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各省数据1985-2009
农民收入

农业部: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有望突破4000元孙政才分析认为,今年全国农民增收呈现三个特点,一是农产品价格恢复性上涨,农民出售农产品收入增加;二是农民外出务工人数继续增加,工资性收入明显增加;三是国家大幅度增加生产性补贴,农民得到的实惠越来越多。
专家同时表示,尽管近年来我国农民收入实现连续四年较快增长,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拉大。
农业内部增收动力不足、空间有限,农民通过外出务工就业增收面临多种因素制约,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加大。
在如何正确处理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关系方面,孙政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只有生产发展了,才能为增收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只有收入增加了,才能从根本上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实现生产的持续发展。
既要农业增产,又要农民增收,必须使农产品价格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
面对这种情况,他表示,当前,一方面要推进生产,保证供给,避免农产品价格过快上涨;另一方面,要强化对农业的政策扶持,加大补贴力度,保障农民收益,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农民增收是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核心。
”孙政才强调,2008年,各级农业部门要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改善生产条件,增加农产品生产,狠抓节本增效,努力提高农业效益。
全面发展农村经济,推进乡镇企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促进农产品加工增值,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
多渠道促进农民就业,扩大农民就近就地转移规模,改善农民进城务工条件,鼓励农民返乡创业,提高农民增收的能力。
新华网北京12月22日电(记者姚润丰、董峻)农业部部长孙政才22日在此间举行的全国农业工作会议上介绍,今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有望突破4000元,实际增长7%左右,实现连续四年增幅超过6%。
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936元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255元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587元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140元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761元我国农民2009年人均纯收入首破5000元2009年12月29日08:29南方报业网字号:T|T中央农村工作会议27日至28日在北京举行。
城市居民收入及消费水平的变化

城市居民收入及消费水平的变化一中国城市居民收入水平变动特征从1978年开始,中国的经济改革已经进行了33年。
在这一过程当中,国民经济保持了快速增长,居民的收入水平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消费能力大大增强,这30多年的发展成就了中国的经济奇迹。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城市居民的生活也经历了一系列的改变,多年的高速经济增长使得居民生活有了较大的改善,但同时社会变革也给老百姓带来了诸如住房、医疗以及教育等压力。
在中国“十二五”规划中,已明确提出关于居民收入的政策导向:加快城乡居民收入增长。
健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调节体系,合理调整国家、企业、个人分配关系,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明显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持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努力扭转城乡、区域、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扩大趋势。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居民收入及消费的变化,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给城镇居民带来持续的收入增加,但居民收入占国民经济的比率逐步下降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民经济总量实现了持续、快速、稳定增长。
从1978年至2011年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它的持续提高说明中国的综合国力正在不断增强。
“十一五”期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2%,到2010年达到39.8万亿元(折算为58793亿美元),已超过日本同年54742亿美元的GDP数值,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1]经济增长带来了居民收入的持续增加,人民的生活水平与富裕程度显著提高。
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43元提高到2009年的17175元,扣除价格因素,是1978年的5.59倍,年均增长8.54%。
在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增长10.7%,转移性收入增长12.8%,经营净收入增长12.1%,财产性收入增长20.5%,由此可以看出财产性收入在城镇居民收入中所占比重迅速提升。
上海、浙江、江苏三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现状的研究

上海、浙江、江苏三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现状的研究刘宁【摘要】近年来,我国城乡收入差距逐渐增大,如何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上海、浙江、江苏沿海三省市的城乡收入差距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可以为其他省份提供经验借鉴.对三省市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进行了对比研究,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三省市城乡收入差距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主要原因,最后总结了三省市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主要措施.【期刊名称】《技术与创新管理》【年(卷),期】2014(035)003【总页数】6页(P248-253)【关键词】收入;城乡收入差距;农民人均纯收入【作者】刘宁【作者单位】河南农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河南郑州450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126.2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得我国的城乡差距,尤其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较大,成为三农问题的热点之一。
上海、浙江、江苏三省份是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省份,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三省份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1 上海、浙江和江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通常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二者之比来度量。
从静态来看,三省的城乡居民收入之比均显著小于全国平均水平。
2010年上海、浙江、江苏三省市城乡收入比分别是 2.32、2.42、2.51,全国的城乡收入之比为3.23。
其中,上海的城乡差距最小,浙江次之、江苏最大。
这一点意味着广大中西部落后省份的城乡差更大,因此加快经济发展是消除城乡之间收入差距鸿沟的关键。
从动态来看,如图1,从2005年到2010年,浙江变化最小,经历了小幅上升而后小幅下降的变化,城乡收入差距整体保持稳定;江苏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上升趋势,城乡收入比从2.33上升到2.57;上海也经历了先升后降的变化,整体变化不大。
此外这五年中,上海市的城乡收入差距一直小于江苏、浙江[1]。
表1 2010年上海、浙江、江苏和全国城乡收入差距的情况元收入类型上海浙江江苏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 838 27 359 22 944 19 10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13 746 11 303 9 118 5 919城乡收入之比2.28∶1 2.42∶1 2.51∶13.23∶11.1 上海市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上海是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小的地区之一。
2009年各省份GDP排名

2009年各省份GDP排名(江苏重回第二位,人均超总量第一的广东)10-02-26 21:17 发表于:《扬州城市论坛》分类:未分类图表:2005-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新华社发中国经济网北京2月26日讯 (记者孙丹)随着全国2010年地方“两会”全部闭幕,各省(区、直辖市)2009年的“成绩单”也陆续浮出水面。
纵观各地公布的数字,2009年我国又有1个省份(安徽)加入“万亿GDP俱乐部”,至此,全国共有14个省份GDP总量超过万亿元。
去年,我国经济超额完成“保八”目标,而各省份中就有26个GDP增速超过10%,除山西省外(预计GDP增长6%左右),全都实现“保八”。
2009年,广东、江苏和山东继续巩固“三万亿俱乐部”的位置,并稳居前三甲(其中广东接近4万亿元),内蒙古去年实现GDP 9725.78亿元,距“万亿”只有一步之遥,增速更是达到16.9%,比全国平均增速高8.2个百分点,连续八年保持全国各省区市第一位。
为方便广大网友阅读和分析,中国经济网记者参考和梳理国家统计局网站、各地统计局网站及各省区市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综合整理出各地GDP总量和增速数据(按GDP总量排序)。
1、广东 39082亿元增速9.5%广东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见事早、行动快、出拳重,促进了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完成生产总值39082亿元、比上年增长9.5%,人均生产总值40748元、增长8.4%,均提前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
2、江苏 34061亿元增速12.4%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4061亿元,比上年增长12.4%,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4232元,折合6475美元。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229亿元,增长18.2%。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4.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9%。
3、山东 33805.3亿元增速11.9%全省实现生产总值 33805.3亿元,增长11.9%;地方财政收入 2198.5亿元,增长12.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81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119元,分别增长9.2%和8.5%。
城乡居民收支差距分析

城乡居民收支差距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城乡差距也在扩大,影响着经济的健康发展。
本文主要从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两方面来分析这种差距,并提出缩小城乡收支差距的措施。
标签:城乡差距收入消费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差距一直是个引人关注的话题,但这个差距并没有因此缩小,而是不断扩大。
总体来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都呈现出增长的趋势,但二者的绝对差却不断扩大;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速大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现进一步拉大的趋势。
197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43.4元,2009年已经达到17174.65元.2009年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978年的50.01倍;1978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133.6元,2009年达到5153.17元,2009年农村人均纯收入是1978年的38.57倍;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从2000年的2.79开始不断扩大,到2009年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人均纯收入的3.33倍。
2010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919元,比上年增长14.86%;城镇居民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9109元,增长11.26%。
城乡居民收入比从上年的3.33:1缩小为3.23:1。
但是,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差距仍在以9.7%的速度增长,达到了13190元,而2009年的数字为12021.48元。
2009年-2010年,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增加766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1934元。
虽然城镇居民收入的增幅小于农民,可他们的基数远远不在同一个档次。
从绝对额来看,城乡收入的差距仍然是扩大的。
二、城乡居民消费差距消费的来源是收入,收入差距必然带来消费差距。
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走势与收入大体相近,有逐年扩大的趋势,这放慢了我国扩大内需的步伐,也阻碍经济的快速增长。
1.城乡居民消费水平从宏观的角度考察,消费水平指居民在一定时期平均享用的生活消费的产品的数量与质量。
中国省际间农村居民收入结构和收入差距分析

中国省际间农村居民收入结构和收入差距分析祝伟;汪晓文【摘要】在计算基尼系数的基础上,文章得出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省际间农村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收入基尼系数从1981年的0.095一直上升到了2003年的0.181,直到近年来,收入差距才开始略有缩小.文章从收入结构的视角研究了省际间农村居民收入差距产生的原因.首先利用1983-2008年较长时期的数据分析了农村居民收入结构的变化,发现从总体上而言,中国各地区农村居民的收入结构均表现出了农业收入比重减少,非农收入比重增加的明显趋势;然后运用基尼系数的分解方法实证分析了不同收入来源对于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工资性收入是差距促增的,是目前中国省际间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扩大最重要的原因,而家庭经营性收入者起着差距促减的作用,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的不平等程度较高,但是由于其在总收入中的比例不高,对总的收入差距影响较小.最后,文章提出了缩小省际间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政策建议.【期刊名称】《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年(卷),期】2010(020)004【总页数】6页(P137-142)【关键词】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收入结构;基尼系数【作者】祝伟;汪晓文【作者单位】兰州大学经济学院,甘肃,兰州730000;兰州大学经济学院,甘肃,兰州73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036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现了高速的经济增长,居民收入水平得以大幅度提高。
1978-2008年,中国GDP年均实际增长91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年均增长711%。
改革开放使得中国农村普遍贫困的局面得到了根本性改变,但是不同地区间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也日益扩大。
1978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最高的省区(上海)和最低的省区(甘肃)的收入之比为2178,2008年,这一比值扩大到了4120。
地区间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不仅影响政治和社会稳定,阻碍减贫进程,而且还会对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我国扶贫攻坚发展历程

农村·农业·农民2016.8A我国扶贫攻坚发展历程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22%,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诸多原因,贫困问题一直存在并困扰着中国的发展。
扶贫攻坚路,悠悠中国梦。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全国人民矢志不渝、接力奋斗,开创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扶贫模式,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中国奇迹,为加速世界减贫进程贡献中国力量。
扶贫开发工作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体制改革推动扶贫阶段(1978~1985年)1978年,按我国政府确定的贫困标准统计,贫困人口为2.5亿人,占农村总人口的30.7%。
导致这一时期大面积贫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农业经营体制不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造成农民生产积极性低下,因此制度的变革就成为缓解贫困的主要途径。
土地经营制度的变革,即以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取代人民公社的集体经营制度,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从而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提高了土地产出率。
从1978年到1985年,农村人均粮食产量增长14%,棉花增长73.9%,油料增长176.4%,肉类增长87.8%,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2.6倍,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从2.5亿减少到1.25亿,占农村人口的比例下降到14.8%,贫困人口平均每年减少1786万。
第二阶段:大规模开发式扶贫阶段(1986~1993年)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我国农村绝大多数地区凭借自身的发展优势得到快速增长,但少数地区由于经济、社会、历史、自然、地理等方面的制约,发展相对滞后。
贫困地区与其他地区,特别是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差距逐步扩大,我国农村发展不平衡问题凸现出来,低收入人口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经济收入不能维持其生存的基本需要。
自1986年起,中央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成立专门扶贫工作机构,安排专项资金,制定专门的优惠政策,对传统的救济式扶贫进行彻底改革,确定了开发式扶贫方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有计划、有组织和大规模的开发式扶贫。
中国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差距及解决-应对策略

中国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差距及解决应对策略论文导读::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已经对中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产生了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
本文的分析表明,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差距要达到最低适度标准需要20多年,要达到最高适度标准则需要50年以上。
近期以消除城乡工作机会不平等、远期以提高乡村居民的非农就业能力为主的政策体系是解决中国城乡工资性差异的根本。
论文关键词: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差距,应对策略城乡收入差距已经对中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产生了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
而且,由于马太效应和循环积累因果效应的存在,这种收入差距不会自动缩小。
相对于强势群体而言,在分配中处于弱势的群体缺乏充分表达自己意愿的渠道和手段,而强势群体作为既得利益集团,不仅获得了较高收入,还会不断通过各种渠道巩固和扩大既有的收入分配成果。
当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的矛盾集结到一定程度,而政府的经济、法律等手段无法解决问题时,最终只能通过暴力手段来对社会财富进行重新分配,国内外历史已经充分证明了这种暴力分配形式的巨大破坏性。
为了将这种可能的破坏性降到最低,将收入差距控制在适当范围内,有必要通过对整个社会分配构架进行监控和适时调整。
按照《中国统计年鉴》对收入的界定,城乡居民收入均分为四大部分应对策略,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
作为城乡居民收入的重要构成部分,工资性收入在城乡居民收入中的比重、增长速度等都会对整体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产生重要影响。
本文试图通过对全国及区域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现状及其在整体差距中的角色、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差距及其变动趋势进行分析,以期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一、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的内涵这里沿用《中国统计年鉴》对收入的界定,即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与《关于工资总额组成的规定》(1989年9月30日国务院批准,1990年1月1日国家统计局令第1号发布)的规定一致,工资总额由下列六个部分组成: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加班加点工资、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及其它如国务院发布的创造发明奖、自然科学奖等;有关劳动保险和职工福利方面的费用;劳动保护的各种支出;计划生育独生子女补贴等,按现行统计制度未明确规定不统计为工资的都应作为工资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