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词两首情景默写学案修改
《苏轼词两首》导学案2

《苏轼词两首》导学案【学习目标】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词,通过品评、分析、鉴赏,感受词人抒发的情感。
【学习方法】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1、反复诵读,揣摩体会蕴含的思想情感。
2、找准切入点:(1)从题目入手——找准题眼;( 2)从作者入手——知人论世;(3)从内容入手——明字意、明典故;(4)从手法入手——分析艺术手法,赏析艺术特色。
预习案【学习目标】1、积累相关文学常识。
2、诵读、背诵、尝试默写。
3、反复诵读,感受苏词的豪放风格。
预习案【课前自学】一、文学常识积累1、作者简介:“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
诗赋传千古,蛾眉共比高。
”诗中“三父子”即文学史上著名的“三苏”(、、)。
苏轼(1036—1101),字,号,四川眉山人,代文学家、书画家。
苏轼才情奔放,诗词文均有独到成就,特别是在词作创作上大胆创新,开创了派词。
有“苏黄”(黄庭坚)、“欧(欧阳修)苏”、“苏辛”(辛弃疾)”之说。
2、写作背景:宋神宗年间,苏轼因反对新法,屡遭贬谪。
元丰三年春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实则等于充军。
被贬黄州期间,生活困难,极度苦闷,却又是他创作丰富、成就突出的时期,尤以“两赋”(前后《赤壁赋》)“一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最为著名。
诗人政治上的不幸却成就了文学上的大幸。
现代著名学者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这样评价:“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了。
”3、词牌、题目:《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是词牌名,题目是“”。
词牌限定词的格式(字数、句数、押韵、平仄等),题目表明词的内容或范围。
二、自主诵读,读准字音,把握大意1、给加点字注音:羽扇纶.巾()樯橹..()()一尊还酹.江月()2、解释下列词语:风流人物:故垒:雄姿英发:樯橹:一尊:酹:【课堂探究】1、有感情地齐读全词,把握词的感情基调,感受词的豪放风格。
《苏轼词二首》教案

《苏轼词二首》教案滦南县司各庄中学刘丽红教学目标:【知识能力教育目标】1、了解苏轼的生平思想及豪放词风。
2、诵读、品味关键词句,体会诗词的意境。
3、比较阅读感受苏轼豁达豪迈的精神之美。
4、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诗歌能力。
【德育渗透目标】体会词人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旷达豪放的意境,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净化自己的情怀,树立爱国、报国的宏大志向。
教学重点:1、诵读、品味关键词句,理解诗词豪壮的情调。
2、通过诵读感受苏轼豁达豪迈的精神之美。
教学难点:1、感受作者抒写胸中块垒的豪壮情调。
2、探讨“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中所体现的情感和给我们的人生启迪。
教学方法: 朗读法、比较法、讨论法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步聚: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研习《念奴娇赤壁怀古》一、导入新课:在历代文人中,苏轼无疑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而又历经磨难的文学家。
他豁达的人生哲学、完美的人格理想、多才多艺的绝世才华,闪耀在历史的时空中。
他,成了后世文人仰慕的偶像。
现代作家林语堂对他极其崇拜,并写有《苏轼传》,说“他是一位有魅力、有创意、有正义感、旷达任性、独具卓见的人,是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作为一个现代人,我们仍然对苏轼的人生哲学有相当大的认同。
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心理压力日趋增大的今天,苏轼的作品像一付清凉剂,让我们浮躁不安的心灵得到丝丝的抚慰;它们亦如晨钟暮鼓,时时提醒我们要安顿好自己的心,要以一颗宁静的心去看待世间的一切。
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苏轼,走进苏轼的诗词,看一下这位历史文人将要带给我们怎样的人生启迪。
这一节课就让我们来学习他的两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二、苏轼生平及其创作背景1、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高二下册《苏轼词两首》语文教案 (2)

高二下册《苏轼词两首》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苏轼词两首》,培养学生对苏轼及其作品的了解和欣赏能力。
2. 通过分析诗词的结构、意境和语言表达手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审美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仿写词作,提高学生的文学创作水平。
教学重点:1. 理解和欣赏《苏轼词两首》,把握诗词的基本结构和意境。
2. 分析诗人的语言表达手法,深入理解诗意。
3.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模仿创作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好《苏轼词两首》的原文和注释。
2. 学生准备好相关的词学习材料和笔记。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和文学成就,并与学生共同回顾上一课的内容。
阅读与解析(15分钟)教师给学生分发《苏轼词两首》的原文和注释,要求学生先自主阅读,并尝试理解词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学生阅读完成后,教师与学生进行讨论,结合注释逐句解读词的含义和语言表达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的意蕴。
分析与讨论(1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苏轼在《苏轼词两首》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探讨这些手法在表达词意和增强情感的作用。
教师引导学生从情感、意境、修辞等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和讨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词的内涵和艺术魅力。
词作仿写(20分钟)教师要求学生仿写一首苏轼风格的词作,可以选择《苏轼词两首》中的一首作为模板,也可以自选其他苏轼的作品进行仿写。
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提醒学生注意写作技巧和表达手法,帮助学生体会苏轼的词作特点,提高自己的文学创作水平。
总结与反思(5分钟)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学生可以分享自己的词作,并互相评价和提出改进意见。
教师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回答以下问题:你认为苏轼的词有什么特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首苏轼的词,朗读并写下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选择更多的苏轼的词进行学习和欣赏,加深对苏轼的了解。
苏轼词两首教案

苏轼词两首教案下面是为大家搜集整理的苏轼词两首教案,欢迎阅读与借鉴。
更多相关高二语文教案,关注实用资料栏目。
苏轼词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苏轼及苏轼词作的写作背景,掌握苏轼创作的有关知识。
2、掌握豪放派和婉约派的不同艺术风格。
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词作所要表达的思想领袖人物情感,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韵律美。
2、鉴赏词的写作技巧,学习烘托的手法和从生活小事中提练哲理的方法。
3、通过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引导学生体例词作中的“画面美”,品味词作豪迈、雄浑、壮阔的意境美。
4、通过激发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理解词作中作者所塑造出的人物形象的英雄气概。
5、通过“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进一步理解苏轼及其豪放的诗词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两首词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苏轼,了解其曲折起伏的人生经历,感受他即使面对打击、身临困境,也能保持豁达、超然、洒脱、乐观的人格魅力,培养学生他俩的人格和面对困难保持乐观通达的精神状态。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熟读并背诵两首词,理解词中体现出来的思想感情和人生态度,感受苏词的豪放风格。
教学难点通过景物描写与人物形象塑造来抒情表意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讨论、比较、合作交流探究。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第一课时【知识预热】(参见《优化探究》第37页“双基集萃”。
)辨别字形,辨识词义,分析掌握词中特殊句式,积累名句。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大家还记得《赤壁赋》中描写曹操的句子吗?我们一起来背诵:“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横槊赋诗,因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寥寥数语,一位纵横驰骋的政治家、诗人曹操的英雄便跃然纸上。
我们惊叹一代文豪苏轼非凡的笔力和同样不俗的气概。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轼词两首》导学案1

《苏轼词两首》学案一、学习目标:1领略苏轼豪放雄迈的词风,初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
2体会作者写景、状物、叙事、抒情的写作手法,理解词中烘托和映衬手法的运用。
3体会词中流露的作者的豪迈之情与壮志难酬的感慨。
4反复诵读,从词句入手,体会炼字炼句的妙处,提高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1学习重点:背诵、默写全词并领略苏轼豪放雄迈的词风。
2学习难点:理解苏轼复杂矛盾的思想。
三、学习思路及方法: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品味语言,鉴赏意境、体会情感(读中赏,赏中读)。
诵读、品读、鉴赏,合作探究。
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自主预习导引:1给粗体字注音:淘(táo)樯橹(qiáng)(lǔ)酹(lèi)吟啸(yín)(xiào)峭(qiào)蓑(suō)萧瑟(xi āo)(sè)妨(fáng)2多音字:juǎn)中间(jiān)毛发(fà)半身不遂(suí)纶巾(guān)卷间发遂纶juàn)间断(jiàn)出发(fā)所谋不遂(suì)涤纶(lún)3关于作者:苏轼(1037—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
他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行新法,他极力反对,出任杭州等处地方官。
又因作诗得罪朝廷,被捕入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时,旧党当权,召还为翰林学士;新党再度秉政后,又贬惠州,远徙琼州,后死于常州。
苏轼的词意境和风格都比前人提高一步。
他作词不纠缠于男女之间的绮靡之情,也不喜欢写那些春愁秋恨的滥调,一扫晚唐五代以来文人词的柔靡纤细的气息,创造出高远清新的意境和豪迈奔放的风格。
苏轼的词强烈地反映着入世和出世的世界观的矛盾。
他政治上长期失意,一生经历坎坷不平,但仍能保持乐观豪迈的精神,不时发出健旺爽朗的笑声;另一方面作者在达观潇洒的风度里潜伏着一种浓厚的、逃避现实追求解脱的老庄思想,用来寄托自己对政治现实不满的心情。
苏轼词两首学案(教师版)

苏轼词两首学案【教学目标】1、了解两首词的艺术特色;学习作为豪放词派杰作的两首词在词风上的特点。
2、学习怀古诗把写景、咏史、抒情结合在一起,情景交融的写法。
3、理解两首词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和时代意义,体会并正确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体会旷达渺远的意境和作者豁达的情怀及词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课时预设】二课时【课前预习】一、预习新课,熟悉字词(音形义)二、走进作者,知人论世1、旷达人生仕途坎坷:“乌台诗案”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dan)州。
思想复杂,外儒内道:儒家的积极入世;道家的超脱出世;佛家的四大皆空。
贬到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贬到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贬到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贬到儋州,他说:“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
2、旷世奇才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绘画:善画枯木怪石,主张神似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
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苏轼与父苏洵。
弟苏辙合称“三苏”3、背景:本词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七月,是苏轼游览黄冈城外赤鼻矶后所作。
被贬斥到黄州任团练副使的苏轼,身感年岁渐老,事业功名未有所成,郁郁于心,观景顿生种种联想。
“在黄州的苏东坡是成熟了的苏东坡。
这种成熟是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伸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二、回顾苏轼名篇名句(看谁积累的名句多)(1)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4)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5)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士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9)天涯何处无芳草,多情却被无情恼第一课时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目的】理解词中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掌握并学习烘托和映衬的表达技巧。
苏轼词两首情景默写学案修改word版本

精品文档精品文档《苏轼词两首》名句默写(24分)姓名:班级:得分:《念奴娇·赤壁怀古》1.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以洒酒祭奠江月的豪举来抒发人生似梦,壮志难酬的感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运用比喻修辞描写赤壁古战场的险要形势,巨浪滔天的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出周瑜有儒将风度,且指挥若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神游故国后,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书写自己多愁善感而年华逝去的感叹。
5.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表明历史虽如大浪淘沙,但终将记住英雄人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定风波》1.《定风波》词中写词作者身心轻松,洒脱生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定风波》词中描写归途中遇雨,同行狼狈,词人却放慢脚步,却不在意风雨,吟诗长啸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定风波》词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三句饱含人生哲理,也是点睛之笔。
词人认为只要怀着轻松旷达的心情去面对人生的一切风雨。
《苏轼词两首》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苏轼词两首》优秀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苏轼的词。
2. 理解两首词的背景,词语的含义,翻译和解析词中的意象和表达。
3. 分析苏轼的词风特点,理解其情感表达和审美追求。
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教学重点:1. 朗读和背诵两首苏轼的词。
2. 理解和翻译两首词中的重点词语和意象。
3. 分析苏轼的词风特点。
教学难点:1. 词中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翻译。
2. 苏轼的词风特点的分析。
二、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示范法等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PPT,其中包括两首苏轼词的文本、注释、翻译和解析。
2. 准备相关的背景资料,如苏轼的生平介绍、词的发展历程等。
3. 准备课堂讨论的问题和活动材料。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介绍苏轼的生平背景,引起学生对苏轼词的兴趣。
2. 提问:“你们对苏轼的词有什么了解?”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知识和看法。
二、学习第一首词《江城子·密州出猎》(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词,注意语气和节奏的把握。
2. 解读词中的重点词语和意象,解释其含义和作用。
3. 教师示范翻译和解析词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词的意境和情感。
三、学习第二首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词,注意语气和节奏的把握。
2. 解读词中的重点词语和意象,解释其含义和作用。
3. 教师示范翻译和解析词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词的意境和情感。
第二课时一、复习回顾(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节课学习的第一首词《江城子·密州出猎》。
2. 学生分享自己对于词的理解和感受,进行讨论和交流。
二、分析苏轼的词风特点(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两首词的共同特点,如用词、意象、情感表达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词两首情景默写学案修改
《苏轼词两首》名句默写(24分)
姓名:
《念奴娇·赤壁怀古》
1.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以洒酒祭奠江月的豪举来抒发人生似梦,壮志难酬的感
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运用比喻修辞描写赤壁古战场的险要形势,巨浪滔天的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出周瑜有儒将风度,且指挥若定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神游故国后,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书
写自己多愁善感而年华逝去的感叹。
5.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表明历史虽如大浪淘沙,但终将记住英雄人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定风波》
1.《定风波》词中写词作者身心轻松,洒脱生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定风波》词中描写归途中遇雨,同行狼狈,词人却放慢脚步,却不在意风雨,吟诗
长啸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定风波》词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三句饱含人
生哲理,也是点睛之笔。
词人认为只要怀着轻松旷达的心情去面对人生的一切风雨。
4.《定风波》词中描绘了这样一个有趣而又充满哲理的画面: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写景中传达出人生的哲理:寒冷中有温暖,逆境
中有希望,忧患中有喜悦。
班级: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