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悠久的河豚文化
河豚ppt课件

河豚的生态价值和保护意义
生态价值
河豚是淡水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持生态平衡起着重要作用。河豚能够控制 其他小型生物的数量,为其他生物提供栖息地和繁殖场所,有助于维护生态多样性。
保护意义
保护河豚有助于维护淡水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保障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 同时,河豚作为一种珍稀物种,具有很高的观赏和科研价值,保护河豚也有助于推动相
03
河豚的烹饪和食用
河豚的选购和储存
选购技巧
选择新鲜、无异味的河豚,观察 鱼眼清澈、鱼肉有弹性。避免选 购受过污染或死鱼。
储存方式
将河豚存放在低温、干燥的环境 中,避免阳光直射。尽量在24小 时内食用,以保证新鲜度和安全 性。
河豚的烹饪技巧和菜式
烹饪技巧
清洗河豚时要仔细去除内脏和鱼皮, 烹饪时注意火候,避免过熟或未熟透 。
经典菜式
清蒸河豚、红烧河豚、河豚火锅等, 可根据个人口味选择不同的烹饪方式 。
河豚的食用注意事项和安全警示
注意事项
食用河豚时要适量,避免过量摄入高 嘌呤和高毒素物质。搭配蔬菜、豆腐 等食材,以平衡营养和口感。
安全警示
河豚的某些部位含有剧毒物质,必须 去除干净后才能食用。对于不熟悉河 豚处理和烹饪的人来说,建议谨慎尝 试或寻求专业指导。
04
河豚的文化意义
河豚在日本文化中的地位
河豚是日本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元 素,被视为美味佳肴和吉祥的象
征。
在日本,河豚的食用历史悠久, 可以追溯到平安时代,至今已有
千余年的历史。
河豚在日本文化中具有特殊的地 位,被视为日本料理的代表之一
。
河豚的美食文化
河豚肉质鲜美,营养丰富,被誉为“鱼中之王”。 在日本,河豚的烹饪方式多种多样,包括生鱼片、火锅、烤河豚等。
大连河豚,不吃不知鱼之味

大连河豚,不吃不知鱼之味作者:摩尔来源:《品牌与标准化》2015年第10期河豚,学名河鲀,因捕获出水时发出类似猪叫的唧唧声而得名。
也有地方叫它气泡鱼,因为当河豚受到威胁时,能够快速地将水或空气吸入极具弹性的胃中,在短时间内膨胀成数倍大小,吓退掠食者。
当品尝美食成为一种冒险,你是否愿意去尝试?河豚被誉为“鱼中之王”,美味堪称世间极品但毒性极高,需要冒着生命危险去品尝,很多惜命的食客退避三舍,然而很多人对于它的美味流连忘返、趋之若鹜,搏命食河豚,到有种“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感觉。
河豚的美味,也正是由于有了生命的考验,变得愈发的充满魔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食客慕名而来。
人工养殖,营养丰富,无毒可靠大连河豚为东方鲀属,是在规范区域特定的自然环境下,采用人工育苗、深水网箱及工厂化越冬养殖而成的红鳍东方鲀。
得天独厚的大连海水环境孕育出了花纹显著、色泽鲜艳、品质优良、口感鲜美的大连河豚,其营养丰富,是高蛋白、低脂肪的健康食材,还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氨基酸及微量元素。
目前,大连河豚养殖均已实现高效、健康模式,养殖区是国家农业部指定的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符合生态养殖、环境友好和节约资源的要求。
大连河豚采用的是先进的大规格深水网箱养殖,深水网箱可抗风浪、耐流,可在离岸数公里外的海水中进行养殖,养殖环境接近于天然野生河豚栖息地,而且养殖空间大、水体交换好,水质优良,不受江河或雨季影响,因此,养殖的大连河豚活力充沛,体质绝佳。
在养殖过程中,经过种质改良和控毒养殖技术,大连河豚体内毒素分布部位非常明确,只是肝脏、血、卵巢有毒,且含量甚微,属无毒级别。
因此,以养殖的大连河豚可食用部分作为食品进行食用无任何风险,再经过专业的加工处理,更加安全可靠。
大连河豚历史悠久我国食用河豚历史悠久,早在几千年前,中国就有食用河豚鱼的记载。
《山海经》中记录“多肺肺之鱼,食之杀人”,“肺肺”即指河豚鱼。
春秋战国时,人们品尝河豚时,不知该何以表达其美味,有人联想到越国美女西施,于是“西施乳”的说法就流传下来。
河豚趣谈

文章编号 : 1 0 0 6— 3 1 8 8 ( 2 0 1 3 ) 0 2— 0 0 4 8— 0 1
江 西水产科 技
河 豚 趣 谈
陈修 筑 冯 汉华
( 都 昌县 水产 局 , 江 西河纯 , 古名肺鱼、 缑鲐 、 鳆鱼 , 俗 称 气鼓 鱼 、 气泡鱼 、 吹肚鱼、 鸡泡鱼、 青郎君 、 刺 豚 鱼
人药 : 鱼肉不仅f i  ̄t " 虚益肾, 治精神萎靡 、 身倦乏 力、 心悸气 短 、 失眠健 忘等 症 , 而 且能 抗疲 劳 、 抗 衰 老, 具有 防癌 , 促进智力发育 , 预 防动 脉 硬 化 和 冠 心病等诸 多功 效 ; 皮肤 因富 含胶 原 蛋 白 , 是 美容 护 肤 不可 多得 的滋补 品 ; 卵 巢 可治 无名 肿 毒 、 颈部 淋 巴结 核 、 乳 腺癌 ; 精巢 f i  ̄t , 肾壮 阳 , 增 强体 力 , 适 合 于形寒肢冷、 头晕耳鸣 、 阳痿滑精早泄 、 不孕及老 年久病 等症 ; 血液可 局部 治疗 淋 巴结核 ; 鱼 胆 可治 脚气、 烫伤、 黄水痘、 癣疮 等 ; 鱼 肝 可 以增 强 视 力 ; 河 豚毒 素 ( 1 T I 1 x) 更 是 一种 难 得 的药 物 , 具有镇痛 、 抗癌 、 抗菌 、 解 痉和戒 毒等 多种功 效 。
河豚 营养 丰 富 , 口味鲜 美 , 与鲥 鱼 、 刀 鱼 并 称 “ 长 江三 鲜”, 有“ 天 下第 一鲜 ” 、 “ 鱼 中之 皇 ” 的美 誉 。在 日本 、 韩 国, 河 豚更是 享有 “ 菜肴 之 冠 ” 的盛 誉 。研究 表 明 : 河豚 蛋 白质 含量 高达 1 8 . 7 %, 且 富
的 胃中 , 在短 时 间 内膨 胀 成数倍 大 小 , 以 吓退 掠 食 者, 达到 自卫 的 目的 ; 二是钻 沙 习性 , 河 豚鱼 经常将 腹部朝下 , “ 坐” 在海底 , 将身 体左 右剧烈 晃动 , 拨 开
东坡河豚介绍-解释说明

东坡河豚介绍-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像以下这样编写:东坡河豚是一种生活在中国东坡河流域的特殊鱼类,被誉为河流的明珠。
它是一种古老而珍贵的物种,具有重要的生态和文化价值。
本文旨在介绍东坡河豚的起源、特征与生态习性,并探讨其保护与研究现状。
通过对东坡河豚的深入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保护这一濒临灭绝的物种。
东坡河豚的起源与分布是理解其生态习性的重要基础。
它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坡河流域,也被发现生活在一些相邻的水域中。
由于东坡河豚对水质环境的苛刻要求,它选择了清澈、富含氧气的河流作为栖息地。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由于水污染和人类活动的干扰,东坡河豚的栖息地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导致其数量锐减。
东坡河豚具有令人叹为观止的特征与生态习性。
它的身体呈圆筒状,背部呈黑褐色,腹部白色,长有一双特殊的鳍,具有良好的游泳能力。
它善于捕食小型水生动物,如鱼类和甲壳类动物,是河流食物链中的重要环节。
同时,东坡河豚也是一种迁徙性鱼类,随着季节和水域环境的变化而迁徙,这使得它的保护面临许多挑战。
在保护与研究方面,东坡河豚的现状十分令人担忧。
由于人类的过度捕捞和栖息地的破坏,东坡河豚的数量急剧减少,濒临灭绝的境地。
为了保护这一珍稀物种,各级政府与环保组织加强了相关的保护工作。
同时,对东坡河豚的科学研究也在积极进行中,以期能够更好地了解其生态习性和保护需求,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
然而,仍然需要更多的力量和资源参与到东坡河豚的保护工作中。
综上所述,东坡河豚作为中国特有的珍贵鱼类物种,具有重要的生态和文化价值。
但其数量的锐减和栖息地的丧失使得东坡河豚面临着巨大的威胁。
因此,我们迫切需要加强对其保护的意识和行动,并加大对东坡河豚的科学研究与保护力度,以确保这一物种的生存与繁衍。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东坡河豚在未来的发展中继续发挥其重要的生态功能和文化价值。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几个部分进行介绍与论述东坡河豚。
饮食文化旅游的发展与创新研究——以江苏海安河豚饮食旅游为例

色的服 务产 品, 可供游客参与体验 的活动项 目也乏善可陈。
( 二) 同质化严重 , 市场认 可度不高 海安河豚旅 游的市场品牌度 和美 誉度 目前还有 所欠缺 , 调 查 中我们发现有 些游 客对海安与河豚的关系还不甚了解 ,这主 要是 由于两方面的原因 , 一是同类产品的竞 争 日趋激烈 , 省 内周 边城市江 阴、 靖江 、 扬中、 张家港等地都 在不 同程度地发展 河豚 旅游 , 每一家都宣传 自己是“ 河 豚之 乡” , 提供 的服务项 目同质化 现象明显 , 再加上一些行业组织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 随意授牌 , 这就会让消费者分不清到底哪个是 真正有特色的 ;二是 由于海 安本身是非旅游热点城市 , 在游客的心 目中缺少知名度 , 游客常 常知河豚而不知海安 。 ( 三) 服务人才 队伍建设滞后 饮食文化旅游的成功开展关键在 于一支优秀 的旅游服务人 才 队伍 , 海安发展 河豚旅游需要大量 的规划设计者 、 经 营管理者 以及一线服务人 员。 从调查 的情况看 , 服务人 才队伍建设还 是一 项 软肋 。不少商家只知盈利 , 不懂服务 , 经营管理还处 于粗放型 阶段 。当今 的旅游市场上 , 游客 到异地旅游 , 有时候玩 的就是个 心情 , 假如因为服务不 周到而惹得心情不舒畅 , 那再好 的美 味也 会 大打折扣 。
饮食 文化旅游的发展 与创新研 究
— —
以江苏海安河豚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食旅游为例
顾 小光 ( 紫琅 职业技 术 学院 , 江 苏 南通 2 2 6 0 0 2 )
摘 要: 饮食 文化 旅 游是 当今旅 游 市场 的一个 热点领 域 , 海安依托 技 术和 资源优 势发展 河豚 旅 游需要 深挖 文化 内涵 , 创 新旅 游产
中日河豚之味品鉴

中日河豚之味品鉴作者:暂无来源:《新旅行·首航假期》 2019年第2期历史中品河豚美食文化近现代,河豚文化精于日本。
明治时代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解禁河豚后,一时间河豚成为日料中的极品食材,被日本权贵阶级垄断消费。
但如果要追溯河豚鱼的故乡,那么非中国莫属。
世界上最早关于河豚的文字记载可见于先秦时期的《山海经》。
及至汉代,对河豚的文字记录更为详尽,并涉及食用河豚的方法。
宋朝河豚文化一度风行长江流域,文人墨客争相写诗歌颂河豚味美,苏轼的一句“不食河豚不知鱼味”更是传为千古佳话。
不仅在中国,日本人冒死吃河豚鱼也有将近3000年的历史,日本的法律也曾禁止甚至规定过某某层次的人绝对禁止食用河豚。
幕府时代禁食河豚,但屡禁不绝,上至藩主、下至黎民百姓,拼死吃河豚者大有人在。
明治维新后,政府变禁止为开放。
而今,河豚料理名目繁多,日益丰富。
国家针对河豚处理、加工与烹饪,制订了许多法规。
只有经正经学习考核及格,获得厚生省许可证者,方有资格从事该项人命攸关的工作。
于对比中感受河豚料理的讲究虽然同为美食大国,但中日两国对于河豚的态度却大相径庭。
与早些年中国对河豚料理“望而却步”的态度不同,日本人对于河豚有着超乎寻常的热爱,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嗜食河豚的国家。
日本早在江户时代就已经盛行吃河豚,仅东京就有1500多家特别的餐馆烹烧河豚鱼菜。
由于在日本烹饪河豚的厨师需要经过极其严格的训练和考核,因此河豚在日本可以说是十分常见的高档食材,绝对安心美味。
因此对于河豚料理还不算普及的北京市场来说,清雅安全的日式河豚料理肯定会令中国食客倍感惊艳。
在北京朝阳区新源里一隅的琨莎中心,有一家以河豚会席日本料理为主的餐厅—天正河豚。
一进入餐厅,天正河豚就传递给客人一种不一样的感受:不同于一般日本料理店的江户风格,这里的设计在精致内敛的基础上,更显优雅大气。
问过才知道,原来这里的室内环境由日本著名设计师竹村重雄先生及其设计团队亲情演绎,由于其团队有长期在美国工作的经历,所以在设计中大胆尝试了将日本传统风格与美国现代风格相结合的设计方案。
别让河豚有文化等

龙源期刊网 别让河豚有文化等作者:林培来源:《恋爱婚姻家庭·养生版》2010年第07期又到河豚上市时。
最近,江苏扬中、靖江、江阴等“河豚之乡”,纷纷举行各种“河豚文化”活动,推销打造这一新兴美食产业。
一时间,河豚被捧上前所未有的文化高度,那么,“拼死”要吃的河豚身上,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文化呢?我先查到扬中市河豚文化研究会的研究成果,照录如下“河豚文化的核心是,挑战的勇气,科学的态度;财富的意识,务实的精神;鱼类的极品,美味的佳肴。
”吃几条河豚,就能增勇气、明态度、长财富、强精神,凡几十年的应试教育、素质教育,也抵不上“河豚文化”的点石成金,真可谓立竿见影的成才捷径。
但不知这种有文化的河豚,是独产扬中江边,还是当地驯养所得?而吃河豚“历史悠久”的靖江,又有哪些“独特的河豚文化”呢?他们津津乐道地描述着:“河豚的魅力来自于视觉魅力,河豚形态憨厚、可爱,有一种视觉之美、生动之感;河豚的魅力来自于味觉之美,河豚之美在于香,做出的菜肴鲜美;河豚的魅力来自于心理魅力,河豚有美味诱惑,但品尝要有一种冒险的精神;河豚的魅力还来自于文化的魅力,有关河豚的文学作品、烹饪技艺、吃河豚的习俗等,丰富多彩,魅力无穷,这都是一种文化。
”不过,再有文化的河豚也会误伤性命。
仅最近,扬州、泰州地区就有12人吃河豚中毒。
而据近年统计,我国因食用河豚而中毒死亡的人数,占食物中毒总死亡人数的33%,居食物中毒死亡人数之首,仅江苏省,每年就有数十人因食河豚中毒而亡。
如果你置国家禁食河豚之令于不顾,冒死尝鲜,生命自负,我只能尊重你个人抉择,但拜托,别挖空心思去发掘什么“河豚文化”,让一条鱼冒充“文化人”,去承载社会的功利热望,实在有悖“鱼人道”。
写到这里,又得知江阴河豚“成功申报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是全国惟一以河豚为主题的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不知江阴的“河豚文化”又有何创见?段味很多时候,人们并不是因为失败而烦恼,而是因为失败后找不到任何借口而烦恼。
河豚介绍习性

河豚
河豚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海鱼,既美味又危险。
它们主要生活在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海域,是有毒的,但经过专业的加工和烹饪后,可以变得无毒且味道鲜美。
外观特征
河豚体形似鲫鱼,上颌延长成喇叭形,有些种类的河豚颜色斑斓,有的是黑色、黄色、蓝色等。
背鳍和腹鳍很小,肛门下方有一排很小的钩状鳍棘,外形十分独特美丽。
分布区域
河豚分布在全球的温带和热带海域,包括了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等地区,栖息在河口、海湾、海底等地有着广泛的适应性。
生活习性
河豚主要以底栖动物和藻类为食,还会吃些小鱼小虾等。
它们的嘴巴非常锋利,能够轻松咬破贝壳和海胆等坚硬的东西。
河豚是肉食性捕食者,白天不活动,晚上出来寻找食物。
河豚的毒性
河豚体内的毒素主要分布在皮肤、肌肉、肝脏和卵巢中,其中以肝脏中的毒素含量最高,毒性也最强,可以致人死亡。
河豚分类
在世界上河豚的种类有三十多种,以日本的河豚种类最多。
按照外形特征和毒性程度可以分为软骨鱼亚纲的河豚目、黑鲸目和鳐亚目河豚科等等,其中黑鲸目河豚科和鳐亚目河豚科的河豚都是无毒的。
然而,尽管无毒,但是它们的肉质
并不是很可口。
河豚文化
河豚的文化传统在日本历史上已有数百年之久,早在江户时代,日本武士就将河豚看作美食。
河豚是非常珍贵的食材,经过严格的加工和烹饪后,可口味娇软,非常美味。
结语
总而言之,河豚是一种有毒但美味的食材,对于食用河豚时,一定要注意安全,找到信誉可靠的厨师和餐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悠久的河豚文化
摘要:中国自古就有拼死吃河豚的光辉历史,其中不乏众多文人墨客,他们以诗歌名词寄情于美味河豚。
而现代人们开发了更为安全的河豚食用方法,河豚鱼也因此被搬上了百姓餐桌。
关键词:河豚历史文化
追溯中国的饮食文化史才知道中国人竟有着两千多年“拼死吃河豚”的光辉历史,在惊叹之余也深刻的体会到在这漫长而又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有关河豚的文化积淀,有文人雅士的诗词歌赋,有历代神医的解毒妙方,更有众多历史名人的种种趣谈,让我们对河豚有了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
在众多的诗词当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莫过于北宋达学者苏东坡的《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这首诗歌形象的描绘了河豚在初春时节溯江而上时的景色,如果说站在现在的角度去理解的话,我们就会更加惊叹于大自然的巧妙安排:即当河豚逐波而来人们可以饱尝其美味时,具有解毒作用的蒌蒿,芦芽也已生成。
我想这也是这首诗流传至今的原因之一。
众所周知,苏东坡先生酷爱美食在历史上是出了名的,,而东坡先生对于河豚的热爱在古代书籍当中也可见一斑——《宋人轶事汇编》引《示儿篇》:“东坡居常州,颇嗜河豚,有于烹者,招东坡亭,妇子倾室窥于屏间,冀一语品题,东坡大嚼,寂如喑者,窥者失望,东坡忽然下箸曰‘也值一死’,于是阖舍大悦”。
可见东坡先生不仅是河豚的拥戴者,而且也是烹制河豚的高手,就像耳熟能详的“东坡肉”,现有“东坡河豚”的菜谱留世,在这里也给各位读者了解一下东坡先生当年是如何烹制河豚的。
【主料:二月长江的淡水河豚。
辅料:蒌蒿、荻笋、芦根、荔枝壳、菘菜。
调料:胡椒粉、红辣椒、葱白、酱油、醋。
制法:1,将河豚去眼、子、内脏、血、头、尾、肉洗净切块,锅置于火上,注入少量水,投入鱼烹至成熟。
2,加以蒌蒿、荻笋、芦根制其毒。
3,加以荔枝壳制其芒刺软。
4加以菘菜以渗其膏,续水同煮至熟,加入胡椒粉、红辣椒、葱白、酱油、醋调和,即可食用。
】
我们早已知道古人之所以冒死吃河豚,是因为河豚的味道是在是太美妙了。
曾经看到过这样的一幅漫画,整个画面大致描述的是在古代的一户人家中,有几个人正从堂内抬了一口棺材出来(已经有人因吃河豚而中毒身亡),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透过窗户看到另外的几个人正围坐在桌旁争先恐后的吃着一盘“罪魁祸首”的河豚,在讽刺的背后更鲜明的突出了河豚的美味,画者把这种美味体现的真可谓是淋漓尽致啊!在这里,我借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说:“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在我看来,至少是勇士”!
吃河豚能够致死主要是因为河豚体内含有剧毒,这种剧毒就是河豚毒素,它是一种神经性毒素,能够麻痹人的末梢神经和中枢神经,最后呼吸中枢神经和血管中枢神经也会因麻痹而导致人的死亡。
这种毒素甚至比剧毒的氰化物还要毒几百倍,
只要区区的几毫克即可使人毙命,当然这是现代先进科学技术研究的结果,在医学极其不发达的古代,人们对这种毒素根本就没有全面系统的认识,只能通过以身试药不断反复的试验方能找出能解河豚毒素的中草药。
在汉代名医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就收有“食鲘鮧鱼中度方”【注:鲘鮧鱼是古人对河豚的另一种别称。
】:“芦根煮汁,服之即解”。
之后经过几个历史朝代著名医者的研究,蒌蒿汁,芦根汁,甘蔗汁,鸭雪,橄榄,粪清等物均有解毒的功效,只是因症状的轻重会产生药效上的差别,但不管怎样,至少也是给那些无畏的“勇士”以一点保障。
本人曾非常荣幸的在某一江鲜馆见过这种“怪物”,按几个档次明码标价,有98元一条的,有280一斤的,有680一斤的,甚至还有1280一斤的,据江鲜馆的老板介绍,那1280一斤的河豚是正宗长江水里捕捞的野生河豚,毒性是非常强的,其他的几种都是人工养殖或是长江水里圈养的,属于控毒河豚。
我也不管它是有毒还是控毒,野生还是圈养,暂且不去怀疑它的真假,反正国家对河豚的使用已经解禁了。
可以第一次看到这样的怪鱼,我还是不禁仔细打量起它们来:气囊式的身段,笨拙的体型,光溜的表皮,青黄的色泽,最后还想起了明朝的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这怪鱼的描述:“河豚,今吴越最多,状如蝌蚪,大者尺余,背色青白,有黄缕纹、无鳞、无鳃、无胆、腹下白而不光,率以三头相从为一部,彼人春日甚珍贵之,尤重其腹腴,呼为西施乳。
”他的描述虽有不好理解的地方,但至少也是非常形象的把这怪鱼展现在人们眼前了,特别是“西施乳”这个词,我认为是河豚丰腴美味的最佳体现了,在此不得不佩服古人高超的想象力!
有一个在酒店工作的朋友告诉我,处于对顾客的考虑,他们在烹调之前把河豚的毒腺去的非常彻底:眼,血,头尾,内脏,卵巢,精巢全部去掉,剩下的部分还要放在水中浸泡几小时,才会进入真正的烹调程序,顾客也不会有中毒的感受,可有些人却吃说吃了河豚要轻微的中点毒,全身感到酥麻会更有吃河豚的感觉,还说河豚除了鱼肉的异常鲜美,最妙的还要数它的那张皮,经慢工熬制,火候到位的话稍有粘口感,但又保留了想但的韧劲,加之外层满布的肉刺,嚼在嘴里确实很妙,更神奇的是这张皮还有养胃的功效呢。
当然这些都是我从朋友那里道听途说来的,只可惜自己还没那个胆量去做一回“勇士”,但颇有点在恐惧中渴望的味道!
参考文献:
[1]邱庞同.《饮食杂俎》.山东画报出版社.
[2]伊俊.《苏东坡美食笔记》.中国画报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