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语句衔接题的解题技巧
2020事业单位行测备考:怎样巧解语句衔接题

2020事业单位行测备考:怎样巧解语句衔接题下面是今天收集了2020事业单位行测备考:怎样巧解语句衔接题。
事业单位资讯请及时关注公务员栏目的更新。
2020事业单位行测备考:怎样巧解语句衔接题语句衔接是近几年不管是事业单位、省考还是国考中都会出现的一类题型,可以说是言语理解中的一类必考题型了。
语句衔接题是言语理解与表达中技巧性比较强,也有一定难度的题型。
那么,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些语句衔接的技巧和备考方法。
一、通过空的位置判断所填空的作用。
想必,很多小伙伴都知道这样几句话“空在句首总领全文,空在句中承上启下,空在句尾总结全文”。
但在很多情况下,所填空的作用还是要结合句间关系去把握和理解。
要从整体上把握所填空和前后文之间是并列关系、解释关系、相反相对还是总结。
例题1、有些人说耐得住寂寞是一种成熟,有人也说可以拥有幸福的家庭是一种成熟,有人说不在意太多是一种成熟,更有人说懂得承担是一种成熟。
每个人的一生都不同,就是因为不同的经历创造了不同的成熟。
成熟是一种人生境界,它只取决于你自己是否能跳进另一个境界,所以,_______。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句是:A. 这才是真正的成熟B. 所以我们要学会改变自己C. 我们不必照抄别人的成熟D. 我们要达到某种人生境界解析:所填空在最后,空前出现“所以”,说明所填空和前文是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所以”之后填的是结果而不是总结全文。
前文讲的是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成熟,取决于你自己。
因此后文应该承接一个结果即为我们不必照抄别人的成熟。
故选C。
二、话题一致。
通过略读原文,找到文段的话题,即主题词,并且答案里面一般要出现此主题词。
例题2、对人类来说,太阳是生命之源,地球上的一切生命活动都与太阳息息相关。
但是,当大量的太阳活动伴随着如日冕物质抛射、质子事件发生时,就会对人类生产生活造成危害。
因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成为各国科学家孜孜不倦的追求。
目前,世界上对太阳大气的观测,国外太阳望远镜最多可同时实现6波段层析成像,并且仅局限于可见光波段。
句子衔接题的解题技巧

句子衔接题的解题技巧
句子衔接题是语文学科中常见的考点之一,要求学生通过理解上下文的逻辑关系,选出与前文相衔接的一句话。
解题技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理解语境:在解答句子衔接题时,首先要对前文进行仔细阅读,理解前文的意思和表达方式,把握作者的观点和逻辑关系。
只有正确理解前文,才能选出与之相衔接的句子。
2.寻找线索词:线索词是帮助我们找到与前文相衔接的句子的关键。
可以是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如“因此”、“所以”,也可以是表示转折
关系的连词如“然而”、“但是”,还可以是表示递进关系的连词如“此外”、“另外”。
通过寻找这些线索词,有助于准确选择与前文相衔接
的句子。
3.注意上下文的逻辑关系:句子衔接题考察的是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所以要注意前后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
有时候,前文可能存在隐含的逻辑,需要通过推理和推断来找到与之相衔接的句子。
4.排除干扰选项:在解答句子衔接题时,还要注意排除干扰选项。
有时候,选项中可能存在与前文表达意思不符的句子,需要通过综合考虑前文的意思和选项的内容,筛选出与前文相衔接的句子。
总结起来,解答句子衔接题的关键在于理解前文的意思、寻找线索词、注意上下文的逻辑关系,同时要排除干扰选项。
通过不断练习和积累,可以提高解答句子衔接题的准确性和速度。
语句衔接题之技巧

明确:
从先“情趣”后“意象”的前后照应的 角度来看,答案应为 A项。
五、看画面色调,考虑情景的相融性
遇到写景抒情的描写文字,不管它写的是什么景,抒的 是什么情,也不管它是先写景后抒情,或是先抒情后写景, 抑或是景就是情、情就是景,都应考虑情景的相融性,一定 要依据“情景交融”的原则来选择与文段画面色调相一致的 句子。
学以致用
1、下面这段话的横线上,填入与上下文衔接恰当的一句是( )
故乡与游子,这似乎是一首永远唱不完的歌。心理学家分 析,人自离开母体,来到这个纷繁扰攘的世界,便有一种回归 母体的冲动,每当遇到挫折、痛苦与烦恼,回归母体便成为一 种本能的心理反应。 ,而故乡则是这种回归冲动的曲折 反映。
A、因而,母亲与故乡成为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 B、因而,母亲成了保护神的代名词。 C、因而,母亲时常成为作家、艺术家歌颂的对象。 D、因而,母亲永远意味着亲切与温暖。
厂的领导却一直置若罔闻、拖延推诿,
。
A、既不传达上级指示,也不购置污水处理设备,以致污染问题越 来越严重,环保工作没人管
B、既不购置污水处理设备,也不传达上级指示,以致污染问题越 来越严重,环保工作没人管
C、既不传达上级指示,也不购置污水处理设备,以致环保工作没 人管,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
D、既不购置污水处理设备,也不传达上级指示,以致环保工作没 人管,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
明确:
由情境氛围的和谐性来看,本题可以先排除A项和D项。 原文已交代地点是一个“坟地”,季节由“枯水”可知是寒 气料峭的晚秋或初冬,气氛是静寂的。全段写出了一种凄凉 冷落的氛围。而A项“夕阳烘炙”, 崖壁成了“五彩的屏 障”,渲染的是热烈的氛围;D项“透明的羽翼”,格调清 新,也与原文不和谐,故A、D两项应当排除。由空间的一 致性,我们又可以排除C项。因为C项说崖壁“矗立在江对 岸”,而原文中说壁下石碑上“字迹模糊”,这表明崖壁一 定近在眼前,故C中崖壁的地点跟原文不一致。
语句衔接题的解题规律

语句衔接题的解题规律一、一条基本原则解答语句衔接题的基本原则是分析语境。
所谓语境,即语言环境,可以分为外部环境(说话的现实情境,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一定的具体场合)和内部语境(专指一个语言因素出现的上下文)。
我们解答语句衔接题,主要分析内部语境,也就是衔接材料本身和衔接处的上下文;分析内部语境,也只是主要分析语境的限制作用。
语境分析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是西方指号学,为西方指号学作出重大贡献的美国哲学家c.w.莫里斯在《意谓和意义》一书中指出:“指号过程被看作是一个五项关系——v.w.x.y.z——其中v在某种条件z之下,在w中造成以某种方式x对某种对象y作出反应的倾向。
在有了这种关系的那些事例中,v就是指号,w是解释者,x是解释,y是意谓,z是指号在其中出现的关联域。
”这句话可视作语境分析的经典表述。
不过,本文不拟就此作理论阐述,而是主要从实际运用的角度来阐述。
1、语境的限制作用是具体的,可以感知的。
例1:读书人的命运在外人看来是崇高的,在读书人自己看来是凄凉的,在某些有权力的人看来,读书是消遣,消遣就可有可无,有所谓也无所谓。
所以,________________a.只有读书人自己才能体会其中的甘苦。
b.读书于人于己都是一件艰苦的事情。
c.读书人的自尊自爱全在你自己。
d.读书需要一种清闲雅致的心情。
这是一个因果推论,“因”包括两点,一是读书人的命运,外人看高了,读书人自己看低了;二是读书的作用,外人看低了,读书人当然自己看高了(这点不言自明,所以作者省略了)。
综合原因,读书人在有的方面看高自己,在有的方面看低自己;别人在有的方面看高读书人,在有的方面看低看低读书人。
所以,读书人是否尊重自己、看重自己,取决于自己,别人怎样看待难有定论。
c项吻合。
再说,a项只承读书人的命运来说,且读书人只体会到命运之“苦”,没有体会到“甘”。
b项只承读书的作用来说,且只“于己”,不存在“于人”。
d项清闲雅致与两点原因没有关联。
高考语文语言衔接试题的几种解法

高考语文语言衔接试题的几种解法近几年,高考语文试题加大了对语言衔接能力的考查。
这类试题难度较大,考生往往不知从何处下手。
其实,同学们在解答这类试题时只要抓住了关键,往往可以化难为易,轻松解题。
下面介绍几种简单实用的解题方法,供同学们答题时参考。
一、抓句号一个语段往往有许多句子组成,在围绕语段中心思考的前提下,每一个句子都会有它的陈述对象(也就是主语)。
根据这个特点,在解答语言衔接试题时,只要我们抓住句号,将语段的每一个句子区分出来,然后再做题,就可以化难为易。
如2006年高考全国卷I: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遍布华夏的古村落,作为乡土建筑的精华,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形成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①却辉映着辉煌的过去②鲜明地折射出中国悠久的历史③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④它们看似陈旧⑤生动地展示着民族文化的丰富多样⑥成为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的一个重要窗口A.④①③⑥②⑤ B.②⑤⑥①④③C.③⑤②⑥④① D.⑥④①③②⑤在解答这道题时,先要抓住句号,以句为单位将该语段分解。
这个语段可以拆分为两个句子:第一句介绍的对象是“古村落”,后面是四个待填的分句;第二句中前面是两个待填的分句。
第二句中待填的第一个分句是整个第二句的起始句,肯定有它的陈述对象(也就是主语)。
而答案提供的选项只有④有陈述对象“它们”,因此可以肯定第二个句子的第一个分句是④。
①句表转折,根据句意它应排在④的后面。
这样,我们就可以很容易地确定答案为C。
二、抓陈述对象,考虑话题叙述一致性因素一个语段往往有一个陈述对象,整个语段中的句子都是围绕这个陈述对象来展开的。
抓住语段的这个特点,我们就可以轻松解题。
如2006年高考全国卷Ⅱ: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都灵冬奥会花样滑冰双人滑比赛中,张丹、张昊在冲击世界最高难度的后内接环四周抛跳时失误,张丹重重的摔在冰面上,膝盖严重受伤。
句子的衔接与排序的解题技巧

句子的衔接与排序的解题技巧
(1)看语段的表达方式。
记叙性语段,可根据记叙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来衔接;说明性语段,可根据说明对象、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来衔接:议论性语段,可根据中心论点、分论点、论证思路(先总后分、先分后总等)来衔接;描写性语段,要根据语境、分析景物、情调、写法的特点。
景物,有远近、动静的不同:色彩,有鲜明、暗淡的区别;气氛,有热烈、冷清之分:视角,有高低、俯仰之异
(2)看语句的逻辑关系。
无论什么性质的语段,语句与语句之间总有一定的关系,如并列、递进、转折、因果、总分等。
如果是递进关系,顺进则层层上升,逆进则层层下降;如果是因果关系,或因一果,或多因一果等。
(3)看句中有无关键词。
分析句子间的关系,重点是寻找关键词,关键词往往能将上下句很轻松地衔接起来。
①关联词,如“也、而、因为、虽然、但、于是”等等。
②代词,如人称代词“你、我、他(她)”,物称代词”它”、近指代词“这、这种”等。
所谓排序题,就是给出一组打乱了顺序的句子,要求考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重新进行排列,使其组成一段意思连贯、句意完整的话。
排序题是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即考查学生思维的条理性、语
言表达的连贯性,检测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语言组合能力和思维判断能力。
公务员考试语句衔接题解题技巧

公务员考试语句衔接题解题技巧一、什么是语句衔接题:语句衔接题也叫填充式衔接题,要求在一段文字中,填入一个句子,使文段更加完整。
这类题型比较小众,每年国考或是省考都有1-2道。
提问方式主要有: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划横线的部分一般在:首句、中间、尾句。
二、解题方法是什么?解题的核心原则:找前后文的提示信息,注意论述主体及行文逻辑。
根据划横线位置找提示信息。
句首一般有引出话题的作用;中间句一般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尾句,一般有总结的作用。
【例1】(2019国考副省级44题)中星16号是我国首颗成功发射的高通量通信卫星。
在这颗通信卫星上,首次使用了Ka频段宽带通信技术。
卫星容量其实就像公路一样,原来通信卫星的C频段以及Ku 频段最多只能容纳两辆车同时前进,所能运载的货物(也就是信息数据)是有限的,但是Ka频段的卫星容量则要大很多,它可以同时行驶10辆或者更多的汽车,这项技术的突破,______,特别是在地面通信网络无法覆盖的地区,以及飞机、高铁、轮船等交通工具上,都可以实现宽带通信。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句是:A. 意味着未来通过通信卫星可以随时随地实现宽带上网B. 预示着我国自主研发技术已打破国外垄断通信的局面C. 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自主通信卫星宽带的广泛应用D. 填补了我国通信卫星在多频段通信技术领域的空白【解析】正确答案:A第一步,观察横线位置位于文段中间的位置,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分析文段。
文段先介绍发射了中星16号卫星,紧接着对卫星所用的Ka频段宽带通信技术进行介绍。
通过对比凸显了Ka频段宽带通信技术容量很大的特点,都能“同时行驶10辆甚至更多的汽车”,表现这项技术通讯能力极强。
后面“这项技术的突破......”是对前文Ka频段宽带通信技术的总结评价,具体评价内容“特别是在地面通讯网络无法覆盖地区......”在强调任何地区、任何时间(坐飞机时、做火车时、坐船时等)都能实现上网,评价重点是从任何地区、任何时间这个特点入手。
高考必知的语句衔接题答题技巧

高考必知的语句衔接题答题技巧做语言连贯题,既要注意行文内容前后一致与衔接,也要注意语意表达的前后勾连,还要注意结构的前后照应,辨别文段的整体语脉和内在思想的连贯性。
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
具体说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第一,抓中心。
一个句群,虽然由若干句子组成,却表达一个中心。
因此,抓住了句群的中心,就抓住了要害,对句序的认识就会由暗到明。
要分析句子的性质和作用(如总括句、总领句、过渡句、解说句、观点句、材料句等),是抓准中心的重要手段,一个句群的中大多用一个关键句表达。
这个关键句往往放在句首,也可放在句尾。
第二,抓思路。
从总体看,句群小层次一般呈现出相并(并列、对照)、相承(顺承、层进)、相属(总分、分总)的关系。
从局部看,句与句之间往往呈现出并列、承接、解说、对比、递进、转折、因果、总分等逻辑关系。
理清句序,要尽可能多地确定出相连接的句子找到句链。
第三,抓暗示。
可根据题目所给的文字和标点符号的暗示来进行分析和甄别。
依据划线前面的文字的暗示,可以确定第一空的句子,还可以依据划线后面的文字的暗示来确定前面一个空的句子。
也可根据划线句子的标点符号的暗示大致确定个别句子的位置。
比如,划线句子中间有句号,可以据此确定紧接句子可能是带有主语的句子,而后,找带主语的句子根据前后内容确定句子的排序。
第四,抓标志。
可根据所给句子的一些标志来确定关系紧密的句子。
语言标志常常表现为:1.关联词语的呼应。
或并列,或转折,或条件,或假设,或递进,或因果……,关联词语是一一对应的,也有先后关系,从而确定上句和下句。
2.暗示性词语的使用。
如“换句话说”,表示前后是等位关系,位在后;“同时、与此同时、与此相反、反过来说”表示并列、相反或相对关系,位在后;“总之、总起来说、总而言之、综上所述、由此看来等”表示对前面的内容的一个概括和总结,位在最后。
“所谓”表解释,位在后;“例如”表举例,位在后。
3.表示序数或主次轻重关系的词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语句衔接题的解题技巧
语句衔接题是近几年来中考的常见题型,它主要是考查有关语言连贯方面的知识,同时兼顾语法、修辞、逻辑等各方面。
由于涉及面广,许多学生解题时都感到难于下手。
其实,只要弄清了解题规律,这类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下面,我们结合一些具体的题目,谈谈如何准确快速的解答语句衔接试题。
例1.可惜正月过去了,闰土须回家里去,我急得大哭;他也躲到厨房里,哭着不肯出门__ ______。
A.但终于他的父亲带走了他。
B.但终于让父亲把他带走了。
C.但他的父亲终于把他带走了。
D.但他的父亲终于带走了他。
从叙述的是角度看,本题叙述的对象是“他”,插入句也应是同一对象,这样全句才能保持统一。
再者,从施动和受动的角度看,插入句应为被动句,符合这两个要求的只有A项,显然,解答这个题目应从话题是否统一,对象是否一致着手。
例2.课外阅读是否影响课内学习?它对课内学习能否起促进作用?_______。
A.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B.我们的回答是否定的
C.这是需要认真探索的问题D.这是谁都无法明确的问题
这道题是两个用肯定和否定相叠的方式来提问,要求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的句子,从几个选择项来看,A、B两项分别从肯定或否定的角度作了回答,但语意不明确,D项中“明确”与“问题”搭配不当,不合语法,因此,只有C项为最佳选项。
例3.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_________。
A.它面容清秀,身体矫健,眼睛闪闪有光,四肢轻快,非常敏捷,非常机警
B.它面容清秀,眼睛认认有光,身体矫健,四肢轻快,非常敏捷,非常机警
C.它面容清秀,眼睛闪闪有光,四肢轻快,身体矫健,非常敏捷,非常机警
D.它面容清秀,眼睛闪闪有光,身体矫健,非常敏捷,四肢轻快,非常敏捷
本题的几个选项内容相同,句序不一,因此,它主要是考查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考生须通过分析各选项的句序是否合理,也就是说看它们是否按照各句中中心句的关系以及各句之间的关系合理的组织起来才能解答。
显然,A、C、D项各分句之间属于序的排列组合,而B 项则是按照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即按照由“面容”到“眼睛”;由“身体”到“四肢”的顺序来排列的,显得思路清晰,顺畅连贯。
例4.登上蒙山龟蒙顶,站在峰顶极目四望,唯觉远山如黛;近岭豕突,那峻秀的山峰;幽
邃的洞天,一时尽收眼底,巍巍诸峰,如盘龙,如驰象,如游蛇,_______,如犀牛望月,如天马行空,真是喻啥像啥,惟妙惟肖。
A.如玉笋,如锦屏,如童子拜佛,如老翁扶藜B.如玉笋,如童子拜佛,如锦屏,如老翁扶藜
C.如童子拜佛,如玉笋,如锦屏,如老翁扶藜D.如童子拜佛,如老翁扶藜,如玉笋,如锦屏
例4与例3一样,属语序排列的问题,但它与例3的排列方法不同,它一般是根据字数的多少,按照由少到多的顺序进行排列,符合这个规律的只有A项。
例5.河山市拥有文化繁荣,交通便利,________等项有利条件,是十分理想的投资场所。
A.丰富资源,活跃市场B。
资源丰富,市场活跃C.丰富资源,市场活跃D。
资源丰富,活跃市场
解答此题主要是看它是否讲究遣词造句的整齐照应,是否注重句式语气的和谐统一。
题干中的“文化繁荣”、“交通便利”是主谓短语,选项中与之相适应的只有B项。
例6.核桃林散发出苹果般的清香,油润的叶子上,反射出点点灯光,警戒的战士游动着,刺刀尖上一明一暗的亮光,________。
A.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C.正是他那B.就像一只追绕他的萤火虫双明亮的眼睛D.仿佛是天上闪烁的星星
要完成这道题,只要紧紧抓住语境材料中对修辞内容的要求,围绕“一明一暗”、“游动”这两个特征去分析。
就可以判断出恰当的选项B(“萤火虫”对“一明一暗”,“追绕”对“游动”)。
由此可见,完成这类习题,恰当分析语境文字极为重要。
从对上面6个例子的分析可以看出,解答语句衔接题,应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看话题(对象)是否一致;二看句子是否合乎语法,语意是否明确;三看词序是否妥当;四看对应的词句是否对称;五看句子是否和语境协调。
把握了以下几点,解起题来就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