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学习内经

合集下载

背诵黄帝内经的技巧

背诵黄帝内经的技巧

背诵黄帝内经的技巧
背诵黄帝内经是一项有益的学习任务,不仅能够增加对人体生理、病理、养生等方面的知识,还能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

以下是一些建议,帮助您更好地背诵黄帝内经:
1. 制定计划:为了确保背诵过程有条不紊,可以制定一个详细的计划。

将黄帝内经分为若干部分,每天分配一定时间进行背诵,逐步完成任务。

2. 理解记忆:在背诵之前,尽量对黄帝内经的背景、内容、意义等进行了解和分析。

这将有助于加深对经文的理解,从而提高记忆效果。

3. 划分段落:将黄帝内经划分为若干段落,以便于记忆和复习。

对于每一段落,提炼出关键信息,有助于整体把握和记忆。

4. 创造口诀或歌诀:将黄帝内经中的重要观点、理论等转化为口诀或歌诀,便于吟诵和记忆。

5. 图文结合:结合黄帝内经中的内容,绘制相关图表、示意图等,以便于理解和记忆。

6. 实践运用:将黄帝内经中的理论应用于日常生活和养生保健中,加深对经文的理解和记忆。

7. 互动交流:与同学、老师或家人分享背诵过程中的心得体会,互相提问、讨论,提高记忆效果。

8. 定期复习:背诵过程中,定期回顾已学内容,加强记忆。

可以使用默写、复述等方式进行复习。

9. 保持兴趣:在学习过程中,保持对黄帝内经的兴趣和热情,有利于提高背诵效果。

10. 耐心坚持:背诵黄帝内经需要时间和耐心,切勿心急求成。

坚持努力,逐渐掌握这部医学经典。

背诵黄帝内经需要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同时要保持耐心和兴趣。

学习《黄帝内经》五步法

学习《黄帝内经》五步法

学习《黄帝内经》五步法郑红斌【摘要】Objective] The primary objective of this article is to explore the learning method of Inner Canon of Huangdi and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studying classics of TCM. [Methods] To summarize the experience of teaching and participating in quiz of Inner Canon of Huangdi; to conclude reading, cognizing, identifying, mastering, and using into a five steps learning method; to elaborate the application and extending of every step. [Results] The five steps learning method is effective and practical, progressive and comprehensive. [Conclusions] Following the five steps learning method, learning process will be simplified, learning efficiency will be improved and learning achievement will be consolidated.%[目的]探讨《黄帝内经》研习方法,提高中医经典学习效率。

[方法]总结《黄帝内经》教学及经典竞赛辅导体会,归纳学习《黄帝内经》诵、解、别、明、彰五步法,详细阐明各法的应用与拓展。

学习《黄帝内经.养生》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学习《黄帝内经.养生》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学习《黄帝内经.养生》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2009-04-17 20:30《黄帝内经》的养生提倡的是一种健康的生活习惯。

具体表现可以归为书中三个方面,即“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第一、饮食有节。

即饮食要有规律,要有节制。

大圣人孔子曾经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就是吃东西一定要吃精致、美味、可口的食物。

吃肉时一定要把肉切成很细的丝,这样才有助于消化。

《吕氏春秋》中则说过:“食能以时,身必无灾”。

《尚书》也主张“食哉唯时”。

这两句话的大概意思,就是说按照一定时间有规律的进食,能使人体建立起条件反射,可以保证消化、吸收功能有规律地进行活动。

我国传统的进食方法是一日三餐,若能严格按时进食,不随便吃零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则消化功能健旺,于身体健康大有益处。

第二、起居有常。

这里的起居不仅指起床、睡觉,还包括日常的活动。

起居要有常规,不能混乱。

起居有常主要指入睡和起床要有规律。

每个人应根据季节的变化和自己习惯,按时入睡起床。

老年人最好要养成午睡的习惯。

另外要尽力戒烟限酒,讲究卫生,多喝开水,保持体内良好的新陈代谢。

在穿着方面,要天人相应,不可因赶时髦而随意增减衣服。

起居有常也包括有规律的生活,既合乎人体生理活动,也有利于维护中枢神经系统和植物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使人体的新陈代谢正常。

人的精神和身体就能循其道而长盛不衰。

反之,如果一个人生活散漫,暴饮暴食,起居无常,对自己又恣意放纵,想要延年长寿是不可能的。

第三、不妄作劳。

这句话是说劳动或者运动不能过量,也就是要适度,过犹不及。

无数事实证明,以妄为常,会导致早衰甚至早逝,所以要提倡“四戒”:一戒烟、二戒酒、三戒赌、四戒玩。

翟中明先生道:““四戒”,别人以为戒出了“苦行憎”般的生活,以为清苦,但愚自得其乐。

戒出了淡定与从容,戒出了洒脱与豁达,超然物外,不拘泥于世俗,保持一份矜持、清冷的气质。

我无法左右别人,只想倡导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任何事物,有得有失,但当发生了根本性逆转,失大于得,戒之可也!”。

张登本《黄帝内经》学习笔记1-4怎样学习《黄帝内经》?

张登本《黄帝内经》学习笔记1-4怎样学习《黄帝内经》?

张登本《黄帝内经》学习笔记1-4怎样学习《黄帝内经》?一、就黄帝内经本身提出学习和研究经典著作的方法。

1、“三掌握”学习法。

《著至教论》专门讲研究如何学习和教学的收获,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道:广义而言,研究天地万物运行变化规律和理论法则方面的知识。

就医学而言,是专门研究《黄帝内经》当中所建构的医学知识道理。

为什么把“三知”称为“三掌握”?知:不是知晓、知道、了解的意思,此处是掌握、驾驭和控制的意思。

比如封建社会把一个地区最高行政长官称之为知州,知府,知县等。

1)上知天文:包括宇宙的形成,天体的结构、日月星辰运转规律、历法等知识,要予以掌握,因为这些都是影响人类生存环境乃至人类的生命活动规律。

因此,运用运气理论来指导临床,就是这一方法的具体体现。

所以,学习《内经》对内经中涉及到的天文知识、地理知识、历法知识等的掌握都是属于上知天文。

2)下知地理:在此是指人类生存的环境中的地形地貌、地域气候、地域当中动植物的分布等。

学习医学知识时,要对人类不同的生存环境予以了解,并把它运用到医学知识领域当中。

因为人类生存环境不仅是影响人的体质类型,影响治疗药物的选择,还是影响人的身体健康状况以及寿命长短的重要因素。

3)中知人事:包括人的形体结构特征、生理病理特征、体质特征、以及机体对于各种治疗反应性的差异等,还包括影响人类生存的社会环境,个人的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变化等。

这些都影响着人类的心理活动,影响着人类的健康。

2、“三结合”学习法主要见之于《素问》第三十九举痛论。

黄帝和岐伯交谈时明确指出“余闻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

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

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

如此,则道不惑而要数极,所谓明也。

”两个验字和合字,其内涵是一致的,强调了一种应验结合的意思。

能做到这三结合,对医学道理来讲,就不会迷惑。

对医学道理中最重要的理论和医学技术能穷极它,彻底的掌握它、了解它,并能够予以应用,就是级的意思。

《黄帝内经》学习指南

《黄帝内经》学习指南

学习指南二、课程概述和基本信息1、课程主要内容:《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它比较全面地阐述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学术思想和思维方法,不仅对中医学术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而且至今仍有学术研究和临床指导的重要价值,是学习中医学的必读之书。

《内经选读》选取原著中理论意义大、指导实践作用突出的篇节组成,分为九个单元,主要学习内容包括宝命全形、阴阳应象、藏气法时、血气精神、经脉之道、百病始生、病之形能、脉要精微及异法方宜。

附篇介绍了《内经》注家和注本以及《内经》的现代研究概况。

2、基本信息:课程名称:内经选读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学分:4 分总学时:56 学时(在线学习30学时、线下讨论26学时具体安排详见本文档教学安排导航表,以及教学大纲、教学日历和每学期相应的班级群/课程通知)授课对象: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临床医学、针灸学专业的本科三年级学生必备的学科知识要求:学生需要学习过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课程,具备一定的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和中医思维。

必备的技能要求:学生需准备在线学习的电脑,熟练应用网站、学习管理系统、office、微信等软件技术。

教师介绍及详细信息:授课教师详细信息见首页“教学团队”板块内容。

每学期请同学们在第一次课上进行自我介绍。

课程联系人:赵老师,邮箱zhxh311@。

答疑时间:每周三晚上,内经教研室。

并请关注相应的班级群、微信群消息。

课程要求与师生沟通规则本课程面向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临床医学、针灸学专业的学生,是专业基础课。

课程包含30学时的线上学习,要求熟练使用网络,能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线上学习任务,如视频浏览、自测题和作业等,积极参与在线讨论。

课程包含26学时的线下学习,涉及小组讨论与互评、班级交流、个人ppt汇报等,要求能够积极参与团队活动,客观评价他人学习。

本课程包含30学时的线上学习,严禁由他人代替线上学习、或者代替他人进行线上学习。

一旦发现违规者,本门课程成绩不合格。

学习《内经》方法

学习《内经》方法

学习《内经》方法学习《内经》方法《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第一部冠以中华民族先祖“黄帝”之名的巨著,是中医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下面是学习《内经》方法,随小编来看一下吧。

1 体质《内经》非常重视对人体质的观察。

每个人都有其自身的体质。

关于这一点,许多香港人都有留意到。

香港人总喜欢说:“此人属寒底、彼人属热底。

寒底的人不可随便服食寒凉之物;热底的人则不可随意服食燥热之品。

”其实关于人的体质,不仅只有寒热之分。

如体瘦、舌体较细的人,多属阴虚体质。

故医者在治疗此类病人时应注意“阴虚往往可致火旺”这一点,要小心运用燥热伤阴之品。

又如肥胖的人,或俗称“两头尖”的人(即肚子特别肥胖,而显得头足细小的人),此类人多有痰湿,运用滋阴之品时就要特别注意了。

《内经》中有许多内容是描述人的体质的,如《灵枢·阴阳二十五形人》中就从体质的角度把人分成“金、木、水、火、土”等五种类型。

在临床上我们必须要随时观察病人的体质,清代著名医家叶天士在诊病时就相当重视这一点。

2 疾病的传变规律中医认为每个疾病都有自身的传变规律,如《伤寒论》中提及的六经传变、温病学里的卫气营血及三焦传变等。

我认为,疾病的传变规律,基本上是按照五行“相乘”的道理,即“木→土→水→火→金→木”此顺序。

故《金匮要略》言:“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说的正是这一点。

我认为五行间的相生相克本来就有一定的规律,因此在运用五行学说来解释脏腑间的关系时,不能过于盲目。

如“脾土是否为命门之火所生”呢?在中医理论里,真正属火的脏腑是“心”,故在考虑命门和脾的关系时,绝不能因此而忽略了心与脾的关系。

在此附带提出一点。

在当时,《内经》已经相当重视精神环境的改变对人的影响。

如《素问·疏五过论》言:“凡未诊病者,必问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名曰脱营。

尝富后贫,名曰失精,五气留连,病有所并…始富后贫,虽不伤邪,皮焦筋屈,痿躄为挛。

浅谈学习《黄帝内经》的要求和方法

浅谈学习《黄帝内经》的要求和方法
孔 凡 涵
关键词:黄帝内经》 天地人; 《 ; 三才一体; 医学模式; 中医基础理论
d i1 . 9 9 j i n 1 0 -9 4 2 1 . 1 0 9 o :0 3 6 / . s .0 3 8 1 . 0 2 0 . 0 s 文 章 编 号 :0 3 8 1 ( 0 2 - 1 0 2 0 1 0 -9 4 2 1 ) - 2 -3 0 0
十 三度而 有奇 焉 。故大小 月 三百六 十五 日而成岁 。积
隔 ” 王 冰 自序 ) 到宋林亿 等人再 校 正 王 冰所 补 注 的 ( 。 《 问》 , “ 素 时 又 正误 者 六 千余 字 ” 林 亿新 校 正 序 ) 可 ( ,
见 该 书错误 之 多 。再 加之 文字 古 涩 , 以理 解 , 以要 难 所
光 明 中医 2 1 0 2年 1月 第 2 7卷 第 1期
CG M Jn a 0 2 V l 7 1 J MC aur 2 1. o 2 . y
・ 1・ 2
【 典温课 】 经
浅谈 学习《 黄帝 内经》 的要求 和方法
朱 太平 贾晓丽 宁会 香
摘要: 学习《 黄帝内经》 的要求即要明确学习的目的。掌握学习方法包括 4 个方面: ①利用工具书, 读通原文。②结合注家, 借
作 者 单位 : 南 漯 河 医学 高 等 专 科 学 校 第 二 附 属 医 院 ( 河 漯河 42 0 ) 6 30

2 ・ 2
光 明中医2 1 0 2年 1 第 2 月 7卷 第 1期
C G M Jn a 0 2 V l 7 1 J MC a ur 2 1 . o 2 . y
《 文》 说 也是 学 习 内经 时 的重 要 工具 书 , 为 《 因 黄帝 内

《黄帝内经》自学方法介绍

《黄帝内经》自学方法介绍
02
参加线上或线下课程,深入学习
03
实践操作,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
04
定期总结,持续提升学习效果
05
汇报人
感谢您的观看
目的:指导人们养生、防病、治病
内容:涵盖了生理、病理、诊断、治疗、预防等方面的知识
特点:以整体观念和辩证思维为指导,强调天人合一,注重个体差异
学习方法
2
阅读原著
B
D
A
C
阅读顺序:先读《素问》,再读《灵枢》
阅读重点:把握全书的核心思想,如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
阅读方法:精读与泛读相结合,理解与记忆相结合
持续学习:定期回顾和总结,持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中医养生水平
深入学习
3
理解理论
01
阴阳五行:理解阴阳五行的基本概念和相互关系
02
五脏六腑:液的生成、运行和功能
04
经络穴位:熟悉经络穴位的分布和作用
05
病因病机:分析病因病机的类型和特点
06
养生方法:学习各种养生方法和技巧
《黄帝内经》
自学方法
演讲人
目录

了解《黄帝内经》

学习方法

深入学习
了解《黄帝内经》
1
基本内容
地位: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被誉为“医学之宗”
书名:《黄帝内经》
成书时间:春秋战国时期
特点:以阴阳五行为基础,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内容:医学理论、养生之道、疾病防治
成书背景
成书时间:春秋战国时期
成书背景:战乱频繁,疾病流行
联系其他中医典籍
《伤寒论》:了解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
《神农本草经》:学习药物的性味、归经、功效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学习《内经》作者:任应秋《内经》是祖国医学现存文献中一部重要的书籍。

几千年来,祖国医学无论理论研究和临床治疗方面,虽然不断地在丰富,惟其中许多带有根本性质的医学观点,基本上都是渊源于《内经》的。

因此学习《内经》,是学习祖国医学过程中最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步骤。

但是究竟应该怎样学习才较好呢?我既没有很好的成熟经验,只得提出以下几个问题来谈谈,供大家参考。

(一)内容提要《内经》,包括《素问》、《灵枢》两个部分。

《素问》二十四卷,自“上古天真论”起,至“解精微论”止,凡八十一篇(其中第七十二篇刺法论、七十三篇本病沦原缺,至宋才发现这两篇遗文补足,但多数人认为不甚可靠,故坊刻本仍缺)。

《灵枢》十二卷,自“九针十二原篇”起,至“痈疽篇”止,仍为八十一篇。

两部分共一百六十二篇,分析其中所叙述的内容,约而言之,不外十五个方面。

曰阴阳五行,曰五运六气、曰人与自然、曰脏象、曰经络、曰预防、曰病因、曰疾病、曰诊法、曰辨证、曰论治、曰针灸、日药食、曰方剂、曰护理。

其中尤以阴阳五行、人与自然、脏象、经络,病因、辨证、论治、针灸、药食等九个方面最关紧要。

所以如滑伯仁、李念莪、汪昂、薛生白等对《内经》的分类,都未能越此范围。

“阴阳五行”是《内经》的理论基础,它一方面贯彻了朴素的唯物观点,一方面也体现了自发的辩证法思想。

它明确地指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的根源是原始物质的气,事物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阴阳二气对抗的矛盾斗争中发展变化的。

所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因而《内经》里所有十五个方面的内容,无不贯通了这一“阴阳五行”学说。

《内经》里还有一个较突出的整体观念,它认为人生活在自然界中,必然受着自然界运动变化的影响,因而无论言生理、病理,治疗、摄生种种问题,都不能离开“人与自然”这一整体观念而言。

尤其在摄生防病方面它更起着主导作用。

脏象经络,是《内经》对生活着的人体进行观察来研究内脏活动规律的特殊学说。

它虽与现代解剖生理学有近似之处,却不能完全用现代的解剖生理知识来说明它,因为它更重要的是在整体观念下,抽象地阐述五脏六腑、经脉气血等不同机能相互间的…生制”关系,而为临床辨证施治最不可缺少的理论。

病因学说,主要包括六淫、七情、饮食劳伤三个部分,它是了解病变本质及发病规律的主要知识。

辨证论治部分,辨证则以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为纲,如《灵枢·真邪篇》说:…阳胜者则为热,阴胜者则为寒”。

《素问》调经论说,“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等,虽寥寥数语,已深刻地表达出八纲辨证的奥义。

自张仲景著《伤寒论》据此以发挥其大义后,一直到现在都是中医临床辨证的唯一论据。

施治诸理,突出地揭示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至真要大论,五常政大论、六元正纪大论诸篇。

凡有关施治的气味性能、辨证立法、配伍方药、制约适宜、饮食宜忌诸端,无不阔发尽致,而为临证运用的准绳。

关于针灸,《内经》里特别丰富,尤其是《灵枢》还有“针经”之称,可以想见。

单以刺法言,便有刺营、刺卫、输刺、分刺、推引、解结等三十九种之多。

讨论诸病刺法,竟达六十二种,其论刺热性病五十九穴,水气病五十七穴,理论和经验均称卓绝,其中实有丰富的宝藏可以发掘。

《内经》里记载的药物虽不多,而于辨识药物性味的阴阳、喜恶、宜忌诸问题,则櫽栝无遗,故诸家论本草的,无不以此为渊薮。

于此不难看出《内经》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总结了先秦以前的医疗经验,而在于它善于运用古代唯物主义哲学原理,并以自发的辩证法观点给祖国医学奠定了朴实有用的理论基础。

从来就被人们尊之为“经”,是很有道理的。

(二)阅读方法《内经》的内容已如上述,而其整个内容之中又都是贯穿着古代朴素的唯物辩证哲学思想——阴阳五行学说的,因而阅读《内经》就是根据阴阳五行学说来说明人体生理现象、心理现象、病理现象的,它认为人体的生命变化是按照阴阳的对立,五行生制的原则进行的。

而自然的变化和生命的变化,都是息息相关的,因而《内经》的整体观念非常强。

它认为人体脏腑的内在联系,以及和外界的联系,都是有机的统一整体。

这是阅读《内经》最基本的关键问题。

《内经》是秦汉以前的文字,应具有辨音读、明训诂的知识,才能对《内经》的文字作出较正确的理解,因经中文字,同此一字,平仄不同,意义悬殊,同此一句,句读离合,词义迥别。

如阴阳别论篇云;“三阳三阴发病,为偏枯痿易”。

“易”应读为“施”,施即驰字。

《毛诗·何人斯篇》:“我心易也”,释文云:“易,韩诗作施”。

《尔雅释诂》:“驰,易也”。

释文,驰本作施,是易、施、驰三字,古通用。

王冰注为变易,便失经义。

又如痹论篇云:“逢寒则虫”,虫,即痋字,音义均与“疼”字同。

王冰注云:“虫谓皮中如虫行”,都由不辨音读,而望文生义耳。

所谓训诂,即是正确地以今语解释古语,如诊要经终论篇云:“十一月,十二月,冰复,地气合”。

复,与“腹”字通,作厚字解。

《礼记·月令篇季冬》云:“冰方盛,水泽腹坚”,郑注:“腹厚也”。

又云:“中心者,环死”。

环与还通,还死,犹言顷刻即死。

王注;“气行如环之一周则死”,不通之至。

凡此之类,不胜枚举,以此说明不辨音读,不明训诂,要想正确地理解《内经》文字,是有不少困难的。

《内经》虽是谈理论的书,但绝非空洞浮泛的理论,而多半都是有指导临床实践的现实意义的。

因而理解《内经》文字,一应以符合临床实践为准则。

如玉机真脏论云:“疝瘕,少腹冤热而痛,出白”。

出白,犹言出汗,因剧烈的疼痛而致大汗也。

白、魄、古通用,这里的“出白”,和生气通天论的“魄汗”,意同一义。

故《淮南子》亦有“白汗交流”的话。

疝证痛而汗出,这是临床习见的事,而旧注谓“便出色白淫浊之类”,便非习见的事实了。

又如生气通天论云:“膏粱之变,足生大丁”。

王注谓:“丁生于足者,四支为诸阳之本也”。

这也不是临床事实,这个“足”字,只是义同“乃”字的虚字而已。

所以说,我们要吸收《内经》的理论,统以能够指导临床为标准。

否则,不能强作解人,而侈谈臆说。

《内经》共一百六十二篇,每篇各有其命题的中心思想,而一篇又由若干段、若干节来组成。

每一段每一节,无不有其重点的旨意,均须一一渗透,得其旨意所在,才算是有了心得。

如第一篇上古天真论,主要在阐发如何保养真精,来延长人类寿命的问题。

全篇由四大段组成,第一段说明人类生命的修短,完全决定于自己如何讲求卫生之道,绝非幸邀可致的。

第二段指出卫生之道,是可以通过教育,使人人都能掌握。

第三段言先天禀赋不完全可恃,最可恃的还是在注意讲求卫生之道。

第四段指出不同程度的讲求卫生之道,都可以获得不同程度的较高的寿命。

其他各篇,均应如此会悟贯通,才能逐次地窥其全貌。

既领悟其各篇的全貌后,还要更深入的、系统的、分类的撷取其资料,使我们能够充分地掌握它。

如前所述,《内经》的主要内容,不外乎阴阳五行、五运六气等十五大类,便将各篇里有关各类的内容,分别摘录成为资料卡,各以类从,分别归档,而每一大类中,又要分做若干分目、子目,使其既细致又系统,如阴阳五行是一大类了。

凡《内经》中有关阴阳五行的文字,都应归于这一类,类里分做阴阳、五行两个分目,每一分目里又据其不同内容建立若干子目,这样便能把《内经》的全部内容具体掌握了。

掌握了以后,无论于治疗、于科研,都有绝大裨益,这实为研究《内经》最不可少的工作。

如杨上善、李东垣、罗天益、滑伯仁,张景岳等,都下过这种工夫,只是他们都限于历史条件,不可能充分运用科学方法来分析归纳就是了。

(三)选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读书能得善本,对于做学问是很有帮助的。

什么叫做善本呢?张之桐曾说:“善本非纸白版新之谓,谓其为前辈通人用古刻数本,精校细勘付椠,不殊不阙之本也。

故善本之义有三:一足本,无阙卷,未删削,二精本,精校精注,三旧本、旧刻旧钞”(见《輶轩语》)。

因此,我们谓之善本,主要是指经过通人的精校细勘本而言。

从版本的历史价值来讲,无论《素问》、《灵枢》,现在都还可以得到较古老的刻本。

如《素问》有宋嘉祐刊本,绍定重刊本,金、元、明各种刊本。

《灵枢》亦还可以看到元代至元庚辰刊本,明成化、嘉靖等刊本。

但据我看来,都不十分高明,残阙的地方还是不少。

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年出版的《素问》,是根据明嘉靖二十九年庚戍武陵顾从德翻宋刊本影印的,《灵枢》是据明赵府居敬堂刊本影印的。

商务印书馆1954年出版的《素问》,是据四部丛刊影印顾本复加校刊而排印的,《灵枢》亦是据赵本排的。

两者比较,后者排印本的校勘工作,略优于前者影印本。

因而顾刻本《素问》,赵刻本《灵枢》,较为一般所熟悉。

若以善本的标准衡量,顾赵两刊本仍嫌其不足,我介绍几个善本的刻本如下:摹刻宋本《素问》,光绪甲申京口文华堂刊本。

这是丹徒赵云生据蒋宝素医家所藏宋椠本而摹刻的,不仅字体端整,粗看一过,确较顾本为优。

如卷十一举痛论“脉寒则缩绻,缩绻则脉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

顾本缺末句“绌急”二字,而摹刻本则补足完好。

六元正纪大论“天气反时,则可依时”句,顾本误“依则”,而摹刻本不误。

标本病传论“先病而后生中满者”句,顾本误“后先”,而摹刻本不误。

虽然摹刻本与顾本同样存在错误的也有,但确要少得多。

(按:浙江有此复刊本,较劣。

)黄校《内经鍼刺》光绪甲申黄以周校刊本,即《灵枢》。

书末附《素问遗编》。

字划最为端正,全书胍不作脉,痹不作瘁,决不作决,飧不做殓,医籍中校刻如此其精者,实少见。

钱校《黄帝素问二十四卷附校记》守山阁单刻本咸丰二年刊、钱校《灵枢经二十四卷附校记》守山阁单刻本咸丰二年刊。

两书均为金山钱熙祚校刻,钱校多据《难经》、《甲乙经》以及两书相互校勘,《灵枢》的残缺甚于《素问》,而钱氏于《灵枢》的校勘,独多,尤为难得。

两书的校勘记,当顾尚之作,于王冰注及新校正语,都有所补苴纠正。

无论其为或引旧说,或出己见,均极精当。

因此这两部校刻本,对于治《内经》的帮助;很大。

原刻本已不易得,惟中医学会戊辰影印本还有流通的,在古旧书店里时或可购。

《内经评文》光绪戊戌皖南建德周氏刊本。

全书仍照《素问》、《灵枢》原本分卷,为周学海澂之氏所评。

这个刻本的优点有二:首先是把每篇文字,按其内容分做若干段节,读起来易于理解,这工作姚复庵也做过,但有删削不如周氏的完整,其次是校刊较好,基本上错误很少,断句亦较正确。

过去商务印书馆排印本的断句坏,不可从。

至于他用乡学究评点文章的方法,架空臆说,那是没有多大用处的。

我们选用这个刻本的优点,不取其缺点,对我们读《内经》仍有帮助。

惟这刻本单独发行较少(我曾得一部,印制极精),一般都在《周氏医学丛书》里,而《周氏医学丛书》既有原刊本,亦有影印本,时而可以买到。

以上这四种刊本,都是《内经》较好的读本。

从这几部刻本入门阅读,必然会获得与阅读一般坊刻本不同的另一境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