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槟榔及其制剂的安全性系统评价_孙露
HPLC_ESI_MS法测定槟榔中的槟榔碱(精)

农产品加工・学刊2008年第4期槟榔(areca nut ,AN 是棕榈科(palmae 植物槟榔(areca catechu linn.的干燥成熟种子,在我国主产于海南岛、台湾省、云南省河口及西双版纳热带雨林间。
槟榔作为一种常用中药,是54种棕榈科植物中惟一一种含有生物碱的植物,其生物碱含量为0.3% ̄0.7%,其中主要为槟榔碱(arecoline 、槟榔次碱(arecaidine 、去甲基槟榔次碱(guvacine 等[1],均以与鞣酸结合的形式存在。
槟榔生物碱具有泻气攻积和杀虫行水的功效,可作强壮剂、消化剂、收敛剂、抗疟剂、消肿剂、镇咳剂和通经剂,也可与其他药物配制成利尿和治疗腹泻、食滞、水肿、腰痛、高山热、支气管的药丸,还是防治绦虫、蛔虫、姜片虫及家畜胃寄生虫的特效药[2]。
槟榔碱的测定方法主要有酸碱滴定法[3]、吸光光度法[4]和高效液相色谱法[5]等。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质谱(HPLC/ESI —MS 技术联用法测定槟榔碱目前还未见报道。
HPLC/ESI —M S 技术是样品经色谱柱后流出液分微量进入质谱仪,质谱仪记录每个峰的质谱数据,根据每个峰的质谱数据特征,就可以确定每个峰的归属,从而不需用多种标准样品来确定每个峰的归属,使定性定量分析变得方便快捷。
因此HPLC/ESI —M S 技术可以提供丰富的结构信息,显著提高了结果的灵敏度和准确性,操作简单[6]。
本文利用液相的分离和质谱的定性定量能力,建立了用HPLC/ESI —M S 测定槟榔提取物中槟榔碱的方法。
1仪器与试剂1.1仪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Waters 2695—M icro-mass ZQ 2000型质谱检测器(含四元低压泵、自动进样器、单级四极杆质谱检测器、M asslynx 工作站、电喷雾电离源ESI。
收稿日期:2008-03-10作者简介:丁芳林(1965-,男,湖南人,副教授,研究方向:分析化学教学与科研。
槟榔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专题过论一:中药化学成分鉴定接榔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及临束启用研堯迸展*杨雅蛟,孔维军,孙兰,孙桂波,周立东h(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中草药物质基础与资源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93)摘要:槟榔是常用的中药材,在古方中被广泛应用。
其原产于马来西亚,在我国海南、台湾等亚热带 地区均有栽培。
槟榔的主要化学成分有生物碱、酚类、氨基酸、多糖、矿物质、粗纤维、油脂和维生素等,在临 床上不仅可用于杀虫,还可以治疗各种肠道疾病、关节炎和青光眼等病症,用药人群主要是儿童和老人。
槟 榔的主要药理活性成分是槟榔碱,但文献报道槟榔碱不但可以直接致癌和促癌,还能使机体免疫力下降,间接增加致癌概率,然而在临床实践中,槟榔与其他药材配伍使用时,常规剂量下没有致癌副作用的报道。
为此,本文对近年来槟榔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槟榔的科学开发和安 全合理使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槟榔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doi: 10.11842/wst.20180819003 中图分类号:R33 文献标识码:A药用槟柳为掠榈科植物模柳Areai ca«ec/iu L.的干 燥成熟种子,夏末至秋初的成熟果实,干燥,去除果 皮,取出种子,是我国“四大南药”之一[1'21。
其归胃经、小肠经和大肠经,具有杀虫、消积、利水行气和截疟等 功效,主要用于绦虫病、蛔虫病、姜片虫病、虫积腹痛、积滞泻痢、关节炎、青光眼、水肿脚气和疟疾等病症,用药人群主要是儿童和老人。
槟榔的主要化学成分 有生物碱、酚类、氨基酸、多糖、矿物质、粗纤维、油脂 和维生素等。
槟榔的主要药理活性成分是槟榔碱,但 文献报道槟榔碱不但可以直接致癌和促癌,还能使机 体免疫力下降,间接增加致癌概率。
食用槟榔多为幼 果,包括果皮与种子,经石灰加水煮沸后用湿柴火熏 烘而成。
咀嚼槟榔容易引发口腔癌,世界卫生组织国 P不癌症研究中心(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IARC)已认定槟榔果实为一级致癌物'自2013年以来,研究者们即对“槟榔人药”进行临床安全 研讨141。
某院224例中成药安全评价分析

例数 27 29 86 22 22 19 19
224
所占比例(%)
主要临床表现
12.05 呼吸困难、气促
12.95 恶心、呕吐、 肝功能异常
38.39 皮疹,瘙痒
9.82 头晕、头痛
9.82 胸闷、潮红
8.48 寒颤、发冷、高热
8.48 过敏样反应
100.00
(38.39%),见表 4。 3 讨论
3.1 ADR 与个体情况的关系 本 次 调 查 发 现,女 性 ADR 发 生 率(58.04%)高 于 男 性 (41.96%),由 于 女 性 的 特 殊 生 理 结 构 会 影 响 药 物 的 敏 感 性 和 不良反应的耐受性 [8-9]。ADR 发生的最小年龄< 3 岁,最大年 龄> 79 岁,发生 ADR 的患者中≥ 60 岁的 108 例,占总人数的 48.21%,< 18 岁的患者共 11 例,占 4.91%,从表 1 中可以看出 青少年的 ADR 发生率最低,随着年龄的增长 ADR 发生率逐渐 增加。有研究表明 [10],老年患者由于身体机能随年龄增长而减 退,且有多种基础疾病,多数患者合并用药种类多,因此 ADR 发 生率高。因此,临床上要密切关注老年患者的用药情况,加强对 中成药致 ADR 的监测,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并关注转归情况,以 降低中成药 ADR 的发生率,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3.2 ADR 与给药途径和给药剂型的关系 在本研究中,患者静脉给药和使用注射剂后 ADR 的发生率 最高(91.96%),由于静脉给药是住院患者常见的给药方式,避 免了肝脏的首关效应,使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导致给药风险高, 更易发生 ADR[11]。中成药注射剂主要成分是中药材提取物,成 分比较复杂,且有效成分大部分是大分子物质,容易引起变态反 应,比一般西药注射剂的 ADR 发生率高 [12-14],因此应该建议医 生在制定给药方案时,合理选择用药途径,遵循“能口服不肌注, 能肌注不静脉滴注”的用药原则。大多数中成药注射剂说明书 中的不良反应都只写了“暂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使得临床医 生觉得中成药注射剂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 3.3 导致 ADR 发生的主要药品 引发 ADR 的中成药中,主要有参附注射液、疏血通注射液、 血塞通注射液、生脉注射液等。其中,参附注射液是引发 ADR 例数最多的中成药(27 例,12.05%)。导致的 ADR 主要临床表 现为皮疹、瘙痒、气促等。涉及的人群主要是≥ 60 岁的老年人, 根据笔者多年从事一线处方点评工作的经验来看,临床上老年 人使用活血剂以及补虚剂的情况比较多,而且存在不合理用药 的情况。比如疏血通注射液和血塞通注射液,本来是用来治疗
中药槟榔药学研究进展

中药槟榔药学研究进展【摘要】槟榔是一种药食同源的传统中药,但是目前临床上对槟榔的毒性存在一定的争议,对槟榔药效物质和毒性物质基础进行研究,对于槟榔中药配方颗粒的开发和临床合理应用均存在重要的药学研究意义。
【关键词】槟榔;药效物质;配方颗粒Pharmaceutical research progress of Areca catechuLu Qin1,Sui Ying2,Hu Chao-qi3(1. Nanjing Hencer Pharmaceutical Co.,Ltd,Jiangsu Province,Nanjing city,210000. 2.Jilin Kang Sheng hospital,Pharmacy department,Jilin Province,Jilin city,132000 3.Wuhu Simcere Sino-implant Pharmaceutical Co Ltd,Anhui Province,Wuhu city,241080)Abstract Areca catechu is a kind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ith medicinal and food homology. However,there are some disputes on the toxicity of Areca Catechu in clinic at present. To study the pharmacodynamic substances and toxic substances of Areca catechu has important pharmacolog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clinical rational application of Areca catechu.Key words Areca catechu;Pharmacophore;Dispensing granules槟榔,为棕榈科(Palmaceae)槟榔属常绿乔木的干燥成熟种子;大腹皮,为棕榈科(Palmaceae)槟榔属常绿乔木的干燥果皮,二者虽同出一物,但各自的药用功效却有很大的差别,前者长于驱虫、缓泻,而后者长于行气利水。
有毒中药的处方点评与分析

有毒中药的处方点评与分析目的分析临床含有毒中药的处方,规范有毒中药在临床的合理应用。
方法每月随机抽取2014年1月~6月的门诊中药饮片处方100张,进行处方点评,分析含有毒中药处方的患者年龄、临床诊断、药物剂量、剂数、配伍、煎煮和服药方法等信息。
结果含有毒中药的处方比例占中药处方的67.1%;有毒中药处方中,用药不合理处方占61.25%,主要表现在超量用药和未注明特殊煎煮方法;临床诊断书写不规范处方占21.96%。
结论含有毒中药处方上一些存在不合理现象,应通过处方点评,规范处方书写,促进临床安全用药。
标签:中药;处方;饮片1临床资料随机抽取2014年1月~6月门诊中药处方(不包括中成药),每月抽取500张,共3000张,其中含有毒中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中记载含小毒、有毒、大毒的中药)处方2013张。
统计患者年龄、临床诊断、药物超量(指超《中国药典》用量)、配伍、煎煮和服药方法、剂数等信息。
2结果2.1年龄分布含有毒中药的处方共2013张,占中药处方数的67.10%。
就不同年龄段而言,14岁以下含有毒中药的处方占比相对较低,但也达51.78%;其余年龄段之间比较,有毒中药处方占比无明显差异,见表1。
2.2用药不合理情况分析2013张含有毒中药的处方中,有1233张(占61.25%)存在用药不合理情况,发生频次1553(有320张处方出现2项不合理情况)。
其中超量用药现象最突出,占75.14%,其次是未注明特殊煎服法,占23.96%,见表2。
2.3有毒中药超量应用分析2013张含有毒中药的处方中,涉及到21种有毒中药,超量应用且未签字的有19种,其中苦杏仁、半夏、苍耳子子超量应用频次位居前三;部分药物(如水蛭、制川乌等)剂量高至是《中国药典》推荐剂量的10倍及10倍以上,见表3。
2.4临床诊断分析2013张含有毒中药处方中,中医诊断书写规范处方只有1571张,占78.04%;其余442张无中医诊断,或中医诊断书写不全,其中,以中医证候缺失最为常见,有217张处方诊断有中医病名,无中医证候,占10.78%,见表4。
HSSPMEGCMS分析槟榔果皮和种子的挥发性成分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Nat Prod R e s Dev2012.24:1782—1786文章编号:1001-6880(2012】12.1782-05HS—SPME—GC—MS分析槟榔果皮和种子的挥发性成分周大鹏,王金梅,尹震花,许启泰,康文艺4河南大学中药研究所,开封475004摘要: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质联用技术(HS.SPME—GC.MS),首次分析槟榔果皮和种子的挥发性成分。
从槟榔发黄果皮和青果皮中分别鉴定出29和21种成分,分别占总峰面积的89.18%和71.96%,从发黄果实种子和青果实种子中分别鉴定出20和15种成分,分别占总峰面积的87.47%和70.24%,发黄果皮和青果皮有8个共有成分,发黄果实种子和青果实种子有13个共有成分,四者有5个共有成分。
槟榔果皮和种子的挥发性成分具有差别。
关键词:槟榔;挥发性成分;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中图分类号:Q946.91;R248文献标识码:AVolatile Constituents from Peels and Se eds of Areca catechu L.by Head—space Solid Micro-extraction.Coupled访th GC-MSZHOU Da—peng,WANG Jin—mei,Y IN Zhen-hua,XU Qi—tai,KANG Wen-yi’Imth眦e ofChinese Materia Med幻a,Hennan Univeshy,Kaifeng475004,ChinaAbstract:The volatile co ns tit ue nt s from pe el s a n d se ed s of A r e ca ca t e ch u L.we re i nv es tig at ed for t he fi rs t ti m e b y h e a d-w e r e identifie d from th e ye no w p ee l s,a n d s p a c e solid micro—ex trac tion co u p l e d w it h GC—MS.Twenty-nine co mp ou ndsTwenty-one from th e g r e e n peels,a cc ou nt in g for 89.1 8%and7 1.96%of t he to t a l es sent ial con stitue nts,respectiv ely.Twent)r comp ou nd s w e r e isolated from th e se ed s of y el lo w fruits,and fifteen from th e s ee ds o f gr e e n70.24%of th e to t al esse ntial co nst itu en ts,res pec ti vel y.Y ell ow pe el s and g r e e n peel s frui ts,acc oun tin g for 87.47%an dhad8 c o m p o n e n t s incommon,while t he s ee d s of ye l lo w f mi ts and that of th e green fr u it s had13commoncomponents.There were five corn·mon co mpon ent s in th es e fou r s a m p le s.T h e volatile cons t it ue nt s were differentbetween the p ee ls and seeds of A.c a r e—ch u.Key words:Areca ca t e ch u L.;v o l a t i l e c o n st i t u en t s;S P M E;G C—M S棕榈科(Palmae)槟榔属植物槟榔(Areca ca tec hu神经系统旧’4】、内分泌系统"J、消化系统∞J、心血管L.)为乔木,产云南、海南及台湾等热带地区,亚洲系统[7J]、泌尿生殖系统凹1等均有影响,具有抗炎抗热带地区广泛栽培。
中药槟榔及其制剂的安全性系统评价

中药槟榔及其制剂的安全性系统评价作者:孙露宋海波张力黄举凯王景霞杨晓晖孙桂波高学敏孙晓波来源:《中国中药杂志》2017年第21期[摘要]该文通过全面查阅国内外文献,对槟榔的本草文献溯源及考证、古今文献毒性记载、临床不良事件案例、近年来相关毒性实验研究及食用与药用槟榔安全性风险差异等关键点,进行了系统回顾和分析,并对常用槟榔临床安全性病例报告进行了分析。
初步总结了与槟榔及其制剂的安全性相关病例临床特点及潜在的风险因素,笔者提出药用槟榔的临床不良事件较少并具有可控性,但临床应用时仍应严格规范使用并合理配伍,同时加强安全性相关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以更好指导临床安全用药。
[关键词]槟榔;不良反应;安全性评价;风险控制[Abstract]The authors systemically evaluated and analyzed the safety of Areca catechu from domestic and foreign literatures about the herbal origin, toxicity recorded in ancient/current documents, safety case reports of clinical A catechu, experimental studies on toxicity in recent years, and differences of safety risk between edible and medicinal A catechu Subsequently, they proposed a preliminary summary about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potential risk factors of safety related cases of A catechu and its preparations According to the authors, although clinical adverse events of A catechu were fewer and controllable, clinicians shall stillstrictly standardize its application,and rationally combine it with other herbs, while strengthening fundamental and clinical studies related to safety, so as to give better guidance to safety application of A catechuin clinic.[Key words]Areca catechu; adverse reaction; safety evaluation; risk control槟榔Areca catechu L,别名槟榔子、宾门、仁频等,2015年版《中国药典》记载中药槟榔为棕榈科植物槟榔的干燥成熟种子,春末至秋初采收成熟果实,用水煮后,干燥,去除果皮,取出种子后干燥即得。
中医解槟榔

中医解槟榔槟榔本来就是一味中药,但今时槟榔却以食品而大行其道。
我的理念是,作中药用的槟榔是安全的。
最近槟榔成了最热门的话题。
2022年9月10日,歌手傅松因口腔癌去世,终年36岁。
傅松曾在其社交平台上表示自己的口腔癌系槟榔所致,呼吁大家“珍惜生命,远离槟榔”。
2022年9月20日媒体报道,多地市场监督管理局表示:“食品经营者不得销售食品包装和标签标识的槟榔制品。
”禁售槟榔成为大势所趋,千亿产业被强行按下了暂停键。
说起槟榔,历史很久。
槟榔是一位中药,据说当年汉武帝发兵征南越,士兵就尝试过用槟榔解军中瘴疠。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槟榔都被人们称为“四大南药”之一。
从三国以来,不少医书都记载了其辟膻、消食、去虫、除瘴的功效。
关于槟榔的功效,明代大医张介宾在《景岳全书》中有详细的详述:“味辛涩,微苦微甘,气微温。
能消宿食,解酒毒,除痰癖,宣壅滞,温中快气。
治腹胀积聚,心腹疼痛喘急,通关节,利九窍,逐五膈、奔豚、膀胱诸气,杀三虫,除香港脚,疗诸疟瘴疠湿邪。
”为什么有人会喜欢嚼槟榔?分析其原因,一是其有很好的咀嚼性,让人喜欢。
特别是紧张、焦虑时,嚼槟榔可以缓解心里的压力;二是现代研究发现,槟榔果中含有大量生物碱,其在体内水解后会与大脑中的某种受体结合、令人产生兴奋愉快的感觉,作用机制比较类似烟草等成瘾品,初次尝试会不舒服,但适应后便会逐渐习惯。
古人就曾经对嚼槟榔痴迷。
比如,嘉庆皇帝甚至直接把槟榔写到了折子上的御批里:“惟槟榔一项,朕时常服用,每次随贡呈进,毋误”。
那么,为什么嘉庆皇帝没有患上口腔癌呢?分析其原因,一是他可能嚼的时间不长;二是古人寿命不长;三是可能嚼食的是槟榔青果,而不是石灰水等强碱泡制而成的。
那么,为什么嚼槟榔会导致口腔癌呢?一方面,槟榔内含生物碱,除了会破坏牙釉质和牙周结构,还是一种细胞毒剂,会刺激口腔纤维化,诱发口腔癌变。
另一方面,早期槟榔熬制的过程会用到石灰水等强碱,再加上粗纤维对口腔黏膜的持久损伤,其腐蚀刺激性更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OI:10.19540/ki.cjcmm.20170919.014 网络出版时间:2017-09-19 17:02:49网络出版地址:/kcms/detail/11.2272.R.20170919.1702.028.html[收稿日期] 2017-08-19[基金项目]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5年度行业科研专项(201507004-1)[通信作者] 张力,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药物警戒与临床评价,E-mail: yty0616@[作者简介] *孙露,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医药治疗内分泌代谢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E-mail: 673307349@中药槟榔及其制剂的安全性系统评价孙露1,宋海波2,张力1* ,黄举凯1,王景霞3,杨晓晖1,孙桂波4,高学敏3,孙晓波4(1.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北京 100078; 2.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药品评价中心,北京 100045;3. 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4. 中国医科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北京 100193)[摘要] 该文通过全面查阅国内外文献,对槟榔的本草文献溯源及考证、古今文献毒性记载、临床不良事件案例、近年来相关毒性实验研究及食用与药用槟榔安全性风险差异等关键点进行了系统回顾和分析,并对常用槟榔临床安全性病例报告进行了分析。
初步总结了与槟榔及其制剂的安全性相关病例临床特点及潜在的风险因素,笔者提出药用槟榔的临床不良事件较少并具有可控性,但临床应用时仍应严格规范使用并合理配伍,同时加强安全性相关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以更好指导临床安全用药。
[关键词] 槟榔;不良反应;安全性评价;风险控制Safe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reca catechu and its related preparations:a systematic reviewSUN Lu1, SONG Hai-bo2, ZHANG Li1, HUANG Ju-kai1, WANG Jing-xia3, YANG Xiao-hui1,SUN Gui-bo4, GAO Xue-min3, SUN Xiao-bo4(1. Dongfang Hospital Affiliated to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078,China; 2. Center for Drug Reevaluation, CFDA, Beijing 100045, China; 3. Beijing University of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029, China; 4. 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Institute ofMedicinal Plants, Beijing 100193, China)[Abstract] To systemically review and analyze the safety of Areca catechu from the literatures home and abroad about the herbal origin, toxicity recorded in ancient/current documents, safety case reports of clinical A. catechu, experimental studies on toxicity in recent years, differences of safety risk between edible and medicinal A. catechu. This study proposes a preliminary summary about the features of safety related cases in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potential risk factors of A. catechu and its related preparations. The author suggest s that the clinical adverse events of A. catechu are few and controllable. But we should a lso be strictly apply it in clinic and rationally combine it with other medications. At the s ame time, we should also strengthen the fundamental and clinical research to better guide th e usage of A. catechu in clinic safely.[Key words] Areca catechu L.; adverse drug reaction; safety evaluation; risk control 槟榔Areca catechu L.,别名槟榔子、宾门、仁频等,2015年版《中国药典》记载中药槟榔为棕榈科植物槟榔的干燥成熟种子,春末至秋初采收成熟果实,用水煮后,干燥,去除果皮,取出种子后干燥即得。
其味苦、辛,性温。
归胃、大肠经,具有杀虫消积,行气,利水截疟的作用,可用于治疗肠道寄生虫病,食积气滞,泻痢后重,水肿脚气和疟疾,用法用量为3~10 g;驱绦虫、姜片虫30~60 g[1]。
目前该药及其成方制剂四磨汤广泛应用于临床,其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研究也备受重视。
本文从源流品种、古今文献记载和相关毒性等方面进行系统分析和评价,针对目前临床应用和存在的安全性研究问题现状,提出相关控制风险措施。
1 源流考证及古籍研究槟榔首载于《上林赋》,名“仁频”。
入药始载于李当之《药录》,时称为“宾门”。
关于槟榔品种生源古代文献记载并无争议,考证其渊源多言其生于海南。
《别录》列入中品,谓:“味辛温,无毒,主消谷逐水,除痰癖,杀三虫,伏尸,疗寸白,生海南”;《本草经集注》载:“此有三、四种:出交州,形小而味甘;广州以南者,形大而味涩;核亦有大者,名猪槟榔,作药皆用之。
又小者,南人名蒳子,俗人呼为槟榔孙,亦可食”;《本草图经》谓:“槟榔生南海,今岭外州郡皆有之”;《宝庆本草折衷》载:“李当之云一名宾门。
生南海,即广地。
及东海、昆仑、岭外、交、夔州。
味辛、甘、苦、涩,温,无毒”。
槟榔命名以“槟榔”者居多,也有以“白槟榔”《药性论》、“橄榄子”《食疗本草》、“洗瘴丹”《药谱》、“槟榔仁”《外台秘要》、“槟榔子”《本草纲目》等为名。
槟榔属于棕榈科槟榔属植物,目前我国槟榔属有2种,即槟榔A. catechu和三药槟榔A. triandra。
目前槟榔入药品种为第1种,三药槟榔植物常作为观叶植物。
《中国药典》自1953年版即收载,至2015年版已历经9次修订,槟榔的临床标准已趋于成熟。
古代文献中未涉及槟榔毒性记载,普遍认为无毒,仅少数典籍提及“发热、伤元气、损真气”副作用,使用宜忌中有提及气虚体弱者不宜用、非其适应症者勿用之。
如《食疗本草》:“多食发热”;《本草汇言》:“多用大伤元气”;《本草蒙筌》:“槟榔,久服则损真气,多服则泻至高之气”;《本草经疏》:“性能坠诸气至于下极,病属气虚者忌之,脾胃虚虽有积滞者不宜用,下利非后重者不宜用,心腹痛无留结及非虫攻咬者不宜用,疟疾非山岚瘴气者不宜用,凡病属阴阳两虚,中气不足,而非肠胃壅滞宿食胀满者,奚在所忌”;《得配本草》:“疟非瘴气,气虚下陷,似痢非痢者,禁用”;《本草分经审治 通行经络》:“凡气虚下陷者宜慎用”。
纵观古代医籍,槟榔相关的毒性论述并不多见。
2 临床安全性相关记载与病例报告分析本文采用中国生物医学光盘数据库(CBMdisc)检索中文题录,以“槟榔”或“四磨汤”合并“副作用”、“不良反应”或“毒性”或“中毒”或“安全性”为主题检索词,系统全面检索1987—2017年医药期刊中有关槟榔及其制剂的安全性相关文献284篇,通过阅读题录及摘要,将所需文献通过中国知网、维普、万方数据库获取全文;英文文献利用PubMed进行检索,以“Areca catechu L” or “Areca” or “Simotang oral liquid”or“Simo Decoction”为主题词,限定研究对象为人类,检索出1946—2017年共1 559篇文献,但未筛选到有关槟榔及其制剂的不良反应病例报告的文献。
最终纳入明确使用药材槟榔及其制剂的临床报道文献,排除综述性文献、重复性病例报告,共检索到与中药槟榔相关的临床安全性病例报告仅5篇,由于均为个案的不良事件报道,临床表现各异,因而难以统计其不良反应所占比例。
而目前国内外有关嚼食槟榔与口腔黏膜病变、口腔癌等口腔健康问题的流行病学研究则较为广泛,且已证实嚼食槟榔与口腔癌等口腔病变有着直接关联[2-3],以及诱发如过敏反应、哮喘、帕金森等多种表现的个案病例报道。
因嚼食槟榔与药用槟榔之间存在多方面显著差异,两者间的安全性问题应区别对待。
2.1现代文献安全性相关病例报告2013年4月25日多家新闻媒体相继报道“汉森制药四磨汤含一级致癌物槟榔为婴幼儿广泛用药”[4]事件,指出该药方中所含槟榔曾在2003年被世界卫生组织的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ARC)认定为一级致癌物[5],而引发了国内对槟榔致癌问题的高度关注。
值得区别对待的是,IARC认定的槟榔致癌性是基于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槟榔研究报告,针对的是长期嚼食(暴露)槟榔条件下所致,从而使得医学界长期以来怀疑嚼食槟榔与致癌之间的因果关系得到确认。
槟榔有食用与药用之分,早在20世纪60年代食用槟榔已被证实可诱发口腔病变、口腔癌[6],此后关于槟榔“三致(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逐渐引起人们关注。
但药用槟榔与食用槟榔在安全性风险因素的诸多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而结局也不同。
目前现代文献记载中未见中药槟榔临床使用有致癌等明显毒性作用,仅为几例临床不良事件个案报道,具体如下。
2.1.1 药材毒性2.1.1.1 药材相关的临床不良反应病例报告严国维等[7]报道,患者女,15岁,因严重贫血、心功能不全及钩虫感染,采用中药槟榔煎剂驱虫,首次空腹口服60 g槟榔煎剂约300 mL后,即出现上腹不适,恶心、呕吐,流涎、出汗,血压升高,肌注阿托品0.5 mg后症状缓解。
5 d后又空腹服30 g槟榔煎剂约100 mL,随后腹痛、恶心、流涎、烦躁、呼吸急促、咳稀薄粘痰、尿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