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Word版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思考
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商鞅变法相比,其成功的 共同原因有哪些?孝文帝改革使你得到了哪 些启示?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①北魏政权面临严重问题 ②民族大融合趋势的出现 2、内容: ①整顿吏治 ②颁布均田令 ③迁都洛阳 ④学习汉族文化:改官制、说汉话、用汉姓 穿汉服、与汉族通婚 3、评价: ①孝文帝是有作为的政治家、改革家 ②促进北方农业生产恢复与发展; 促进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促进民族大融合 总之,有利于中华民族的重新统一。
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商鞅变法相比, 其成功的共同原因有哪些?孝文帝改革 使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成功原因: ①顺应了历史趋势 ②决心坚定, ③措施得当,行之有效 认识: ①改革应该顺应历史潮流; ②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它所征服地区的 先进文化所征服。
四、民族大融合的出现 1、北方民族大融合 方式:民族迁移和通婚杂居、联合斗争、 友好交往、政治改革等 实质:促进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意义:为隋唐时期的繁荣创造了条件 2、南方民族大融合 ①诸葛亮注意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 ②吴国征服、招降和笼络越族 ③大批中原人的南迁
4、形式和途径:
①中央政府设机构管辖;②统治政权的强制政策 ③政权间的和好政策(如和亲、册封) ④各族人民的联合斗争 ⑤物质文化交流 ⑥民族迁徙、杂居和通婚 ⑦兼并战争…… 5、实质: 是中华民族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 是少数民族封建化过程 6、作用: 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整体发展(凝聚力) 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推动了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二、少数民族的内迁
1.五胡内迁 时间:东汉魏晋时期 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族 地点:今甘肃、陕西、山西、河北和辽宁南部 影响:加速民族融合、加速西晋灭亡 2、北民南迁 中原人口因战乱迁往南方和边地 流民武装起义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融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融随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到来,中国进入了一个多民族交融的历史时期。
在这段由汉族中央政权转变为少数民族政权的历史背景下,汉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融合与交流不可避免。
这个时期,不同民族之间的融合不仅限于政治、经济方面的交流,更包括了文化、宗教和语言等方面的交融。
这种民族融合与文化交融为中国历史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与文化交融主要体现在政治和宗教方面。
首先,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主要发生在政治层面。
例如,南朝刘宋皇室与北方民族的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婚姻联姻,使得汉族与其他民族之间建立了亲缘关系。
这种政治上的民族融合有力地推动了文化交融的进程。
其次,南北朝时期的宗教传入与交流,也对民族融合与文化交融产生了积极影响。
佛教一度成为南北朝时期的主流宗教之一,从印度传入中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信仰。
佛教的传入不仅带来了新的宗教信仰体系,同时也带来了印度文化的影响。
这种宗教与文化的交融,促进了汉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此外,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融还表现在语言和文学方面。
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使得北方方言有了更大的影响力。
与此同时,汉族士人也开始学习并使用北方方言。
这种语言上的融合,不仅促使汉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还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在文学方面,南北朝时期的文学以文人士人为主导,他们来源于不同的民族背景,因此他们的作品中不可避免地融合了多种不同民族的文化元素。
这种文学上的融合使得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创作更加多元化,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内涵和表达方式。
总的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融在诸多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段历史时期的民族融合不仅是政治和宗教上的交流,更涉及了语言、文学和思想观念等方面。
这种民族融合与文化交融为中国历史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正是在这种交流与融合的背景下,中国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魏晋南北朝文化。
3.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淝水之战示意图
鲜卑拓跋--骑在马背上的民族
“畜牧迂徙,射猎为业,淳 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 刻木纪契……” 《魏书〃序记》
游牧为生、流动性强 擅长射猎、骑兵凶猛 文化水平相对较低
问题:根据材料和图 片,你能分别描绘长 城南北人民的生产、 生活方式吗?
文明的碰撞和融合:马背上得天下
北魏建立者魏道武帝拓跋珪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3.改革的历史作用
促进了北魏政治、经济的发展,使政局稳定, 政府财政收入增加,北方农业生产有了恢复与发展; 以法律形式肯定了民族融合的成果,又促进了 以鲜卑族为中心的北魏各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推进 了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三、民族大融合的出现
1.北方民族大融合: 北朝末年 ⑴途径:内迁的少数民族同汉族长期通婚杂居、 相互学习、生产互补 ⑵实质: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
北魏玻璃瓶
俸禄制 整 治 吏 治
作用
使北魏吏治状况 开始明显好转, 为北魏政权进行 各方面的改革提 供了一个比较有 利的政治局面,
规定由国家发放 官吏的俸禄,严 惩贪污枉法者。
均田制
均田制是国家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在经 历了长期的纷乱和战争后,政府掌握了大量的无 主荒地,大批农民又离开土地流亡四方,在这种 情况下,国家为了吸 引劳动力回到土地 上,增加政府财政收 入,也为了抑制豪强 对土地的兼并而推行 均田制。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 背景:
其一,严峻的形势:吏治混乱、政府财政困难、游牧 民族威胁; 其二,北魏统一北方,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其三,北魏的强大与北方的统一; 其四,西晋后期八王之乱、永嘉之乱以来兵革不息, 土地大量抛荒,这使均田制的推行既有必要又 具可能。
冯太后与孝文帝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六)

宰相制度的变迁
六
六
六
六
六
六
六
六
六
六
六
六
六
六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
•宰相制度的变迁
•宰相制度的变迁
•宰相制度的变迁
“尚书省,天下纲维,百司所禀,若一有失,天下必受 其弊者。”
魏晋南北朝仪仗画象砖 河南邓县出土
•宰相制度的变迁
中书,“以其总掌禁中之书也”,东汉之前,只称中书,魏晋以后遂 为中书省。东汉无中书官,中书之官始于曹魏,晋代中书成为正式 的宰相机关。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 (六)
胡化与汉化:北齐与北周: 一、东魏北齐:政权构成和胡汉矛盾 二、西魏北周:关陇集团和关中本位 三、北朝专制官僚政治的复兴
府兵制
• 宇文泰创置府兵制。按照周礼六官之制, 将原来的八军改编为六军,六军再分为十 二军,设十二大将军;十二军再分为二十 四军,设二十四开府将军;二十四军再分 为四十八军,设四十八仪同将军。每个仪 同将军领兵一千人,合计府兵五万人。府 兵另立军籍,不负担课役。这一改革具有 重要的意义。经过改革,西魏很快强大起 来。
•宰相制度的变迁
何以称“省”?
• 省中本为禁中,门阁有禁,非侍卫之臣不得妄入; 孝元皇后(汉)父名禁,避之,故曰省中。 • 又:省,察也。言入此中者皆当察视不可妄也。 • 据此则知,“省中”一词,为禁中所改而来,所 以名禁中,以门阁之禁不可妄入;所以改为改为 省中,亦寓有察视不可妄之意。 • 汉代尚书、中书皆设省中,其后便移为官属之名, 叫做尚书省、中书省。魏晋以后,又加一个门下 省。于是三省名称齐备。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特殊的时期。
在这一段漫长的历史时期中,中国的民族融合与多元文化的交融得到了充分展现。
当时的中国,虽然政治处于分裂的状态,但文化却经历了空前繁荣。
多种民族的融合,使得这一时期的中国文化呈现出了独特与丰富的多元文化。
首先,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当时南方地区,主要是吴、越两族人的聚居地,这些本土民族不断与中原民族发生着接触与融合。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南方地区兴起了大量的文化融合。
并且,由于当时北方与南方经济联系的加强,也使得南方的文化愈发与中原文化融合。
其次,当时的南北朝文化交融,使得魏晋南北朝出现了独特的文学与艺术。
这一时期的艺术作品,不仅具有中原文化的特点,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北方与南方文化的融合。
例如,当时文学作品不仅保存了汉朝文学的精髓,更深刻地体现了南方文化和北方文化的独特风格,表现了文化多元性的特点。
最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也在如今的中国文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当今,我们仍然可以从之前人们留下的文字和艺术品作品中感受到那时期的多元文化。
这一段历史给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历史经验与文化营养,甚至还成为了人们研究民族融合和文化多元性的重要依据。
在总结:“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这一主题时,必须指出它所表现出来的重要性。
当时的历史是一个绝佳的历史时期,它所展现出的多元文化也在今天成为了研究我们现今中国文化的重要经验。
那个时期留下的重要历史和文化遗产,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价值,也为我们指明了文化传承的方向。
1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都:平城(山西大同)
439年拓跋焘统一北方
北魏政权 北 宗主督护制 魏 北魏政府任命地方豪强为宗主来 的 管理当地事务,可以继承和内部转让, 宗主 权力很大。 行 地方宗主与中央政权的矛盾 政 体 农民 制
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
每有骑战,驱夏人 (汉人)为肉篱。在战争 时,往往驱使汉族和其他 各族的人充当步兵,在阵 前冲锋,鲜卑骑兵则在后 督阵,并任意纵马践踏。
三国归晋
魏 西晋 263年
三国 蜀 吴
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
南北对峙与民族融合
《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乌衣巷口夕阳斜。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五胡乱中原 (羌、氐、羯、匈奴、鲜卑)
简称 国 名
孝文帝迁都路线图
拓跋氏,改为元氏。 丘穆陵氏,改为穆氏。 步六孤氏,改为陆氏。 贺赖氏,改为贺氏。 独孤氏,改为刘氏。 贺楼氏,改为楼氏。 勿忸于氏,改为于氏。 ……
2、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
1)改穿汉服 2)改用汉姓 3)提倡与汉族通婚
4)改说汉语
5)改行汉制
有利于少数民族政权和个体的 封建化发展;有利于民族融合。
十 六 国 名 称
一匈 成汉、夏(匈奴) 两赵 前赵、后赵 三秦 前秦、后秦、西秦 四燕 前燕、后燕、西燕、南燕 五凉 前凉、后凉、西凉、北凉、 南凉
一、南北朝并立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 魏 孝 文 帝 画 像
一、改革的背景
北魏政权的建立者:鲜卑族拓拔部 公元315年建代国 386年拓拔珪改国号魏, 史称:北魏
3、整顿吏治
1)原因:
【史料及解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自东汉末年,由于政治的日益腐败,统一的多民族大帝国分崩离析。
之后,历三国和西晋的短暂统一,又出现了东晋十六国并立和南北朝对峙的局面。
在这政权分裂、战乱频仍的三百多年中,中国社会处于一个巨大动荡的旋涡之中。
与此同时,由于民族大迁徙和民族大杂居,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二次空前的民族大融合。
这一时期,与汉族及其前身华夏族有着密切联系的各族,他们出现在中原政治舞台上以后,骤然间加快了民族融合的过程,纷纷离散聚合。
建立过政权的许多民族都纷纷与汉族融合。
不论南方还是北方,民族之间双向或多向的迁徙、对流,是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
即一部分汉族往周边去,周边的少数民族往内地来。
在北方,史称“五胡”的匈奴、鲜卑、羯、氏、羌等塞外民族纷至沓来,在黄河流域建立了许多政权。
这些民族政权,一般不管哪个民族居统治地位,大都与汉族世族阶级相联合;同时,在政权的组合上又往往采取多种形式的联合。
北方民族徙居中原,纷纷建立政权,一个最为直接的后果是:在中原地区形成了胡汉杂居的局面,为各民族的融合提供了先决条件。
这些民族在与汉族的长期杂居相处与通婚中,互相依存、互相吸收,建立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渐渐地,他们与汉族在经济、文化、语言、服饰、姓氏、习俗乃至宗教信仰上的差异逐渐缩小,与汉族逐渐融为一体。
如至北魏后期,匈奴、羯、氏、羌等少数民族已不见于史乘,柔然、吐谷浑、敕勒等也与汉族逐渐融合。
到隋朝统一黄河流域,从北方迁入中原的少数民族差不多都被汉族融合了,连鲜卑族也最终完成了汉化。
当然,在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大背景下,必须要提的重要事件是——北魏孝文帝改革。
孝文帝建立北魏政权后,为了巩固统治,发展经济,增强国力,他顺应民族融合的发展趋势,模仿汉政权建立了封建政治制度,实行了三长制、均田制,改胡姓为汉姓,改胡服为汉服,提倡胡汉联姻。
其中均田制的推行,使北方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有利于少数民族由游牧生活向农耕生活的转化,对民族融合产生了有力的促进作用。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与冲突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与冲突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而多元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特点之一就是民族融合与冲突。
在这个时期,汉族、少数民族以及外族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北方的政权先后被少数民族所统治。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鲜卑族的北魏和北方的五胡十六国。
这些少数民族政权在统治中国北方的同时,也受到了汉族文化的影响。
他们不仅继承了汉族的政治制度和官僚文化,还吸收了汉族的语言、服饰、礼仪等方面的习俗。
这种汉族文化的影响使得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一定程度上与汉族文化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貌。
与此同时,南方的政权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相对较少受到少数民族的统治。
南方政权主要由汉族统治,但南方也有一些少数民族的存在。
这些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关系相对较为和谐,相互交流、融合的程度也较高。
南方政权在汉族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了一些少数民族的文化元素,形成了独特的南方文化。
这种文化融合使得南方政权在文化上与北方政权有所不同。
然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并不完全是和谐的。
在这个时期,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也存在着冲突与矛盾。
少数民族政权在统治中国北方的同时,也面临着来自汉族的抵抗。
汉族地主阶级和贵族对于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持有抵制态度,他们试图保护自己的利益并恢复汉族政权。
这种抵抗使得北方政权与汉族之间产生了一系列的冲突与战争。
此外,魏晋南北朝时期还存在着民族之间的文化冲突。
不同民族的语言、宗教、习俗等方面的差异,使得民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隔阂与冲突。
尤其是在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统治下,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更加明显,这种差异也成为冲突的一个重要因素。
总的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与冲突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过程。
在这个时期,汉族、少数民族以及外族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
然而,这种融合并不完全是和谐的,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以及不同民族之间也存在着冲突与矛盾。
这些融合与冲突的过程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来的历史演变奠定了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内容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经历了长期的封建割据及连绵不断的战争,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但同时又是我国历史上民族融合规模最大的时期。
经历了东汉以来少数民族的内迁,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最终实现了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民族大融合。
【关键词】少数民的内迁北魏孝文帝改革民族融合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封建割据和战争连绵不断。
但由于民族融合是我国历史上恒久不变的主题,因此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继春秋战国时期后第二次民族大融合。
这次融合无论从规模还是民族数量上来说,在我国历史上都是仅见的。
当然这是建立在一定历史条件基础上的,东汉以来的少数民族内迁及北魏孝文帝的改革都加速了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
少数民族的内迁
1、“五胡”的内迁
东汉末年,由于汉王朝的军事征服以及他们为弥补中原兵力和劳力不足而对各少数民族的招诱使中国西北部和北部周边的各少数民族开始不断地向内地迁徙。
其中以匈奴、鲜卑、羯、氐、羌族为主,中国古代把这几个民族称为“五胡”。
他们越过农牧分界线同汉族杂居。
这些民族本来就与内地汉族有频繁的交往与经济文化交流,加之各族的杂居,使其与汉族的交往、交流更加频繁,更加直接。
到西晋时期,“西北诸郡,皆为戎居”,“关中之人,百余万口,率其多少,戎狄居半”。
他们成为我国北部、西北部地区不可忽视的一支力量。
魏晋时期,汉族统治者、官僚、地主奴役与剥削这些少数民族,强迫他们当兵;西晋八王之乱中,诸王也都利用少数民族参加内战。
一些少数民族的人还被掠卖,充当官僚、地主的佃客、奴婢。
这样,许多少数民族人口因动乱、饥荒而成为生活无着的流民,这些少数民族与汉族贫苦农民一样,生活上陷入十分悲惨的境地。
西晋末年政治黑暗,统治者的自相残杀,对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与压迫,中原人口或死于战乱饥荒,或大批南迁,因而加快了少数民族的内迁步伐。
2、“十六国”的民族融合趋势
由于西晋的黑暗统治及对各民族的剥削压迫,少数民族进行了反晋斗争中,西晋王朝轰然倒塌。
西晋灭亡以后,进入中原的北方、西北各族对黄河流域的广大地区虎视眈眈。
各少数民族,及一部分汉族,先后在此建立了十多个政权,历史上称为“十六国”。
这个时期,自刘渊起兵反晋建立政权,至北魏统一北方地区的一百多年里,黄河流域纷纷扰扰,战祸不休,终无宁日。
其间,氐族的前秦曾一度统一北方,前秦与东晋大战于淝水。
淝水之战后,前秦瓦解,北方仍处于各族政权林立、相互混战的状态。
十六国的纷扰战乱,使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和中原文化遭到极为严重的破坏,给各族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
而且,由于相互征战、百姓流亡,一些少数民族的界限逐渐被打破,各少数民族人民之间、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接触更密切,各民族间的差异逐渐缩小。
在混战中,一些弱小民族势力被削弱,有的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任用汉族知识分子。
民族关系由交往、交流朝着民族融合的方向发展。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统一了北方,但北魏政权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吏治混乱,财政困难,北部边境受到游牧民族的武力威胁。
因此要巩固自己的统治就必须进行改革。
殊不知,这次改革竟为推进民族融合起了重大的作用。
孝文帝实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采取了许多利于北魏发展的措施。
其中以迁都洛阳与移风易俗对促进民族融合的作用最为显著。
迁都洛阳使原为游牧民族,文化水平较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鲜卑族进入以农耕文明为特点的、封建水平较高的中原地区,接受与学习汉族先进的文化。
进而促进了以鲜卑族为中心的北方内迁各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促进了民族融合。
移风易俗包括:易服装,即鲜卑族一律改穿汉服;讲汉语,孝文帝宣布以汉语为“正音”,称鲜卑语为“北语”,要求朝臣“断诸北语,一从正音”;改汉姓,孝文帝下诏将鲜卑人原有的姓氏改为汉姓;通婚姻,孝文帝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改籍贯,凡是已经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原籍。
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消除了民族间的语言障碍和隔阂,使鲜卑人进一步学习和采纳汉族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同时争取到了汉族地主的支持,不仅在社会生活上实现了与汉民族的融合,更有力地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的转化。
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鲜卑族及其他北方民族与汉民族的融合,为今后的民族融合奠定了基础,为后来的统一提供了条件。
民族融合及其历史意义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境内各民族大迁徙、大融合的时代。
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在历史上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也使汉族人民的生活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鲜卑、匈奴、羯、氐、羌等少数民族不断内迁,民族融合使中原地区的汉族增添了新鲜血液。
经过四百多年,来的民族布局在人口迁徙中完全被打破,相互间不再有地域隔绝;一些游牧民族也过着定居农耕生活,形成了共同的经济生活;汉语言文字作为“正音”被确定下来;中原先进文化成为大家接受的文化,而它又吸纳少数民族文化的优秀内容有了新的发展。
到北朝末年,原有的民族差异逐渐消失,实现了民族大融合。
鲜卑、匈奴、羯、氐、羌等族与汉族融合的过程,是一个相互学习的过程。
游牧民族南下入居汉族农耕文明区,逐渐改革了原有的生产方式与生活习惯,同时也把他们的优秀文化与物质文明带到了了中原,后来,这也成了汉族文化、生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内迁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实质上是促进了他们的封建化。
十六国与北朝的一些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者,崇尚儒学,任用汉人中的“先贤世胄”制订定礼仪与政治、法律制度,均田令使北魏统治下的各族人民成为被束缚在土地上的农民。
由于北方民族融合加速发展,也由于大批中原农民、士人在动乱中南渡,南北之间的差异逐渐消失。
魏晋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内徙各族和汉族的融合还极大丰富了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在物质方面,这一时期的食品、服装和家具都有明显的变化。
其中胡饼、胡服、胡床均是这一时期传入内地的。
就精神生活而言,音乐、舞蹈、民歌等尤为明显。
隋唐时期的音乐绝大部分源于南北朝时期的胡汉混合乐。
迄今为我国人民所喜爱的琵琶、笛子等民族乐器,均源于南北朝时期。
更重要的是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开创了一代社会风尚。
隋唐时期,尤其是唐朝前期,国内民族关系是我国封建社会史上最好的时期,而这一良好现象的出现正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奠定的基础。
较好的民族关系有利于国内各民族创造力的发挥,隋唐之所以成为中国历史上最繁荣的朝代,与民族融合是密不可分的。
结语
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民族融合又是国家统一的基础。
因此,民族融合就成为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大主流。
而每一次民族融合必然要具备一定的历史条件,少数民族的内迁及开明统治者的改革便成了历代民族融合不可或缺的条件。
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一次民族融合变意味着一次历史的进步,奠定着一次国家的统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融合促进了秦汉经济文化的发展,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则促进了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使中国历史达到了鼎盛时期,同时,为今天我国五十六个民族大家庭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这一点来看,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作用是不容小觑的,堪当“影响深远的民族大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