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烧低热中医治方

合集下载

低热(中医)的治疗用药长期低烧案例低热的中医治疗(转载)

低热(中医)的治疗用药长期低烧案例低热的中医治疗(转载)

低热(中医)的治疗用药长期低烧案例低热的中医治疗(转载)低热(中医)的治疗用药【证治方药】(一)阴虚1,临床表现:午后潮热,形体消瘦,五心烦热,颧红咽千,盗汗骨蒸。

舌干红,脉细数。

若兼见腰酸膝软,遗精阳痿,女性月经不调者,为肾阴虚;兼见于咳,咯血、气短、声低者,为肺阴虚;兼见心悸怔忡,失眠健忘者,为心阴虚;兼见胁痛、目干涩、头晕、肢麻者,为肝阴虚;兼见腹胀、便塘、纳呆、乏力者,为脾阴虚。

2,病因病机:阴液不足,虚热内生,五脏功能失调。

3,浩法:滋阴补虚退热为主,若见某脏阴虚,可调该脏功能,补该脏之阴。

4,方剂:青蒿鳖甲汤(《温病条辨》)合清骨散(《证治准绳》)加碱。

药物:青蒿6~10g,鳖甲15~30g(先煎),知母6~10g,地骨皮10~15g,银柴胡10g,秦艽10g,丹皮6~10g,胡黄连3~6g。

方义:方中用鳖甲滋阴退热,青蒿清热透络,秦艽、银柴胡解肌退热,地骨皮、知母、丹皮、胡黄连泻火退热,以为滋阴清热之治。

加减:阴虚内热甚者加生地、石斛滋阴清热;兼血虚加白芍、当归养血补虚。

5,变通法:在五脏阴虚证突出时,可于滋阴补脏法代之。

如心阴虚用天王补心丹(《摄生秘剖》),肝阴虚用滋水清肝饮(《医醇义》),肾阴虚用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大补阴丸(《丹溪心法》),肺阴虚用百合固金汤(《医方集解》),脾阴虚用六神散(《三因方》)加味。

若低热显著则加主方药物。

(=)气虚1,临床表现:午后低热,时作时止,劳累后尤甚,但患者无热感,疲乏无力。

声低气短,自汗,面色苍白、虚浮,饮食无味。

脉虚、濡、细、豁大无力,舌质淡。

2、病因病机:阳气不足,气浮不敛,阴火内生。

3,治法:补中益气,甘温除热。

4,方剂:补中益气汤(《脾胃论》)加减。

药物:黄苠10~15g,党参10g。

白术10g。

当归10g,陈皮5g,升麻3~5g,柴胡3~5g,甘草3~5g。

方义;方中用黄芪、党参、白术、甘草补中健脾,陈皮和冒,当归和血,升麻、柴胡升阳退内热。

低烧低热中医治方

低烧低热中医治方

低烧低热中医治方低烧低热中医治方低烧低热中医治方发烧、低烧与高烧划分人的正常体温约37.2℃左右。

除非体温超过38.5℃(成年人)或39℃(小孩),否则无需太过紧张。

其实,发高烧本身不是疾病,而是一种症状,它提醒你的身体可能有疾病出现了。

事实上,散热对身体有好处,这个体内的防御措施有消灭外来病菌的功用。

如果温度没有上升太高,不妨让它自然散热,如此有助于排除毒素。

一般来说,突然爆发的高烧(38.5℃—40℃)通常意味着体内有病菌感染:感冒、肺炎、脑膜炎、猩红热等急性炎症都会伴有高烧;而长期持续的低烧(37.3℃—38.5℃),则意味免疫系统遭到了破坏:肺结核、风湿热、红斑狼疮、癌症等都不同程度表现出低烧的症状。

发高烧时需立即就医,因为这表示体内的感染正在恶化。

如果体温太高很容易造成脑部受损及脱水,尤其是高烧不退。

多种疾病会引起低烧。

发烧是一种症状,风湿、结核、慢性炎症、免疫力低下等疾病都会引起持续低烧;长期心理紧张、情绪不稳定也会引起体温中枢紊乱,造成不明原因的持续低烧。

身体的任何系统出现问题都可能引起持续低烧。

低烧的原因是什么,通过血、尿、便等常规检查很难查出,有些因细菌感染的疾病引起的低烧,要通过细菌培养才能发现。

不明低烧不能滥用药。

发热是机体抵抗疾病侵袭的反应之一。

低热病人服用退热药,并不利于疾病的治疗。

乱用退烧药,还有导致白细胞下降、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危险。

体温38℃以上时,才应考虑使用退烧药。

持续低烧应尽早就医,应及早进行全面检查。

一些恶性肿瘤早期或细菌感染早期的症状也是低烧。

建议你到医院做相关检查,以避免引起发烧的病因恶化。

一、上午低烧有次坐门诊,一个年轻的小伙子无精打采地来到我的面前,后面跟着他的父亲。

我问他:“你怎么不舒服?”他有气无力地说:“我总是发低烧,一天到晚昏昏沉沉的,老想睡觉,吃饭也没有味道。

”我一边摸脉,一边打量这个小伙子。

只见他面色萎黄,面颊消瘦,一双大眼睛没有一点年轻人的朝气,目光呆滞。

【《伤寒论》治疗各种感冒发烧的12方】

【《伤寒论》治疗各种感冒发烧的12方】

【《伤寒论》治疗各种感冒发烧的12方】一、桂枝汤:桂枝9g 芍药9g 炙甘草6g 生姜9g 大枣12枚(擘)五味药。

用法:服桂枝汤约半小时后,须喝热稀粥1小碗,以助药力而使溱溱汗出。

上五味,切碎三味。

以水700毫升,微火煮取300毫升,去滓。

适寒温,服100毫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适量,以助药力。

温覆(盖被子)一时许,遍身微汗者为佳。

若一服汗出病愈,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

主治:外感风寒,发热恶风,头痛项强,身痛有汗,鼻呜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

禁忌:服药期间,禁食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表实无汗,表寒里热,及温病初起,见发热口渴者,均忌用。

方论:桂枝汤方中桂枝为君,辛温通阳,解肌发表,散外感风寒之邪以调卫。

芍药指白芍,作为臣药,酸苦微寒,益阴和里,敛固外泄之营阴以和营。

桂芍等量相合,相须为用,一治卫强,一治营弱,散中有收,汗中寓补,使表邪得解,营卫调和。

生姜助桂枝辛散表邪,又可温胃止呕;大枣助芍药益阴养血,姜枣相配,补脾和胃,调和营卫,共为佐药。

甘草调和诸药,合桂枝辛甘化阳以实卫,合芍药酸甘化阴以和营,是为佐使药。

有老中医在原方的基础上,加黄芪30g,糯稻根10g,治疗老年自汗,效果非常明显。

加入黄芪补肺固卫以培本,糯稻根止汗以治标。

二、麻黄汤:麻黄(去节)9克、桂枝6克、杏仁(去皮尖)6克、炙甘草3克。

用法:上药麻黄另包,用水600毫升,先煮麻黄。

煎至400毫升时,再加其它三药共煎,取药汁150毫升为第一煎;然后再加水250毫升如上法煎取药汁15o毫升为第二煎。

将两次煎取的药汁混合,共300毫升,分两次服,每次服150毫升。

服药后卧氏盖被以温暖取微汗。

服一次即出汗者,可停服第二次药。

如服第一次药后,未出微汗,的过4~5小时可继服第二次药。

第二次药服后,如仍未出微汗,可再煎一剂药(煎服法同前)继服。

头痛低烧中医治疗方案

头痛低烧中医治疗方案

一、引言头痛和低烧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症状,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如感冒、劳累、压力等。

中医认为,头痛低烧多由外感风寒、风热、湿热、血瘀等因素所致。

中医治疗头痛低烧强调辨证论治,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愈的目的。

本文将介绍头痛低烧的中医治疗方案,供患者参考。

二、中医病因病机1. 外感风寒:因感受风寒之邪,侵袭人体,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头部脉络受阻,出现头痛、低烧等症状。

2. 外感风热:因感受风热之邪,热邪侵袭人体,导致气血不畅,头部脉络受阻,出现头痛、低烧等症状。

3. 湿热内蕴:因体内湿热内蕴,湿邪上蒸,热邪侵袭,导致头部脉络受阻,出现头痛、低烧等症状。

4. 血瘀:因气血运行不畅,瘀血阻络,头部脉络受阻,出现头痛、低烧等症状。

三、中医治疗方案1. 外感风寒(1)治疗方案:疏风散寒,解表止痛。

(2)常用药物:羌活、独活、白芷、川芎、防风、细辛等。

(3)代表方剂:川芎茶调散。

2. 外感风热(1)治疗方案:疏风清热,解表止痛。

(2)常用药物:菊花、桑叶、薄荷、连翘、黄芩、栀子等。

(3)代表方剂:银翘散。

3. 湿热内蕴(1)治疗方案:清热利湿,疏风解表。

(2)常用药物:黄芩、黄连、黄柏、泽泻、猪苓、白术等。

(3)代表方剂:甘露消毒丹。

4. 血瘀(1)治疗方案: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2)常用药物:丹参、川芎、桃仁、红花、郁金、五灵脂等。

(3)代表方剂:血府逐瘀汤。

四、中医治疗方法1. 针灸治疗(1)穴位选择:百会、太阳、风池、合谷、曲池、足三里等。

(2)操作方法:采用毫针刺法,根据病情调整针刺深度和留针时间。

2. 拔罐疗法(1)穴位选择:百会、太阳、风池、合谷、曲池、足三里等。

(2)操作方法:将罐吸附于穴位,留罐10-15分钟,以皮肤出现紫红色为度。

3. 推拿按摩(1)手法:按揉、拿捏、点按等。

(2)部位:头部、颈部、肩部、背部等。

4. 中药泡脚(1)药材:羌活、独活、白芷、川芎、防风、细辛等。

(2)操作方法:将药材煎煮后,待水温适宜时泡脚,每次30分钟。

低热的中医论治

低热的中医论治

低热的中医论治低热,即体温波动在37.5度~38.5度之间,持续2周以上。

为临床常见病症之一。

中医认为,低热是由外感、内伤使脏腑气血阴阳失调所致。

该病治疗虽有些棘手,但只要辨证无误,立法用药切合病情,就—定能收到满意之效果。

一阴虚所致低热此型多发生在肾阴虚、肝肾阴虚、肺阴虚等相关大病、久病之后;其热以午后为著。

证见骨蒸潮热,五心烦热,盗汗,眩晕颧红,心悸多梦,心烦口渴,舌红少苔,脉细数等。

二治宜养阴清热。

药用青蒿鳖甲运、清骨散加减:青蒿30克,生地、知母、地骨皮、丹皮各15克,银柴胡,泰艽、鳖甲各10克,甘草6克。

大补阴丸、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沙参麦冬汤皆可随证选用。

二血虚所致低热此型多发生在吐血、衄血、便血、崩漏,以及由脾胃受伤逐渐发展而成。

证见低热缠绵,面色淡白,头昏目眩,心悸怔仲,失虑多梦,倦怠乏力,肢体麻木,舌质淡;脉细弱。

洽宜益气养血。

药用益气血的党参与当归六黄汤加减治之:生地、熟地、首乌、黄芪各15克,当归;白芍各12克,党参、黄芩、黄柏各9克,黄连6克。

用四物汤或归脾丸、当归补血汤加减治之,其效甚佳。

三、气虚所致低热此型多发生过劳及久病之后,证见长期低热,气短懒言,食欲不振,大便溏薄,渴喜热饮,常伴自汗,舌质淡,脉虚弱。

治宜益气健脾,甘温除热;药用补中举气汤加减:黄芪、党参各15克,白术、当归、陈皮各10克,升麻、柴胡、炙甘草、雄黄(冲服)各6克。

四、湿热伤表所致低热此型证见低热,头重如裹,肢体酸楚,倦怠乏力,胸闷腹胀,嗜睡懒言,食欲不振,便溏,舌质淡红,苔腻,脉濡。

治宜清热化湿;方用藿朴夏苓汤、三仁汤加减:藿香、佩兰、茯苓各15克,厚朴、半夏各10克,白蔻仁、连翘各15克,茵陈20克,黄芩、菖蒲各10克,滑石30克,甘草5克。

五淤血所致低热此型多发生在跌打损伤、吐衄,便血及妇女分娩之后。

证见低热缠绵,胸腹或肢体剧痛,拒按,口唇肯紫,面部黯黑,肌肤甲错,妇女伴月经不调,量少或闭经,经来色黑有块,舌有瘀点,脉沉涩。

中医医案——长期低烧(三)

中医医案——长期低烧(三)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分型治愈低热症三例病案一:罗某,男,35岁。

(邪踞阴分低热)初诊:1973年10月10日。

主诉及病史:3个月前曾发高热,高热退后,2个多月来一直低热,每日午后热度均在37.5~38℃之间,精神易于疲劳,四肢无力,饮食乏味。

诊查:舌质中间光剥,旁有薄白之苔,脉象细数。

辨证:参合脉症,此乃邪踞阴分,故现晡热早凉;而现薄白之苔,则有夹湿之象,湿热羁留。

治法:先予蒿芩清胆汤,以清热除湿为主。

处方:青蒿叶6g 淡竹茹10g 清半夏5g 赤茯苓10g 枯黄芩6g 绿枳壳5g 制陈皮5g 碧玉散10g(包)二诊:上方药服2剂后,薄白之苔已去,继予青蒿鳖甲汤透邪养阴。

处方:青蒿叶6g 生鳖甲18g(先煎)生地黄12g 肥知母6g 粉丹皮6g 干石斛12g 明玉竹10g嗣后均以此方出人,服药20余剂,低热逐渐消失。

按语本证乃邪踞阴分,低热不退,且有薄白之苔,认为湿热羁留之象,故治疗分为两步。

先予蒿芩清胆汤,清热祛湿,待湿祛则热减;继以透邪养阴的青蒿鳖甲汤,使阴复而热除。

立法有不同,用药有先后,均在于审因辨证。

病案二:任某,女,69岁。

(热邪伤阴低热)初诊:1973年10月12日。

主诉及病史:曾患高热,两三个月来一直低热不退,食纳减少,小便短赤。

诊查:舌苔白而带黄,质有裂纹,脉沉细数。

辨证:证系邪伏阴分,夜热早凉。

治法:仿雷氏法,以透邪保津为主。

处方:霍石斛15g 贡麦冬10g 生地黄12g 细木通3g 淡竹叶6g 甘草梢3g 鲜芦根15g 黑元参10g 青蒿叶6g 地骨皮6g 二诊:上方药连服3剂,诸症均有好转。

仍就前方出入。

处方:霍石斛15g 生地黄12g 北沙参12g 鲜芦根15g 明玉竹10g 寸麦冬10g 黑元参10g 青蒿叶10g 地骨皮10g 胡黄连5g 三诊:续服上方药3剂,低热已除,苔白黄亦已减退,舌裂纹转浅,胃口开,小溲增多。

宝宝发烧中药方子有什么

宝宝发烧中药方子有什么

宝宝发烧中药方子有什么秋冬季节,不少宝宝易患感冒发烧。

一见孩子发烧,可能爸爸妈妈就慌乱了,害怕发烧时间长了会影响孩子大脑发育,甚至是把很多药都用上,很有可能会延误病情。

下面由店铺给大家介绍宝宝发烧中药方子吧,仅供大家参考。

宝宝发烧中药方子一、香糖米汤因芫荽性温,味辛,具有发汗透疹、消食下气、醒脾和中之功效,所以用芫荽做汤便可以达到发汗清热透疹的功能,其特殊香味能刺激汗腺分泌,促使机体发汗,透疹。

红糖具有气虚补血、生发润腑、排毒养颜的功效。

所以这两样搭配在一起给孩子煮汤喝就能很好的治疗孩子的感冒症状。

配方:红糖15克、芫荽(香菜)30克、米汤半碗。

用法:先把米汤煮沸,然后再放入切好的芫荽、红糖,要不断的搅拌,因为这样可以防止红糖粘在锅底不熔化。

待红糖全部溶解好后让孩子喝下即可。

功效:这种方法主要就是让孩子疏风驱寒、主治小儿风寒感冒。

如果你的孩子属于这种症状不妨给她来一碗吧。

二、橘葱汤橘皮别名陈皮、贵老、黄橘皮、红皮。

橘皮能够助热所以能够去除发烧时身体内的寒气。

葱白发散风寒,有发汗解表的作用,但发汗作用较弱,故主要用于感冒轻症,所以配合橘皮一起煮汤,就能够使其效果充分达到,以此来使孩子发汗,从而让孩子的风寒赶紧的好。

配方:橘皮30克、葱白5棵。

用法:把橘皮和葱白一起加入锅中,加入三杯水用火煮。

汤好了后趁热喝一杯,半小时后再喝1杯就可以了。

如果孩子觉得橘葱汤没有味道,不愿意喝的话,妈妈们在煮汤的时候可以在水中加入适量的白糖。

这样汤就会变得甜润,孩子更愿意喝。

功效:这个橘葱汤用于疏风、清热、止咳、主治小儿风热感冒,症见发热、头痛、鼻塞等。

三、白萝卜红糖饮中医理论上认为,白萝卜味辛甘,性凉,入肺、胃经,为食疗佳品,可以治疗或辅助治疗多种疾病,包括感冒。

《本草纲目》称之为“蔬中最有利者”,特别是其有消食、理气、止咳、化痰的食疗功效,因此有“饮白萝卜汁作为感冒辅助治疗”的说法。

而白萝卜和红糖搭配不仅可以使汤的味道甜美,而且孩子喝了还可以达到补血的效果。

低烧有什么偏方

低烧有什么偏方

低烧有什么偏方文章目录*一、低烧有什么偏方*二、低烧不退的原因有哪些*三、低烧注意事项低烧有什么偏方1、低烧有什么偏方之玉米芯汁玉米芯汁液有清热、利尿、退热的作用,在高烧不退时可以做为食疗服用。

用新鲜玉米芯150克,然后加水适量清水煎煮三次,过滤后取汁,每天3次,每次服用50毫升,服用2-3天即可退烧。

2、低烧有什么偏方之黄豆汤挑选30粒黄豆,三十粒黑豆,洗净。

将黄豆和黑豆一起放入药锅中,然后放入一大勺白砂糖。

倒入锅中三碗水。

待三碗水煎成一碗水时将药汤倒出,便可服用。

此方可有效治疗持续低烧。

平时也可起到预防的作用。

3、低烧有什么偏方之生姜煮葱白生姜30克,切片;葱白20厘米。

以水煎煮服用,服用后卧床盖被使出汗。

可以用来治疗风寒头痛、低烧并伴有鼻塞等症。

4、低烧有什么偏方之按摩大椎穴发烧患者按摩大椎穴是简单快速的降温疗法,大椎位置:将头往前倾, 颈部与背部交界附近可摸到一凸出的最高点,此为第七颈椎,大椎就位在此处下方的凹陷处。

大椎穴是解表退热的常用穴,做大椎穴按摩时,再配合推脊柱,即用食、中二指腹或掌根自上向下由大椎穴直推到尾骨,约推100-300次,效果显著。

5、低烧有什么偏方之生姜敷手腕如果宝宝发烧是因为着凉感冒引起的,可以用生姜来降温。

方法是:准备十多克生姜,捣成泥状,然后敷在宝宝手腕高骨上,就是手腕最高的那一块骨骼,敷上以后再用干净的纱布缠上,这样等半个小时就能退烧了。

6、薄低烧有什么偏方之荷水擦拭也可以用薄荷来降温,方法是:在中药房买十五克薄荷叶,锅中倒入两碗水,再将薄荷叶放进去煮七八分钟即可。

等水温凉到合适的程度,就可以用干净的纱布或湿巾反复的给宝宝擦洗咯吱窝、大腿根、额头,这样也能慢慢退烧的。

低烧不退的原因有哪些引起低热的原因较多,如慢性化脓性扁桃体炎、慢性副鼻窦炎、慢性胆道感染、慢性尿路感染、慢性肾盂肾炎、肺外结核等慢性感染性疾病、无黄疽型肝炎、迁延型肝炎、慢性肝炎和肝硬化、类风湿性关节炎播散性红斑狼疮、甲状腺机能亢进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低烧低热中医治方低烧低热中医治方低烧低热中医治方发烧、低烧与高烧划分人的正常体温约37.2℃左右。

除非体温超过38.5℃(成年人)或39℃(小孩),否则无需太过紧张。

其实,发高烧本身不是疾病,而是一种症状,它提醒你的身体可能有疾病出现了。

事实上,散热对身体有好处,这个体内的防御措施有消灭外来病菌的功用。

如果温度没有上升太高,不妨让它自然散热,如此有助于排除毒素。

一般来说,突然爆发的高烧(38.5℃—40℃)通常意味着体内有病菌感染:感冒、肺炎、脑膜炎、猩红热等急性炎症都会伴有高烧;而长期持续的低烧(37.3℃—38.5℃),则意味免疫系统遭到了破坏:肺结核、风湿热、红斑狼疮、癌症等都不同程度表现出低烧的症状。

发高烧时需立即就医,因为这表示体内的感染正在恶化。

如果体温太高很容易造成脑部受损及脱水,尤其是高烧不退。

多种疾病会引起低烧。

发烧是一种症状,风湿、结核、慢性炎症、免疫力低下等疾病都会引起持续低烧;长期心理紧张、情绪不稳定也会引起体温中枢紊乱,造成不明原因的持续低烧。

身体的任何系统出现问题都可能引起持续低烧。

低烧的原因是什么,通过血、尿、便等常规检查很难查出,有些因细菌感染的疾病引起的低烧,要通过细菌培养才能发现。

不明低烧不能滥用药。

发热是机体抵抗疾病侵袭的反应之一。

低热病人服用退热药,并不利于疾病的治疗。

乱用退烧药,还有导致白细胞下降、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危险。

体温38℃以上时,才应考虑使用退烧药。

持续低烧应尽早就医,应及早进行全面检查。

一些恶性肿瘤早期或细菌感染早期的症状也是低烧。

建议你到医院做相关检查,以避免引起发烧的病因恶化。

一、上午低烧有次坐门诊,一个年轻的小伙子无精打采地来到我的面前,后面跟着他的父亲。

我问他:“你怎么不舒服?”他有气无力地说:“我总是发低烧,一天到晚昏昏沉沉的,老想睡觉,吃饭也没有味道。

”我一边摸脉,一边打量这个小伙子。

只见他面色萎黄,面颊消瘦,一双大眼睛没有一点年轻人的朝气,目光呆滞。

他的脉象沉细无力略有滑象,舌胖,舌苔淡白,边有齿痕。

我又问他:“你平常什么时间发烧?”他父亲抢着说:“上午最容易发烧,最近一至两年反反复复,脾胃也不好,不爱吃饭,消瘦乏力,在家什么都懒得干。

”他说他还有头晕目眩,食少不香,睡眠多梦,大便溏泻等症。

量血压为90/60毫米汞柱。

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发热呢?上午9点到11点正是脾胃经所主的时间,这是由于长期的脾胃阳虚,造成运化失司,中气不足,以致阳气虚衰导致阴盛格阳,所以发烧多在上午。

《医贯·阳虚发热》篇曰:“自东垣出,而发内伤补中益气之论,此用气药以补气之不足者也。

”只有用健脾气之品,补脾胃中气,才能得到“甘温除热”的实际效果。

主意已定,于是我耐心地向患者及家属说明低烧的原因是由于长期脾胃气虚所造成的。

开方如下:生黄芪30克、党参15克、陈皮10克、柴胡6克、炒白术15克、当归10克、茯苓20克、升麻3克、泽泻12克、焦三仙各10克、炙甘草6克,七剂,水煎服。

一周后患者复诊。

父亲说儿子的低烧已经明显消退了,精神面貌也大有好转,吃饭也比过去香了。

年轻人也高兴地告诉我:“现在不烧了,也愿意帮助父母做家务事了。

”我又嘱其继续服七剂以巩固疗效。

为什么能有如此好的效果呢?此方为李东垣的“补中益气汤”(黄芪15g、人参(党参)15g、白术10g、炙甘草15g、当归10g、陈皮6g、升麻6g、柴胡12g、生姜9片、大枣6枚,共10味),主治脾胃气虚,症见身热有汗,渴喜热饮,头痛恶寒,少气懒言,或饮食无味,四肢乏力,舌嫩色淡,脉虚大。

由于本方是由黄芪、党参等甘温药物为主所组成的,用以治疗脾胃虚弱,气血虚损所生之大热,故称为甘温除大热之法。

由本例可见,“补中益气汤”治疗由于脾胃气虚所致的长期低热确有明显疗效,只要辨证准确,就能收到满意的效果。

二、长期低烧----长春中医学院教授肖永林患者赵XX,女,23岁。

1976年12月初诊。

该患系XX医科大学XX临床医院X疗区的护士,因长期低烧而住本医院本疗区治疗。

已住院很长时间,无明显效果。

诊见患者形体消瘦,面色黄白少华,口唇淡润,呈疲惫无力状。

自言低烧已很长时间,体温经常在37--37.5℃之间,很少升至38℃。

经多种临床及实验室检查,未查出原因,自感身体疲乏,懒动懒言,动甚则疲倦、气短,或有汗出,食欲不振,强食则胀满不消,嗜卧喜静,四末经常清冷。

视其舌淡少华,苔白薄而润,脉弱无力。

询问其他症情,言无头痛身痛之感。

虽有低烧,而不恶热,反有阵阵畏寒之感,得温暖则消除。

无心中烦热、口渴等症,大便基本正常,有时稍溏,小便清利,经期大致正常,唯血量时多时少而色淡。

似属气虚发热,遂用补中益气汤加减:党参15g,生黄芪20g,白术15g,茯苓15g,当归15g,甘草10g,升麻5g,柴胡5g,陈皮10g,麦芽15g。

水煎3次,合并滤液分3次服,为1日量。

3剂后,自觉食欲好转,饮食增多,其他症状如前。

又2剂后,除饮食增加外,又觉身上有点气力,已不像从前那样疲惫不堪。

继续服前方数剂,体温降至36.5℃,疲乏无力、短气等症皆大有好转。

根据现在的情况,患者与疗区的领导研究,决定出院回家服药休养。

嘱其服用人参健脾丸与补中益气丸,补益脾气,以培根本。

继续服上述2种丸药至春节,身体完全复原,从未发热,容光焕发,精力充沛,与1个半月以前完全判若两人。

【医生甲】此患者长期低热,老师根据什么辨为气虚低热呢? 【老师】临床上,长期低热的患者不少,导致长期发热的原因很多,证情也较复杂。

此患者之长期低热,所以诊为气虚发热,主要是因为其有一派脾虚气弱之候。

首先,对长期发热,应辨明其为外感发热,还是内伤发热。

此患者既无实热之表现,也无湿热之征象,更无毒热(如疮痛)之证侯。

故基本上可以排除外感之实热。

那么,此病之发热只能属于内伤发热之范畴。

其次,在内伤发热中,也有虚、实两类,也应辨明。

此患者,既无外伤、出血之病史,也无痛有定处与刺痛之症状,口唇舌质又无青紫及瘀斑之现象,则其发热非瘀血发热可知。

患者无恚怒不遂而致气滞肝郁之因,也无胀闷易怒、太息之征,又无经期腹痛乳房胀痛之症,则气滞肝郁化火之发热也可排除。

剩下的只有在虚证中进行辨别了。

因虚而致之发热,有阴血不足与阳气虚衰之不同,皆为虚热之属,也称虚火。

丹溪所说的“实火可泻,苓连之属;虚火可补,参芪之属”的“虚火”,即属此类。

更确切地讲,参芪之属所治的虚火,必为气虚无疑。

阴血不足之发热,由于阴虚不足以涵纳阳气,而阳气独亢,故多出现五心烦热(即手足心发热,心中烦热),多梦失眠;而此患者五心不烦热,且嗜卧多眠。

阴虚之发热,由于阴液不足则欠于濡润,故多口唇焦干而红,咽燥;而此患口唇淡润,不红不干,且无咽燥之感。

知其并非阴(血)虚发热。

该患者明显地表现出身体疲乏,四肢倦怠,懒动懒言,动则益甚,则其为脾气虚衰已属无疑。

故在治疗时,采用补中益气之法而获效。

从其服药后的效果看:首先表现出来的是食欲转佳,饮食增多。

说明中气渐旺,脾升胃降之功渐复。

饮食一增,则谷化精微,机体得养,故逐渐感觉有了力气。

以后才逐渐体温下降恢复至正常。

可见欲治气虚发热,必先补益中气,使脾胃之气得复,能纳能化,谷气日充,则热可自退。

若一见发热,而不辨其属虚属实,在气(阳)在血(阴),而一概施以寒凉继以滋润,不唯难于收功,恐反益增其疾。

【医生乙】阴血虚则热,阳气虚则寒,这是一般的规律。

而气虚反能发热,应该怎样理解呢?【老师】阴血虚而热自内生,阳气虚而寒从中起,易于为人所理解。

气虚反能发热,确实难于说明其机理。

但在临床上,由于气虚而导致的发热,确实存在,有致长期低热者,也有长期高热者。

首先,应当明确,气虚发热之气虚,是指脾胃气虚而言。

造成脾胃气虚之原因,主要为饮食失节,劳役过度,忧伤思虑等。

但对脾胃气虚为什么能导致发热,目前尚无统一的认识,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并对这些说法提出我们的看法:一是认为脾气虚陷,中焦虚寒,虚阳外浮而致发热。

但从临床来看,很多气虚发热的患者,并无中寒之象,所以说因中焦虚寒而致虚阳外浮之说,似属无据。

何况在治疗时,又很少应用温中散寒,引火归原之药!二是认为脾胃气虚,谷气下流而蕴为湿热,使下焦阴火上冲而致发热。

此说与上说正属相反,前者为虚寒,而此则为湿热。

如若为湿热内蕴,或在便溺时,或在舌苔上必有湿热之象。

而治之者,必先治其湿热,而后发热之症方能渐退。

可是临床上,气虚发热的患者,往往既无湿热之表现,而又无需使用清利湿热之药,只宜甘温升举之剂而气虚得补则发热自退。

况清利湿热之品是以祛邪为主,绝非脾气虚陷之可用。

因而此说也似属不符。

三是认为气虚而卫气不固,因之易于感受外邪,正邪相搏而致发热。

此说显然属于外感而致之发热,绝非内伤发热之属。

尽管补中益气汤可用于气虚外感证,有益气解表之功,但不能因此而将气虚发热与因气虚而外感之发热混为一谈。

况且气虚发热往往为长期发热,又无表证可察,与气虚外感之时常感冒,有外感则发热,无外感则不发热者显然不同。

四是认为脾胃气虚,健运失职,不能生血,血虚而致发热。

这种说法实是将气虚发热与血虚发热混为一谈。

五是认为阳气不足,不能腐热水谷,而致阴虚,阴虚则热。

上两种说法,—为气虚导致血虚,一为气虚导致阴虚。

阴血不足不能配阳,阳气偏亢而发热。

若说脾胃气虚不能腐熟,运化水谷而致阴血不足,为临床所常见。

治之者,或补气而生血,如当归补血汤;或培土而养阴,如资生汤(《医学衷中参西录)方:白术、山药、内金、玄参、牛蒡子)。

上方皆是在用补脾益气之药的基础上,或加补血之药,或加滋阴之品。

这与以温补升提宜畅之药为主的补中益气汤等,不能同日而语,因而上两种说法也属似是而实非。

六是认为脾胃气虚,升降失常,气机不畅,郁滞而化热。

这种说法,虽然尚难尽美尽善,但却能够比较正确地说明气虚发热的机理。

其关键即是因气虚而致郁,因郁而化热。

其中因气机郁滞而化热,易于为人所理解。

那么,因为气虚又怎么能致成气郁呢?往往难于理解。

盖人身之气,无时无刻不在运行,只有气机之升降出入运行不已,则生机不息,若有郁滞则疾病生,一旦停止则生命息。

人身脏腑之气的升降出入,以中焦脾胃的气机为枢。

脾主升清,胃主降浊,升降出入之机以脾胃为最。

若饮食失节,劳役过度,损伤脾胃,至脾胃气虚,运化失常,当升者不升,当降者不降,气机滞涩,郁而生热。

那么,气滞属实,气虚如何能导致气滞呢?盖人之气血,如江河之水。

水势浩荡则奔流涌泻,一日千里,何滞之有?一旦水量减少,甚或枯涸,则推动无力,流通滞涩而处处淤积。

故有云,“气之所以行者,气旺故也;气之所以滞者,气虚故也”。

又有云,“人之气血如水,盛则流行,虚则鲜有不滞者”。

【医生丙】气虚发热,应以补气为法。

而补气之方很多,为何以补中益气汤为主呢?【老师】气虚发热,凡以补气为主的方剂皆可酌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