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优质课教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上)
5.1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doc

高中语文《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新学期,高二的学生进入到选择性必修上册的学习,我们的开学第一课定位到《论语》,让学生更深入的了解孔子的思想,探讨学校广场雕像后座的“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两千年前汲取孔子的智慧。
”的现代意义。
”一.导入新课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人类历史上出现了一个很神奇的现象——一群天才扎堆出现:在中国,有孔子、孟子、老子;在印度,有释迦牟尼;在以色列,有犹太先知;在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这是一个迄今人类都无法解释的现象。
人类在进化的历史中蹒跚了多少万年,为什么那么多重要的思想家都集中出现在这600年?在这一时期,四大文明——中国的儒道思想、印度的印度教和佛教、以色列的一神教,以及希腊的哲学理性主义,全都开始形成。
这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大爆发,也是迄今为止人类文明最重要的突破,它奠定了整个人类文明的根基,成为此后人类历史发展的原动力。
这一时期,就是由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思贝尔斯提出,为后人所公认和推崇的“轴心时代”。
我国思想文化在经过此前千百年的沉积酝酿之后,在春秋战国时期迎来了大爆发。
在这个社会大变革、思想大繁荣的轴心时代,老子、孔子、墨子、韩非子等,诸子争辉;道家、儒家、墨家、法家等,百家争鸣。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论语十二章》正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
二.学习任务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论语》,全面了解孔子及其思想主张。
思维发展与提升: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并背诵课文。
审美鉴赏与创造:把握“仁”和“礼”“乐”之间的关系,体会“君子”品格。
文化传承与理解:提升品德修养水平,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三.知人论世《论语》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
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5.1《论语》十二章 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理解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背诵相关内容全文。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论语》中出现的“信、君子、义、仁、礼、恕”等核心概念,认识人物观点的价值与意义。
审美鉴赏与创造欣赏文中孔子内修、外求的修身养性之术,以及君子之道内涵美、精神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培养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学习古人优秀的精神品质、为人处世原则。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知识;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仁、义、礼、信、恕”等儒家思想,欣赏文中孔子内修、外求的修身养性之术,以及君子之道内涵美、精神美。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观点的内涵及价值意义;认识“修身养性”的重要性以及道德培养的关键。
教学方法探究法、讨论法、演读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再识经典1.导入:播放《典籍里的中国》之《撒贝宁对话孔子,换个角度读<论语>》片段。
的确,孔子在教授弟子“德不孤,必有邻”的修身信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世之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治学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是知也”是智慧箴言;“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人生目标……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论语>十二章》,去学习先贤的君子之道、提升修养、克己复礼以及终身奉行的原则。
2.知人论世用希沃白板5设置《论语》,孔子相关知识大闯关游戏。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末期,周朝的礼制日渐崩溃,名存实亡的现象十分普遍,社会处于一种大的动荡组合阶段,人们本性中最原始的欲望如脱缰之马,肆意践踏礼制下的人伦理念。
在社会呈现“礼崩乐坏”的局面下,孔子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旨在建立和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其重要观点记录在《论语》之中。
《论语》十二章教案-统编版高中文学选择性必修上册

《论语》十二章教案-统编版高中文学选择性必修上册论语十二章教案-统编版高中文学选择性必修上册一、教学目标- 了解《论语》十二章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掌握《论语》十二章的重点段落和经典语录;- 能够分析《论语》十二章的思想和价值观;-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论语》第一章:学而《论语》第一章:学而- 阅读《学而》章节,了解孔子对研究的理解和态度;- 分析《学而》中的经典语录,如“学而时之,不亦说乎”等;- 探讨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价值观。
2. 《论语》第四章:里仁《论语》第四章:里仁- 阅读《里仁》章节,理解孔子对仁爱的追求和内涵;- 分析《里仁》中的经典语录,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 探讨仁爱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实践。
3. 《论语》第七章:为政《论语》第七章:为政- 阅读《为政》章节,了解孔子对政治的看法和主张;- 分析《为政》中的经典语录,如“君子以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等;- 探讨孔子的政治思想和对治国理政的建议。
4. 《论语》第九章:道《论语》第九章:道- 阅读《道》章节,理解孔子对道德和行为的要求;- 分析《道》中的经典语录,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等;- 探讨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践行道德。
5. 《论语》第十章:公冶长《论语》第十章:公冶长- 阅读《公冶长》章节,了解孔子对修身养性的看法;- 分析《公冶长》中的经典语录,如“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等;- 探讨如何培养良好的品德和修养。
三、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让学生就每章的内容进行小组互动,共同分析理解;- 阅读解析:引导学生紧密围绕经典语录,进行深度解析和思考;- 视听材料:利用多媒体手段,播放相关视频或音频,提升学生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课堂演讲:鼓励学生进行课堂演讲,展示对《论语》思想的理解和个人见解。
四、教学评价-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讨论质量和思维深度等;- 作业评定:布置相关作业,包括阅读笔记、写作或小组讨论报告等;- 测验考核:设置相关测验考题,检测学生对《论语》十二章的掌握程度。
《论语》十二章+教案+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论语》十二章课程目标:1 .理解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3.理解本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培养把所学知识、道理付诸实践的意识。
学法指导:1.反复诵读,勤于归纳。
借助相关工具书,掌握本文中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把握其规律,活学活用。
2.以小组为单位,搜集有关《论语》的知识,了解孔子思想的精髓。
3.联系旧知,温故而知新。
联系之前所学的有关孔子的思想内容,结合儒家思想的基本要义,加深对本文的理解。
高考导航:1 .本文中的文言基础知识是高考文言文阅读题考查的重点,考生应注意总结和把握。
这合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能力要求。
2.近几年高考语文试卷对《论语》的相关内容多有涉及,考生在平时的复习中要多加关注。
这合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能力要求。
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
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
半部论语治天下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赵普再相,人言普山东人,所读者止《论语》……太宗尝以此语问普,普略不隐,对曰:“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
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二、作者作品1 .作者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敞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仓ij始人。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
5.1《论语》十二章(教案)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5.1课 《论语》十二章(教案)1.理解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3.理解本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培养把所学知识、道理付诸实践的意识。
2课时“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我们从小就接受着孔子学说和言论的教诲,从牙牙学语到经天纬地,我们以古典文化为土壤,不断的成长前行。
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近孔子,一起学习《<论语>十二章》。
关于《论语》历史上有这样的记载:宋臣赵普曾经告诉宋太宗(赵匡义)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
”的确,我国两千年来,不论立身处世还是政治社会,皆以儒家思想为中心,而论语便是最精粹最可靠的儒书,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便是这个意思。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是一个志在报国又无人重用的闲人,又是一个周游列国、苦寻门路的忙人,更是一个到处碰壁、从不回头的强人。
教学目标教学课时 情景导入 作者简介作品简介教学过程作者作品《论语》是孔子与其弟子的语录结集,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结集工作是由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完成的。
现在通行的《论语》20篇,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
语录体:偏重于言语的记录,不重文采,不讲求篇章结构,不讲求篇与篇之间或者段与段之间在世间及内容上的必然联系的散文体式。
《论语》名称的来由——班固《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1.播放朗读视频,学生跟视频学习朗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求:读准字音读对节奏,明确重音、语调(详见配套PPT)2.研读本文,梳理内容,积累文言知识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十二章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论语》十二章一、课时:3课时二、教学目标:1.掌握有关《论语》和孔子的基本文学常识;2.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3.体味《论语》的语言风格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三、重点难点:1.重点: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把握全文梗概,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能力;2.难点:文言实词、虚词,课文翻译,对每章要点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启发法五、教学过程:第1课时1、导入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
“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2、孔子简介(1)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2)孔子一生大体可分为五个阶段:①30岁前,位卑而能“鄙事”,有志于学。
②30—50岁,欲仕不能。
③50—55岁,在鲁从政。
④55—68岁,周游列国,历尽艰辛。
⑤65—73岁,安居鲁国,办教育,理六经。
(3)孔子思想:①、政治思想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政治上主张“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
“己所不欲,毋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②教育思想重视教育的作用;提倡“有教无类”;诲人不倦;因材施教。
(4)后世这样评价孔子:德配天地,道冠古今;删述六经,垂宪万世。
3、《论语》简介《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论语》十二章(两课时)优秀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论语》十二章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作者孔子及《论语》有关知识,明确历史价值;归纳学习文言文知识,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能熟练背诵并默写全文。
2. 理解、运用学习相关名言警句,培养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
3. 感受孔子的人格魅力,加强成熟处事的思想修养;联系生活和自身经历,体会课文中的丰富哲理,端正学习态度,树立远大志向。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我们从小就接受着孔子学说和言论的教诲,从牙牙学语到经天纬地,我们以古典文化为土壤,不断的成长前行。
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近孔子,一起学习《<论语>十二章》。
二、常识掌握1.孔子了解(资源——【文学常识】孔子介绍)2.儒家思想了解(资源——【文学常识】儒家思想介绍)3.论语了解(资源——【文学常识】论语介绍)4.诵读诗歌(资源——【情境课文】《〈论语〉十二章》朗读)5.生词学习(资源——【语言学习】《〈论语〉十二章》重点字词)三、读后点拨交流1.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
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
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
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他不求仕,集中精力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
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
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
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
2.关于《论语》写作背景《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
《论语十二章》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论语十二章》课题《论语十二章》课型新授课课标解读本单元在内容编排上,综合考虑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思辨性阅读两个任务群,旨在通过集中学习先秦诸子散文加深对传统文化之根的理解。
《论语十二章》是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第二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课文焦点在立身处世的规范性原则,简要阐述了仁、义、礼等儒家核心思想,分析了孔子关于“君子”之德及修身养性的基本观点。
学情分析高二的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已经初步具备能读懂浅显文言文的能力,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所以在课堂上除了夯实学生的文言基础外,更应注重学生对其思想内涵的深刻把握。
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想关文学常识,能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理解并掌握“敏”“就”“朝”“喻”等重点实词及“焉”“矣”“之”“而”等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掌握文中省略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特殊句式。
思维提升与发展:通过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理解儒家思想“仁”“义”“礼”的基本内涵。
通过朗读法、讨论法,分析孔子关于君子之德及修身养性的基本观点。
审美鉴赏与创造:反复诵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语录体散文语言简练的特点。
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学习孔子有关君子品德及修养的基本观点,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做一个怀“仁”懂“礼”讲“义”的中国公民。
重点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竟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难点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教学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课件学具:笔、本(课本、练习册、作业本)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设计意图导入歌德曾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位品德高尚的人谈话”,而《论语》无疑就是这样一本好书。
古人可以半部《论语》治天下,今人或许也可凭只言片语拨云见日,受益终身。
《论语》如高山巍峨,典美深奥;如谦谦君子,修己怀仁。
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论语(十二章)铺路搭桥,感君子之风,践君子之行,成君子之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十二章》优质课教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上)【教材定位】《<论语>十二章》是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的第一篇文章。
本单元选择了先秦诸子的一些经典论说,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感受先秦时期百家争鸣的盛况。
而这篇节选自《论语》的课文,焦点就在于立身处世的规范性原则,深入浅出,要言不烦,精辟隽永。
学习这篇文章时,要在理解仁、义、礼等儒家思想核心概念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孔子关于“君子”之德及修身养性的基本观点。
也要再研习中,注意把握这些经典篇章在论述道理方面的巧妙之处。
【素养目标】1.了解作者孔子及《论语》,全面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2.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并背诵课文。
3.提升思想品德修养水平,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提高为人处世的思想修养。
【教学重难点】领悟《论语》十二章的深刻含义,体会孔子所倡导的“为学之道”。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探讨课文的深刻内涵。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我们从小就接受着孔子学说和言论的教诲,从牙牙学语到经天纬地,我们以古典文化为土壤,不断的成长前行。
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近孔子,一起学习《<论语>十二章》。
二、文化常识1.了解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
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2.孔子轶事圣人也会犯错孔子有许许多多弟子,其中有一个名叫宰予的,能说会道,利口善辩。
他开始给孔子的印象不错,但后来渐渐地露出了真相:既无仁德又十分懒惰;大白天不读书听讲,躺在床上睡大觉。
为此,孔子骂他是“朽木不可雕”。
孔子的另一个弟子,叫澹台灭明,字子羽,是鲁国人,比孔子小三十九岁.子羽的体态和相貌很丑陋,想要事奉孔子。
孔子开始认为他资质低下,不会成才。
但他从师学习后,回去就致力于修身实践,处事光明正大,不走邪路;不是为了公事,从不去会见公卿大夫。
后来,子羽游历到长江,跟随他的弟子有三百人,声誉很高,各诸侯国都传诵他的名字。
孔子听说了这件事,感慨他说:“我只凭言辞判断人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宰予的判断就错了;我只凭相貌判断人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子羽的判断又错了。
”3.了解孔子思想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礼”。
①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
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际间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丧、祭、餮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
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后继周者,虽百代可知也。
”(《论语学而》)似乎周礼是千秋不变的规范。
晋国铸了刑鼎,他尖锐地反对,说:“晋其亡乎,失其度矣。
”②孔子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正名思想。
他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合乎“礼”的等级制度。
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跏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论语子路》)③孔子主张克己复礼。
《论语颜渊》记载:“颜渊问仁。
子日:‘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颜渊又问“克己复礼”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④在伦理思想方面,孔子主张仁。
孔子的“仁”的基本精神是教人根据周礼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他的“仁”一般不包括劳动者。
孔子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论语宪问》)曾子以忠、恕,二字概括“仁”的涵义,是比较接近原意的。
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⑤在教育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
⑥在品德方面,他主张“宽、耻、信、敏、惠、温、良、恭、俭、让”等。
4.了解《论语》《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61548; 体式归纳起来有:(1)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2)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它写出了提问者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3)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61548; 内容上以教育为主,也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东汉时,《论语》被列为“七经”之一,(七经:《诗》、《书》、《礼》、《易》、《春秋》、《论语》、《孝经》)。
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旧注本有《论语注疏》(三国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和宋朱熹的《论语集注》,清刘宝楠《论语正义》,今注本有杨伯峻《论语译注》等。
5.了解创作背景《论语》基本上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著作,主要记载孔子的言行,只有一小部分记载孔门弟子(譬如曾子、子夏、有子等人)的言行。
《汉书艺文志》云:“《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汉初所传的《论语》,有古论、齐论、鲁论之分,古论出自孔子壁中,用古文字写成,孔安国曾为之作训解,但已失传。
齐论为齐人所学,鲁论为鲁人所传。
东汉郑玄就鲁论篇章,参考齐论,为之作注,今亦残佚。
魏时的何晏集汉儒以来的各家之说,成《论语集解》,这就是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最早的《论语》注本。
三、诵读感悟(一)预习检查明确字音。
八佾(yì)文质彬彬(bīn)迩之事父(ěr)譬如(pì)子罕(hǎn)未成一篑(kuì)(二)诵读指导。
(1)划分节奏,明确重音和语调。
例如: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范读:教师朗读示范。
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3)自读:学生自读课文,体会其中的含义。
四、文本研究【思考1】研读第一章原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①食:动词,吃饭②敏:勤勉③有道:有才艺或者有道德的人释义: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活动二:问题探究1.概括主题。
明确从“好学”的标准出发,讲的是君子日常行为的准则。
孔子认为,君子要善于抵制过分的物欲,要尽可能地把精力用于追求理想和真理上。
人活着不仅仅为了求得饱暖安逸,还应该有一种对理想的追求精神。
有了这样的理想,就不应沉溺于物质的欲望,反而可以把对物质的追求提升为对真善美的追求,以及精神的独立上来。
通过不断地去接近有道之人来匡正自己。
2. 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
明确以具体的行为要求来说理,深刻而平实。
【思考2】研读第二章原文: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①而:表假设,如果②如礼何:怎样对待礼呢?释义: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会怎样对待礼制呢?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会如何对待乐制呢?活动二:问题探究1.概括主题。
明确从礼乐制度的角度出发,点明“仁”的核心价值地位。
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
礼与乐都是外在的表现,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
孔子把礼、乐与仁紧紧联系起来,认为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题。
强调必须有仁的根本,才能够叫行礼乐。
2. 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
明确以回环往复的叠句造势,突出“仁”在礼乐中的重要性。
【思考3】研读第三章原文: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里仁》)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①朝、夕:名字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②闻道:知道、懂得真理释义:早晨得知真理,要我当晚死去,都可以。
活动二:问题探究1.概括主题。
明确从对待“道”的态度出发,讲明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而这里的“道”不是一般的道理,而是特指儒家的“仁义之道”。
2.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
明确言简意赅,以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突显对了解“仁义之道”的重视。
【思考4】研读第四章原文: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①喻:明白,通晓,这里译为“懂得”。
释义:君子懂得的是道义,小人懂得的是利益。
活动二:问题探究1.概括主题。
明确从人的价值标准的角度出发,指出了君子与小人在人生价值和追求上的不同,道德高尚者只需晓以大义,而品质低劣者只能动之以利害。
君子于事必辨其是非,小人于事必计其利害。
君子建立起了自己的内心标准——义,以此作为自己的行为标准。
小人以外在的东西作标准、作参照,并且主要以利来衡量,其行事时不按义与不义、该与不该,而按有利无利、利多利少。
2.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
明确通过“君子”与“小人”的对比,强调了“义”对于君子,对于品格的重要性。
【思考5】研读第五章原文: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里仁》)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①贤:形容词用作名词,贤者,有贤德、有才华的人。
②齐:与......看齐。
③内: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心里。
释义: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
活动二:问题探究1.概括主题。
明确从学习的方法和心态的角度,点明人要虚心学习,以人为鉴,取长补短。
2.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
明确通过辩证的分析对待“贤”与“不贤”的态度与做法,点明了人不断前进的方法。
【思考6】研读第六章原文: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 (《雍也》)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①质:质朴、朴实②文:华美、文采③野:粗野、鄙俗④史:虚饰,浮夸⑤为质彬彬:文质兼备、配合适当的样子。
释义:质朴(内容)胜过文采(形式),就会显得粗野简陋;文采胜过质朴,就会显得浮华虚夸。
只有文采和质朴配合适当,那才是君子。
引申:性情太过直率就显得粗鲁,太过讲究礼仪就显得虚伪,性情礼仪兼备的人才是真正的君子。
活动二:问题探究1.概括主题。
明确从“文”与“史”在君子成才过程中的辩证关系的角度出发,点明文质不可以相胜,就是指它们要均衡,哪个都不能够过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