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肿瘤磁共振动态增强和延迟扫描的应用研究

合集下载

磁共振动态增强在颅内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磁共振动态增强在颅内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磁共振动态增强在颅内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周正荣;王玖华;沈天真;陈星荣【期刊名称】《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年(卷),期】2001(007)006【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动态增强(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Rimaging,DMRI)在颅脑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采用FSPGR序列对84例颅脑肿瘤患者行DMRI检查.根据增强后肿瘤实质区信号上升和下降的速度,将信号强度-时间(SI-T)曲线分为3大类型(Ⅰ型为速升型:90s内到达峰值;Ⅱ型为相对快升型:90~180s内到达峰值;Ⅲ型为缓升型:180s后到达峰值或无峰值)及七个亚型.观察不同肿瘤的SI-T曲线类型,分析各肿瘤最大信号强度(SImax)、最大对比增强率(MCER)、到达增强峰值的时间(Tmax)和增强后信号上升速率(Va)的大小变化.结果:91%(20/22)的脑膜瘤SI-T曲线为速升(Ⅰ型)或快升型(Ⅱ型),其中血管瘤型均为Ⅰ型.垂体瘤75%(9/12)表现为早期快速强化,尤以侵袭性垂体瘤为著.转移瘤均表现为快升型(8例)或速升型(1例).胶质瘤有65%(15/23)为缓升型.听神经瘤5例、颅咽管瘤3例、脊索瘤2例、三叉神经鞘瘤1例的动态增强曲线均呈Ⅲ型.脑膜瘤SImax、MCER和Va均明显高于其他各组肿瘤(p<0.001).血管瘤型脑膜瘤与间变型脑膜瘤间Tmuax与Va均有显著差异(p<0.01),SImax、MCER无明显差异(p>0.05),两者SImax、MCER和Va均明显高于其他亚型(p<0.01).Ⅲ、Ⅳ级胶质瘤SImax、MCER和Va均明显高于Ⅰ、Ⅱ级胶质瘤(p<0.01).侵袭性垂体瘤Tmax明显小于微腺瘤和大腺瘤,而Va则明显大于微腺瘤和大腺瘤(p<0.05).结论:综合分析SI-T曲线类型、SImax、MCER、Tmax和Va的大小以及结合原始图像,可评价肿瘤的血供、鉴别肿瘤的良恶性程度,能同时获得形态学和功能定量资料,提高肿瘤术前诊断的精确性.【总页数】6页(P361-366)【作者】周正荣;王玖华;沈天真;陈星荣【作者单位】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032;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032;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200032;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20003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相关文献】1.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联合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乳腺癌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 温栋梁2.颅内肿瘤诊断中应用磁共振动态增强的效果分析 [J], 徐明遥;柴方圆;李秋梅3.探讨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定量分析各灌注参数在直肠癌术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J], 庞博4.3.0T磁共振T1-VIBE动态增强及DWI在血清低PSA前列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J], 杨明;张慧;王静5.磁共振动态增强成像与弥散加权成像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J], 王翔;郭兴华;王晋君;张晓红;王娟萍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MRA原理及应用

MRA原理及应用

MRA原理及应用MRA(磁共振成像动态对比增强)是一种先进的医学成像技术,结合高性能磁共振成像仪和对比剂,可以非侵入性地获取人体内部的详细结构和功能信息,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力支持。

MRA的原理是利用核磁共振现象,通过给予人体磁场和频率特定的无线电波刺激,激发人体内的核自旋进入高能态,随后再通过检测核自旋退激放射出来的能量和信号强度,来重建对应的影像。

与传统的CT扫描或X线检查相比,MRA无辐射、对人体无害,成像更加清晰、准确,拥有更高的分辨率和灵敏度。

MRA的应用广泛,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1.血管疾病诊断:MRA可以清晰显示血管的形态、走向和血流情况,用于检测和评估各种血管疾病,如动脉狭窄、动脉瘤、血栓形成等,尤其适用于颈动脉、脑血管和周围血管的检查。

2.肝脏疾病评估:MRA可以对肝脏进行三维重建,显示肝血管的走向和血流动态,帮助评估肝脏肿瘤、肝门静脉狭窄等疾病。

3.心脏病诊断:MRA可以对心脏进行全面的三维成像,包括心腔、心肌和心包等结构,用于检测和评估心脏瓣膜病变、冠状动脉狭窄等疾病,并可以观察心肌的收缩功能。

4.关节病变诊断:MRA可以检查关节软骨、滑膜、韧带、肌腱等结构的病变,对关节退变性疾病、关节损伤等进行评估,如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肩袖损伤等。

5.神经学诊断:MRA可以检查颅脑血管,包括颈动脉、大脑中动脉和基底动脉等,用于评估脑血管病变、脑梗死和脑动脉瘤等神经学疾病。

6.孕产妇检查:MRA可以对孕妇进行安全检查,不使用X射线辐射,可以显示胎盘和母体血管结构,用于评估胎盘早剥、胎盘植入等情况。

除了上述应用之外,MRA还在医学科研中得到广泛应用,可用于研究人体生理、病理过程以及药物治疗的评价等。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MRA还将进一步与其他成像技术如PET、SPECT等融合,以实现对疾病的更准确、全面的评估。

不过,MRA也有一些限制和注意事项。

由于MRA需要采集多个序列来重建图像,需要较长的扫描时间;另外,由于MRA对运动的敏感性较高,患者需要保持呼吸、心跳等的稳定,以获得清晰的图像。

动态磁敏感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在脑肿瘤术前评估中的应用

动态磁敏感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在脑肿瘤术前评估中的应用

动态磁敏感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在脑肿瘤术前评估中的应用目的研究患者的脑肿瘤的DSC图像及相关灌注指标对脑肿瘤的术前分级评估及肿瘤鉴别诊断的应用价值及意义。

方法收集我科38例脑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入院后均行常规磁共振及动态磁敏感对比增强检查,测量瘤实质区、瘤旁1 cm及瘤旁2 cm的灌注指标。

结果在肿瘤实性病灶区域,低级别胶质瘤组的灌注指标与其他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测量区域的瘤旁1 cm区,高级别胶质瘤组的灌注指标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四组的脑肿瘤实性病灶区与测量区的瘤旁1 cm、瘤旁2 cm区域的灌注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动态磁敏感对比增强技术在脑肿瘤术前病理学级别评估及鉴别诊断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标签:脑肿瘤;动态磁敏感对比增强;磁共振灌注成像目前,在磁共振灌注成像的相关研究中,常采用动态磁敏感对比增强(DSC),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能够通过特殊的成像序列获得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能够使医生较清晰地观察到肿瘤组织中的血流灌注,尤其是在脑肿瘤的组织血流灌注成像方面,其用于术前级别评估的价值较大[1]。

本文收集我科2010年1月~2011年6月的38例脑肿瘤患者的相关资料,目的是研究患者的脑肿瘤的DSC图像及相关灌注指标对脑肿瘤的术前分级评估及肿瘤鉴别诊断的应用价值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我科2010年1月~2011年6月的38例脑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入院后均行常规磁共振及动态磁敏感对比增强检查。

其中男23例,女15例,年龄8~71岁,平均(42.5±3.2)岁。

患者入院主述的临床症状包括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肢体无力、感觉障碍等。

患者脑肿瘤的性质均经手术中取组织活检后经病理证实,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肿瘤病理分型标准共分为四大类:高级别胶质瘤、低级别胶质瘤、转移、脑膜瘤。

3.0 T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在垂体微腺瘤中的表现特征及应用

3.0 T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在垂体微腺瘤中的表现特征及应用

3.0 T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在垂体微腺瘤中的表现特征及应用摘要目的探讨分析3.0 T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在垂体微腺瘤中的表现特征及应用价值。

方法系统回顾分析38例临床明确诊断垂体微腺瘤患者,均使用3.0 T磁共振进行平扫、动态增强扫描以及延迟扫描,以总结3.0 T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在垂体微腺瘤中的表现特征及应用价值。

结果38例垂体微腺瘤经平扫检出25例,检出率为65.8%,经动态增强扫描检出36例,检出率为94.7%,其中11例为磁共振平扫正常患者。

动态增强扫描表现为正常垂体组织的强化信号高于肿瘤区,并且二者之间存在较为清晰的边界。

延时扫描,垂体微腺瘤组织可有缓慢强化的表现,其中7例延时扫描见肿瘤区信号增强,但仍低于正常垂体组织,4例延时扫描肿瘤区信号高于正常垂体组织。

结论 3.0 T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在垂体微腺瘤的诊断中具有特征性的检出信号,同时能够显著的提高垂体微腺瘤的检出率,提高诊断的可靠性,采用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可作为诊断垂体微腺瘤的常规检查手段。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动态增强扫描;垂体微腺瘤垂体微腺瘤是一种在临床中较为常见的疾病,因其临床症状不典型以及常规的影像检查手段特异性较差,导致漏诊发生,报道显示其发生率在尸检病例中占6.1%~27.0%[1]。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磁共振检查已经成为垂体微腺瘤的最佳诊断方法,而动态增强扫描较常规扫描具有更佳的临床检出率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和重视[2]。

现对2010年1月~2015年1月本院临床明确诊断垂体微腺瘤患者38例使用3.0 T磁共振进行平扫、动态增强扫描以及延迟扫描的影像资料进行回顾,以总结3.0 T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在垂体微腺瘤中的表现特征及应用价值。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本组以2010年1月~2015年1月临床明确诊断垂体微腺瘤患者38例为研究对象。

患者均为女性、年龄18~43岁,平均年龄(26.5±10.4)岁;患者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头晕、头痛、泌乳、闭经、月经不调、不孕以及Cushing 综合征等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提示血清泌乳素均>40 ng/ml。

MRI对比增强FLIAR序列与T1WI增强对脑转移瘤的诊断差异性

MRI对比增强FLIAR序列与T1WI增强对脑转移瘤的诊断差异性

MRI对比增强FLIAR序列与T1WI增强对脑转移瘤的诊断差异性目的探讨MRI对比增强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IAR)序列与T1WI增强对脑转移瘤的诊断差异性。

方法30例患有原发性恶性肿瘤且临床怀疑有脑转移的患者,在静脉注射双倍量Gd-DTPA(0.2 mo1/kg)前、后行T1WI和FLAIR序列扫描。

比较增强前、后T1WI和FLAIR显示脑转移病变的数目大小和位置,并分析两者间偏差的原因。

结果30例中有25例出现异常强化病灶,增强后T1WI显示78个病灶,增强后FLAIR显示70个病灶。

3例增强后FLAIR较增强后T1WI显示的病灶多,21例两者相同,6例增强后FLAIR显示的病灶少于增强后T1WI。

结论增强FLAIR对浅表皮质及软脑膜转移灶的检出和诊断更具优势,与T1WI增强结合可有效提高检出率。

标签:脑转移瘤;磁共振成像;对比增强;液体衰减反转恢复脑转移瘤为临床常见的颅内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20%。

单发转移瘤可行外科手术治疗,而多发者一般只行保守治疗。

随着r刀、X刀以及光子刀等放射治疗方法的出现,使对多发性肿瘤的控制成为可能。

如何采用一种准确的诊断方法对转移瘤进行准确定位,明确其数目、大小以及边界(肿瘤与瘤周水肿)等,对治疗方案制定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分析30例脑转移瘤在低场MRI对比增强FLAIR序列与增强T1WI中的影像表现,探讨其在诊断中的差异,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可靠信息。

1 材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搜集我院2006~2009年经MR检查的30例脑转移瘤患者,其中男23例,女7例,年龄42~77岁。

临床主要症状为头痛、呕吐、偏瘫及共济失调等。

病例的原发病灶为肺癌19例,乳腺癌5例,胶质瘤2例,卵巢癌、黑色素细胞瘤、结肠癌及肝癌各1 例。

其中26例在发现脑转移前已确诊原发肿瘤,4例在脑转移后才发现原发肿瘤。

1.2 方法采用美国匹克Out Look Proview 0.23T开放式扫描仪,本组病例均行增强前、后T1WI及FLAIR扫描,行轴位(T1WI加行冠状位和矢状位)扫描,采用经静脉快速注射GD-DTPA,剂量0.2 mmol/kg。

手推半剂量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在诊断垂体微腺瘤中的应用

手推半剂量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在诊断垂体微腺瘤中的应用
F e b . 2 01 3
V0 I . 3 9 No .1






2 0 1 3年 2月
J OUR NAL OF MO DE RN CL I NI C AL ME DI C I NE
第3 9卷
第 l期
[ 文章编 号 ] 1 6 7 3—1 5 5 7 ( 2 0 1 3 ) 0 1 — 0 0 6 6— 0 2
r e s o n a n c e i ma g i n g d a t a i n 53 p a t i e n t s wi t h p i t u i t a r y a d e n o ma c o n f i r me d b y o p e r a t i o n a n d c l i n i c a l t r e a t me n t
Co nc l us i o n: Ha n d p u s h h a l f—do s e d y n a mi c e n h a n c e d s c a n i n p i t u i t a r y mi c r o a d e n o ma d e t e c t i o n ha v e a g o o d s e n s i t i v i t y a n d s p e c i ic f i t y,c a n b e u s e d a s t he f i r s t c h o i c e o f i ma g i n g e x a mi n a t i o n me t ho d.
[ Ke y wo r d s ] p i t u i t a r y m i c r o a d e n o ma ; MR I ; d i a g n o s i s 垂 体微 腺瘤是 指直 径 ≤1 0 m l n并 局 限于鞍 内的垂 疗 后复 查 内分 泌 结 果 正 常 的 3 4例 。5 3例 中 : 女 4 9 例, 男 4例 ; 年龄 1 9~ 4 5岁 , 平均 3 1岁 。患 者 临床 表

磁共振动态增强技术应用于小肝癌诊断的效果

磁共振动态增强技术应用于小肝癌诊断的效果

磁共振动态增强技术应用于小肝癌诊断的效果发布时间:2021-09-01T10:36:28.893Z 来源:《健康世界》2021年11期作者:曹志红[导读] 目的:探讨研究核磁共振动态增强技术应用于小肝癌中的诊断效果曹志红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总医院影像科 150088【摘要】目的:探讨研究核磁共振动态增强技术应用于小肝癌中的诊断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3月-2020年4月接收和收治的47例经过CT或者超声检查呈阳性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均通过磁共振动态增强技术进行检查,观察CT和磁共振动态增强技术的诊断结果。

结果:磁共振动态增强技术对小肝癌的诊断率明显优于CT检查,(P<0.05)。

结论:磁共振动态增强技术在小肝癌的诊断中有着较高的诊断率,其中CT的诊断率为57.14%,磁共振动态增强技术的诊断率为95.24%。

并且能够有效的判断出其主要的分布范围,对诊断小肝癌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磁共振;动态增强技术;小肝癌肝癌,是在临床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是由肝炎变成肝硬化,再由肝硬化变成结节,再由结节逐渐变成肝癌[1]。

其依据大小可以分为小肝癌和大肝癌,而小肝癌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在临床中常常会出现漏诊或误诊,使患小肝癌的患者不能得到及时的治疗,给患者的健康以及生命带来比较严重的影响。

因此准确的诊断,有助于帮助患者降低并发症的发生以及病死的几率。

所以本文主要研究了磁共振动态增强技术对于小肝癌的诊断效果,为患者提供更好的临床诊断方式,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9年3月-2020年4月接收和收治的47例经过CT或者超声检查呈阳性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2例,女15例,平均年龄是(58.4±21.4)岁。

所有患者经过病理检查确认为小肝癌的21例,肝囊肿8例,肝血管瘤12例,正常6例。

且均通过磁共振动态增强技术进行检查。

其中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DCE-MRI原理及临床应用情况

DCE-MRI原理及临床应用情况

DCE-MRI原理及临床应用情况王艾博;边杰【摘要】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ynamic contrast enhancement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CE-MRI),作为一种新兴的磁共振成像技术在临床及科研工作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这种技术突破了既往常规磁共振成像仅局限于对病变形态的分析,通过定量或半定量分析及相应药代动力学模型的应用,能够在微循环层面上分析病变的微观情况,从而提供更为全面的诊断信息.随着研究的深入,DCE-MRI将在临床及科研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期刊名称】《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年(卷),期】2016(027)006【总页数】4页(P435-438)【关键词】磁共振成像【作者】王艾博;边杰【作者单位】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放射科,辽宁大连 116000;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放射科,辽宁大连 116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5.2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疾病诊断的准确性也在不断提高,这不仅得益于人们对疾病的认知不断提高,更得益于各种诊断技术的更新与进步。

医学影像学检查,尤其是磁共振检查,在目前临床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对于病变的定位、定性诊断中,磁共振检查具有其他影像学检查都无法替代的优势。

然而,常规磁共振检查,无论平扫还是增强检查,诊断主要依据诊断医师对影像图像的解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医师对疾病形态上的认识,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缺乏客观的定量指标,且很难反映病变或组织的微小变化情况[1]。

近些年来,随着磁共振成像技术的不断发展,出现了许多有利于诊断的新技术和新方法,磁共振动态对比增强(Dynamic contrast enhanced MRI,DCE-MRI)就是其中之一。

DCE-MRI是利用连续、重复、快速的成像方法,通过获取注入对比剂前后的图像,经过一系列的计算分析,得到半定量或定量参数。

是一种以病变、组织中的微血管系统为生理基础,来评估病变、组织生理性质的功能成像新技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o“c‘83t。“h3nced rate(MCER),half of the life(HL),slope of 0-3
minute(S()3),slope of the 0-6 minute(S06),slope of the 3-6 minutes
(S 30 were statistically acbived respectively,
结论:对颅内肿瘤行磁共振动态增强及延迟扫描,以及对不同类型 肿瘤的强化峰值、峰值时间、最大增强率、半哀期等指标的测量、对比,
有助于各种肿瘤的鉴别诊断。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 颅脑肿瘤 动态增强
延迟扫描
iJ东大学碗一卜学位论文
A STUDY OF CLINICAL USEFULNESS oF
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AND DELAYED MR IMAGING IN THE DIAGNoSIS OF INTRACRANIAL
initiation ofthe injection 3,6,9,12,1 5,30 minutes,1,1.5,2,2.5,3.5.6.5,9.5
㈡24、30 hours respectively,1 0-20 ml of contrast medium was given
Signal intensity of ROI(region of interest)of the Same slices obtained at
日期: 塑±:生:丝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山东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 校保留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 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山东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
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
保存论文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山东大学项一I.学位论文
Results Schwannomas enhanced intensely and washed out slowly
while pituitary adenomas enhanced intensely and washed out fast
Enhancement of meningiomas was lower than that of schwannolnas and
Gd.DTPA(马根维显,先灵公司),用量0.1mmol/kg体重,总量10-20ml。 在同 病变,选相同的层面及感兴趣区,测量各时相病变信号强度。计 算同一种肿瘤在各时相的平均信号强度,绘制时间一信号强度曲线。分 别测量汁算各肿瘤实性组织及囊性组织的强化峰值(MSI、MSI’)、峰值 时间(Tp、Tp’)、最大增强率MCER、半衰期HL、斜率03、斜率06、 剁牢36,使用SPSSlO.0统计分析软件,以方差分析进行多重比较。


目的:研究磁菸振动态增强及延迟扫描对颅脑肿瘤诊断的I晦床应用 价值。
材料与方法:对86例颅内占位性病变行常规SE序列TIWl扫描, 层厚5ram,团注造影剂后,即刻采集图像,并分别于3、6、9、12、l 5、
30分钟、1小时、1.5小时、2小时、2 5小时、3.5小时、6 5小时、 9 5小时、19小时、24小时、30小时行动念及延迟扫描,造影剂采用
结果:神经鞘瘤的强化程度最高,呈速升缓降型,垂体瘤强化呈速 升速降型,脑膜瘤的强化程度较低,12例胶质瘤明显强化,强化曲线较 平缓。达到峰值时间从快到慢依次为垂体瘤、腩膜瘤、神经鞘瘤、胶质 瘤。峰值时f日J Tp:胶质瘤分别与垂体瘤、脑膜瘤之删有显著性差异;强

山东大学硕,L学位论文
化峰值MsI:脑膜瘤和神经鞘瘤之间Pl有显著性差异;斜率03:垂体瘤与 胶质瘤之间、垂体瘤与脑膜瘤之间、罨体瘤与神经鞘瘤之问、脑膜瘤和 胶质瘤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囊性肿瘤及肿瘤内囊变早期无强化,延迟 期信号强度逐渐升高约3.2小时达高峰,峰值时间与囊大小有关,约26.2 小日IJ造影剂完全退出。
Materials and Methods Eighty six patients with intracranial tumors
were selected ln the study SE Ti W1 with 5 mm slice thickness pre and
post bolus inj ection(Gd-DTPA)was obtained immediately and after
论文作者签名: 猃建!导师签名:趁塑 日期:坦!:竺!z
————————————————————————————————十————————————!——!———堡————查 —-———兰 —————堕————兰 —————.—一。一兰些堡.兰——
颅脑肿瘤磁共振动态增强及延迟扫描的应用研究
研究生:徐惠 导 师:李传福 教授
different phase scanning was measured,and the mean signal inlensity ot‘ the same lesion was calculated.Time.intensity curve was drawn,The max
of signal intensity(MSI,MSI’),time to peak(Tp,Tp’),max of the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 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 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对本文的研 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 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猃墓! 论文作者签名:
TUMORS
Postgraduate:Xu Hui Tutor:Li Chuan—fu Professor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c
usefulness
of
dynamic‘enhanced and delayed MR imaging for intracfanial tttmor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