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国学经典诵读

合集下载

国学经典内容诵读15篇

国学经典内容诵读15篇

国学经典内容诵读15篇国学经典内容诵读(精选篇1)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先辈们为祖孙后代留下了许多国学经典,如:《唐诗》《宋词》《论语》等,都是我国文化中的瑰宝。

小时候,我住在老家时,爷爷也总是坐在竹椅上教我读《唐诗》和《三字经》。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这一老一小的声音总是从老家书房里传出。

后来,在我四岁时,父母把我接回了城里。

我在那里没有朋友,爸爸妈妈怕我寂寞,便给我买了很多少儿版的书籍。

从此,书成了我童年时期的重要伙伴。

随着年岁的增长,读书已成为我必不可少的生活习惯。

我读过的书越来越多,逐渐也把书从少儿版变成原著。

孔子曾说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意思是读书要懂得复习,才能巩固所学知识,学习更深的知识。

我小时不动这个道理,经常看书只是一看而过使我对这些知识映象并不深刻,但在看《论语》时明白了这个道理,让我从书中得到了不少东西。

《唐诗》是唐代的一部诗歌总集。

里面的诗歌首首都富有哲理。

单看这里面的诗就可以看到大半个中国的宏伟景象。

每当夜晚我站在窗前,望着一轮明月,便会不禁念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再看看小路上散步的爷孙,孩童看到了月亮,大喊道“爷爷,快看快看!盘子跑到天上去了。

”那位爷爷听了孙儿的话大笑了起来也不作解释。

看到这一幕我也想起当年的我亦是如此。

正如“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大概每个小孩子小时候都会把月亮当作盘子吧。

诗描绘了一年四季美丽的景象。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等闲识得·东风面国学经典内容诵读(精选篇2)书就像一个和蔼可亲的老人,带我走向神秘的知识殿堂;像一杯清香的绿茶,沁人心脾,带给我奇妙的享受,回味无穷;它也像一对美丽而神奇的翅膀,让我在知识的蓝天上自由翱翔,领略文字的魅力…我对书有一种莫名的好感。

我记得从牙牙学语的时候,我还是个蹒跚学步的孩子的时候,我就和书结下了不解之缘。

小时候总是看幼稚的童话,缠着妈妈给我讲我觉得很神秘的故事。

七年级国学经典诵读内容.docx

七年级国学经典诵读内容.docx

七年级下经典诵读1 •《论语》(雍也、述而、泰伯、子罕、乡党)(节选3000余字)雍也第六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仲弓问子桑伯子。

子曰:可也,简。

”仲弓曰f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子曰:雍之言然r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r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不幸短命死矣。

今也则亡,未闻好h含O学者也。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

子曰[与之釜。

”请益。

曰:与之庾如。

”冉子与之粟五秉。

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

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 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

子曰:毋wd !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 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驿xTng且角。

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子曰f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1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f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f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f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f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季氏使闵子骞q方n为费宰。

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you执其手,曰f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r子曰:贤哉回也!一箪dan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r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

”子曰f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通汝)画。

”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子游为武城宰。

子曰f女得人焉耳乎?”曰f有澹dan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子曰f不有祝蛇tub之佞ning ,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子曰r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子曰r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子曰r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整理初中生国学经典诵读篇目

整理初中生国学经典诵读篇目

初中生国学经典诵读篇目1.国学经典篇目一、《弟子规》二、《三字经》三、《百家姓》四、《千字文》五、《论语》10段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5.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6.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7.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8.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9.子曰:"由!悔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0.子曰:"君子欲君子欲讷於言,而敏於行。

"六、《老子大学中庸庄子》11段《老子》节选1.第七章: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

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2.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3.第八十一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大学》节选1.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七年级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教学计划

七年级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教学计划

七年级(上)国学经典诵读教学计划
张店中心中学汪美玲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中华经典,感受祖国语言的魅力,拓展学生的知识层面,汲取知识
营养,打下扎实的文字功底,提高学习能力,为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2、通过诵读,使学生阅读经典,亲近书籍,享受阅读的乐趣,美化学生心灵,
开发学生心智,在诵读中提升境界。

3、通过诵读,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培育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
审美情趣。

使学生道德、文化、智能等方面的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激发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采用各种方法诵读孟家经典名著,领略孟家经典的内涵。

教学难点:理解古文的,词义、含义,引导学生批判性的对待古典文化,汲取精华,去其糟粕,培养学生初步的辩证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进度:
教学措施:
1、联系学生生活,注重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方法,注意挖掘经典与现实的结合点,指导学生加强诵读、在实践之中学习。

2、培养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

注重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3、引导学生批判性的对待古典文化,汲取精华,去其糟粕,培养学生初步的辩证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适合初中生诵读的国学经典

适合初中生诵读的国学经典

适合初中生诵读的国学经典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以经、史、子、集诸类传世典籍为载体,由孔盂、老庄等诸子百家传承下来,这是华夏儿女成长所必需的营养,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根本。

我们唯有阅读、传诵国学经典,才能更好地秉承炎黄子孙的血脉,同时也可以让我们在喧置与浮躁的现代社会中坚守住自己的心灵家园。

适合初中生诵读的国学经典国学经典1.《龙文鞭影》《龙文鞭影》原名《蒙养故事》,龙文是古代一种千里马的名称,它只要看见鞭子的影子就会奔跑驰骋。

作者的寓意是,看了这本《龙文鞭影》,青少年就有可能成为“千里马”。

《龙文鞭影》主要是介绍中国历史上的人物典故和逸事传说,四字一句,两句押韵,读起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

它问世后,影响极大,成为最受欢迎的童蒙读物之一。

该书内容主要来自二十四史中的人物典故,同时又从《庄子》和古代神话、小说、笔记如《搜神记》、《列仙传》、《世说新语》等书中广泛收集故事。

辑录了历史上许多著名人物如孔子、诸葛亮、司马迁、李白、杜甫、朱熹等人的轶闻趣事。

全书共收辑了包括孟母断机、毛遂自荐、荆轲刺秦、鹬蚌相争、董永卖身、红叶题诗等两千多个典故,文字简练扼要,而能阐明故事梗概,可称之为一本典故大全。

国学经典2.《声律启蒙》《声律启蒙》为清朝康熙年间车万育所作。

是训练儿童应对,掌握诗词和对联声韵格律的启蒙读物。

按韵分编,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的虚实应对。

从单字对到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十一字对,声韵协调,琅琅上口,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

从单字到多字的层层属对,读起来,如唱歌般。

较之其它全用三言、四言句式更见韵味。

这类读物,在启蒙读物中独具一格,经久不衰。

国学经典3.《菜根潭》《菜根谭》是明朝还初道人洪应明收集编著的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出世的语录集,为旷古稀世的奇珍宝训。

对于人的正心修身、养性育德,有不可思议的潜移默化的力量。

其文字简炼明隽,兼采雅俗。

似语录,似随笔,似训诫,又似有雨余山色,夜静钟声,点染其间,其所言清霏有味,风月无边。

初中七年级上册《国学经典诵读》校本教材

初中七年级上册《国学经典诵读》校本教材

七年级上册第一部分:古诗词诵读篇目要求:26首古诗词熟练背诵。

1.采薇(节选)《诗经•小雅》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2.垓下歌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3.大风歌刘邦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4.十五从军行汉乐府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5.短歌行曹操对酒当歌①,人生几何②?譬如朝露,去日苦多③。

慨当以慷④,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⑤。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⑥。

但为君故,沉吟⑦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⑧。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⑨?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⑩,枉用相存⑪。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⑫,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⑬。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6.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少无适俗韵⑴,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⑵,一去三十年⑶。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⑷。

开荒南野际⑸,守拙⑹归园田。

方⑺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⑻后檐,桃李罗⑼堂前。

暧暧⑽远人村,依依⑾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⑿,虚室有余闲⒀。

久在樊笼⒁里,复得返自然⒂。

7.杂诗(其五) 陶渊明人生无根蒂①,飘如陌上尘。

分散逐风转,此②已非常身。

落地③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得欢当作乐,斗④酒聚比邻。

盛年⑤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⑥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8.赠范晔陆凯折花逢驿使①,寄与陇头②人。

江南无所有,聊③赠一枝春④。

9.与诸子登岘首孟浩然人事①有代谢②,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③,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④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10.书事王维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

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

传统文化国学经典诵读篇目

传统文化国学经典诵读篇目

传统文化国学经典诵读篇目诵读文化经典为载体,加强少年儿童文化底蕴,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传统文化国学经典诵读篇目,欢迎阅读。

传统文化国学经典诵读篇目:《弟子规》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

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分为五个部份加以演述;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

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

传统文化国学经典诵读篇目:《孝经》《孝经》是讲述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的著作,有《今文孝经》和《古文孝经》两个版本。

《古文孝敬》是汉武帝时期在孔子旧宅的墙壁里发现的蝌蚪文版本,除了各自篇章有删减外,大意与《今文孝经》并无不同。

传说是孔子自作,但南宋时也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

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

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

现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

全书共分18章。

传统文化国学经典诵读篇目:《百家姓》《百家姓》是一本关于中文姓氏的书,成书于北宋初。

原收集姓氏411个,后增补到504个,其中单姓444个,复姓60个。

《百家姓》的次序不是各姓氏人口实际排列,是因为读来顺口,易学好记。

《百家姓》与《三字经》、《千字文》并称三百千,是中国古代幼儿的启蒙读物。

赵钱孙李成为《百家姓》前四姓是因为百家姓形成于宋朝的吴越钱塘地区,故而宋朝皇帝的赵氏、吴越国国王钱氏、吴越国王钱俶正妃孙氏以及南唐国王李氏成为百家姓前四位。

2014年6月,中国最新版百家姓排行出炉,王李张刘居前。

王李张刘陈杨黄赵周吴徐孙马胡朱郭何罗高林为全国前20大姓氏,其中王姓达到9468万人,占总人口的7.1%。

国学经典诵读优秀范文(通用6篇)

国学经典诵读优秀范文(通用6篇)

国学经典诵读优秀范文(通用6篇)国学经典诵读篇目篇一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

大畏民志。

此谓知本。

(1)“子曰”句:引自《论语·颜渊》。

听讼,听诉讼,即审案子。

犹人,与别人一样。

(2)无情者不得尽其辞:使隐瞒真实情况的人不能够花言巧语。

(3)民志:民心,人心。

孔子说:“听诉讼审理案子,我也和别人一样,目的在于使诉讼不再发生。

”使隐瞒真实情况的人不敢花言巧语,使人心畏服,这就叫做抓住了根本。

这一段以孔子谈诉讼的话来阐发“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的道理,强调凡事都要抓住根本。

审案的根本目的是使案子不再发生,这正如“但愿世间人无病,何愁架上药生尘”的道理一样。

审案和卖药都只是手段,或者说是“末”,使人心理畏服不再犯案和增强体质不再生病才是目的,或者说才是“本”。

说到底,是一个教化与治理的问题,教化是本,治理是末。

正是由此出发,我们才能够理解《大学》强调以修身为本,齐家、治国、平天下都只是末的道理。

本末的关系如此,终始的因果也一样。

从哲学命题的角度来看,本末是本质论,终始是发展观,千古哲学的两大范畴在《大学》这篇儒学的入门读物中以轻轻巧巧的八个字对仗而出:“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再以八个字加以干净利落的解决:“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真是语言极度简洁而蕴含无比深刻,显出“经”的本色。

获得知识的途径国学经典诵读篇目篇二《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

在《南齐书·王敬则传》中说:“檀公(檀道济)三十六策,走是上计。

”它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至今都非常实用,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

《三十六计》作者杨南柯,秦朝咸阳人。

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

“三十六计”一语,先于著书之年,语源可考自南朝宋将檀道济(?—公元436年),据《南齐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白话译文:
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

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

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
经典诵读2【原文】: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宜未雨而绸缪,勿临渴而掘井。

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

【翻译】:
对于一顿粥或一顿饭,我们应当想着来之不易;对于衣服的半根丝或半条线,我们也要常念着这些物资的产生是很艰难的。

天还未下雨,应先修补好屋舍门窗,喻凡事要预先作好准备自己生活上必须节约,聚会在一起吃饭切勿留连忘返。

经典诵读【3】:
德随量进,量由识长,故欲厚其德,不可不弘其量,不可不大其识。

译文:
人的品德随着胸怀而提升,胸怀因见识而扩大,所以,想要提升品德,就不能不扩大胸怀,要扩大胸怀就不能不增长见识。

经典诵读【4】: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译文:
不要因为坏事小而去做,也不要因为善事小而不做。

只要贤能和品德能够服人。

经典诵读【5】:
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

人有喜庆,不可生嫉妒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

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译文】:
做任何事情都应当留有余地,大道理目的,就不要再去过分的追求。

别人家里有喜事,不应该心怀妒忌;别人家里有祸患,不应该幸灾乐祸。

做了好事,希望别人知道,不是真正的善老左了坏事,害怕别人知道,便是大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