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诗歌结构手法

合集下载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诗歌结构手法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诗歌结构手法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诗歌结构手法(一)所谓“诗歌结构”,是指诗人对作品内容的组织安排。

体现在人、事、场景的布局,局部与整体的协调,首尾的照应,段落的过渡,线索的安排,详略虚实的设计,时空动静的调度等等。

出题者常以“结构”为抓手,引导考生进入审美境界,体会诗人的匠心睿智。

诗歌整体结构的把握,既涉及诗歌写作的构思,又涉及诗歌即景抒情、由事转议等常见方法。

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全诗围绕“喜雨”展开,以春夜雨为特定对象,以“喜”字为贯穿前后的诗脉,层层叙写,虽不见一个“喜”字在诗中出现,但无处不显露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又如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一二句写美景,三四句写乡愁,由景入情,结构分明。

诗歌常见的结构方式很多。

下文例举并解析一些以“诗歌结构”为考点的实例,帮助同学们掌握相关知识,提高相关能力。

1、线索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李益)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注]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⑴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

请对此作具体说明。

(2005江苏卷)【分析】标题中的“闻风”二字是全诗的“线索”,也是理解全诗内涵的关键。

首、颔两联写临风而思友、闻风而疑友来;颈联写风吹叶动,露滴沾苔,用意还是写风;尾联入幌拂埃,也是说风,是遐想,期望风至寄思友之意。

可见,全篇紧紧围绕“闻风”进行艺术构思,通过微风形象,表现诗人孤寂落寞的心情,抒发思念故人的情怀。

【答案】颔联:微风吹开门,吹动竹子(引起怀念故友之情);颈联:微风吹落枝上露水(滴在阶下青苔上);尾联:希望微风吹进帘幔(拂去琴上尘埃)。

2、照应:照应是篇章间的伏笔照应,又叫呼应。

一篇文章要有头有尾,前后内容要有内在联系。

前面交待过的话,后面得有照应;后边要照应的话,前边得先有个交待。

专题06 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修辞方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结构技巧)(解析版)

专题06 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修辞方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结构技巧)(解析版)

专题06 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修辞方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结构技巧等)★★考点解读★★表达技巧既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类表现手法、结构技巧的使用。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考查时,可以就其中的一个方面进行,也可以综合在一起进行。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是高考的高频考点。

★★技巧点拨★★❖常见表达技巧(1)表达方式:包括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

诗歌鉴赏通常涉及抒情(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此外还有记叙(多用于叙事诗)和议论(多用于点明诗歌主旨)等。

(2)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对偶、夸张、借代、设问、反问等,其特点和用法跟现代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大致相同。

(3)谋篇布局:主要有首尾照应、开门见山、铺垫、层层渲染、先总后分、过渡、先景后情、卒章显志、伏笔、欲抑先扬或欲扬先抑等。

(4)其他常见表现手法: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物抒情(托物言志、象征)、借事抒情、寓理于景、借古讽今、虚实相生、动静结合、对比、反衬(以动衬静、以乐景衬哀情、以哀景衬乐情)、白描等。

❖答题步骤第一步: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

第二步:结合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

第三步:指出运用该手法的作用(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传达了怎样的旨趣,产生了怎样的效果等。

)★★经典例题★★一、【2019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题。

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韩愈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

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

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

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

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

何惭刺客传,不著报雠名。

9.本诗前六句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精卫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6分)【答案】9.“终年”与“寸诚”对比,表现了决心之坚;细石与大海对比,表现了抱负之大;任务重与性命轻对比,表现了命运之悲。

表达技巧之抒情手法、结构技巧-2023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全国通用)

表达技巧之抒情手法、结构技巧-2023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全国通用)
长出了“旅谷”,井台上也长出了“旅葵”),主要采用以哀景写哀情的
写法,重在抒发其家破人亡、举目无亲的悲哀。
3、以乐景写乐情
登科后 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天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①龌龊:指处境不如意和思想上的局促。 ②放荡:自由自在,无所拘束。
• 诗的后两句活灵活现地描绘出诗人神采飞扬的得意之态,酣 畅淋漓地抒发了他心花怒放的快乐得意之情。这两句神妙之处,在 于情与景会,意到笔到,将诗人策马奔驰于春花烂漫的长安道上的 得意情景,描绘得生动鲜明。
以小见大
文章作品中,通过小题材、小事件和细节来揭示重大主题、反 映深广内容的写作方法。以小见大法的特点就在于抓住一事一物、 一情一景,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深入发掘,展开联想,为读者 创造一个比现实生活更为广阔、更为深远的艺术境界。
抑扬
抑,指压抑,贬低;扬,指褒扬,赞颂。 由于人物性格具有并非单一的复杂多面性,因此,在作品中最常见的 是“抑扬结合”、“抑扬并用”。 其具体手法有“先抑后扬”、“先扬后抑”、“欲抑先杨”、“欲 扬先抑” 想褒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贬处落笔,而是从相反处落笔。 多用叙事来写人。
直抒胸臆:"涕泪""喜欲狂""白 日放歌"传达出了他的心情。
2、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乐景 乐情
哀景 哀情
2.借景抒情: 借助于其他景、物、人、事来委婉、含蓄、曲折地表 达感情的都可称间接抒情,感情往往隐藏于诗句的背 后。诗中最常见的,高考常考查的是借景抒情。
如:柳永的《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冷寂、清凉的画面传达着离别者内心的凄苦之情。
四、鉴赏诗歌的构思立意技巧 诗歌构思立意的精妙往往由篇章结构的技巧体现出来。 以小见大、卒章显志、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借古讽 今、托物言志等都是比较常见的构思技巧。这些技巧 对提高诗歌的表现力有很大帮助。

鉴赏诗歌篇章结构

鉴赏诗歌篇章结构

练7.铺垫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前四句是写 洞庭湖、岳 阳楼景观的 名句,写出 了磅礴的气 势,壮阔的 境界,为人 们称道。
简析:
“欲济无舟楫”是从眼前浩浩湖水 触发出来的。或者说,诗人写洞庭湖水正是 为了引出“欲济无舟楫”,从而委婉的表 白自己的心事,希望得到赏识和录用。
古典诗词表达技巧鉴赏
篇章结构
诗歌的篇章结构
1、先景后情、先情后景、以景结情。
2、重章叠句、伏笔铺垫、照应、抑扬。
3、卒章显志、以小见大、对比。
一、景情关系
1、先景后情
诗歌多先写景造境,而后再在此基础上抒怀。
村行 宋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景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情
对比
8.卒章显志
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直接 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
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结尾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 心颜”句,表达诗人要自由自在,驰 骋闲放,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心志。
又如其另一首《行路难》尾句 “ 长 风破 浪 会有 时 ,直 挂 云帆 济沧 海”,表达实现理想的豁达。
诗歌的前三句均是就乐声抒情,说 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那末 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尽此“不尽”之 情呢?
高高秋月照长城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王昌龄《从军行》
答案:诗人这时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佛在军 中置酒饮乐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 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 壮阔而悲凉,更加深了诗人的思想感情,给读者留下了 无限的想像空间。

古诗词四十种表达技巧:抒情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结构技巧

古诗词四十种表达技巧:抒情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结构技巧

古诗词四十种表达技巧:抒情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结构技巧表达技巧主要分为抒情方式(7)、表现手法(10)、修辞(9)和结构(4)四大类,具体内容如下。

一、抒情方式(7种)1.直接抒情即作者在文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而出。

不销魂怎地不销魂。

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

(王实甫《十二月带尧民歌·别情》) (诗歌采用直接抒情的方式,分别从“怕黄昏”、“不销魂”、“新啼痕”、“断肠人”等四个角度将少妇别后的相思之悄表现得淋漓尽致。

) 2.借景抒情属间接抒情的一种,通过对实景的描写来抒发作者的感情。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泊秦淮》)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所写的景并非晴朗的月夜,万里无云的碧空,而是迷蒙的烟月,笼罩着寒水白沙,景色是那么黯淡,氛围是那么冷寂,这就给后两句写作者的忧虑情绪增添了气氛,加浓了色泽,两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3.托物言志属间接抒情的一种,托物言志就是通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垂缕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咏蝉》) (诗歌中所描写的蝉的形象是:蝉垂着触须在枝头吸饮清洁的露水,阵阵蝉声从稀疏的梧桐上传出来。

身居高处,叫声自然传得很远,并非依*风的力量。

而在诗歌中作者真正所要抒发的人生感怀是:凡是品格高尚的人,总是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因而美好的声名白可远扬,不需要依*其他人吹嘘。

由此可见,写蝉是依据,而抒怀言志才是真正目的。

)4.情景交融在景物描写中融人了作者的主观感情,使诗歌达到“物我合一”,分不清哪是“景”,哪是“情”。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饮酒》) (划线的四句,表面上是写景,而实际上则隐寓着诗人的一种超脱尘世、热爱自然、远离官场的感情境界。

鉴赏诗歌表现手法——抒情与结构

鉴赏诗歌表现手法——抒情与结构

鉴赏诗歌表现手法——抒情与结构一、诗歌景与情的关系和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等表现方式古诗词以描写、抒情为主要表达方式。

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

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是诗人用来抒发感情的诗句。

一般来说,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都要把握这些抒情诗句。

抒情,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直抒胸臆——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或愁绪。

间接抒情――诗人们往往借助多种艺术方式,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1、叙事抒情:通过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抒发作者的内心感受。

如“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值得纪念的往事,暗示南宋人民有力量保卫自己的国家,表达抗金复国的决心。

2、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以景结情,缘情写景。

):诗人把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

一般情况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

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尽长江天际流。

”全诗没有一字说惜别,没有一字说伤怀,但伤怀惜别之情悠悠无尽,随水长流,滚滚江水犹如对友人的不断思念。

唐朝李华的《春行即兴》:“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花自落”“鸟空啼”,强调了春山一路山花烂漫、鸟语婉转的佳境却“无人”来欣赏,以乐写哀,以闹写寂,写出了诗人对时代的感慨。

3、用典抒情: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

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如曹操的《短歌行》:“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陆游《书愤》:“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第4部分 古诗词阅读与鉴赏 课时47 赏析表达技巧之表达方式与结构技巧及其他——精准判断,精析效果

第4部分 古诗词阅读与鉴赏 课时47 赏析表达技巧之表达方式与结构技巧及其他——精准判断,精析效果

课时47赏析表达技巧之表达方式与结构技巧及其他——精准判断,精析效果课堂讲义复习任务 1.掌握表达方式与结构技巧,重点是描写和抒情两种。

2.掌握表达技巧题的审答规范。

活动一赏析描写、抒情与结构三种表达技巧一、赏析描写技巧描写就是通过一定的写作手段(如生动形象的语言、朴素直白的对话),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具体形象地描绘出来。

这是文学写作常用的表达方式。

描写的作用是再现自然景色、事物情状,描绘人物的形貌及内心世界,使人物活动的环境具体化。

它所追求的表达效果是用文字绘形绘声绘色地再现客观事物的“样子”,让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根据对象不同,描写主要有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两类。

1.景物描写其技巧主要有:(1)写景角度:①观察顺序,如由近及远、由外至内、由高到低等;②感官角度,如视听结合、味觉与触觉等;③色彩角度。

(2)描写方法,主要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白描、细节描写等。

(3)修辞手法,如比喻、比拟等。

请判断下列诗句的描写角度或手法。

诗句描写角度或手法①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②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李煜《望江南》)③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白居易《夜雪》)④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⑤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山行》)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⑦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白居易《琵琶行》)⑧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杜甫《绝句》)答案①动静结合、以动衬静②虚实结合③触觉、视觉、听觉结合,侧面烘托④细节描写⑤远近结合、高低结合⑥白描⑦侧面描写⑧视听结合、绘声绘色2.人物描写人物描写技巧同散文、小说中描写一样,有正面描写(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及细节描写)、侧面描写(通过他人与环境衬托)等。

诗歌的表达技巧之结构手法

诗歌的表达技巧之结构手法

诗歌的表达技巧之结构手法结构在诗歌的结构安排上,诗人也是独具匠心的。

下面是一些常用的结构模式。

一、层层渲染、铺垫(一)渲染渲染是用各种表现手法着重描写,以加强气氛,突出人物,深化主题,是描写技法之一。

1、渲染的对象:环境、气氛、事件和人物。

2、渲染的手法:反复、排比、层递、摹写。

3、渲染原则:应围绕一个中心进行铺陈,不应过度追求浓词艳藻。

4、渲染种类:景物渲染、环境渲染、气氛渲染、细节渲染、情绪渲染、行为渲染、语言渲染。

5、渲染方式:正面直接摹绘及侧面间接烘托。

(二)铺垫铺垫是为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生创造条件而着重描述渲染的技法,描写手法之一。

1、铺垫特点:铺垫是主要情节蓄积、酝酿的过程。

2、铺垫作用:铺垫是主要情节的基石,能增加情节张力,制造悬念,使情节具有合理性。

3、铺垫原则:要引而不发、自然合理。

4、铺垫种类:(1)从情节发展的方向来分,有正铺、反铺之别。

正铺是铺垫的方向与情节发展的方向完全一致,又叫正面铺垫。

反铺是铺垫的方向与情节发展的方向完全相反,出乎意料之外,又叫反面铺垫。

(2)从铺垫手法来分,又有伏笔铺垫、悬念铺垫、衬托铺垫、铺陈铺垫(用铺陈事物的方法,渲染气氛,制造声势)之别。

宝玉挨打是伏笔铺垫,《红楼梦曲》就是一种悬念铺垫。

,二、伏笔、照应(一)伏笔。

伏笔是在文章的故事发生前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做出某种暗示性的铺排,当事件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再予以“响应”的写作技巧。

戏剧、曲艺创作称为“抖包袱”。

伏笔,是文章峰回路转、达到情节高潮的精彩揭示。

好的伏笔能起到暗示、点题、沟通文章内部联系、逆转人物关系等作用,使文理通顺、合情合理,往往能让人产生会心一笑、心灵共鸣或意外感悟等阅读惊喜;同时能使文章出色生辉,具有独特魅力。

(二)照应。

照应是篇章间的伏笔照应,又叫呼应。

一篇文章要有头有尾,前后内容要有内在联系。

前面交待过的话,后面得有照应;后边要照应的话,前边得先有个交待。

这样,文章前后才能贯串,使读者容易掌握全文的脉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诗歌结构手法(一)所谓“诗歌结构",就是指诗人对作品内容得组织安排。

体现在人、事、场景得布局,局部与整体得协调,首尾得照应,段落得过渡,线索得安排,详略虚实得设计,时空动静得调度等等。

出题者常以“结构"为抓手,引导考生进入审美境界,体会诗人得匠心睿智。

诗歌整体结构得把握,既涉及诗歌写作得构思,又涉及诗歌即景抒情、由事转议等常见方法。

如杜甫得《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瞧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全诗围绕“喜雨”展开,以春夜雨为特定对象,以“喜”字为贯穿前后得诗脉,层层叙写,虽不见一个“喜”字在诗中出现,但无处不显露了诗人得喜悦之情。

又如杜甫得《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瞧又过,何日就是归年?”一二句写美景,三四句写乡愁,由景入情,结构分明、诗歌常见得结构方式很多、下文例举并解析一些以“诗歌结构"为考点得实例,帮助同学们掌握相关知识,提高相关能力。

1、线索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李益)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就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注]苗发、司空曙就是李益诗友。

⑴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

请对此作具体说明。

(2005江苏卷)【分析】标题中得“闻风”二字就是全诗得“线索”,也就是理解全诗内涵得关键、首、颔两联写临风而思友、闻风而疑友来;颈联写风吹叶动,露滴沾苔,用意还就是写风;尾联入幌拂埃,也就是说风,就是遐想,期望风至寄思友之意、可见,全篇紧紧围绕“闻风”进行艺术构思,通过微风形象,表现诗人孤寂落寞得心情,抒发思念故人得情怀。

【答案】颔联:微风吹开门,吹动竹子(引起怀念故友之情);颈联:微风吹落枝上露水(滴在阶下青苔上);尾联:希望微风吹进帘幔(拂去琴上尘埃)。

2、照应:照应就是篇章间得伏笔照应,又叫呼应。

一篇文章要有头有尾,前后内容要有内在联系。

前面交待过得话,后面得有照应;后边要照应得话,前边得先有个交待、这样,文章前后才能贯串,使读者容易掌握全文得脉络。

(1) 照应得作用。

照应能使作品结构显得紧凑、严谨、(2) 照应得种类。

①首尾照应。

开头与结尾得照应。

②扣题照应。

围绕主题反复照应、③伏笔照应、先设伏笔,后予交代得照应。

在一些诗歌中,诗人往往采用今昔、她我、物我对照得方式,来抒发自己或她人情感,如:《诉衷情》陆游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析】此诗共分两阕,下阕照应上阕。

“心在天山"与“当年”句相应;“身老苍州”与“关河梦"句相应,目得在于构成对照,抒发了词人心酸遗恨得苍凉心情、秋思(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前人评价这首诗时说“意万重"一词就是全诗得关键,“意万重"就是什么意思?您同意这种说法不?为什么?【析】此题要求我们理解全诗得关键,并对之作评价、一共三问,第一问就是为答后两问服务得,因此只要理解了“意万重"得内涵,后两问就容易多了。

从题目与诗中景物来判断,诗人得“意万重”就就是说不完、道不尽得愁绪。

参考答案:“意万重"就就是指诗人心中说不完、道不尽得愁绪。

同意这种说法。

“见秋风”起“作家书”之念,“作家书”又起“意万重",正就是“意万重”,欲说还休,所以在家书中“说不尽”,怕“说不尽”方才引发“临行又开封”。

可见诗中得一切内容都就是由“意万重”引起得,诗人复杂得思想感情变化也就是由“意万重”造成得。

再如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得江边,这里点明了诗题中得“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得“送"字。

杜甫《倦夜》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莹自照,水宿鸟相呼、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这首诗前六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写景通过对秋夜里得绿竹、庭院、野月、重露、稀星、暗飞得萤、水宿得鸟等一系列意象得描绘,写出了月出到月落得过程,勾画出一幅清凉月夜意境图。

六句无一“倦”字,但所写意象均“照应"诗题中得“倦",我们从中瞧到诗人一夜不曾合眼,突出了诗题得“倦夜”意。

诗人为什么“倦夜”呢?原因就是“万事干戈里”,使得诗人“空悲清夜徂"。

诗构造得意境与抒发得议论相结合,表达了诗人对当时政局动荡不安得担忧,对国家与人民命运得深切关注。

3、过渡浣溪沙(晏殊)小阁重帘有燕过,晚花红片落庭莎,曲栏干影入凉波。

一霎好风生翠幕,几回疏雨滴圆荷。

酒醒人散得愁金多。

请说说“一霎好风生翠幕"这句在词中起什么作用?【分析】此小令实际就是宝贵者得人生叹息—-时光易逝,盛筵不再,美景难留。

而词人得情感就是通过一组景物意象传达得、仔细分析:上片写得就是“重帘"之外得景,诉诸“视觉”;下片笔触转到“重帘”以内,诉诸“听觉”。

这儿得“转”,正就是由“一霎好风生翠幕”完成得,“好风入幕”,便就是一个巧妙得“过渡”。

秋夜(朱淑真)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

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得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得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就是如何营造意境得。

【分析】一个“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得凄凉-—这似乎不就是考“诗歌结构"。

但我们要回答第二问,就必须注意到:正就是由“凉”这个字,诗人将笔触从“床上之月”巧妙自然地过渡到“梧桐缺处”得“天上之月”,让“梧桐”、“月影”进入画面与“凉床”组合,共同渲染愁情,从而营造出孤寂得意境。

5、铺垫铺垫就是以一系列非主要情节做主要情节得准备或高潮到来前作气氛酝酿。

必要得铺垫可以制造悬念,引起读者得兴趣、注意与情感上得期待,使读者得注意力随情节得发展而延伸、比如杜牧得《山行》,描绘得就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得山林秋色图。

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与谐统一得画面。

这些景物不就是并列地处于同等地位,而就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得,前三句就是宾,第四句就是子就是主,前三句就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与烘托作用得。

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 [元]魏初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

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

满林残照见归鸦。

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

[注]室人降日:妻子生日、⑶有人认为词得最后两句写得极为感人,请谈谈您得瞧法、(2006江苏卷)【分析】而我们要完成本题得这一问,就应调用与“铺垫”相关得知识:本诗前六句,铺陈天涯流浪之苦,恰恰就是为了最后两句抒情做铺垫—-作者企盼与家人一起自食其力,共享天伦之乐。

语言平素朴实,亲切动人,能唤起读者强烈共鸣。

6、伏笔诗作者在读者不经意处得暗示交代,使诗歌结构严谨,首尾呼应,文题呼应。

比如张可久得《[黄钟]人月圆·山中书事》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

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

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

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此首小令借感叹古今得兴亡盛衰表达自己瞧破世情、隐居山野得生活态度、全曲上片咏史,下片抒怀、开头两句,总写历来兴衰都如幻梦,自己早已参破世情,厌倦尘世、接下来三句,以孔林、吴宫与楚庙为例,说明往昔繁华,如今只剩下凄凉一片、下片转入对眼前山中生活得叙写,虽然这里仅有简陋得茅舍,但有诗书万卷。

喝着自酿得松花酒,品着自煎得春水茶,悠闲宁静,诗酒自娱,自由自在。

“诗眼倦天涯”中得“倦"字用得好,既概括了那种饱尝之苦,又为后文归隐山村、诗酒自娱作了伏笔。

诗歌常见得结构方式还有很多:如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景后情、卒章显志、画龙点睛、起承转合……这儿就不再赘述。

【经典例题】2005年天津卷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湖州歌(其六)(南宋•汪元量)北望烟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

[注]此诗就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简析“望"在诗中得作用。

这道题抓住首句得“望"字设问,可谓抓住了关键。

无尽得烟云,悠悠江水,夕阳下得寒鸦,还有南宋统治下四百州得土地与人民,全诗之景均为诗人“望”中所见,故“望”字起到全诗景物描写得统领作用、一个“望"字也写出了诗人不胜依恋与痛惜之情,奠定了全诗得基调。

2006年辽宁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东坡①(苏轼)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被贬官黄州时所作。

东坡,就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大石、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这一题直接向“起”句发问,如果我们了解“起"句在全诗中得一般作用,再结合对这首诗得具体理解,就能够得出这样得答案:“这一句就是全诗得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得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得精神境界、”当然诗人心境得澄明,结合最后两句瞧就更加明朗。

此外,“起”句还常常就是埋伏在前面得“密电码”,与最后得“合”句遥相呼应,“首尾贯注”,共同彰显诗歌主旨。

虽然表面上瞧来就是写景语,实际上就是情蕴景中。

所以读诗解诗,“起”句就是不可不重视得、2006年安徽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柳梢青•送卢梅坡(刘过)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

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注]①泛菊:饮菊花酒。

②吹梅:吹奏《梅花落》、“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得结构上起什么作用?从结构来瞧,“聚散匆匆"一句为全词第二句,相当于绝句中得“承”句。

“承”首句“聚"意(“同在京城”),启下句“散”情,并进一步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两个意象表现对友人得不舍与牵挂,答案如下:“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

在写聚、散得内容之间起承上启下得作用。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8分)寄远(09年山东卷)杜牧南陵水面慢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就是客心孤迥处,谁家红袖凭江楼?(1)首句中“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3分)“悠悠”,写出了水面得平与、水流得悠长、也透露出江上得清寂。

这景象既显出舟行者得心情比较平静容与,也暗透出她一丝羁旅得孤独。

为第三句得“客心孤迥”作了准备,打下了铺垫。

诗歌表达技巧之篇章结构技巧(二)一、知识积累:篇章结构得技巧有:先景后情、先情后景、以景结情,首尾照应、呼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过渡、照应、抑扬,卒章显志、以小见大、对比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