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区生态环境恢复的现状及对策

合集下载

采矿业中的矿区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

采矿业中的矿区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

采矿业中的矿区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矿区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采矿业是现代工业发展的重要支撑,然而,长期以来,由于采矿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矿区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矿区环境现状、环境保护措施以及生态环境恢复等方面进行论述,以期深入了解、探讨矿区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一、矿区环境现状矿区环境现状是进行环境保护与恢复工作的重要依据。

在采矿活动过程中,常常伴随着大量的土地资源破坏、水质污染、空气污染等问题。

一方面,矿区内大量的植被被破坏,土地退化严重,给当地生态系统造成了重大影响;另一方面,采矿活动产生的尾矿、废弃物等对水质、土壤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二、环境保护措施针对矿区生态环境破坏的问题,制定并实施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措施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采取合理的开发方案,通过科学矿山规划,选址布局,降低矿业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其次,强化矿山管理,建立有效的监测系统,及时掌握矿区环境变化,防止环境污染事故发生。

此外,加强环境法规和政策的宣传与执行,增强法律意识,形成有效的环境保护合力。

三、生态环境恢复除了环境保护外,矿区生态环境的恢复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采矿活动结束后,进行生态环境的恢复工作。

这包括植被恢复、土地修复、水域修复等工作。

植被恢复是矿区生态环境恢复的关键环节,通过植被的重新绿化,可以有效修复因采矿活动而破坏的生态系统。

土地修复是指对因矿区开采活动所造成的土地破坏进行修复、恢复。

水域修复是指对采矿活动中受到污染的水域进行治理,使其水质回升到规定的标准。

总结矿区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采矿活动中,生态环境的保护必须与资源开发紧密结合,通过制定科学的开发方案和严格的监管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生态环境破坏的风险。

同时,在采矿活动结束后,加强矿区的生态环境恢复工作,重建生态系统,修复受损的土地和水域,实现可持续发展。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护好矿区的生态环境,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提供更好的环境保障。

采矿业中的矿山环境修复与改善

采矿业中的矿山环境修复与改善

采矿业中的矿山环境修复与改善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高速发展,采矿业在全球范围内正在迅猛增长。

然而,矿山开采对环境造成的破坏也日益凸显。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探讨采矿业中的矿山环境修复与改善措施,并介绍一些成功的案例。

一、矿山环境的现状矿山开采不仅对土地、水源和空气造成污染,还破坏了生物多样性。

矿山废弃物和尾矿堆积、土地沉陷以及地下水位下降等问题都给当地生态系统带来了巨大压力。

此外,矿工劳动条件不良也导致了安全事故频发。

二、矿山环境修复的挑战矿山环境修复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

首先,矿山废弃物的处理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这些废弃物中含有有害物质,需要通过适当的处理和处置来减少对环境的损害。

其次,矿山修复需要考虑到地下水的恢复和保护,以及土地的再生。

此外,矿山环境修复还需要关注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确保矿工的生计和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

三、矿山环境修复的措施1. 矿山废弃物的处理:采用先进的废物处理技术,如固态化、浸取、生物化学处理等方法,最大限度地减少有害物质的释放。

2. 土地的再生:采用土壤修复技术,通过植被恢复和土壤改良,使矿区的土地能够重新支持生物生长。

3. 地下水的恢复和保护:采取措施减少地下水的污染,并通过合理的水资源管理,恢复受损的水体。

4. 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发展与矿业相关的可再生能源项目,提供就业机会,并为当地居民提供教育和培训。

四、矿山环境修复的成功案例1. 南非高尔察尔金矿:该矿山在矿山开采之后,利用金矿滑坡形成的湖泊进行了湖泊修复,并恢复了湖泊周围的植被。

经过多年的努力,该地区的生态系统已经初步恢复。

2. 加拿大苏福克铜矿:该矿山在矿山废弃后,采用生物化学处理方法处理土壤,有效降低了土壤中的重金属浓度,并成功恢复了矿区的植被。

五、结论矿山环境修复与改善是一项紧迫且必要的任务。

通过采用先进的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方法,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对环境的损害,并帮助矿山实现可持续发展。

矿山生态恢复治理方案

矿山生态恢复治理方案

矿山生态恢复治理方案一、前言矿山开采在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重要资源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平衡,对矿山进行生态恢复治理已成为当务之急。

本方案旨在针对具体矿山名称的生态现状,提出一套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恢复治理措施,以促进矿山生态系统的重建和优化。

二、矿山现状分析(一)地理位置与地质条件具体矿山名称位于地理位置,矿区面积为面积。

该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地层岩性多样。

(二)开采方式与开采历史矿山采用开采方式进行开采,开采历史已有时长。

长期的开采活动导致了山体破损、土地塌陷、植被破坏等一系列生态问题。

(三)生态破坏现状1、土地资源破坏矿区内大量土地因开采而被挖损、压占,土地原有功能丧失,土壤结构和肥力遭到严重破坏。

2、水资源破坏开采活动改变了地下水流场,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水资源短缺。

同时,废水排放也对周边水体造成了污染。

3、植被破坏矿山开采使地表植被大面积损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受到极大影响。

4、地质灾害隐患开采形成的高陡边坡、采空区等存在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隐患。

三、治理目标与原则(一)治理目标通过生态恢复治理,使矿山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达到以下目标:1、恢复土地资源功能,提高土地利用率。

2、修复水资源系统,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重建植被群落,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

4、消除地质灾害隐患,保障周边居民生命财产安全。

(二)治理原则1、因地制宜原则根据矿山的地理位置、地质条件、生态现状等因素,制定适合本地的治理方案。

2、生态优先原则以恢复生态功能为首要任务,注重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协调性。

3、综合治理原则采用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管理措施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全方位的治理。

4、可持续发展原则在治理过程中,充分考虑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系统的长期稳定,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四、治理措施(一)土地复垦1、对挖损和压占的土地进行平整和修复,恢复土地的原有地形地貌。

矿区生态恢复的技术与方法研究

矿区生态恢复的技术与方法研究

矿区生态恢复的技术与方法研究在当今社会,矿产资源的开发对于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矿区的开采活动往往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矿区生态恢复成为了一项紧迫且重要的任务。

一、矿区生态破坏的主要表现矿区的开采活动通常会导致土地资源的破坏,形成大量的废弃地和塌陷区。

土壤结构被破坏,肥力下降,甚至出现土壤污染的情况。

水资源也受到极大影响,地下水位下降,水质恶化,河流和湖泊受到污染。

此外,开采过程中的噪声、粉尘等会对大气环境造成污染,破坏了当地的生态平衡,生物多样性减少。

二、矿区生态恢复的技术1、土壤改良技术土壤是生态系统的基础,因此土壤改良是矿区生态恢复的关键。

可以通过添加有机肥料、微生物菌剂等来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

对于受到污染的土壤,则需要采用物理、化学或生物修复的方法进行治理。

2、植被恢复技术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植物品种进行种植是植被恢复的重要环节。

可以采用直接播种、移栽幼苗或者进行植被群落的构建等方法。

同时,要注意植被的搭配,形成多层次、多物种的生态群落,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水土保持技术在矿区,水土流失是一个常见的问题。

可以通过修建梯田、鱼鳞坑、挡土墙等工程措施来减少水土流失。

此外,种植护坡植被也是一种有效的水土保持方法。

4、生态景观重建技术将矿区的生态恢复与景观设计相结合,打造具有生态功能和美学价值的景观。

通过合理规划,将废弃的矿区转变为公园、休闲区等,提升土地的利用价值。

三、矿区生态恢复的方法1、自然恢复法在一些生态破坏程度较轻的矿区,可以依靠自然的力量进行恢复。

通过封育保护,让生态系统在自然条件下逐渐恢复。

2、人工辅助恢复法对于生态破坏较为严重的矿区,需要采取人工辅助的方法。

这包括人工种植植被、改良土壤、修建水利设施等,加快生态恢复的进程。

3、生态工程恢复法运用生态工程的原理和方法,对矿区进行系统的规划和设计。

例如,构建人工湿地来处理污水,建立生态廊道来促进物种的迁移和交流。

矿山生态恢复治理现状及对策分析

矿山生态恢复治理现状及对策分析

矿山生态恢复治理现状及对策分析摘要: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既重要又复杂,相关人员要结合当前的治理现状,清晰认识到环境恢复治理的必要性,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行之有效的治理方法,从而确保环境治理的实效得以实现。

关键词:矿山;生态恢复;治理现状;对策引言矿山生态修复项目的实施,对于改善矿区的生态环境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若想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就需要采取各种技术手段,合理应用生态修复方法,科学选用修复工程技术,促使工程技术在矿山生态修复中能够发挥出重要作用,以此实现对矿山生态的有效修复,从而促进现代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1矿山生态修复工程的基本概念(1)矿山环境恢复的基本思路。

由于矿山的过度开采,导致矿山生态系统和功能逐渐出现退化和消失的现象,面对这种情况,必须进行生态恢复,防止矿山的生态功能彻底丧失,变成一片荒芜的土地。

当前,我国多数矿山受到生产、施工、自然灾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矿山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需要进行修复,有关部门要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使其能够正常工作,并具有一定的生态功能。

在开展矿山生态修复工作时,要按照实际情况,将矿区的生态环境恢复到正常水平。

(2)矿山的生态恢复。

生态演替理论是矿山生态修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的是矿山中各种植被的演替与发展,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稳定的生态群落。

由于生态演替周期较长,为了缩短生态演替周期,就需要采用人工干预措施。

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包括生态修复、植物修复、生物修复、土壤修复。

因此,要正确认识矿区的生态环境,选择合适的修复方案,以提高矿区的生态环境,使矿区具有生物多样性等生态特征。

2现阶段矿山生态恢复治理存在问题2.1社会监督问题在社会监督的问题上得益于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微博、抖音为代表的互联网传播平台能将各类信息快速的传递至全国各地,部分矿山环境破坏问题能够快速地引起政府和民众的重视,进而实现快速处理。

但这种监督方式还存在诸多不足:1)传播者动机不纯,大量传播者为获得流量资源,对传播内容肆意修改、夸大、虚构,导致民众不明真相易被误导。

矿山生态修复的问题与对策

矿山生态修复的问题与对策

矿山生态修复的问题与对策1. 引言1.1 矿山生态修复的重要性矿山生态修复的重要性,是指在矿山开发和生产过程中,对矿山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进行修复和恢复,以实现矿山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矿山生态修复是一项重要的环境保护工作,对于改善环境质量、提升生态效益、维护生态平衡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矿山生态修复可以有效减少和遏制矿山对周围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在矿山开发过程中,往往会导致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植被破坏等问题,严重影响当地生态环境的健康和稳定。

通过科学有效的生态修复措施,可以恢复和重建矿山周边的生态系统,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提高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性。

矿山生态修复还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矿山开发带来的经济效益是显而易见的,但同时也伴随着生态环境和社会问题。

通过进行生态修复,可以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质量,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矿山生态修复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不仅关系到矿山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长远利益,也是维护生态平衡、保护地球家园的责任和使命。

各级政府、企业和社会应当共同努力,加大投入、加强管理,全力推进矿山生态修复工作,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1.2 矿山生态破坏的现状矿山生态破坏是当前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

随着矿业开发的加速推进,大量的土地被开采、破坏,导致原有生态系统遭受破坏。

矿山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废渣和尾矿,污染了土壤、水体,严重影响了周边植被的生长和生态平衡的稳定。

矿山开采还会带来大量的噪音、粉尘和废气污染,对周边居民的生活造成了影响。

矿山开采还会改变当地的地貌和水文地质条件,导致土地沙漠化、水资源枯竭等问题。

矿山生态破坏的现状严峻,急需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修复和保护。

只有认清矿山生态破坏的严重性,才能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推动矿山生态修复工作的开展。

2. 正文2.1 评估矿山生态系统破坏程度评估矿山生态系统破坏程度是矿山生态修复工作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随着矿产资源的逐渐枯竭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凸显,矿山生态环境的恢复治理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焦点。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还存在着一系列问题,急需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改进。

首先,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资源浪费、生态退化和治理难度大。

在资源浪费方面,由于矿山开采过程中对资源的过度消耗,导致矿产资源的枯竭现象日益严重。

大量矿石被废弃,未能得到有效利用,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而且,矿山开采活动往往伴随着土地沙化、水源污染等问题,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同时,由于矿山地质条件复杂多变,导致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难度较大,常常面临技术手段不足、经济成本过高等问题。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应该采取一系列改进措施,以促进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首先,应加强矿山资源的节约利用,实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通过改善矿产资源的开采技术,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减少资源浪费,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同时,加强矿山环境保护意识,推动矿山企业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在实践中注重资源的环保节约利用,推动矿山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其次,应加强矿山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工作。

加大对矿山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力度,建立健全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估机制,加强对矿山生态环境的长期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修复。

同时,加强对矿山地质环境的研究,提高对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的科技支撑,不断提升治理效果。

最后,应加强政府监管力度,建立完善法律法规制度。

加强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工作的规范化管理,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规范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工作的程序和标准,明确相关责任主体的权责义务,并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推动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工作的规范化发展。

综上所述,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面临着诸多问题,但通过加强资源的节约利用、加强矿山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工作、加强政府监管力度等方面的改进措施,将有助于提升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工作的效果,推动矿山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

矿区生态恢复技术的现状与挑战

矿区生态恢复技术的现状与挑战

矿区生态恢复技术的现状与挑战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矿产资源的开采为经济增长和工业进步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然而,大规模的矿区开采活动不可避免地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如土地破坏、水资源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为了减轻这些负面影响,矿区生态恢复技术应运而生,并在不断的研究和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矿区生态恢复技术的现状(一)土壤修复技术土壤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矿区开采往往导致土壤结构破坏、肥力下降以及重金属污染等问题。

目前,常用的土壤修复技术包括物理修复、化学修复和生物修复。

物理修复方法如客土法、换土法,通过直接替换受污染的土壤来改善土壤质量,但这种方法工程量大、成本高。

化学修复则是利用化学药剂来降低土壤中污染物的浓度或活性,例如添加钝化剂来固定重金属,但可能会带来二次污染的风险。

生物修复是一种较为环保和可持续的方法,包括植物修复和微生物修复。

植物修复通过特定植物的吸收、积累和转化来降低土壤中的污染物含量,同时还能改善土壤结构和肥力;微生物修复则利用微生物的代谢活动来降解污染物。

(二)植被恢复技术植被恢复是矿区生态恢复的关键环节,有助于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景观和促进生态系统的稳定。

在植被恢复过程中,首先需要进行物种选择,优先选用适应矿区环境、具有较强抗逆性和生态功能的植物。

播种和移栽是常见的植被恢复方法。

播种适用于大面积的恢复区域,成本相对较低,但成活率可能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

移栽则能够快速形成植被覆盖,但成本较高。

此外,为了提高植被恢复的效果,还会采用植被配置技术,构建多样化的植物群落,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

(三)水资源治理技术矿区开采通常会破坏地下水资源的平衡,导致水位下降、水质恶化。

水资源治理技术主要包括污水处理和水资源回用。

污水处理技术包括物理处理、化学处理和生物处理等方法,以去除水中的悬浮物、有机物和重金属等污染物。

水资源回用则通过对处理后的水进行再次利用,减少对新鲜水资源的需求,实现水资源的节约和循环利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区生态环境恢复的现状及对策
摘要:矿产资源的开发在推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污染。

本文分析了目前焦煤集团艾维尔沟矿区环境治理面临的问题,并对恢复生态环境的对策给予阐述,重点讨论矿区环境恢复中的几种典型技术。

关键词:矿区环境; 现存问题; 生态环境恢复
1矿区生态环境的现状及问题
我国是全球性的矿业大国,现有各类矿山约15万个,矿业城市300多个。

21世纪以来,社会进入了消耗快速增长的阶段,随着对矿产资源需要的不断增长,矿山生态环境的破坏日趋严重,恢复治理的任务也越来越艰巨。

1.1目前矿区环境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1.1.1占用和损毁土地严重。

矿业开发占用和损坏的土地大部分为尾矿堆放占地,另外还包括露天采坑占地、采矿塌陷占地及为采矿服务的厂房、交通设施等占地。

1.1.2引发多种地质灾害。

主要包括地面塌陷、沉降、地裂缝和矿井突水等。

1.1.3破坏地下水资源。

采矿使地下水均衡系统得到破坏,引起地表缺水严重,影响了矿区人们的生活质量。

1.1.4“三废”(废石、废水、废气)问题严峻。

艾维尔沟矿区每年产生的废石和尾矿巨大,年排放煤矸石449346吨,尾矿134804吨,粉煤灰14183 吨,占用土地,污染环境;矿山矿井水经处理后排放艾维尔沟河,加剧了区域性水体污染;采矿产生的大量废气、烟尘、SO2,和C0,导致空气浊化,酸雨区扩大。

1.1.5破坏地貌景观。

矿山开采造成对山体和自然景现的破坏严重。

2、矿区生态环境恢复的对策
矿区生态环境修复是一个对因采矿造成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区域采取科学的治理措施,使其恢复到期望状态的过程。

要做到开采资源的同时,对区域生态环境进行保护。

2.1指导思想
矿区生态环境的修复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的交叉性系统工程,要求各学科的专家通力合作,在矿山开发及修复的全过程中对矿山生态环境给予超前的、动态的保护和恢复。

由于在矿产资源的开采中,矿区的生态环境破坏大多都是可以预见的,因此,生态环境的修复应开展于矿区资源开发的各个阶段,从勘探、设计到生产直至报废,都应始终贯穿着恢复环境的思想,超前采取各种治理措施,尽可能地减小对矿区环境的破坏。

在资源的开采过程中,应及时对矿区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和破坏特征进行积极的调控,将矿区重建为一个可持续的生态系统。

应从矿区的产业结构、经济组成等方面进行综合的规划、评价和治理,使矿山的开发更加科学合理,从而降低环境修复的难度,使矿区的生态恢复工作高效而经济地进行。

2.2典型技术
2.2.1针对沉陷矿区的复垦技术
沉陷是矿区生态环境问题中较常见的一种,治理措施主要包括:疏排法、挖深垫浅法,修整法、填充法等几种复垦技术。

疏排法采用建屯排水沟等合理的排水措施.再加以必要的地表整修,即可使小面积积水的区域并得以恢复。

此法一
般应用于潜水位不高、地表下沉不大,正常的排水措施即可见效的矿区。

对于沉陷较深,且有积水的高、中潜水位地区,可采用挖深挚浅法,即在沉陷较深的位置再挖深,而将挖出的土方填埋到沉陷较浅的区域,形成的水塘和耕地可以同时从事水产养殖和种植业,以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修整法应用于浅水位沉陷土地无积水的情况下,主要通过将矿区改造成梯田等方式恢复利用土地。

此法的采用需要综合考虑工程量、坡度、坡向及灌溉等多方面的条件。

填充法一般利用矿区附近既有的材料(如煤矸石)填充沉陷地区以实现复田绿化。

由于填充法可以同时解决沉陷矿区复垦和矿山固体废弃物处理这两个问题,因而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但填充法可能造成二次污染,因此无污染填充材料的选取非常关键。

除上述几种方法外,生态工程复垦法目前也正在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此方法是一种综合运用生物学、生态学、环境科学、农业科学以及经济学和系统工程学的理论,利用生态系统的物种共生和物质循环等原理,结合系统工程方法,对遭到破坏的土地进行多层次利用,以达到持续发展的复垦目的的工艺技术。

目前,焦煤集团高度重视生态综合整治并制定生态综合整治原则原则,1、减少荒漠化扩大的原则;2、自然资源损失的补偿原则;3、自然生态体系受损区域恢复原则;4、人类需求与生态完整性维护相协调的原则;5、避让原则6、最小化原则;7、减量化原则;8、修复原则;9、重建原则。

矿区煤矿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危害性滑坡、裂缝等沉陷灾害的治理率达到100%。

近两年,焦煤集团塌陷区治理共计资金投入2500万元。

事实证明,其具有较大的社会综合效益。

2.3绿化技术
近年来,焦煤集团在矿山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但其综合利用程度总体仍不足45%,因此,绿化造林作为矿山固体废弃物堆区域环境修复的有效途径,其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

由于矿山固体废弃物堆坡陡且较松散,立地条件差,不利于植物的生长,所以在绿化造林前,应首先采用穴坑整地法或梯田整地法,对地表进行平褴工作。

选择植物的品种时,要结合当地的土壤、气候条件,选择耐旱、耐贫瘠,生长快、且根系发达的品种,并遵循乔、灌,花草混植和先绿化品种后经济品种的原则。

在植物的种植方式上,要针对不同植物的品种分别选择适宜的种植方式。

焦煤集团矿区公园充分利用煤矸石填坑绿化,绿化面积达到20万平方米,得到了矿区职工的好平。

实践证明,根据矿区冬暖夏凉的气候条件,对落叶乔木、灌木等应采用少鼍配土栽植,对常绿树种则应采取带土球移植的方法,而对于草本植物采用拌土播撒或沾泥浆等方法种植较为适宜。

2.4污染土壤修复技术
矿区土壤的污染一般以重金属污染为主,目前治理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方法有:固定/稳定修复法、去除法和隔离法等。

在有条件的地区联合使用这几种方法,可以取得更好的修复成果。

固定/稳定修复法是指运用各种物理、化学及生物的方法将土壤中的污染物稳定或固定在土壤中,降低其在环境中的迁移性和生物可利用性。

去除法也需要运用物理、化学或生物的方法。

物理方法主要是用机械、人工等措施将污染t壤挖出、运走,化学方法则利用化学试剂对土壤进行清洗而去除污染物。

这两种方法都具有成本高、可能造成二次污染的缺点。

生物方法可以利用超累积植物去除污染物,此方法经济、安全,但植物品种少,修复速度慢。

隔离法使用水泥、粘土等各种防渗材料,将污染土壤就地与未污染土壤或水体分开,从而达到阻止污染物扩散的目的。

此方法一般用于污染严重、易扩散且污染物可在一段时间内自动分解的情况使用。

3结语
矿山生态环境的治理是一项工作量巨大的系统工程,由于矿山数景众多,生态环境问题严重,矿区环境恢复就更加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

只有将生态坏境的修复作为矿区建设的首要任务,才能营造适宜人们生存发展的空间,满足城市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罗守敬.矿区士地复垦与生态重建技术研究【J1.城市地质,2008(3).
[2]胡振琪,朱晓岚.矿山土地复垦系统及分类【J】.能源环境保护,1993(4).
[3]毕德,吴龙华,骆永明,周守标.矿区植物--环境恢复的重要资源【J】.科技导报,2006(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