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评点版)
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评点版)

当一种美(庄子哲学就属于这种“美”),美得让我们无所适从(暗示对庄子哲学的崇敬之情)时,我们就会意识到自身的局限(“局限”的意思就是“理解不了”“难以企及”。这里不说庄子哲学境界的崇高,却说自己有“局限”,是同一意思的不同表达方式)。“山阴道上,目不暇接”之时,我们不就能体验到我们渺小的心智与有限的感官无福消受这天赐的过多福祉吗?(以上是文章的引子,目的在于引出下文,为庄子出场张本)读庄子,我们也往往被庄子拨弄得手足无措(即前面所说“无所适从”“局限”),有时只好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庄子对生命的体悟令人感慨不已,无法用语言表达)。除此,我们还有什么方式来表达我们内心的感动?(是的,唯有此)这位“天仙才子”他幻化无方,意出尘外,鬼话连篇,奇怪迭出。他总在一些地方吓着我们(说出我们从未说过甚至从未想过的话,怎能不被“吓”着?),而等我们惊魂甫定,便会发现,: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朝暾夕月,落崖惊风(此即所谓庄子的“美”)。我们的视界(只看到“俗事”的眼界)为之一开,我们的俗情为之一扫(庄子是心灵的沐浴露、洗涤剂,可以使我们的精神更加纯洁)。同时,他永远有着我们不懂的地方,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永远有着我们不曾涉及的境界(从未设想过的境界),仰之弥高,钻之弥坚。“造化钟神秀”,造化把何等样的神秀聚焦在这个“槁项黄馘”的哲人身上啊(真让人嫉妒啊)!
一轮孤月之下一株孤独的树,这是一种不可企及(不可超越)的妩媚(美不胜收)。
(本段从纵向的时间角度审视庄子的人生哲学,肯定它在历史无可替代的独有价值)
一部《庄子》,一言以蔽之,就是对人类的怜悯!(看到人生不尽的苦难与艰危,而欲救人于茫茫苦海中)庄子似因无情(对统治者、对世俗的冷漠)而坚强,实则因最多情(对人类、对人生的热爱)而最虚弱!庄子是人类最脆弱(因为爱而脆弱)的心灵,最温柔(有一颗爱人之心)的心灵,最敏感(对事物体察入微)因而也最易受到伤害(因此遭到别人攻击,如被加以“消极厌世”“逃避主义”“虚无主义”的帽子)的心灵……
最新《庄子:当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鲍鹏山

庄子:当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鲍鹏山当一种美,美的让我们无所适从时,我们就会意识到自身的局限。
“山阴道上,目不暇接”之时,我们不就能体验到我们渺小的心智与有限的感官无福消受这天赐的过多福祉吗?读庄子,我们也往往被庄子拨弄得手足无措,有时只好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除此,我们还有什么方式来表达我们内心的感动?这位“天仙才子”,他幻化无方,意出尘外,鬼话连篇,奇怪迭出,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朝敦夕月,落崖惊风。
我们的视界为之一开,我们的俗情为之一扫。
同时,他永远有着我们不懂的地方,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永远有着我们不曾涉及的境界,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造化钟神秀”,造化把何等样的神秀聚焦在这个“槁项黄须”的哲人身上啊!“庄子钓于濮水。
楚王是试大夫二人往先焉。
曰:‘愿以境内累矣’。
”先秦诸子谁不想做官?“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
“在其位,谋其政”。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谁不想通过世俗的权力,来杠杆天下,实现自己的乌托邦之梦?庄子的机会来了,但庄子的心已冷了。
这是一个有趣的情景:一边是濮水边心如澄澈秋水,身如不系之舟的庄周先生,一边是身负楚王使命,恭敬不怠,颠沛以之的两大夫。
两边谁更能享生命的真乐趣?这可能是一个永远聚讼不已,不能有统一志趣的话题。
对于幸福的理解太多样了。
我的看法是,庄周们一定能掂量出各级官僚们“威福”的份量,而大小官僚们永远不可能理解庄周们的“闲福”对真正人生的意义。
这关乎于对“自由”的价值评价。
这也是一个人似曾相识的情景---它使我们一下子就想到了距庄子七百多年前渭水边上发生的一摹:八十多岁的姜太公用直钩钓鱼,用意却在钓文王。
他成功了。
而比姜太公年轻得多的庄子[他死时也只有六十来岁],此时是真心真意地在钓鱼,且可能毫无诗意---他可能真的需要一条鱼来充实他辘辘饥肠。
庄子此时面临着双重诱惑:他的面前是清波粼粼的濮水以及水中从容不迫的游鱼,他的背后则是楚国的相位---楚威王要把境内的国事交给他了。
高中语文《庄子:当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合作交流 人教大纲版第五册

1.有人认为“本文是对《庄子》的一种解读”,而课题则是《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似乎“文不对题”。
这是作者的一时疏失,还是有意留出空白,让读者运用心智进行必要的填充?提示:要结合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写作目的进行探究。
参考答案:说是“解读”,的确不假。
作者采用点面结合的手法,对庄子著作中彻底的反世俗倾向及其“外化内不化”的特征做了简明的概括,对庄子鄙弃权势利禄、追求个性自由、坚持生命理想的精神,更是浓墨重彩地进行热烈歌颂。
不仅如此,作者在文章一开始就生动地写出读庄的特殊感受,用实话实情赞美这位哲学大师的卓越天才和永恒魅力。
因文而思题,作者写作本文显然不是无端地发思古之幽情,而是深有感触。
文中没有片言只字言及现实生活,但现实生活中权钱交易、物欲横流、人格扭曲、道德沦丧等社会现象无疑是感触点。
庄子的“无我”之境,其典型表现之一就是谈话、行文不自以为是,不高人一等。
本文避开“扣题行文”“正面说教”的模式,只以警示性标题启发读者发挥联想、想像而自悟自择:应该怎样关注当今人文精神失落的严重问题?应该怎样从庄子等哲学大师的思想宝库里觅得精神资源,来将我们遭到破坏的“精神家园”重新构建?读者面对课文不仅用眼,还要用心;不仅从字面上学习,还要到生活中摄取;不仅是吸收,还要有创造,读者的阅读积极性得到了全面调动。
这不是“歪打正着”,也不是刻意做秀,而是由于作者以庄论庄,深得庄学真谛。
2.作者引述庄子拒聘的故事,从中穿插进不少内容。
这里化简为繁,是行文不当,还是繁得其宜?提示:从文章引用该段文字作用的角度分析把握详略繁简处理的意图。
参考答案:经验告诉我们,文字繁简是不是得当,不能脱离题旨和情境来说话。
庄子拒绝楚威王“许以为相”的礼聘,故事记载在《秋水》篇中(《史记·庄子本传》里也提到),反映了庄子对权势利禄的鄙弃和对自由人生的追求。
这个故事在课文里是惟一一则可感可触的典型材料,既要印证上文的读庄感受所言不妄,又要为下文展开庄子及其著作的概述铺垫基石,但原文仅97字,依照原样引述,意象无疑显得单薄,无法做到结构严谨,从而收到预期的表达效果。
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的读后感

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的读后感(中英文版)After immersing myself in Zhuangzi"s philosophy, I find a profound solace when faced with dead-ends in life.His teachings, like a guiding light, illuminate the path less traveled.It"s as if he"s saying, "When all doors close, seek the window of opportunity within."在阅读庄子的哲学思想后,我在生活中遭遇绝境时找到了深刻的慰藉。
他的教诲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那条鲜为人知的道路。
仿佛他在告诉我们:“当所有的门都关闭时,就去寻找那扇机会之窗。
”Zhuangzi"s musings on the nature of change and the acceptance of what is, offer a comforting perspective during times of adversity.He encourages us to embrace the transformative power of adversity, much like a caterpillar embraces the cocoon before becoming a butterfly.庄子的关于变化本质和接受现实的思考,在逆境中提供了令人欣慰的视角。
他鼓励我们像毛虫接受茧的束缚后变成蝴蝶一样,去拥抱逆境中的变革力量。
The story of Cooked Log illustrates Zhuangzi"s concept of non-action, or Wu Wei.It"s a reminder to flow with life"s currents rather than struggle against them.When we stop resisting and start adapting, we often find solutions in the most unexpected places.“煮木”的故事阐释了庄子的无为概念,即无为而治。
庄子当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读后感

庄子当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读后感每个人都会遭遇无路可走的困境,感到迷茫和无助。
在这样的时刻,我们往往需要借助外界的帮助和启示来寻找新的方向和出路。
而庄子的哲学思想给我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解脱之道。
庄子的作品以玄学和自然观念为基础,深入探讨了人生的本质和人与世界的关系,为我们找到了无路可走时的一线希望。
第一,庄子的无为而治给予了我们一种重新审视自身和环境的方式。
当处于困境中时,往往会急于寻求解决方案,或者迷失在纷繁的琐事中。
庄子告诉我们,只有摒弃功利心态,放下不必要的欲望和紧迫感,才能回归自然、安心处理问题。
他倡导的无为而治,并不是消极和懈怠,而是通过“无修饰”的心态来接触世界。
这种心态让我们专注当下,用本真的眼光看待问题,寻找到最适合的解决方案。
第二,庄子强调了人和自然的紧密联系。
在当代社会,我们常常陷入忙碌和竞争的泥淖中,往往会忽视与自然的连接。
庄子通过他的哲学思想,表达了人类和自然的和谐关系。
他与自然相通,认为万物在宇宙中生生不息,而人无法超越宇宙的安排。
对于无路可走的时刻,庄子提醒我们放下成见和执念,顺应自然规律,以不争不抗的态度去应对挫折。
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与自然相连,找到解决问题的新出路。
第三,庄子的观念给予我们在困境中寻找新的可能性。
他的作品中提到的“蝴蝶梦”故事,告诉我们一切都是有可能的,只要我们放下固有的思维方式,重新审视问题。
当我们感到无路可走时,可以尝试改变一下自己的角度,用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待问题。
或许在原本无望的处境中,我们能够发现新的机会和可能性,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第四,庄子的作品鼓励我们面对生活的无常和变化。
在我们每个人的人生旅途中,我们都会经历起伏和变化。
而庄子告诉我们,变化是生命的常态,如果我们能够接受它,并且与其和谐相处,就能够更好地化解困境。
他的“无常观”让我们认识到,人生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无可控制的因素。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完全无能为力,而是需要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灵活应对变化,以创意和智慧去开拓新的道路。
人教高中语文第五册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人教高中语文第五册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人教高中语文第五册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人教高中语文第五册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新课标要求〔一〕知识与技能1、积累文中词语,掌握并熟练运用成语。
2、深入研究关键语句,整体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
〔二〕过程与方法1、体会优美的语言.2、了解庄子思想的实质。
了解有关道家的文化。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庄子思想境界的认识,对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感悟。
★教学重点整合内容,品读语句。
★教学难点认识庄子的精神境界。
★教学方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前准备:《濮水之钓》“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一、导入:学者南怀瑾说:“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有饭吃--没有精神粮食;佛家是百货店,像大都市里的百货公司,各式各样的日用品具备,随时可以去逛逛,有钱就选购一些回来,没有钱则观光一番,无人阻拦。
但里面所有,都是人生来必需的东西,也是不可缺少的;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
〞对于这段话你们有什么高见?〔学生自由发表〕儒家是正统,含有我们中华民族必不可少的一些精神营养,文革时打倒孔家店,所以那时的人们大多营养不良;佛家慈悲为怀,最为亲和,没事逛逛也行,发善心时施舍也行,一元两元不嫌少,十万八万不嫌多;道家是解救精神的困苦的,他主要医治心灵的疾病.今天老师要带大家逛的,是药店,老板叫庄子。
二、温故知新:与庄子有关的文章,我们学过《庖丁解牛》《秋水》《逍遥游》《庄周买水》,和庄子有关的故事你知道有哪些呢?〔涸辙之鲋、庄周梦蝶、运斤成风、濠梁之辩等〕,你印象中的庄子是怎样一种形象?〔学生谈〕现实中的庄子长得很丑,身材矮小,面黄肌瘦,还有寿星老头那样突出的前额,这样的长相的确有点让人难受,但是我们的作者却认为庄子很美,他怎么说的,请朗读出原文:〔自读第一段〕你觉得这是对庄子其人的评价还是对其著作的评价?对庄子的评价是:天仙才子,幻化无方、意出尘外、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吓着我们对《庄子》的评价是:鬼话连篇、奇怪迭出、朝暾夕月、落崖惊风;目不暇接的美――美得让我们无所适从,被拨弄得手足无措只得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我们俗情一扫,视野一开。
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读后感

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读后感
庄子的思想非常有启发性,让我意识到了很多我之前没有考虑到的问题。
首先,庄子的思想让我明白到,在生活中我们很多时候是被人为地定义着,我们认为是真的,却未必就是真的。
他反对人们追求名利和社会地位的想法,主张个人的自由和自主。
他认为人们应该以自己的内心为向导,不要被外界的干扰和利益所左右。
这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是在现代社会,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受到各种各样的迷惑和误导,导致我们失去自我,变得迷惑和不知所措。
其次,庄子的思想也让我认识到攀比的弊端,认识到了物质和社会地位并不是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而是自由、幸福、健康、安宁等更加重要的东西。
人类可以通过内心的平静和释放来获得内在的和谐和幸福感。
最后,庄子的思想提醒我们需要换一个角度去思考事物,不要轻易地下结论,需要多方面考虑问题。
优秀的思想家不仅有独特的思想观念,还要有开放的心态和探索的精神,才能在思想和哲学的领域里有所创造和进步。
总之,庄子的思想非常有启发性和建设性,我相信我会在以后的生活中以他伟大的思想为指导,在成长和求知的道路上迈出坚定的步伐。
《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不适合在中学课本里出现

《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不适合在中学课本里出现高中语文试验修订本第五册收入鲍鹏山的一篇文章《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这篇文章,从题目到结构,从内容到论证,问题丛生,拿来当作教材,会给学生造成误导和毒害。
首先是文不对题。
我们经常教学生,作文的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灵魂,它统摄着全篇的主要内容。
可这篇文章的内容或主旨,根本与题目无涉。
题目是“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应该讲的是“在无路可走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而文章的内容基本上算是庄子的作品及其才智,二者根本不是一码事。
让学生作文跑题也不能跑得这么远,一在天上,一在地下,完全不搭界。
《教师用书》似乎也觉得题目费解,说,题目“含蓄的告诉人们当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应该看看庄子,学学庄子”,看得出,这是编者有鉴于扞格不通而打的善意的圆场。
但这也不能圆其说。
文章讲的全然是庄子及《庄子》的寓言,根本没讲“我们”要怎样办,更不要说“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再说,庄子厌世玩世,难道也要我们厌恶现实,逃避社会?况且,读高中三年级的学生们,以及教高中三年级的教师们,也没有到“无路可走”的地步啊!如果真是这样,那是不是也要让我们和庄子一样,采取“与当世不合作”的态度?看来,这不能不使我们想到,作者犯了连中学生都知道的文不对题的毛病了。
其次是结构散漫,没有中心。
据《教师用书》提示,“开头一段讲了三个方面,一是庄子作品的意象和意蕴,二是阅读的感受,三是庄子的才智”。
这已经够零乱了。
第二部分,是解读《庄子••秋水》中“庄子钓于濮水”一段文字,说明庄子拒绝楚使的聘请,不愿做官;最后一段写“庄子对人类的怜悯”及荒诞。
这三者各说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杂乱无章,缺乏内在联系,无法统一起来。
我们想,文章是对《庄子》作美学鉴赏呢,还是对《庄子》作哲学分析?文章的中心是什么呢?恐怕谁也不能准确地概括出来。
难怪高三的老师们都说,这课书教得糊里糊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评点版)
当一种美(庄子哲学就属于这种“美”),美得让我们无所适从(暗示对庄子哲学的崇敬之情)时,我们就会意识到自身的局限(“局限”的意思就是“理解不了”“难以企及”。
这里不说庄子哲学境界的崇高,却说自己有“局限”,是同一意思的不同表达方式)。
“山阴道上,目不暇接”之时,我们不就能体验到我们渺小的心智与有限的感官无福消受这天赐的过多福祉吗?(以上是文章的引子,目的在于引出下文,为庄子出场张本)读庄子,我们也往往被庄子拨弄得手足无措(即前面所说“无所适从”“局限”),有时只好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庄子对生命的体悟令人感慨不已,无法用语言表达)。
除此,我们还有什么方式来表达我们内心的感动?(是的,唯有此)这位“天仙才子”他幻化无方,意出尘外,鬼话连篇,奇怪迭出。
他总在一些地方吓着我们(说出我们从未说过甚至从未想过的话,怎能不被“吓”着?),而等我们惊魂甫定,便会发现,: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朝暾夕月,落崖惊风(此即所谓庄子的“美”)。
我们的视界(只看到“俗事”的眼界)为之一开,我们的俗情为之一扫(庄子是心灵的沐浴露、洗涤剂,可以使我们的精神更加纯洁)。
同时,他永远有着我们不懂的地方,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永远有着我们不曾涉及的境界(从未设想过的境界),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造化钟神秀”,造化把何等样的神秀聚焦在这个“槁项黄馘”的哲人身上啊(真让人嫉妒啊)!
(以上是全文的引子,表达作者对庄子及庄子哲学的推崇备至)
“庄子钓于濮水。
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
曰:‘愿以境内累矣。
’”
先秦诸子,谁不想做官?(儒家两位圣人都曾周游列国,更有纵横家四处求官)“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
”“在其位,谋其政。
”“君子之仕,行其义也。
”谁不想通过世俗的权力,来杠杆天下,实现自己的乌托邦之梦(儒家就设想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那样一个美好的社会形态)?庄子的机会来了,但庄子的心已冷了。
这是一个有趣的情景:一边是濮水边心如澄澈秋水(言其纯洁)、身如不系之舟(言其自由)的庄周先生,一边是身负楚王使命(为他人而非为自己),恭敬不怠、颠沛以之(忍受心灵和肉体的困苦)的两大夫。
两边谁更能享受生命的真乐趣(即谁更幸福,谁的生命更有意义、更有价值)?这可能是一个永远聚讼不已,不能有统一志趣的话题。
对幸福的理解太多样了。
我的看法是,庄周们(此处加一“们”字,所指为一类人)一定能掂出各级官僚们“威福”的分量(唯其能够“掂”出,才是“有限”的),而大小官僚们永远不可能理解庄周们的“闲福”对真正人生的意义(如能理解,也就不会作威作福了)。
这有关对“自由”的价值评价(官僚们追求的是现世的、物质的享受,庄子们追求的是精神的、心灵的快慰与宁静)。
这也是一个似曾相识的情景——它使我们一下子就想到了距庄子约七百多年前渭水边
上发生的一幕:八十多岁的姜太公用直钩(心不在鱼)钓鱼,用意却在钓文王。
他成功了(钓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尚父”)。
而比姜太公年轻得多的庄子(他死时也大约只有六十来岁),此时是真心真意地在钓鱼。
且可能毫无诗意(“诗意”即本意之外的意义,如姜太公之钓文王)——他可能真的需要一条鱼来充实他的辘辘饥肠(庄子很穷,长期隐居,以编草鞋为生,确需钓鱼以果腹)。
庄子此时面临着双重诱惑:他的前面是清波粼粼的濮水(水可息心)以及水中从容不迫的游鱼(鱼可充饥),他的背后则是楚国的相位(高官厚禄)——楚威王要把境内的国事交给他了。
大概楚威王也知道庄子的脾气(懒涉俗务),所以用了一个“累”(连累之义)字,只是庄子要不要这种“累”?多少人在这种累赘中体味到权力给人的充实感成就感?这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以上把庄子的行为放到生命的哲学价值层面和世俗价值观念作对比,深入思考生命的最高价值和意义)
“庄子持竿不顾。
”
好一个“不顾”!濮水的清波吸引了他,他无暇回头看身后的权势。
他那么不经意(无须经过思考,近乎本能的反应,显示出庄子对人生真谛的透悟)地推掉了在俗人看来千载难逢的发达机遇。
他把这看成了无聊(没有意义)的打扰(破坏了自己宁静的生活和心境)。
如果他学许由,他该跳进濮水洗洗他干皱的耳朵了。
大约怕惊走了在鱼钩边游荡试探的鱼,他没有这么做。
从而也没有让这两位风尘仆仆的大夫太难堪。
他只问了两位衣着锦绣的大夫一个似乎毫不相关(庄子善讲寓言,所谓“一部《庄子》,寓言十九”)的问题:楚国水田里的乌龟,它们是愿意到楚王那里,让楚王用精致的竹箱(可以喻高官)装着它,用丝绸的巾饰(可以喻吼禄)覆盖它,珍藏在宗庙里(优裕的环境),用死(丧失了自己独一无二的鲜活的生命)来换取“留骨而贵”(装饰、摆设而已)呢,还是愿意拖着尾巴在泥水里(恶劣的物质环境里,如饥肠辘辘)自由自在(毫无庙堂的拘束)地活着?二位大夫此时倒很有一点正常人(尚未完全被官场异化,所以还能够随着庄子的逻辑思考问题,作出回答)的心智,回答说:“宁愿拖着尾巴在泥水中活着。
”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
你们走吧!我也是这样选择的。
(在世俗看来,这是何其荒诞的选择,不近人情的选择)这则记载在《秋水》篇中的故事,不知会让多少人(禄蠹们)暗自惭愧汗颜。
这是由超凡绝俗的大智慧中生长出来的清洁(不同流合污)的精神,又由这种清洁的精神滋养出拒绝诱惑的惊人内力。
当然,我们不能以此悬的,来要求心智不高内力不坚的芸芸众生(现实生活中,如庄子一样具有人生大智慧,能够抵御外界诱惑的,
毕竟是少数),但我仍很高兴能看到在中国古代文人中有这样一个拒绝权势媒聘、坚决不合作的例子(有此一例,就给后人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
是的,在一个文化屈从权势的传统中(今天何尝不是啊),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不与统治者合作,不与权势合作,在中国本土文化中,仅此一家),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也指社会黑暗)看守心灵月亮(纯洁的象征)的树。
当我们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迷失自己)时,月亮(纯洁自由的精神世界)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道家思想在历史上不断给人们提供精神营养,使一个个在世俗社会的物欲中迷失自己的羔羊重新找到生命的依托)在清风夜唳的夜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
一轮孤月之下一株孤独的树,这是一种不可企及(不可超越)的妩媚(美不胜收)。
(本段从纵向的时间角度审视庄子的人生哲学,肯定它在历史无可替代的独有价值)
一部《庄子》,一言以蔽之,就是对人类的怜悯!(看到人生不尽的苦难与艰危,而欲救人于茫茫苦海中)庄子似因无情(对统治者、对世俗的冷漠)而坚强,实则因最多情(对人类、对人生的热爱)而最虚弱!庄子是人类最脆弱(因为爱而脆弱)的心灵,最温柔(有一颗爱人之心)的心灵,最敏感(对事物体察入微)因而也最易受到伤害(因此遭到别人攻击,如被加以“消极厌世”“逃避主义”“虚无主义”的帽子)的心灵……
(透过庄子哲学冷的表象看到庄子哲学的另一面——对人类、人生的热爱)
胡文英(江苏武进人,清代学者)这样说庄子:
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
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悲慨万端。
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
(引用胡文,强调庄子哲学的内外两面,揭示庄子的“悲天悯人”之怀)
这是庄子自己的“哲学困境”。
此时的庄子,徘徊两间(“看透”与“有情”),在内心的矛盾中作困兽之斗。
他自己管不住自己(此时人格已经分裂为二,理与情互相纠缠,互不服输),自己被自己纠缠而无计脱身,自己对自己无所适从无可奈何。
他有蛇的冷酷犀利(“看透”的一面),更有鸽子的温柔宽仁(“未免有情”的一面)。
对人世间的种种荒唐与罪恶,他自知不能用书生的秃笔来与之叫阵,只好冷眼相看(跳出世外),但终于耿耿而不能释怀(热肠挂住),于是,随着诸侯们的剑锋(野蛮的武力屠杀)残忍到极致,他的笔锋也就荒唐到极致(以荒唐对付凶残、野蛮);因着世界黑暗到了极致,他的态度也就偏激到极致(以荒唐、偏激的形式表现自己内心极度强烈的激愤)。
天下污浊,不能用庄重正派
的语言与之对话,只好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庄子》中处处是违背常情的怪诞之语)来与之周旋(即反抗)。
他好像在和这个世界比试谁更无赖,谁更无理,谁更无情,谁更无聊,谁更无所顾忌,谁更无所关爱。
谁更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从而谁更能破罐子破摔。
谁更无正义无逻辑无方向无心肝(对世俗价值体系即世俗之理、情、寄托、顾忌、关爱、逻辑等的反叛)——只是,有谁看不出他满纸荒唐言中的一把辛酸泪呢?对这种充满血泪的怪诞与孤傲,我们怎能不悚然面对,肃然起敬,油然生爱?
(本段看到了庄子对社会现实的批判——荒唐、怪诞、放荡不羁,都是源于对世俗丑恶的洞察,源于庄子对人类、对生命的热爱。
从而对庄子油然生起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