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统计师考试-3统计方法知识考试重点归纳(私藏打印版)

合集下载

中统计师考试讲义复习

中统计师考试讲义复习

中级统计师考试讲义复习第一章统计法基础知识第一节统计法的基本含义统计法是调整统计部门在管理统计工作、进行统计活动过程中与其他相关方面发生的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称。

它是由国家制定的关于统计活动的行为准则。

具体地说,统计法规定了统计的组织实施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以及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个体工商户、个人等统计调查对象在统计活的、统计管理工作中所形成的社会关系,包括统计行政机关的职权、职责,统计调查者的职责、职权,统计调查对象的权利、义务,违反统计法的规定或不履行职责、义务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等。

统计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统计法仅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

广义的统计法则包含了所有规范统计活动的统计法律、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

理解点:1.统计法不是统计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等的简单罗列,而是一个有机的体系。

2.统计法作为我国行政法的一个组成部分,有自己特定的调整对象、原则、特点和作用,是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第二章基本统计法律规范根据法律效力不同,我国现行的统计法律规范主要包括以下四种形式:统计法律、统计行政法规、地方性统计法规和统计制度。

第一节统计法律这里的法律是指“狭义”的法律,专指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颁布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其效力仅次于宪法。

统计法律,即指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关于统计方面的行为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是1983年12月8日由第六届全国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的。

该法律根据1996年5月15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的决定》进行了修正。

从2005年起,《统计法》开始第二次修订工作。

中华考试网2009年6月27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自2010年1月1日起实施。

统计法律具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统计法律所规定的内容是统计工作中一些根本性问题。

中级统计师考试考点汇总

中级统计师考试考点汇总

中级统计师考试考点汇总一、统计基础理论及相关知识。

(一)统计学原理。

1. 统计调查。

- 普查:是一种全面调查,用于搜集特定时点或时期现象总量资料。

例如全国人口普查,每10年进行一次。

它能够提供全面、系统的数据,但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

- 抽样调查:从总体中随机抽取一部分单位作为样本进行调查,并用样本统计量推断总体参数。

抽样方法包括简单随机抽样、分层抽样、系统抽样等。

分层抽样适用于总体各单位差异较大的情况,它可以提高样本的代表性。

2. 数据的整理与显示。

- 数据分组:将数据按照某个标志划分为不同的组。

组距分组时要确定组距、组数等。

例如,对学生成绩进行分组,组距可以设为10分,这样可以清晰地看到成绩的分布情况。

- 频数分布表和频数分布图:频数分布表展示数据在各个组中的分布频数,而频数分布图(如直方图、折线图等)则更直观地反映数据的分布特征。

直方图适合展示连续型变量的分布,其矩形的高度表示频数或频率。

3. 数据特征的测度。

- 集中趋势测度。

- 均值:对于未分组数据,均值等于所有数据之和除以数据个数。

它容易受极端值影响。

例如,一组员工工资数据中,如果有个别高管工资极高,会拉高平均工资。

- 中位数:将数据排序后,位于中间位置的数值。

当数据分布偏态时,中位数比均值更能代表数据的集中趋势。

- 众数: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值。

对于分类数据,众数是最常用的集中趋势测度值。

- 离散程度测度。

- 方差和标准差:方差是各数据与其均值离差平方的平均数,标准差是方差的平方根。

它们反映了数据的离散程度,数值越大,数据越分散。

- 离散系数:用于比较不同均值或不同计量单位数据的离散程度。

离散系数等于标准差除以均值。

(二)经济学基础。

1. 需求、供给与市场均衡。

- 需求: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下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

影响需求的因素包括商品自身价格、消费者收入、消费者偏好、相关商品价格等。

例如,当消费者收入增加时,对于正常商品的需求会增加。

中级统计师考试重点

中级统计师考试重点

2018 年中级统计师考试-统计实务知识考试重点归纳第一章综述1、统计的基本任务: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统计调查、统计分析,提供统计资料和统计咨询意见,实行统计监督。

•统计是各级政府部门取得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的信息资料的主要手段。

•统计调查和统计分析的对象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

2、统计资料包括:(1)原始调查资料(2)经过整理分析的综合统计资料3、统计资料的具体表现形式:(1)统计表(2)统计报告(3)电讯、磁介质(4)出版物•信息、咨询、监督是统计的三大职能。

信息职能是统计最基本的职能,咨询和监督职能是在信息职能基础上的拓展和深化。

4、全国性的大型普查有:(1)经济普查(2)农业普查(3 )人口普查•经济普查每5 年进行一次,在尾数逢3、8 的年份实施。

经济普查对象是在中国境内从事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活动的全部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个体经营户。

经济普查采用全面调查的方法,但对个体经营户的生产经营情况可以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

•农业普查每10 年进行一次,在尾数逢6 的年份实施。

•人口普查每10 年进行一次,在尾数逢0 的年份实施。

•在抽样调查中,简单随机抽样一般是指不重复抽样。

在实际工作中,直接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并不多。

5、重点调查的特点:投入少,调查速度快,所反映的主要情况或基本趋势比较准确。

•重点调查通常用于不定期的一次性调查,但有时也用于经常性的连续调查。

6、进行典型调查的目的:不在于取得社会经济现象的总体数值,而在于了解与有关数字相关的生动具体情况。

7、典型调查的优缺点:优点是调查范围小,调查单位少,机动灵活,具体深入,节省人力、财力、物力。

缺点是在实际操作中选择真正有代表性的典型单位比较困难,可能导致调查结论有一定的倾向性,且结果不宜用以推算全面数字。

8、统计调查项目分为:(1)国家统计调查项目(2)部门统计调查项目(3)地方统计调查项目•部门统计调查项目的调查对象超出本部门管辖系统的,报国家统计局审批。

中级统计师考试-统计方法笔记

中级统计师考试-统计方法笔记

统计方法笔记第一章统计和数据●统计是用来处理数据的,是关于数据的一门学问。

1、统计学:是用以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和由数据得出结论的一组概念、原则和方法。

2、统计分析数据的方法分为:(1)描述统计(2)推断统计3、描述统计:是研究数据搜集、处理和描述的统计学方法。

4、推断统计:是研究如何利用样本数据来推断总体特征的统计学方法。

5、推断统计包括:(1)参数估计(2)假设检验6、定性变量的特点:只反映现象的属性特点,不能说明具体量的大小和差异。

●定性变量包括分类变量和顺序变量。

●只反映现象分类特征的变量称分类变量。

分类变量没有数值特征,所以不能对其数据进行数学运算。

●如果类别具有一定的顺序,这样的变量称为顺序变量。

顺序变量不仅能用来区分客观现象的不同类别,而且还可以表明现象之间的大小、高低、优劣关系。

7、定量变量的特点:可以用数值表示其观察结果,而且这些数值具有明确的数值含义,不仅能分类而且能测量出来具体大小和差异。

●数值型数据(定量数据)作为统计研究的主要资料,其特征在于它们都是以数值的形式出现的,有些数值型数据只可以计算数据之间的绝对差,而有些数值型数据不仅可以计算数据之间的绝对差,还可以计算数据之间的相对差。

其计量精度远远高于定性数据。

在统计学研究中,数值型数据有着最广泛的用途。

8、数据按获取的方法不同分为:(1)观测数据(2)实验数据9、观测数据:是对客观现象进行实地观测所取得的数据,在数据取得的过程中一般没有人为的控制和条件约束。

10、实验数据:一般是在科学实验环境下取得的数据。

11、统计数据资料的来源:(1)通过直接的调查或实验获得的原始数据,这是统计数据的直接来源;(2)别人调查的间接数据,并将这些数据进行加工和汇总后公布的数据,这是数据的间接来源。

12、数据的直接来源:(1)统计调查(2)实验法●通过统计调查得到的数据,一般称为观测数据。

●运用实验法时,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产生应当是随机的。

中级统计师考试统计方法笔记.doc

中级统计师考试统计方法笔记.doc

统计方法笔记第一章统计和数据●统计是用来处理数据的,是关于数据的一门学问。

1、统计学:是用以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和由数据得出结论的一组概念、原则和方法。

2、统计分析数据的方法分为:(1)描述统计(2)推断统计3、描述统计:是研究数据搜集、处理和描述的统计学方法。

4、推断统计:是研究如何利用样本数据来推断总体特征的统计学方法。

5、推断统计包括:(1)参数估计(2)假设检验6、定性变量的特点:只反映现象的属性特点,不能说明具体量的大小和差异。

●定性变量包括分类变量和顺序变量。

●只反映现象分类特征的变量称分类变量。

分类变量没有数值特征,所以不能对其数据进行数学运算。

●如果类别具有一定的顺序,这样的变量称为顺序变量。

顺序变量不仅能用来区分客观现象的不同类别,而且还可以表明现象之间的大小、高低、优劣关系。

7、定量变量的特点:可以用数值表示其观察结果,而且这些数值具有明确的数值含义,不仅能分类而且能测量出来具体大小和差异。

●数值型数据(定量数据)作为统计研究的主要资料,其特征在于它们都是以数值的形式出现的,有些数值型数据只可以计算数据之间的绝对差,而有些数值型数据不仅可以计算数据之间的绝对差,还可以计算数据之间的相对差。

其计量精度远远高于定性数据。

在统计学研究中,数值型数据有着最广泛的用途。

8、数据按获取的方法不同分为:(1)观测数据(2)实验数据9、观测数据:是对客观现象进行实地观测所取得的数据,在数据取得的过程中一般没有人为的控制和条件约束。

10、实验数据:一般是在科学实验环境下取得的数据。

11、统计数据资料的来源:(1)通过直接的调查或实验获得的原始数据,这是统计数据的直接来源;(2)别人调查的间接数据,并将这些数据进行加工和汇总后公布的数据,这是数据的间接来源。

12、数据的直接来源:(1)统计调查(2)实验法●通过统计调查得到的数据,一般称为观测数据。

●运用实验法时,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产生应当是随机的。

中级统计师考试-统计方法知识考试重点归纳(私藏打印版)

中级统计师考试-统计方法知识考试重点归纳(私藏打印版)

2014中级统计师考试-统计方法知识考试重点归纳第一章统计与数据●统计就是用来处理数据得,就是关于数据得一门学问。

1、统计学:就是用以收集数据、分析数据与由数据得出结论得一组概念、原则与方法。

2、统计分析数据得方法分为:(1)描述统计(2)推断统计3、描述统计:就是研究数据搜集、处理与描述得统计学方法。

4、推断统计:就是研究如何利用样本数据来推断总体特征得统计学方法。

5、推断统计包括:(1)参数估计(2)假设检验6、定性变量得特点:只反映现象得属性特点,不能说明具体量得大小与差异。

●定性变量包括分类变量与顺序变量。

●只反映现象分类特征得变量称分类变量。

分类变量没有数值特征,所以不能对其数据进行数学运算。

●如果类别具有一定得顺序,这样得变量称为顺序变量。

顺序变量不仅能用来区分客观现象得不同类别,而且还可以表明现象之间得大小、高低、优劣关系。

7、定量变量得特点:可以用数值表示其观察结果,而且这些数值具有明确得数值含义,不仅能分类而且能测量出来具体大小与差异。

●数值型数据(定量数据)作为统计研究得主要资料,其特征在于它们都就是以数值得形式出现得,有些数值型数据只可以计算数据之间得绝对差,而有些数值型数据不仅可以计算数据之间得绝对差,还可以计算数据之间得相对差。

其计量精度远远高于定性数据。

在统计学研究中,数值型数据有着最广泛得用途。

8、数据按获取得方法不同分为:(1)观测数据(2)实验数据9、观测数据:就是对客观现象进行实地观测所取得得数据,在数据取得得过程中一般没有人为得控制与条件约束。

10、实验数据:一般就是在科学实验环境下取得得数据。

11、统计数据资料得来源:(1)通过直接得调查或实验获得得原始数据,这就是统计数据得直接来源;(2)别人调查得间接数据,并将这些数据进行加工与汇总后公布得数据,这就是数据得间接来源。

12、数据得直接来源:(1)统计调查(2)实验法●通过统计调查得到得数据,一般称为观测数据。

统计师之中级统计师工作实务考试重点归纳笔记

统计师之中级统计师工作实务考试重点归纳笔记

统计师之中级统计师工作实务考试重点归纳笔记1、根据《统计法》规定,国务院有关部门可以制定( )。

A.补充性的国家统计标准B.部门统计标准C.行业统计标准D.补充性的部门统计标准正确答案:D2、统计人员应当对其搜集,审核、录入的统计资料与统计调查对象报送的统计资料的 ( )负责。

A.准确性B.一致性C.真实性D.完整性正确答案:B3、已知某城镇失业人数为12000人,就业人数为38000人,则该城镇失业率为()。

A.31.58%B.68.42%C.64%D.24%正确答案:D4、《统计法》的调整对象是统计活动中的( )。

A.统计调查对象B.各类社会关系C.统计调查项目D.统计调查机构正确答案:B5、根据法律法规规章规定,适用没收违法所得的统计违法行为是( )。

A.未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置原始记录、统计台账B.拒绝提供统计资料C.未取得涉外调查许可证进行涉外调查D.违反国家有关规定,造成统计资料毁损、灭失的正确答案:C6、按照《统计上大中小微企业划分办法》,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微型企业的划分标准是,从业人员小于10人或营业收入小于( )。

A.50万元B.100万元C.20万元D.10万元正确答案:A7、2008 年我国国民储蓄率为( )。

查看材料A.53.2%B.43.9%C.44.0%D.52.3%正确答案:D8、《统计法》第十七条规定,国务院有关部门可以根据本部门统计工作的需要,在国家统计标准的基础上制定补充性的部门统计标准,( )。

A.报国家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审批B.报国务院批准C.报国家统计局审批D.报国家统计局备案正确答案:C9、下列哪些行为可以追究刑事责任?( )A.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要求统计调查对象改正不真实、不准确的统计资料B.统计机构、统计人员伪造、篡改统计资料C.地方、部门、单位的负责人自行修改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依法搜集、整理的统计资料D.地方、部门、单位的负责人对依法履行职责的统计人员打击报复,情节严重,构成犯罪正确答案:D10、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标准时点是()。

中级统计师考点速记

中级统计师考点速记

中级统计师考点速记一、统计学基础知识1.1 描述统计学与推断统计学的概念及区别1.2 数据类型:定性数据与定量数据1.3 数据的收集方法:抽样调查与完全调查1.4 数据的整理与处理:数据清洗、数据变换、缺失数据处理等1.5 统计描述指标:均值、中位数、众数、标准差、方差等二、概率与概率分布2.1 概率的基本概念:样本空间、事件、概率的性质等2.2 事件间的关系:互斥事件、相互独立事件等2.3 随机变量与概率分布:离散型随机变量、连续型随机变量2.4 常见概率分布:二项分布、泊松分布、正态分布等2.5 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与方差:离散型随机变量、连续型随机变量的计算方法三、假设检验与置信区间3.1 假设检验的基本概念:原假设、备择假设、显著性水平等3.2 假设检验的步骤:建立假设、选择检验统计量、确定拒绝域等3.3 常见假设检验:单样本均值检验、两样本均值检验、单样本比例检验等3.4 置信区间的概念与计算:均值的置信区间、比例的置信区间等四、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4.1 相关分析的基本概念:相关系数、相关矩阵等4.2 相关分析的假设检验:Pearson相关系数的假设检验等4.3 简单线性回归分析的基本概念:回归方程、残差等4.4 简单线性回归分析的参数估计:最小二乘法估计回归系数等4.5 多元回归分析的基本概念:多元回归方程、多重共线性等五、抽样与抽样分布5.1 抽样的基本概念:总体、样本、抽样误差等5.2 抽样分布的概念与性质:样本均值的抽样分布、样本比例的抽样分布等5.3 中心极限定理的应用:均值的抽样分布近似服从正态分布等5.4 抽样方法的分类与应用: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等六、质量管理与控制6.1 过程能力指数的计算与解释:Cp指数、Cpk指数等6.2 控制图的应用与解读:X-bar图、R图、P图等6.3 质量管理工具与方法:因果图、直方图、散点图等6.4 六西格玛与DMAIC模型:六西格玛的定义与应用、DMAIC模型的步骤与应用七、时间序列分析7.1 时间序列的基本概念:趋势、季节性、周期性等7.2 时间序列模型的建立与预测:平滑法、指数平滑法、ARIMA模型等7.3 季节性调整与趋势分解:季节性指数、趋势线的计算与应用7.4 时间序列分析的应用:经济指标的预测、销售预测等八、统计软件与数据分析8.1 常用统计软件的使用:SPSS、Excel、R语言等8.2 数据清洗与处理的方法:异常值处理、缺失值处理等8.3 统计分析报告的撰写与解读:结果的陈述、结论的推断等8.4 数据可视化与图表绘制:柱状图、饼图、箱线图等以上是中级统计师考点的速记内容,涵盖了统计学基础知识、概率与概率分布、假设检验与置信区间、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抽样与抽样分布、质量管理与控制、时间序列分析、统计软件与数据分析等方面的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中级统计师考试-统计方法知识考试重点归纳第一章统计和数据第二章●统计是用来处理数据的,是关于数据的一门学问。

1、统计学:是用以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和由数据得出结论的一组概念、原则和方法。

2、统计分析数据的方法分为:(1)描述统计(2)推断统计3、描述统计:是研究数据搜集、处理和描述的统计学方法。

4、推断统计:是研究如何利用样本数据来推断总体特征的统计学方法。

5、推断统计包括:(1)参数估计(2)假设检验6、定性变量的特点:只反映现象的属性特点,不能说明具体量的大小和差异。

●定性变量包括分类变量和顺序变量。

●只反映现象分类特征的变量称分类变量。

分类变量没有数值特征,所以不能对其数据进行数学运算。

●如果类别具有一定的顺序,这样的变量称为顺序变量。

顺序变量不仅能用来区分客观现象的不同类别,而且还可以表明现象之间的大小、高低、优劣关系。

7、定量变量的特点:可以用数值表示其观察结果,而且这些数值具有明确的数值含义,不仅能分类而且能测量出来具体大小和差异。

●数值型数据(定量数据)作为统计研究的主要资料,其特征在于它们都是以数值的形式出现的,有些数值型数据只可以计算数据之间的绝对差,而有些数值型数据不仅可以计算数据之间的绝对差,还可以计算数据之间的相对差。

其计量精度远远高于定性数据。

在统计学研究中,数值型数据有着最广泛的用途。

8、数据按获取的方法不同分为:(1)观测数据(2)实验数据9、观测数据:是对客观现象进行实地观测所取得的数据,在数据取得的过程中一般没有人为的控制和条件约束。

10、实验数据:一般是在科学实验环境下取得的数据。

11、统计数据资料的来源:(1)通过直接的调查或实验获得的原始数据,这是统计数据的直接来源;(2)别人调查的间接数据,并将这些数据进行加工和汇总后公布的数据,这是数据的间接来源。

12、数据的直接来源:(1)统计调查(2)实验法●通过统计调查得到的数据,一般称为观测数据。

●运用实验法时,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产生应当是随机的。

13、数据的间接来源:(1)公开出版的统计数据(2)尚未公开发表的统计数据14、搜集数据的方法:(1)普查(2)抽样调查(3)统计报表(4)重点调查(5)典型调查115、普查:是专门组织一次性的全面调查,用来调查属于一定时点或时期内的社会现象总量。

●普查适用于搜集某些不能或不适宜于定期的全面统计报表搜集的统计资料,以摸清重大的国情、国力。

16、普查的特点:(1)是一种全面调查,具有资料包括范围全面、详尽、系统的优点。

(2)是一次性的专门调查,因为普查的工作量大,耗资也多,时间周期较长,一般不宜经常举行。

17、抽样调查的特点:(1)样本单位按随机原则抽取,排除了主观因素对选取样本单位的影响。

(2)能够根据部分调查的实际资料对调查对象的总体的数量特征进行推断,从而达到对调查总体的认识。

(3)在抽样调查中会存在抽样误差,但是这个误差可以事先计算并加以控制。

18、在实际调查中抽样的方法:(1)概率抽样(2)非概率抽样19、常用的概率抽样形式有:(1)简单随机抽样(2)分层抽样(3)整群抽样(4)系统抽样20、分层抽样:是先将总体各单位按主要标志加以分层,然后在每一层内进行抽样。

21、系统抽样:又称等距抽样,是在总体的名录框中每隔一定距离抽选一个被调查者。

22、统计报表:是按照国家统一规定的调查要求与文件自下而上的提供统计资料的一种调查方式。

23、统计报表按照报送范围分为:(1)全面报表(2)非全面报表24、统计报表的内容包括:(1)表式(2)填表说明25、重点调查:是在调查对象中选择一部分对全局具有决定性作用的重点单位进行的一种非全面调查。

●当调查的任务只要求掌握事物的基本状况与基本的发展趋势,而不要求掌握全面的准确资料,而且在总体中确实存在着重点单位时,进行重点调查是比较适宜的。

26、典型调查:是一种非全面的调查,是根据调查的目的与要求,在对被调查对象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有意识地选择若干具有典型意义的或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的调查。

27、典型调查的作用:(1)补充全面调查的不足(2)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验证全面调查数据的真实性●典型调查具有灵活机动、通过少数典型即可取得深入详实的统计资料的优点,但是易受人们主观认识上的影响,必须同其他调查结合起来使用,才能避免出现片面性。

第二章数据描述1、定性数据的图形表示有:(1)饼图(2)条形图(3)环形图2●饼图是利用圆形及圆内扇形面积来表示数值大小的图形。

●条形图是用宽度相同的条形的高度或长度来表述数据多少的图形。

●如果想比较不同变量之间的结构差异,可以通过环形图来实现。

●定性数据的图示表示方法,也都适用于定量数据。

但定量数据还有一些特定的图示方法,它们并不适用于定性数据。

2、频数:是指频数分布表中落在某一特定类别的数据个数。

3、生成定量数据的频数分布表的步骤:(1)对数据进行分组(2)确定组距(3)统计出各组的频数及频数分布表●组距是每个组变量值中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也就是上限与下限之差。

4、在确定组距时应掌握的原则:(1)要考虑各组的划分是否能区分总体内部各个组成部分的性质差别。

(2)要能准确地清晰地反映总体单位的分布特征。

●在确定组距时,在研究的现象变动比较均匀的情况下,可以采用等距分组;而当研究的现象变动很不均匀时,一般采用不等距分组。

●在统计各组频数时,恰好等于某一组的组限时,则采取上限不在内的原则,即将该频数计算在与下限相同的组内。

5、定量数据的图形表示有:(1)直方图(2)折线图(3)散点图●直方图的横坐标代表变量分组,纵坐标代表各变量值出现的频数。

6、统计表的五个组成部分:(1)表头(2)行标题(3)列标题(4)数字资料(5)表外附加7、数据的分布特征:(1)集中趋势,即一组组数据的数值向其中心值的靠拢程度(2)离散程度,即一组数据的各个数值远离其中心的趋势和程度8、定性数据的集中趋势常用的计算方法:(1)百分比(2)中位数(3)众数9、中位数:是数据按照大小排列之后位于中间的那个数。

如果样本量为偶数,则是中间两个数的平均。

10、众数:就是数据中出现次数或出现频率最多的数值。

11、反映定量数据特征的统计量有: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水平度量:(1)平均数(2)中位数(3)众数(4)分位数反映数据离散程度的差异度量:(1)极差(2)四分位差(3)标准差(4)方差●平均数易为多数人理解和接受,实际中用的也较多,但主要缺点是更容易受少数极端数值的影响。

中位数和众数提供的信息不像平均数那样多,但具有统计上的稳健性,当数据为偏态分布,特别是偏斜程度较大时,中位数和众数的代表性要比平均数好。

12、极差:又称全距,是一组数据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差。

●极差非常容易受数据中极端值的影响。

●方差用2σ表示,总体标准差用σ表示,样本标准差用s表示,离散系数用υ表示,标准分数用Z表示。

●标准差是方差的平方根,它与方差相比更具量纲性。

3●在一个统计样本中,其标准差越大,说明它的各个观测值分布的越分散,它的趋中程度就越差。

反之,其标准差越小,说明它的各个观测值分布的越集中,它的趋中程度就越好。

●标准差的大小会受到数据本身数值大小的影响。

两个数列的标准差相同,但是两数列的差异程度却不同。

为了更准确地反映差异程度,要计算离散系数。

13、离散系数:是将一组数据的标准差除以其均值,用来测度数据离散程度的相对数。

14、标准分数:是变量值与其平均数的离差除以标准差后的值,用以测定某一个数据在该组数据中的相对位置。

第三章参数估计1、总体分布:是总体中所有观测值所形成的分布。

2、总体参数:是对总体特征的某个概括性的度量。

3、总体参数指标有:(1)总体平均数(μ)(2)总体方差(2σ)(3)总体比例(π)等。

●统计量是样本的函数。

构成统计量的函数中不能包含未知因素。

4、样本统计量指标有:(1)样本均值(x)(2)样本方差(2s)(3)样本比例(p)●统计量的概率分布构成了推断总体参数的理论基础。

5、关于样本均值的抽样分布:(1)设总体共有N个元素,从中随机抽取一个容量为n的样本,在重置抽样时,共有nN种抽法;在不重复抽样时,共有)!(!!nNnNC nN-=个样本。

(2)样本均值的抽样分布就是指所有可能抽出来的样本x的分布。

(3)样本均值的均值就是总体均值,即μ=)(xE。

(4)重置抽样时,样本均值的标准差为总体标准差σ的n1,即nxσσ=;不重置抽样时,样本均值的方差为122--=NnNnxσσ。

(5)当总体服从正态分布时,样本均值一定服从正态分布,即有:X~),(2σμN时,x~),(2nNσμ。

(6)若总体为未知的非正态分布时,只要样本容量n足够大(通常要求n≥30),样本均值x仍会接近正态分布,其分布的期望值为总体均值,样本方差为总体方差的n1。

(7)如果总体不是正态分布,当n为小样本时(通常n<30),样本均值的分布则不服从正态分布。

6、关于样本比例的抽样分布:(1)当样本容量比较大时,样本比率p近似服从正态分布,且有p的数学期望就45是总体比率,即μ=)(p E 。

(2)在重置抽样时,p 的方差为np )1(2ππσ-=。

(3)在不重置抽样时,p 的方差为1)1(2---=N n N n p ππσ。

(4)在重置抽样时,p 的分布为p ~))1(,(nN πππ-(5)在不重置抽样时,p 的分布为p ~)1)1(,(---N nN n N πππ7、关于统计量的标准误差:(1)统计量的标准误差用于衡量样本统计量的离散程度。

在参数估计中,用于衡量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之间差距。

(2)样本均值的标准误计算公式为:nx σσ=(3)当总体标准差σ未知时,可用样本标准差s 代替计算,这时计算的标准误差称为估计标准误差。

(4)样本比例的标准误计算公式为:np )1(ππσ-=(5)当总体比例的方差)1(ππ-未知时,可用样本比例的方差)1(p p -代替。

8、参数估计:就是用样本统计量去估计未知的总体参数。

9、用样本统计量估计总体参数的两种方法: (1)点估计 (2)区间估计 10、常用的点估计有:(1)用样本均值x 估计总体均值μ (2)用样本比例p 估计总体比例π(3)用样本方差2s 估计总体方差2σ11、区间估计:是包括样本统计量在内的一个区间,该区间通常是由样本统计量加减估计标准误差得到的。

12、关于区间估计:(1)标准正态分布N (0,1)的均值为0,标准差为1。

(2)标准化的公式为:=Z (观测值-均值)÷标准差(3)以68.27%的置信水平推断总体参数μ的置信区间为)1(-z :),(nx nx σσ+-(4)以95.45%的置信水平推断总体参数μ的置信区间为)2(-z :)2,2(nx nx σσ+-(5)以99.73%的置信水平推断总体参数μ的置信区间为)3(-z :)3,3(nx nx σσ+-13、评价估计量的标准有:(1)无偏性 (2)有效性 (3)一致性●无偏性是指估计量抽样分布的期望值等于被估计的总体参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