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风度对李白诗歌风格的影响

合集下载

李白与魏晋风度及酒

李白与魏晋风度及酒

李白与魏晋风度及酒李白在继承历代酒文化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大量实践,以开元以来的经济繁荣作为背景,以诗歌作为表现方式,创造出了具有盛唐气象的新一代酒文化。

说李白是中国酒文化之集大成者,并不过分。

李白对中国酒文化的影响和贡献,主要是在精神上,将饮酒提高到了一个哲理的层次,“形成了心系忧愤、把酒长志,心存魏阙、以酒解忧、心念同道、以酒交朋,心慕贤圣、把酒问天的人文精神”。

一、魏晋名士与酒对李白思想研究的探索,一直以来都是研究者所关注的共同问题。

盛唐时期是我国除魏晋以外又一个以饮酒引起学者关注的时期,杨义先生称盛唐的这种饮酒之风为“醉态盛唐”,这四个字概括了盛唐时期文人雅士的普遍爱好,酒文化渗入盛唐文人的文化生活,盛唐文化与酒完美结合,但实际上却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

魏晋名士将酒从“成礼之酒”变成“日常之物”,拉近了酒与文人的关系,魏晋名士推动诗酒文化传统有很大的贡献。

尤其是竹林名士,他们都是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文人,对当时的社会风气有相当大的影响力,但是竹林名士的饮酒只为饮酒,比如刘伶的饮酒给人一种嗜酒如狂的名士形象:“常乘鹿车,携一壶酒......”竹林名士虽然饮酒,但还未使诗与酒结合,正如杨义在《李杜诗学》中所说的他们“把酒融于生命,而没有融于诗章。

”《世说新语·任诞》篇中,一些文人作出与猪同饮的行为,毫无文人雅态,到了西晋时期,文人雅士的饮酒之风完全成为彰显名士身份的手段了。

文人饮酒的雅化从东晋开始,当时众多文人举行集会活动,或饮酒赋诗、或赏花清谈,饮酒渐渐演变为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如著名的兰亭集会,也是饮酒逐渐文人化的重要表现。

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出了文人的风度,饮出其平淡冲和的人生态度。

二、李白与酒发展到盛唐,诗与酒的联系在文人中愈发紧密,蔡振楚先生《唐宋诗词文化解读》中的统计,李白共写过250首与酒有关的诗歌,在盛唐诗人的咏酒诗歌中数量最多,我们说李白是盛唐诗歌风流的顶峰。

论李白诗中的金玉意象

论李白诗中的金玉意象

试论李白诗中的金玉意象李本能张芳(第一作者:西南大学文学院第二作者: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摘要:金和玉是中国古典诗词中诗人常用来表达美好愿望,寄寓人世理想的语词。

盛唐诗人李白对金玉意象更是情有独钟,金玉意象探析不仅可以解读李白诗歌的独特韵味,更可以从“金玉”意象的解读探求李白的思想渊源。

盛唐发达的金玉文化,李白的殷实的家庭背景,道教、魏晋风度的熏陶以及李白崇高生活理想乃是其青睐“金玉”的缘由。

关键词:李白;金玉意象李白诗歌有很多凸显诗人生命意识和文化特质,再现独特人格意识和卓越生命体验的明朗意象,其中,“金、玉”意象特受诗人青睐,据统计,在《李太白全集》中,“金”和“玉”字分别出现了三百多次,如:金窗夹绣户,珠箔悬琼钩。

——《登锦城散花楼》银剑金壶漏水多,起看秋月坠江波。

——《乌栖曲》可以说,“金、玉”意象是诗人的宠儿,建构了李白诗歌审美领域的多重空间。

金,金属的通称或金属总名,“象金在土中形。

”(《说文解字》)“西南之美者,有华山之金石焉。

”(《尔雅•释地》);玉,乃象形字,本义是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

”(《说文解字》)“金、玉”象征着富贵、纯洁、高贵以及高尚之品格。

笔者以为,李白对“金、玉”意象如此情有独钟,与盛唐发达的金玉文化,李白的殷实的家庭背景,道教、老庄思想及魏晋风度的熏陶以及作者的生活理想密切关联。

一、盛唐发达的金玉文化杜甫《忆昔》诗说:“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安史之乱”以前的盛唐国富民丰,商业发达,拥有世界上高度发达的生产力与遥遥领先的科技水平,日趋繁荣的“丝绸之路”更彰显着大国盛世之气象,培育了盛唐空前繁盛的金玉文化。

金玉器皿成为盛唐皇室贵族甚至普通民众不可或缺的生活物品,“唐代贵族权要,多喜豪宴,需要数量极大的各种饮食器皿,迷信使用金银食器有延年益寿的功效,特别是宴会使用器皿讲究用金银来制作。

《美的历程》读后感

《美的历程》读后感

《美的历程》读后感《美的历程》一书作为对我国古代文学艺术研究的美学纲领,全书共分为十个章节。

第一章为“龙飞凤舞”,论述了远古图腾、原始歌舞、陶器图案的有意味的形式三方面的内容,研究了远古时代原始的审美意识。

作者认为图腾歌舞分化为诗、歌、舞、乐和神话传说,各自在以后取得了独立的性格和不同的发展道路。

第二章为“青铜饕餮”,论述了青铜时代狞厉的美,线的艺术,以及艺术从巫术和宗教的笼罩下的解放,青铜礼器逐渐从祭祀风格中解体从而接近了生动的现实生活面貌。

第三章为“先秦理性精神”,论述了儒道互补,赋比兴原则,以及体现实践理性精神的建筑艺术三个问题。

其中最重要的观点是儒道互补,作者认为从表面上看来,儒道是离异而对立的。

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一个乐观进取,一个消极退避。

但实际上它们刚好相互补充而协调,因为“兼济天下”和“独善其身”经常是后世士大夫的互补人生道路,而“身在江湖”和“心存魏阙”也成为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常规心理及其艺术意念。

而且,庄子尽管避弃现世,却并不否定生命,更是对自然生命抱有尊重和珍惜的态度,所以,作者认为老庄道家是孔学儒家的对立的补充者。

两者在艺术上的关系也是结合为一体的,儒家体现了艺术为政治服务的实用功利,道家则体现了人与外部对象的超功利的审美关系。

第四章为“楚汉浪漫主义”,论述了屈骚传统,汉代神话与历史以及与现实的“琳琅满目的世界”,以及汉代艺术的“气势与古拙”的基本美学风貌。

第五章为“魏晋风度”,论述了人的主题,文的自觉,阮籍与陶潜的三方面问题。

作者认为魏晋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重大变化时期,是中国前期封建社会的正式揭幕。

这种社会变迁使得烦琐迂腐的两汉经学垮台,代之新的世界观人生观,也就是人文的觉醒。

作者认为《古诗十九首》里的“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或“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飘尘”等音调都抒发了一种对生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伤和沉郁。

人的觉醒即是人的主题的重要审美体现。

第六章为“佛陀世容”,分为悲惨世界、虚幻颂歌和走向世俗三小节,论述了宗教艺术逐渐从悲的精神走向中国百姓的人情世态大团圆,宗教体现在壁画上的世俗化的审美方式等问题。

李白与东晋名士风流及其诗性接受方式

李白与东晋名士风流及其诗性接受方式

李白与东晋名士风流及其诗性接受方式仲瑶【摘要】As an important development stage,the unconventional intellectuals of Eastern Jin Dynasty showed a high degree of poetic and artistic beauty.With the book of Shi Shuo Xin Yu as a medium,based on the deep interest to the graceful but not showy personality,Li Bai took a poetic way of acceptance to the behavior and spirit of the unconventional intellectuals in the Eastern Jin Dynasty.The elegant and unconven-tional personality and temperament,the special designed way up into the official group and his seeking for equal relationship with the senior officer all had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his acceptance way.Meanwhile, he also put the easy sprit into the poetry and formed his own unusual elegance.%作为魏晋风度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东晋名士风流呈现出高度的诗性与艺术美。

以«世说新语»为媒介,以风流蕴藉的人格趣尚为契合点,李白对东晋名士风流采取了一种诗性的接受方式。

论李白诗中《世说新语》典故

论李白诗中《世说新语》典故

文论李白诗中《世说新语》典故○韩再彬摘 要:李白用典《世说新语》或临别寄赠友人表达自我祝愿;或借指名士暗含自己不受朝廷重用,对侫臣的不满;或年华衰老,壮志未酬;或赏景乐事表达共同的志趣,等等。

有彰有显,同时,《世说新语》对李白诗歌的创作风格也起到了重要的影响,魏晋名士的玄言清谈,机警有锋,任情通脱,也给李诗注入了一股魏晋清风。

关键词:《世说新语》 典故 李白 魏晋风度魏晋时期是一个有酒有故事的时代,同时也是“文学的自觉时代”,这时期的名人隐士,逸闻帙事,文学思想都激发后世如李白、杜甫等文学创造的艺术甄陶。

因此,本文以世说新语为例,论举李白诗中所用典故,一一爬梳李诗[1]创作时《世说新语》[2]对其的影响。

1.仕途失意化归后的通脱;《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中“昨夜吴中雪,子猷佳兴发”开头句显用《世说新语·任诞》“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命室酌酒,四望皎然…….”中王子猷夜访戴安道之典故,以及“中途不遇人,直到尔门前,”(《叙旧赠江阳宰陆调》),“虽然剡溪兴,不异山阴时”(《秋山寄淮雪赠傅靄》)等9首,写出名士率情任性的气度与通达豁朗的人生态度,或多或少倾诉其虽飘忽峥嵘的现实遇境亦超脱荣辱,乐观的生命气力与通脱。

2.山河梦碎,物是人非的喟叹。

《世说新语·夙惠》中“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晋代原都长安,永嘉之乱南渡,此时晋元帝改都为金陵,才有了“不见长安”之叹,而唐因安史之乱与此情况相似。

因此,李白引用此典,触景伤情而喟叹佞臣挡道,报国无门之殇。

3.壮志一身消解后的逃避心态。

《世说新语·识鉴》“谢公在东山蓄妓……”此句被李白化用最多,包括“我今携谢妓,长啸绝人群”(《忆东山二首之二》),“谢公自有东山枝,金屏笑坐如花人”(《携妓登梁王栖霞山孟氏桃园中》)等余9首。

皆借用谢安东山养歌妓,聊娱作乐的同时也能入世做官为民解忧,其以谢自比,虽遭奸佞馋毁,离开长安,但仍怀济苍生的凌云心志。

论魏晋风骨对李白诗歌创作及诗人个性的影响

论魏晋风骨对李白诗歌创作及诗人个性的影响

论魏晋风骨对李白诗歌创作及诗人个性的影响作者:方觉晓来源:《汉字文化(教育科研卷)》2018年第15期【提要】魏晋风骨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的充满自由慷慨等个性色彩的文人风尚,不仅代表魏晋士人之精神,也对后世文学发展、文人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李白诗作中就多次流露出对魏晋之风的欣赏崇拜,可以说魏晋时期作品精神与士人风骨陶染了李白的诗作与自身个性。

本文联系魏晋人物所坚持的理念、所创立的思想与作品表达,从诗歌表达和创作风格等方面分析了魏晋风骨对李白诗歌创作的影响;而另一方面,魏晋风骨同样影响了李白的行为方式及个性。

【关键词】李白魏晋风骨诗歌观念诗歌精神一、引言李白是中国古代极富盛名的诗人,其狂放不羁的行为作风和豪放洒脱的诗气文风一直是唐诗文的研究热点。

同时,李白在诗作、人物个性等方面也彰显了其内在精神思想与魏晋风骨传承不可分割的联系。

本文所述“魏晋风骨”是指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名士所形成的崇尚自然、俊逸洒脱、率真叛逆且以“风流”为典型特征之一的个性风尚。

“魏晋风度是魏晋名士追求艺术化人生的体现。

”袁行霈(1986)认为,盛唐精神“是在对魏晋风度的整合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新的文化理想和精神风范。

在盛唐文人身上,魏晋文人普遍的内在焦虑和紧张普遍消除。

他们的人格更加健全,审美心理更加恬静平和,审美眼光更加细致入微”,“而作为盛唐精神的代表,李白就深受其精神的影响,他生平创作实践体现了魏晋风度与大唐精神的融合”。

以往对李白诗作的研究发现李白引用魏晋人物事例不在少数,魏晋风气以及象征性行为,如放歌饮酒、求仙隐游,在李白诗歌中也同样得到了经个人美化后的呈现。

李白本身个性张狂,不拘泥于世俗,潇洒风流的魏晋风气对李白的影响也能从其日常行为与诗作意欲中体现出来。

还原更丰富立体的李白其人,本文通过对其创作表达、创作风格及个人行为个性三方面与魏晋士人风气的对比分析探讨其与魏晋风骨不可分割的联系。

二、对李白诗歌创作表达的影响因诗盛名的李白从唐代就一直为世人所关注,而其诗歌所展现出的魏晋思潮与对魏晋名士风度的模仿与传承也令人无法忽略。

李白酒诗与魏晋遗风

李白酒诗与魏晋遗风

李白酒诗与魏晋遗风摘要:本文试通过对李白酒诗中的典故进行详细的分析揣度,来挖掘登上古典诗歌之巅的大诗人李白,他对魏晋时期的名士风尚的承杨。

他在酒诗中所体现的狂放不羁的性格、旷达开阔的思想均透着嵇康的反叛、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节操,为世人所景仰、赞叹。

关键词:李白、酒诗、典故、魏晋遗风魏晋时期是中国封建政治史上极度混乱、黑暗的时期。

“携白首于山野,弃稚子于沟壑,顾故乡而衰离,向阡陌而流涕。

”正是这个离乱时代的写照。

但就是这样一个解构与重组的社会,它却又是一个名士风流辈出,精神上极度解放自由而富有智慧的时代。

李白这一家喻户晓的诗人,在我国古典诗歌领域里独树一帜。

李白的诗作浩如烟海,可是与魏晋风流又有什么关联呢?诗仙太白爱酒之至极无人不晓,《将进酒》中“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將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

”醉时竟将主客身份颠倒;“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每每为朋友送行时都要喝的酣畅淋漓。

在众多的酒诗当中,李白对酒的描绘也是丰富多彩的,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李白的爱酒和对魏晋风尚的崇拜有着不可小觑的紧密联系。

首先我们最为熟悉的东晋诗人陶渊明,李白的写酒诗中有许多典故都与之相关。

在《沙丘城下寄杜甫》一诗中,李白与杜甫以鲁酒饮别,别后独自一人回到沙丘城。

诗人开头一句“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中,“高卧”二字本质一人回到沙丘城内闲居下来,研究诗中的用词,追根溯源发现,“高卧”二字出自《晋书.陶潜传》,有言“尝言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

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

”五柳先生的日子十分惬意,盖因无官一身轻。

即使为官,陶县令也算一方小诸侯,县衙里谁也管不了。

等到辞官归田,村巷犬吠、竹梢鸡鸣,正好催眠,高卧酣睡也就自然而成了。

而诗人李白此刻正处于和友人分别不久的时候,一人一城一壶酒,只好用陶潜的闲适之趣来掩盖独自一人的孤单以及对杜甫的思念。

全诗注重描绘的是杜甫与自己友谊的可贵,描绘的是诗人孤独一人在寂寞的城里,整日像陶渊明一样的高卧,无所事事,实际并没能做到陶潜的隐逸的豁达,在内心深处也许曾想象过要这样生活。

李白《将进酒》诗歌鉴赏《将进酒》唐诗赏析(篇)

李白《将进酒》诗歌鉴赏《将进酒》唐诗赏析(篇)

李白《将进酒》诗歌鉴赏《将进酒》唐诗赏析(篇)将进酒,唐代以前乐府歌曲的一个题目,内容大多咏唱饮酒放歌之事。

在这首诗里,李白“借题发挥”借酒浇愁,抒发自己的愤激情绪。

山草香整理了11篇李白《将进酒》诗歌鉴赏《将进酒》唐诗赏析,希望您在阅读之后,能够更好的写作《将进酒》。

《将进酒》鉴赏篇一将进酒,唐代以前乐府歌曲的一个题目,内容大多咏唱饮酒放歌之事。

在这首诗里,李白“借题发挥”借酒浇愁,抒发自己的愤激情绪。

这首诗非常形象的表现了李白桀骜不驯的性格:一方面对自己充满自信,孤高自傲;一方面在政治前途出现波折后,又流露出纵情享乐之情。

全诗气势豪迈,感情奔放,语言流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李白咏酒的诗篇极能表现他的个性,这类诗固然属长安放还以后所作,思想内容更为深沉,艺术表现更为成熟。

《将进酒》即其代表作。

《将进酒》篇幅不算长,却五音繁会,气象不凡。

它笔酣墨饱,情极悲愤而作狂放,语极豪纵而又沉着。

诗篇具有震动古今的气势与力量,这诚然与夸张手法不无关系,比如诗中屡用巨额数目字(“千金”、“三百杯”、“斗酒十千”、“千金裘”、“万古愁”等等)表现豪迈诗情,同时,又不给人空洞浮夸感,其根源就在于它那充实深厚的内在感情,那潜在酒话底下如波涛汹涌的郁怒情绪。

此外,全篇大起大落,诗情忽翕忽张,由悲转乐、转狂放、转愤激、再转狂放、最后结穴于“万古愁”,回应篇首,如大河奔流,有气势,亦有曲折,纵横捭阖,力能扛鼎。

其歌中有歌的包孕写法,又有鬼斧神工、“绝去笔墨畦径”之妙,既非鑱刻能学,又非率尔可到。

通篇以七言为主,而以三、五十言句“破”之,极参差错综之致;诗句以散行为主,又以短小的对仗语点染(如“岑夫子,丹丘生”,“五花马,千金裘”),节奏疾徐尽变,奔放而不流易。

《唐诗别裁》谓“读李诗者于雄快之中,得其深远宕逸之神,才是谪仙人面目”,此篇足以当之。

《将进酒》赏析篇二杜甫盛赞李白的诗说“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李白自己也十分自负地说“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啸傲凌沧洲”,他的诗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想象丰富,极尽夸张之能事,一旦诗兴大发之时,豪情便喷薄而出,一泻千里,但又收放自如,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将进酒》即为明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晋风度对李白诗歌风格的影响
摘要:魏晋风度是魏晋名士追求艺术化人生的体现,它对我国中古以后历代士人均有广泛影响。

李白不仅继承了魏晋风度中的生活风范和审美情趣,而且积极地对其进行理性开拓,形成了自己气势奔逸的风格。

关键词:魏晋风度李白诗歌风格影响
魏晋风度是魏晋名士追求艺术化人生的体现,它对中国中古以后历代士人均有广泛影响。

特别是盛唐时期,由于士人开放浪漫,个性发扬,对魏晋风度尤其怀有浓厚的兴趣。

魏晋名士的思想、风度和作品,对“诗仙”李白产生了全面的影响。

杜甫早已指出了这一点:“李候有佳句,往往似阴铿”、“清新庾开府,
俊逸鲍参军”;《诗史》也说“江淹云:‘蝴蝶飞南园。

’李白云‘春园绿花蝴蝶飞’,语意相似。

”而赵翼也认识到李白诗未脱古诗遗风——“梁陈宫掖之风,究未扫尽”。

李白不仅继承了魏晋风度中的生活风范和审美情趣,而且积极地对其进行理性开拓。

下面就来探讨一下李白诗歌的创作风格与魏晋风度不可分割的联系。

一、自然清新魏晋人一反两汉时以学问为本,尚苦节,重章句,论世事,矜容饰,持典而乏通,拘礼而不达的风气,宗老庄,喜清谈,崇尚自然,不饰仪表而贵在得神。

这不仅表现在他们的行为举止上,也表现在他们的审美观上。

魏晋人在品藻人物时,常用自然、玄远、超逸、高、深、简、约等概念。

他们在评论文艺作品时,也把“自然”、“清”作为高标准。

由此可见,自然清新之美在魏晋时以为人们所崇尚。

所以,宗白华先生曾指出:“魏晋六朝是一个转变的关键,划分了两个阶段。

从这个时候起,中国人的美感走到了一个新的方面,表现出一种新的美的理想,那就是认为‘初发芙蓉’比之于‘错采镂金’是一种更高的美的境界。

” 李白正继承了魏晋以来以自然清新为美的审美观点,特别是对小谢诗风的继承。

李白经常在诗中提到谢朓,并对其人其诗大加赞赏,如:“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宣城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王渔洋在《论诗绝句》中说:“青莲才笔九州横,六代淫哇总废声。

白纻青山魂魄在,一生低首谢宣城。

”虽然言过其实,却也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谢脁对李白的影响之大。

李白在诗里经常使用“清真”、“清芬”等词来赞美美好的人及事物。

在对文艺作品的评价上,他也以清真、自然为标准。

在《古风》第一首里他说:“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

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

”这里,他反对“绮丽”,提倡“清真”。

王安石曾说:“诗人各有所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此李白所得也。

” 由此可见,魏晋人的审美观是他自然清新风格形成的主要因素。

二、一往情深宗白华在《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一文中说:“晋人艺术境界造诣的高,不仅是基于他们的意趣超越,深入玄境,尊重个性,生机活
泼,更主要的还是他们的‘一往情深’!无论对于自然,对探求哲理,对于友谊,都有可述。

”如:桓子野每闻清歌,辄唤奈何,谢公闻之,曰:“子野可谓一往有深情。

”(《世说新语·任诞》)阮籍常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痛哭而返。

(《世说新语·栖逸》》)深于情者,不仅对宇宙人
生体会到至深的无名的哀感,扩而充之,可以悲天悯人;就是快乐的体验也是深入肺腑,惊心动魄。

晋人富于这种宇宙的深情,所以在艺术文学上有那样不可企及的成就,文学的抒情性日益得到加强。

杜甫说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李十二白二十韵》)。

李诗之所以撼人心魄,动神荡情,其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诗歌中强烈的抒情性。

他的诗歌有着最充沛、最饱满、最深厚的情感。

读他的诗,我们可以强烈地感觉到诗人情感脉搏的跳动和变化,喜怒哀乐、长吁短叹无不可见可感。

他狂放起来就“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江上吟》);消沉起来就“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将进酒》);苦闷起来就“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洒脱
不羁的气质、傲世独立的人格、易于触动而又暴发强烈的感情,形成了李白诗抒情方式的鲜明特点。

无论爱情、友情、亲情,还是爱国之情,李白皆有可叙,皆写得情真意切,在歌咏情性这一点上确实深得魏晋风度之精髓。

三、光洁虚灵魏晋时期,玄风大炽,文人学士企慕隐逸,寄情山水。

他们不仅发现了山水美,而且以玄学的眼光看待山水。

他们不只把山水当作一种客观欣赏对象,而且把自己与山水同样地当成了自然的表现。

他们“欣赏山水,由实入虚,即实即虚,超入玄境。

”他们的审美观对诗歌创作有
着很大的影响。

比如陶渊明的诗:“凉风起将夕,夜景湛虚明。

昭昭天宇阔,晶晶川上平”(《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清气澄余滓,杳然天界高”(《巳酉岁九月九日》)。

都写得空阔湛明,体现了诗人高旷清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