蚯蚓与环境

蚯蚓与环境
蚯蚓与环境

科学公开课教案(五年级上册)

蚯蚓与环境

一、教师演示实验: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

1、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2、教师演示,学生依次进行观察。

(1)把长方形盒子盖剪去,用玻璃片作盒盖,玻璃片一半黑布包住。

(2)在盒底放入塑料薄膜,以保护蚯蚓,方便它爬行。(3)把5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上做好的玻璃盖子。(4)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观察并做好记录。

(5)可连续多做几次。

5、组织交流汇报(蚯蚓爬向了光亮的一边,还是爬向了黑暗的一边)。

6、概括知识点:蚯蚓喜欢黑暗的环境。

二、学生分组实验:蚯蚓喜欢干燥还是湿润的环境?

1、实验引导:

刚才我们已经知道了蚯蚓喜欢在黑暗的环境下生活,现在我们再来探讨一下蚯蚓喜欢干燥还是湿润的环境呢?接下来我们也来设计一个对比实验。

2、学生设计实验,自由发表意见。

3、教师随机出示材料,在交流中引导概括出比较合理的实验步骤:

《蚯蚓与环境》一课教学反思

本课是在寻找身边的动物和植物的基础上,选择一种小动物——蚯蚓作为观察对象。通过用感官和借助工具观察蚯蚓,使学生体验到使用工具比单纯使用感官更有效。从观察蚯蚓的外部特征和运动方式到观察蚯蚓喜欢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从定性观察到定量观察,观察水平和难度逐渐增加。通过学生提问、猜想、观察、整理观察到的信息、根据实验结果修正自己的猜想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体验探究学习的基本过程。

本课主要教学内容为四部分。第一部分:观察蚯蚓的外部特征。第二部分:观察蚯蚓的运动,测量蚯蚓的身长。第三部分:填写观察报告。第四部分:探究蚯蚓喜欢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

蚯蚓是一个范例,可以选择其他动物。通过观察蚯蚓,培养学生用感官和工具认识蚯蚓。教师事先要带领或指导学生收集蚯蚓,平均每组要有一个蚯蚓,供课堂应用。在观察蚯蚓的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保护蚯蚓的训练,不要伤着蚯蚓,活动1完成后还要把蚯蚓养起来,以备下一课使用。在观察和测量中,要引导学生体验用工具比用感官更科学。用感官和工具观察小动物,也是自然教学的发展,而我们科学课的特色在于把使用感官和工具的训练融于科学知识的学习之中,而非独立的为训练而训练,这正是教材的综合性表现之

一,把科学探究的训练、方法的训练与知识、情感的培养有机地融为一体。

教师:张勇

2012年11月13日

蚯蚓与环境(说课材料)

一、教材分析

《陆地生活的动物--蚯蚓》是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章第二节中第二课时的内容,学生在第一课时已了解陆地生活的动物在运动、呼吸和对刺激的反应等方面适应陆地环境的特点,因此本节课的设计目的主要是为学生创建开放式的学习平台,对典型的陆地动物--蚯蚓进行实验探究、观察、讨论、交流、总结和归纳,进一步深化理解陆地生活的动物在形态结构等方面与陆地环境相适应的观点,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

二、学情分析

随着教材的改革,八年级的学生对探究实验的学习已有初步的认识,因此对于《蚯蚓》这节课,重点内容已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

蚯蚓适应陆地环境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点,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但生活在农村的孩子,虽然对蚯蚓不陌生,却缺少亲切感,女孩子还会有恐惧心理,如果学生因为害怕而不动手,那么实验就无法进行下去,必然会影响学习。因此,如何消除或减轻学生对蚯蚓的恐惧感是本实验成败的一个关键。

三、教学方法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饲养和观察蚯蚓,说出蚯蚓适应土壤生活的特点。(2)知道蚯蚓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及其对自然界的意义。(3)学会总结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2、能力目标

(1)探究蚯蚓与陆地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特点,提高探究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2)学会通过比较、判断、讨论、归纳等活动来获取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爱心,树立"动物是我们最亲密的朋友"的观念。(二)、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探究蚯蚓与陆地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特点。

(三)、教学方法

* 1.直观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图片等进行直观演示,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通过探究活动的形式,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

* 3.小组讨论法:利用已有的资料,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

(1)课前通过调查来了解学生对蚯蚓的初步认知,关心学生的心理状况.

* 小小的蚯蚓是人类的好朋友。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 小组讨论之后,试说出几条理由来。

(2)交流饲养蚯蚓的心得:

男女同学搭配合作饲养蚯蚓, 培养爱心, 帮助减少对蚯

蚓的恐惧感.

(二)新课教学

1、实验--观察蚯蚓 (小组活动)

小组合作设计实验, 自主学习, 发挥创新精神.

目的要求:(1)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

(2)观察蚯蚓的运动。

材料用具:活蚯蚓、玻璃板、镊子、湿棉球、糙纸、放大镜

方法步骤:自己设计,可参照书本15页。

注意事项:1、合理安排时间,实验内容必须包括蚯蚓的外部形态和运动特点,大胆细心地观察,做好记录。

2、在实验过程中必须经常用湿棉球轻擦蚯蚓体表,使体表保持湿润。

提示:(观察与思考)

教师:张勇

2012年11月13

蚯蚓的生活环境

(一) 蚯蚓对穴居生活的适宜 蚯蚓由于长期生活在土壤的洞穴里,?在它的身体形态结构与生活习性等方面必然会对生活环境产生一定的适应,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首先,头部因穴居生活而退化,虽然在身体的前端有肉质突起的口前叶,在口前叶膨胀时能摄取食物,?当它缩细变尖时又能挤压泥土和挖掘洞穴,但因终年在地下生活,并不依靠视觉来寻觅食物,所以在口前叶上不具有视觉功能的眼睛而只有能感受光线强弱或具有视觉的一些细胞。 蚯蚓的运动器官是刚毛,也就是说它是依靠刚毛来活动的。利用刚毛,它能把身体支撑在洞穴里,或在地面上蜿蜒前进或后退。 蚯蚓的身体是由许多的体节组成的,在每个体节与体节之间的背中央有一个小孔,叫背孔。这个小孔和身体里边相通,所以它的体腔液可以从这个小孔里射出来,利用这种液体湿润身体,以增加它在土穴中的滑润,减少与粗糙砂土颗粒的摩擦,?并防止体表的干燥。此外,体表的湿润还与蚯蚓的呼吸密切相关,?因为它没有特殊的呼吸器官,?主要是通过湿润的表皮来进行氧气与二氧化碳的气体交换的。 蚯蚓的感觉器官也因为穴居生活而不发达,?只有在皮肤上能感受触觉的小突起,在口腔内能辨别食物的感觉细胞,以及主要分布在身体前端和背面的感光细胞,这种感光细胞仅能用来辨别光线的强弱,并无视觉的功能。 (二) 蚯蚓的"六喜六怕"生活习性 六喜: 喜阴暗: 蚯蚓属夜行性动物,白昼蛰居泥土洞穴中,?夜间外出活动,一般夏秋季晚上8点到次日凌晨4点左右出外活动,它采食和交配都是在暗色情况下进行的。 喜潮湿: 自然陆生蚯蚓一般喜居在潮湿、疏松而富于有机物的泥土中,特别是肥沃的庭园、菜园、耕地、沟、河、塘、?渠道旁以及食堂附近的下水道边、垃圾堆、水缸下等处。 喜安静: 蚯蚓喜欢安静的周围环境。生活工矿周围的蚯蚓多生长不好或逃逸。 喜温: 蚯蚓尽管世界性分布,但它喜欢比较高的温度。低于8?℃即停止生长发育。繁殖最适温度为22-26℃。 喜带甜、酸味: 蚯蚓是杂食性动物,它除了玻璃、塑胶、金属和橡胶不吃,其余如腐植质、动物粪便、土壤细菌等以及这些物质的分解产物都吃。蚯蚓味觉灵敏,喜甜食和酸味。厌苦味。喜欢热化细软的饲料,对动物性食物尤为贪食每月吃食量相当于自身重量。食物通过消化道,约有一半作为粪便排出。 喜同代同居: 蚯蚓具有母子两代不愿同居的习性。尤其高密度情况下,小的繁殖多了,老的就要跑调、搬家。 六怕: 怕光: 蚯蚓为负趋光性,尤其是逃避强烈的阳光、蓝光和紫外线的照射,但不怕红光,趋向弱光。?如阴湿的早晨有蚯蚓出穴活动就是这个道理。阳光对蚯蚓的毒害作用,主要是阳光中含有紫外线。具阳光照射试验,红色爱胜蚓阳光照射15分钟66%死亡,20分钟则?100%死亡。 怕震动: 蚯蚓喜欢安静环境不仅要求噪音低,?而且不能震动。靠近桥梁、公路、飞机场附近不宜建蚯蚓养殖场。受震动后,蚯蚓表现不安,逃逸。 怕水浸泡: 蚯蚓尽管喜欢潮湿环境,?甚至不少陆生蚯蚓能在完全被水浸没的环境中较长久地生存。但它们从不选择和栖息于被水淹没的土壤中。养殖床若被水淹没后,多数蚯蚓马上逃走,逃不走的,表现身体水肿状,生活力下降。 怕闷气: 蚯蚓生活时需良好的通气,以便补充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对氨、烟气等特别敏感。当氨超过百万分之十七时,就会引起蚯蚓粘液分泌增多,集群死亡。烟气中主要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甲烷等有害气体。人工养殖蚯蚓时,为了保温,舍内生炉,其管道一定不能漏烟气。 怕农药: 据调查,使用农药尤其是剧毒农药的农田或果园蚯蚓数量少。一般有机磷农药中的谷硫磷、二嗪农、杀螟松、马拉松、敌百虫等,在正常用量条件下,对蚯蚓没明显的毒害作用,?但有一些如氯丹、七氯、敌敌畏、甲基溴、氯化苦、西玛津、西维因、呋喃丹、涕灭威、硫酸铜、三九一一等对蚯蚓毒性很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1.下列属于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A 沙漠中的骆驼排尿少. B 寒冷海域中的海豹皮下脂肪厚. C 蚯蚓能疏松土壤. D 荒漠中的骆驼刺根系发达. 2.水葫芦是我国从外国引进的一种生物,曾用它来净化污水,但后来因为水质污染导致水葫芦疯长,几乎覆盖了整个滇池,严重威胁其他水生生物的生长,以下描述最科学的是() A 生物能影响环境. B 生物能适应环境. C 生物即能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 D 生物不能适应环境.3.生物既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下列现象中,属于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A 大雁南飞. B 大树底下好乘凉. C 鱼儿离不开水. D 秋风扫落叶.4.我国南方地区,森林覆盖率高,往往降雨较多,而且气候湿润,这种现象说明() A 环境影响生物生存. B 生物能够适应环境. C 生物生存依赖环境. D 生物能够影响环境.5.“”的生物学意义是(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A 环境影响生物. 页 1 第 B 生物影响环境. C 生物适应环境. D 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 6.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下列哪一项体现了生物影响环境() A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B 朵朵葵花向太阳. C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D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7.下列不属于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的是() A 蚯蚓改良土壤. B 森林净化空气. C 滥砍树木,水土流失. D 企鹅生活在南极. 8.红树林枝繁叶茂、根系发达,能扎根于海滩淤泥中,有效地防止波浪对海岸和海堤的侵蚀.以上内容反映的是() A 生物对环境的依赖. B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C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D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9.“”,这体现了(大树底下好乘凉)俗话说A 生物能影响环境.B 生物能适应环境.C 环境能影响生物.D 生物与环境相适应. 页 2 第 10.沙漠中除了仙人掌、骆驼刺等植物外,其他的绿色植物很少,主要原因是() A 沙漠中的阳光比其他地方的阳光强烈. B 沙漠中白天的温度比其他地方高.

七年级生物上册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单元练习题(人教版)

第二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双基训练: 1.“烟台苹果”享誉全国,但出产它的烟台和威海却不出产柑橘。造成此现象的主要生态因素是()。 A.温度B.阳光C.土壤D.水 2.下列不属于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之间关系的是()。 A.竞争B.穴居C.捕食D.寄生 3.做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时,实验中的变量是()。 A.温度B.光照C.空气D.湿度 4.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包括()。 ①提出问题②作出假设③制定计划④实施计划⑤得出结论⑥表达和交流 A.③①②④⑥⑤B.③②④①⑥⑤C.①③④②⑤⑥D.①②③④⑤⑥5.水稻田里常有一种杂草“稗”,它与水稻争夺营养物质、生存空间。水稻与稗之间的这种关系属于()。 A.竞争关系B.穴居关系C.捕食关系D.合作关系 6.连线题:说明下列生命现象主要是由哪一种因素引起的。 生命现象非生物因素 ①海洋深处水生植物少A.温度 ②蛾在夜晚出来活动B.光照 ③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C.空气 ④鲸在水下一段时间后要浮出水面D.水 ⑤仙人掌的叶变成刺状,茎膨大 能力拓展: 7.小明同学想设计一个探究土壤潮湿程度对鼠妇生活影响的实验。他准备了A、B两个相同的纸盒,在A盒内放上一层湿土,在B盒内放上一层干燥的土,再在A、B盒内分别放上10只大小及生活状况相同的活鼠妇,置于不同的环境中观察。实验后,他把鼠妇踩死扔进了垃圾桶。请你评价他的实验方案,并提出你的建议。 中考链接: 1.(2006年山东省)湖北神农架地区生长着一种“神农野菊”,它的花能散发出阵阵芳香。但如果将其移植到其他地方,则会失去香味。这一现象说明()。 A.生物能影响环境B.环境能影响生物 C.生物能适应环境D.环境能适应生物 2.(2006年岳阳市)导致生长在荒漠地区的大多数植物地下根发达,地上部分十分矮小的根本原因是()。 A.阳光不足B.缺少水分C.温度过高D.空气污染3.(2006年宜昌市)为探究环境因素对蚯蚓生活的影响,有同学设计了下面的实验:取3个大小一样的广口瓶,分别贴上甲、乙、丙标签。在甲、丙瓶中放入湿润的肥沃土壤,在乙瓶中放入经烘干的肥沃土壤。然后在3个瓶中同时各放入5条大小及生活状况相同的蚯蚓(如

“影响蚯蚓分布的环境因素”探究实验的反思和改进

“影响蚯蚓分布的环境因素”探究实验的反思和改进教师: 单位:

目录 教学设计 (2) 课题选择 (5) 结合教材选择实验课题 (5) 结合学情选择实验课题 (5) 结合研究对象选择实验课题 (6) 教学反思 (6) 蚯蚓对光的适合性影响实验和改进方法 (7) 土壤对实验的影响和改进方法 (8) 实验材料使用对实验的影响和改进方法 (8) 变量控制不严格对实验的影响和改进方法 (8) 蚯蚓的放置位置对实验的影响和改进方法 (9) 不足 (10)

建构主义认为,教师的作用不是简单地将书本上的知识传递给学生,而应创设相关学习情境,同时为学生提供相对应的仪器、工具等资源,并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协助,使学生能够展开探究活动,自主建构知识,并将新知识与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融合,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之中。 根据这种教学理念“探究影响蚯蚓分布的环境因素”的教学设计如下: 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影响蚯蚓分布的环境因素,从而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2)了解探究学习的一般方法,并用其方法指导实验方案的实施; 2.水平目标: (1)让学生初步养成发现问题的水平,养成收集、整理信息资料的水平。 (2)初步学会作出假设、制定、实施探究方案的水平; (3)初步学会观察记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的水平; (4)学会表达、交流水平; (5)初步养成合作学习、动手实验的水平。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让学生养成科学探究精神和良好的科学探究习惯; (2)让学生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以及团结协作精神;

(3)让学生养成珍爱生命、保护环境的高尚品格。 4.教学重点: 设计对照实验。 5.教学难点: 在设计对照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二)活动方法:探究实验法、观察法、提问法、讨论法等 (三)课前准备:教师带领学生到学校空地,花台去寻找蚯蚓,在这个过程中,指导学生理解蚯蚓及其生活环境,注意学生的安全,以及不破坏环境。 (四)材料准备:八个平铺湿土的解剖盘、5条蚯蚓、玻璃板、纸板、棉签等、八份实验报告单、八张白纸。 (五)探究过程: 引入:谜语引入 1.提出探究问题:各小组同学从寻找蚯蚓的过程中已经了解到在土壤湿润、肥沃、枯枝落叶等阴暗环境中容易找到蚯蚓,在土壤干燥的环境中没有蚯蚓。学生就会思考为什么有些地方有蚯蚓,有些地方没有?进而引出课题并提出探究问题:哪些环境因素对蚯蚓分布有影响? 2.作出假设:根据生活经验推测影响蚯蚓分布的一些环境因素,时间关系,本节课就验证光对蚯蚓分布有影响这个假设。 3.设计实验:学生分组讨论,团结合作,共同设计实验方案。小组介绍方案,在全班讨论修改,其他小组又介绍方案,再讨论修改。老师提供实验材料,小组根据实验材料制定实验计划填在报告单上。全班

蚯蚓处理剩余污泥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蚯蚓处理剩余污泥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摘要城市生活用水,在经过污水厂的处理之后,其中很多有机物、重金属堆积于剩余污泥里。剩余污泥的处理方法有很多,生态处理成为人们的最佳选择,作为分解者的蚯蚓开始逐渐被人们所关注。本文通过对蚯蚓生活习性与种类及其目前应用情况的了解,探索其未来的发展潜力。 关键词蚯蚓;剩余污泥;蚓粪;处理方法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污水、垃圾日渐增多。处理它们的同时,剩余污泥泛滥成灾。很多的有机物、重金属,在处理过程中都浓缩于剩余污泥之中。如何对剩余污泥做进一步处理,成为很多科研人员关注的问题。 1剩余污泥的处理方法 查阅资料,可以发现,各个国家的污泥处理方式都不尽相同。 为了对全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污泥处理/处置现状有全面的了解和认识,从而总结出各个国家和地区今后可以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的技术与管理经验,国际水协(IWA)组织各国相关领域的专家和学者共同编辑、出版了一份调查报告:《废水污泥——全球现状描述与未来展望》。从报告中可以看出,消化、焚烧、堆肥、灰分利用成为大多数国家的选择方案。 由于污泥本身的性质因素,其处理技术往往是物化生结合的产物。其主要有:湿化氧化法、厌氧消化和热干燥法、生物处理法、污泥减容化技术。这些技术利用物理化学及微生物各自不同的作用,对剩余污泥进行消化处理,综合使用。但物理处理需消耗一定的能量,生物氧化法需占用一定的地面面积,化学净化法成本高且易带来二次污染。因此,需要新方法的出现来更好地解决问题。 2蚯蚓的种类与用途 蚯蚓又名地尤,俗称蛐蟮。在动物分类学上,蚯蚓属环节动物门寡毛纲,分陆生和水生,以陆生与人类的关系最为紧密。 2.1蚯蚓的生活习性 蚯蚓喜湿、喜暗,怕光、怕震。它是变温性动物,活动温度范围是5℃~30℃,在0℃~5℃休眠,32℃以上停止生长,40℃以上或者0℃以下则死亡,它的最适生长温度范围是15℃~25℃。蚯蚓喜欢在有充分的食物,经腐蚀分解的有机物的环境下生活。适宜的土壤pH为6~7.4。 2.2蚯蚓的种类与用途

蚯蚓与环境

科学公开课教案(五年级上册) 蚯蚓与环境 一、教师演示实验: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 1、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2、教师演示,学生依次进行观察。 (1)把长方形盒子盖剪去,用玻璃片作盒盖,玻璃片一半黑布包住。 (2)在盒底放入塑料薄膜,以保护蚯蚓,方便它爬行。(3)把5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上做好的玻璃盖子。(4)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观察并做好记录。 (5)可连续多做几次。 5、组织交流汇报(蚯蚓爬向了光亮的一边,还是爬向了黑暗的一边)。 6、概括知识点:蚯蚓喜欢黑暗的环境。 二、学生分组实验:蚯蚓喜欢干燥还是湿润的环境? 1、实验引导: 刚才我们已经知道了蚯蚓喜欢在黑暗的环境下生活,现在我们再来探讨一下蚯蚓喜欢干燥还是湿润的环境呢?接下来我们也来设计一个对比实验。 2、学生设计实验,自由发表意见。 3、教师随机出示材料,在交流中引导概括出比较合理的实验步骤:

《蚯蚓与环境》一课教学反思 本课是在寻找身边的动物和植物的基础上,选择一种小动物——蚯蚓作为观察对象。通过用感官和借助工具观察蚯蚓,使学生体验到使用工具比单纯使用感官更有效。从观察蚯蚓的外部特征和运动方式到观察蚯蚓喜欢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从定性观察到定量观察,观察水平和难度逐渐增加。通过学生提问、猜想、观察、整理观察到的信息、根据实验结果修正自己的猜想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体验探究学习的基本过程。 本课主要教学内容为四部分。第一部分:观察蚯蚓的外部特征。第二部分:观察蚯蚓的运动,测量蚯蚓的身长。第三部分:填写观察报告。第四部分:探究蚯蚓喜欢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 蚯蚓是一个范例,可以选择其他动物。通过观察蚯蚓,培养学生用感官和工具认识蚯蚓。教师事先要带领或指导学生收集蚯蚓,平均每组要有一个蚯蚓,供课堂应用。在观察蚯蚓的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保护蚯蚓的训练,不要伤着蚯蚓,活动1完成后还要把蚯蚓养起来,以备下一课使用。在观察和测量中,要引导学生体验用工具比用感官更科学。用感官和工具观察小动物,也是自然教学的发展,而我们科学课的特色在于把使用感官和工具的训练融于科学知识的学习之中,而非独立的为训练而训练,这正是教材的综合性表现之

江西省抚州市2021年七年级下学期生物期末考试试卷C卷

江西省抚州市2021年七年级下学期生物期末考试试卷C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25题;共50分) 1. (2分) (2017七下·抚州期中) 人类学家把下列哪一项作为人与猿分界的重要标准?() A . 直立行走 B . 骨盆变短增粗 C . 下肢增长 D . 脊柱由弓状变成“S”形 2. (2分)(2011·苏州) 下列各图中,能正确表示健康成年人合理膳食中各种食物配置比例的是() A . B . C . D . 3. (2分)人体生命活动和维持体温恒定的能源物质是() A . 蛋白质 B . 糖类 C . 脂肪 D . 维生素 4. (2分)依据平衡膳食宝塔,你认为人们每天的食物摄入量最多的应该是 A . 淀粉

C . 脂肪 D . 无机盐 5. (2分) (2016七下·宁县期中) 营养学家建议我国青少年要多吃奶、蛋、鱼、肉等含蛋白质丰富的食品,因为蛋白质是() A . 人体主要的供能物质 B . 容易消化的物质 C . 人体生长发育必需的物质 D . 人体的备用能源物质 6. (2分) (2017七下·河南期末) 下面有关人体消化和吸收的叙述,正确的是() A . 胃是人体消化的主要部位 B . 小肠是人体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 C . 胆汁中含有消化脂肪的酶 D . 大肠只能吸收少量水和无机盐 7. (2分)(2019·粤西模拟) 下列有关人的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 . 胃液能消化维生素 B . 糖类是人体的主要储能物质 C . 肠液和胰液有消化脂肪的酶 D . 小肠能直接吸收脂肪 8. (2分) (2016九上·海淀期中) 下列做法与合理膳食和食品安全的要求不符合是() A . 过保质期未霉变的食物可以食用 B . 每天摄入的食物种类应多样化 C . 青少年时期应补充足够的蛋白质 D . 购买带有食品安全标志的食品 9. (2分) (2018七下·盘龙期末) 呼吸道除了保证气流通畅外,对空气的处理作用还包括() A . 温暖 B . 清洁 C . 湿润 D . 以上三项 10. (2分)呼吸道能在一定程度上清洁吸入的空气,与此无直接关系的是() A . 鼻毛 B . 鼻黏膜

探究影响蚯蚓分布的环境因素

探究影响蚯蚓分布的环境因素 【教材分析】 新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本节生物课中设计的探究性实验,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开始接触生物学这门学科,所以教师要把教学的重心和主要任务放在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上。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还处在一个感性认识阶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课外实践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且在课堂教学中多注重师生互动的环节和启发式教学,掌控好课堂纪律,提高课堂学习效果。在这节探究性实验中,教师需要一步步的引导学生了解探究的一般过程,而且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时间相对较多,学生可以从中体会到学习生物学的乐趣,进而培养他们对生物学的兴趣。 【设计思路】 1.采集蚯蚓的感受,引入新课。 2.分析影响蚯蚓分布的环境因素,制定探究变量。 3.分析制定探究课题,小组选择探究课题。 4.小组合作学习,共同研究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向全体同学汇报。 5.小组实施实验计划,汇报分析实验结果。 6.根据各小组汇报的实验结果,全班同学进行表达交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了解探究学习的一般方法,并用其方法指导实验方案的实施;

(2)通过探究实验,让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围绕其他因素对蚯蚓生活的影响,分析各种非生物因素,设定变量,在探究中获得新知; (2)使学生在探究合作学习中,掌握分析问题的视角,从多角度探究问题; (3)培养学生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学习,使学生懂得爱护生物,关爱生命; (2)通过探究学习,使学生懂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及解决策略】 1、重点: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2、解决策略: (1)教师通过引导,各小组制定实验方案,并利用在相互讨论中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懂得设计实验时控制变量和设计对照实 验的重要性。 (2)充分放权,让学生自学,但注意把握学生对变量和对照实验的理解。 【教学难点及突破方法】 1、难点: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 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2、突破方法:教师提前布置实验任务,给学生讲解实验过程中应 该怎么去做,该如何分工,观察什么,怎么去观察等问题。上课时教师应该正确引导,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实施实验,展示实验成果。然后全班一起讨论,归纳、总结他们的收获和感受。教师要注意及时鼓励学生,给学生动力。 【实验准备】 学生准备:课前分小组各采集10条蚯蚓,准备干、湿泥土、纸盒。

浙江省嘉兴市七年级上学期生物期末考试试卷

浙江省嘉兴市七年级上学期生物期末考试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 (共20题;共40分) 1. (2分) (2018七上·德惠月考) 在同一个生态系统中,下列生物之间属于竞争关系的一组是() A . 青草和山羊 B . 害虫与青蛙 C . 水稻和稗草 D . 松鼠与松树 2. (2分) (2016八上·宁津期中) 如表为某同学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时的部分操作,他探究的环境条件是() 罐头瓶实验材料处理环境 ①浸水的棉花+干燥的玉米种子拧紧瓶盖室温 ②干燥的棉花+干燥的玉米种子抒紧瓶盖室温 A . 温度 B . 空气 C . 水分 D . 阳光 3. (2分) (2016七上·泰兴期中) 如图:在使用显微镜的过程中,先用低倍镜观察,若想换用高倍镜观察,需转动() A . ① B . ④ C . ⑦ D . ⑤ 4. (2分) (2017七上·阜宁期末) 很多成语都与生物学有密切关系,下列成语中,说明了生物能够影响环境的是() A .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B .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C .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D .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5. (2分) (2016七上·孟津期中) 下列有关显微镜使用,正确的是() A . 对光时,用高倍镜正对通光孔 B . 要使视野明亮,可把低倍物镜换成高倍物镜 C . 镜筒下降,当物镜靠近载玻片时两眼注视目镜 D . 要使刚观察的物像更清晰,可调节细准焦螺旋 6. (2分)下列不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A . 京杭运河 B . 两城鲁山林场 C . 湿地公园 D . 微山湖的所有鱼类 7. (2分)严冬时节青蛙要进入冬眠,影响青蛙这种行为的环境因素是() A . 阳光 B . 水分 C . 温度 D . 空气 8. (2分)(2011·来宾) 人的生命活动需要能量,食物中除糖类和脂肪能提供能量外,下列既能提供能量,还能促进人的生长发育以及修复和更新受损的细胞的营养物质是() A . 水 B . 维生素 C . 无机盐 D . 蛋白质 9. (2分) (2017七下·福建期中) 吸烟和吸食毒品,首先损害的是人体的() A . 血液 B . 呼吸道黏膜 C . 肺 D . 大脑 10. (2分)食物由口腔进入后,经过的器官依次是 A . 食道→胃→小肠→大肠 B . 食道→小肠→胃→大肠

《探究影响蚯蚓分布的环境因素》实验教学设计2

《探究影响蚯蚓分布的环境因素》实验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理念倡导的探究性学习,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体验科学过程,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生活中学生在田野里、花坛内、经常会见到蚯蚓,也了解了“蚯蚓是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但蚯蚓的分布与环境有什么关系呢?对于这个问题,很多学生都非常感兴趣,也乐于去探究. 因此我设计了“探究影响蚯蚓分布的环境因素”。就是为了让学生在切身的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设计中我首先让学生在课前做调查、捕捉蚯蚓的活动,调查中学生会发现有的地方没有蚯蚓,这就创设了探究的问题情境,此时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影响蚯蚓分布的环境因素”,然后每个小组提出要探究的问题,作出假设。考虑到这是第一个探究实验,学生对实验变量的控制和对照实验的设置可能会有一些问题,所以我给出了一个“小明的探究计划”,让学生通过分析小明的探究计划,发现小明计划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小明解决计划中的问题,得出控制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的重要性,此时完善并实施各小组的科学探究计划,这样各小组制定、实施的计划就比较科学、合理了,在表达交流的活动中,形成统一正确的科学结论,共同分享学习的快乐,最后,出示“农药”是为了拓展学生的视野。也是为了课后的进一步探究。通过这样设计不仅培养了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感悟到生物与生存环境密不可分的关系,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二、实验内容分析:《环境影响生物的生存》是苏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章《生物与环境》的内容。所有的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环境,环境对生物的生存产生很大的影响。从学生的认知特点看,学生最先接触、感知的也是宏观生态环境。因此学习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的知识也成为学生学习首要内容。而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研究必须讲究科学性和方法论,为此,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尤其重要,《生物课程标准》把科学探究列为10个一级主题主题中的第一个主题,可见其重要性。学会科学探究,也就具备了今后不断学习与探索生命科学的基本能力。由于“探究环

蚯蚓实验报告

篇一:观察蚯蚓的实验报告 观察蚯蚓的实验报告 蚯蚓的生活环境:潮湿阴暗的环境。 蚯蚓的生活习性:长期生活在土壤的洞穴中。 蚯蚓的身体结构:环节动物,身体上有许多环节,无眼有口。 蚯蚓的食物:腐叶和土壤。 探究实验:蚯蚓喜欢什么样的环境。(对比实验) 实验材料:20条蚯蚓,一个塑料盒,一些肥沃潮湿的土壤,一些肥沃干燥的土壤。 实验相同点:蚯蚓,温度,环境。 实验不同点:土壤潮湿程度。 实验过程:1、将塑料盒两边分别放上肥沃潮湿的土壤和肥沃干燥的 土壤。 2、再将两边分别放上10条蚯蚓。 3、过5分钟,翻开土壤观察两边个有几条蚯蚓。 实验结论:蚯蚓更喜欢潮湿的土壤。篇二:观察蚯蚓实验报告 观察蚯蚓实验报告 目的要求: 1. 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及运动 2. 认同“动物的形态结构特点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材料用具:活蚯蚓、糙纸、玻璃板、棉球、放大镜 提示 1、 在观察活蚯蚓过程中,应经常用浸水的湿棉球轻擦体表,是它的体表保持湿润 2、 实验后别忘了把蚯蚓放回自然环境 方法步骤: 1、 蚯蚓的生活环境 联系你自己的生活经验,你通常会在_______地方找到蚯蚓,这些地方的共同特征是_____,蚯蚓通常在_______时间出来活动。 2、 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 (1)、取一条活蚯蚓,观察它的体形呈_________,是否有利于克服运动的阻力,身体由许多____________构成,如果观察室发育成熟的蚯蚓,你会发现身体上有几个体节界限不明显,颜色与其他体节的颜色不同,而且比其他体节__________,如同在蚯蚓的身上带了一个环,称为________;你是怎样区别它的前端、后端、背面和腹面,左侧和右侧。因此蚯蚓的身体呈_______对称。数一数,从蚯蚓的前端到环带共有 ____节。

华东师大版2019-2020年度初一第三次月考科学试题C卷

华东师大版2019-2020年度初一第三次月考科学试题C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1 . 下列地理事物因板块相互碰撞.挤压而形成的是() A.东非大裂谷B.红海C.海沟D.大西洋 2 .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稀释浓硫酸B.取用液体 C.测液体pH D.加热液体 3 . “欲穷千里目”为什么要“更上一层楼”() A.要看的风景在上层楼B.站的高前面遮挡的东西少 C.因为地球是个球体D.高处视野好 4 . 两支内径粗细不同,下端玻璃泡内水银量相等的合格温度计,同时插入同一杯热水中,水银柱上升的高度和温度示数分别是() A.上升高度一样,示数相等 B.内径细的升得高,它的示数亦大 C.内径粗的升得低,但两支温度计的示数相同 D.内径粗的升得高示数也大 5 . 为了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央行发行了面值1元普通纪念币(如下图)。小科要测量面值为一元的硬币的直径,下列测量方法中最好的是() A.用直尺和两块三角板配合进行测量 B.将硬币放在直尺上直接读出硬币的直径 C.用细线绕硬币一周,测出硬币的周长再算出直径 D.用刻度尺直接多测几次硬币的直径,算出平均值 6 . 某同学用显微镜观察水中微小生物,图甲表示显微镜视野中微生物游走方向,为了不使该微生物从视野中消失,则载玻片移动的方向是图乙中的()

A.A方向B.B方向C.C方向D.D方向 7 . 当天的气温是34。用一支示数为39的体温计,未经甩下,便去测量一个正常人的体温,则体温计的示数为() A.37B.36.5C.39D.34 8 . 2012年洞头县中小学体育节于2012年10月26日圆满结束。王超同学想了解在体育节中获得的铜牌是否由纯铜制成,下列检测方法中最合理的是() A.观察铜牌的颜色B.测铜牌的质量 C.测铜牌的体积D.测铜牌的密度 9 . 红色的火龙果吃完总是让人满手满嘴沾满红颜色。实际上这是一种叫做花青素的色素导致的。花青素对人体健康有很大的益处,但花青素并不容易被人体吸收。花青素存在于火龙果细胞的哪一结构 A.细胞壁B.细胞核C.叶绿体D.液泡 10 . 如图所示,3个容器的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内装质量相同的煤油、水、硫酸。由图可知,是硫酸的是 A.A B.B C.C 11 . 对于下图所示的几种动物,叙述错误的是() ① ②

荆州市2020年(春秋版)八年级上学期生物期末考试试卷A卷

荆州市2020年(春秋版)八年级上学期生物期末考试试卷A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 (共25题;共25分) 1. (1分) (2016八上·莒南期中) 下列动物中,分别属于腔肠动物和扁型动物的是() A . 绦虫、水母 B . 海蜇、血吸虫 C . 珊瑚虫、海葵 D . 华枝睾吸虫、涡虫 2. (1分)珍珠贝常被人们用来人工培育珍珠,光亮的珍珠的形成与下列结构有关的是() A . 贝壳 B . 外套膜 C . 珍珠层 D . 斧足 3. (1分) (2016八上·罗田期中) 蛔虫、蝗虫、水蛭分别属于() A . 线形动物、节肢动物、环节动物 B . 环节动物、节肢动物、腔肠动物 C . 线形动物、环节动物、扁形动物 D . 线形动物、哺乳动物、软体动物 4. (1分) (2016八上·肇源期中) 下列有关昆虫的描述,你判断认为不正确的是() A . 是种类最多的一类动物 B . 运动能力不强 C . 有三对足 D . 是惟一会飞的无脊椎动物 5. (1分) (2016八上·大石桥期中) 蝗虫是同学们熟悉的昆虫, 下列有关蝗虫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 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 B . 在分类上属于节肢动物 C . 具有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外骨骼 D . 蝗虫可以通过体表进行呼吸 6. (1分) (2015七上·迁安期末) 如图是几种食肉目部分动物分类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 虎和豹的共同点比虎和猫的共同点多 B . 猫与豹的亲缘关系比猫与狗的近 C . 猫属所包含的生物种类比猫科少 D . 目是分类的基本单位 7. (1分) (2018七上·仙桃期中) 小麦和水稻是粮食作物;菊花和牡丹是观赏植物;甘草和田七是药用植物。这是根据生物的什么特征来进行分类的() A . 用途 B . 形态结构 C . 生活环境 D . 生物数量 8. (1分)(2016·来宾) 下列动物与其对应类群不匹配的是() A . 水螅—腔肠动物 B . 蚯蚓—爬行动物 C . 蝗虫—节肢动物 D . 青蛙—两栖动物 9. (1分) (2015八上·莘县期末) 图中圆圈表示生物具有的特征,重合部分表示它们的共同特征,说法错 误的是() A . P可以表示完全变态发育 B . Q可以表示生态系统的消费者 C . E可以表示体内有脊柱 D . F可以表示受精方式为体内受精 10. (1分)(2017·平和模拟) 如图中各重合部分表示相应动物的共同特征,对应正确的是()

观察蚯蚓实验报告

观察蚯蚓实验报告 目的要求: 1.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及运动 2.认同“动物的形态结构特点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材料用具:活蚯蚓、糙纸、玻璃板、棉球、放大镜 提示 1、在观察活蚯蚓过程中,应经常用浸水的湿棉球轻擦体表,是它的体表保持湿润 2、实验后别忘了把蚯蚓放回自然环境 方法步骤: 1、蚯蚓的生活环境 联系你自己的生活经验,你通常会在_______地方找到蚯蚓,这些地方的共同特征是_____,蚯蚓通常在_______时间出来活动。 2、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 (1)、取一条活蚯蚓,观察它的体形呈_________,是否有利于克服运动的阻力,身体由许多____________构成,如果观察室发育成熟的蚯蚓,你会发现身体上有几个体节界限不明显,颜色与其他体节的颜色不同,而且比其他体节__________,如同在蚯蚓的身上带了一个环,称为________;你是怎样区别它的前端、后端、背面和腹面,左侧和右侧。因此蚯蚓的身体呈_______对称。数一数,从蚯蚓的前端到环带共有____节。 (2)、用手指从前到后,从后到前触摸蚯蚓腹面,你有____感觉,用放大镜观察,你会发现蚯蚓的大多数体节都有一圈或几圈小突起,这些小突起是_____,朝向身体的后方。 (3)、用手指触摸蚯蚓的体表,能不能感觉到它的体表有粘液?粘液有什么意义?实验过程中为什么要使体表保持湿润? 3、观察蚯蚓的运动 (1)、将蚯蚓放在粗糙的纸上,让其运动,特别注意身体粗细长短的变化。把耳朵凑近糙纸仔细听一听,听到了什么? (2)、把蚯蚓移到光滑的毛玻璃板上,观察运动。 (3)、认真观察记录,并完成下表: 如果运动不同,原因是。

贵州省铜仁市2020年七年级下学期生物期末考试试卷(II)卷

贵州省铜仁市2020年七年级下学期生物期末考试试卷(II)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38题;共76分) 1. (2分)两栖动物在动物进化过程中占重要的地位,这是因为两栖动物能证明动物进化的一个关键环节,即() A . 水生到陆生 B . 简单到复杂 C . 陆地到空中 D . 单细胞到多细胞 2. (2分)下列各项中全部属于现代类人猿的是() A . 长臂猿,大猩猩,猩猩,金丝猴 B . 长臂猿,大猩猩,猩猩,狒狒 C . 长臂猿,卷尾猴,猩猩,大猩猩 D . 长臂猿,大猩猩,猩猩,黑猩猩 3. (2分)以下是几种生物与人的细胞色素C中氨基酸的差别对比表.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 分子生物学为判断各种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提供了依据 B . 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近的生物是黑猩猩 C . 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远的动物是金枪鱼 D . 各种生物细胞色素C含量不同,说明他们的原始祖先不同 4. (2分) (2017八下·兴化期中) 人体产生卵细胞的器官是() A . 子宫 B . 输卵管 C . 胎盘 D . 卵巢 6. (2分) (2017八上·永定月考) 你和你的同学正在步入一个人生中发育的黄金时期,即() A . 儿童期 B . 青春期

C . 成年期 D . 壮年期 7. (2分) (2016七上·射洪期中) 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为() ①作出假设②表达与交流③制定计划④提出问题⑤得出结论⑥实施计划 A . ④①③⑥⑤② B . ④③⑥①⑤② C . ④③②①⑤⑥ D . ①④③⑥⑤② 8. (2分) (2016九上·潮州期末) 小李经常偏食,结果他的上皮组织发生了角质化,皮肤干燥,且还出现皮下血管出血,这是由于他偏食造成体内缺乏() A . 维生素A和维生素D B . 维生素A和维生素C C . 维生素C和维生素D D . 维生素A和维生素B 9. (2分)(2017·宜兴模拟) 特色美食肉粽主要原料是糯米、猪肉等.关于肉粽在消化系统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猪肉中的脂肪从①处开始消化 B . 糯米中的淀粉从③处开始消化 C . 猪肉中的蛋白质在④处被消化为氨基酸 D . 肉粽消化后的营养物质主要在②处吸收 10. (2分) (2016七下·昆明期中) 当我们进行体育活动时,呼吸活动会() A . 呼吸比较深,呼吸频率不变 B . 呼吸比较浅、呼吸频率增加 C . 呼吸深度和呼吸频率都会加强 D . 呼吸深度和呼吸频率都不会增加 11. (2分) (2018七下·右玉期中) 如图是模拟人体膈肌的升降与呼吸关系的装置,有关描述正确的是()

宿迁市2020版初中生物中考二模试卷D卷

宿迁市2020版初中生物中考二模试卷D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 (共16题;共32分) 1. (2分) (2016七上·开县期中) 构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 A . 细胞群 B . 液泡 C . 细胞 D . 果肉 2. (2分)(2018·临渭模拟) 下列有关显微镜和临时装片的制作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 观察时,先转动粗准焦螺旋,再转动细准焦螺旋 B . 制作口腔上皮细胞时,在载玻片上滴加的清水中涂刮取的碎屑 C .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目镜放大倍数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 D . 显微镜下观察到一个细胞中有两个细胞核,细胞膜正在从中间缢裂,则该细胞正处于分裂阶段 3. (2分) (2020七上·蒙阴期末)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 云蒙湖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B . 土壤→草→虫→鸟,表示一条食物链 C . 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D . 食物链不仅表示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也与能量流动有关 4. (2分)下列有关开花、结果及种子萌发的一些叙述中,正确的是() A . 对于繁衍后代来说,只有雌蕊是花的最重要的部分 B . 受粉后的子房壁发育成果实,受精卵发育成种子 C . 雄蕊和雌蕊分别产生花粉和卵细胞,都是花最重要的部分 D . 种子萌发必需的外界条件是:适宜的温度、水分和阳光 5. (2分) (2017七下·文安期中) 在人体消化管内,既无消化功能,又基本无吸收功能的器官是() A . 口腔、咽 B . 咽、胃 C . 胃、小肠 D . 咽、食道 6. (2分) (2018七下·云南月考) 通常情况下,每天三餐的热量摄取比例大致为() A . 30%、30%、40% B . 30%、40%、30% C . 20%、40%、40%

蚯蚓的研究性调查

蚯蚓的研究性调查 蚯蚓为常见一种陆生环节动物,生活在土壤中,昼伏夜出,以畜禽粪便和有机废物垃圾为食,连同泥土一同吞入。也摄食植物的茎叶等碎片。蚯蚓可使土壤疏松、改良土壤、提高肥力,促进农业增产。世界的蚯蚓约有2500多种,我国已记录229种。环毛属,广种类多。为了研究蚯蚓的习性我做了如下实验: 一.提出问题 (1)蚯蚓没有眼睛和耳朵吗? (2)蚯蚓是怎样再生的? (3)蚯蚓喜欢待在哪儿? 二. 建立假设和猜想 (1)蚯蚓看不见怎么生活呢? (2)蚯蚓可以再生是不是永远不会死呢? (3)蚯蚓如果离开喜欢待的地方,是不是会死呢? 三.制定计划和方案 (1)用不同的颜色来测试它。制造声音来看它的反映。 (2)切断蚯蚓身体不同部位观察。 (3)制造不同的环境让它选择。 四.收集事实与证据 (1)我首先把蚯蚓放在一块石板上,用不同颜色的纸放在它面前晃动,蚯蚓一点反应也没有。我又把蚯蚓放在玻璃杯里,用颜色、形状和大小都不同的一些物体来进行实验,蚯蚓还是一点反应也没有。 测量蚯蚓有没有耳朵,也就是听觉,我先把蚯蚓放在桌子上,然后在旁边拍手,蚯蚓没反映。我又把它放在有土壤的罐子里,当蚯蚓刚要钻出洞口时,我发出一种敲东西的声音时,它就退回土里去了。 (2)我把蚯蚓切成2段,放在湿润的土壤中,过了一段时间,我发现蚯蚓又长出来了。我又换了一条蚯蚓,同样切成2段,不过这次是切在蚯蚓环带的部位,然后也把它放在湿润的土壤里,没多久,蚯蚓就死了。 (3)我把蚯蚓放在桌子上,开着灯,用书摆成一个“小屋”,把蚯蚓放在亮的地方,过了10分钟,蚯蚓慢慢的向“小屋”方向去。我又把2条蚯蚓分别放在湿润的土壤和干燥的土壤中,发现湿润土壤中的蚯蚓比较活跃,而相对的在干燥土壤中的蚯蚓却很少活动。 五.实验结论 (1)蚯蚓是个瞎子,不论是把物体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地移动,还是忽左忽右或忽快忽慢地移动,都不能引起蚯蚓的任何反应。原来是因为蚯蚓长期在土壤里生活,土壤里很黑,它的眼睛没用就退化了。但蚯蚓的前端有嗅觉和感受光和味道的细胞,它硬是靠嗅觉来寻找食物,用感觉来辨别光的强弱。蚯蚓没有听觉,原来是因为敲击的声音震动了土壤。蚯蚓虽然没有耳朵,可是在体壁上还是有很多的感觉细胞,只要外面有一点小小的震动,它就能感觉到。 (2)蚯蚓会再生原来是因为蚯蚓被切断后会形成新的细胞团将伤口闭合。这时,蚯蚓体内的一部分未分化的细胞很快被输送到这里,形成再生芽。此时,它体内的器官、神经系统以及血液等组织细胞,通过大量、快速地繁殖,迅速地

探究影响蚯蚓分布的环境因素

课题:探究蚯蚓分布的环境因素 设计思路: 1.课前收集相关蚯蚓的资料,使学生对蚯蚓产生兴趣; 2.通过学生交流收集蚯蚓的感受,引入新课; 3.分析蚯蚓分布的环境因素,制定探究的变量; 4.小组合作学习,共同讨论完成实验探究基本步骤中的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并向全体同学汇报交流,完善实验方案; 5.小组实施实验计划,汇报分析实验结果; 6.根据各小组汇报的实验结果,全班同学实行交流汇报,得出结论; 7.培养学生爱护动物保护自然的意识,将蚯蚓放归自然。 实验内容分析: 根据本地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环境条件,日常生活中很容易找到蚯蚓这种小动物,所以本探究实验以蚯蚓为探究对象。蚯蚓是一种喜欢生活在潮湿阴暗土壤环境中的小动物,其生活的环境条件容易模拟。本实验用湿土和干土做一组对照实验,观察蚯蚓运动的方向,若蚯蚓向潮湿的土壤方向运动,可得出结论:蚯蚓适合生活在潮湿的土壤环境中。反之,蚯蚓适合生活在干燥的土壤环境中;实验再以有光和无光做第二组对照试验,观察蚯蚓的运动方向,若蚯蚓向阴暗的环境方向运动,可得出结论:蚯蚓适合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反之,蚯蚓适合生活在光亮的环境中。结合实验一、二的结论得出,蚯蚓分布在潮湿阴暗的环境中。 实验目标: 1、观察蚯蚓的结构及其运动特征,了解蚯蚓的生活习性; 2、通过实验来证明影响蚯蚓分布的环境因素; 3、培养学生交流与团队合作的水平、动手水平及分析问题和归纳总结问题的水平。 教学重点及解决的具体策略: 1、重点:通过探究实验归纳总结影响蚯蚓分布的环境因素。 2、具体策略:设置不同的环境条件实行实验对照,如干燥的环境与湿润的环境

为一组实行实验,观察蚯蚓的运动状况和有光环境与黑暗的环境为一组实行实验,观察蚯蚓的运动状况。 难点及突破的具体办法: 1、难点:自己设实验方案;归纳总结影响蚯蚓分布的环境因素。 2、突破的具体方法:给定实验材料,让学生根据所给定的实验材料实行实验设计。 实验准备:健康状况良好的蚯蚓5——10条、纸盒一个(长度大于20cm,宽度大于15cm,高度不超过10cm)、适当大小纸盖、干燥的土壤若干、湿润的土壤若干、手电筒、玻璃棒 教学过程:

蚯蚓生活习性的研究报告

蚯蚓生活习性的研究报告 探究的课题:蚯蚓的生活习性和运动的规律。 探究的目的:通过观察蚯蚓的身体结构特征,和运动方式,以及生理特点来研究其生活习性。 实验器材:蚯蚓若干条、水、玻璃瓶、灯源、纸张、盐、糖、土壤(干,湿各一堆)、枯叶、土块、苹果皮。 实验步骤: 1.观察蚯蚓的运动,当蚯蚓爬行时,把身体后部的刚毛钉住不动,这时横肌收缩,纵肌舒张,身体就向 前伸,接着身体前端的刚毛钉入不动,这时纵肌收缩、横肌舒张,身体向前缩短而前进。另外测试了蚯蚓能否在玻璃瓶里活动。在干燥的玻璃瓶里,蚯蚓活动基本自如,很快竖直地爬上瓶口。但当在玻璃瓶里加上水以后,蚯蚓则无力爬上瓶口。原因是蚯蚓的刚毛无法在湿滑的玻璃上支撑,因而无法运动。 2.将蚯蚓投入盛满水的玻璃瓶中,观察结果。 接近3小时过去了,蚯蚓继续存活。蚯蚓无专门的呼吸器官,正常情况下主要是依靠湿润的体表完成气体交换,下雨天时它必须到地面上来透气,而日光较大的天气很少见到蚯蚓,因为它们必须保持身体湿润。 蚯蚓的气体交换:空气(以氧气为主)→湿润体表毛细血管→体内→毛细血管→湿润体表→空气(以CO2为主)。; 3.准备一堆干土,一堆湿土,把蚯蚓先放在干土堆里,约2小时后,蚯蚓爬向了湿土。实验数次,结果都是如此。蚯蚓尽管喜欢潮湿的环境,但却不耐受水淹,若遭水长期浸泡,则身体会发生水肿,而致使生活力下降,所以一旦居住环境被水淹没,多数会马上逃之夭夭。

3. 在一张白纸上,放上一堆糖和一堆盐,将两条蚯蚓放在其上。蚯蚓立刻缩成一团,很难受的样子,不断翻滚,并有黄色液体渗出,数分钟后,蚯蚓的身体干瘪下去,死亡了。这是因为渗透现象,蚯蚓细胞体液的外渗导致的。 4. 把蚯蚓放在点燃的灯源附近,蚯蚓立即迅速躲开,如果一直直射它,蚯蚓还会因为体表黏液蒸发而死亡。蚯蚓没有眼睛,但在口前叶上却有一些感觉光线强弱的细胞,畏光,尤其惧怕强烈的日光,蓝光和紫外线的照射,但不怕红光,趋向弱光。蚯蚓属变温动物,会因为温度过低(<4℃)而进入冬眠状态,若温度低于0℃以下,又会冻死。温度高达35℃以上,也会进入休眠状态,对温度的变化,极为敏感。 5. 把三条蚯蚓,分别放置于盛有枯叶,泥土块,苹果皮的玻璃瓶中。数天后,进行观察,发现枯叶,苹果皮都被啃食过,土块也变成松散的颗粒状。蚯蚓的头部已经退化,身体前端有肉质突出的口前叶,其膨胀时摄取食物,缩细变尖又可挖掘洞穴,而口腔内,还有一些能辨别食物的感觉细胞。 6. 通过用手触摸蚯蚓,蚯蚓都会立即发生蠕动,说明蚯蚓具有触觉。蚯蚓的皮肤上具有很多的小突起,能帮它感知触觉。 7. 在玻璃瓶中安静待着的蚯蚓,当用力敲击、震动玻璃瓶时,它开始静止不动,可一旦敲击震动停止,它就会立即远远的爬离原地。说明蚯蚓害怕噪音和震动。 实验结论: 蚯蚓依靠刚毛蠕动,无法在过于光滑的环境下运动。由于适应了长期的穴居生活,感觉器官极不发达,有触 觉,感光细胞,而无视觉。蚯蚓喜黑暗,潮湿,安静的环境,惧怕震动。负趋光性,杂食性,喜欢的口味偏于酸甜,对苦味和辣味尤为排斥。 研究人:武汉市常青实验小学 五年级九班易中奇 完成时间:2014年10月10日星期五 糖 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