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影《早熟》与《朱诺》看中美家庭教育观

合集下载

早熟这部电影的观后感

早熟这部电影的观后感

早熟这部电影的观后感《早熟》是一部具有深刻思考的电影,它通过揭示早熟现象的成因和后果,引发观众对当代社会教育现状的反思。

本文将结合剧情,从三个方面谈谈我对这部电影的观后感。

首先,电影以真实的故事背景为基础,通过刻画主人公和周围人的生活,深入探讨早熟的成因。

在现代社会,由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儿童和青少年们不得不面对成人世界所带来的各种压力和挑战。

电影中的主人公小明,从小就因为身体条件迅速发育而备受周围人的注目,他在被迫成熟的过程中,逐渐失去了真实的自我。

这个细节将观众引向了思考:早熟究竟是一个人生物理发展的必然现象,还是现代社会对于童年的剥夺?其次,电影中通过一系列悬念和冲突,展现了早熟对于个人和家庭带来的影响。

小明在成长过程中,因为与同龄人的差异,被孤立和排斥,他开始意识到早熟所带来的孤独和痛苦。

同时,他的家庭也被早熟问题困扰,父母开始对他寄予过高的期望,形成家庭内部紧张的氛围。

电影通过真实而细腻的描绘,让观众思考早熟对个人和家庭关系的影响,引导人们重新审视教育方式和对孩子的期待。

最后,电影通过展示主人公的成长历程和内心的变化,给观众带来思考。

小明在影片中经历了从儿童到成年人的转变,他逐渐认识到不断追求外在成熟并不等同于内心的真正成熟。

在逆境和人生的考验中,小明发现自己应该珍惜和保护自己的青春,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这种成长的过程,让观众感慨万分,也引导我们思考我们如何正确引导孩子的成长,让他们拥有健康的童年,展现真实的自我。

总的来说,电影《早熟》以一个真实而触动人心的故事,通过揭示早熟现象的成因和后果,引发了观众对当代社会教育现状的反思。

它透过一个孩子的成长经历,展现了早熟对个人和家庭的冲击,并引导着观众重新审视我们对于成长的定义和对孩子的期待。

电影以其独特的表现方式和深刻的思考,给观众带来了对教育的思索和对人生的思考,让观众在情感和精神层面都得到了触动。

这部电影实实在在地触动了我的内心,让人不禁重新思考人生的意义和成长的真正价值所在。

对家庭教育的认识——观电影《早熟》感悟

对家庭教育的认识——观电影《早熟》感悟

[] De e E S bet ewe — big J. scoii l ul [ ] 张 雯 ,郑 日昌. 学 生 主观 幸 福 感 及其 影响 因素 [] 1 i r . u j i l en [ ] P yh l c l — 6 n cv l g aB e 大 J .中 国
[ ] 许 淑莲 , 成 年 人 心 理 幸 福 感 的年 龄 差 异 研 究[ ] 中 国 [] 于 静 华.大 学生 主观 幸 福 感 研 究 综 述 [] 哈 尔 滨 学 院 学 2 等. J. 7 J.
21 0 1年 8月( 旬刊 ) 下
I N10—57 C 1 41 S 9 01 S 0 N l 6/ —4 1
吉俐

季过习问爱霎的解子有 就 琴种于母量的也么 若是子的,多庭良系使 疲度钢一甚果恋理孩会而 r心家她终蘸 好们这 男让长情冲理题引如庭 惫保女喜至父”和。家 冲怀,种爆干育 亲就 — 军她心深撞恼能 子不■ 的护对不在对 导何 ● .怨也隔发羊离 ,才 ■ 一子喜日“够 关能舅 3学不膜 的 开 父。理的。了不 亲有上 体主教 母恨女欢 的问 和的 往现苦 想 早 家 。
间 也无 耐 心教 育 孩子 , 导 孩子 , 心 孩 子 教 育 问 题 。 还是 以母 辅 关
弱等 。若 男 和 家 富都 是 和妈 妈 的关 系 要好 , 父 亲有 些 距离 。 和
从 这 部 电 影 来 看 , 反 映 出 我 国 当 代 家 庭 教 育 的 一 些 问 它
的 亲 子 观 、 女 观 。父母 应 懂 得 基 本 的教 育 心 理 科 学 常识 , 用 子 运

力 动惯培 姜劳习的养 和

若 男 和 家 富 出 走 那 一 段 日 , 男 只 会 若

电影早熟的观后感

电影早熟的观后感

电影早熟的观后感电影《早熟》是一部令人深思的作品。

影片展现了一个令人忧虑的现实,让观众对社会现象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影片通过几个主要角色的故事,揭示了童年早熟的危害,并探讨了家庭、社会和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首先,电影呈现了童年早熟的现象。

影片中的主要角色都是孩子,他们在年纪轻轻的时候就经历了成年人才会面临的问题。

他们早早地开始对爱情、性别、暴力等问题进行思考和探讨,这使得他们失去了童年应有的纯真和快乐。

观众通过这种对比,不禁感到心疼和担忧。

其次,电影通过描绘家庭的故事,暗示了早熟现象的原因。

在电影中,一些孩子的家庭环境并不理想。

他们可能经历了家庭暴力、离婚、父母缺席等问题,导致他们不得不提前成熟起来。

这种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观众被迫思考,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

此外,电影还通过描绘社会的故事,探讨了早熟现象的社会原因。

观众可以看到,在电影中,孩子们面临着各种来自社会的诱惑和压力。

电影中的角色之间的互动、网上的信息泛滥以及旁观者对孩子问题的淡漠态度,都对孩子的早熟现象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这使得观众不由得深思,社会应该承担起责任,为孩子提供一个纯真无忧的成长环境。

最后,电影还反思了教育体制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电影中的孩子们在学校各种竞争压力下,迅速失去了童年的欢乐。

教育机构过于重视分数和竞争,却忽视了对孩子人格、情感和社交的培养。

这导致了孩子们内心的焦虑和不成熟。

观众对这种现象感到无奈,呼吁教育改革,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分数的追求。

综上所述,电影《早熟》通过生动、真实的故事情节,引发了观众对童年早熟现象的深刻思考。

电影揭示了家庭、社会和教育等方面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并引发了观众对这些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希望这部电影能够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和重视,推动社会对童年早熟现象的改变。

只有给孩子们创造一个纯真、快乐的成长环境,才能让他们拥有美好的未来。

观看电影早熟观后感

观看电影早熟观后感

观看电影早熟观后感电影《早熟》是一部讲述青春期少年成长的故事,通过讲述主人公小英的成长经历,展现了当代社会下青春期少年面临的诸多问题和困惑。

观后感到是一部具有魅力的电影。

影片一开始就展现了主人公小英早熟的一面,他可以从早晨起床到离家上学全部自理,比同龄人早熟得多。

这种早熟带给他很多不一样的体验,他不用像其他同学一样受到家长的管束,自由自在地生活。

不过,随着他和嘉嘉的相识、相知,他也逐渐面临着比同龄人更多的挑战和诱惑。

在成长的过程中,小英逐渐发现自己和同龄人的差异。

他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和金钱。

然而,他的自由并没有让他感到快乐,反而让他陷入了困惑。

他开始反思自己的早熟,他渴望像其他同学一样无忧无虑地享受青春,渴望有一个温暖的家庭,渴望被爸爸注意到。

电影中的一个重要情节是小英偷窃了教室的问题。

在片中,小英陷入了道德困境,他明白偷窃是错误的,但他却被朋友的影响和诱惑走上了错误的道路。

这一情节既展现了小英的脆弱和迷茫,也探讨了青春期少年面临的道德伦理问题。

影片中的小英不断追问自己不同阶段的自己,不断反思和探索,他试图找到内心最真实的自己。

他的思考和探索是现代青春期少年的真实写照,让观众产生共鸣。

他渴望父母的关怀,渴望和朋友的友谊,并且在不断成熟的过程中寻找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

整部电影给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温馨的感觉,引起了我对青春期少年问题的深思。

在现代社会中,青春期少年面临各种困境和挑战,需要有良好的心理准备和社会支持。

电影通过展示小英的成长经历,让观众体会到青春期少年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他们的迷茫、挣扎和成长。

电影《早熟》从一个小人物的早熟开始,通过他的成长经历唤起了大家对青春期少年成长问题的思考。

观后感到这部电影通过真实的情节和细腻的描绘,给人带来了一种温暖而深刻的触动。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观看这部电影,并对青春期少年给予更多的关注和理解。

观后感范文-早熟

观后感范文-早熟

观后感范文-早熟《观后感范文早熟》《早熟》这部电影,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青春时期那些懵懂、冲动与无奈,也让我对成长、家庭和责任有了更深的思考。

影片中的男女主角,若男和家富,他们在最美好的年纪相遇,却因为一时的冲动,过早地承担了本不该在这个年纪承受的压力和责任。

他们的爱情,单纯而炽热,没有被世俗的物质和利益所污染,只是单纯地想要在一起。

然而,这份纯真的爱情,却在现实的冲击下,变得摇摇欲坠。

看到他们为了爱情不顾一切,我既感动又担忧。

感动于他们那份坚定的信念,担忧的是他们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应对生活的种种难题。

这让我不禁想到自己的青春岁月,谁没有过那种为了梦想或者某个人而勇往直前的冲动呢?但冲动之后,往往需要面对的是现实的残酷。

家富为了能和若男在一起,努力地去工作赚钱,哪怕是最辛苦的体力活也毫无怨言。

他的这份担当,让我看到了一个男孩在成长为男人的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

然而,现实并没有因为他的努力而变得轻松,生活的压力还是让他们喘不过气来。

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责任并不是一句简单的承诺,而是需要用实际行动去付出和坚守。

若男在这个过程中也经历了巨大的转变。

从一个被父母呵护的小公主,变成了要为生活琐事操心的小主妇。

她的坚强和勇敢让人心疼,同时也让我思考,家庭环境对于一个人的成长究竟有着怎样的影响。

若男的父母对她过度保护,反而让她在面对现实时显得更加无助和迷茫。

这让我明白,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既要给予关爱,也要适当放手,让孩子学会独立面对生活的挑战。

电影中的父母形象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家富的父母虽然生活并不富裕,但他们给予了家富满满的爱和正确的价值观。

他们在知道家富的事情后,虽然生气、着急,但最终还是选择了和儿子一起面对困难。

这种亲情的力量让人感到温暖和安心。

而若男的父母,虽然有着良好的物质条件,却因为工作繁忙而忽略了女儿的内心需求,导致若男在情感上的缺失。

这让我意识到,物质的丰富并不能替代精神上的陪伴和关爱。

中美家庭教育方式的差异在电影中的折射

中美家庭教育方式的差异在电影中的折射

中美家庭教育方式的差异在电影中的折射系别: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班级:12计本学号:1208150135 姓名:张晓春摘要家庭教育,作为家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常影射在很多电影之中。

影片中那些点滴镜头虽然不能涵盖某一社会中家庭教育全部.但是至少可以让我们领略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家庭教育方式的差异,从而引发我们思考这些差异的根源,并及时调整我们家庭教育中不利于儿童成长的方式,以期开创出一种更合理、更趋于完美的家庭教育模式。

关键词电影家庭教育方式影片《当幸福来敲门》虽是一部传统的励志篇,讲述了一位普通的医疗器械推销员如何不甘平庸,凭借自己的努力最终拥有了属丁自己的事业的故事。

影片以主人公克里斯·加德纳在现实生活中的抗争、对个人梦想的追求为主体,同时讲述了一个动人的父子情的故事。

一位迫于生计的底层公民,事业失败而穷困潦倒、无家可归,却还得担起抚养儿子的重担。

在经历了一系列挫折后,主人公凭着自己的聪明和努力终于闯出一片天地;同时,他也履行了一位父亲对儿子的责任。

国产影片《长江七号》也讲述了一个穷困潦倒的父亲和儿子的动人故事。

相依为命的穷父子得到一只外星机器狗“长江七号”(小名“七仔”),儿子通过它获得了友谊和乐趣。

最后机器狗为拯救父亲而献身。

电影围绕“七仔”的出现和使用,一步一步地展开故事情节。

父亲带着儿子小狄住在烂尾楼里,生活极其寒酸,但父亲为了儿子将来出人头地,拼了老命也要供儿子上贵族学校.父亲尽了一切所能为了让儿子得到快乐,儿子周小狄在学校却无法回避贫穷给他自尊上带来的伤害,“七仔”的到来让儿子周小狄的世界变得允满了生机。

两部影片通过对父子情的演绎都折射了家庭教育这一话题,但由于诞生的环境一中一西,不同的思维方式,互异的价值观念向我们展示了中西方在家庭教育方式七的差异。

一、中美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在影片中的折射电影是以它独特的手法记录着文化并推动着文化的交流与理解。

在影片《当幸福来敲门》和《长江七号》中,两位单亲父亲都以自己的方式实施着对儿子的教育。

《早熟》观后感

《早熟》观后感

《早熟》观后感《〈早熟〉观后感》前几天看了电影《早熟》,看完之后心里那叫一个五味杂陈。

影片里那两个年轻人的爱情故事,真的让我感触颇多。

他们在还不太懂得生活艰辛的时候,就一头扎进了爱情的漩涡,那种冲动和无畏,让我想起了自己年少时的一些懵懂心思。

先说女主角若男吧,一个家境优渥的乖乖女,单纯善良。

男主角家富呢,普通家庭出身,但是充满了热情和活力。

他俩的相遇就像是火星撞地球,瞬间燃起了火花。

记得有个场景,他们一起在郊外玩耍,阳光洒在他们身上,若男的笑容那么灿烂,家富的眼神里满是欢喜。

那时候他们觉得世界就是彼此,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他们在一起。

可现实哪有那么简单呐!若男的父母发现了他们的恋情,那场面,简直就是狂风暴雨。

父母们觉得他们还小,根本不懂什么是真正的爱情,只是一时的冲动。

可年轻人哪里听得进去这些,他们觉得自己的感情是真挚的,是可以对抗一切的。

然后,若男怀孕了。

这一下子,事情变得更加复杂和棘手。

两个还没长大的孩子,面对这样的意外,真的是慌了神。

他们不知道该怎么办,那种无助和迷茫,真的让人心疼。

家富想承担责任,可是他能做什么呢?他自己都还是个孩子,没有足够的能力去给若男和孩子一个稳定的未来。

若男也害怕,害怕父母的责骂,害怕未来的不确定。

他们决定离开家,自己去面对这一切。

找了一个破旧的房子住下,开始学着过日子。

这一段看得我心里特别不是滋味。

他们不会做饭,不会打理生活,钱也很快就花光了。

曾经的浪漫和甜蜜,被生活的琐碎和艰难一点点消磨掉。

家富出去找工作,可他没有学历,没有经验,只能做一些又苦又累的活儿。

若男在家等着他,怀着孕,心情也越来越低落。

有一次,家富下班回来,累得瘫倒在沙发上。

若男想跟他说说话,可家富已经没有力气回应了。

那一刻,若男的眼泪夺眶而出,她不知道为什么生活会变成这样。

孩子出生的时候,家富在产房外焦急地等待着,他的手心里全是汗。

当听到孩子的哭声,他的脸上既有喜悦,又有担忧。

他们以为有了孩子,一切都会好起来。

《早熟》观后感

《早熟》观后感

《早熟》观后感《〈早熟〉观后感》前几天看了电影《早熟》,看完之后心里那叫一个五味杂陈。

影片里的那对小情侣,真是让人又心疼又无奈。

男主角家富,女主角若男,两个还在上学的孩子,就懵懵懂懂地陷入了爱情的漩涡。

他们的爱情,没有成年人世界里的那些物质和利益的考量,单纯得就像一张白纸。

家富是个善良又有点憨憨的男孩,若男则是个在富裕家庭里长大但内心渴望真爱的女孩。

他俩在一起的时光,充满了青春的懵懂和无畏。

记得有个场景,他们一起逃学去郊外玩耍,阳光洒在他们身上,那画面美得让人陶醉。

若男笑得那么灿烂,家富看着她的眼神里充满了宠溺。

他们在草地上奔跑、嬉戏,仿佛整个世界都只有他们两个人。

然而,这份过早到来的爱情,很快就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麻烦。

若男怀孕了,这个消息对于两个孩子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

他们一下子从美好的幻想中被拉回了残酷的现实。

若男的父母得知后,那反应简直是火山爆发。

他们愤怒、指责,觉得家富毁了他们女儿的未来。

而家富的父母呢,虽然没有那么激烈,但也是满脸的忧愁和无奈。

这时候就能看出来,成年人和孩子看待问题的角度那是完全不一样。

孩子们觉得爱情大过天,只要两个人在一起,什么困难都能克服。

可大人们想的却是未来的生活、责任和社会的压力。

家富为了承担起责任,带着若男离开了家,找了一个破旧的房子住下。

这一段的细节,真的让我感触特别深。

那个房子又小又脏,四处透风,下雨天还会漏水。

可他们俩却努力地把那里当成自己的小窝,一起打扫、一起布置。

家富去工地打工,累得腰酸背痛,但回到家看到若男,脸上还是会露出笑容。

若男呢,也学着做饭、洗衣服,虽然做得不好,但那份努力让人感动。

他们的生活变得异常艰难,没有钱买好吃的,若男怀孕需要营养,可他们只能吃着最便宜的饭菜。

有一次,若男特别想吃苹果,家富跑了好几个地方,才买到了一个有点烂了的苹果。

若男接过苹果,咬了一口,笑着说甜,可家富的眼里却满是愧疚。

在这个过程中,两个孩子逐渐明白了生活的不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电影《早熟》与《朱诺》看中美家庭教育观摘要:电影《早熟》和《朱诺》涉及一个相同的主题——青少年早恋及未婚先孕,但是影片中家长们对这一问题的态度和解决方法却不同,从中可以看出中美家庭教育观的差异。

本文分析影片中中美家庭教育观的差异,探讨其成因,以期帮助人们更好地教育孩子,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关键词:《早熟》《朱诺》中美家庭教育观成因
电影作为重要的文化载体,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

通过电影,我们可以了解异域的风土人情,增进彼此的文化交流与沟通。

本文通过电影《早熟》和《朱诺》,探讨中美家庭教育观的差异及其形成原因,以期帮助人们更好地关爱孩子,让孩子健康成长。

一、影片简介
由中国导演尔冬升执导的《早熟》讲述了一个来自草根的高中生家富和一个在富裕家庭长大,受到严格教育的女孩若男之间的爱情故事。

两位原本毫不相干的主人公在学校的舞会上一见钟情。

若男不顾父母的反对,坚持和家富在一起。

偷尝禁果后,若男意外怀孕。

当他们告知父母怀孕一事时,遭到父母严厉阻止,于是两人离家出走。

在荒无人烟的村落,两人受尽了痛苦和磨难,最终若男安全生下了孩子,而家富却被法官宣判进教导所三个月。

美国导演贾森·雷特曼导演的电影《朱诺》(juno)描写了一个年仅16岁的高中生朱诺在十月怀胎过程中所经历的从青涩到成熟
的蜕变。

主人公朱诺因为对性好奇,与男孩保利·布里克进行了一场性的实验,没想到暗结珠胎。

朱诺将此事告诉男友,可两人束手无策。

朱诺最后和好友里尔商量,决定把孩子生下来并送给登报愿意收养孩子的马克和瓦内莎领养。

朱诺把意外怀孕的事告诉了父亲和继母,他们除了最初片刻的震惊外,还是表示理解,并给予她极大的支持。

最终朱诺平安生下儿子,并收获了与保利的爱情。

两部电影都谈及一个相同的主题——青少年早恋及少女未婚先孕。

父母对此的态度和解决方法截然不同,从中可以看出中美家庭教育观的差异。

二、影片反映的家庭教育观
1.权威型与平等型
中国家庭教育中,父母占据主导地位。

父母在家里往往是权威,孩子很少有发言权、参与权,因此孩子要守规矩,听从父母教导,不能顶撞父母。

在《早熟》中,若男的父母要求她成为一个强者,一个上层社会的人,因此她被父母安排一切,完全失去自我成长的空间。

没有日常娱乐,没有个人的自我爱好和选择。

若男的父亲是个典型的大男子主义者,他严厉管教女儿,告诫女儿交朋友要有利用价值,小心别人在她的身上得到好处。

对于父母的要求,若男只有服从。

美国家庭教育方式更民主,讲究人人平等。

孩子是教育的主体。

父母尊重孩子的人格和人权,把孩子当做一个独立的、平等的家庭
成员对待;很多时候父母与孩子是一种朋友关系。

在影片《朱诺》中,当朱诺告知父母她怀孕了,父母没有告诉她应该怎样做,而是听取她的意见。

当朱诺说要把孩子生下并送人抚养时,父母表示赞同并支持。

父亲陪朱诺去审核未来有可能收养孩子的养父母;继母则陪朱诺去医院做各种各样的检查,提供情感上的支持。

2.批评与鼓励
中国家庭中,父母可以对孩子的过错批评、指责,甚至是鞭打。

父母认为“打是亲,骂是爱”,打骂孩子可以更好地促进孩子成长,避免孩子再犯同样的错误。

当家富的母亲得知儿子使女友怀孕后说:“臭小子,这下你麻烦大了。

”其父则劈头盖脸就是一场追打。

若男的父亲更是暴跳如雷,不问孩子的想法,武断行事,把若男关在家中。

最终两人离家出走,受尽艰辛。

他们犯的错没有得到父母的谅解与包容,最后只能自己承担责任。

美国家庭中,父母与孩子之间是平等的关系,孩子在家里有发言权、参与权。

父母鼓励孩子“保留意见”、独立行事。

对于孩子的错误,父母会耐心教导,鼓励、包容孩子。

当朱诺的父母听说她怀孕时,他们并没有大吵大闹,而是心平气和地与女儿交谈,帮助她解决问题。

一家人团结一心,共同迎接孕育一个新生命所要经历的点点滴滴。

三、中美家庭教育观差异的原因
1.文化传统的差异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但旧有约束较多,文化价值观上较为保守。

中国人深受儒家思想影响,重视孔孟哲学。

“三纲五常”中“父为子纲”强调了父亲在家庭中的权威地位,所以父母可以命令、批评孩子,而孩子只能顺从,不能反对。

孔孟哲学的“仁”、“礼”要求孩子做听话、礼貌的人。

深受传统思想文化影响,父母认为必须通过批评、打骂才能严格管教孩子。

美国是一个历史较短的移民国家,旧有思想文化保留较少,能较快接受新的思想和文化。

父母鼓励孩子发现和探索,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美国文化崇尚个人主义,追求自由、民主,强调人人生而平等。

因此父母与孩子之间是平等关系,父母会倾听孩子的烦恼,采纳孩子的建议,和他们平等交流,关系亲密。

2.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
中国经济较为落后,生产力低下,人口众多,就业机会相对少,生存压力大。

要想谋生,就必须付出辛勤与努力。

所以中国家长对孩子要求严格,希望孩子将来学业有成,找到好的工作。

这样父母颜面有光,养老有保障。

美国经济发达,生产力先进,就业机会多,生存压力小,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父母不用靠儿女养老。

因此,“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是美国父母对孩子的成长要求。

对于孩子的教育较为宽松和开放,尊重孩子的意愿。

四、结语
不同的家庭教育观造就孩子不同的性格。

如《早熟》中的若男,中国孩子大多内向、听话,缺乏创造力;以朱诺为代表的美国孩子则外向、有主见,敢于创新。

家庭教育还会影响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情。

中国家长的批评教育容易使父母与孩子之间生分,导致孩子叛逆;而美国家长的平等对待则更容易拉近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距离。

家庭教育对人的一生影响深远,通过了解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及其成因,我们能取长补短,更好地教育、关爱孩子,使他们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黄河清.中美家庭教育的跨文化比较[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3(11).
[2]李丽.美国电影《朱诺》里的青春期教育观[j].大舞台,2008(2).
[3]闵正威,李昊凤.文化差异对家庭教育的影响——中美家庭教育比较[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8(2).
[4]曾仕强.家庭教育[m].北京: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2006.
[5]张洁.成长——电影《早熟》中的教育现象[j].广东教育,2005(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