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新功能主义及其特征

合集下载

新功能主义

新功能主义

-亚历山大的新功能主义与社会学理论传统重建作者:林聚任来源:《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老一辈社会学家的隐退,新一代社会学家的崛起,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发展呈现出了崭新的景象。

新功能主义的兴起就是一个重要表现。

新功能主义的代表人物有德国社会学家卢曼(N.Luhman)、明希(R.Munch),美国社会学家斯美尔瑟(N.Smelser)、科勒米(P.Colomy)等。

但新功能主义观点的最有力倡导者,当数美国年轻的社会学家亚历山大。

是他首先使用了“新功能主义”一词,并在此方面提出了富有创建性的理论观点。

而且最重要的是,他用这一新的观点对社会学理论传统做了诠释与重建。

一杰夫雷•C•亚历山大(Jeffrey C.Alexander)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表了一系列有影响的理论著作,旗帜鲜明地倡导新功能主义观点。

他在其《新功能主义》一书的导言中,首次系统阐述了新功能主义观点。

他指出,新功能主义的出现,虽然不是帕森斯的功能主义的翻版,但二者的确有某种亲缘关系。

他说“功能主义”这一术语“所指的并非是一套概念、一种方法、一种模式或一种意识形态。

毋宁说,它指的是一种传统。

”[1](第9页)他认为应从如下方面去理解这一理论传统:(1)功能主义虽然没有在解释性方面提供一种模式,但它所提供的是社会各部分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图景,故在更具描述性的方面提供了一种模式。

(2)功能主义像关注结构一样关注行动。

而且,其行动概念如同关注实践和手段一样,去关注表意性的行动(expressive action)和行动的目的。

功能主义非凡关心在限制和规定的手段下达到目的的程度。

(3)功能主义认为整合是一种可能性,而社会控制的变异和过程是事实。

均衡论尽管不能作为对实际的社会系统分析的参考点,但它可以作为功能主义系统分析的参考点。

(4)功能主义假定人格、文化与社会之间的区分对社会结构来说是必要的,而且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紧张是变迁和控制的持续根源。

新功能主义的名词解释

新功能主义的名词解释

新功能主义的名词解释新功能主义(Neo-functionalism)新功能主义是一种国际关系理论,它主要关注国家间合作与一体化的动力和机制,以及这种合作对国际秩序和国家利益的影响。

本文将对新功能主义进行深入的名词解释,介绍其理论框架、核心观点以及对国际关系研究的贡献。

1. 引言新功能主义理论在国际关系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它于20世纪50年代随着欧洲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而兴起。

新功能主义思想提出了一种以功能为中心的解释框架,试图理解国家间合作的动力和机制,并通过深入研究不同领域的合作对国家利益和国际秩序的影响进行分析。

2. 新功能主义的核心观点新功能主义理论的核心观点在于功能互补和功能溢出。

功能互补指的是国家在某一领域的合作可以相互补充,形成更高效的整体。

例如,在环境保护方面,国家通过合作共同解决跨境环境污染问题,这种合作可以使每个国家受益,增强整体的环境治理能力。

功能溢出则指的是合作在某一领域的成功可以扩展到其他领域,形成更广泛的合作。

例如,通过欧洲一体化进程,欧洲国家在经济领域的合作逐渐扩展到政治和安全领域,促进了欧洲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3. 功能与秩序新功能主义认为,建立合作机制和制度可以促进国际秩序的形成。

国家通过合作可以解决共同的问题和挑战,减少冲突和战争的可能性,从而增强整个国际体系的稳定性。

例如,欧洲联盟的建立就是基于新功能主义的理念,通过经济合作的逐步加深,最终形成了一个能够在政治、安全和经济领域协调国家利益、维护秩序的机制。

4. 欧盟的例证欧洲联盟是新功能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例证。

欧盟的发展过程可以追溯到1951年的欧洲煤钢共同体的成立,随后发展为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联盟。

欧盟通过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合作,逐步建立起共同的市场和自由流通的体制,进一步扩展到政治和安全领域。

欧盟的发展证明了新功能主义理论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为其他地区的一体化进程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5. 挑战与批评然而,新功能主义理论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与批评。

新功能主义概述

新功能主义概述

关注可持续发展和环保理念,将新功能主义与绿色设计、循环经济等相结合,推动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深入研究人类需求和科技发展趋势,为新功能主义提供更广阔的设计思路和创新方向。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新功能主义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和影响
新功能主义理论的发展和完善
新功能主义与其他理论的比较和融合
政治学
政治决策分析:新功能主义为政治决策提供了分析和解释框架
政策扩散研究:新功能主义解释了政策如何在不同地区和政治体系之间传播和扩散
政治经济分析:新功能主义将政治和经济因素视为相互关联的体系
国际关系研究:新功能主义解释了国际关系中的功能相似性和相互依赖性
传播学
新功能主义对传播效果的研究,关注媒介如何影响受众的态度和行为。
理论局限与批评
理论局限:新功能主义过于强调功能和实用主义,忽视了对社会结构和文化背景的深入探讨。
批评:新功能主义的理论框架较为简单,难以解释复杂的社会现象和行为。
适用范围:新功能主义主要适用于解释和分析西方社会的现象,对于其他文化和社会背景可能存在适用性问题。
改进方向:新功能主义需要进一步完善其理论框架,增强其对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的适应性和解释力。
,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新功能主义概述
目录
01
添加目录标题
02
新功能主义的概念
03
新功能主义的理论基础
04
新功能主义的应用领域
05
新功能主义的贡献与局限
06
新功能主义的未来发展
01
添加章节标题
02
新功能主义的概念

浅析新功能主义

浅析新功能主义

2010级社会工作覃宁1038260117浅析新功能主义【摘要】 20世纪80年代新功能主义兴起,它坚持功能主义在社会科学思想中的中心地位。

亚历山大对功能主义理论的重建,突出地表现在其方法论和研究趋向等方面。

卢曼在综合帕森斯的系统观和“一般系统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般社会系统理论”。

从其理论特征来看,“新功能主义与其说是一种成熟的理论,毋宁说是一种理论取向。

”【关键词】新功能主义;社会学;亚历山大;卢曼【引言】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老一辈社会学家的隐退、新一代社会学家的崛起,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发展呈现出了崭新的景象。

新功能主义的星期就是一个重要表现。

新功能主义观点的最有力倡导者,当数没过年轻的社会学家J·亚历山。

是他首先使用了“新功能主义”一词,并在此方面提出了富有创建性的理论观点。

而且最重要的是,他用这一新的观点对功能主义及社会学的理论传统作了诠释与重建。

【正文部分】一、新功能主义理论渊源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60年代中期,以帕森斯为主要代表的结构功能主义是美国社会学中占统治地位的理论流派。

自60年代中后期起,美国社会中出现的一系列剧烈变动,促使社会学理论家重新思索社会学方向,各种新理论纷纷兴起,向帕森斯的“巨型理论”发起冲击。

其中以符号互动论、社会交换论、民俗学方法论为主要代表的微观社会学理论猛烈抨击帕森斯理论中侧重对社会结构分析的方面,他们强调对个体行动和行为的分析,要求恢复个体的创造性和自由。

以冲突理论为主要代表的宏观社会学理论,则指责帕森斯过于重视秩序、和谐和稳定,忽视冲突、强制和变迁,他们要求社会学更加注意社会变迁中的暴力、革命、权力等物质结构。

这些理论在70年代逐渐取代了帕森斯理论而占居主导地位。

与此同时,在这些理论之间又形成以符号互动论、社会交换论和民俗学方法论为一方,以冲突理论为另一方的“微观/宏观大分裂”,就社会行动、社会秩序、社会变迁等重大理论问题展开激烈的争论。

第1讲 新功能主义社会学理论

第1讲  新功能主义社会学理论

4. 新功能主义的社会行动理论
(1)帕森斯行动理论与微观社会学理论的对立 • 帕森斯的行动理论:强调行动受社会规范的制约,忽视了行动者为实现目标所做的各 种主观努力,行动只是行动者通过社会化在社会规范与社会期望指引下的简单的角色执行。 这种“过度社会化”的关于人以及人的行动的形象,正是微观社会学理论强烈批评的 方 面,对行动者内部努力过程(理解意义、确立规则、计算得失)的探究正是微观社会学理 论的基本目标。
(2)亚力山大的社会过程理论 社会运行不单纯是行动者被动地服从社会安排,机械地履行社会角色的过程。 行动者会根据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制定出自己的行动策略,作出自己的行动选 择。 社会过程是行动者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之间不断相互作用、相互构造的过程。 但是,在这种相互作用和构造过程中,亚力山大强调的是,社会环境对行动的约 束作用,认为这种约束确保了整个宏观社会过程的有序运行,是个体行动秩序形 成的基础。
6. 新功能主义与社会过程理论
(1)传统功能主义者的社会过程理论 构成社会系统的全体成员在共同认可的社会意识、社会规范以及社会整合机 制的作用下,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共同致力于满足各种社会功能需要的过程。 这一观点强调的是社会均衡,以及在社会变迁过程中社会各成员的整体性质、合 意性质和规范性质,忽视或掩饰了社会过程中个体行动的能动性质、利益性质以 及社会过程的冲突性 。 • 为了弥补结构功能主义过程观的缺陷,新功能主义者们吸取了符号互动论、 冲突论、交换论者的批评意见,对帕森斯的社会过程观进行了新的阐释。
7. 新功能主义与社会变迁理论
(1)帕森斯的变迁理论 1)社会变迁的基本形式是社会分化,基本趋势是不断地从功能重叠的简单结构 向功能特化的复杂结构演进; 2)社会分化的基本动力是社会功能需求以及由此 导致的结构性压力;3)社会分化的结果是不断提高社会系统的效率和效力,等 等。 (2)新功能主义者的理论观点 1) 分化是社会变迁的基本趋势,但在经验世界中有许多社会变迁过程与分化的 “大趋势”并不一致甚至完全背离。例如: “逆分化”现象的存在(鲍姆、莱切尼尔)—拒斥社会的复杂性而促使社会 组织 朝着较低分化水平的方向变迁;(崇尚风水,重修庙宇,信奉占卜等) “不平等的分化”(钱帕基)—不同的功能领域在分化的速度与程度上存在 着较 大差异; “不平衡的分化”(柯罗米)—某一制度部门或角色结构在不同地域之间分 化速 度与制度上存在差异。

新功能主义

新功能主义

三、后实证主义方法论
• 1、经验论与唯理论 社会学对理论和经验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和地位问题的争论 经验论: 经验论:强调感性经验是一切知识和观念 的唯一来源 唯理论:强调理性和严密的逻辑推理 唯理论:强调
(1)实证主义 哲学或形而上的一般理论对于经验研究取向的社 会科学不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科学应经过归纳经验观察的方法来逐级概括 ,最终得出一般性的理论陈述。 (2)非实证方法 社会科学知识本质上只是一种非经验性的规 则,应专注于理论之间的分析与综合,尝试将 理论观点还原或合并为种种这样或那样的特殊 的非经验规则
亚历山大认为宏观/微观争论的原因: 亚历山大认为宏观/微观争论的原因:两个流派 的一维(片面)思维与其所思考的对象— 的一维(片面)思维与其所思考的对象—社会多 维性之间本质特征的不符合。 维性之间本质特征的不符合。 帕森斯理论中强烈的综合意识得到了认可, 帕森斯理论中强烈的综合意识得到了认可,新功 能主义正是力图以批判地继承帕森斯理论遗产, 能主义正是力图以批判地继承帕森斯理论遗产, 开辟一条新的综合之路而产生的。 开辟一条新的综合之路而产生的。
2、未形成统一的理论 新功能主义只能说是以超越战后社会学发展阶 段和建立新的综合理论为目标的尝试, 段和建立新的综合理论为目标的尝试,并未 形成统一的理论。 形成统一的理论。
3、开放性 新功能主义对1970年代的各种反帕森斯理论 新功能主义对1970年代的各种反帕森斯理论 1970 的流派保持开放态度, 的流派保持开放态度,力图在功能主义理论 传统基础上整合上述理论。 传统基础上整合上述理论。
2、科学连续体
• 亚历山大认为,科学是由多维层次构成的连续整体 亚历山大认为, 从最一般的、 ,从最一般的、形而上学的假设到较具体的理论假 设和模型,再到更为经验性的假设和方法原则, 设和模型,再到更为经验性的假设和方法原则,最 后过渡到与经验相关的假设和“事实” 后过渡到与经验相关的假设和“事实”。 • 可以分成两类:一般性话语和研究项目 可以分成两类: 一般性话语包括一般性预设、意识形态取向、模式, 一般性话语包括一般性预设、意识形态取向、模式, 研究项目则包括右边的部分。 研究项目则包括右边的部分。 形 而 上 学 环 境 经 验 的 环 境

亚力山大的新功能主义观

亚力山大的新功能主义观

第八章亚力山大的新功能主义新功能主义是当代西方社会学的一股重要思潮。

作为新功能主义最积极的倡导者,亚力山大已经成为公认的最主要也最自觉的“新功能主义者”。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亚历山大先后发表了《社会学的理论逻辑》、《结构和意义》、《行动和它的环境》、《文化和社会》等一系列作品,对新功能主义的方法论基础和理论立场进行了深入而详尽的阐述。

他关于科学本质和一般性理论预设的探讨,关于行动和系统间关系的分析,关于分化和社会变迁、文化和市民社会的研究都鲜明的体现了新功能主义多维、综合的特点。

本文拟从思想渊源和理论主旨、后实证主义方法论、普遍性话语、研究范例四个方面对亚历山大的新功能主义观加以简要介绍。

第一节思想渊源和理论主旨新功能主义,按照亚历山大的说法,“引进这个词是为了强调继承性和内部批判这双重要素”①。

作为一种新的功能主义,它与传统的功能主义尤其是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有着明确的继承关系。

亚历山大认为,只有“帕森斯的分析模式为(社会学理论的)一种新综合提供了唯一可行的基础”②,并对帕森斯的理论进行了重新解读。

一、关于行动的唯意志论理论亚历山大认为,恢复和详细阐发自由主义意识形态是帕森斯创建新的理论体系的伟大使命。

为了建构自己的理论,帕森斯选取“单位行动”作为问题的核心。

所谓“单位行动”是指在一个假定的情境中(包括某种努力、目标或目的、条件、工具和规范模式)假定的行动者。

根据这一模式,每个人都具有能动性,每一行动者都有自由意志,但是个人不可能自发的实现他们的目标,因为行动发生在“情境”即在一定程度上外在于行动者的社会现实之中。

情境是限制个人能动性的物质因素。

努力可以将某些可变的限制因素转变成行动的工具,但也有某些不可变因素最终成为行动的条件。

规范是个非常重要的限制因素,人们总是依赖特定规范来判断情境、解释行动,努力也总是通过规范追求的目标来表现。

因此可以说单位行动涉及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因素:目标、努力、规范构成其主观方面,条件和手段构成其客观方面。

新功能主义

新功能主义

四、新功能主义的评价
不同的理论观点和方法, 不同的理论观点和方法,即使不同派别的理 论家和经验调查人员之间的倾向明显不同。 论家和经验调查人员之间的倾向明显不同。 新功能主义是社会学理论发展的预示, 新功能主义是社会学理论发展的预示,反映 了社会学理论趋向于综合的趋势。 了社会学理论趋向于综合的趋势。 它是社会学理论综合发展的一个流派, 它是社会学理论综合发展的一个流派,绝不 是唯一的,也未必是最完善的。 是唯一的,也未必是最完善的。
2、未形成统一的理论 新功能主义只能说是以超越战后社会学发展阶 段和建立新的综合理论为目标的尝试, 段和建立新的综合理论为目标的尝试,并未 形成统一的理论。 形成统一的理论。
3、开放性 新功能主义对1970年代的各种反帕森斯理论 新功能主义对1970年代的各种反帕森斯理论 1970 的流派保持开放态度, 的流派保持开放态度,力图在功能主义理论 传统基础上整合上述理论。 传统基础上整合上述理论。
2、科学连续体
• 亚历山大认为,科学是由多维层次构成的连续整体 亚历山大认为, 从最一般的、 ,从最一般的、形而上学的假设到较具体的理论假 设和模型,再到更为经验性的假设和方法原则, 设和模型,再到更为经验性的假设和方法原则,最 后过渡到与经验相关的假设和“事实” 后过渡到与经验相关的假设和“事实”。 • 可以分成两类:一般性话语和研究项目 可以分成两类: 一般性话语包括一般性预设、意识形态取向、模式, 一般性话语包括一般性预设、意识形态取向、模式, 研究项目则包括右边的部分。 研究项目则包括右边的部分。 形 而 上 学 环 境 经 验 的 环 境
一 般 性 预 设
意 模 概 定 识 式 念 义 形 态
分 类
定 律
命 题
方 法 论 假 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其中以符号互动论、社会交换论、 其中以符号互动论、社会交换论、民俗学方法论为主要 以符号互动论 代表的微观社会学理论猛烈抨击帕森斯理论中侧重对社 代表的微观社会学理论猛烈抨击帕森斯理论中侧重对社 会结构分析的方面,强调对个体行动和行为的分析, 会结构分析的方面,强调对个体行动和行为的分析,要 求恢复个体的创造性和自由。 求恢复个体的创造性和自由。 以冲突理论为主要代表的宏观社会学理论, 以冲突理论为主要代表的宏观社会学理论,主要指责帕 森斯过于重视秩序 和谐和稳定,忽视冲突、 过于重视秩序、 森斯过于重视秩序、和谐和稳定,忽视冲突、强制和变 要求社会学更加注意社会变迁中的暴力、革命、 迁,要求社会学更加注意社会变迁中的暴力、革命、权 力等物质结构。这些理论在70 70年代逐渐取代了帕森斯理 力等物质结构。这些理论在70年代逐渐取代了帕森斯理 论而占居主导地位。 论而占居主导地位。
三、卢曼的系统功能主义
卢曼( 1927-1998) 德国当代著名 著名的社会学家 卢曼( Niklas Luhmann 1927-1998) , 德国当代 著名 的社会学家 之一。二战时服役于德国空军,1945年被盟军所俘至战俘营 年被盟军所俘至战俘营, 之一。二战时服役于德国空军,1945年被盟军所俘至战俘营,战后 Freiburg大学攻读法律 60年代初期至美国哈佛大学 大学攻读法律, 年代初期至美国哈佛大学师从帕森 在 Freiburg 大学攻读法律 , 60 年代初期至美国哈佛大学 师从帕森 1967年提 博士论文与教授资格论文, 1968年起任教于新成 年提交 斯 , 1967 年提 交 博士论文与教授资格论文 , 1968 年起任教于新成 立的Bielefeld大学社会系, 1993年退休 其系统理论包括 Bielefeld大学社会系 年退休。 包括一般 立的Bielefeld大学社会系,于1993年退休。其系统理论包括一般 系统论、一般社会理论、功能分化的社会理论、 系统论、一般社会理论、功能分化的社会理论、系统论对各社会功 能系统的分析。主要著作有 社会的分化 分化( 能系统的分析。主要著作有:社会的分化(Die Gesellschaft der Gesellschaft)、社会的艺术(Die Kunst der Gesellschaft)以 ) 社会的艺术( ) 社会的法律( 及社会的法律(Das Recht der Gesellschaft)、社会的科学 ) (Die Wissenschaft der Gesellschaft)、社会结构与语意学 ) (Gesellschaftsstruktur und Semantik)、宗教的功能 ) (Funktion der Religion)、社会系统(Soziale Systeme)等。 ) 社会系统( ) 卢曼在社会学界与哲学界久享盛名,被喻为二十一世纪的思想家。 卢曼在社会学界与哲学界久享盛名,被喻为二十一世纪的思想家。
二、亚历山大的新功能主义
1、亚历山大的代表作: 亚历山大的代表作: 的代表作
社会学的理论逻辑》 《社会学的理论逻辑》 1982-1983) (1982-1983) 结构和意义》(1989) 》(1989 《结构和意义》(1989) 行动和它的环境》(1988) 》(1988 《行动和它的环境》(1988) 文化和社会》( 》(1990) 《文化和社会》(1990) 新功能主义》(文集)(1988) 》(文集)(1988 《新功能主义》(文集)(1988)
1970年代的各种反帕森斯理论的流派保持开放态 ② 对 1970 年代的各种反帕森斯理论的流派保持开放态 力图在功能主义理论传统基础上整合上述理论。 度 , 力图在功能主义理论传统基础上整合上述理论 。 针对符号互动论、 社会交换论、 民俗学方法论等理论 针对符号互动论 、 社会交换论 、 的微观分析, 的微观分析 , 新功能主义力图通过重建帕森斯的行动 理论来综合其理论洞见, 理论来综合其理论洞见 , 并探索微观个体行动和宏观 社会结构及制度的连结环节。 社会结构及制度的连结环节 。 对宏观社会学领域的冲 突理论, 新功能主义主张在保持帕森斯“ 规范秩序” 突理论 , 新功能主义主张在保持帕森斯 “ 规范秩序 ” 的前提下, 强调对权力、 战争、 强制、 冲突等问题的 的前提下 , 强调对权力 、 战争 、 强制 、 分析, 并把社会变迁分析纳入帕森斯的“ 分化” 分析 , 并把社会变迁分析纳入帕森斯的 “ 分化 ” 理论 中。
4、亚历山大后实证主义的假设
(1)所有科学资料都受理论的指导。 所有科学资料都受理论的指导。 科学成果并不仅仅依赖于经验证明。 (2)科学成果并不仅仅依赖于经验证明。 一般性理论的形成是武断的和平行的, (3)一般性理论的形成是武断的和平行的,而不 是怀疑的和垂直的。 是怀疑的和垂直的。 只有当经验事实的变化为新的理论所认识以 (4)只有当经验事实的变化为新的理论所认识以 才会出现科学观念的根本变化。 后,才会出现科学观念的根本变化。
3、亚历山大提出实证主义的假设 亚历山大提出实证主义的假设 提出
第一,认为经验观察与非经验陈述之间有根本的 第一,认为经验观察与非经验陈述之间有根本的 经验观察与非经验陈述 认识论上的分野; 认识论上的分野; 普遍性或抽象性的东西对经验趋向的 第二,认为普遍性或抽象性 第二,认为普遍性或抽象性的东西对经验趋向的 学科没有重要意义; 学科没有重要意义; 第三,认为一般性和理论性 一般性和理论性的问题只能通过经验 第三,认为一般性和理论性的问题只能通过经验 观察来加以评价; 观察来加以评价; 第四,认为科学的发展是“渐进性的” 第四,认为科学的发展是“渐进性的”,即直线 性和积累性的。 性和积累性的。
70年代后期起 年代后期起, 从 70 年代后期起 , 帕森斯理 论中强烈的综合意识又重新引 起社会学界的兴趣, 起社会学界的兴趣 , 各种理论 内部开始出现试图进行新的综 合的种种尝试。 新功能主义正 合的种种尝试 。 新功能主义 正 是力图以批判地继承帕森斯理 论遗产, 论遗产 , 开辟一条新的综合之 路而产生的。 路而产生的。
2、理论溯源
二战结束至1960年代中期, 二战结束至1960年代中期,以帕森斯为主要代表 1960年代中期 的结构功能主义是美国社会学中占统治地位的理 论流派。 60年代中后期起 年代中后期起, 论流派。自60年代中后期起,美国社会中出现的 一系列剧烈变,各种新理论纷纷兴起,向帕森斯的“ 会学方向,各种新理论纷纷兴起,向帕森斯的“巨 型理论”发起冲击。 型理论”发起冲击。
2、亚历山大对功能主义传统的理解
(1)功能主义虽然没有在解释性方面提供一种模式, (1)功能主义虽然没有在解释性方面提供一种模式,但它 功能主义虽然没有在解释性方面提供一种模式 所提供的是社会各部分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图景, 所提供的是社会各部分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图景,故在更 描述性的方面提供了一种模式 的方面提供了一种模式。 具描述性的方面提供了一种模式。 (2)功能主义像关注结构一样关注行动 而且, 功能主义像关注结构一样关注行动。 (2)功能主义像关注结构一样关注行动。而且,其行动概 念如同关注实践和手段一样, 念如同关注实践和手段一样,去关注表意性的行动 (expressive action)和行动的目的。功能主义特别关心在限 和行动的目的。 和行动的目的 制和规定的手段下达到目的的程度。 制和规定的手段下达到目的的程度。 (3)功能主义认为整合是一种可能性 功能主义认为整合是一种可能性, (3)功能主义认为整合是一种可能性,而社会控制的变异 和过程是事实。 和过程是事实。均衡论尽管不能作为对实际的社会系统分 析的参考点,但它可以作为功能主义系统分析的参考点。 析的参考点,但它可以作为功能主义系统分析的参考点。
Jeffrey C. Alexander is the Lillian Chavenson Saden Professor of Sociology at Yale University. With Ron Eyerman, he is Co-Director of the Center for Cultural Sociology (CCS). Jeffrey Alexander works in the areas of theory, culture, and politics. His most recent paper in this area is “Cultural Pragmatics: Social Performance between Ritual and Strategy” . He is the author of The Meanings of Social Life: A Cultural Sociology (Oxford, 2003), Cultural Trauma and Collective Identity (with Eyerman, Giesen, Smelser, and Sztompk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4), and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Durkheim (2005), which he has edited with Philip Smith. In the field of politics, Alexander has written The Civil Sphere (Oxford, 2006.
(4)功能主义假定人格、 (4)功能主义假定人格、文化与社会之间的区分对 功能主义假定人格 社会结构来说是必要的, 社会结构来说是必要的,而且它们之间的相互作 用产生的紧张是变迁和控制的根源。所以, 用产生的紧张是变迁和控制的根源。所以,功能 主义除关注“社会性”或制度性的分析外, 主义除关注“社会性”或制度性的分析外,也关 注相对自主的文化和社会化问题。 注相对自主的文化和社会化问题。 (5)功能主义认为分化是社会变迁的主要形式 功能主义认为分化是社会变迁的主要形式, (5)功能主义认为分化是社会变迁的主要形式,也 是导致个人化与制度性强制的主要形式。 是导致个人化与制度性强制的主要形式。 (6)功能主义追求不同于其他社会学分析层次的独 (6)功能主义追求不同于其他社会学分析层次的独 立的概念化和理论形式。 立的概念化和理论形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