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论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教育要面向未来,未来需要创造性人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素质教育对广大教师提出的要求,也是我们数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数学的本质是人们为了解决数学问题,经过创造性思维,从现实世界数量关系中得出来的思想材料。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笔者在日常教学中,着重抓了以下五个方面。

一、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相结合

对于那些抽象的概念、定理、公式,直接给出时的效果总不太理想。在教学中,只有引导学生的思维从形象逐步过渡、上升到抽象,才能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发展能力。

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教师首先在一张纸上画出直线l和△abc,然后沿直线l对折,用一根针戳穿a、b、c三点,在l 的另一侧留下三个对应孔a1、b1、c1。导出轴对称定义后,提出作轴对称图形方法,是不是每次都对折呢?让学生在纸上动手试一试。通过直观教学和实践活动,给了学生具体形象的感知,在此基础上,进行观察、分析、比较、推理等抽象思维过程,学生很容易抓住轴对称的本质,提出aa1被l垂直平分。通过直观因素来解决抽象问题,进行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结合的训练,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提高了观察和概括能力,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无疑有莫大的促进作用。

二、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相结合

在创造性思维活动中,求异思维占主导地位,也有求同的成分,而且两者是密切结合的。在教学中,只有引导学生同中求异与异中求同的反复结合,才能培养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创新性。

例如,在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因三个内角位置分散,大家一致认为必须添加适当的辅助线使角集中起来,这是思维的求同;至于如何添加辅助线,这便是思维的求异点。学生们勇于探索,各抒己见。有同学提出:过一顶点作对边的平行线;也有同学认为:过一顶点作射线平行对边;还有同学想到:在一边上取一点后,分别作另两边的平行线。多种方法能够解决问题,学生的求异思维十分活跃。然后通过比较,异中选优,大家认为“过一顶点作射线平行对边”较为简洁!

长期的数学教学实践证明,求异度高,求同性好,学生解决新问题,探索新规律的能力就越强,创造性思维的水平就越高。

三、逻辑思维与直觉思维相结合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在训练逻辑思维的同时,应有意识地加强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逐步学会猜测、想象等非逻辑思维,以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教学中,不必由教师直接给出结论,可设计学生自主活动,尝试发现,大胆猜测的过程。让学生观察、探索规律,然后给予严格的逻辑证明。如果直接给出公式结论,也能达到记忆的目的。两种处理方法,看似一样,实际效果则大相径庭。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调动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而且调动了学生的直觉思维,引导学

生经历了由直觉发现到逻辑证明的科学家对问题的解决过程,极大地诱发了创造性思维。事实上,很多著名的数学定理就是经过先猜想后证明得出来的。正如著名数学家徐利治指出的“数学创造往往开始于不严格的直觉思维,而继之以严格的逻辑分析思维。”

学生的猜想、直觉可能是错误的,甚至是可笑的,但只要其思想有一点可以借鉴的地方,就要鼓励、支持,保护学生大胆探索的精神,并把它引导启发到正确的数学思想方法上来,切不可对学生的错误进行挖苦、嘲笑,扼杀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积极性。

四、收敛思维与发散思维相结合

在创造性思维过程中,发散思维起着主导作用,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唯有“发散”,才能多角度、多层次地从不同方面去思考,才能深刻地理解、巩固并灵活运用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例题的讲解应该注意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强调思维的发散,增强思维的灵活性。

数学题目,由于其内在规律,或思考的途径不同,可能会有许多不同的解法。在例题教学中,引导学生广开思路,探求多种解法,在发散思维的同时,比较各种解法的优劣,找出最佳的、新颖的或巧妙的解法,激发创造性思维。比如,证明“三角形内角平分线定理”,可以利用作平行线来证明,方法达七、八种之多;也可以用面积法证明。其中以面积法较为巧妙别致。

在解题时,不要满足于把题目解答出来便完事大吉,而应向更深层次探求它们的内在规律,可以变化题目的条件,或变化题目的结

论,或条件结论同时作些变化,配成题组,从而加深对题目之间规律的认识。比如,“正三角形内任意一点到三边距离之和为定值。”这个命题不难用面积法证明。该题证明后,可以变换角度,广泛联想,训练发散思维。将“任意一点”变到“形外一点”,将“正三角形”变为“正n边形”,或者将“正三角形”变为“任意三角形”,研究结论如何变化。可以看出,对数学问题的回味与引申,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处理问题,增加学生总结、归纳、概括、综合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

五、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相结合

对于概念、定理、公式、法则,往往习惯于正面看、正面想、正面用,极易形成思维定势。在解决新问题面前,这种思维定势是一种负迁移,作用是消极的。学生往往感到束手无策,寸步难行,所以,在重视正向思维的同时,养成经常逆向思维的习惯,“反其道而行之”,破除正向思维定势的束缚。

如何进行逆向思维的训练呢?一是重视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的反方向教学;二是强调一些基本方法的逆用:从局部考虑不易,是否能整体处理;一般情况下不好办,考虑特殊情况;前进有困难,退一步如何;“执果索因”与“由因到果”两方面寻找解题途径;直接证明不行,则考虑用间接证法等等。

例如,当m是什么值时,对于两个关于x的方程x2+4mx+3-4m =0,x2+(m-1)x+m=0至少一个有实根。如果从正面求解,会出现三种情况,计算量大且容易出错,而考虑其反面“两个方程都没

有实根”。然后求得补集,解法很简洁。逆向思维,从问题的反面揭示本质,弥补了单向思维的不足,使学生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势,大大启动了创造性思维。

面对新世纪的挑战,培养具有创造性的人才,是现代数学教学的主要特征。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则需要通过教学等途径来实现,不断探索与实践,才能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人才。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