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中历史 第五分册 第6课 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免费】
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PPT课件1 华东师大版

⑴危害: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内容 割三地 赔二亿 开四口 设工厂
危害
进一步破坏中国领土主权,刺激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加剧了人民负担,使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经济命脉
使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内地 经济侵略转变为资本输出为主,直接掠夺中国原料 和劳动力,严重阻碍中国民族资义的发展 资本输出为主 瓜分中国
从这两段日方的材料,能得出什么结论?
(伊东祐亨命令第 一游击队前去牙山 湾侦查时)“且赋与 内命,谓牙山湾附 近如有优势的清国 军舰驻泊,可由我 方进攻击。” ——田保桥洁 《甲午战前日本挑 战史》
战争进程-黄海海战
黄海海战是中日甲午战争中双方海军主力 在黄海北部海域进行的战役规模的海战。 此役北洋水师失利,共损失5艘战舰,日 本联合舰队多艘战舰重创,但未沉一舰。
有人这样评价近代史上的列强侵华:“一半是残 忍的破坏和掠夺,一半却是客观上的建设和推动。 ”最能体现这一特点的一项是( ) A.割占中国大片领土 B.从中国掠走大量贵金属 C.进行惨无人道的大屠杀 D.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
某年,清政府明令各省督抚放宽民间设置工厂的限制 。促成这一政策出台的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战争影响
1.对中国: ⑴政治: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大大加深,民族 危机加深。 ⑵经济:促进自然经济解体,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经 济发展。 ⑶思想:为挽救民族危机,各阶级民众和知识界展 开了不同形式的救亡图存斗争,掀起维新思想,民 主共和等思潮。中华民族开始觉醒。 2.对西方列强:极大刺激了列强侵略的野心,掀起 瓜分中国狂潮,严重破坏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
第6课 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

第6课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考试内容】甲午战争的时间及结果A;《马关条约》内容及影响B;反割台斗争A【练习】一、选择题1.中国近代史上被迫开放通商口岸最多的地区是A珠江沿岸 B. 长江沿岸 C. 黄河沿岸 D. 东海沿岸2.从《南京条约》到《马关条约》反映出列强侵华的趋势是A.从经济侵略到政治侵略 B.从开口通商到割占土地C.从单独侵华到共同侵华D.从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3.中日甲午战争时,慈禧太后命人向李鸿章问策,李怒曰:“总理度支(户部),平时请款辄驳诘,临事而问兵舰,兵舰果可恃乎?……政府疑我跋扈,台谏参我贪婪,我在哓哓不已,今日尚有李鸿章乎?”——引自陈旭麓《近代中国新陈代谢》。
在李鸿章看来,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在于A军费不足、朝廷猜忌和同僚的倾轧 B军费不足、洋务派失误和朝廷猜忌C同僚倾轧、朝廷猜忌和洋务派失误 D同僚倾轧、洋务派失误和军费不足4.此版图对应清朝哪一历史时期(左下角文字大致为:库页岛外兴安岭、台湾等地都已不属于中国)A1684年设置台湾府以前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期C中法战争时期D中日甲午战争后5.当甲午中日战争正在进行时,恩格斯就预言:“中日战争意味着古老中国的终结,意味着它的整个经济基础全盘地却是逐渐地革命化。
”其中“革命化”是指A将导致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B将发生推翻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C民族资本主义将成为中国经济的主体D列强将加紧资本输出,把中国经济进一步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6.最早能够反映列强对华进行资本输出愿望的不平等条约是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 《辛丑条约》7.1894年,南通人张謇考中状元。
但深重的民族危机最终促使他毅然放弃传统的仕宦之途,他提出“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的口号,并于1895年开始,冲破阻力在家乡大搞教育与实业。
张謇这些个人活动的社会大背景是A鸦片战争 B中法战争 C中日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8.日本曾经长期占领过台湾,所以一直到现在,日本人对台湾都有一种特殊的情节,不愿看到台湾与大陆完全统一。
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优秀课件1

日本蓄意发动战争 战争爆发 的背景
“大陆政策”
西方列强的支持 —有利条件 朝鲜东学党起义 —直接契机
பைடு நூலகம்
甲 午 中 日 战 争
清政府的妥协退让政策 爆发: 1894.7 丰岛海战
战争的爆 发及经过 经过
第一阶段(1894.7-1894.9) 平壤战役、黄海战役
第二阶段(1894.10-1895.4) 辽东战役、威海战役
有人这样评价近代史上的列强侵华:“一半是残 忍的破坏和掠夺,一半却是客观上的建设和推动。 ”最能体现这一特点的一项是( ) A.割占中国大片领土 B.从中国掠走大量贵金属 C.进行惨无人道的大屠杀 D.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
某年,清政府明令各省督抚放宽民间设置工厂的限制 。促成这一政策出台的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从这两段日方的材料,能得出什么结论?
(伊东祐亨命令第 一游击队前去牙山 湾侦查时)“且赋与 内命,谓牙山湾附 近如有优势的清国 军舰驻泊,可由我 方进攻击。” ——田保桥洁 《甲午战前日本挑 战史》
战争进程-黄海海战
黄海海战是中日甲午战争中双方海军主力 在黄海北部海域进行的战役规模的海战。 此役北洋水师失利,共损失5艘战舰,日 本联合舰队多艘战舰重创,但未沉一舰。
《马关条约》主要内容
1.割辽东半岛(后赎回) 、台湾全岛及附属岛屿、 澎湖列岛给日本。 2.赔款二亿两白银。 3.开放重庆等4个通商口 岸。 4.允许日本在口岸开设工 厂。 5.中国承认日对朝的控制
思考:为什么说《马关条约》加深了中华民族的危机?分 析《马关条约》与以前的条约有何不同?
第6课 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华东师大版高二第五分册]
![第6课 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华东师大版高二第五分册]](https://img.taocdn.com/s3/m/9de210d63186bceb19e8bb2d.png)
以 鱼 贯 来 , 我 以 雁 行 之 , 御
大 东 沟 之 役
“
—— 沈 寿 堃
其 困 。 ” 所
, 初 见 阵 时 , 敌
北洋水师提督 丁汝昌
火 , 则 为
不 过 引 者 。 临 阵 时 , 一 遇 此 等 军 之
出 口 先 炸 者 。 即 引 信 火 , 亦 多 有 拉
有 铁 质 不 佳 , 弹 面 孔 , 难 保 其 未 皆
三、反割台斗争及其历史意义 1、概况: 、概况: ——丘逢甲、徐骧率义勇军抗日军斗争,刘 丘逢甲、 丘逢甲 徐骧率义勇军抗日军斗争, 永福率黑旗军的抗日斗争。 永福率黑旗军的抗日斗争。 2、反割台斗争的历史意义 、
你是否同意材料中的观点?
《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马关条约》
李鸿章————————————伊藤博文 伊藤博文 李鸿章 内 容 影 响
1中国国土进一步沦丧,刺激 中国国土进一步沦丧, 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举借外债, 2举借外债,使列强进一步控 制中国的财政经济。 制中国的财政经济。 3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 地。 4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 发展。 发展。 《中日马关条约》(1895年) 中日马关条约》 1895年
割辽东半岛(后赎回)、 割辽东半岛(后赎回)、 台湾和澎湖列岛给日本。 台湾和澎湖列岛给日本。 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 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 增开重庆、沙市、 增开重庆、沙市、苏杭二 州为通商口岸。 州为通商口岸。日本轮船可 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 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 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 开设工厂。产品内地免税。 开设工厂。产品内地免税。
中 国 所 制 之 弹 , 有 大 小 不 合 炮 者 ; 膛
枪 炮 大 副 】
【上海高考历史复习笔记整理】第4课 洋务运动 第6课 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

第4课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化问题:含义:近代化也叫现代化,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
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
内容:◆经济上:工业化——富强;◆政治上:反侵略——民族独立,反封建——民主自由;◆思想文化上:学习西方——思想解放。
思想的近代化,是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前提。
洋务运动:是指19世纪60到90年代,为挽救清王朝统治,在洋务派推动下掀起的一场“自强”、“求富”运动。
洋务派: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主张与外国打交道、学习外国先进技术以维护清朝统治的群体。
(洋务派在中央缺乏一个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
其主要力量是地方一些掌握实权的总督和巡抚,代表人物是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一、【洋务运动的背景】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国内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军将领感受到西方“坚船利炮”的威力;太平天国运动的发生,使清政府认识到必须增强军事力量世界背景: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比较顽固派和洋务派的异同:二、【概况】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时间:19世纪60年代——90年代代表人物(洋务派):中央——奕訢、文祥等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洋务机构:设立总理衙门前提条件:①汉族官僚的积极努力②总理衙门的推动③慈禧的暂时支持。
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用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维护清王朝的体制与统治利益。
这是错误的指导思想。
中心内容:“练兵制器”三、【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19世纪60~90年代)】两个阶段、四项内容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世纪60—70年代,口号:“自强”,重点:“练兵制器”,发展军事企业第二阶段:19世纪70—90年代,口号:“求富”,特点:转入民用制造,兴起民用企业四项内容:军事企业;民用企业;建立新式海军(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培养新式人才主要活动:1、以“自强”为名,(1)兴办近代军事工业,(如曾国藩创设安庆军械所)(2)建立近代海军(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2、“以”求富“为名,兴办近代民用企业(如李鸿章开办轮船招商局)3、培养洋务人才(开办京师同文馆等、派学生出国留学、开办军事和工艺专门学堂)特点: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大中城市。
高中历史 2.6《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素材 华东师大版第五分册

第二单元中华民族的觉醒与抗争第6课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1.日本的“征韩论”朝鲜知守不知攻,知己不知彼,其人深沉狡狞①,固陋傲顽,觉之不觉,激之不激,非断然以兵莅②之,则必不为我用也。
况朝鲜蔑视皇国③,谓文字有不逊,以与耻辱于皇国,君辱臣死,实不戴天之寇也,必不可不伐之,不伐之,则皇威不立也,非臣子也。
速下皇使,举大义,问所以辱皇国者,彼必屯趑趄④,不能降伏谢罪,惟命是焉。
于是皇使忽去,大兵直入,其一大将率十队向江华府,直攻王城⑤;其一少将率六大队,进自庆尚、全罗、忠清三道;其一少将率四大队,进自江原、京畿;其一少将率十大队溯鸭绿江,自咸镜、平安、黄海三道而进。
远近相待,缓急相应,角之犄之,必可不出五旬而虏其国王矣。
若不然,而徒下皇使,虽百往复,无益于事,不若征讨之最速,决非浪举⑥也。
朝鲜……当天朝⑦加兵之日,则遣使于清国,告其所以伐朝鲜之故;若清国必出援兵,则可并清而伐之。
──《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修订本)上册【解读】这是1870年时日本人佐田白茅《征韩论》中的一段话。
佐田白茅,又名佐田素一郎,外交官员。
他于1870年被派赴朝鲜“视察国情”,写了一篇作为建白书的《征韩论》,提出了日本应征讨朝鲜,进而“并伐”中国的建策,通篇是赤裸裸的侵略言论。
当时日本明治维新刚刚完成,对外侵略扩张的野心便显露出来。
此后对朝鲜和中国不断伺机制造衅端,终于在1894年发动了大规模的侵朝、侵华战争。
由此可见,甲午中日战争决非偶然,日本对华侵略蓄谋已久,并且早就筹谋借朝鲜问题开衅。
所录资料显示出《征韩论》作者的如下观点:①必须对朝鲜实行军事占领,否则它“必不为我用”。
②朝鲜蔑视、有辱于日本。
③要先派“皇使”向朝鲜问罪,然后“大兵直入”其境,灭其国家。
④中国必出援兵,正好“可并清而伐之”。
可以看出,当时这类日本人是何等的狂妄和霸道,在其心目中,惟有武力和强权,不存一点公理和良知。
【注释】①狡狞:狡猾狰狞。
②莅(lì):到。
第6课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解析

ü甲午战败、《马关条约》的签订,宣告洋务运动 破产,表明器物层面学习西方不能实现富强,促 进中国人民觉醒,维新思潮得到发展传播,为救 亡图存,资产阶级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 命运动。
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也。
——梁启超
第十九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五点 三十分。
甲午战争的失败给中国带来了空前辱国的《马关条约》 。……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它促 成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民族认识的亟变。……1840年
l导火线:日本利用东学党起义,派兵入朝,蓄意挑 起战争。
第三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五点 三十分。
开拓万里波涛 ,布国威于四方。 —— 明治天皇于1868《御笔信》
我之造船,本无驰骋域外之意,不过以守疆土、保和 局而已。
——李鸿章于洋务运动前
第四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五点 三十分。
Ø爆发
1894年7月日本不宣而战,在丰岛海面突袭中国运兵
连、旅顺。 l威海卫之战(1895年初):日军在山东半岛登陆,攻 取威海卫炮台,海陆夹击致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 清军在甲午战争的全局失败。
Ø结果:李鸿章赴日议和,签订《马关条约》
第六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五点 三十分。
辽东战役
黄海战役
平壤战役
威海战役
丰岛海战-
第七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五点 三十分。
甲午战争与《》
(1894-1895
这场战争,实际上是两个从事现代化历一代人 之久的国家间的一场重大较量。
——《中国近代史》
第一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五点 三十分。
从鸦片战争起,日本人就满心忧虑地注视着中国的遭
遇…中国的历史命运促使他们反省体察,并思考自己的 民族出路…正是这种危机感,成为维新自强运动酝酿 和爆发的契机。…日本的自强,对于中国来说,却意味着
高中历史必修课第五分册备课笔记6课 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

讨论:你如何理解《马关条约条约》(1895.4)
1、时间、地点、人物:1895.4;李鸿章与伊藤博文;马关 2、内容 (1)朝鲜主权:承认日本控制朝鲜 (2)领土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 (3)赔款:白银2亿两 (4)通商口岸:沙市、重庆、苏州、杭州 (5)设厂权:通商口岸设厂,产品运销内地免收内地税 3、国际反应:三国干涉还辽(德、法、俄) 4、影响 (1)造成巨大灾难,加深半殖民地化程度,阻碍中国现代化进程 (2)战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第6课 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 (1894—1895)
一、黄海海战
1、甲午战争的原因 (1)明治维新后,日本国力增强(根本原因) (2)朝鲜“东学党”起义(直接原因) 2、甲午战争的过程(战役) (1)丰岛、牙山之战(1894.7) (2)平壤之战(1894.9) (3)黄海海战(1894.9) (4)辽东半岛之战(1894.10) (5)威海卫之战(1895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熊走长城 肠绕山东 虎啸长江畔 蛙叫粤桂滇
莫 待 民 土 分 裂 宜 似 瓜 。 , 醒
—— —— 黄 遵 宪 爱国诗人黄遵宪
国 知 知 醒 国 今 爱 ; 家 即 爱
哪 沉 沉 酣 睡 我 中 , 华
元,临时军事费为七千九百万日元,发展军舰水雷艇补 临时军事费为七千九百万日元, 对中国: 对中国: 充基金为三千万日元,共三亿零五百万日元, 充基金为三千万日元,共三亿零五百万日元,占偿金总 打断了现代化进程(洋务运动破产) 打断了现代化进程(洋务运动破产) 数的百分之八十五;其余则用于本国工业化建设…… 数的百分之八十五;其余则用于本国工业化建设……
——摘自上教版高中《历史》上册 摘自上教版高中《历史》 摘自上教版高中
材料二: 继承列祖列宗的伟业,开拓万里波涛, 材料二: “继承列祖列宗的伟业,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 海外。 ——摘自明治天皇《 御笔信》 摘自明治天皇《 海外。” 摘自明治天皇 御笔信》 材料三:明治年间,日本政府制定了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 材料三:明治年间,日本政府制定了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 第一步征服中国的台湾;第二步征服朝鲜; 第一步征服中国的台湾;第二步征服朝鲜;第三步征服中国的 满蒙(东北和内蒙古) 第四步征服中国内地; 满蒙(东北和内蒙古);第四步征服中国内地;第五步征服南 亚洲乃至全世界。 洋 、 亚洲乃至全世界 。 征服中国和朝鲜是这一政策的核心内 容。
《天津条约》和 北京条约》 《 北京条约 》 中开 放的通商口岸
汕头
台湾
琼州
《三国干涉还辽漫画》 三国干涉还辽漫画》
俄国财政大臣维特指出: 俄国财政大臣维特指出:“决不可让日本渗透到中 国心脏而在辽东半岛攫取立足点……为俄国的最大利益 国心脏而在辽东半岛攫取立足点……为俄国的最大利益 着想,要求维持中国的现状。 着想,要求维持中国的现状。” 德国之所以做出此项决定(与俄国联合干涉还辽) 德国之所以做出此项决定(与俄国联合干涉还辽), “担心日本之努力奋斗与中国之巨大资源合在一手之中, 担心日本之努力奋斗与中国之巨大资源合在一手之中, 其结果欧洲利益势将受其危害, 其结果欧洲利益势将受其危害,而前途甚有希望之德国 利益亦将在排斥之列” 利益亦将在排斥之列”。
1894.9.15
1895.2.北洋海军躲入威 黄海战役后 , 李鸿章 命令北洋海军躲入威 中国(12) 日本(12) 中国巡海迎敌” 海卫港,不许“巡海迎敌” 海卫港,不许“(12) 日本(12)
致远 经远 超勇 松岛 吉野 及管带 西京丸 赤诚
致远号
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石井宽治《日清战后经营》 石井宽治《 石井宽治 日清战后经营》 进一步刺激了列强侵略中国的野心 对远东国际关系: 对远东国际关系: 打破列强的均势, 打破列强的均势,使列强在远东争夺加剧
四、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经济侵略: 经济侵略: 政治贷款、投资设厂、开矿筑路、 政治贷款、投资设厂、开矿筑路、倾 销商品 政治侵略: 政治侵略: 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强占“租借地” 划分“势力范围” 列强竞争: 列强竞争: 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1899年 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1899年)
第6 课
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 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
一、战争的起因: 战争的起因:
经济:明治维新后,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 经济:明治维新后,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争夺 根源) 原料产地、 原料产地、商品市场和投资场所 (根源) 政治:近代天皇制(封建残余) 政治:近代天皇制(封建残余) 思想:军国主义传统和武士道精神 思想: 借口: 日本利用“东学党”起义,出兵朝鲜 借口: 日本利用“东学党”起义,
中 方 代 表 李 鸿 章 日 方 代 表 伊 藤 博 文
1、内容: 内容:
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 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 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 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 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一次鸦片战争 香港岛 借款额 九龙及北部疆土 时间 债主 年息 年限 共计
内容: 内容: 是帝国主义列强激烈争夺中国的产物 实质 扩大美国在华利益 形成帝国主义共同控制中国的局面
五、反割台斗争: 反割台斗争:
大陆与台湾的历史联系: 大陆与台湾的历史联系: 割让台湾对中国的严重危害: 割让台湾对中国的严重危害: ——军事 政治 经济 思想文化 军事/政治 经济/思想文化 军事 政治/经济 过程与特点: 过程与特点: 斗争意义: 斗争意义:
二、战争的经过: 战争的经过:
清 政 府
避 战 求 和
战 战 战
进 攻
战 战
日 本
三、战争的结果: 战争的结果:
清军战败,中日签订《马关条约》 清军战败,中日签订《马关条约》
“内无相,外无将,不得已玉帛相将” 内无相,外无将,不得已玉帛相将” “天难度,地难量,这才是帝王度量” 天难度,地难量,这才是帝王度量”
材料一:日本从明治维新开始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但 材料一:日本从明治维新开始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 又带有封建性和军事性,……劳动人民生活极端贫困 劳动人民生活极端贫困, 又带有封建性和军事性,……劳动人民生活极端贫困,购买力 很低,国内市场异常狭小,工业原料的供给也非常缺 ……1890 1890年 日本发生了第一次经济危机,工人罢工、 乏……1890年,日本发生了第一次经济危机,工人罢工、农民 米骚动”接连不断,国内政局越发紧张。 “米骚动”接连不断,国内政局越发紧张。
2、三国干涉还辽: 三国干涉还辽:
俄、德、法三国干涉 日本被迫退还辽东半岛 清政府支付3000万两“赎辽费” 3000万两 清政府支付3000万两“赎辽费”
3、影响: 影响:
对日本: 对日本: 推动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推动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推动工业化进程 据统计,日本从中国所取得的偿金, 据统计,日本从中国所取得的偿金,用于陆军扩充 费为五千七百万日元, 费为五千七百万日元,海军扩充费为一亿三千九百万日 进一步刺激其对外扩张的野心
1895年 1895年 俄法银行团 4亿法郎 4厘 1896年 1600万英镑 1896年 英德银行团 1600万英镑 5厘 1898年 1600万英镑 4.5厘 1898年 英德银行团 1600万英镑 4.5厘 36 36 45 偿还本息 白银 白银 3亿 6亿 两 多两
增开沙市、重庆、苏州、 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设厂,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 内地税 资本输出的要求
——摘自日本1887年制定《清国征讨方略》 ——摘自日本1887年制定《清国征讨方略》 摘自日本1887年制定
李鸿章命令: 陆军 “ 可守则守 , 李鸿章命令 : 陆军“ 可守则守, 不可守则退” 海军“ 不可守则退 ” ; 海军 “ 保船制 不得出大洋海战” 敌”、“不得出大洋海战”。
黄海海战
1894.9.17
邓世昌 比睿
经远号 扬威
及管带
广甲 林永升
主力尚存 损失很大
北京
黄
营口
天津
烟台 河 运
黄
河
海
《 马关条约 》 中开 马关条约》 放的通商口岸 《 南京条约 》 中开 南京条约》 放的通商口岸
重庆
汉口 九江 江
南京 长
镇江
苏州
上海 定海
杭州
宁波
东
沙市
海
福州 淡水 厦门 广州 澳门 (萄占) 九龙司 香港 (英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