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I动态增强扫描对肛瘘的诊断价值

合集下载

MR对高位肛瘘的术前诊断价值

MR对高位肛瘘的术前诊断价值

MR对高位肛瘘的术前诊断价值高位肛瘘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肛肠疾病,通常由肛门周围脓肿引起,病情严重且治疗困难。

在临床治疗中,对于高位肛瘘的术前诊断非常重要,可以准确评估病变的位置和范围,为手术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而在术前诊断中,磁共振成像(MR)在对高位肛瘘的诊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MR对高位肛瘘术前诊断的价值。

一、高位肛瘘的临床表现高位肛瘘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肛门周围疼痛、脓液分泌、肛门溃疡、排便不适等。

由于该疾病的症状较为明显,患者往往能够及时就医并进行相应的诊断检查。

二、MR对高位肛瘘的术前诊断价值1. 明确病变位置和范围MR成像可以准确显示高位肛瘘的位置和范围,包括瘘管的走行路径、与肛门括约肌的关系、瘘管内部的分支情况等。

通过MR检查,医生可以清晰地了解病变的具体情况,为手术治疗做好充分准备。

2. 评估炎症程度磁共振成像可以清晰显示高位肛瘘周围的软组织情况,评估炎症的程度和范围。

这对于术前的治疗方案制定具有重要意义,可以避免手术过程中因为炎症扩散而带来的风险。

3. 判断是否合并其他病变通过MR检查,医生可以判断高位肛瘘是否合并其他相关病变,如脓肿、肛门周围脂肪炎等。

这些信息对于术前的诊断和治疗方案的选择都具有很大的帮助。

4. 术前评估手术风险通过MR检查,医生可以对高位肛瘘的解剖结构有一个更为清晰的了解,从而可以更准确地评估手术的风险,提前规划手术方案,减少手术过程中的意外情况。

5. 术后随访观察对于已经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MR检查可以帮助医生观察手术后的病变情况,评估手术效果,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患者的康复。

三、MR在高位肛瘘诊断中的局限性尽管MR在高位肛瘘的术前诊断中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MR 检查费用相对较高,有可能会增加患者的经济压力。

部分患者由于心理原因可能不适合进行MR检查,这也会影响诊断的准确性。

MR检查也有一定的时间限制,可能会影响医生的诊断和治疗进程。

MR对高位肛瘘的术前诊断价值

MR对高位肛瘘的术前诊断价值

MR对高位肛瘘的术前诊断价值高位肛瘘是泌尿外科常见的一种疾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而对于高位肛瘘的术前诊断,传统的检查方法往往难以准确地诊断病情,导致了术前诊断的困难和误诊的情况。

而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医生开始采用磁共振成像(MR)来进行高位肛瘘的术前诊断。

那么,MR对于高位肛瘘的术前诊断究竟有怎样的价值呢?本文将对此进行深入探讨。

我们来看一下高位肛瘘的临床特点。

高位肛瘘是指病变位于肛管上2/3及以上部位的肛瘘,常常由于肛管上缘的脓肿破溃并形成。

患者常常表现为肛门周围疼痛,排便时感觉灼热、刺痛等不适感。

同时肛门周围会出现异味、分泌物和渗液等现象。

要对高位肛瘘进行术前诊断,需要进行详细的检查和评估,以便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传统的术前诊断方法主要包括肛门指诊、直肠镜检查和超声检查等。

但是这些方法存在一些局限性,比如肛门指诊和直肠镜检查只能触及患者的一部分病灶,无法全面评估病情;而超声检查虽然可以对病变进行初步的评估,但是在高位肛瘘的诊断上并不十分准确。

传统的术前诊断方法难以满足对高位肛瘘进行准确诊断的需求。

近年来,随着MR技术的不断进步,基于MR的影像传导技术也越来越成熟,可以应用于导航手术、图像引导手术等领域。

这种技术可以将MR成像与手术操作进行精准地配准,提高手术的精准性和安全性,减少了手术的创伤和术后的并发症。

MR对于高位肛瘘的术前诊断不仅具有很高的准确性,而且还可以为手术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MR成像也存在一些局限性,比如对于患者的身体情况、肠道积气等因素会对影像的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进行MR检查时,医生需要充分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选择适当的检查时间和方式,以确保获得准确可靠的成像结果。

MR对于高位肛瘘的术前诊断具有很高的价值。

相较于传统的检查方法,MR成像可以提供更加准确、全面的病变信息,为手术方案的制定和手术的顺利进行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MR在高位肛瘘的术前诊断中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带来更大的保障。

磁共振成像在肛瘘诊断中的临床效果

磁共振成像在肛瘘诊断中的临床效果

磁共振成像在肛瘘诊断中的临床效果摘要:目的:研究磁共振成像(MRI)在肛瘘诊断中的临床效果。

方法:此次研究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肛周感染患者48例,所有患者均进行术前常规检查、MRI检查及术后病理检查。

对比两种方法的检查结果及诊断效能。

结果:与常规检查相比,MRI检查对肛周胀肿的检出率略低,但对肛瘘内口、主管、支管的检出率明显更高(P<0.05);与常规检查相比,MRI检查诊断效能更优,组间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磁共振成像在肛瘘诊断中表现出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尤其在发现肛瘘内口、主管、支管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肛瘘诊断;临床效果肛瘘是一种常见的肛周疾病,其发病机制涉及肛门腺体感染、脓肿形成,最终形成一条连接肛管和肛周皮肤的通道。

肛瘘的诊断和治疗一直是临床工作中的难点之一,其早期诊断对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传统的临床检查方法,如直肠指诊和造影等,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肛瘘的初步诊断,但对于深部病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有限,常常难以准确判断病变的范围和性质。

近年来,随着医学影像学的不断发展,磁共振成像作为一种非侵入性、高分辨率的影像技术逐渐应用于肛瘘的诊断中。

磁共振成像通过对组织的水分含量、炎症反应等生物学特征的敏感性,能够提供更为清晰、全面的图像,为肛瘘的定位和分析提供了有力支持。

然而,目前对于磁共振在肛瘘诊断中的临床效果仍存在一定争议,尤其是其在不同类型肛瘘中的表现和应用范围。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此次研究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肛周感染患者48例,其中男28例,女20例;年龄范围18-62岁,平均年龄(39.81±6.01)岁。

所有患者均进行术前常规检查、MRI检查及术后病理检查。

纳入标准:(1)经过临床症状、直肠指诊及其他基础检查明确患有肛瘘的患者;(2)年龄在18至65岁之间;(3)在进行常规检查和磁共振成像前未接受任何形式的治疗。

肛瘘的MRI诊断

肛瘘的MRI诊断

肛瘘的MRI诊断肛瘘是一种常见的肛门疾病,通常由肛门周围脓肿引起,其治疗需要对病情进行全面的评估和诊断。

MRI(磁共振成像)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可以为医生提供详细的肛瘘解剖结构和病情评估信息。

本文将从MRI的角度对肛瘘的诊断进行详细的介绍,以便给患者提供更科学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1. MRI在肛瘘诊断中的作用MRI是一种高分辨率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以提供很多肛瘘的解剖和病变信息。

在肛瘘的诊断中,MRI可以帮助医生确定肛瘘的类型、位置、走向、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以及肛瘘的内部结构等信息,有助于医生进行更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选择。

2. MRI扫描前的准备在进行肛瘘的MRI检查前,患者需要提前做好准备工作。

患者需要告知医生自己的病史和症状,如排便时是否有疼痛、出血等情况。

患者需要做好肠道准备工作,保持肠道干净,以便医生更清晰地观察肛瘘的情况。

患者需要配合医生的指导,正确地完成MRI检查,并在检查前避免进食等相关事项。

进行肛瘘的MRI检查时,患者需要脱掉身上的金属物品,并躺在磁共振机的检查床上。

医生会为患者安装好头罩和呼吸带,以确保检查的质量和准确度。

在检查过程中,患者需要保持安静放松,尽量不动,以确保影像的清晰度和准确度。

整个检查过程大约需要30分钟到1小时不等,检查后患者可以正常活动。

4. MRI检查结果解读通过MRI检查,医生可以得到肛瘘的详细解剖结构和病情信息。

MRI检查可以帮助医生确定肛瘘的类型,如皮肤肛瘘、内瘘、外瘘等。

MRI可以确定肛瘘的走向和位置,判断肛瘘与肛管、括约肌等结构的关系,为手术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MRI还可以观察肛瘘的内部结构、脓腔、瘘道壁等情况,辅助确定术前的治疗方案和手术方案。

肛瘘的治疗需要根据病情的具体情况来决定,而MRI可以为医生提供详细的解剖结构和病情信息,有助于医生制定更科学的治疗方案。

对于一些复杂的肛瘘,通过MRI检查可以明确肛瘘的内部结构和走向,为手术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核磁共振成像在肛瘘诊断中应用价值

核磁共振成像在肛瘘诊断中应用价值
摘要 :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 探查确诊为肛瘘 的 9 0例 患者 , 均行核磁共振 ( MR I ) 和常规检查 . 并 以手术 治疗结果 为标 准, 比较 MR I 与术前常规检查结果。结果与手术结果比较 , MR I 诊断准确率 1 0 0 %高于常规诊断准确率 5 7 . 7 8 %( P <
质量不合格 , 导致血小板 质量和活性较低 ; ( 2 ) 感染发热 , 全 身炎症反应致使 血小板存活期变短 ; ( 3 ) 脾肿 大 , 导致贮血增
多. 血小板的无效储存腔增加 , ( 4 ) D I C, 其可使血小板过度消
耗、 出入失衡而引起 P T R; 免疫因素主要是抗 H L A — I 类抗体 、 抗H P A抗 体的产生及 A B O血 型抗原不 合 , 其 中最 常见 的因
综上所述 . 血液病患者输 注单采血小板无效 的影 响因素 较多 . 但 是只要 能找出原 因 。 有针对性治疗原发疾病 . 处理好
素是抗 H L A — I 类抗体 的产生 , 约 占免疫 因素 的 8 0 %E 5 ] , 即被 输注者 的人类 自细胞抗原与供 血者不合 , 产生人类 白细胞抗
可能会存在一定干扰 . 故研究 中我们采用输注后 1 2 h的 C C I <
注单采血小板 . 可以延缓同种免疫反应的发生 ; ( 3 ) 血小板输
注速度 以患者最 大耐受为标 准 , 尽量 3 0 m i n内输完 ; ( 4 ) P T R
患者 应查 明无效 原因 。 若是非免疫 因素 , 采取相应 的对 症治
[ 7 ] 沈胜建 , 赵明峰 。 张宇辰 . 血液病 患者单 采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原因 及对策 [ J ] . 山东 医药 , 2 0 1 4 , 5 4 ( 3 7 ) : 4 - 7 . 收稿 日期 : 2 0 1 5 — 0 1 — 2 2

肛瘘的MRI诊断

肛瘘的MRI诊断

肛瘘的MRI诊断
1. 扫描计划
对于肛瘘的MRI检查,通常需要患者采取空腹状态,并且使用肠道准备剂清洁结肠,以确保肛瘘周围没有粪便等物质影响成像质量。

通常使用1.5T或3T的磁共振设备进行成像,患者需要保持平卧位,并且在扫描时需要保持静止。

2. MRI表现
肛瘘的MRI成像通常包括了T1WI、T2WI序列以及增强扫描序列,其表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T1WI序列:在T1WI序列上,肛瘘通道呈低信号,周围脂肪组织呈高信号,形成了与周围组织的对比。

(2) T2WI序列:在T2WI序列上,肛瘘通道通常呈高信号,周围炎症和渗出物质也会表现为高信号,病变范围清晰可见。

(3)增强扫描序列:增强扫描通常用于显示肛瘘周围的炎症侵袭范围,病变区域呈现强化信号。

3. 诊断意义
通过MRI成像,可以清晰地显示肛瘘的位置、形态和范围,帮助医生了解病变的具体情况,并且评估病变对周围组织的侵袭情况。

MRI还可以明确肛瘘与肛瘘与肛裂之间的区别,有助于临床医生做出准确的诊断。

4. 临床应用
肛瘘的MRI诊断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MRI可以帮助医生明确肛瘘的具体情况,为手术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

MRI还可以评估肛瘘对周围组织的侵袭情况,为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对于一些复杂病例,MRI还可以帮助医生了解病变的全貌,指导手术操作,提高治疗效果。

5. 注意事项
在进行肛瘘的MRI检查时,患者需要配合医生的指导,采取正确的体位和呼吸方式,保持身体的相对静止。

由于肛瘘周围通常存在炎症和脓肿,患者需要注意保持局部卫生,避免感染的扩散。

肛瘘的MRI诊断

肛瘘的MRI诊断

肛瘘的MRI诊断
肛瘘是一种以溃烂、分泌物和肛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肛门疾病。

MRI(磁共振成像)是一种使用磁场和无辐射的方法来观察身体内部结构的影像学技术。

通过MRI检查,可以清
晰地显示肛瘘的位置、程度和类型,为临床医生提供诊断和治疗的依据。

肛瘘的MRI诊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位置和走向:MRI可以明确显示肛瘘的位置和走向,包括肛瘘的起始点、穿孔部位和终止点。

具体可以分为内口、外口和通道。

通过MRI可以准确判断肛瘘的走向,为手术
提供指导。

2. 距离和深度:MRI可以测量肛瘘与肛门皮肤之间的距离,并评估肛瘘的深度。

这有助于医生评估肛瘘对周围组织的侵犯程度,为手术决策提供参考。

3. 与肛门括约肌的关系:肛瘘与肛门括约肌的关系对手术的选择和预后有重要影响。

MRI可以清晰地显示肛瘘与肛门括约肌的关系,包括其是否与肛门括约肌有粘连或穿透。

这对于判断手术难度和预后至关重要。

4. 其他并发症:肛瘘可能伴随有其他并发症,如肛瘘囊肿、脓肿等。

MRI可以帮助医生发现这些并发症,并评估其对周围组织的影响。

5. 评估治疗效果:MRI在术前和术后比较中,可以评估手术治疗的效果,包括判断术后是否存在复发、肛瘘通道是否通畅等。

肛瘘的MRI诊断

肛瘘的MRI诊断

肛瘘的MRI诊断肛瘘是指肛门和肛周组织之间的异常通道,它通常与肛门直肠炎、肛裂等疾病有关。

由于肛瘘位置深且具有扩散性,传统的内、外检查方法对于肛瘘的确诊和定位并不十分准确,因此需要通过影像学检查进行辅助诊断。

MRI是一种特别适用于肛瘘诊断的影像学技术,本文将通过介绍MRI的原理和应用来阐述肛瘘的MRI诊断。

MRI的原理MRI技术是以磁共振现象为基础的,利用医用超导磁共振成像设备,在不使用辐射的情况下获得影像。

具体原理如下:人体组织中的原子核在外加磁场和射频脉冲的作用下,会发生共振现象,释放出信号,这些信号经过计算机处理后形成影像。

MRI技术的应用领域广泛,能提供高分辨率的图像,极具诊断价值。

MRI技术在肛瘘的诊断中具有优越性,首先在行检查时,患者不需要进食造影剂,也无需接受注射放射性同位素,不会对身体造成损伤,因此更加安全。

其次,MRI可以提供高清晰度、多平面图像,使解剖部位更加清晰,分辨肛瘘类型变化更明显,因此有助于检测肛瘘的深度和扩散范围,确保准确定位,避免误诊漏诊。

1. 患者需在空腹的情况下进行检查,不能进食和喝水,以避免肠道蓄满气体干扰诊查。

2. 检查前需告知MRI诊断并携带病史记录,包括过往的手术、创伤或其他疾病史。

3. 磁共振成像对金属物品敏感,所以患者不能佩戴金属饰物、首饰或其他金属制品。

4. 由于患者需要在磁场中保持静止,因此可能需要到同位下的检查,一般检查时间在20-60分钟不等。

MRI的肛瘘诊断过程一般包括以下步骤:1. 患者被要求脱掉所有金属物品和衣服,换上医用服装。

2. 患者被要求躺下,医师在骸骨结构上标记扫描的范围。

3. 患者被推入MRI机内,医师会让患者保持静止,不要动弹。

4. MRI设备开始扫描,这个过程有些嘈杂。

5. 扫描结束后,医师会获得图像,并进行诊断分析,制定治疗计划。

通过MRI技术,可以比较准确地诊断患者的肛瘘病情,并确定具体的治疗方案。

因此,MRI对于肛瘘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RI动态增强扫描对肛瘘的诊断价值付志辉;王晓鹏;倪政欣;姚冰;周建华;孙启明【摘要】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value of 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RI combined with routine MRI scanning for the diagnosis of anal fistula. Methods:A total of 51 cases were confirmed by postoperative anal fistula underwent routine MRI scanning and dynamic contrast enhancedMRI(DCE-MRI) examination,and the display rates of anal inner and outer fistula,dy-namic enhancement curve were compared. Results:Compared with the operative findings,contrast enhanced MRI represented 70 fistulae (96.2%),51 internal openings (98.3%) and outside mouth 52 (100%) as well as 9 sites of abscess (100%),79.3% of the fistula peak enhancement for 165 seconds. Conclusion:Dynamic contrast 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can improve the detection rate of anal fistula. It is a feasible method for evaluating perianal fistula activity.%目的:评价MRI动态增强扫描联合常规MRI扫描对肛瘘的诊断价值. 方法:51例肛瘘患者行常规MRI扫描及动态增强扫描,比较肛瘘内、外瘘口的显示率及瘘管动态强化曲线. 结果:MRI动态增强扫描共显示瘘管70个、内口51个、外口52个、脓肿9个;与手术所见比较,显示肛瘘内口、瘘管数量、肛瘘外口和脓肿准确率分别为96.2%、98.3%100.0%和100.0%,79.3%的瘘管强化峰值为165 s.结论:MRI动态增强扫描能提高肛瘘合并肛周脓肿的检出率,并对瘘管炎症活动性的判定有应用价值.【期刊名称】《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年(卷),期】2015(013)006【总页数】3页(P601-603)【关键词】直肠瘘;磁共振成像【作者】付志辉;王晓鹏;倪政欣;姚冰;周建华;孙启明【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中医医院放射科,江苏苏州 215003;江苏省苏州市中医医院肛肠科,江苏苏州 215003;江苏省苏州市中医医院放射科,江苏苏州 215003;江苏省苏州市中医医院放射科,江苏苏州 215003;江苏省苏州市中医医院放射科,江苏苏州 215003;江苏省苏州市中医医院放射科,江苏苏州 215003【正文语种】中文肛瘘是常见病,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临床常表现为肛周分泌物、疼痛不适和发热,由于手术常不能发现一些复杂的分支及瘘管,术后复发率较高。

MRI软组织分辨力高,能显示优良的解剖细节,多方位显示瘘管的走行及其与肛管内外括约肌的关系,较瘘管造影、经直肠超声及CT显示更清晰全面,可提高瘘管的清除率[1-2]。

MRI平扫对术前肛瘘诊断价值的研究虽多,但结论不一[2-4],而MRI增强扫描及动态增强扫描对肛瘘诊断价值却鲜有报道。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2014年经手术证实的51例肛瘘患者的MRI常规及动态增强扫描图像,对比分析术前平扫、动态扫描及术后结果,现报道如下。

1.1一般资料本组51例,均经手术证实,其中男41例,女10例;年龄18~65岁,平均36.5岁。

均有肛旁皮肤有溃口、分泌物及皮下红肿硬结等症状。

12例于术后3个月行MRI复查。

1.2仪器与方法患者均行MRI常规序列扫描及动态增强扫描。

检查前瘘管内均未放置标记物,未注入对比剂,未做肠道准备,直肠肛管区未放置水囊等。

采用GE 1.5 T MRI仪,心脏相控阵线圈,患者取仰卧位,以耻骨联合为中心,先行矢状位扫描,再沿肛管长轴行横轴位扫描,垂直于肛管长轴行冠状位扫描。

扫描序列及参数:矢状位T2WI(FOV 29 cm× 29 cm,TR 4 440 ms,TE 110 ms,层厚2.5 mm),横轴位及冠状位T1WI(FOV 26 cm×26 cm,TR 640 ms,TE 12 ms,层厚4 mm),横轴位及冠状位T2WI(FOV 24 cm×24 cm,TR 3 440 ms,TE 105 ms,层厚4 mm)及抑脂技术。

平扫结束后,先行蒙片扫描,再经上肢静脉注射对比剂Gd-DTPA 15 mL,注射流率1.5 mL/s。

横轴位动态增强扫描10期,每期扫描时间为33 s,共330 s,扫描参数:FOV 26 cm×26 cm,TR 8.7 ms,TE 3.2 ms,TI 9.0 ms,层厚5 mm。

动态扫描结束后再行横轴位及冠状位增强扫描。

1.3图像分析图像经2位影像科副主任医师共同读片,观察肛瘘内外口及脓肿的位置、形态、走向及其与肛管直肠、肛门括约肌、提肛肌之间的关系等,分析瘘管的动态强化曲线。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本组51例,经手术证实瘘管73条,瘘管内口53个,外口52个,脓肿9个。

术前MRI平扫发现瘘管63条,显示瘘管的内口38个,外口52个,增强扫描后显示瘘管70条,瘘管内口51个,外口52个。

增强扫描在显示肛瘘内口及瘘管方面均优于MRI平扫(χ2分别为5.14、11.07,均P<0.05)。

2.1常规MRI平扫及增强扫描表现瘘管在T1WI呈低信号,T2WI及脂肪抑制序列上显示为条状或线状高信号,T1WI增强扫描示瘘管壁呈显著条形强化,管腔无强化。

脓肿形态不规则,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

增强扫描脓肿壁呈明显环形或条形强化,周围炎性水肿的括约肌亦表现为明显强化,边界模糊。

47例瘘管于T2WI及T1WI增强扫描上均呈明显高信号,仅4例瘘管于T2WI上信号不高,其中1例增强扫描显示瘘管。

2.2动态增强表现本组51例增强扫描显示瘘管70条,所有强化瘘管的动态强化曲线几乎均表现为平台型,其强化达峰时间均集中在第3、4、5、6 4个时相内(图3a,3b),其中42例(82.4%)瘘管强化峰值时间为165 s(第5个时相),2例99 s(第3个时相),4例132 s(第4个时相),3例198 s(第6个时相)。

术后回访的12例中,其部位达峰时间均晚于术前,大多集中在第7、8、9 3个时相内(图3c,3d)。

图1女,36岁图1aT2WI脂肪抑制序列瘘管位于左侧内外括约肌间,于5点钟方向(截石位)似与肛管相通图1bT1WI增强扫描示瘘管于5点钟方向(截石位)与肛管相通图2男,42岁图2aT2WI脂肪抑制序列示瘘管位于右侧内外括约肌间,不能显示瘘管与肛管相通图2bT1WI增强扫描示瘘管于7点钟方向(截石位)与肛管相通图3男,46岁图3a,3b术前瘘管动态强化曲线的达峰时间在第4、5个时相图3c,3d术后复查,显示患处的达峰时间明显延后,在第7个时相大部分瘘管走行较简单,手术成功率较高,但若手术切除不彻底,术后复发率较高,约25%肛瘘术后复发[2-3]。

国内外研究表明[3-5],MRI术前诊断肛瘘与手术有着高度一致性,MRI是肛瘘首选的检查方式。

国外学者发现[2-3],MRI平扫对单纯性瘘管显示率85.7%,瘘管二级分支显示率91.4%,马蹄型瘘管显示率94.3%,瘘管内口显示率80%。

但大部分文献[6-7]只报道了MRI平扫对肛瘘术前诊断的价值,部分研究者认为对比剂并不能提高肛瘘的检出率,临床价值也不大,且对比剂的使用会加重患者的经济负担、引发不良反应。

本研究中增强扫描对内口判断的准确率为96.2%,与平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增强扫描2例瘘管的内口未清晰显示,原因可能与内口细小或闭合、病灶部位直肠肛管黏膜的强化与之混淆而不能清晰显示有关。

而对瘘管外口的显示,平扫与增强扫描符合率无差异,与大部分文献基本一致[5-8]。

目前,国内外研究MRI动态增强扫描对肛瘘诊断价值的文献较少,本研究初步探讨了动态增强扫描对瘘管的诊断价值,研究发现大多瘘管的强化曲线表现为平台型,其中82.4%的瘘管的强化达峰时间为165 s,另外约20%瘘管的强化达峰时间前后只相差一个时相。

其中12例3个月后复查MRI动态增强扫描,其达峰时间均晚于术前,主要原因可能为术后局部炎性肉芽组织消失,纤维组织增生,疤痕形成,血供较术前明显减少。

目前,研究多集中在如何清晰显示瘘管的数目、多方位显示瘘管走行与肛管内外括约肌的关系,准确定位瘘管内口的位置等方面。

也有研究[8-11]认为,通过T1WI增强扫描及DWI对肛瘘炎症活动性进行判定,可指导临床制订治疗方案。

Yoshizako等[8-9]研究发现,DWI对炎症活动性判断有重要价值,活动性炎症的ADC值明显较低,DWI序列对活动性炎症的敏感度达95.7%,特异度50%,准确度75.1%,对静止性炎症的准确度达90%。

研究表明[10-11],由于术后瘘管形成纤维疤痕组织,不具活动性,邻近括约肌的水肿也消失,T2WI信号不高。

本研究中,通过对比分析部分患者术前术后动态强化曲线及常规MRI图像,发现瘘管的强化峰值低于术前,达峰时间也明显晚于术前,因此,笔者认为MRI动态增强扫描对瘘管活动性的判断具有一定价值。

本研究认为相对于MRI平扫,MRI增强扫描检查肛瘘有明显优势:①可清晰显示有无肛瘘、瘘管数目及走行;②能准确定位瘘管内口位置,有利于术者制订合理的治疗手段、减少术后复发的可能;③MRI动态扫描可清晰显示瘘管的强化达峰时间,对判断瘘管的活动性具有重要价值,有利于选择合理的治疗手段。

由于本研究中术后复查患者较少,不具普遍性,动态扫描对瘘管活动性炎性的判定还需进一步证实,今后的研究应纳入更多的研究对象,对瘘管的活动性进行更多的对比治疗研究。

【相关文献】[1]Bell SJ,Halligan S,Windsor AC,et al.Response of fistulating Crohn’s disease to infliximab treatment assessed by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J].Aliment Pharmacol Ther,2003,17:387-393.[2]Halligan S,Stoker J.Imaging of fistula in ano[J].Radiology,2006,239:18-33. [3]Buchanan GN,Halligan S,Bartram CI,et al.Clinical examination,endosonography,and MR imaging in preoperative assessment of fistula in ano:comparison with outcome-based reference standard[J].Radiology,2004,233:674-681.[4]叶苏婷,缪锦芬,赵志新,等.磁共振成像检查在肛瘘手术中的应用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3,23(2):271-274.[5]李文儒,袁芬,周智洋,等.克罗恩病肛瘘的影像学诊断[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4,17(3):215-218.[6]姜胜东,缪锦芬,张家辉,等.LAVA增强MRI检查对复杂性肛瘘的诊断价值[J].实用医学杂志,2013,29(8):1322-1324.[7]王新岭,张善宏,韩磊,等.磁共振成像对肛瘘的诊断[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2,28(10):1569-1571.[8]Yoshizakoa T,Wada A,Takahara T,et al.Diffusion-weighted MRI for evaluating perianal fistula activity:feasibility study[J]. Eur J Radiol,2012,81:2049-2053.[9]Mullen R,Deveraj S,Suttie SA,et al.MR imaging of fistula in ano:indications and contribution to surgical assessment[J].Acta Chir Belg,2011,111:393-397.[10]Hori M,Oto A,Orrin S,et al.Diffusion-weighted MRI:a new tool for the diagnosis of fistula in ano[J].J Magn Reson Imaging,2009,30:1021-1026.[11]Horsthuis K,Ziech ML,Bipat S,et al.Evaluation of an MRI-based score of disease activity in perianal fistulizing Crohn’s disease[J].Clin Imaging,2011,35:360-36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