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元导读课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单元导读课教案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单元导读课教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单元导读课教案1【学习目标】1、认识3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默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学习重点】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继续开展关于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学习准备】准备材料《我的童年》,学生人手一份;课前搜集有关季羡林的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过程】一、导入1、各组交流一下读书活动的开展情况。
2、准备好课前发的材料:阅读《我的童年》,谈一谈读后的感受。
3、比较一下《我的童年》和《窃读记》的异同。
4、读一读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季羡林的资料:今天,就让我们跟着苗苗一起走进季羡林先生家,采访一下这位德高望重、酷爱读书的老爷爷,听听他对读书的见解。
(板书课题)二、做采访准备1、说一说自己想采访的感兴趣的读书问题:(教师做好记录)2、讨论一下在采访时应注意哪些问题:(礼貌问题、作记录问题……)三、读课文,找到自己的答案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2、在季老的话语中,找到自己问题的答案。
三、感悟课文内容1、季羡林先生对于读书,提出了哪些见解?谈谈你对这几点的认识:⑴把文章写好,要多看书。
⑵要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不要偏科,要学好外语。
⑶进行古诗文积累。
2、这篇文章与以往的文章有什么不同之处?这篇文章是一篇访谈录,一问一答式。
我们在访问爱读书的人时,用这样的记录方式就很好。
希望同学们把我们的读书活动继续进行下去,开展得丰富多彩。
3、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小苗和大树不仅代表着苗苗和季羡林,“小苗”还包含着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而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
“小苗”与“大树”交流的正是如何生长、汲取营养,小苗才会长成参天大树,像苗苗这样的孩子们才能成才的内容。
四、个性阅读,独特见解1、在小组内就感兴趣的某一个问题展开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
第1课时 单元导读课 课件

《春夏秋冬》《姓氏歌》 《小青蛙》《猜字谜》
自主学习单
1.大声朗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生字圈画出 来,并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用笔画出难读的句子。
我会认
霜吹落降 飘游池入
姓氏李张 古吴赵钱 孙周王 官来自清 晴 眼睛 保护 害 事情 请 让 病
读一读
1.春风吹 夏雨落 秋霜降 冬雪飘 2.什么张?弓长张。 3.河水清清天气晴,小小青 蛙大眼睛。
降 jiàng 长 cháng
四季有什么特点?
《姓氏歌》 文中介绍了几种姓氏?你还知道哪些姓氏?
《小青蛙》 你能分清“清、晴、请、情、睛”的读音了吗?
试着给它们找个朋友吧。
《猜字谜》 猜字谜,很有趣,你能猜出谜底是什么了吗?
谢谢同学们观看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单元导读课《小蝌蚪找妈妈》《我是什么》《植物妈妈有办法》 课件 (共20

3.他们后腿一蹬,向前一跳,蹦到了荷叶上。
三、自读自悟,整体感知
1.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 子,甩着长长的尾巴,快乐地游来游去。
2.他们游到荷花旁边,看见荷叶上蹲着一只大青蛙, 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
3.他们后腿一蹬,向前一跳,蹦到了荷叶上。
三、自读自悟,整体感知
小水滴聚在一起落下来,人们叫我“雨”。 有时候我变成小硬球打下来,人们就叫我“冰雹”。 到了冬天,我变成小花朵飘下来,人们又叫我“雪”。
三、自读自悟,整体感知
小水滴聚在一起落下来,人们叫我“雨”。 有时候我变成小硬球打下来,人们就叫我“冰雹”。 到了冬天,我变成小花朵飘下来,人们又叫我“雪”。
复品读。
二、圈画生字,互学认读
看见 哪里 那边 头顶 眼睛 雪白 肚皮 教捕食 ——《小蝌蚪找妈妈》
天空 傍晚 人们 冬天 淹没 平常 江河 海洋 田地 工作 ——《我是什么》
办法 如果 娃娃 四海为家 只要 皮毛 那里 知识 得到 ——《植物妈妈有办法》
二、圈画生字,互学认读
看见 哪里 那边 头顶 眼睛 雪白 肚皮 教捕食 ——《小蝌蚪找妈妈》
三、自读自悟,整体感知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只要有风轻轻吹过,孩子们就乘着风纷纭出发。 2.只要挂住动物的皮毛,孩子们就能去田野、山洼。
四、梳理小结,巩固发展
《小蝌蚪找妈妈》
给图片标上序号,说一说小蝌蚪是怎样长成小青蛙的。
③
①
②
⑤
④
四、梳理小结,巩固发展
《我是什么》
四、梳理小结,巩固发展
第1课时 单元导读课-完整版PPT课件

活动三:巧测试,落基础
《湖心亭看雪》
毳( )衣 拏( ) 雾sōng( ) 强( )饮
《诗词三首》
金樽( ) hí( )万钱 低绮( )户 婵( )娟
3请反复诵读,熟读 成诵。当堂不能完成 背诵的利用碎片化时 间解决。
活动三:巧测试,落基础
《岳阳楼记》
谪( )守 百废( )兴 浩浩汤汤( ) 淫雨霏霏( ) 日星隐曜( ) 静影沉bì( ) qiáng( )倾楫摧 宠辱 ié( )忘 岸芷tīng( )兰
活动三:巧测试,落基础
《醉翁亭记》
林壑( ) 野簌 ( ) 潺潺( ) 琅yá( ) 辄( )醉 阴yì( ) 伛偻( )( ) gōng( )筹交错
九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第1课时 单元导读课
《岳阳楼记》《醉翁亭记》 《湖心亭看雪》《诗词三首》
1
1.把握单元双线,确定单元学习目标。
2
2.反复诵读课文,体会古代诗文语 言特点,熟读成诵。
3
3.掌握课文中重点生字的字音、字形, 能读会写。
活动一:读提示,明目标
请大家阅读43页单元提示语,明确本单元的学习目标。
1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积累掌握 课文中的文言实词和名言警句。
2注意文言虚词在关联文意和传达语气等方面的作 用。
3体会古人寄托于山水名胜的思想感情,感受他们 的忧乐情怀。
活动二:读课文,正字音
1请同学们对照注释标 注生字读音及疑难之处, 主朗读课文。
2请大家听教师范读, 订正注音,反复朗读, 做到读准字音、读出节 奏,读顺、读熟。
2024年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单元导读课教案

2024年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单元导读课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理解:使学生能够了解本单元的主题,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和文学常识,初步了解作者的生平与写作背景。
技能与操作:通过朗读、讨论和角色扮演等活动,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和兴趣,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阅读态度,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单元主题的理解和把握。
课文主要内容的提炼和概括。
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的介绍。
教学难点: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深入理解和情感共鸣。
学生独立分析课文的能力培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与单元主题相关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学生是否了解相关背景知识,为新课教学做铺垫。
2. 课文概览引导学生快速浏览本单元所有课文,对课文进行初步的分类和归纳。
要求学生找出每篇课文的核心内容,并简要概括。
3. 作者介绍详细介绍本单元涉及的主要作者,包括生平、创作特点和代表作等。
引导学生讨论作者对课文的影响,以及作者的风格如何在课文中体现。
4. 深入阅读选取一篇具有代表性的课文,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和讨论。
分析课文的语言特点、情感表达、主题思想等,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5. 课堂活动设计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围绕某一主题或问题进行深入讨论。
组织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人物,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间的交流和合作。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图片、视频和音频资料,辅助教学。
结合课本和课外资料,丰富教学内容。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课堂练习:设计针对课文内容的填空题、选择题等,检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作业:要求学生撰写读后感或文学评论,表达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评价方式:采用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和自我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导读课《民风民俗》

板
书
思维导图
(2)预习《北京的春节》。
反思
第一单元
课题
民风民俗
课时
第1 、2课时
课型
单元导读课
总第1、2课时
教
学
内
容
1.熟读“一主”教材单元导语,明确单元的主题及语文要素。
2.浏览”一主”教材课文《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古诗三首》、《藏戏》,能初步分清课文的主次,了解课文的详略安排及其效果。
3.明确口语交际,语文园地及习作的内容。
4.《主题阅读》: 《本命年的回想》、《过去的年》、《一碗腊八粥》、《奶奶的粽子》、《窗外的京剧》。
自学导航一:自由朗读主教材的《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古诗三首》、《藏戏》四篇课文 ,想想每篇课文都写了什么?(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四、两翼教材学习环节。
自学导航二:
1.快速浏览“两翼”中第一单元的文章,围绕“民风民俗”提炼关键词语,理解单元主题,完成思维导图。(如以下例子)
2.交流汇报:
例1:我汇报《 》(两翼教材)的文章《 》,我提炼的词语是( )。
二、熟读单元导语,明确单元学习的双主题。
1.自由读“一主”教材本单元单元导语: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明确单元学习的主题“民风民俗”。
2.简单了解老舍、沈从文和他们的的故事和作品,激发学习兴趣。
3.明确本单元的语文要素:
一年级数学单元导读课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年级数学单元导读课教学设计及反思导读课是一门课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对于整个学科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
下面我将通过一年级数学单元导读课的教学设计和反思来展示如何进行一堂高质量的导读课。
一、导读课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1.1. 让学生了解本单元课程的主要内容和学习目标1.2. 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1.3. 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2. 教学内容2.1. 介绍本单元课程主题和主要内容2.2. 展示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3. 引导学生思考数学学习的意义和价值3. 教学方法3.1.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知识点的讲解和展示3.2. 结合故事、游戏等形式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3.3.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意见,促进互动4.1. 复习上一单元内容,引入本单元主题4.2. 用直观的例子引出数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4.3. 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合作探讨相关问题4.4.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关键内容5. 教学评估5.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5.2. 收集学生提出的问题和意见5.3. 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对教学方法和内容进行调整二、导读课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1.1. 学生对于本单元课程的主题和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1.2. 学生表现出了一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1.3. 学生能够在小组活动中积极参与讨论和合作2. 教学不足2.1. 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需要加强课堂管理 2.2. 学生提出的问题和意见较少,需要鼓励学生更多地参与互动 2.3. 部分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还不够高,需要进一步激发3.1. 调整教学方法,增加互动环节,提高学生参与度3.2. 加强课堂管理,确保学生注意力集中在课程内容上3.3. 设计更丰富生动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通过以上的导读课教学设计及反思,我对于如何进行一堂高质量的导读课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三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导读课

第一单元导读课《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教学目标:1. 发挥小组合作学习功能,小组内预习,小组长根据预习卡采用多种形式逐一对字词和课文朗读过关检查并做好记录。
2. 使组内每个学生都能做到正确认读生字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本单元左右结构字比较多,教师重点指导“坪坝”的书写,注意指导学生观察左右两部分所占比例。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儿童生活的丰富多彩。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其既能正确流利地使用普通话朗读,又能初步学会默读;帮助学生提高阅读速度,使其尽快适应中年级的语文阅读学习。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预习卡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孩子们,从这个学期开始,我们步入了三年级,三年级就意味着我们是大孩子了,在学习上、生活上,我们都要以大孩子的姿态来进行。
也就是说,我们长大了!长大了的我们会有什么不一样呢?二、学习单元导读,了解本单元学习内容1、谁来读一读第一单元的单元导语?2、交流汇报:通过读导语,你知道了哪些关于这个单元的学习要求?我们还知道了本单元的单元主题是——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
本单元一共有4篇课文,分别是——(学生齐读课题)3、课前我们按照小组分工,对本单元进行了预习。
(出示预习卡)三、检查交流字词1课: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摔跤坪坝穿戴打扮欢唱招呼飘扬敬礼2课:盛开玩耍绒毛假装钓鱼观察花瓣合拢手掌谢廖沙3课:铁链攀着似乎辫子笔陡发颤汲取4课:花苞耷拉黎明缕缕炊烟满载而归小组展示预习情况,这些词语你都读熟练了吗?1、出示词语“坪坝”是什么意思?(平坦的场地)你是怎么知道的?(查工具书、查电脑)是的,遇到不懂的词语我们要利用好工具书或者到电脑上查查,这是帮助我们理解词语的好办法。
“坪坝”这两个字都是什么结构?(左右),在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左窄右宽)在练习本上写两遍。
2、看看我们的民族小学里都有那些民族的孩子?让学生读一读课本上出现的少数民族的词语。
我国还有哪些少数民族呢?3、出示词语:铁链发颤攀登笔陡,谁来读?这几个词语让你感受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看,读词语也能让我们读出画面感来,这就是我们汉字的精妙之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设计
——冠县清水中学庄现贺
第一种课型——单元导读课
一、教学内容
教材第190-212页的内容。
◆课时安排:1课时
二、单元学习目标
◆基础性目标:
1.知识和能力: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古诗文的能力;积累文言词语,掌握读音和意义
2.过程和方法:反复诵读,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深入品味诗文中的优美语言,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乐趣。
◆发展性目标:
1.知识和能力:把握节奏、情感基调,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适当拓展阅读,进一步积累、感悟、理解古诗文语言,初步形成语感;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良好习惯。
2.过程和方法: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揣摩“微言大义”的字眼,探究“言外之义”,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用心灵体察自然万物的美,了解作者的细腻情思。
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三、重点难点
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古诗文的大意。
2.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感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乐趣,用心灵体察自然万物的美,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准备一部介绍中国山水画的影片。
◆学生准备
(1)提前预习,初步感知本单元大致内容。
(2)搜集有关本单元的文体知识、文学常识等。
第一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活动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2.单元解读,初步感知
3.学法指导,知识迁移。
4.合作交流,补充资料。
◆学生活动
1.沉醉山水,陶冶情操。
2.体察自然,情景交融。
3.齐读学法,学以致用。
4.交流讨论,积累运用。
教学步骤
一、激趣导入
自然是画,自然是文学,自然是哲理。
古今中外,多少文人墨客用赏美之心,感知风景的多姿;用爱美之心,领略风景的魅力;用审美之心,探究风景的神韵,创作了一篇篇流芳千古的写景佳作。
今天,让我们一起徜徉在自然山水的优美篇
章中吧!
二、单元解读
本单元所选的诗文,都是我国古代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秀篇章。
我国古代文人学士历来追求与自然融为一体,他们用心灵体察自然万物,将自己的细腻情思融入本无情感可言的山水之中,使山水有了性情,自然有了生命。
情是景的灵魂,景是情的载体。
我们要通过了解作者的情感来领悟景物的意蕴。
三、学法指导
教师明确:
(1)《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学习的具体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学法指导:学习本单元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要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
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
(学生齐读课本190页的第二段)
四、合作交流
(一)文体知识
1、《三峡》:游记散文
2、《短文两篇》:
(1)《答谢中书书》:写景小品文
(2)《记承天寺夜游》:散文
3、《观潮》:散文
4、《湖心亭看雪》:写景小品文
5、《诗四首》:诗歌
(二)文学常识
学生交流整理:交流所搜集到的资料,结合已学知识和每一课课下注释①,初步了解作者、作品、背景等。
教师适当补充:
1、《三峡》:郦道元,字善长,北魏范阳涿鹿人。
做过州刺史、御史中尉等官职,治政严整,执法峻刻,为权豪所惮。
他生性好学,历览群书,撰《水经注》40卷,是为魏晋时代无名氏所著的《水经》一书所作的注释。
《水经》是一部记载全国水道的地理书,记录得非常简略。
郦道元收集了有关全国水道的记载以及自己游历各地跋涉山川的见闻为《水经》作注释,对《水经》中的记载加以详细阐明和补充,引书达四百多种。
它叙述了两岸各地的地理古迹、神话传说和风俗习惯,对各地秀丽的山川作了生动的描绘,文笔简洁精美,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课文所选《三峡》节选自《水经注》的《江水注》,是《水经注》中最著名的一篇。
2、《短文两篇》:
(1)《答谢中书书》是陶宏景写给朋友的一封书信,全文体现了作者热爱自然,隐逸山林的高洁志趣。
陶宏景(456~536年),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人。
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
492年辞官,隐居句曲山,酷爱山水。
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
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
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
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
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陶一生好松。
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
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
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2)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眉州眉山人(今四川眉山)。
元丰三年(1080),谪居黄州,自号东坡居士。
苏轼一生在文学上很有成就,所作视野开阔,风格豪迈,个性鲜明,意趣横生。
由于他在仕途上屡遭贬斥,因而作品往往流露出达观放任、忘情得失的佛老思想。
这篇短文即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
3、《观潮》:周密(1232-1298),字公谨,号草窗,又号四水潜夫、弁阳老人、华不注山人,南宋文学家。
祖籍济南,流寓吴兴(今浙江湖州)。
宋德右间为义乌县(今年内属浙江)令。
入元不仕。
著有《齐东野语》、《武林旧事》、《癸辛杂识》、《志雅堂要杂钞》等杂著数十种。
善书画音律,能诗,尤好藏弃校书。
其词远祖清真,近法姜夔,风格清雅秀润,与吴文英并称“二窗”,词集名《频洲渔笛谱》、《草窗词》。
4、《湖心亭看雪》: 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人。
寓居杭州。
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
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明亡后,张岱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在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
他的文章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总带有淡淡的哀愁。
张岱曾有《自题小像》一文,“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
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
之人耶有用没用?”覆瓮,比喻著作毫无价值,只可以作盖酱罐用,多用为谦词。
作者在自嘲中讽世骂时,显示自己的卓然独立。
5、《诗四首》
(1)《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365--427),东晋著名诗人。
一名潜,字元亮,称靖节先生,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著名的隐士,不满于官场的黑暗,“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农村。
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
人称他为“靖节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说的是公元405年,陶渊明担任彭泽县令时,郡督邮来县巡察,县吏告诉他,应该穿戴得整整齐齐地去恭迎郡督邮。
陶渊明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授印去职。
离开官场回到家园,从事耕读,这首诗描写的就是农家生活。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
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2)《使至塞上》: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他的诗现存不足400首,其中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一类成就最大。
王维的大多数山水田园之作,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中闲逸萧散的情趣,或静谧恬淡,或气象萧索,或幽寂冷清,他也有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其中写景佳句广为历代传诵不衰,如极富代表性的《使至塞上》就是其中之一。
人们常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来评论诗人兼画家王维的作品。
这两句出自苏轼的名言,的确抓住了王维的艺术特色,可算是不易之论。
(3)《渡荆门送别》:李白(701-762),唐代伟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
他是我国继屈原之后又一个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常以奔放的激情抒发自己的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