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对乳腺病变诊断

合集下载

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

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

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作者:夏黎明来源:《中外医学研究》2014年第04期【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对乳腺癌的临床价值。

方法:对68例乳腺B超及乳腺钼靶摄片发现肿块病例进行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

结果: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诊断乳腺癌63例,与手术或病理诊断的符合率为93%。

结论: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对乳腺癌的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核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乳腺癌;临床价值中图分类号 R445.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4-0050-02The Diagnostic Value of 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RI Scan in Breast Cancer/XIA Li-ming.//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2014,12(4):50-51【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value of 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RI scans in breast cancer.Method:A total of 68 cases found breast lump by breast B ultrasound and mammography did 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scanning.Result:There were 63 cases with breast cancer diagnosed by enhanced dynamic MRI scan, and the coincidence rate of diagnosis with operation or pathology was 93%.Conclusion:The 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RI scans has great value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in breast cancer.【Key words】 MRI; Dynamic enhanced MRI; Breast cancer; Clinical valueFirst-author’s address:Huangdao District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of Qingdao City,Qingdao 266500,China乳腺癌是女性发病第一位恶性肿瘤,并且随着社会发展发病率逐渐上升趋势,早期诊断是治疗的关键,影像检查是诊断的重要手段。

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平台型曲线在乳腺良恶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caj

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平台型曲线在乳腺良恶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caj
830001 新疆 乌鲁木齐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肝病中心(刘瑞)
16
新疆医学 2013 年第 43 卷
影像学技术是诊断乳腺疾病的有效而且常用 的检查手段。目前很多研究已经证实磁共振动态增 强扫描的时间 - 信号强度曲线(TIC)可以直观的、 准确的反映病变的血流动力学特点,为良恶性病变 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依据[1],研究表明乳腺良性 病变时间 - 信号曲线 I 型占多数,恶性病变多表现 为 III 型曲线,II 型曲线在良恶性病变中多有重叠[2]。 本研究通过乳腺磁共振增强扫描后获得的时间 - 信号曲线,并结合美国放射学会的乳腺影像报告及 数据系统(BI-RADS)评分标准探讨 II 型曲线在诊 断乳腺良、恶性肿瘤中的价值,现将研究结果报告 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Key words:Benign and malignant breast lesions;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Time-signal intensity curves type II
基金项目:克拉玛依市科技计划项目,项目编号:SK2011-38 作者单位:833600 新疆 克拉玛依 独山子石化医院影像中心(赵骐,杨明慧,周辉)
305 mm×200mm;(5)DCE—MRI 层厚 =1.25mm,层
数 =125 层 ,TE=4.0 ms, 矩 阵 =256 ×256, 视 野
(FOV)=320 mm×320 mm×156 mm。
1.3 图像质量分析及图像后处理
MRI 评分标准:由 2 名高年资影像医师对图像
采用盲法进行评阅,按照美国放射学会乳腺 MRI 影
磁共振检查采用飞利浦 1.5T 双梯度的成像系 统,乳腺专用相控阵表面线圈。扫描范围:双乳房及 腋窝区。常规扫描横断位、矢状位、冠状位三平面定 位像确定后,采用短时反转恢复序列(short time in- version recovery,STIR) 获得双乳横断位脂肪抑制图 象,采用快速自旋回波序列(Turbo spin echo,TSE)获 得双乳横断位 T1WI 及矢状位 T2WI 图像,同时进 行 DWI 扫描 (SE-EPI,spin echo-echoplanner imag- ing)及 3D 快速梯度回波序列(FLASH-3D)+ 脂肪抑 制序列的动态扫描(DCE-MRI)。扫描参数如下:① TSE T1WI 层厚 =4 mm,层数 =40 层,TE=8 ms,矩阵 =288×288,视野 (FOV)=360 mm×360 mm×174 mm; ② TSE T2WI 层 厚 =4 mm, 层 数 =40 层 ,

磁共振成像对乳管内病变的诊断价值

磁共振成像对乳管内病变的诊断价值

磁共振成像对乳管内病变的诊断价值胡华宇1,李席如2*1.南开大学医学院,天津300071;2.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普外科,北京100853;*通讯作者李席如 ***************【关键词】乳腺肿瘤;磁共振成像;综述【中图分类号】R730.42;R737.9 【DOI】10.3969/j.issn.1005-5185.2020.07.019动态增强磁共振(dynamic contrast enhanced-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CE-MRI)的软组织分辨能力较高,且无创、无辐射,能提供病灶血供分析,近年来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乳腺疾病检查,结合扩散加权成像(DWI)、磁共振波谱成像(MRS)可以从形态及功能等方面分析病灶,对乳腺癌的诊断及预后有重要价值[1]。

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是一种未突破基底膜的乳管内病变,占乳腺癌的2%~30%[2],且有发展为浸润癌的倾向,早期治疗会使DCIS患者受益。

然而,导管内病变病灶隐匿,有时不能被传统的乳腺检查检出或鉴别[3]。

本综述拟探讨MRI对乳管内病变的诊断价值。

1 MRI对乳管内病变的诊断乳管内病变主要包括DCIS、导管内乳头状瘤、乳腺导管扩张症(又称为浆细胞性乳腺炎)、乳管急慢性炎症等。

导管内病变以乳头溢液为主要临床表现。

以往将乳腺导管造影作为病理性乳头溢液患者的首选检查,但它不易在阳性导管图上区分病变的良恶性,Meta分析显示其合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9%和39%[4];该检查为侵入性,耗时较长,要求检查当天必须有乳头溢液,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

既往钼靶对乳头溢液的诊断敏感度为9.5%~26.0%,特异度为38.0%~98.4%[5-6],故钼靶检查阴性不能排除任何诊断。

超声诊断有病理性乳头溢液的导管内病变比钼靶检查更准确,敏感度为46.4%~80.0%,特异度为42.9%~87.0%[5-8],它能更清楚地观察扩张的导管及管内低回声内容物,然而部分DCIS在超声中常为阴性而漏诊。

DWI及动态增强对乳腺病变的诊断价值

DWI及动态增强对乳腺病变的诊断价值

DWI及动态增强的优势,提高病变的诊断率。
扩散加权成像( DWI)的应用
DWI是目前唯一能观察活体分子微观运动的
成像方法 ,它从分子水平反映人体组织空间组
成的信息和病理、生理状态下各组织成分水
分子功能变化 ,能检测出与组织含水量改变有 关的形态学和生理学的早期改变。
检查方法
采用乳腺线圈
,受检者俯卧位,双乳自然悬
ADC图反应的是水分子扩散的幅度,故用
ADC来界定病变的良恶性更真实可靠。ADC
值测量显示良、恶性病灶间有明显的差别 ,一
些研究表明恶性病灶 ADC值平均 约1. 01,良
性病灶ADC值平均约1. 35。
DWI对新辅助治疗的评价
治疗前对疗效的评价:一些研究表明ADC值
可较好的评价肿瘤的化疗效果。由于ADC值
对乳腺疾病的诊断
乳腺动态增强磁共振不仅能够提供肿瘤形态
学征象,并且TIC能够反映肿瘤的血流灌注特
征,反映组织、微血管密度和血管通透性,
对病变的良恶性的判断有重要价值。
恶性病变由于大量新生血管形成、血管内皮
细胞发育不完善,通透性增加,早期即出现 明显强化。尤其是在早期病变周边的环形强 化是乳腺癌的特征表现。
伤、可重复实施的检查方法 ,在乳腺疾病的筛 查、诊断、选择治疗方案、判断疗效、评价 预后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
乳腺MR检查的常规序列T1WI可清晰地显示
乳腺腺体的低信号和腺体间脂肪的高信号, 形成良好对比,而且对局部乳腺皮肤的增厚显 示较好。
T2WI-FS序列由于高信号的脂肪被抑制,能
更好的显示病灶。
动态增强的时间-信号曲线(TIC)对鉴别病
变的良恶性亦有一定的作用。可分三型:一 为单相型,即缓慢上升型;二为平台型;三 为速升下降型。其中一型多为良性病变,三 型多为恶性病变,二型良恶性有部分重叠。

乳腺疾病诊断中磁共振动态增强检查技术的应用意义评析

乳腺疾病诊断中磁共振动态增强检查技术的应用意义评析

影像技术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9年7月 第3卷第13期所支配区的肺组织因血流受阻或者中断会发生肺出血、坏死等现象,也就是人们俗称的肺梗死[2]。

确诊的34例肺动脉栓塞患者,临床均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胸闷、胸痛、咳嗽、晕厥等,以上这些临床表现实际上与对于栓塞的认知标准有一定的出入,因而也常常被误诊为心绞痛或者心肌梗塞,再或者被误诊为心包疾病、急慢性肺部疾病的鞥。

由此可见,对临床疑似肺动脉栓塞的就诊患者进行影像学检查的重要性,同时也进一步表明了影像学检查诊断与鉴别精准性的重要性。

总的来评判,64层螺旋CT肺动脉成像造影,对于诊断检查肺动脉栓塞患者,除能全面、清晰显示肺动脉栓子外,无创性、可操作性、安全性和后期处理便捷性,是其在临床推广的最明显优势,实效性极高。

【参考文献】[1]程显声.肺动脉栓塞诊断和治疗进展[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01,3(1):5-8.[2]柳澄.充分发挥64层螺旋CT的优势[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5,21(8):1145-1147.在临床上,乳腺疾病多发于女性,传统检查方式为B 超等辅助医师诊断,但是诊断准确率并不理想。

随着医学影响技术越发成熟,在临床上应用磁共振动态增强检查技术的患者越来越多[1]。

为了进一步研究乳腺疾病诊断中磁共振动态增强检查技术的应用意义,本文选取2016年2月—2018年3月于我院中治疗乳腺疾病的72例患者,分析诊断结果与动态增强磁共振征象,具体阐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6年2月—2018年3月于我院中治疗乳腺疾病的72例患者,年纪最小19岁,最大75岁,平均年纪在(47.32±5.4)岁。

在分布病理类型过程中,有40例病人是乳腺良性疾病(一共有37个病灶,3个良性分叶状肿瘤、2个导管扩张症、2个纤维腺瘤腺、6个导管内乳头状瘤、4个单纯囊肿、、角质肌上皮增生2个、1个交界性分叶状肿瘤、5个炎性肿物、2个硬化性腺病、4个腺病、2个病瘤、4个单纯性腺瘤),32例病人为乳腺癌(一共有17个病灶)。

3.0T MRI动态增强扫描联合DWI检测在乳腺良恶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3.0T MRI动态增强扫描联合DWI检测在乳腺良恶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关键词】 乳腺良恶性病变;3. 0T MRI;DWI;诊断 doi: 10. 3969 / j. issn. 1672-0369. 2018. 13. 046 中图分类号: R737. 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2-0369(2018)13-0106-02
Vol. 30 Semimonthly No. 13
表 1 两组病变的形态比较[n(%)]
示,对照组病变边界清晰、形态规则、强化均匀的比
组别
对照组( n = 34) 观察组( n = 34)
x2 值 P值
边界清晰 26(76. 47) 4(11. 76)
28. 870 <0. 05
形态规则 24(70. 59) 5(14. 71)
child maltreatment to trauma-related symptoms in emerging adulthood[ J] . Child Abuse Negl,2014,38(1) :114-122.
[3] 赵幸福,张亚林,李龙飞,等. 中文版儿童期虐待问卷的信度和
[10] Green JG,McLaughlin KA,Berglund PA,et al. Childhood adver-
(乳腺恶性病变) 各 34 例,比较两组病变形态、强化特征及 TIC 分型。 结果:观察组病变边界清晰、形态规则、强化均匀的比例和 TIC 类型中Ⅰ 型、Ⅱ型的比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 05) 。 结论:3. 0T MRI 动态增强扫描联合 DWI 检测在乳腺良恶性病变诊断中
[3] 刘新宇,池琦,宫新扣,等. 3. 0T MRI 动态增强检查对于老年女 性患者乳腺癌与乳腺良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分析[ J]. 中国 实验诊断学,2016,20(8) :1307-1309.

3.0t磁共振联合序列检查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

3.0t磁共振联合序列检查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

摘要乳腺癌严重威胁女性的健康,其早期发现、良恶性病变的早期鉴别诊断对于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案和准确评价患者预后意义重大。

本研究统计分析了3.0T磁共振联合序列检查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率等,探讨其对乳腺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的应用价值。

前瞻性纳入2015.11-2017.01期间在四川省人民医院就诊,临床或其它影像学检查怀疑为乳腺病变需进一步确诊的患者59例。

所有患者均于手术、放化疗或其他抗肿瘤治疗之前依次行双侧乳腺3.0T磁共振平扫、弥散加权成像及动态增强扫描成像并且在MR检查后2周内在本院行手术获得病理证实。

59例患者恶性病变43例49个病灶,病灶最大径0.4-5.1cm,平均1.9±0.7cm;良性病变16例18个病灶,病灶最大径0.4-3.0cm,平均1.6±0.4cm。

分析乳腺良、恶性病变平扫信号特点及形态学特点、绘制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测量表观扩散系数(ADC);以病理结果为诊断标准,统计乳腺良、恶性病变磁共振平扫、形态学的统计学差异;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探讨乳腺良、恶性病变的ADC值最佳分界阈值点;统计乳腺良、恶性病变动态增强扫描TIC曲线类型及ADC值的统计学差异;计算3.0T磁共振单独序列及其联合序列检查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率等;对上述多种磁共振检查方法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优选MR检查的诊断指标。

59例67个病灶经病理结果证实,包括恶性病变43例49个病灶,其中浸润性乳腺癌(未分型)5个,浸润性导管癌37个,导管原位癌2个,有导管原位癌成分的浸润性导管癌2个,黑色素瘤1个,粘液癌2个;良性病变16例18个病灶,其中腺病7个,腺病伴囊肿3个,纤维腺瘤5个,纤维腺瘤伴腺病2个,纤维组织增生伴胶原化1个。

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边缘、形态、边界及均匀度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形态学特点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率分别为(89.8%,44/49)、(61.1%,11/18)及(82.1%,55/67),Kappa 符合率为0.528;乳腺良、恶性病变TIC曲线类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629,P<0.05),其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率分别为(83.7%,41/49)、(77.8%,14/18)及(82.1%,55/67),Kappa符合率为0.574;乳腺良、恶性病变ADC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696,P<0.05),当ADC值的诊断阈值为1.012×10-3mm2/s时,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率分别为(91.8%,45/49)、(83.3%,15/18)及(89.6%,60/67),Kappa符合率为0.793;动态增强扫描形态学联合TIC曲线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率分别为(95.9%,47/49)、(72.2%,13/18)及(89.6%,60/67),Kappa符合率为0.719;形态学特点、TIC 曲线联合ADC值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率分别为(98.0%,48/49)、(83.3%,15/18)及(94.0%,63/67),Kappa符合率为0.843;形态学、TIC、形态学+TIC、ADC值和形态学+TIC+ADC值等几种方法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67、0.796、0.856、0.900和0.936。

磁共振DWI成像ADC值在乳腺病变定性诊断中的价值

磁共振DWI成像ADC值在乳腺病变定性诊断中的价值
rADC2值显著高于乳腺恶性病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良性病变组的致密型纤维腺体的 ADC值、非致密型纤维腺体的ADC值均高于乳腺恶性病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磁共振
DWI成像ADC值在评估乳腺病变性质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关键词】乳腺肿瘤,良恶性•磁共振扩散成像•鉴别诊断
[7] 郭宁,李静,张仁知,等.MRI在乳腺黏液癌与T2WI高信号纤维腺
瘤中的诊断价值[J].放射学实践,2019,34(6):629-634.
[8] 佟颖,米楠,张荣,等.基于表观扩散系数值得影像结果与乳腺癌
新辅助化疗疗效的关系分析[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9,33 (3):
1142-1143.
[14] 郭媛,孔庆聪,朱叶青,等•不同类型乳腺黏液样癌的MRI征象及
Haggstrom等[⑸研究结果大体一致。 综上所述,磁共振DWI成像ADC值在术前评
估乳腺病变性质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与生物学预后因子的相关性[J]冲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2017,18(2):1669-1670. [15] Haggstrom C, Jonsson H, Bjorge T, et al. Linear age-course effects on the associations between body mass index, triglycerides, and fe­
[12] 吴芳琪,赵可,吴磊,等•基于扩散加权成像和动态增加MRI的影 像组学特征与乳腺癌分子分型的关系初探[〕]•中华放射学杂志, 2018,33(5):481-483.
[13] 杨志,李宁,廖光星,等•乳腺癌原发灶弥散加权成像在预测腋窝 淋巴结转移中的应用价值[〕]•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7, 4 (17):79-8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用文档
一般情况
▪ 磁共振成像无放射性,具备高空间分 辨率和软组织对比度,在乳腺病变诊 断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 磁共振各种成像技术,包括动态增强 扫描、弥散加权成像及MR波谱技术都 被应用于乳腺病变的研究
乳腺动态增强MR扫描
实用文档
一般情况

结构







振 成
功能

病灶形态
病灶边缘

病灶信号
LOGO
动态增强磁共振诊断乳腺 良恶性病变
哈医大二院磁共振室 刁群超
The Second Clinical College of Harbin Medical Un实iv用e文rs档ity
一般情况
▪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 恶性肿瘤之一,是危害 女性健康的一类严重疾 病
▪ 统计资料表明,近年来 我国乳腺癌的发病率出 现明显的上升趋势,且 发病年龄偏早
实用文档
病灶评估标准
病灶的形态学特征分析
形状
边缘
强化
良性肿瘤 规则
光滑
均匀
恶性肿瘤
不规则状或星 不光滑或有毛刺 不均匀或环形强


实用文档
病灶评估标准
动态增强相关参数计算
▪ 病灶强化率: Ei=(SIc一SI)/SI×100% Ei表示增强后每次采集相对应的强化率,共采集11个点,SIc、SI分别 为增强前后的信号强度值
Ⅰa

Ⅰb




Time
▪ Ⅰ型表示增强后曲线持续上升 ,又分为Ⅰa型及Ⅰb型 Ⅰa型为直线上升 Ⅰb型为曲线上升;
▪ Ⅱ型表示增强早期达到峰值后 曲线无明显上升或下降,保持 平台状态;
▪ Ⅲ型表示增强早期达到峰值后 ,曲线呈下降状态 Ⅰ型曲线界定为良性病变 Ⅱ型及Ⅲ型则提示病变趋向恶 性实用文档面 提 Nhomakorabea供
病灶强化特点
病 变

病灶血供信息

局部微循环特征
实用文档
扫描方法
▪ 应用乳腺专用相控阵线圈,患者取俯卧位,行双侧乳腺同 时检查
▪ 所有患者均行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平扫包括T1WI轴位、 T2WI轴位及T2-tirm序列,部分患者加做DWI序列扫描, 具体扫描参数见下表
实用文档
MR平扫主要参数
▪ 大量研究表明,磁共振可以弥补其它影像学手段对于 乳腺疾病诊断的不足,能发现乳腺摄影及临床不能显 示的乳腺癌。MRI发现乳腺恶性疾病的敏感性高达 94%~100%,特异性约为66%~97%。磁共振乳腺 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mammography, MRM) 正逐步发展成为乳腺疾病的常规影像学诊断方法。
T1WI轴位 T2WI轴位
TR (ms) TE (ms) FOV (mm) 矩阵 层厚 (mm) 间隔 (mm)
600 13 320 320×512 3 0
4500 102 350 350×512 3 0
T2-tirm轴位 DWI(SE-EPI) 轴位
9280
3800
74
63
448
320
350×512 128×128
实用文档
一般情况
▪ MRI具有良好的软组织分辨率,且无辐射危害,非常适用于 乳腺检查。专用乳腺成像线圈及磁共振对比剂的应用和近几 年来快速成像序列的开发应用提高了MRI的空间分辨率和时 间分辨率,使得乳腺MR图像质量有了质的飞跃,使其对乳 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准确率有了很大的提高。
实用文档
一般情况
良恶性肿瘤的强化方式与特征存在明显差别 ▪ 乳腺病灶的MR定性诊断依靠病灶的形态学表现与动态增
强表现的综合分析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全球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
卵巢6% 胃10%
子宫体6%
肝5% 食管4%
乳腺31%
肺10%
结/直肠14%
宫颈14%
--全球恶性肿瘤协作组织2000年报告
实用文档
一般情况
常用乳腺疾病诊断的检查方法
临床广泛采用 仍为首选方法
临床 查体
钼靶 X线检查
超声
优点:简便易行,对比度和分辨率较好 缺点:假阴性率约为5%–15%,敏感性较低
▪ 选用增强后1min图像的Ei对病灶进行评估 强化率<60%提示良性,强化率≥60%且<80%性质待定,强化率 ≥80%提示为恶性病变
▪ 计算所有采集点内病灶的最大强化率,用Emax表示,其对应的时间 为最大强化率出现的时间,用Tmax表示
实用文档
病灶评估标准
SIc-SI SI
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分析
强化方式 均匀 不均匀(周边环形)
增强动力学 初始强化 <60% 60%~100% >100% 信号强度曲线 持续强化 平台型 流出型
总得分范围
实用文档
得分(点数)
0 1
0 1
0 1(2)
0 1 2
0 1 2 0~8
结论
▪ MR检查对乳腺病灶检出的敏感性较高 ▪ 增强扫描对于病灶的形态学特征的观察更为准确 ▪ 动态增强检查对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3
4
0
1
实用文档
动态增强扫描方法
▪ 应用高压注射器注入对比剂
对比剂 Gd-DTPA,剂量0.2mmol/kg,注射速度为3ml/s 团注造影剂后用20ml生理盐水冲洗导管
▪ 动态增强扫描采用3D-FLASH加脂肪抑制序列TR/TE=
4.42/1.46ms,FOV=320mm,矩阵:320×512,层厚:
0.8mm,间隔0.18mm,反转角度:12°,扫描范围包括全 乳腺 ▪ 连续反复扫描6-8次,在第一次扫描结束后间隔20秒, 用于注射造影剂,扫描时间为7-9分钟
实用文档
图像后处理 扫描完成后在工作站上进行图像后处理
▪ 重建矢状位及冠状位图像 ▪ 选取感兴趣区 ▪ 参考区的选取 ▪ 强化率的计算 ▪ 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生成
病灶评估标准
BI-RADS评分
应用乳腺成像与数据 系统(BI-RADS)评价病 灶性质 总分等级从0~8分, 每个病灶根据相应的 BI-RADS分类得到一 个分值 良性 (1~3分) 可疑异常(4分) 高度恶性(5~8分)
病灶特征
形态学 形状 规则(圆形、卵圆形或多角形) 不规则(线样、分支状或卫星状) 边缘类型 边界清楚 边界不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