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 ·里仁第四》教案

合集下载

《论语》第04章里仁

《论语》第04章里仁

《论语》第04章里仁不能够长久地处在安乐的境地。

有仁德的人安于仁,有智慧的人顺从仁。

”【解读】仁者安于仁和智者烦从仁是由于他们气质不同,如孔子在另外的地方所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雍也》)水性动,动者顺势,所以须从仁;山性静,静者安定,所以安于仁。

但无论是安于仁还是顺从仁,对仁的追求都是一致的。

不一致的是不仁者,亦即没有仁德仁心的人。

由于没有仁德仁心,所以缺乏主心骨,缺乏稳定的人格,无论在哪种情况下都不能够一以贯之地坚持下去。

如果是处在贫困之中,不能够做到安贫乐道,做到孟子所说的“贫贱不能移”;如果是处在安乐之中,也不能够做到久享安乐,做到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

一言归总,这种人因为缺乏安身立命的基础,所以必然是反复无常的小人。

而仁者和智者因为有智慧,有涵养,修养达到了仁的境界,所以无论处于贫富之间还是得意失意之间,都会乐天知命,安之若素。

这就是有没有仁心之间的区别。

所以,仁心是安身立命的基础。

【03】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注释】①好(hdo):喜爱。

②恶(W0):厌恶。

【译文】孔子说:“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够正确地去喜爱人,才能够正确地去厌恶人。

”【解读】子贡曾经向孔子请教说:“一乡的人都喜欢他,这个人怎样?”孔子回答说:“难说。

”子贡又问:“一乡的人都厌恶他,这个人又怎么样呢?”孔子还是回答说:“也难说。

只有当乡人中的好人喜欢他,乡人中的坏人厌恶他时,我才能肯定他是好人。

”(《子路》)又有一次,孔子说:“众人都厌恶他,一定要对他加以考察;众人都喜欢他,也一定要对他加以考察。

”(《卫灵公》)可见,对一个人的好恶一定要有是非标准,既不能只凭个人的私心得失之见,也不能被舆论所左右,人云亦云。

【解读】按照孔子的观点,一个人既已主志献身于精神方面的事业,就不应以吃穿等物质方面的生活为追求,因为他的。

思不能被物质方面的欲望所分占。

这种观点在过去的时代是理所当然,不言而喻的。

《论语》论语·里仁第四

《论语》论语·里仁第四

《论语》论语·里仁第四子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子曰:"苟志於仁矣,无恶也。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者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於是,颠沛必於是。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

尽有之矣,我未见也。

"子曰:"人之过也,各於其党。

观过,斯知仁矣。

"子曰:"朝闻道,夕夕死可矣。

"子曰:"士志於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於比。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子曰:"放於利而行,多怨。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国,如礼何?"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子曰:"君子喻於义,小人喻於利。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事父母几谏,谏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子曰:"三年无改於父之道,可谓孝矣。

4里仁第四(注音)说课讲解

4里仁第四(注音)说课讲解

里仁第四z1 yu e 4.1子曰:l 1 r e n w e i m e i z e b u ch u r e n y a n d e zh i“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智)?”z1 yu e 4.2子曰:b u r e n zh e b u k e y1 ji u ch u yu e b u k e y1 ch a n g ch u l e r e n zh ean r e n “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zh i zh e l i ren知(智)者利仁。

”z1 yu e 4.3子曰:w e i r e n zh e n e n g h a o r e n n e n g w u r e n “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z1 yu e 4.4子曰:gou zh i y u r e n y1 w uey e“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z1 yu e 4.5子曰:f u y u gishireizh i su o y u y e b u y 1 q dao d e zhi b u ch u y e p in y u jian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sh i r&izhisu O w u y e b u y 1 q i ddo d e zh i b u q u y e j un z 1 q u r e n w u h u ch eg min g j un z 1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w u zh a n g sh i zh ij i m w e r e zao c i b i y u sh i dianp 百 b i y u sh i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z 1 yu e w o wei ji a n hao r e n zh e w u b u r e n zh e h do r e n zh e w u y 1 shangzh i w u b u r e zh e4.6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论语》第四章里仁篇PPT

《论语》第四章里仁篇PPT
子游说:“事奉君主太过烦琐,就会 受到侮辱;对待朋友太烦琐,就会被疏 远了。”
谢 谢
观 看
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人和事,没 有固定的厚薄亲疏,只是按照义去做。”
4•11 子曰:“君子怀(1)德,小人怀土 (2);君子怀刑(3),小人怀惠。”
(1)怀:思念。(2)土:乡土。 (3)刑:法制惩罚。
孔子说:“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 的是乡土;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 惠。”
4•12 子曰:“放(1)于利而行,多怨(2)。”
4•19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1),游必有方 (2)。”
(1)游:指游学、游官、经商等外出活动。 (2)方:一定的地方。
孔子说:“父母在世,不远离家乡;如果 不得已要出远门,也必须有一定的地方。”
4•20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 矣。”(1)
(1)本章内容见于《学而篇》1•11章,此处略。
(1)放:音fǎng,同仿,效法,引申 为追求。 (2)怨:别人的怨恨。
孔子说:“为追求利益而行动,就会招致 更多的怨恨。”
4•13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1)?不 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2)?”
(1)何有:全意为“何难之有”,即 不难的意思。 (2)如礼何:把礼怎 么办? 孔子说:“能够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那 还有什么困难呢?不能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 怎么能实行礼呢?”
孔子说:“士有志于(学习和实 行圣人的)道理,但又以自己吃穿得 不好为耻辱,对这种人,是不值得与 他谈论道的。”
4•10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1) 也,无莫(2)也,义(3)之与比(4)。”
(1)适:音dí,意为亲近、厚待。 (2)莫: 疏远、冷淡。 (3)义:适宜、妥当。 (4)比: 亲近、相近、靠近。

《论语解读——里仁篇第四》 课件 (共60张)

《论语解读——里仁篇第四》 课件 (共60张)

【解读】本章是孔子的富贵观,或财富观。他认为对财富和显贵地位 的追求,是人的本性,“欲”即欲望,欲望是人的本性。研究人性的 问题,是哲学的问题,孔子将其对财富地位的追求确定为人的本性, 表明他对财富问题的基本看法。他又说:“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 吾亦为之。”财富只要能追求,即使为人执鞭驾车,他也会干。孔子 得意弟子子贡,也是一个恪守忠信而又善经营的高手,孔子赞扬子贡 说:“亿(臆)则屡中。”预测经营行情时,常常猜中,频频得手, 直至结驷连骑,富甲一方。这与后世的汉儒以及程朱理学的观点颇不 一致,他们认为人应该“损欲”,“禁欲”,进而达到“存天理,灭 人欲”,“尽去其私而全德” 。人不应该有私欲,这与孔子的财富观 相去颇远,孔子主张有私欲,求富贵,赞同“学而优则仕”,但他却 不赞成私欲无限制的膨胀。“临财勿苟得”,他要求“不以其道得之, 不处也”,即君子“临财取之有道”。同理,“贫与贱,人之所恶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译文】孔子说:“发大财,做大官,这是人人所盼望的;不用正 当的方法去得到它,君子不接受。穷困和下贱,这是人人所厌恶的; 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抛掉它,君子不摆脱。君子抛弃了仁德,怎样去 成就他的声名呢?君子没有吃完一餐饭的时间离开仁德,就是在仓 卒匆忙的时候一定和仁德同在,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一定和仁德 同在。”
“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从批评否定角度谈;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从正面肯定角度谈。一反一正,对“不 仁者”既有批评规劝,又从正面指明方向。正是圣人“诲人不倦” 精神的体现。
【原文】 4·3 子曰:“唯仁者能好(1)人,能恶(2)人。”
【注释】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后汉书·孝明八王传》注 引《东观汉记》说:和帝赐彭城王恭诏曰:“孔子曰,‘惟仁者能 好人,能恶人’。——贵仁者所好恶得其中也。”我认为“贵仁者 所好恶得其中”,正可说明这句。

论语·里仁第四

论语·里仁第四

论语·里仁主要内容涉及到义与利的关系问题、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孝敬父母的问题以及君子与小人的区别。

第一则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1、里仁为美:里,住处,借作动词用。

住在有仁者的地方才好。

2、处:居住。

3、知:音zhì,同智。

强调道德修养:每个人的道德修养既是个人自身的事,又必然与所处的外界环境有关。

重视居住的环境,重视对朋友的选择,这是儒家一贯注重的问题。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耳濡目染,都会受到仁德者的影响;反之,就不大可能养成仁的情操。

第二则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1、约:穷困、困窘。

2、安仁、利仁:安仁是安于仁道;利仁,认为仁有利自己才去行仁。

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中,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中。

仁人是安于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则是知道仁对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孔子认为,没有仁德的人不可能长久地处在贫困或安乐之中,否则,他们就会为非作乱或者骄奢淫逸。

只有仁者安于仁,智者也会行仁。

这种思想是希望人们注意个人的道德操守,在任何环境下都做到矢志不移,保持气节。

第三则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1、好:音hào,喜爱的意思。

作动词。

2、恶:音wù,憎恶、讨厌。

作动词。

本章强调只要做到了“仁”,就必然会有正确的爱和恨。

第四则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译文】孔子说:“如果立志于仁,就不会做坏事了。

”本章强调只要养成了仁德,那就不会去做坏事,即不会犯上作乱、为非作恶,也不会骄奢淫逸、随心所欲。

而是可以做有益于国家、有利于百姓的善事了。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1、造次:紧迫时刻。

本章反映了孔子的理欲观。

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

论语·里仁第四

论语·里仁第四
懷,思念也。懷德,謂存其固有之善。懷土, 謂溺其所處之安。懷刑,謂畏法。懷惠,謂貪 利。君子小人趣向不同,公私之間而已。尹氏 曰「樂善惡不善,所以為君子;苟安務得,所 以為小人。」

『4-12』子曰:「放於利而行, 多怨。」

4:12 Confucius said: "If you do everything with a concern for your own advantage, you will be resented by many people.”
4:6 Confucius said: "I have never seen one who really loves humaneness or really hates non-humaneness. If you really loved humaneness you would not place anything above it. If you really hated the nonhumaneness, you would not let it near you. Is there anyone who has devoted his strength to humaneness for a single day? I have not seen anyone who has lacked the strength to do so. Perhaps there has been such a case, but I have never seen it.“ 言好仁惡不仁者,雖不可見,然或有人果能一旦奮然用力於仁, 則我又未見其力有不足者。蓋為仁在己,欲之則是,而志之所 至,氣必至焉。故仁雖難能,而至之亦易也。蓋,疑辭。有之, 謂有用力而力不足者。蓋人之氣質不同,故疑亦容或有此昏弱 之甚,欲進而不能者,但我偶未之見耳。蓋不敢終以為易,而 又歎人之莫肯用力於仁也。此章言仁之成德,雖難其人,然學 者苟能實用其力,則亦無不可至之理。但用力而不至者,今亦 未見其人焉,此夫子所以反覆而歎惜之也。

《论语 ·里仁第四》教案

《论语 ·里仁第四》教案

《论语·里仁第四》教案摘要:一、《论语·里仁第四》背景介绍二、教案目标三、教学内容四、教学方法五、教学过程六、总结与反思正文:【一、《论语·里仁第四》背景介绍】《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其中,《里仁第四》篇主要讲述了仁的内涵、修养方法以及仁在生活中的体现。

本篇通过孔子与弟子的对话,阐述了仁爱之道,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二、教案目标】1.使学生了解《论语·里仁第四》的背景及主要内容;2.帮助学生理解仁的内涵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3.培养学生具有仁爱之心的品质。

【三、教学内容】1.《论语》的成书背景及意义;2.《里仁第四》篇的主要内容及意义;3.仁的内涵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论语》的成书背景及意义,分析《里仁第四》篇的主要内容;2.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仁的内涵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3.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仁爱之心的培养。

【五、教学过程】1.导入:介绍《论语》的成书背景及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讲解:《里仁第四》篇的主要内容,对仁的内涵进行解读;3.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仁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4.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分析,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仁爱之心的培养;5.总结与反思: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

【六、总结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理解《论语·里仁第四》的主要内容,掌握仁的内涵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
1. 学习《论语·里仁》篇,理解大意,背诵。

2. 启发学生思考性的学习,做到古为今用。

教学重点:
1. 学习《论语·里仁》篇,理解大意,背诵。

2. 运用所学,尝试写作。

教学难点:
1. 运用所学,尝试写作。

教学准备:
1. powerpoint幻灯片、《论语·里仁》注释及译文。

2. 学生收集与《论语·里仁》相关的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介绍《论语》及《论语·里仁》篇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2. 通过幻灯片展示《论语·里仁》篇中涉及到的主要内
容,包括义与利的关系、个人的道德修养、孝敬父母的问题
以及君子与小人的区别等。

3. 引导学生思考:在当今社会,这些内容有什么现实意义?对我们有何启示?
二、讲解《论语·里仁》篇中的重点语句和思想
1. “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讲解此句话
的含义,并引导学生思考在现代社会中如何做到“里仁为美”。

2.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引导学生理
解这句话的内涵,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思考如何在日常
生活中做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讲解这句话的含义,并引导学生思考在现代社会中如何处理工作和家庭的关系。

4.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讲解这句话的
内涵,并引导学生思考在现代社会中如何做到“不患人之不
己知;患不知人也”。

5.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讲解这句话
的内涵,并引导学生思考在现代社会中如何做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三、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1. 分组讨论: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运用《论语·里仁》篇中的思想指导自己的行为?有何实际意义?
2. 分享感受:请学生分享自己在阅读《论语·里仁》篇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以及对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的影响。

四、布置作业
1. 背诵《论语·里仁》篇中的重点语句。

2. 写一篇短文,描述在现代社会中如何运用《论语·里仁》篇中的思想指导自己的行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