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一、小柴胡汤方

合集下载

伤寒论小柴胡汤方原文、配方组成与方解

伤寒论小柴胡汤方原文、配方组成与方解

伤寒论小柴胡汤方原文、配方组成与方解
柴胡半斤,黄芩、人参、甘草(炙)、生姜(切)各三两,大枣(擘)十二枚,半夏(洗)半升。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渣,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方解:本方中柴胡味苦微寒,《神农本草经》谓“治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故有治胸胁苦满的特能,佐以黄芩除热止烦,半夏、生姜驱饮止呕,更用人参、大枣、甘草补胃气以益气血。

病之所以内传少阳,主要是胃气不振、血气外虚,补中滋液,实是此时治疗要着,人参更起着关键作用。

徐灵胎谓:“小柴胡汤之妙在人参”,确是真知灼见。

3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字,此为逆也。

解析: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为麻黄汤证。

麻黄汤证本无汗,今不汗出而烦躁者,暗示复有越婢汤证存在,考越婢汤证,为外邪内热、续自汗出,现在表实,不得汗出,内热不能外越,因而既烦且躁,故以麻黄汤与越婢汤合方的大青龙汤主治。

为了与麻黄汤证相区别,故不叫太阳伤寒,而叫太阳中风。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是太阳中风的脉证,宜桂枝汤以解肌,慎不可与大青龙汤大发其汗,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睥,成为虚以实治的坏病,故谓此为逆也。

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小柴胡汤,是一种方剂,属中药类,源自《伤寒杂病论》。

其功效主要是和解少阳,和胃降逆,扶正祛邪。

一、来源汉代张机(仲景)《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治中》。

二、组成柴胡(24g);黄芩(9g);人参(6g);半夏清,(9g);甘草炙,(5g);生姜切,(9g);大枣擘,(4枚)。

三、用法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四、主治1、少阳病证。

邪在半表半里,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者。

2、妇人伤寒,热入血室。

经水适断,寒热发作有时;或疟疾,黄疸等内伤杂病而见以上少阳病证者。

五、加减1、呕逆加生姜、陈皮。

2、烦而不呕,去半夏、人参,加栝蒌。

3、渴者去半夏,加花粉。

4、若不渴,外有微热,去人参,加桂枝,覆取微汗。

5、咳嗽去参、枣、生姜,加五味子、干姜。

6、虚烦加竹叶、粳米。

7、齿燥无津加石膏。

8、痰多加栝蒌、贝母。

9、腹痛去黄芩,加芍药。

10、心下痞,去大枣、加牡蛎。

11、心下痛,加青皮、芍药。

12、)心下悸,小便不利,去黄芩,加茯苓。

13、本经头痛加川芎。

14、发黄疸加茵陈。

六、方义1、胆为清净之府,无出无入,其经在半表半里,不可汗吐下,法宜和解。

邪入本经,乃由表而将至里,当彻热发表,迎而夺之,勿令传太阴。

2、柴胡味苦微寒,少阳主药,以升阳达表为君。

黄芩苦寒。

以养阴退热为臣。

半夏辛温,能健脾和胃,以散逆气而止呕。

人参、甘草,以补正气而和中,使邪不得复传入里为佐。

邪在半里半表,则营卫争。

故用姜、枣之辛甘,以和营卫为使也。

七、变化方1、本方以前胡代柴胡,名小前胡汤(崔氏),治同。

2、本方加陈皮、芍药,名柴胡双解散,治同。

3、本方加芒硝,名柴胡加芒硝汤。

4、本方加桂枝,名柴胡加桂枝汤,治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痛,微呕,心下支结。

外证未去者。

5、本方除黄芩、甘草,加桂枝、茯苓、龙骨、牡蛎、铅丹、大黄,名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身重不可转侧。

小柴胡汤原方

小柴胡汤原方

小柴胡汤原方小柴胡汤是一种古老而有效的中药方剂,广泛用于治疗肝胆湿热所致的多种疾病。

它的配方简单而又经典,包含了多种中草药,如柴胡、黄芩、半夏、黄连等,通过调和肝经和胆经的功能,清热解毒,疏肝理气,消炎镇痛,从而达到平衡人体阴阳,恢复健康的目的。

下面是小柴胡汤的原始方剂及其成分:1. 柴胡:6克2. 黄芩:6克3. 半夏:9克4. 干姜:3克5. 大黄:6克6. 黄连:6克7. 茯苓:9克8. 生姜:3克9. 炙甘草:3克这些草药配伍在一起,相辅相成,形成了小柴胡汤的独特功效。

小柴胡汤的主要作用来自于其中的柴胡成分。

柴胡有疏肝理气、解郁泄火的作用,对于肝胆湿热所引起的病症特别有效。

黄芩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功效,能够帮助治疗湿热所引起的湿热病症。

半夏则有导滞祛湿、平胃气的作用,可以改善消化不良和胃痛等症状。

其他的草药如大黄、黄连、茯苓等也都有各自的疗效,共同配伍使用,可以增强疗效,缓解和治愈多种疾病。

小柴胡汤广泛应用于临床,适用于肝胆湿热引起的多种病症,如黄疸、肝炎、胆囊炎、胆结石等等。

此外,小柴胡汤还可以用于治疗情绪不稳定、压力过大所引起的脾胃失调,如失眠、消化不良、过敏性鼻炎等疾病。

小柴胡汤以其独特的配方和温和的疗效,深受中医界和患者的喜爱。

关于小柴胡汤的用法,一般来说,每日3次,每次服用6-9克,可以加水煎煮或用研粉煮服,也可以口服药丸。

用药期间,应避免辛辣、油腻食物,多饮温开水,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如果出现不适或不良反应,应停止用药并向医生咨询。

虽然小柴胡汤是一种天然的中药方剂,但并不适合所有人。

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以及某些特殊体质的人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同时,小柴胡汤也不能替代正规医疗,如果病情严重或持续时间较长,应及时就医。

总的来说,小柴胡汤是一种经典中药方剂,具有清热解毒、疏肝理气的功效。

其原方中草药配伍合理,疗效显著,适用于肝胆湿热和胃脾不和等多种疾病。

然而,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使用之前最好咨询医生的建议,以确保安全和疗效的最大化。

中医经方小柴胡汤

中医经方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组成用法] 柴胡10~20g、黄芩6~10g、半夏6~15g、人参5~10g、甘草5~10g、生姜10~15g、大枣5~10枚。

水煎,分三次服用。

[方证] 1.胸胁苦满或上腹部疼痛,或胆囊部明显压痛。

2.发热或低热持续,呈寒热往来样。

3.心烦喜呕,或呕吐,口苦,默默不欲饮食。

4.脉弦,或弦细,或弦滑,或沉弦。

5.苔黄或黄白相兼,或淡黄,或黄腻。

[现代应用] 1. 以胸胁苦满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如急慢性肝炎、慢性胆囊炎等肝胆疾病,慢性胃炎、胃溃疡等胃病,均可表现为胸胁部的胀满不适。

肺炎、胸膜炎等呼吸系统疾病也可以有此表现,只不过范围上有所不同。

2.发热性疾病。

主要为病毒、细菌等造成的感染性发热、如感冒、急慢性扁桃体炎、结膜炎、疟疾、伤寒、妇女经期发热等。

这些疾病中,有表现为寒热往来的,有表现为持续高热的,也有表现为不规则低热的,不必局限于条文。

近来有人将本方用于艾滋病的治疗。

3.根据“休作有时”的方证特点,对于支气管哮喘、癫痫、心绞痛、变应性鼻炎、经前紧张综合征等反复发作性疾病可以选用本方。

一些定时发作性疾病也可使用本方,如夜半咳嗽、子时哮喘、子时发热、子午时牙痛、子午卯酉时胃痛、午时瘫痪等。

4.其他分布于“少阳带”的疾病,如偏头痛、肋间神经痛、旋耳疮(耳廓湿疹)、腮腺炎、鼓膜炎(暴聋)、化脓性中耳炎、甲状腺炎、乳腺炎、腋汗以及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处的淋巴结炎等也多有出现本方证的机会。

5.以“默默不欲饮食”为代表的情绪低落或欲望低下性疾病,也有用到本方的时候。

如神经性食欲缺乏症、心因性阳痿、肠伤寒出现的表情淡漠以及默默不欲入寐的失眠症等。

[经验参考] 小柴胡汤又称为“三禁汤”,反观之,即除了适合“汗”、“吐”、“下’’之外疾病都有应用的机会。

本方应用范围极为广泛,恰如日本汉方家丹波元坚所说“伤寒诸方,惟小柴胡汤为用最多,而诸病屡称述之”。

历代医家们对本方的应用经验也都异彩纷呈。

有以胁痛为主证的,如许叔微治董齐贤病伤寒数日.两胁挟脐痛不呵忍,或作介豚治之。

小柴胡汤的标准配方

小柴胡汤的标准配方

小柴胡汤的标准配方
小柴胡汤的配方为柴胡24g,黄芩9g,生姜9g,甘草炙9g,人参9g,半夏洗9g,大枣4枚。

小柴胡汤具有和解少阳(治疗邪在半表半里之间的外感热病)的功效。

本方剂常用于治疗伤寒(感受寒邪引起发热的疾病)阳而导致的胸胁苦满(胸部前方和两侧感到胀满不适),往来寒热,食欲不佳,咽干口苦等症状。

还可以用于治疗热入血室,月经不调,疟疾,黄疸等症状。

不良反应和禁忌证尚未明确。

如果心中烦而不呕,可以加瓜蒌去人参、半夏;腹痛加芍药去黄芩;心悸(心跳加快,常伴有心慌)加茯苓去黄芩。

方剂使用需要医师根据具体病情调整后,才可以服用,建议及时前往医院寻求系统治疗。

更新时间:2022-08-19。

小柴胡汤方

小柴胡汤方

小柴胡汤方原方:小柴胡汤方: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半夏半升(洗),甘草三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参考比例:柴胡三~十(根据两胁部(单侧或双侧均可)满闷胀痛的程度确定用量,满闷胀痛重者用大量,满闷胀痛轻者用小量,无满闷胀痛这个柴胡证者,可去柴胡)黄芩三人参三清半夏三炙甘草二或三生姜三红枣三;分三服。

合方分解:小柴胡汤=柴胡(胸胁苦满)黄芩(心烦、口苦、咽干、目眩)人参(心下痞、胃口差、不欲饮食)小半夏汤(喜呕)甘草生姜汤(恶寒)红枣(脉缓弱、血弱气尽)。

柴胡主证为胸胁苦满,主治由胁满胁痛引致的胸满痛、腹满痛、发热、寒热往来、四肢厥冷等证。

黄芩、黄连、大黄、黄柏皆主实热郁结之证,且能袪湿,皆有舌红苔黄的舌象,皆能治热利。

黄芩主热发于胸咽及以上者,常有口苦、咽干、头痛(多发于太阳穴、眉棱骨部)、眼红眼涩眼干眼痛、耳肿痛、鼻热鼻干鼻肿痛、胸咽烦热郁闷之证(此点与栀子相似,但栀子郁而不热或郁多热少,黄芩则热重而郁轻)。

黄连治热郁于胸中至胸膈部,其发作部位与人参相同,但人参为满闷堵塞感,黄连为烦热、热痛感,且常因此而致心烦、烦躁、心悸、心痛如刀刺刀搅,并能引起牙痛或牙龈肿痛,与黄芩均能致口腔溃疡、口疮等口腔热病;大黄主治发于胸膈以下的郁热,常有腹实满痛、大便秘结不通、下利而里急后重腹中实硬等证,同时能治一切血、水、食毒的积聚瘀结,活血袪瘀药亦常借其疏通之力以成功。

黄柏所主部位与大黄相同,但大黄证常大便干硬秘结或下利而腹中实硬满痛,而黄柏证则大便正常或偏稀软、腹中无实硬感,其主要指征是有小便黄赤、短小、涩痛、灼热等证的小便不利证,小便不利时亦常有小腹(膀胱部位)胀满疼痛的感觉,但按之中空无物,与大黄证的按之实硬完全不同。

按:从本方分解中,可以看出本方临床的多种见证,例如有甘草生姜汤证,则其尚可见恶寒、肢冷厥逆等,有小半夏汤、甘草生姜汤、红枣证,则可见由胃寒、虚冷、贫血所致的头晕呕吐等,诸种变化,皆可从合方分解中体会出来。

小柴胡汤方剂配方

小柴胡汤方剂配方

小柴胡汤方剂配方
细节说明:
一、小柴胡汤的主要成份
1、小柴胡:10克3、醋:10克5、蜂蜜:10克
2、白术:10克4、茴香:2克6、石膏:10克
二、小柴胡汤的调配
1、将小柴胡放入研碎机中研碎成细粉,然后量取10克,放入汤锅中;
2、另取10克的白术,结合入锅内,加入1000毫升的清水;
3、加入2克的茴香和10克的醋,搅拌均匀;
4、用中火煎至汤汁稠稠的状态,双面皮服就可停火;
5、再将另外10克的石膏和10克蜂蜜加入,然后搅拌均匀;
6、小柴胡汤制作完毕,即可将汤倒入碗中,食用时可根据喜爱加入
香菜或番茄酱等调味料。

三、小柴胡汤的功效
1、清热解毒:小柴胡具有很强的清热解毒作用,可以活血化瘀、清
热利湿、消炎消肿等功效,能有效缓解伤风感冒的症状;
2、消肿止痛:小柴胡汤可以消肿止痛,能有效缓解结肠炎、阑尾炎、胆囊炎、肝炎等炎症病症,是治疗慢性胃炎、慢性胆囊炎的理想汤剂;
3、养颜美容:小柴胡汤有益气血,还有助于强壮人体,可以美容养颜,帮助治疗妊娠纹、黑脸,以及有助于消除皱纹和暗沉;
4、清肝明目:小柴胡汤有助于清肝明目,可以改善视力。

小柴胡汤方剂配方

小柴胡汤方剂配方

小柴胡汤方剂配方小柴胡汤【方剂出自】小柴胡汤,出自汉·张仲景《伤寒论》【配方组成】柴胡半斤(24克);黄芩三两(9克);人参三两(9克);半夏半升,洗(9克);甘草三两,炙(6克);生姜三两,切(9克);大枣十二枚,擘(4枚)。

【用法用量】上七味,以水一斗三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效】和解少阳。

【主治】1.伤寒少阳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于,目眩,舌苔薄白,脉弦。

2.妇人伤寒,热入血室,经水适断,寒热发作有时。

3.黄疸、疟疾等内伤杂病而见少阳证者。

【方解】小柴胡汤证为正虚邪入,邪犯少阳所致。

少阳位于太阳、阳明表里之间,邪犯少阳,邪正相争,正胜欲拒邪出于表则热,邪胜欲入里并于阴则寒,故往来寒热;足少阳经脉起于目锐眦,循胸胁,邪在少阳,经气不利,化热上炎,致胸胁苦满、心烦、口苦、咽干、目眩;胆热犯胃,胃失和降,故默默不欲饮食而喜呕;若妇女经期,感受风邪,热与血结,血热瘀滞,疏泄失常,故经水不当断而断、寒热发作有时;黄疸、疟疾见有少阳证,亦属本方证的范畴。

此时,邪在表里之间,则非汗、吐、下所宜,故唯宜和解之法。

方中柴胡苦平,入肝胆经,为少阳经之专药,既透泄少阳半表之邪外散,又疏泄少阳气机之郁滞,为君药。

黄芩苦寒,清泄少阳半里之热,为臣药。

君臣相配,使少阳之邪外透内清,是和解少阳的基本结构。

胆气犯胃,胃失和降,佐以半夏、生姜和胃降逆止呕,且生姜又制半夏毒;邪入少阳,缘于正气本虚,故又佐以人参、大枣益气健脾,既扶正以祛邪,又御邪内传。

炙甘草助参、枣扶正,且能调和诸药,为使药。

诸药合用,以和解少阳为主,兼和胃气,使邪气得解,枢机得利,胃气调和,则诸症自除。

【临床运用】1.用方要点:小柴胡汤为治疗伤寒少阳证的基础方,又是和解少阳法的代表方。

临床应用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苔白,脉弦为辨证要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四章·柴胡汤类方一、小柴胡汤方【方剂组成】柴胡24克,黄芩9克,人参9克,半夏12克,炙甘草9克,生姜9克,大枣(擘)4枚【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柴胡苦平,《神农本草经》谓:治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

可见是一疏气行滞的解热药,而有治胸胁苦满的特能,方中用为主药,佐以黄芩除热止烦,半夏生姜逐饮止呕,复以人参、大枣、甘草补胃以滋津液。

病之所以传入少阳,主要是胃气失振、气血外却。

补中滋液,实是此时祛邪的要着。

徐灵胎谓“小柴胡汤之妙在人参”,确是见道之语。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伤寒论》第37条: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

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注解:见麻黄汤条。

《伤寒论》第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注解:太阳伤寒或中风,均常于五六日时传入半表半里而发少阳病。

往来寒热,即指寒往则热来,热往则寒来,寒和热交替出现的样子。

胸胁苦满,即胸胁甚满之意。

嘿同默,嘿嘿不欲饮食,即精神郁闷常默默然而不欲食也。

心烦喜呕,谓心中烦躁而且欲呕,或邪热较轻则但胸中烦而心不烦,胃中无饮并亦不呕。

或干于胃则渴,或干于肠则腹中痛,或干于肝脾则胁下痞硬,或干于心肾则心下悸、小便不利,或邪未犯里故不渴、表还未罢而身微热,或干于肺则咳,宜小柴胡汤主之。

按: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四者,为小柴胡汤的主证,或以下均属不定的客证,主证治则客证自已,故无论客证如何,均宜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论》第97条:血弱、气尽、膜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

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

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注解:伤寒病初作,则邪气交争于骨肉,此即太阳病在表的一段病理过程,若精气已不足拒邪于外,则退而卫于内,以是体表的血弱气尽、腠理遂开,邪因乘虚进入半表半里,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因而胸胁苦满,这就进入少阳病的病理阶段了。

正邪分争,即正邪相拒的意思,正进邪退,病近于表则恶寒;邪进正退,病近于里则恶热。

邪热郁结胸胁,故嘿嘿不欲饮食。

胸胁之处,上有心肺,旁及肝脾,下接胃肠,故谓脏腑相连。

热激里饮则腹痛,胸胁在腹上,因谓为邪高痛下。

上邪下饮,故使呕也,宜小柴汤主之。

若服小柴胡汤上证解而消渴者,则又转属阳明病了,应依治阳明病的方法随证治之。

按:此承上条,进一步阐明病之所以传入少阳和其发作柴胡证的原因,由此可见小柴胡汤为病始传少阳的主治方。

《伤寒论》第99条: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注解:伤寒四五日常为病传少阳的时期。

身热恶风为太阳病还未罢。

脖子两侧为颈,后则为项。

颈强属少阳,项强属太阳,胁下满为少阳柴胡证。

手足温而渴属阳明。

此三阳并病,宜以小柴胡汤主之。

按:少阳病不可发汗或吐下,故三阳并病则取治少阳,此亦定法。

外感此证多有,依据经验,口舌干而渴者,以小柴胡加石膏汤为宜,多试皆验。

《伤寒论》第100条: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注解:见小建中汤条。

《伤寒论》第101条: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注解:无论伤寒或中风,若已传少阳而有柴胡证,但见其四证中的一证,便可与小柴胡,不必诸证俱备。

蒸蒸而振,谓先蒸蒸觉热,随即振栗恶寒的样子。

凡小柴胡汤证而误下之,若柴胡证未因误下而罢者,宜还与小柴胡汤,其人必蒸蒸而振,然后即发热汗出而解。

按:外感初传少阳,柴胡证往往四证不备,医者不知用小柴胡汤,因使风寒小病久久不愈,此例甚多,学者宜注意。

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解,即所谓战汗,亦一种瞑眩状态,久病或误治后,病实人虚,药如中病,往往发作瞑眩,不可不知。

《伤寒论》第103条: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

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注解:心下急,指胃脘有不宽快的痞塞感。

太阳病经过十余日,本已传少阳而有柴胡证;医未与柴胡汤而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若柴胡证未罢而还在,宜先与小柴胡汤。

若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此由于连续误下,病已半陷于里,故未全解,再以大柴胡汤下之即愈。

《伤寒论》第104条: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

此本柴胡证,下之而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此非其治也。

潮热者,实也。

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

注解:太阳伤寒已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为少阳柴胡证。

日晡所发热为阳明里实证。

此属少阳阳明并病,本大柴胡汤证,如与大柴胡汤下之,里外当俱解,而不得利,今反微利者,知医以其他丸药下之,乃非法误治之过。

今潮热仍然里实,但以微利,故宜先与小柴胡汤以解其外,而后再与柴胡加芒硝汤兼攻其里。

按:半表半里在里之外,小柴胡汤以解外,是指半表半里的少阳证,不要以为是解太阳在表的证。

《伤寒论》第144条: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注解:妇人患太阳中风证。

于七八日时,又续得往来寒热发作有时,而正来潮的月经适于此时而中断,此为邪热乘往来之虚而内入血室,经血即热而中断,故使寒热如疟状而发作有时,宜小柴胡汤主之。

按:热入血室为证不一,若本条之寒热如疟状发作有时,为小柴胡汤证,故以小柴胡汤主之。

但不要以为小柴胡汤即热入血室的专用方,用其他的方药也可治热入血室,今介绍治验一例可供参考。

1940年夏,友人徐某一日来告,谓其爱人病在垂危,在家看护十数日,已备后事,并邀往一诊。

当时患者言行如狂,身热汗出,脉弦数急,烦无暂安时。

据徐某言,本病初似重感冒,一度经来而突然中止,症状转剧,脉证合参知此为少阳阳明合病兼挟瘀血,发为热入血室之证,当与大柴胡汤与桃核承气汤合方加生石膏,与之服后,遂愈。

《伤寒论》第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

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

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注解:见大陷胸汤方证。

《伤寒论》第229条: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与小柴胡汤。

注解:阳明病,虽发潮热,但大便溏,而小便自可,不宜攻下甚明。

尤其胸胁满不去,则柴胡汤证还在,故以小柴胡汤主之。

按:本条所论亦少阳阳明并病之属。

日本汤本求真于《皇汉医学》中谓:“以余之实验,则本方不特限于本病,凡一般之急性、亚急性、慢性胃肠卡答儿,尤以小儿之疫痢,消化不良证等,最有奇效。

若效力微弱时宜加芍药;有不消化之便或粘液、粘血便时,宜加大黄;有口舌干燥、发热、烦渴等证时,当加石膏。

盖余根据本条及下条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及黄芩汤、黄芩加半夏生姜汤、白虎汤诸条,潜心精思,综合玩索而得之者也。

”此说甚佳,颇能发挥古方之用。

胡老小女六岁时患中毒性痢疾,高烧40度,住院输液、用西药治疗,高烧不退、并令转传染病院。

时已过夜半,无法叫车,乃负之归家,与大柴胡加石膏汤,次日即愈。

又以小柴胡加生石膏汤,治一重笃的噤口痢,七八日未易一药而愈,今并附此以供参考。

《伤寒论》第230条: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

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

注解:阳明病,虽不大便,但舌苔白而不黄,热还未尽入里。

胁下硬满而呕,更是柴胡之证,此亦少阳阳明并病,故可与小柴胡通其上焦,则津液得下,胃气自和。

上下既通,表里气畅,故身当濈然汗出而解。

《伤寒论》第231条: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部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差。

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

脉但浮,无余证者,与麻黄汤,若不尿,腹满加哕者,不治。

注解:弦为少阳脉,浮为太阳脉,大为阳明脉。

短气腹部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属少阳证;鼻干属阳明证;不得汗属太阳证;嗜卧属少阳证;一身面目黑黄、小便难为黄疸病,有潮热、时时哕属阳明证;耳前后肿属少阳证。

据以上的脉证,显系三阳合病而并发黄疸和腹水。

刺之小差,谓经过针刺治疗证稍减轻。

病过十日而脉仍续浮者,可与小柴胡汤。

若脉但浮而无余证者,可与麻黄汤。

若上之腹水证,虽利其小便而终不尿,腹仍满,并加哕逆不已,则胃气已败,故谓不治。

按:本条似述黄疸并发腹水而现三阳合病的重证,与小柴胡汤固无不可,但麻黄汤之用,殊难理解,其中必有错简,故于麻黄汤删去此条。

实践证明,黄疸型肝炎并发腹水者,确多预后不良,谓为不治并非虚言。

《伤寒论》第266条: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

若已吐、下、发汗、温针,谵语,柴胡汤证罢,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注解:本由于太阳病不解而转入少阳者,则一般常现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的小柴胡汤证,若还未经吐、下等误治,即便脉沉紧而有里实象者,与小柴胡汤即治。

若已经吐、下、发汗、温针等误治因而发谵语者,柴胡证已罢,则已成误治的坏病,宜详审其所犯何逆,以适当的方法治之。

《伤寒论》第379条: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注解:呕吐而且发热者,宜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论》第394条:伤寒差以后更发热,小柴胡汤主之;脉浮者,以汗解之;脉沉实者,以下解之。

注解:伤寒病愈后,由于不善摄生,而又发热者,一般多宜小柴胡汤主之。

但脉浮者,为病在表,则宜汗以解之。

脉沉实者,为有宿食,则宜下以解之。

《金匮要略·黄疸病》第21条:诸黄,腹痛而呕者,小柴胡汤主之。

注解:腹痛而呕为柴胡汤证。

诸黄疸病若腹痛而呕者,当然宜小柴胡汤主之。

《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第l条:问曰:新产妇人有三病,一者病痉,二者病郁冒,三者大便难,何谓也?师曰:新产血虚,多汗出,喜中风,故令病痉。

亡血复汗,寒多,故令郁冒。

亡津液胃燥,故令大便难。

产妇郁冒,其脉微弱,呕不能食,大便反坚,但头汗出。

所以然者,血虚而厥,厥而必冒,冒家欲解,必大汗出。

以血虚下厥,孤阳上出,故头汗出。

所以产妇喜汗出者,亡阴血虚,阳气独盛,故当汗出,阴阳乃复,大便坚,呕不能食,小柴胡汤主之。

病解能食,七八日更发热者,此为胃实,大承气汤主之。

注解:痉、郁冒、大便难,为新产妇人所常见的三种病,这是由于新产血虚、多汗出而易感冒、血少津虚,再被外邪,故会病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