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学习养生之道
黄帝内经养生秘诀

黄帝内经养生秘诀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学的宝典。
作为一部非常重要的养生经典,黄帝内经包含了丰富的养生秘诀,这些秘诀可以帮助我们保持健康、延年益寿,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养生之道。
一、养生要找准本源黄帝内经中最为基础的养生秘诀,是找到身体健康的根本所在。
黄帝内经中说道:“天之所生也,品物分也,为人父母也。
地之所生也,金石草木之类也。
人者,天地之大也,与万物同体,而又为天地之宗。
”这个意思是说,人是天地之间的衔接点,是万物之灵,任何一个人的身体健康,都必须与天地紧密相连。
因此,养生的第一步便是找准身体健康的根源。
二、多喝温水黄帝内经中还强调了多喝温水的重要性,指出了人体要保持健康必须喝足够的水,不能让身体因为缺水而出现问题。
特别是在寒冷的冬季,多喝温水更是必不可少。
此外,黄帝内经中还提出了“朝食温,夕食凉”的饮食观念,即早餐尽量吃些温性的食物,晚餐则应以凉性的食物为主,以此保持身体平衡,防止体内湿热的产生。
三、运动加强体质黄帝内经中还提到了运动的必要性。
按照黄帝内经的要求,人们是应该通过运动来加强体质的。
这有助于促进身体排出毒素,提高免疫力,增强体内的血液循环,改善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的功能,使身体更加健康。
四、为发现疾病保持警惕黄帝内经中还特别强调了要保持警惕,发现疾病要及时治疗。
尽管人们努力生活健康的生活方式,疾病还是时常会来临,身体也会出现各种异常情况。
黄帝内经建议人们应该注意发现疾病的早期症状,及时寻求医生的帮助,及时治疗,预防和防止疾病的发生。
五、食物调节身体健康黄帝内经中还介绍了食物在养生过程中的重要性。
黄帝内经提到,每个人都应该根据自己的体质状况,选择适合自己的食物,以达到调节身体健康的目的。
食物对于身体健康的影响非常大,选择健康的食物可以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防止各种疾病的发生。
六、天然草药治疗身体不适黄帝内经中还提到了使用天然草药治疗身体不适的方法。
当身体出现了不同的健康问题时,建议使用天然草药,以治疗和缓解身体病痛,尤其是对于一些常见的小病症,如感冒,便秘等,黄帝内经中的多种草药都可以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减少药物的副作用。
中医养生之道借鉴《黄帝内经》的意义

中医养生之道借鉴《黄帝内经》的意义中医养生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通过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达到预防疾病、保持健康的目的。
《黄帝内经》是中医养生的经典之作,它系统地总结了中医养生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对于我们今天的养生保健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首先,《黄帝内经》强调了养生的基本原则。
它提出了“阴阳平衡”、“五行调和”、“精气神充足”等原则,这些原则成为了中医养生的基石。
在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容易导致身心失衡。
通过借鉴《黄帝内经》的原则,我们可以调整生活方式,保持身心健康。
比如,我们可以通过合理的饮食搭配,保持阴阳平衡;通过适当的运动,调和五脏六腑的功能;通过调节情绪,保持精气神的充足。
这些原则不仅适用于中医养生,也适用于现代人的健康保健。
其次,《黄帝内经》提出了养生的具体方法。
它详细介绍了针灸、推拿、草药等中医疗法,这些方法在中医养生中被广泛应用。
比如,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穴位,调节气血运行,达到养生保健的效果;推拿可以通过按摩经络,舒缓筋骨,促进血液循环;草药可以通过调理脏腑,补充营养,增强体质。
这些方法在中医养生中被证明是有效的,而且具有较少的副作用。
借鉴《黄帝内经》的方法,我们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养生方式,提高身体的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此外,《黄帝内经》还强调了养生的时间和环境。
它指出,人体的生理活动和自然界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比如,春季是生发之时,适宜进行调养;夏季是长养之时,适宜进行锻炼;秋季是收敛之时,适宜进行养肺;冬季是藏伏之时,适宜进行养肾。
此外,它还强调了养生的环境,比如要避免寒冷、湿气等不良环境对身体的影响。
这些观点在现代养生保健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们可以根据季节的变化,调整自己的养生方式;在选择居住环境时,考虑空气质量、水质等因素,创造一个良好的养生环境。
总的来说,《黄帝内经》对于中医养生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它系统地总结了中医养生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养生智慧。
向黄帝内经学习养生之道感悟养生智慧

养生智慧
我个人认为养生,不仅仅要学 习养生知识,还是要学习养生智慧, 更要感悟养生之道。 因为将简单的事情复杂化叫知 识。将复杂的事情简单化叫智慧。 其实学习养生应该是学习养生 之道,从《黄帝内经》中参悟养生 智慧才是根本,而不仅仅是养生知 识。 大道至简,道不远人。因为越 简单的事物越接近事物的本质,而 且道就在我们的身边。
习性造病,积劳成疾(三)
▲ 不要急躁,更不要抱怨。求果不如注重因。好比 一个误区,犹如拜佛取经进入了小雷音寺,而非大雷 音寺。 ▲ 养生好比保养自己的爱车。你定时保养自己的爱 车,为什么没有时间养护自己身体。如学习养生之道, 不生气,好好吃饭,好好睡觉,适量运动等等。 ▲ 其实聪明的你不妨可以做一个对比:你有时间, 有勇气,有精力和金钱去排队挂号、看病、抓药、煲 药、吃药。为什么没有时间去反思自己生活中的坏习 惯,为什么没有时间每天锻炼身体去养生防病呢? ▲ 有时养生是一种舍得的哲学。因为有时有舍才有 得。如果舍去不睡觉打通宵麻雀、上网熬夜的坏习惯, 不会不收获健康。
▲正气内存,邪不可干。
▲扁鹊的故事 ▲上工治未病,中工治欲病,下工治已病。
扁鹊三兄弟的故事
有一次,扁鹊到了魏国。魏文王接见了他,问道:“听闻 你家中有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但不知哪一位的医术最好 呢?” 扁鹊答道:“我大哥医术最好,我二哥排第二,三兄弟中 我医术最差。” 魏王觉得奇怪:“那么为什么你会最出名呢?” 扁鹊答道:“我大哥,于病情发作之前就进行处理,使周 围的人疾病消弥于无形,外人无从知晓,所以只有我们家里面 的人才知道他的医术最高。而我二哥,在病情还十分轻微时, 就将疾病治愈,在他手上,疾病不能发展成大病、重病,所以 周围的乡亲都认为他只能治小病,所以名声只限于本乡。只有 我,到了病情比较明显,或者比较重的时候,才知道病因,而 运用药物、针灸等方法治好重病、难治之症,大家都以为我的 医术高明,所以我的名声响遍数国。”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道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道《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之一,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那么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
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我国古代道家理论的根底之上的,反映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
君主之官:心养生之道我们下棋的时候,不管是丢了车,还是丢了马,只要老帅还在,这棋就没输;但老帅被对方吃掉了,你的车马炮再多,也是输了。
心在人体五脏中的地位就像棋盘中的老帅,因此《黄帝内经》满意为“君主之官”,掌管全身的气血运行。
中医说心藏神,心的气血充盈,神得以修养,那么人就头脑清楚、神思敏捷、睡眠香甜。
反之,如果人记忆力下降,睡眠浅而多梦,那就说明心气、心血不够用了,要赶快补充。
中医认为,大喜伤心。
这就是说,过度惊喜会使心功能受损,比方范进中举就是大喜伤心的典型例子。
心开窍于舌。
中医通过观察舌的形态与色泽变化,还有语言表达的流利程度来判断心的功能状况。
比方舌尖经常溃疡的人,就是心火旺;讲话时频繁出现断点,就是太疲劳了,心气虚弱不够用了;舌根下的静脉色泽紫黯而曲张,说明心血管多有硬化。
心火系统功能异常,常出现以下病症:心慌心悸、心前区疼、嘴唇指甲发青、口舌生疮、失眠多梦、神经衰弱、冠心病等。
那么出现这些病症,中医有哪些好的方法呢?根据天人合一的五行养生文化,红枣、红椒、赤豆、樱桃、鸡鸭血、桂圆等红色的食品和“呵〔he〕”这个发音都与心相关,归属于心火系统,故能补心。
清心火最正确的食物是莲子和苦瓜,他们都是苦味的,苦味入心经也归属于心火系统,能够清泻心火。
日常生活中多发“呵〔he〕”这个音对心功能也有帮助。
在身体内部我们可以通过敲心包经、摩内关、撞大陵、拍极泉的简易方法来推动心气、心血的运行。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思想,中医养生论文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思想,中医养生论文引言关于养生之道,早在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中就有精辟的论述,如上古天真论篇曰:“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1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观《黄帝内经》中甚至是整个中医理论中都对人类有限的生命进行了珍惜保护、注重养生的良好的态度,其具体的养生观念是“顺应自然- 身心健康- 心理道德完善- 适应社会”这样一种全方位的健康养生观[1-3],是中医理论中综合医学模式在养生观中的具体表现,富有很浓厚的科学性、理论性和先进性。
2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法则2.1 注重饮食,不宜偏食饮食有度是保持长寿的一个重要条件。
因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如果长时间过度饮食,会造成胃负担加重,消化不良,使筋脉瘀滞,气血流化失常。
饮食有节还包括喝酒要适量,少量饮酒对身体有好处,如果长期大量饮酒可能会对生命造成威胁[4].《内经》对此有非常精辟的论述:“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因此可以看出饮酒过量对身体的伤害是多么的严重。
日常生活中饮食要有规律,不能暴饮暴食或者挑食、偏食,能够促进脏腑机制的良好运转,相反的话危害会很大[5].《灵枢》五味篇说食物的酸味先入肝,苦味先走心,甘味先走脾,辛味先走肺,咸味先走肾。
由此可见酸苦甘辛咸五味对五脏正常的运转有着直接的关系,任何偏食行为都将会增加某一脏腑的负担。
如果不挑食并且饮食适量、有规律,将会为以后的健康长寿做好铺垫。
药食同源可以根据脏腑盛衰和疾病的不同,从而选择不同的食物以起到补充身体所缺乏东西的作用,采用药食和饮食并用的方法,把养生和治病相结合,并选择适当的食物和药物,就是《内径》中所说的辩证施膳施治[6].2.2 保持心情愉悦,心胸开阔经过大量的实践证明,人的情志与身心健康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黄帝内经》的养生原则方法和目的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原则方法和目的王廷治四川省剑阁县友好医院主任医师轩辕黄帝是养生始祖!他生活在5000年前的远古时期,并有炎帝发明农耕以得食物,神农品尝百草以供医药,嫘祖发明蚕桑而获服饰,仓颉始制文字以传承文化……2500年前先贤们才总结出轩辕黄帝的养生原则、养生四法和养生目的,始见于《黄帝内经》中,《黄帝内经》既是一本医学著作,也是一本养生著作,黄帝说到做到,他活了120岁。
一、《黄帝内经》中的养生原则:“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是《黄帝内经》中的养生原则。
什么是阴阳呢?《易经》说“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者,阴阳也。
”“乾道成阳,坤道成阴。
”所谓“阴阳者,天地之道也。
”是外源于自然,诠释自然的;内化于人体的阴阳是为人类服务的。
即阴阳有外在和内在的阴阳,即自然界阴阳和人体阴阳,两者是相互感应、相互影响的。
故《黄帝内经》说“法于阴阳。
”效法阴阳是就养生而言的:是指人体(内在)的阴阳要效法自然界(外在)的阴阳,也就是我们的日常生活要按照宇宙自然的阴阳规律来做。
如按照一年中太阳的运行变化,一个月中月亮的变化,一天中白天和黑夜的变化,来养护我们的生命。
随着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就有一年的变化,出现了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春夏为阳,秋冬为阴。
地球自转一周就有了一天的变化,白天和黑夜,白天为阳,黑夜为阴。
月亮绕地球一周就有了一个月中月亮阴晴圆缺的变化,一共有晦、朔、弦、望四种月相。
四种月相就是两对阴阳。
月亮正圆的时候为阳,月亮没有的时候叫阴。
还有上弦月下弦月,也分阴阳。
“和于术数”,和谓之中庸,中庸谓之适宜。
这里最重要的一个字就是“和”字。
《广雅》说“数,术也。
”术即技术、方法、技巧而已;数即许多、多种技术也。
“和”者符和、中庸、适宜也。
我们的养生方法和技术“和”了就能健康,“和”了就能长寿。
当然如果不“和”,就不会健康快乐,也不会延年益寿。
阴阳和是总原则,故可以说起居有常(人与自然)需要和,饮食有节(合理膳食)需要和,不妄作劳(劳与逸)需要和,神形与俱(灵与肉)需要和,人人只要做到“和”了就能健康长寿。
(完整版)皇帝内经呼吸法养生之道

慢呼吸养生,要做到四个字:深、长、匀、细。深,深呼吸,就 是一呼一吸都要到头;长,时间要拉长,放慢;匀,要匀称;细,就是要 细微,不能粗猛。 开始呼吸的时候要有意识地加以练习,久而久之就 会变得自然,还可以加强呼吸功能,促进肺循环。同时,加强腹内的 自我按摩,改善腹腔血液循环,增强胃肠蠕动。但要注意用鼻呼吸, 不要用嘴呼吸。
除了慢呼吸,古人的慢养生概念还包括慢用脑、慢动作、慢吃、 慢睡、慢说话、慢散步,然后达到慢心跳、慢呼吸、慢消耗,进入慢 节奏的生命状态,最终达到慢衰老。
现代人虽不必完全拘泥于古代养生法, 但对上班族来说, 慢养生 应成为快节奏生活的调剂。8小时工作时间内,可以保持快节奏,下 班后,就要放慢脚步,将紧绷着的弦放松一下。白天紧、晚上松,如 此“快中求慢”,有张有弛,能让生命之弦有弹性。
和灸、雀啄灸和往返灸。
自我艾灸时多用艾条灸,因为艾条使用方便,也好控制。
取坐位,全身自然放松,呼吸平稳,心无杂念,将所施灸的部位 暴露出来。灸时要注意防止火星落在皮肤上,避免烫伤。
悬灸上肢穴位:内关。
悬灸下肢穴位:涌泉、足三里、三阴交。
被动艾灸法
被动艾灸也就是请他人帮助施以灸疗,艾柱灸与艾条灸均可以, 可根据情况选用。一般艾柱灸难度大一些,需要用心学习操作;艾条
慢呼吸要做到四个字:深、长、匀、细。深,深呼吸,就是一呼 一吸都要到头;长,时间要拉长, 要放慢;匀,要匀称;细,就是要细微, 不能粗猛。
呼吸周期保持6.4秒可延寿生活节奏越来越快, 人们总是匆匆忙 忙上班、风风火火出行,就连喘气的频率都比以前快了不少。最新研 究表明,现代人呼吸速度比古人快了1倍,每次只用3.33秒。殊不 知,如此快节奏却是养生大忌。 中国自古的养生都强调生命活动要有 张有弛,其中最重要就是慢呼吸养生。
《黄帝内经》七大养生法则

《黄帝内经》七大养生法则《黄帝内经》又称《内经》,为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之首,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
它帮助人们认知日常事物中的智慧,教会你简单生活,颐养生命,让人受益一生。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气,席百岁乃去”。
1法于阴阳《内经》提出“天人相应”学说,专门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
“天人相应”学说指出,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因此人离不开自然环境,要维护正常的生命活动,就必须与之相适应,否则会引起疾病,影响寿命。
法于阴阳即效法自然:“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春夏为阳令,春时阳生,夏时阳盛。
春时阳始生,风寒之邪尚为患,故春时应注意御寒保暖,以养人体之阳。
夏时阳极盛,暑热邪盛,大热耗气,气者阳也,故大热亦伤人体之阳。
夏夜人们喜纳凉,易受寒湿之邪。
炎热夏季,人们应善处阴凉以避大热,避免过食冷饮;夏夜纳凉,当避湿露,适当盖覆,以避寒湿。
秋冬为阴令,秋阴收,冬阴藏。
秋冬之时燥邪为患,易伤阴,故秋冬之时宜服用滋阴之品或搽用滋润护肤之品以防燥邪,保持居室空气之湿润亦有助于避免燥邪。
秋时渐寒,冬时寒盛,人们喜食辛辣好饮酒以御寒。
辛辣之品易生内热,酒易生湿热,饮食太过则伤阴。
因此,秋冬之时既要避免燥邪,又要避免过食辛辣和过量饮酒,以防伤阴。
2和于术数《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说的“术数”即各种养生之道,包括各种锻炼身体的运动方法。
“和于术数”就是说进行运动养生一定要坚持“和”的原则,既不能太过,也不要不及,人们需恰当运用各种运动养生方法。
《黄帝内经》不但强调以“静”养神,同时也非常重视以“动”养形体(动以强身)。
所谓动,就是指各种锻炼身体的运动方法,包括吐纳、导引、按跷、散步以及各种体育活动。
注:按跷,用手或脚为患者按摩;导引,原为古代的一种将呼吸运动与肢体运动结合的一种养生术,与现代保健体操近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帝内经》
学习养生之道,感悟养生智慧
梁广敏 2013年4月
养生是什么?养生的目的是什么?
养生就是养成适合自己的健康生活方 式。它包括四个方面,饮食、起居、运动、 精神。 养生的目的是:健康——快乐——智慧
结合《黄帝内经》养生
养生实际上就是要顺应规律,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这也是我们每一 天都在经历的。第一,饮食有节。上古的人懂得养生之道,饮食是有规律, 有节制的。第二,起居有常。起居——不仅是起床、睡觉,还包括日常的 活动,起居要有常规,是不能乱搞的。第三,不妄作劳。就是说劳动、运 动应不过分,也就是要守常规,要适度,不要太过,也不要不及。第四, 形与神俱。形体和精神是合在一起的。前面三条主要讲的是形,这里主要 讲神,讲形神合一,神离不开形,形也离不开神。形是神的依托,神是形 的主导。 饮食、起居、劳作和精神,这四个方面是每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会 涉及的。所以说,养生说到底就是这四个方面的问题,只要这四个方面能 做到,就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疏肝养颜
肝脏犹如将军官,喜条达,宜疏泄。好比大禹治水,宜疏 不宜堵。特别是女士肝脏的疏泄出问题,就形成了肝郁。对自身 的身体造成伤害,简直是“自残”。若长期有严重肝郁的女性, 外向性格的就上面的乳腺有问题,内向性格的就下面的子宫有问 题。若长期有严重肝郁的男性自然就伤肝脏了。 《内经》云:肝藏血。气血充盈方为美。肝脏是美丽的发动 机,肝好的女人,体态发肤都充满活力,要想让容颜不老,一定 要把疏肝放在首位。中医强调,人要经常疏肝气、清肝毒、降肝 火、养肝血,疏肝气可使全身气机疏泄通畅,体内不堵刚面上无 痘;清肝毒可化解消除体内污染,体内无毒刚脸无暗色;降肝火 可使体内阴阳平衡,体内不焦刚皮肤滋润不燥;养肝血可以滋养 全身脏器,肝血充盈则体表光泽有弹性。修复受损肝脏,使全身 气机疏泄条达,全身气血顺畅运行,以达到疏肝养颜目的。
养生要循道而行
▲ 上古之人的生命为什么能够达到百岁?这是黄 帝的问题。解释这一问题,岐伯给出了六个理由: 第一是知道,第二是法于阴阳,第三是和于术数, 第四是食饮有节,第五是起居有常,第六是不妄作 劳。请看,养生的第一要务不是求神,不是拜佛, 不是吃补品,而是在于知道。 这出自《黄帝内经》的第一篇《上古天真论》。 养生在于知道,这是《黄帝内经》在开篇第一篇中 所讲的养生哲理。 统领《黄帝内经》的一句纲领性的话:“故阴 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 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 行之,愚者佩之。”
▲正气内存,邪不可干。
▲扁鹊的故事 ▲上工治未病,中工治欲病,下工治已病。
扁鹊三兄弟的故事
有一次,扁鹊到了魏国。魏文王接见了他,问道:“听闻 你家中有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但不知哪一位的医术最好 呢?” 扁鹊答道:“我大哥医术最好,我二哥排第二,三兄弟中 我医术最差。” 魏王觉得奇怪:“那么为什么你会最出名呢?” 扁鹊答道:“我大哥,于病情发作之前就进行处理,使周 围的人疾病消弥于无形,外人无从知晓,所以只有我们家里面 的人才知道他的医术最高。而我二哥,在病情还十分轻微时, 就将疾病治愈,在他手上,疾病不能发展成大病、重病,所以 周围的乡亲都认为他只能治小病,所以名声只限于本乡。只有 我,到了病情比较明显,或者比较重的时候,才知道病因,而 运用药物、针灸等方法治好重病、难治之症,大家都以为我的 医术高明,所以我的名声响遍数国。”
习性造病,积劳成疾(四)
▲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 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 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 而衰也。 摘自《黄帝内经 素问》第一篇《上古天真论篇》 治病和养生的关键都是“釜底抽薪”,并不 是“抑汤扬沸” 。 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 世上没有治不好的病,只有死性不改坏习惯 的人。因为医生最多只能治其病,不能改其性。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中生活坏习惯
▲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 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 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译文:现在的人就不是这样了,把酒当水浆,滥饮 无度,使反常的生活成为习惯,醉酒行房,因恣情纵 欲,而使阴精竭绝,因满足嗜好而使真气耗散,不知 谨慎地保持精气的充满,不善于统驭精神,而专求心 志的一时之快,违逆人生乐趣,起居作息,毫无规律, 所以到半百之年就衰老了。
习性造病,积劳成疾(三)
▲ 不要急躁,更不要抱怨。求果不如注重因。好比 一个误区,犹如拜佛取经进入了小雷音寺,而非大雷 音寺。 ▲ 养生好比保养自己的爱车。你定时保养自己的爱 车,为什么没有时间养护自己身体。如学习养生之道, 不生气,好好吃饭,好好睡觉,适量运动等等。 ▲ 其实聪明的你不妨可以做一个对比:你有时间, 有勇气,有精力和金钱去排队挂号、看病、抓药、煲 药、吃药。为什么没有时间去反思自己生活中的坏习 惯,为什么没有时间每天锻炼身体去养生防病呢? ▲ 有时养生是一种舍得的哲学。因为有时有舍才有 得。如果舍去不睡觉打通宵麻雀、上网熬夜的坏习惯, 不会不收获健康。
感悟养生之道
学道容易悟道难,贵在坚持妙在悟。
渐悟也好,顿悟也好,能够参悟养生之道 就好。 只要我们今天能从《黄帝内经》中“闻” 养生之道,反“思”自己生活中的坏习惯, “修”适合自己的健康生活方式。
谢谢大家!
END
推荐一本书《黄帝内经》目)
养心诗句(丙)
其六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其七 道在红尘靠自修,全仗戒行作根由。 忌口练功心清净,健康长寿不用求。 其八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心地清静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养心诗句(丁)
你有这些坏习惯吗?
习性造病,积劳成疾(一)
▲ 现代人造成疾病的三大因素分别是:情志 不绪、暴饮暴食且食速过快、缺乏运动。 参天大树必有其根,万里长江必有其源。 其实,疾病也有根源的。那根源就是你自己生 活中的坏习惯。如你平时经常生气,没有好好 吃饭,没有好好睡觉,没有适量的运动等等。 如果生病先不要急着寻求医药的帮助,而是反 思自己生活中的坏习惯。首先戒掉坏习惯才行。 关键是反思并找出自己形成疾病的生活坏习惯。
养生先养心
以国学(中华传统文化)修心,其目的是 :修心、 开智、快乐
养生分三等。上士养心。中士养气。下士养 身。
《黄帝内经》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 病从何来? 有时候“外表风光,内心彷徨”。 广西巴马人普遍长寿的三个原因:恬淡虚无;作息 规律;饮食清淡。
小隐,隐于林。大隐,隐于市。广州东山也是长寿之 乡。不论何时,何地,何人,养生的关键是养心。
▲ ▲ ▲
积精累气,会治未病
▲ 养生更好比零存整取的储蓄理财,因为坏
习惯会“积劳成疾”, 好习惯会“积精累气”。 积精累气,换来健康,有点像现代人积攒积分换礼 品一样.
▲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日:“圣人不治已
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 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 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从正反两方面 强调了治未病的重要性。
穴位按摩保健
穴位是人体的天然大药库。(注意:孕妇忌用,切记) 1.足三里(健脾胃) 2.迎香穴(治疗鼻炎) 3.合谷穴(清热、治大肠经牙痛) 4.太冲穴(降血压) 5.涌泉穴(滋养肾脏) 6.用劳宫穴按摩涌泉穴(治失眠症) 7.按摩关元穴和命门穴(滋补肾阳) 8.五劳七伤往后看。(除内邪,解疲劳)
药食同源
Biblioteka
三、四君子汤(健脾和胃) 党参(太子参)50克、白术25克、 茯苓50克、甘草5克,与瘦肉20克同煲。(功效:健脾和胃) 四、山药(淮山)粥 (健脾和胃) 五、焦三仙 炒山楂6克、炒麦芽6克、炒神曲6克。因为焦山楂 消肉食之积;焦麦芽消谷食之积;焦神曲消米面之积。 六、桂圆肉包莲子芯(治疗失眠) 七、养生要有三因原则:因时、因地、因人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长夏(四季)养脾 麦芽绵茵陈瘦肉汤(养肝,非常适合春季养生) 麦芽40克(健肝消食和胃) 绵茵陈20克(养肝) 陈皮5克(理气化痰) 瘦肉250克 生姜3片 做法:汤料泡水20分钟后,武火煲滚后,再用文火煲50 分钟,之后调味即可。
养生智慧
我个人认为养生,不仅仅要学 习养生知识,还是要学习养生智慧, 更要感悟养生之道。 因为将简单的事情复杂化叫知 识。将复杂的事情简单化叫智慧。 其实学习养生应该是学习养生 之道,从《黄帝内经》中参悟养生 智慧才是根本,而不仅仅是养生知 识。 大道至简,道不远人。因为越 简单的事物越接近事物的本质,而 且道就在我们的身边。
药食同源
一、适合痰湿体质的肥胖人 1.赤小豆薏米粥 2.减肥茶(三子茶:苏子10克,白芥子10克,莱菔子:10克, 党参10克,加水) 二、适合肝郁体质的人 功效:安神解郁,虚烦不安,健忘失眠。 1.合欢花粥 合欢花30克,米50克,红糖适量 2.合欢花茶 每次取3至5克用沸水冲泡。 3.合欢花猪肝瘦肉汤 猪肝60克(切片),猪瘦肉60克(切片) ,合欢花30克,文 火煮沸十分钟,放入猪肝、瘦肉再煮沸,调味即可。
其九 名利情欲四堵墙,人人都在里面藏。 若能跳出围墙外,不是神仙也寿长。 其十 抛开尘世念,但求道中真。 练就康健体,济世复度人。
早餐吃得像皇帝;(好)
吃与不吃都养生
午餐吃得像将军;(饱) 晚餐吃得像乞丐。(少)
养生要坚持“因时、因地、因人”的原则。而且 养生是要以人为本的,非常有个性化的,我们知道教 师要因材施教,裁缝要量体裁衣,医生要辨证论治, 养生要辨体施养,辨体施食。关键是做到“食饮有节”, 有节制、有节律就好了。 1.杂 关键字:五畜、五谷、五果、营养均衡 2.少 关键字:舍得、眼阔肚窄、胃强脾弱、一诚大师 3.淡 关键字:植食性、肉食性 4.慢 关键字:时间差、食速过快、感觉在后 5.温 关键字:温热的事物、过热会灼伤口腔和脾 胃 、寒不冰齿,热不灼唇为佳、嗜冷之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