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诗歌结构手法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诗歌结构手法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诗歌结构手法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诗歌结构手法(一)

所谓“诗歌结构",就是指诗人对作品内容得组织安排。体现在人、事、场景得布局,局部与整体得协调,首尾得照应,段落得过渡,线索得安排,详略虚实得设计,时空动静得调度等等。出题者常以“结构"为抓手,引导考生进入审美境界,体会诗人得匠心睿智。

诗歌整体结构得把握,既涉及诗歌写作得构思,又涉及诗歌即景抒情、由事转议等常见方法。如杜甫得《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瞧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全诗围绕“喜雨”展开,以春夜雨为特定对象,以“喜”字为贯穿前后得诗脉,层层叙写,虽不见一个“喜”字在诗中出现,但无处不显露了诗人得喜悦之情。又如杜甫得《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瞧又过,何日就是归年?”一二句写美景,三四句写乡愁,由景入情,结构分明、

诗歌常见得结构方式很多、下文例举并解析一些以“诗歌结构"为考点得实例,帮助同学们掌握相关知识,提高相关能力。

1、线索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李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开门复动竹,疑就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注]苗发、司空曙就是李益诗友。

⑴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请对此作具体说明。 (2005江苏卷)

【分析】标题中得“闻风”二字就是全诗得“线索”,也就是理解全诗内涵得关键、首、颔两联写临风而思友、闻风而疑友来;颈联写风吹叶动,露滴沾苔,用意还就是写风;尾联入幌拂埃,也就是说风,就是遐想,期望风至寄思友之意、可见,全篇紧紧围绕“闻风”进行艺术构思,通过微风形象,表现诗人孤寂落寞得心情,抒发思念故人得情怀。

【答案】颔联:微风吹开门,吹动竹子(引起怀念故友之情);颈联:微风吹落枝上露水(滴在阶下青苔上);尾联:希望微风吹进帘幔(拂去琴上尘埃)。

2、照应:照应就是篇章间得伏笔照应,又叫呼应。一篇文章要有头有尾,前后内容要有内在联系。前面交待过得话,后面得有照应;后边要照应得话,前边得先有个交待、这样,文章前后才能贯串,使读者容易掌握全文得脉络。

(1) 照应得作用。照应能使作品结构显得紧凑、严谨、

(2) 照应得种类。①首尾照应。开头与结尾得照应。②扣题照应。围绕主题反复照应、③伏笔照应、先设伏笔,后予交代得照应。在一些诗歌中,诗人往往采用今昔、她我、物我对照得方式,来抒发自己或她人情感,如:

《诉衷情》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析】此诗共分两阕,下阕照应上阕。“心在天山"与“当年”句相应;“身老苍州”与“关河梦"句相应,目得在于构成对照,抒发了词人心酸遗恨得苍凉心情、

秋思(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前人评价这首诗时说“意万重"一词就是全诗得关键,“意万重"就是什么意思?您同意这种说法不?为什么?

【析】此题要求我们理解全诗得关键,并对之作评价、一共三问,第一问就是为答后两问服务得,因此只要理解了“意万重"得内涵,后两问就容易多了。从题目与诗中景物来判断,诗人得“意万重”就就是说不完、道不尽得愁绪。

参考答案:“意万重"就就是指诗人心中说不完、道不尽得愁绪。同意这种说法。“见秋风”起“作家书”之念,“作家书”又起“意万重",正就是“意万重”,欲说还休,所以在家书中“说不尽”,怕“说不尽”方才引发“临行又开封”。可见诗中得一切内容都就是由“意万重”引起得,诗人复杂得思想感情变化也就是由“意万重”造成得。再如

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得江边,这里点明了诗题中得“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得“送"字。

杜甫《倦夜》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莹自照,水宿鸟相呼、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这首诗前六句写景,后两句抒情。写景通过对秋夜里得绿竹、庭院、野月、重露、稀星、暗飞得萤、水宿得鸟等一系列意象得描绘,写出了月出到月落得过程,勾画出一幅清凉月夜意境图。六句无一“倦”字,但所写意象均“照应"诗题中得“倦",我们从中瞧到诗人一夜不曾合眼,突出了诗题得“倦夜”意。诗人为什么“倦夜”呢?原因就是“万事干戈里”,使得诗人“空悲清夜徂"。诗构造得意境与抒发得议论相结合,表达了诗人对当时政局动荡不安得担忧,对国家与人民命运得深切关注。

3、过渡

浣溪沙(晏殊)

小阁重帘有燕过,晚花红片落庭莎,曲栏干影入凉波。

一霎好风生翠幕,几回疏雨滴圆荷。酒醒人散得愁金多。

请说说“一霎好风生翠幕"这句在词中起什么作用?

【分析】此小令实际就是宝贵者得人生叹息—-时光易逝,盛筵不再,美景难留。而词人得情感就是通过一组景物意象传达得、仔细分析:上片写得就是“重帘"之外得景,诉诸“视觉”;下片笔触转到“重帘”以内,诉诸“听觉”。这儿得“转”,正就是由“一霎好风生翠幕”完成得,“好风入幕”,便就是一个巧妙得“过渡”。

秋夜(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得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得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就是如何营造意境得。

【分析】一个“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得凄凉-—这似乎不就是考“诗歌结构"。但我们要回答第二问,就必须注意到:正就是由“凉”这个字,诗人将笔触从“床上之月”巧妙自然地过渡到“梧桐缺处”得“天上之月”,让“梧桐”、“月影”进入画面与“凉床”组合,共同渲染愁情,从而营造出孤寂得意境。

5、铺垫

铺垫就是以一系列非主要情节做主要情节得准备或高潮到来前作气氛酝酿。必要得铺垫可以制造悬念,引起读者得兴趣、注意与情感上得期待,使读者得注意力随情节得发展而延伸、比如杜牧得《山行》,描绘得就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得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与谐统一得画面。这些景物不就是并列地处于同等地位,而就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得,前三句就是宾,第四句就是子就是主,前三句就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与烘托作用得。

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 [元]魏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

[注]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⑶有人认为词得最后两句写得极为感人,请谈谈您得瞧法、(2006江苏卷)

【分析】而我们要完成本题得这一问,就应调用与“铺垫”相关得知识:本诗前六句,铺陈天涯流浪之苦,恰恰就是为了最后两句抒情做铺垫—-作者企盼与家人一起自食其力,共享天伦之乐。语言平素朴实,亲切动人,能唤起读者强烈共鸣。

6、伏笔

诗作者在读者不经意处得暗示交代,使诗歌结构严谨,首尾呼应,文题呼应。比如

张可久得《[黄钟]人月圆·山中书事》

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

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此首小令借感叹古今得兴亡盛衰表达自己瞧破世情、隐居山野得生活态度、全曲上片咏史,下片抒怀、开头两句,总写历来兴衰都如幻梦,自己早已参破世情,厌倦尘世、接下来三句,以孔林、吴宫与楚庙为例,说明往昔繁华,如今只剩下凄凉一片、下片转入对眼前山中生活得叙写,虽然这里仅有简陋得茅舍,但有诗书万卷。喝着自酿得松花酒,品着自煎得春水茶,悠闲宁静,诗酒自娱,自由自在。“诗眼倦天涯”中得“倦"字用得好,既概括了那种饱尝之苦,又为后文归隐山村、诗酒自娱作了伏笔。

诗歌常见得结构方式还有很多:如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景后情、卒章显志、画龙点睛、起承转合……这儿就不再赘述。

【经典例题】

2005年天津卷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湖州歌(其六)(南宋?汪元量)

北望烟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

[注]此诗就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简析“望"在诗中得作用。

这道题抓住首句得“望"字设问,可谓抓住了关键。无尽得烟云,悠悠江水,夕阳下得寒鸦,还有南宋统治下四百州得土地与人民,全诗之景均为诗人“望”中所见,故“望”字起到全诗景物描写得统领作用、一个“望"字也写出了诗人不胜依恋与痛惜之情,奠定了全诗得基调。

2006年辽宁卷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东坡①(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被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就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大石、

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这一题直接向“起”句发问,如果我们了解“起"句在全诗中得一般作用,再结合对这首诗得具体理解,就能够得出这样得答案:“这一句就是全诗得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得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得精神境界、”当然诗人心境得澄明,结合最后两句瞧就更加明朗。此外,“起”句还常常就是埋伏在前面得“密电码”,与最后得“合”句遥相呼应,“首尾贯注”,共同彰显诗歌主旨。虽然表面上瞧来就是写景语,实际上就是情蕴景中。所以读诗解诗,“起”句就是不可不重视得、

2006年安徽卷、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柳梢青?送卢梅坡(刘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得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从结构来瞧,“聚散匆匆"一句为全词第二句,相当于绝句中得“承”句。“承”首句“聚"意(“同在京城”),启下句“散”情,并进一步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两个意象表现对友人得不舍与牵挂,答案如下:“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在写聚、散得内容之间起承上启下得作用。”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寄远(09年山东卷)杜牧

南陵水面慢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正就是客心孤迥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1)首句中“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3分)

“悠悠”,写出了水面得平与、水流得悠长、也透露出江上得清寂。这景象既显出舟行者得心情比较平静容与,也暗透出她一丝羁旅得孤独。为第三句得“客心孤迥”作了准备,打下了铺垫。

诗歌表达技巧之篇章结构技巧(二)

一、知识积累:

篇章结构得技巧有:先景后情、先情后景、以景结情,首尾照应、呼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过渡、照应、抑扬,卒章显志、以小见大、对比等。

(一)、古诗词形象与情感得关系

其中心就是景(事,物)情(或主旨)得关系:

按景情得顺序先景后情、先情后景、以景结情

1、先景后情:诗歌多先写景造境,而后再在此基础上抒怀、

2、先情后景:下笔即写情,对诗歌而言,有点类似开门见山。

3、以景结情: 诗歌在议论或抒情得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言尽而意犹未尽。

(二)、古诗词得结构特点

其内容就是前句(联)与后句(联)得关系

重章叠句照应铺垫抑扬

4、重章叠句指上下句或上下段用相同得结构形式反复咏唱得一种表现手法。

5、铺垫即以前面一系列非主要情节做后面主要情节得准备或高潮到来前得气氛酝酿。

6、照应指诗中对前面所写得作必要得回应,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

7、抑扬指得就是在褒贬人,事,物得时候,常对要褒得先写其不足,对要贬得先写其长处,这种手法就就是抑扬.

抑扬可分两种: 1.欲扬先抑法;2、欲抑先扬法.

(三)、古诗词主旨表现其内容就是如何体现出主旨

卒章显志以小见大对比

8、卒章显志诗人往往在诗歌得结尾直接表达自己得心志或情怀.

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结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句,表达诗人要自由自在,驰骋闲放,不为五斗米折腰得心志。

又如其另一首《行路难》尾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实现理想得豁达。

9、以小见大在表现大题材时,诗人不就是叙述描写大事件,大场面,而就是着眼于小事情,小景象,通过”小事"”小物"”小景"来反映大境界,大主题,这种手法叫做以小见大、

过华清宫(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就是荔枝来。

暴露唐玄宗杨贵妃得腐化生活,杜牧仅摄取"妃子笑"入诗,一切便尽在不言中了。千里迢迢,快马飞驰,完全为了博得一人得欢心,不知内情得或许以为就是为了军国大事呢、

10、对比对比手法在诗歌中运用较多,因其具有层次性得特点,结构性较强,如:

二、鉴赏示例

渡湘江杜审言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注]杜审言,唐代诗人,唐中宗时曾被贬到极为偏远得降州。这首诗就是她被

贬得途中所作、

简析“独怜京国人南窜”在整首诗中得作用、

答: 这就是全诗得中心,起承上启下过渡得作用。前两句忆昔游而悲,见花鸟而愁;后一句为江水北流而感叹。这都就是诗人远离京城,正在南窜途中得感慨。这三句都就是从“独怜京国人南窜”生发出来得、

三、课堂演练

1、在狱咏蝉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这首诗得尾联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注:这首诗就是骆宾王任侍御史时,因上书纵论天下大事,得罪了武则天,蒙冤下狱后作。

2、过华清宫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本诗在结构技巧上有什么特色?

古代诗歌鉴赏——篇章结构

诗词得结构又称章法。分“起”“承"“转”“合”四部分。起:即起句,用一个话头,引出下面想说得话。承:就就是承接开头得话题,自然地按着顺序往下说。转:就就是转句,表明诗意得转折变换,引起波澜、合:则就是结句、往往有点明题旨,收束全诗得作用。

一、“起”定基调

近体诗得起句为一诗之首句或者首联,地位很重要、常见得作用有:交待人、时、地、事、环境;渲染气氛,烘托感情,奠定基调;统领全篇,设置线索,照应题目等。(如果首句设问,那么就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省得作用)

二、“承”“起"续境

“承”句与“起"句语意接近,关联极为密切。它不就是对“起”句简单得重复,而就是“起"句得延续、深化,两句之间得意思可互为佐证、

承句或联多为写景或事,

在结构上,1、有承上启下得作用、2、为下文铺垫与蓄势。

三、“转”制造波澜

“转”就是指结构上得转折,往往体现为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得思路上得转换。关注“转”句,能使我们尽快明了作者思路,它也就是我们体察诗歌主旨得重要线索。所以诗歌得“转”句最为关键,而诗歌命题也常在“转"句上做文章。

由此可见,“转”就是指结构上得跌宕与作者思路上得转换(由事及理、由景及情、由物及人)“转”在诗词得结构中多指律诗得颈联、绝句中得第三句词与曲中得“过片"而言。它能引导读者从中体认思路,品味出作者得情感诗歌主旨。

四、妙“合"主旨

“合"它就是诗人思想感情抒发得凝结点,常常有点明题旨,收束全诗、照应开头、照应题目得作用。从内容上说,“合"句就是我们了解诗人感情、解读古诗主旨得最重要所在。

“合”句在古典诗歌鉴赏中得作用可以概括如下:

1、总结全诗,深化或升华主题

2、卒章显志,点明题旨

3、照应上文或题目,前后呼应,使诗歌结构严谨

4、言有尽而意无穷,使人回味无穷

总结:

一、首句得结构作用:

1开篇点题,统领全诗,领起以下对什么得描写

2为下文对什么得描写作铺垫

3渲染某种气氛,烘托某种心情,为诗歌奠定某种基调。

4如果首句设问,那么就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省得作用。

二、中间句(转承句)得结构作用:

1、过渡、承上启下、

2、打伏笔

3、转换话题

三、尾句得结构作用:

1总结全诗,深化或升华主题

2卒章显志,点明题旨

3照应上文或题目,前后呼应,使诗歌结构严谨4言有尽而意无穷,使人回味无穷

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专题

古诗鉴赏三:表达技巧 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是高考诗歌鉴赏命题涉及最多的的内容,也是整个诗歌鉴赏中的难点。对诗歌技巧的考查在高考试题中常常体现为准确判断诗歌运用的艺术技巧,并赏析其表达效果。 表达技巧又称艺术技巧,是对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和结构技巧的统称。其中表现手法广义上也和表达技巧相似,所以中学阶段我们不作区分。 一、抒情手法 二、描写手法

三、修辞手法 四、构思技巧 提问方式:1、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请分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艺术手法 3、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感情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1、明手法(准确指出使用了什么手法) 2、阐运用(结合诗句说明诗人如何运用这种手法) 3、谈作用/析效果/表感情(这种手法写出了怎样的意境,刻画了怎样的形象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例题示范: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马诗二十三首(其五) 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①。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南园十三首(其五) 李贺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②,若个③书生万户侯? 【注】①钩:一种弯刀,属于武器。②凌烟阁:在长安,唐太宗贞观十七年在阁上绘开国功臣24人画像以示表彰。③若个:哪个。 这两首诗所用的抒情方式有什么不同? 答案《马诗》借物抒情,(第一步)写出一匹骏马渴望驰骋疆场,(第二步)通过慨叹马的命运写出了自己的远大抱负和不得重用的感慨,显得婉曲而耐人寻味。(第三步); 《南园》直抒胸臆,(第一步)连用两个反问句,(第二步)表达了自己急切的杀敌报国的愿望和怀才不遇的愤激之情。(第三步) 课堂演练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绵谷回寄蔡氏昆仲 罗隐 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诗中的第二联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试作简要分 答:

(完整版)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 一、知识整合 1.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对偶、排比、反复、双关、设问、反问、用典、通感等 2.表现手法:用典、衬托、对比、象征、渲染、烘托、比兴等 直接抒情 抒情方式 景情(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寓情于景、乐景哀情等) 间接抒情 托物言志 3.表达方式 借古讽今 正侧、虚实、动静、点面、明暗 描写方式 视听嗅触各种感官、形声色态、远近高低俯仰 烘托、渲染、细节描写、白描 4.构思立意: 以小见大、卒章显志、抑扬、托物言志、借古讽今、托物言等 二、考点突破 1.常见命题 诗中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 请赏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艺术手法、表现手法)。 诗人是如何抒发自己情感的?有何效果? 某联在景物描写上有什么特点? 请从某手法的角度赏析某联。 2.答题步骤及要点 ①明手法。(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 ②阐运用。(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该手法。) ③析效果。(意境、情感、旨趣) 3.答题示例 例: 早行(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解析】 “驼褐”,是一种用兽毛(不一定是驼毛)制成的上衣,露水不易湿透;诗人穿上此衣,其上路之早可见。而“露侵驼褐”,以至于感到“晓寒”,其行之久,也不言而喻。“阑干”,纵横貌。古人往往用“阑干”形容星斗, 问: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①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明手法)。 ②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阐运用)。 ③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析效果)。 三、实践演练 练习1(2016·山东卷): 水仙子?舟中 [元]孙周卿 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推开篷雪满天。 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一笑琅然。 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使用的两种修辞手法。(6分) 表达技巧

(完整版)诗歌鉴赏:构思技巧与构思脉络(教师版)

诗歌鉴赏专题:构思技巧与构思脉络 “构思”是指写诗歌时,在下笔之前对诗的主旨、结构、材料、语言、方法等方面进行总体设计。“脉络”是指诗中清楚的布局和条理。也就是行文的思路:考虑先写什么,后写什么,使得诗歌呈现系统性,有中心有层次。 构思技巧(结构安排): 1、物与情的关系:先景后情、先情后景、以景结情。 2、结构特点(起-承-转-合)重章叠句、伏笔铺垫、比兴、统领全诗、照应、承上启下、抑扬、总分总等。 3、如何体现主旨:卒章显志、以小见大、对比等。 【构思技巧举例】 1.抑扬 有欲扬先抑和欲抑先扬之分。抑扬,“抑”是贬抑否定,“扬”是褒扬肯定。为了褒扬肯定某一方面,意先对其他方面作贬抑否定这叫欲扬先抑。“扬”是目的,“抑”是手段。为否定和贬抑某一方面,故意先对其他方面作一褒扬,这叫欲抑先扬。“抑”目的,“扬”是手段。“抑”与“扬”是对立统一的。运用抑扬手法,可以尽情抒发情感,还可使行文跌宕起伏,曲折有致,引人入胜。如叶绍翁《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诗人便运用欲扬先抑手法,展现了春天美好的景象。 2.层层铺垫 如宋朝苏辙的《江上看山》:“朝看江上枯崖山,憔悴荒村赤如赭。暮行百里一回头,落日孤去霭新画。前山更新色更深,谁知可爱信如今。唯有巫山最浓秀,依然不负远来人。”通过色彩的层层渲染,描绘出一幅幅美景:“赤如褚”的“荒村”、“落日”时分的“霭新画”、“更新色更深”的“前山”,已让诗人观止,抒发感叹:谁知可爱信如今,却哪知巫山最浓秀。层层的渲染,达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3.伏笔照应 诗人在描写、叙述过程中,对后面要表现的内容,在前面适当的地方提示或暗示一下,而后面应与前面呼应。这种结构特点可以使作品结构严谨,脉络分明。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开始写“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后面又写到“一尊还酹江月”,从大江始,又以大江结,前后呼应。 照应一般有首尾照应(开头与结尾的照应、扣题照应(围绕主题反复照应)、伏笔照应(先设伏笔,后予交代的照应)。在一些诗歌中,诗人往往采用今昔、他我、物我对照的方式,来抒发自己或他人情感。 如: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此诗共分两阕,下阕照应上阕。“心在天山”与“当年”句相应;“身老沧洲”与“关河梦”句相应,目的在于构成对照,抒发了词人心酸遗恨的苍凉心情。 4.以小见大 就是写小的景物来显示大的主题,即通过“小景”、“小事”、“小物”来反映大的主题。它可使诗的意境更深邃,更阔远,主题更深刻。 韩翃《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传烛分火是寒食节发生在宫中的生活小事,但是诗人却借百姓禁火而宫中不禁,写出宫廷的特权,讽刺当权者的腐败,小事写出大主题。 5.以景结情 以景结情,是指在诗歌创作中,以写景结束诗句,从而抒发感情。以景结情,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的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例如宋朝范成大《横塘》:“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诗人在末句并未直抒离情别绪,只是把眼前开阔的横塘缩小到与离情别绪更直接相连的细雨、垂柳、画船上,颇具神韵。 6.卒章显志 卒章显志是指诗人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和情怀。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结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

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 苏秀道中① 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秋苗以苏,喜而有作 曾几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注】①苏秀道中:从苏州到秀州(今浙江嘉兴)的路上。诗人时为浙西提刑。 这首诗写出秋雨怎样的特点?这些特点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2019年全国卷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投长沙裴侍郎杜荀鹤 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瑰。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思。 [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6分) 知识卡片: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为了强化某种效果,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用的各种积极手段,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构思立意(结构技巧)、风格流派等方面的技巧。 学习目标: 1、了解表达技巧的考察方式 2、掌握技巧题的解题思路及答题步骤 3、熟悉诗歌的表达技巧及其作用(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构思立意) 考察方式: ●提问方式: 这首诗运用了哪些的表达技巧? ●提问变体: 请分析这首诗的手法(或艺术手法)。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本诗是如何描写的?怎样表现的?怎样体现的? 从情和景的角度赏析全诗/某联。 解题思路: ①指出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手法)(总述)。 ②结合诗句具体内容来体会运用了技巧的句子或词语,并还原诗境(分述)。 ③明确此技巧(手法)的表达效果,它描写了事物怎样的特点,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手法+原因(结合诗句内容)+效果(特点/意境/感情) 修辞手法: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有表达方式全面

【注意】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目标不在于辨识诗歌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而主要在于分析、评述使用这种技巧的作用与效果。 第一节表达方式 一、抒情方式 (一)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例:“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呤留别》的中心句) (二)间接抒情1、借景抒情①触景生情(景→情):作者心中虽有某种情感,但却就是隐含的,不显露的,而由于受到当前情景的 触动而使之得以激发,引发作者将其表达出来。此类诗一般先写景后抒情。 例:“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的《别董大》)【析】诗的头两句写景,写天气的骤变:“千里黄云”,北风狂舞,大雪纷纷,象征董大处境的恶劣。后两句就是诗人安慰董大的话,意思就是说不要为前途发愁,天下认识您的人多得很呢!安慰之语瞧似平常,其实表达了诗人与董大的深厚情谊。

②寓情于景(有景无情):只写景不抒情,凭借景物、人、事传情达意。此类诗瞧似句句写景,却就是句句抒情,情蕴涵于景,情景融为一体。 例:“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绝句》)【析】诗歌以明快的笔调描绘出了一幅美丽的江南水乡春景图。四句全就是写景,也全就是写情。一、二两句,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的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经诗人生花妙笔的点染,更加令人心旌摇荡了。 三、四两句,金碧辉煌、屋宇重重的佛寺,本来就给人深邃的感觉,现在诗人又特意让它掩映于迷蒙的烟雨之中,更增添了一种朦胧迷离的色彩。全诗洋溢着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与神往。 ③情景交融:诗中既有景物描写的成分,也有抒情的成分,两者相互融合,难分彼此。 例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析】通过对花鸟草木的描写来抒发亡国的忧愤、离散的感伤,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 情景与哀乐的四种关系: ①以乐景写乐情:黄四娘家花满面溪,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②以哀景写哀情:“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③以乐景衬哀情 例1:“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唐谢浑《谢亭送别》)【析】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 ④以哀景写乐情 例1: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杜甫《江汉》) 2、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诗歌鉴赏的答题方法和技巧

诗歌鉴赏的答题方法和技巧 (一)诗歌鉴赏答题方法点拨 一.看类型。 从诗歌内容的角度来看,古典诗歌的考查基本类型有以下几类。①送别类。以抒发离情为主。②怀古类。以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或表达昔盛今衰的感叹之情为主。③思乡怀人类。表达对家乡或亲人思念为主。④战争或边塞类。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对和平向往或对国家的忠勇之情为主。⑤闲适类。表达清闲恬淡心情或对田园、隐居生活向往之情为主。⑥借景抒情类。借景物表达自己的美好志向或借景物体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为主。⑦托物言志类。托物显示自己的高洁品质或抒发怀才不遇的伤感之情为主。⑧爱情类。⑨民生类。抒发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为主。 以上九种类弄,只要学生掌握住基本的阅读水平,在认真阅读原诗二至三遍后,基本可以定住类型。 二.找意象。 诗歌鉴赏的重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正确把握诗歌所描写的意象,即诗歌中所描写的形象(人、物、景、事)。而古代诗歌当中许多的意象都是有它们各自的喻意的。虽然这种意象的喻意在不同的意境当中有可能有不同,但多数情况之下却是有其共通之处的。因此我将诗歌当中较常出现的意象的喻意给学生们做了一个小结,作为一种诗歌鉴赏必须积累的知识进行归纳。比如说梅的清高芳洁、傲雪凌霜、坚强、不屈不挠;兰、荷的高洁;笛声的思乡怀远;竹的气节、劲健、积极向上;菊的高洁、脱俗、隐逸;松的坚贞、傲雪斗霜、有凌云志;柳的柔情、惜别怀远;梧桐的凄凉、悲伤;桃花的美人之喻;杨花的离散、漂泊之意;杜鹃的凄凉哀伤、有归家之意;牡丹的富贵、美好;禾黍代表国家昔盛今衰之悲情;青鸟往往与男女恋情与婚嫁有关;鸾鸟、凤凰喻忠臣、贤士;鹧鸪、寒蝉喻离愁别绪、羁旅伤感之情;鸿雁借指书信,也表思乡之情;鸿鹄骏马大鹏喻志向远大之人;月喻思乡怀远;飞星传恨;日落、夕阳、秋天、流水代表生命短暂,时光飞逝;灞桥易水多怀送别有关;夕阳、西风、残照既表示个人沉浮的身世命运,也代表历史的沧桑变化;《阳关三叠》多写故人友谊;《关山月》《梅花落》多指乡思乡愁;杜康喻酒;贾生、屈原指怀才不遇之人;陶朱、猗顿喻富商巨贾;琴瑟喻夫妇感情和谐,也喻兄弟朋友的情谊。 三.定感情。 意象找到之后,全诗感情自然显现。能够表现诗歌感情色彩的词语有:愉悦、欢快、激愤、沉痛、悲愤、哀伤、悲凉、赞美、仰慕、惜别、依恋、豪迈、闲适、恬淡、迷恋、热爱、忧愁、寂寞、伤感、孤独、烦闷、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四.找技巧。 一首诗歌写得好坏,与它所采用的表达技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表达技巧又要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三个方面去分析。

(完整版)诗歌鉴赏表达技巧教案

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 【教学目标】 1、熟悉鉴赏古诗表达技巧的基本题型和特点。 2、熟知命题规律和答题技巧,提高答题能力。 3、能够根据题目要求,选择正确的表达技巧鉴赏诗歌。 【教学重难点】 1、熟练掌握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艺术构思等相关概念。 2、熟练掌握解题思路,用“自我诊疗法”有效提高答题技巧。 3、规范答题思维,掌握答题步骤。 【教学方法】 1、合作探究法:解读考情,典例解析,随堂诊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贯彻新课改“自主、合作、探究”的教育理念。) 2、讲练结合法:例题解析,随堂巩固练习,随讲随练,随错随改,及时巩固教学成果。 (发挥教师在课堂中的引导作用。)

8题(6分)得分情况:全市均分为3.08分,此题得0分的比例为1.72%,1分的为2.90%,2分的为21.86 %,3分的为39.80 %,满分的仅占0.89%。三分及以下的占了66.28%! 三、知识回顾 1、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表现手法。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既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类表现手法和艺术构思上的巧妙运用。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2、知识框架 四、真题体验 1、考向一——表达方式 (2016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8分) 登裴秀才迪小台 【唐】王维 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 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 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选自《全唐诗》) 请结合诗句说明颔联采用了哪些表达技巧。(3分) (1)【审清题干】(解读核心信息) 题干信息我的解读 分析颔联明确答题区域,紧扣颔联分析说明 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明确答题方向(表达技巧),“哪些”说明至 少应该有两种 分值3分一种修辞手法1.5分,且要明确答出是何种 修辞手法并结合诗句分析 (2)【审读文本】(确定答题要点) 落日鸟边下:落日西坠,鸟儿在晚霞中飞去,“日落”“鸟飞”皆是动景。 秋原人外闲:远离喧嚣人群,秋天的原野显得格外闲静空阔,是静景。

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艺术手法)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又称艺术技巧,是对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结构技巧的统称。对其鉴赏,就是要分析诗歌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这些表达技巧在诗歌中表达了什么内容,起到了什么作用,达到了什么效果等。高考对表达技巧的考查,重在表达效果方面,往往从这个角度设题,以主观表述题为主。 学习目标 1 回顾诗歌的表技技巧 2 了解诗歌表达技巧题的设题方法 3 学习诗歌表达技巧题的一般解题步骤 4 学习解答表达技巧类的诗歌鉴赏题 古典诗歌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又叫艺术手法,包括: ? 1 修辞技巧:比喻、比拟、借代、夸张、通感、双关、反复等 ? 2 表达方式:叙述、描述、议论、抒情(描写方式:细节、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 ? 3 表现手法:衬托、对比、渲染、联想、想象、欲扬先抑 ? 4 结构技巧:首尾照应、层层深入、先总后分、铺垫等。 ? ?提问方式: ?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对某个诗句的表达技巧,略加分析。 ?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

?本诗运用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这首诗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 ?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比较两首诗的不同表现手法。 提问方式: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请简析。 提问变体: 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或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什么手法或何种技巧。 (2)结合诗句阐释这种手法在诗文中是如何运用的。 (3)运用这种手法有何效果,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一.修辞手法 1、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反复,还有双关、互文、通感、顶针等。 2、技法解密: A.明辨修辞手法:明确各种修辞手法的构成、特点 B.洞悉表达效果 鉴赏古典诗词中修辞手法的重点不是辨识和判断,而是分析体会修辞的妙处,即分析表达效果,体会对其塑造形象、抒发情感、体会主旨的作用。

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总结(强烈推荐)

( 强烈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总结 推荐)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 一、表达技巧的分类 (一)运用表达方式的技巧在现代作品中,基本的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在古代诗歌中主要有描写、抒情两类。 1 .描写描写是进行绘声绘色绘形的描画和摹写的这样一种语言表达方式。它能产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如睹其物的表达效果。 ①根据着眼点的不同我们可以把描写分为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即正面的描写和侧面的描写。在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这两句主要是运用正面描写,表现其高峻奇伟之势;“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则是用侧面描写烘托天姥山的高峻奇伟。 ②按描写的文笔来分,描写又可以分为细描和白描,细描指采用工整的细腻的笔法,把描摹对象纤毫毕现的绘画出来,笔法细腻,形象丰满。白描在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 如,《秋思》(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这首诗写法上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借助于生动的细节描写传递人物的思想感情。诗中,“复恐匆匆说不尽”是人物的心理活动,“临行又开封”是人物的行动细节,也是人物心理活动的反映。这种生动的细节使抽象的思念变得具体可见,体现了诗人提炼生活素材的功夫。 又如,《商山早行》(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这首诗没有(动词)形容词的修饰点缀,是纯用名词组合,即所谓白描手法。 ③根据观察的角度,描写又分为远近、高低、俯仰、上下、内外、天空地面等多角度描写。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头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第一句描写了秋山高远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勇于攀登的精神。第二句描写了秋山中的一个特定场景,在白云浮动的天空下有几户人家隐约可见。后两句描绘了秋山近景。“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生机勃勃,鲜艳夺目,清新刚劲,形象鲜明,给人一种秋光胜似春光的美感。 ④根据景物的特点,描写可分为动静、虚实、明暗(昼夜)、点面等。 a .动静结合动静的结合往往和衬托相关,诗人描写景物非常注重景物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可以动静结合,也可以以静写动,以动写静。比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写出了遥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挂”字化动为静。再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颔联描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描写,山泉清冽,流泻山石之上,是动景描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以动衬静,反衬出山中的宁静。 b .虚实结合在古代诗歌鉴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古代诗歌中的“虚”一般有以下三类: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已逝去之景之境,如苏轼的《赤壁怀古》“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再现了火烧赤壁的史实;设想未来之景之境,如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实”在诗歌中即为实景、实事、实境。 古代诗歌中的“虚”与“实”相结合的作用一般表现为: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 如:姜夔《扬州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中的虚景就为“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为“尽荠麦青青”写词人所见的凄凉情形。一虚一实对比寄寓了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再如: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熏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阙写虚,通过“行人”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写了愁思,妻子思念丈夫,丈夫思念妻子,虚实相生,从而将离别愁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c .明暗结合比如,《鹿柴》(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前两句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黄昏时候,山林不见人影,寂寥、空阔。偶尔听到几点人说话的声音,非但没有打破山之空,反而更显得山之静。后两句明暗对比:一缕夕阳射进蔚然深秀的树林,落日余晖映在一块青青的苔藓上,愈加触发人幽暗的感觉。

诗歌鉴赏之分析表达技巧

诗歌鉴赏之分析表达技巧 教学园地 11-23 1940 诗歌鉴赏之分析表达技巧 分析技巧型 设题方式:这首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设题变式: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思路:这首诗运用(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技巧,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或: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表达了(某某)思想、感情。 例: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齐安郡中偶题(其一)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河池上杨万里 细草摇关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问: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答:拟人表现手法。(步骤一)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步骤二)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步

骤三)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步骤二)表露了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步骤三) 专项训练 1.最后两句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现了行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春尽 (宋)郑獬(注] 春尽行人未到家,春风应怪在天涯。夜来过岭忽闻雨,今日满溪俱是花。 前树未回疑路断,后山才便云遮。野间绝少尘埃污,惟有清泉漾白沙。 [注]曾任翰林学士,后被新党所恶,宦途失意,屡遭贬谪。 2.诗人为什么要以“孤桐”作为本诗的标题? 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4分) 孤桐(王安石)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明时①思解愠②,愿斫五弦琴。 [注]①明时:政治清明时代。②愠:疾苦,怨愤, 3.诗的前三句和第四句在抒情方式上有什么不同?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4分)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

2009年高考语文复习之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高考诗歌鉴赏中表达技巧相关知识 2、掌握高考诗歌中表达技巧的鉴赏方法 二、教学重点: 1、掌握高考诗歌中表达技巧的鉴赏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考点透视: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表现手法。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既可以包含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类表现手法和艺术构思上的巧妙使用。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1、修辞手法: 考点解读:古典诗歌多姿多彩、千变万化的修辞手法,为古典诗歌增添了许多风采、情趣和内涵。古典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对仗、反问、设问、反复、互文等。 鉴赏修辞手法要辩识和判断修辞手法是什么,掌握和了解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分析和评价其对塑造形象、表现感情和体现主旨的作用。 常见修辞格表达效果: 比喻、比拟:描绘事物生动、形象、鲜明。增强了感染力。比喻用在议论中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易于理解,接受。 借代: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 夸张:引起丰富的联想,突出了事物的本质和特征,便于抒发强烈的感情。 双关:使语言幽默,饶有风趣;生动活泼,含蓄曲折地表达微妙的神态和情思。 对偶:音节整齐匀称,节奏鲜明,有结构美和音乐美。 排比:增强语势,强化感情。 对比:使事物特征鲜明突出,表达强烈的感情。 顶真:具有回环跌宕的旋律美。 用典:使语言精炼,内容丰富。古人常用典故在作品中或鲜明强烈、或含蓄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在表达上增强艺术感染力。 2、表达方式: 考点解说:古诗词常使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 记叙即叙述人物经历、事件发展和情景的转换;描写即生动、具体、形象地再现某一对象的状貌和情态;抒情即抒发和表现诗人的情感;议论即对景物、事件及相关人物的命运的态度和评价。 鉴赏诗词的表达方式要了解各种表达方式的特点,分析其在诗词中对塑造形象、表情达意的作用。 3、表现手法: 考点解读:为增强诗词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引起读者共鸣,优秀古典诗词都使用丰

2019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专题练习

专题专项突破 演练29 古代诗歌阅读专项练·鉴赏表达技巧 一、表达方式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 春题湖①上 白居易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注】①湖,即杭州西湖。 ★(1)下列各句对原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联,作者在满心的愉悦中对春天的西湖做了集中而又概括的介绍。 B.颔联和颈联,作者将远望近观、仰视俯瞰诉诸笔端,对西湖全部景点做了细致描绘。 C.颔联中“排”字形象、生动,用比喻的手法,写山峦起伏,环湖而绕,且排列整齐。 D.尾联,作者借“一半勾留”来表达自己对西湖春色的喜爱,对西湖、对杭州的依恋。 E.全诗以“湖”字开头,以“湖”字作结,以“湖”为中心,绘出了一幅西湖春景图。【解析】选BC。B项,“西湖全部景点”概括不当;C项,颔联中“用比喻的手法”不当,“排”字没有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2)在题写西湖春景时,为了突出画面中景物的某些具体特点,作者运用了一些写作技巧。试结合原诗就其中一种技巧的使用效果做简要说明。(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运用了白描、设喻、做铺陈的写作技巧。借助白描突出景物内容,

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

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 秀道中① 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秋苗以,喜而有作 曾几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注】①秀道中:从到秀州(今)的路上。诗人时为浙西提刑。 这首诗写出秋雨怎样的特点?这些特点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2019年全国卷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投裴侍郎杜荀鹤 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瑰。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思。 [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6分) 知识卡片: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为了强化某种效果,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用的各种积极手段,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构思立意(结构技巧)、风格流派等方面的技巧。 学习目标: 1、了解表达技巧的考察方式 2、掌握技巧题的解题思路及答题步骤 3、熟悉诗歌的表达技巧及其作用(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构思立意) 考察方式: ●提问方式: 这首诗运用了哪些的表达技巧? ●提问变体: 请分析这首诗的手法(或艺术手法)。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本诗是如何描写的?怎样表现的?怎样体现的? 从情和景的角度赏析全诗/某联。 解题思路: ①指出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手法)(总述)。 ②结合诗句具体容来体会运用了技巧的句子或词语,并还原诗境(分述)。 ③明确此技巧(手法)的表达效果,它描写了事物怎样的特点,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手法+原因(结合诗句容)+效果(特点/意境/感情) 修辞手法:

诗歌鉴赏之构思技巧

诗歌鉴赏之构思技巧 备课人门党娟 教学目标: 1、重点了解各种构思技巧。 2、结合诗句理解构思技巧。 一、抑扬 有欲扬先抑和欲抑先扬之分。抑扬,“抑”是贬抑否定,“扬”是褒扬肯定。为了褒扬肯定某一方面,故意先对其他方面作贬抑否定这叫欲扬先抑。“扬”是目的,“抑”是手段。“抑”与“扬”是对立统一的。运用抑扬手法,可以尽情抒发情感,还可使行文跌宕起伏,曲折有致,引人入胜。如叶绍翁《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诗人便运用欲扬先抑手法,展现了春天美好的景象。 应当爱惜青苔不让屐齿把它踩坏,我轻轻地敲着那扇柴门可是许久也不开。然而满园的春色柴门是关不住的,一枝粉红色的杏花已从墙头探伸出来。门前长有青苔,足见这座花园的幽僻,而主人又不在家,敲门很久,无人答应,更是冷清,可是红杏出墙,仍然把满园春色透露了出来。从冷寂中写出繁华,这就使人感到一种意外的喜悦。 闺怨(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前两句写少妇经过梳妆打扮之后,登上翠楼去赏春景的兴奋欢愉之情。后两句则写闯入眼帘的柳色,引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时的伤感。先扬后抑之间传达出少妇因触景而生的感伤和哀怨,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简要评析这首诗运用的主要艺术手法。 贾生唐·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②。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③。 ①贾生:贾谊,西汉著名的政论家,力主改革弊政,提出许多重要政治主张,但却遭谗被贬,一生抑郁不得志。②宣室:汉未央宫前殿的正室。逐臣:被贬之臣。贾谊被贬后,汉文帝曾将他召还,问事于宣室。才调:才华气格。③可怜:可惜,可叹。苍生:百姓。问鬼神:事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文帝接见贾谊,“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 诗的前两句从正面着笔,丝毫不露贬意,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若渴,虚怀若谷,和对贾生的赞叹。可是读了后面两句,才恍然大悟,原来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虚席",不是为了寻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这究竟是什么样的求贤,对贤者又究竟意味着什么啊!讽刺辛辣,感慨深沉,非抑扬而不能达到此效果。

(强烈推荐)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的表达技巧总结 一、表达技巧的分类 (一)运用表现手法的技巧 1.用典 古典诗歌中常常引用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这就叫作用典。使用典故使诗歌的内容更加丰富,表达主旨含蓄。如1996年高考诗歌鉴赏所选的一首元曲,阿鲁威的《[双调]折桂令·咏史》: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这首曲主要使用的手法就是“用典”。对用典的诗,需要理解典故的含义才能读懂诗。最典型的是课文中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 2.抑扬 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的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的目的。抑扬按形式可分欲扬先抑,欲抑先扬两种。 举个欲抑先扬的例子。如李商隐的《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诗的前两句从正面着笔,丝毫不露贬意,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若渴,虚怀若谷,和对贾生的赞叹。可是读了后面两句,才恍然大悟,原来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虚席”,不是为了寻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这究竟是怎样的求贤,对贤者又究竟意味着什么啊!讽刺辛辣,感慨深沉,非抑扬而不能达到此效果。 举个欲扬先抑的例子。赵希璐《次萧冰崖梅花韵》:“冰姿琼骨净无瑕,竹外溪边处士家。若使牡丹开得早,有谁风雪看梅花。”诗中三四两句突发奇想:如果牡丹花开早于梅花,谁又会迎风踏雪顾及梅花呢?然而牡丹毕竟不会开在梅花之前。诗人欲扬

先抑,只有冰晶玉洁的梅花才能在凛冽的风雪中吐芳争艳,才能受到人们的青睐。考生在遇到此类表达技巧的时候,就要仔细分析诗人扬抑的对象,不要歪曲了本意。 3.联想 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相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联想和想象一样,多为浪漫主义诗人所采用。 如,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资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一改杨柳抒离情的象征意义。 4.想象 人们在已有的材料和观念的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如,李白常把现实与梦境、仙境,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打成一片,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飞越的神思结构全诗,诗人的想象犹如天马行空,所描绘的梦境、仙境,正是他所向往追求的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 又如,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的本意在于表达作者对妻子的怀念,但是没有直接写出,而写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人驰骋想象他日与妻子团聚、“共剪西窗烛”时,再追话今日的“巴山夜雨”,构思之奇妙出人意料,设身处地去想又在情理之中。 5.象征 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借助某一具体形象,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情感。它的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类似,使被象征物的某一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它比一般比喻所概括的内容更为深广,有的作品艺术形象甚至全用象征手法表现出来。如:《登崖州城作》(李德裕):“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

古代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解析版

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 一、田园山水诗 1. 江村即事唐·司空曙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诗题是“江村即事”,作者是从哪几方面表现“江村”的?写出了“江村”怎样的特点?一是描绘恬美宁静的自然风光,表明江村是个富饶美丽的地方;二是通过夜晚“不系船”的细节暗示江村淳朴的民风。 2. 雨过山村唐·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庭中栀子花。 3表现手法。简说此句描写的意义。 1.一、二两句写雨中山村的优美景色:弯弯的小溪边是一片葱郁滴翠的竹林,沿着竹林旁的小路走过横在溪流上的木板桥,听到几声鸡叫,循声望去,朦朦细雨中的山崖间隐约露出几间农舍。2.姑,婆婆(唐代习称)妇,儿媳妇3.反衬。用“闲”字反衬出农民劳动繁忙。又用香溢十里的栀子花映衬出山村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淳朴欢乐的农村生活情趣,抒发了诗人恬淡而喜悦的心情。 3.四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1.“儿女各当家”是指。 2.诗作一、二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3.写幼童“也傍桑阴学种瓜”的细节,意在表现什么?诗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村庄里的男男女女都各自主动担负起田间和家庭的农活。 2诗人写的是农村见闻,以白描的手法,描绘出春耕时节,男耕女织,老幼不息的忙碌景象。 3.童学种瓜有两点意义,一是表明农家孩子从小便养成了热爱劳动的习惯,二是用幼童的形象衬托出农民的辛苦和繁忙。很明显,作品中流露出诗人对劳动者的赞美和对农村生活向往之情。 二.赠友别离诗 4. 喜见外弟又言别唐·李益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3.从全诗内容看,每一联可以用诗中的一个字来概括,它们依次 1.绘声绘色,细腻传神地渐次再现了与外弟意外相逢的惊喜与激动的情景。2.沧海事指夜暮降临诗人与外弟叙谈亲切、热烈、入神的情形3.喜、见、言、别 5.闻乐天授江州司马唐·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1.诗题指的是一件什么样的事? 2.说说诗中哪个词最富表现力,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3.这首诗在抒情方法上有何特点?

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总结(强烈推荐)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 一、表达技巧的分类 (一)运用表达方式的技巧 在现代作品中,基本的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在古代诗歌中主要有描写、抒情两类。 1.描写描写是进行绘声绘色绘形的描画和摹写的这样一种语言表达方式。它能产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如睹其物的表达效果。 ①根据着眼点的不同我们可以把描写分为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即正面的描写和侧面的描写。在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这两句主要是运用正面描写,表现其高峻奇伟之势;“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则是用侧面描写烘托天姥山的高峻奇伟。 ②按描写的文笔来分,描写又可以分为细描和白描,细描指采用工整的细腻的笔法,把描摹对象纤毫毕现的绘画出来,笔法细腻,形象丰满。白描在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 如,《秋思》(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这首诗写法上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借助于生动的细节描写传递人物的思想感情。诗中,“复恐匆匆说不尽”是人物的心理活动,“临行又开封”是人物的行动细节,也是人物心理活动的反映。这种生动的细节使抽象的思念变得具体可见,体现了诗人提炼生活素材的功夫。 又如,《商山早行》(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这首诗没有(动词)形容词的修饰点缀,是纯用名词组合,即所谓白描手法。 ③根据观察的角度,描写又分为远近、高低、俯仰、上下、内外、天空地面等多角度描写。 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头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第一句描写了秋山高远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勇于攀登的精神。第二句描写了秋山中的一个特定场景,在白云浮动的天空下有几户人家隐约可见。后两句描绘了秋山近景。“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生机勃勃,鲜艳夺目,清新刚劲,形象鲜明,给人一种秋光胜似春光的美感。 ④根据景物的特点,描写可分为动静、虚实、明暗(昼夜)、点面等。 a.动静结合 动静的结合往往和衬托相关,诗人描写景物非常注重景物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可以动静结合,也可以以静写动,以动写静。比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写出了遥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挂”字化动为静。再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颔联描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描写,山泉清冽,流泻山石之上,是动景描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以动衬静,反衬出山中的宁静。 b.虚实结合 在古代诗歌鉴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古代诗歌中的“虚”一般有以下三类: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已逝去之景之境,如苏轼的《赤壁怀古》“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再现了火烧赤壁的史实;设想未来之景之境,如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实”在诗歌中即为实景、实事、实境。 古代诗歌中的“虚”与“实”相结合的作用一般表现为: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 如:姜夔《扬州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中的虚景就为“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为“尽荠麦青青”写词人所见的凄凉情形。一虚一实对比寄寓了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再如: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熏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阙写虚,通过“行人”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写了愁思,妻子思念丈夫,丈夫思念妻子,虚实相生,从而将离别愁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c.明暗结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