依个人的不同需要选择了。

由于某些原因,用到的淋洗剂多是大包装的(便宜嘛),我们这里是用2.5 L的塑料桶装的。

另外溶剂在过柱子后最好也回收使用,一方面环保,另一方面也能节省部分经费,当然比较忙的时候我是不回收的,太费事了。

这里要注意的是,一般在过柱同时进行的是减压旋蒸,石油醚和乙酸乙酯的比例由于挥发度的不同会导致极性的变化,一般会使得极性变大,在梯度淋洗时比较合适,正好极性越
来越大了。

在过完柱子后,溶剂最后回收要采用常压,因为在减压旋蒸时会有部分低沸点的杂质一起出来,常压时就会减少这种现象,如果杂质和你下面要过的样品有反应那就惨了。

5、关于操作问题
5.1 装柱。

柱子下面的活塞可以采用四氟节门的。

干法和湿法装柱觉得没什么区别,只要能把柱子装实就行。

装完的柱子应该要适度的紧密(太密了淋洗剂走的太慢),一定要均匀(不然样品就会从一侧斜着下来)。

书中写的都是不能见到气泡,我觉得在大多数情况下有些小气泡没太大的影响,一加压气泡就全下来了。

当然如果你装的柱子总是有气泡就说明需要多练习了。

但是柱子更忌讳的是开裂,甭管竖的还是横的,都会影响分离效果,甚至作废!
5.2 加样。

用少量的溶剂溶样品加样,加完后将下面的活塞打开,待溶剂层下降至石英砂面时,再加少量的低极性溶剂,然后再打开活塞,如此两三次,一般石英砂就基本是白色的了。

加入淋洗剂,一开始不要加压,等溶样品的溶剂和样品层有一段距离(2~4cm就够了),再加压,这样避免了溶剂(如二氯甲烷等)夹带样品快速下行。

5.3 淋洗剂的选择。

感觉上要使所需点在rf在0.3左右的比较好。

不要认为在板上爬高了分的比较开,过柱子就用那种极性,如果rf在0.6,即使相差0.2也不容易在柱子上分开,因为柱子是一个多次爬板的状态,可以通过公式的比较:0.6/0.8一次的分离度,肯定不如(0.2/0.3)的三次方或四次方大。

另外,一般你的物质酸性的话淋洗剂里面要加入几滴乙酸,碱性的话通常使用氨水或是三乙胺等弱碱。

5.4 样品的收集。

用硅胶作固定相过柱子的原理是一个吸附与解吸的平衡。

所以如果样品与硅胶的吸附比较强的话,就不容易流出。

这样就会发生,后面的点先出,而前面的点后出。

这时可以采用氧化铝作固定相。

5.5 最后的处理。

柱分后的产品,由于使用了大量的溶剂,其中的杂质也会累积到产品中,所以如果想送分析,最好用少量的溶剂洗涤一下,因为大部分的杂质是溶在溶剂里的,一洗基本就没了,必要时进行重结晶。

另外,再过柱的时候,有时会出现气泡,一是和使用的溶剂有关,如果是易挥发的溶剂,如乙醚、二氯甲烷等,在室温稍高的情况下,很容易出现这种现象,因此,在室温高的时候,可以选择沸点较高,挥发相对小的溶剂。

还有,使用混合溶剂时,使用的两种溶剂的沸点应该相差不大,如:乙酸乙酯和石油醚(60~90),而乙醚却要选择30-60的石油醚。

二是:不论是用带砂板的还是塞棉花的,在装柱之前,都要将空气用加压的方法将空气排干,这样就可避免柱中有空气!
最后过柱子需要耐心,不要着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