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甲午中日战争及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影响

合集下载

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从旅顺屠杀事件的影响讲起作者:陈--学号:--------摘要: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与日本在1984年发生的一场战争,失败给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从旅顺屠杀事件就可以看出中国人的伤痛与愤怒,进而进行一系列的变革,推动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关键词:甲午中日战争;旅顺屠杀;近代化;影响一、引言自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越来越陷入内忧外患的境地,而此时的日本通过明治维新,逐渐富强,最终展露了他的野心。

二、甲午中日战争概况1984年,蓄谋已久的日本以帮助朝鲜平乱为借口,出兵朝鲜半岛,进而对清朝宣战拉拉开了甲午战争的序幕。

在陆军方面,日军迅速击败了赶到朝鲜的清军,然后强行突破鸭绿江防线,侵占满洲,再组建第二方面军,从花园口登陆,攻占旅顺半岛,最后攻占辽河平原,直逼直隶。

在海军方面,日本舰队在丰岛重创北洋水师,使其躲入威海卫不敢出来,然后又出动陆军攻占山东半岛,与海军合围,歼灭北洋水师。

面对一系列的失利,清朝政府被迫和谈,最终李鸿章在马关签下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三、旅顺屠杀事件在进攻旅顺半岛时,之前一触即溃的清军,终于做出了较为像样的抵抗。

虽然日军还是攻占了旅顺口,但这小挫折却让日军恼羞成怒。

随后,由中万德次带领的侦察小队因被清军围攻而集体自杀,但是他们的尸体却被清军凌辱。

这一事件再次激起了日军的愤怒,于是他们开始虐杀清兵。

由于许多清兵伪装成百姓逃脱,日军渐渐变成屠杀百姓,以至于部分男女老幼。

1948年旅顺《重修万忠墓碑文》称:“我同胞之死难者凡二万余人。

”英人胡兰德《中日战争之国际公法》一书披露,“此时得免杀戮之华人,全市内人仅三十有六之华人耳,然此三十有六之华人为供埋葬同胞之尸体而被敌残留者。

”可见日军的残忍暴力。

然而,当时的日本却并没有为此付出任何代价。

日本伊藤博文首相与陆奥外相极力否认屠杀事件,并让日军尽快处理清人尸体,安抚居民,然后又拉拢美国人,消除舆论,加上清朝自身的沉默态度,日本最终脱离了干系。

(演讲稿终稿)甲午战争的影响和启示

(演讲稿终稿)甲午战争的影响和启示

甲午战争的影响和启示甲午一战,举国震惊。

这又是一场外族对华夏土地的践踏的战争,又是一次国人求索未来道路何去何从的转折。

回首历史风云,路漫漫其修远兮。

身为局外人的我们,能给历史中的人们多少指点,又能看透多少历史的变幻与莫测?我们能做的,恐怕只有反思战争的影响,从而警醒自我,启迪后继者的智慧。

因此,今天我演讲的题目便是:甲午战争的影响和启示。

1894至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以中国战败并与日本签订屈辱的《马关条约》而告终。

甲午中日战争对近代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产生了深刻影响,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

大体可概括为以下几点:1.中国洋务运动走向破产。

在威海卫战役中李鸿章创办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说明了洋务派以“自强”和“求富”为目的的洋务运动没有成功。

甲午战争彻底打破了中国“天朝上国”的迷梦,促使了中华民族的真正觉醒。

虽然清朝统治阶层也有把洋务运动进行下去的决心,但是洋务派的分裂,对立,终究难以形成统一、独立的力量改变中国的格局。

其次洋务运动需要国家大量投资,而战后清政府的财政已是山穷水尽。

因此, 甲午战争后,除了练兵之外,其它洋务运动的步伐骤然放慢。

2.中国社会性质进一步变化。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后被迫与日本签订的《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为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割占包括台湾在内的大面积领土、巨额赔款、开放新的通商口岸等条款使中国主权进一步丧失。

尤其是甲午中日战争后,日本与其他帝国主义列强为争夺在华利益,展开了疯狂的角逐,帝国主义对华大规模输出资本,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标志着列强侵华进入一个新阶段,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的社会性质。

3.中国革命进程发生变化。

在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华民族出现了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社会各阶层为挽救民族危亡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爱国救亡运动。

与此同时,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成为了民主革命的领导阶级。

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了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运动;随后革命派为开辟民族资本主义独立发展的道路,开始了武力推翻清政府的辛亥革命。

甲午中日战争论文800

甲午中日战争论文800

甲午中日战争论文摘要:甲午中日战争是中日两国历史上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战争,发生在19世纪末。

这场战争对中日两国的历史进程及两国之间的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对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对中日两国后续发展的影响。

一、战争的起因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主要包括了中国广东与日本的交恶、朝鲜问题、及中国政府内部腐朽等多方面的因素。

其中,19世纪末的局势下,中国与日本在朝鲜问题上矛盾尖锐,这成为了甲午战争爆发的导火线。

二、战争的过程甲午战争中,日本先后取得了许多战争胜利,其中最为重要的战役是海战中的黄海海战和陆战中的旅顺攻坚战。

在这些战役中,日本海军和陆军展现出了强大的战斗力,对中国军队造成了严重打击。

三、战争的结果最终,甲午中日战争以《马关条约》的签订而告终。

这个条约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割让了台湾和澎湖列岛,并赔款二万五千万两白银,开辟了旅顺港等多项不平等条约。

这些条约对中国国内政治经济产生了重要的负面影响。

四、对中日两国后续发展的影响甲午中日战争打破了中国近代以来长期没有外敌入侵的局面,使中国各方面面临了更为复杂的外部环境。

同时,对于日本来说,甲午中日战争的胜利加强了其在远东地区的霸权地位,奠定了其帝国主义扩张的基础。

总的来说,甲午中日战争对中日两国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和教训,这场战争的历史意义至今仍然在两国历史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结论甲午中日战争是一场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战争,其影响深远。

通过对甲午战争的研究和分析,我们更能够理解中日两国历史发展的脉络,并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为两国未来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甲午战争影响

甲午战争影响

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社会影响重大,而且对日本、朝鲜以及远东政局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一、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1.甲午战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破产。

从19世纪60年代起,面对内忧外患的局面,清政府内部出现了以李鸿章、左宗棠、曾国藩等人为代表的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来维护清朝统治,掀起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

然而,甲午战争惨败,用事实证明了洋务运动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也宣告了标榜“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的破产。

2.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是中日双方签订了《日中媾和条约》通称《马关条约》,它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的条约,是把中国变成半殖民地社会的极其重要的步骤:首先在领土方面,日本割占了中国台湾,是继沙俄之后在中国割占领土最多的国家,迫使台湾和祖国隔离,并且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此后帝国主义各国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其次在赔款方面,巨额的赔款接近于清政府全年总收入的3倍,远远超过了中国财政的承受能力,迫使清政府不得不以主权作抵押大借外债,便利了列强通过贷款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再次在设厂方面,允许日本在华投资设厂,满足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的需要。

战前列强在中国设立工厂还不算“合法”,现在却援引“利益均沾”的片面最惠国待遇条款,先后享有这项新的特权。

他们在中国“合法”地经营许多轻工业,利用中国廉价原料和劳动力,直接增强了对中国民族工业的压迫,阻碍了中国生产力的发展。

最后在开放口岸方面,《马关条约》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个口岸的通商通航,又使中国最富庶的长江流域,从江浙到四川全部向帝国主义开放。

总之,《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

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3.甲午战败,促使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觉醒。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惨败引发的割地赔款和瓜分危机,将中国推向半殖民地的深渊。

论甲午战争失败对中国的打击及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论甲午战争失败对中国的打击及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论甲午战争失败对中国的打击及现代化进程的影响内容摘要:甲午之败,割地赔款,丧师辱国,空前旷古。

同时甲午战争在帝国主义侵华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战争的结局使帝国主义对华经济侵略发生了质的变化。

同时甲午战争也加速了中国封建经济结构的解体,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战后,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种社会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1840年以后中国的进步被强制性的纳入到了另一个话语体系之中,甚至我们使用了千年的货币——白银、黄金也被后来的英镑美元取代了。

中国和印度曾是全球最大的两个白银帝国,而始建于19世纪60年代前后前后的金本位制则颠倒了国际贸易的秩序,当世界变的有边界,当国家权力开始需要制衡,当经济进步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轴之后,中国的有识之士对国家的思考则在一次次的革命与烈火中断续的前进,缓慢、矛盾并充满了灾难感。

有时候,你会对历史进步的缓慢失去信心;有时候,你会坚信所有的苦难都是值得的;而更多时候,你仅仅是焦虑,一个人的自然生命显然无法与这个古老的国度缓慢的步伐一致,所以伟人们有“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焦急。

而1894年夏天的甲午战争,一场让帝国蒙羞的惨痛记忆,所谓“一战而人皆醒矣,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则甲午一役始也。

”甲午战争,最终变成了一个庞大帝国的临界点,它无情的证明了之前那一代中国精英的努力不过是暂时延缓了帝国的寿命,而之后,这个国家的精英阶层尽管做出了更富变革意义的举措,却最终证明挽救的速度已经追不上衰败的速度,也正是这种速度而进一步加快了中国近现代化的进程。

甲午战争的起因、经过及结果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急需市场、原料产地及商品输出市场,又由于军国主义传统及武士道精神与天皇制残余的影响等,日本把目光放远,制定了争韩侵华的“大陆政策”。

而1894年春,朝鲜爆发东学党农民起义,朝鲜政府请求清政府派兵协助镇压。

同时日本政府也诱使清政府派兵,为自己出兵朝鲜制造借口,清政府接到朝鲜政府请求后,派直隶提督叶志超、太原镇总兵聂士成率淮军两千五百人分批赴朝,屯驻牙山。

论甲午中日战争对中日两国关系的影响

论甲午中日战争对中日两国关系的影响

论甲午中日战争对中日两国关系的影响作者:彭凤林来源:《文存阅刊》2019年第03期摘要: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成为影响中日乃至世界的重要事件,在近代史发展中影响深远,对中日两国关系和未来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以史为镜,可以明得失,历史的伤痛时刻刺痛着中华民族的灵魂,时刻警示着整个民族吸取教训,勇往直前。

本文从历史角度出发,全面讨论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及过程,探讨甲午中日战争对中日两国关系的影响,旨在警醒后人铭记历史,不要将历史重蹈覆辙。

关键词:甲午中日战争;背景;过程;中日关系一个人很难叫醒一个装睡的人,但是却很容易叫醒一个熟睡的人。

1894年,在当时的清政府还在沉睡之时,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却惊醒了这个沉睡中的国度,这场巨大的历史灾难,让无数中华儿女对天朝的神威表示怀疑,给中华民族留下了深远的创伤。

虽然这场历史灾难已经过去一百余年,但其影响一直延续至今,“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回首那段中华民族的屈辱历史,深度探讨这场灾难的始终,讨论这段历史对中日两国关系的深远影响,对于警示后人铭记历史,借史知今意义非凡。

一、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1.1日本方面通观国内外史学研究学者对甲午中日战争历史背景的说法,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是日本资本主义扩张的需要,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日本资本主义政治和经济发展是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由于当时日本明治政府推行的政权是代表当时大资本主义和地主阶级利益的立宪君主制政权,日本国内政商不断扩展资本,进行产品的垄断,使得日本国内资本急剧扩增,使其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来发动甲午中日战争;其次,不断拓展对外贸易成为甲午中日战争的真正原因,当时日本国内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对产品资源和销售市场的需求越来越大,而日本国内资源相对匮乏,经济市场相对狭隘,因此,通过开拓中国和朝鲜资源市场成为维持日本资产阶级政商的核心渠道,也为战争的爆发埋下层层隐患;最后,日本经济政治危机成为甲午中日战争的直接因素,1890年,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发生经济危机,日本国内农业生产欠收,国内资源和市场进一步紧缩,严重影响了日本国内经济社会发展,进而对日本明治政府政治阶级产生不良影响,党政内部矛盾重重,对外扩张和发动战争成为日本政治集团解决当时问题的主要手段。

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中日甲午战争是1894年7月末~1895年4月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

1894年(光绪二十年)爆发。

按中国干支纪年,时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Sino-Japanese War) 。

丰岛海战是战争爆发的标志。

大清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继《南京条约》后,又一个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又一次,把中华民族带入了灾难的深渊。

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产生了哪些影响甲午中日战争最终以中国的战败而告终,但对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其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使中国洋务运动走向破产。

在这以前的中法战争中,李鸿章创办的福建水师在马尾海战中已全军覆没,在威海卫战役中李鸿章创办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说明了洋务派以“自强”和“求富”为目的的洋务运动没有成功。

从而标志着其破产。

二、从政治上来看,《马关条约》的签订,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开放新的通商口岸,使外国侵略势力深入到了长江上游地域;巨额的赔款增加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外国资本的挤压,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总之它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进程,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本确立。

三、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马关条约》允许列强在中国投资办厂,扩大了列强在中国的资本输出,对中国的自然经济起到进一步瓦解的作用。

再加上清政府为了偿还战争赔款,放松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这都对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使民族资产阶级日益发展。

民族资产阶级随着自己力量的壮大,在19世纪末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从而为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奠定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四从国际上来看,中国战败国际地位大大下降,从而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汗潮。

使中国面临空前的亡国灭种的危机,五、从军事上来看,清政府为挽救危机,首先进行了军事改革。

1895年,清政府鉴于湘军和淮军在战争中一败涂地,先后派胡和袁世凯到天津小站采用西洋方式编练新军,即后来的北洋新军,这支军队成为晚清政治舞台上的一支重要的军事力量。

浅谈甲午中日战争对近代中国的历史影响

浅谈甲午中日战争对近代中国的历史影响

浅谈甲午中日战争对近代中国的历史影响1894至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以中国战败并与日本签订屈辱的《马关条约》而告终。

甲午中日战争对近代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产生了深刻影响,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

1.列强侵华方式发生变化。

战后,列强侵华方式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

甲午战火刚熄灭,列强就迫不及待地提出向清政府贷款,争做中国债主,清政府被迫向俄法、英德银行团三次借款,通过借款中国丧失了许多国家主权。

《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后,根据片面最惠国待遇多数列强在中国建立了厂矿企业,大量掠夺中国资源,占领中国市场,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同时,列强还通过修筑铁路、开设银行、开采矿山等资本输出方式极力攫取在华利益。

2.列强侵华格局发生变化。

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前,主要是以英法为代表的西方列强侵略中国,并在侵略中国的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

甲午中日战争日本战胜中国后,日本在华侵略势力迅速发展,取得了与欧美帝国列强同等的地位,跻身侵华强国的行列。

此后,侵略中国的主要国家不仅包括以英法为代表的西方列强,还包括更为凶残的东方新帝国主义国家——日本。

3.列强在华关系发生变化。

甲午中日战争前,西方列强多采取相互勾结的方式侵略中国,如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直接出兵侵略中国,美俄筹划暗中帮助。

甲午中日战争后,由于资本主义国家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加上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惨败和清政府的投降政策,列强加强了对中国的争夺,列强在华关系也由相互勾结侵略中国转变为争夺中国为主,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等。

4.中国社会性质进一步变化。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后被迫与日本签订的《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为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割占台湾等领土、巨额赔款、新的通商口岸开放等使中国主权进一步丧失,尤其是甲午中日战争后,日本与其他帝国主义列强为争夺在华利益,展开了疯狂的角逐,帝国主义对华大规模输出资本,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标志着列强侵华进入一个新阶段,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社会性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2012年第二学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科目考查卷
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班级:机电10-3 任课老师:赵芳姓名:张艺缤学号:10024040345 成绩:论甲午中日战争及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影响
甲午中日战争
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日冲突中,中方在硬实力上一直占有优势,但朝鲜甲申政变之后十年时间,情况就悄然发生了变化。

这段时间,日本一直关注着中国。

1890年后,日本以国家财政收入的60%莱发展海军、陆军,1893年起,明治天皇又决定每年从自己的宫廷经费中拨出三十万元,再从文武百官的薪金中抽出十分之一,补充造船费用。

举国上下士气高昂,以赶超中国为奋斗目标,准备进行一场以“国运相赌”的战争。

在1890年时,北洋海军二千吨位以上的战舰有7艘,总吨位27000多吨;而日本海军二千吨位以上的战舰仅有5艘,总吨位约17000多吨。

到了甲午战争前夕,日本已经建立了一支拥有63000名常备兵和23万预备兵的陆军,和总排水量72000吨的海军,超过了北洋海军。

日本还出动间谍组织和人员潜入中国,加紧对中国各方面的情报搜集和渗透。

而在此期间的清政府,经过数十年的洋务运动,初见成效,开始得意轻敌。

又在与西方各国打交道的过程中,认为西方人“并不利我土地人民”,只是想在贸易上占些便宜而已,于是就更加放松了军备意识。

北洋海军自1888年正式建军后,就再没有增添任何舰只,舰龄渐渐老化,与日本新添的战舰相比之下,火力弱,射速慢,航速迟缓。

1891年以后,甚至连枪炮弹药都停止购买了。

这是因为此时清朝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
为了准备她在1894年的六十寿诞,将这些费用来修建颐和园,供自己“颐养天年”了。

中日两国的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与明治天皇相比,对照何其鲜明。

这在某种程度上也预示了中国失败的命运。

在甲午战争的过程中,虽然北洋舰队的将士拼死抵抗,但是各种不利的因素阻碍着北洋舰队的作战。

比如:北洋舰队用的舰船比日本的老式,烧的燃煤质量很差,冒出很大的浓烟,好的煤都给达官贵人用了。

导致北洋舰队很远就被日本舰队发现,让日本舰队有了充足的时间准备战斗,给了北洋舰队一个措手不及。

还有北洋舰队上的各种炮弹参差不齐,北洋舰队建好后由于后期投入越来越少,各种设备维护不及时,弹药也是几乎没有更新。

在战斗过程中,不时有一些炮弹不能射出去或者炸膛的事情发生。

真的是自己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所以说,甲午战争,北洋舰队失败也是有自己的原因的,洋务派的固步自封、自大是导致甲午战争失败的内部原因。

甲午战争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第一,甲午战败直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洋务运动以自强求富为口号,以富国强兵为目标。

在自强的口号下,洋务运动从军事工业开始,建立了一批军事工业,比如说1861年曾国藩的安庆内军械所,1965年李鸿章创立的江南制造总局,1866年左宗棠的福州船政局,1867年崇厚的天津机器局等,并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如编练新式海陆军,整顿海防,整顿编制,筹建新式海军等。

在求富的口号下,兴办了一系列的民用企业,包括采矿、冶炼、纺织等工矿业以及航运、铁路、邮电等交通运输事业,比如说1872年的轮船招商局,1878年的开平矿务局等。

在当时相对和平的环境下,洋务运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比如说左宗棠在收复新疆的战争中取得胜利。

但是洋务运动只是单纯地应用西方的先进科技和创办新式企业,局限在器物的层面上,并没有触动到生产关系和上层建
筑上,没有向制度方面推进,中国仍然是个封禁落后的国家,所以注定了洋务运动的失败,而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直接给洋务运动判了死刑,宣告洋务运动美梦的破产。

第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甲午战败后签订的马关条约中规定日本可以在华设厂,其他列强也纷纷效尤,由此外国列强的侵略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资本输出为主。

而战后列强们以德国抢占胶州湾为开始,纷纷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把整个中华大地割裂得支离破碎,国民们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

第三,促进了整个中华民族的觉醒,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步伐。

在亡国灭种的威胁下,人民纷纷觉醒,寻找着救国图存的活动。

在政治上:农民自发掀起了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则开始了维新变法运动。

在经济上:出现了办厂自救,振兴实业,发展资本主义的爱国热潮,而我们的民族资本住一起就是在这种环境下发展起来的。

思想上,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更加深入,由洋务运动期间的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到维新派学习西方先进制度,实现了由器物到制度层次的转变。

第四,甲午战败后对日本的赔偿直接养肥了日本,使其军事实力迅速增强,为20世纪30年代的侵华埋下了伏笔。

《马关条约》的内容
《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我们可以从两个条约的对比来看一下《马关条约》。

《南京条约》规定割香港岛给英国,而《马关条约》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而辽东半岛是北洋门户,与山东半岛相合环抱渤海,南端是旅顺军港,割让辽东半岛直接威胁了京津地区的安全。

台湾省是中国沿海第一大岛,包括本岛、澎湖列岛及其他大小岛屿七十多个,与福建省隔台湾海峡遥遥相对,具有极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经济价值。

日本占领台湾,不仅是掠夺了资源
的宝库,而且又是侵略我国东南沿海各省的基地。

《马关条约》的赔款数额更大,两亿两白银,而《南京条约》赔款是2100万元,巨额赔款严重破坏了中国财政,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清政府当时的财政收入,一年不足九千万两。

为了偿付赔款,除了加紧搜刮人民外,只得大借附有苛刻条件的“洋债”。

这笔巨额赔款,相当于日本全年收入的三倍多,其85%被日本政府充作军费,日本迅速发展成军事帝国主义,成为侵略中国的主要敌人之一。

《南京条约》开放的五处通商口岸都在东南沿海地区,而《马关条约》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便利了日本及其他帝国主义国家掠夺中国最富庶的长江流域特别是江浙两省的财富。

第四、条约规定日本可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便利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

从此,帝国列强取得了在中国直接投资开办工厂的权利,剥削廉价劳力和掠夺原材料,严重阻挠了中国初步形成的民族工业的发展。

总之,《马关条约》的签定,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此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了。

《马关条约》对近代中国及对世界的影响《马关条约》的签订给近代中国社会带来严重的危害,是帝国主义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步骤。

一、台湾等大片领土的割让,进一步破坏了中国主权的完整,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二、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同时,加速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发展。

清政府大借外债,列强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三、通商口岸的开放,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

四、允许在华投资办厂,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

外国
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马关条约》对中外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从中国方面看,①割地赔款,主权沦丧,便利列强对华大规模输出资本,掀起瓜分狂潮,标志着列强侵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

中国国际地位急剧下降。

②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高涨,资产阶级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中国人民自发反抗侵略的斗争高涨,如义和团运动。

二、对日本而言,得到巨额赔款和台湾等战略要地,不仅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而且便利了日本对远东地区的进一步侵略。

三、对远东局势来说,加剧了帝国主义列强在远东的争夺,三国干涉还辽事件明显地反映了列强在侵华问题上既相互勾结又相互争斗。

后记
以上是我对中日甲午战争及《马关条约》的签订对近代中国的影响的一点小小的见解,其实我们对历史的认识还不是很足够。

但是我们一定不能忘记历史,我们要把历史的教训牢记在心头。

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祖国的社会建设作出贡献。

不可以让历史重演,也不能再让列强欺负中国。

我们要让中国在世界中强大起来。

2012/6/2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