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梦幻.牧歌——沈从文小说的浪漫世界

合集下载

沈从文小说《边城》中的三重美

沈从文小说《边城》中的三重美

方观生沈从文小说《边城》中的三重美在20世纪的中国文学史上,沈从文无疑是一个特别的存在。

他自称“乡下人”,以“乡下人”的视角进入现代文学领域,创作出了大量家喻户晓的优秀作品,在中国文坛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之一,虽然篇幅较短,只有约七万字,但自问世以来便得到了广泛赞誉。

1996年6月,《亚洲周刊》曾组织来自全球各地的学者、作家联合评选“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上榜作品中,沈从文的《边城》名列第二,《边城》的影响力由此可见一斑。

《边城》小说以川湘边界的一座小城镇——茶峒为背景,主要叙述了主人公翠翠与傩送之间的爱情悲剧。

在翠翠和傩送的爱情主线之外,沈从文还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调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翻开文本,“湘西世界”的自然之美、风俗之美、人性之美以及人情之美便跃然眼前。

接下来,笔者将从风景美(包括自然美和风俗美)、人性美和语言美三个角度阐述《边城》的艺术魅力。

一、风景美汪曾祺在《沈从文和他的〈边城〉》一文中谈道:“沈从文不是一个雕塑家,他是一个画家,一个风景画的大师。

他画的不是油画,是中国的彩墨画,笔致疏朗,着色明丽。

”[1]的确,对于自然风景,沈从文有着特别的偏爱,自然景物描写在他的作品中随处可见。

《边城》中便穿插了大量关于自然风景的描写,如写碧溪岨: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

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

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

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

静静的河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

[2]再如写酉水:那条河水便是历史上知名的酉水,新名字叫作白河。

白河到辰州与沅水汇流后,便略显浑浊,有出山泉水的意思。

若溯流而上,则三丈五丈的深潭皆清澈见底。

深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

水中游鱼来去,全如浮在空气里。

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长年作深翠颜色,逼人眼目。

现当代文学 沈从文

现当代文学 沈从文

②水一样美的湘西世界
写故乡边地原始的自然风光,奇异的乡风 民俗,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湘西人民真实的 生活,醇厚的人情美和人性美。 以文学形式探讨健全的“生命形式”,创 造了寄寓自然、健康、和谐人性的“湘西 世界” 。
水 一 样 清 的 沈 从 文
故事中我所最满意的文章,常用船上水上作为背景,我故
事中人物的性格,全为我在水边船上所见到的人物性格。
4、文人生涯
抗日战争爆发后返回湘西,随后到西 南联合大学任教,抗战胜利后任北京 大学教授,兼编《大公报》、《益世 报》副刊。 建国后,他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专门从 事文物研究,成绩卓著,出版《中国 丝绸图案》、《龙凤艺术》、《中国 古代服饰研究》等著作。
5.沈从文与张兆和的姻缘
由于诗人徐志摩的介绍, 沈从文在1928年被中国公 学校长胡适聘为教师。然而 木讷的沈从文第一堂课就洋 相百出,他万万没有想到在 那些目睹他出洋相的女学生 中,就有以后成为他夫人的 张兆和。
② 向善的力量:沈从文认为文学好的作品 除了使人获得“真美的感觉之外,还有一 种引入‘向善’的力量,……从作品中接 触另外一种人生,从这种人生中有所启示, 对人生或生命能更深一层的理解。” (《小说的作者与读者》)
③生命的神性:沈从文把创作看成是自我生命意 识的自由表现,他区分了生活与生命,认为生命 具有神性,自然精巧。沈从文以美好的人性反观 “常”与“变”的湘西社会,构成了他特殊的文 化思辨定势。生命、人性、自然三者的统一,构 成了“一种美的新的宗教”。在他看来,“人性” 是支撑这种“宗教”的基石,有了“爱”,才会 发现“美”,发现“神”——人性的至极,发现 它们与人性的和谐共存。
第一节 生平
1.少年沈从文
沈从文,原名沈岳焕,苗族人。1902年 12月28日出生于凤凰县。6岁入私塾,高 小毕业15岁就投身军籍,跟随土著部队, 在沅水流域漂流了5年,亲身体验到湘西 人民悲惨的生活,目睹军队杀害无辜的百 姓。经历了常人难以企及的磨练,认识了 中国一小角的好坏人事、风土民情,这段 生活让他得到足以受用一生的独特人生经 验,为后来的创作打下了丰富的生活基础。

论沈从文小说中的“湘西世界”

论沈从文小说中的“湘西世界”

论沈从文小说中的“湘西世界”作者:张恋来源:《北方文学》2019年第30期摘要:在人们心目中,沈从文天生就是一个咏唱抒情牧歌的诗人,他的重要创作总是离不开爱与美与自然,弥漫着梦幻般的神秘情调。

他用自己独特的笔墨和文体精心构建的“湘西世界”表现了湘西下层乡民特异的“生命形式”,张扬健康、单纯、真挚、淳朴的人生。

他在湘西小说中对“生命形式”的把握是与湘西清新明丽、美丽生动的自然风光,与湘西新鲜奇异而富于吸引力的村风乡俗,与湘西社会现实环境的变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关键词:湘西世界;生命形式;自然美;村风乡俗;社会现实看沈从文的作品,一下子就会被他笔下至真至纯,散发着生命之光的湘西世界所打动。

这个“世界”里,有茁壮生命的律动,有田园牧歌的荡漾,构成了沈从文湘西小说创作的主旋律——对自然生命的讴歌,对生命价值的探索。

这个“世界”里,人是自然健全的人,他们敢爱敢恨,活得胆大包天,痛快淋漓;他们歌则大歌,哭则大哭,一切都活得晶莹剔透,一切都显得豪放庄严,充溢着原始的生命张力。

这个“世界”里,所有的“生命形式”不是片面或凝滞的,而是与大自然、与当地的村风乡俗和社会现实环境的变化融为一体的。

一、与自然美交相辉映的人性美沈从文湘西小说中的“生命形式”是与湘西区域内的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其呈现出来的至真至善的人性美与自然美交相辉映,形成了沈从文小说中独具特色的景观。

如果说人性美是他着力表现和把握的核心,那么自然美是其突出的特征,由此自然美便成了度量人性美的标准。

沈从文的小说中,始终围绕着水手、士兵以及妓女等社会底层的人物,讲述他们的贫苦生活和人生困惑,透过这些自然生命在这片山水之间的生存、劳动和繁衍,展示了湘西世界一个时代的社会现实和文化背景。

他笔下的湘西风景是美的,清新明丽,生动自然,但这个世界的美是为人而设、为人而置的,带有奇幻风光的景色却保持着原始形态生命的生活空间,让生命与山水自然浑然为一,仿佛湘西人与湘西风光叠合在了一起。

从《边城》看沈从文小说的艺术特色

从《边城》看沈从文小说的艺术特色

从《边城》瞧沈从文小说的艺术特色20130211班沈炜煜小说《边城》就是沈从文最负盛名的代表作,就是她浓郁的怀乡情节的艺术结晶。

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田园牧歌式的浪漫情调与质朴自然的诗化语言,以船家少女翠翠与船总的儿子天保、傩送兄弟凄美的爱情悲剧为情节框架,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展现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寄寓了作者的崇高的文化理想与人性理想,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让人深深地陶醉于其中。

小说的艺术特色独树一帜,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以《边城》为例,我认为的沈从文小说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有大量如诗如画的环境描写小说三要素分别为人物、情节与环境,而田园小说的关键则就是环境,《边城》也不例外,环境描写在小说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边城》中的环境与景物描写极其富有诗意与梦幻色彩,充满地方色彩,有种世外桃源般的美感,令人神往。

小说中环境描写的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有顶针(比如第一段“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

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

”这句话以当地人熟知的弓与弦作喻体来比喻溪流与山路的关系, 以小喻大, 新鲜别致, 形象生动, 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同时,顶针的运用突出了事物之间的环环相扣,贯通了语气,给人一种清新的格调。

);有比喻(如“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一句生动形象而简介地写出了溪流与山路弯曲的形态;又如“月光如银子”“身边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雨”等,给人展现了一幅静谧柔与的月夜图。

);也有拟人(如“这小鸟儿又好像明白这就是半夜,不应当那么吵闹,便仍然闭着那小眼儿安睡了”一句,赋予小鸟儿人的情感,生动形象)。

小说中,“月光”“竹篁”“鸟雀”“小溪”等景物频繁出现,而这些景物只有在远离城市的乡村中才能凸显出来,充满了浓浓的田园气息,如诗如画,美不胜收。

小说中的不少景物描写不仅仅只就是为了描写景物,还会借景抒情,通过景物来折射人物的内心世界。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四版上册知识点11章到20章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四版上册知识点11章到20章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四版上册知识点11章到20章第十一章30年代小说(四)1.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巴金”是他1928年写完《灭亡》时开始使用的笔名。

2.巴金的主要作品:《爱情三部曲》(《雾》、《雨》、《电》)3.《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其艺术上的杰出成就:①“家即社会”的情节典型化原则。

②注重发掘人情美与抒情化人物塑造方法。

③带有作家强烈道德判断的风俗画描写。

2.《激流三部曲》在现代文学史上占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①它是反映五四运动中时代青年生活的长篇小说。

②对封建专制主义及封建家庭制度的攻击,从鲁迅小说开始。

继鲁迅之后,真正把这一主题加以推进并取得重大发展的,当推《激流三部曲》。

《激流三部曲》成为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一座丰碑。

③《激流三部曲》对中国现代长篇小说这一文体的发展也具有重大的作用。

《激流三部曲》以及老舍的《骆驼祥子》、茅盾的《子夜》、李劼人的《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三部曲在30年代先后问世,它们以各自卓异的艺术风格标志着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成熟。

第十二章30年代小说(五)1.沈从文,湖南凤凰县人,原名沈岳焕,京派小说的代表作家。

(1)主要作品:中篇小说《边城》、1938年创作的长篇小说《长河》及其他许多优秀短篇,标志着沈从文小说创作的成熟。

(2)沈从文的小说可分为两类:一类写城市与知识阶级,一类写乡村与无产阶级。

(3)沈从文的小说呈现出一种清新、淡远的牧歌情调。

2.沈从文小说的特色:①创作主体情感的投入,追求小说的抒情性;②丰富多样的结构体式,古朴简约的语言风格。

第二节《边城》3.《边城》是沈从文最负盛名的代表作。

第十三章30年代新诗1.“汉园三诗人”:何其芳、卞之琳、李广田(因三人合集《汉园集》)2.中国诗歌会:(1)时间地点:1932年9月由左联诗歌组发起组织的,于上海成立。

(2)主要发起人:黄浦芳(蒲风,代表性的诗人)、穆木天、杨骚、森堡(任钧)等。

我所向往的沈从文的“湘西世界”

我所向往的沈从文的“湘西世界”

我所向往的沈从文的“湘西世界”摘要::沈从文的主要文学贡献是用小说与散文构建起他特异的“湘西世界”一一沈从文理想人生的缩影。

在作品中,他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本于自然、回归自然的哲学。

其湘西小说的特点是题材取自生活,从伦理道德的角度透视人生,表现出人的白然化和原始古朴的人性。

关键词:《边城》;湘西世界;牧歌情调;理想人生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沈从文的独特存在,不仅表现为一种“沈从文式”的文学范式的确立,而且表現为一种文学精神跨越时空的持续影响。

沈从文在左翼与海派文学之外,执拗地以地域的、民族的文化历史态度,苦心经营他的现代神话——湘西世界。

对于跻身都市的沈从文来说,湘西既是一个温馨、遥远的忆念的家园,也是他全部情感、智性和理想的创作载体。

与“庸俗”的都市文明相比,沈从文忆念中的湘西无疑在现实和情感的双重映照中具有超然的和谐、健康而又令人神往的特质。

然而,对湘西以及湘西文化的深情眷顾并没有使沈从文沉醉于象牙塔里大唱赞歌,他清醒地觉察到湘西珍贵的乡土人情在“外面世界”的冲击下正在渐渐蜕变。

无情的现实使他不能安于古老湘西的理想世界,遁人虚幻的“世外桃源”,而是力求通过对现实的批判,为湘西文化和中国文化寻找一条出路。

所以,他在对湘西生命形式进行讴歌时也对城市生命形态进行挞伐,表达他对生命和人性的思考。

他用毕生精力呼唤健全的、完善的人性,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命哲学”与审美追求。

这种审美选择和文学观念从某种意义上弥补了中国现代文学发展中比较欠缺的人性审视,使沈从文的文学表达具有了普泛的人类意义。

沈从文的主要文学贡献是用小说与散文建造起他特异的“湘西世界”。

综观沈从文的小说创作,可以看出,从伦理道德的角度透视人生,表现出“人的自然化和原始古朴的人性,讴歌一种自在自得的人生”。

小说的创作营造出的牧歌情调是沈从文小说的重要艺术特色。

牧歌本是一个取自西方的文学术语、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者多用它和“情调”、“气息”等类词汇搭配,但牧歌又不限于文学作品的某个特定方面,它综合了文体、风格、氛围、结构、题材等多种艺术成分,具有整体性、弥漫性的特点。

《边城》牧歌与中国形象

《边城》牧歌与中国形象

《边城》牧歌与中国形象在沈从文的小说《边城》中,牧歌是一个极具代表性的女性角色,她的形象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特质。

通过对牧歌形象的分析,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她个人的性格特点和命运轨迹,还能深入探讨中国文化在小说中的体现。

首先,牧歌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女性形象。

她温婉贤淑,善解人意,对家庭忠诚奉献。

在小说中,牧歌为了家庭的和睦和稳定,忍辱负重,毅然接受了一场政治联姻,嫁给了不爱的丈夫。

她的忍辱负重、坚韧不拔的品质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忍耐”、“包容”、“顺应”的价值观。

牧歌的形象展示了中国女性在困境中的自强不息和坚韧不拔,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贞烈”、“忠贞”、“忍辱负重”的精神。

其次,牧歌在小说中的形象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庭伦理观。

在《边城》中,牧歌不仅是一个传统家庭的主妇,更是一个顾家的好妻子和慈母。

她对自己的丈夫和孩子关爱备至,默默无闻地默默承担起家庭的责任。

她的形象让人们看到了中国家庭伦理中“家和万事兴”、“和睦相处”、“相亲相爱”的重要性。

牧歌用她的行动诠释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家是小国”、“家和万事兴”、“男耕女织”等理念。

最后,牧歌的形象也具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典型美学特点。

她的美丽并不来源于外表的华丽,而是来自内心的清纯和坚韧。

牧歌在小说中被描绘成一个有灵性、有智慧、有修养的女性形象。

她的美丽被赋予了更加深沉和内涵的内在美,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内外兼修”、“内外合一”、“内心美”的审美观念。

综上所述,《边城》中的牧歌形象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她不仅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女性的理想化塑造和价值观的传承,还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伦理观和美学观念。

牧歌的形象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那份温和、内敛、坚韧的东方美学,为中国文化形象增添了不可磨灭的魅力。

沈从文《边城》赏析

沈从文《边城》赏析

沈从文《边城》赏析沈从文《边城》赏析【摘要】:《边城》是湘西凤凰之子——沈从文先生的代表作,也是现当代文学史上的不朽篇章。

《边城》是一首精美的散文诗,一部人性的牧歌,一部“善”的悲剧,是二十世纪乡土文学的代表作,更是中国白话文的先驱之作。

它影响了一代代湘西、中国,乃至于世界的文学爱好者,不仅启迪了读者的心智,还震撼了人们的内心世界。

沈从文先生以创作的独立性与独创性成就了小说《边城》,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闪光点与人生的丰富性,以故乡这块热土为背景,糅合自己身旁的人物为原型,塑造了小说中的典型人物形象,使得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用乡土气息的文字夹杂湘西特有的俗语俚语,结合现代白话文,进行了一场二十世纪文学语言的新的革命,被许多学者称为诗化的语言,生发着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在改革开放后,重新受到世人的关注与厚爱。

当之无愧地成为了继鲁迅后的又一位文学巨匠。

【关键词】:边城、沈从文、翠翠、人性、牧歌《边城》是湘西凤凰之子——沈从文先生的代表作,也是现当代文学史上的不朽篇章。

《边城》是一首精美的散文诗,一部人性的牧歌,一部“善”的悲剧,是二十世纪乡土文学的代表作,更是中国白话文的先驱之作。

它影响了一代代湘西、中国,乃至于世界的文学爱好者,不仅启迪了读者的心智,还震撼了人们的内心世界。

沈从文先生的挚友巴金先生曾赞扬他有“独特的风格”,“很高的才华”和“金子般的心”。

虽然沈先生以《边城》为代表作的篇章由于翻译以及篇幅原因,没有获得瑞典皇家学院设立的诺贝尔文学奖,但是许多世界级的文学家坦言,在中国的作家群中,数沈从文“实力最雄厚”。

如果先生在世,那中国“最强有力的候选人”就是沈从文先生。

沈从文先生以创作的独立性与独创性成就了小说《边城》,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闪光点与人生的丰富性,以故乡这块热土为背景,糅合自己身旁的人物为原型,塑造了小说中的典型人物形象,使得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用乡土气息的文字夹杂湘西特有的俗语俚语,结合现代白话文,进行了一场二十世纪文学语言的新的革命,被许多学者称为诗化的语言,生发着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摘要:【内容提要】沈从文小说主要在传奇色彩、梦幻叙事、牧歌情调三个方面呈现出浪漫主义的艺术特征。

沈从文在小说中不仅写出了湘西这一地方背景的传奇性,更重要的是写出了生命的神性。

他叙写着底层小人物的梦幻,同时也把民族的梦幻寄托在理想中的湘西世界。

他小说的牧歌情调,一方面体现在理想化的田园生活上,另一方面体现在浓郁的抒情气息上。

【内容提要】
沈从文小说主要在传奇色彩、梦幻叙事、牧歌情调三个方面呈现出浪漫主义的艺术特征。

沈从文在小说中不仅写出了湘西这一地方背景的传奇性,更重要的是写出了生命的神性。

他叙写着底层小人物的梦幻,同时也把民族的梦幻寄托在理想中的湘西世界。

他小说的牧歌情调,一方面体现在理想化的田园生活上,另一方面体现在浓郁的抒情气息上。

【关键词】浪漫主义;传奇;梦幻;牧歌
沈从文曾称自己是二十世纪“最后一个浪漫派”。

[1]p324他用一支五彩斑斓的笔,编织了一个个瑰丽清奇的浪漫故事,叙写着民族和个人的梦想,唱出了一曲情深意远的田园牧歌。

传奇色彩、梦幻叙事、牧歌情调,为他的艺术世界带来了浪漫的格调。

浪漫主义“把一种新的灵性带到了人们的心中”。

[2]p1沈从文这个浪漫派,也一改二十世纪初期中国社会生命的神性和诗意丧失、审美精神消失无余的理性化、功利化做派,“在神之解体的时代,重新给神作一种赞颂,在充满古典庄严与雅致的诗歌失去光辉和意义时,来谨谨慎慎写最后一首抒情诗”,[1]p324为现代中国带来了一种新的灵性、一股清新的气息。

1.传奇色彩
传奇是浪漫主义作家惯常使用的艺术手法。

在一般意义上,传奇是对于历史传说、民间故事、童话等艺术形式的民间叙事文学的概称,多以历史、爱情、侠义、神怪故事为题材。

传奇因神奇非凡的想象力和个性焕发的理想色彩而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诗情。

湘西作为沈从文小说的一个背景,神秘、传奇,但在这个背景中凸出的是生命。

沈从文曾说,“我是个对一切无信仰的人,却只信仰‘生命’。

”[1]p315在湘西这个背景中,沈从文时时刻刻想努力展示的是生命的庄严和神圣。

因此,沈从文小说的传奇色彩更多地源自于他对生命传奇性的叙写。

传奇“承接了原始时代的神话传统,往往试图唤起往昔和社会意义上的遥远年代,表现了进入文明时期的人类对神性时代的理解和眷望,也就是说,体现了人类企图将原始神性带回世俗当中或接近理想世界所做的乌托邦式的努力。

”[3]p21沈从文努力挖掘生命光辉的、接近神性的一面,与传奇文学对神性的展示和向往的精神内涵不谋而合。

沈从文对生命的传奇性叙写主要有如下几类小说:一类以苗族或南方其他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为依据,在浪漫故事中,展现生命的神性,如《龙朱》、《神巫之爱》、《媚金豹子与那羊》、《月下小景》等。

《龙朱》中,青年男女用歌声这种奇特的方式追求相匹配的爱情。

《月下小景》里,为了实现“与自然的神意合一”的爱情理想,男女双方服毒殉情。

故事中的人物远离金钱、世俗,其生命展现的方式如歌,如诗,能引领人的灵魂净化、升腾。

一类通过对生活中的传奇事件、传奇经历的书写,彰显生命的神性,如《三个男子与一个女人》、《夜》、《虎雏》等。

《三个男子与一个女人》中,豆腐店青年老板暗恋着商会会长的女儿,在该女子吞金死后,把她偷偷地从坟墓中背出,在石洞里睡了三天三夜。

深埋心底的爱恋以一种离奇荒诞的形式迸发出来,令人惊叹。

《夜》中,一个老农夫在老伴死去的那个夜里,陪几个在家借宿的士兵聊天过夜直至天亮。

那种对待死亡的平静从容态度使人疑心他是从《庄子》里走出来的人物。

《虎雏》中,一个野蛮、任性的灵魂装在一个美丽的匣子里,有人想驯服他,那份野性无论如何也磨蚀不掉。

这些看似脱出人生常理的离奇故事,其实都是
自然人性、本真生命的常态形式,只是人们离本真的存在状态已经很远很远,当沈从文把他们带到我们面前时,我们才会如此瞠目结舌,在惊异中也才瞥见了生命神性的吉光片羽。

一类是在散淡、拙朴的人生中,见出生命具有传奇般神性的一面,如《柏子》、《会明》、《边城》等。

《柏子》中,水手柏子将一个月所得全花在妓女身上,以此抵一切劳苦,而妓女也把自己的一颗心拴在相好的水手身上。

《会明》中,一个老司务兵经过了无数次战争,见过了无数人升官发财,却一直守着自己伙夫职务的本分,一笼小鸡就能使他感到满意和幸福。

《边城》中,无论遇到什么变故,每个人都能按照命定的一份职责把一个个日子平平静静地过下去。

在这些平凡的人生故事中,故事的主人公往往是水手、妓女、下层士兵、船夫和农民。

沈从文在这些“对历史毫无意义”的小人物身上挖掘生命的闪光,揭示人性具有神性的一面。

“他们那么忠实庄严的生活,担负了自己那份命运……不问所过的是如何贫贱艰难的日子,却从不逃避为了求生而应有的一切努力。

在他们生活爱憎得失里,也依然摊派了哭、笑、吃、喝,对于寒暑的来临,他们便比其他世界上人感到四时交替的严肃。

”[1]p147他们在生存的挣扎中,仍然不失泥土般的本色,忠厚、朴实、坚韧、顽强、乐观、平和。

沈从文在这些小人物身上揭示的生命神性,是“一种泛神的生命灵气,从人的感官来说,它是火焰,是闪光。

”[4]p72
2、梦幻叙事
浪漫主义者所要描写的,“就是现实生活如何化为诗,化为艺术,化为席勒所谓的精力的自由‘游戏’,化为一种梦幻式的……生活。

”[5]p64浪漫主义者主张生活的诗化、梦幻化,沈从文同样也是一个叙梦者。

他宣称“有人用文字写人类行为的历史,我要写我自己的心和梦的历史。

”[6]p65沈从文小说的梦幻叙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直接写梦境和幻境;一是写回忆和想象中的生活,给人一种梦幻感。

沈从文认为,“小说是用文字很恰当记录下来的人事。

因此既然是人事,就容许了两个部分:一是社会现象,是说人与人之间的种种关系;一是梦的现象,便是说人的心或意识的单独种种活动。

必须把人事和梦两种成分相混合,用文字来好好装饰剪裁处理得极其恰当,才可望成为一个好小说,。

”[6]p114对沈从文这个浪漫主义者来说,单纯反映现实人生是永远不够的,只有将梦幻的成分羼和进去,小说才会有生命。

沈从文的小说中梦境可谓俯首皆拾。

如《边城》里,翠翠和爷爷在门外高崖上说故事,爷爷提到当年翠翠的父母如何以歌声获得彼此的爱情。

当晚翠翠噙着眼泪睡去,也在同时,傩送正站在对溪高崖上为翠翠唱歌,歌声越过小溪,传送到了进入梦乡的翠翠耳中,于是她“梦中灵魂为一种美妙歌声浮起来了,仿佛轻轻的各处飘着,上了白塔,下了菜园,到了船上,又复飞穿过悬崖半腰—去作什么呢?摘虎耳草……”在《灯》里,老兵在微醺的状态下,眼前展开了如梦幻景,他仿佛看到了主人和蓝衣女子结了婚,在酒杯中还看到他们所生的孩子,小娃还穿着威风的陆军制服,走路挺直,小小的皮靴套在白嫩的脚上,在他的前面走着。

尤其《三三》,整篇小说就是对三三母女俩梦幻的叙述。

三三母女住在山嘴折弯处的杨家碾坊里。

在这依山傍水处过着平静温馨的日子。

有一天一个白面少爷从城里来乡下养病,表现出了对三三的好感,从而引发了母女对城里生活的期待和幻想。

自从与白面少爷打过几次交道后,三三的梦中就出现了他,平时一提起他总会感到羞涩。

如果三三的期待和梦想还比较朦胧的话,那母亲做的梦就比较“放肆”了。

一系列的幻景在三三母亲的眼前晃动:“一顶凤冠,用珠子穿好的,搁到谁的头上?二十抬贺礼,金锁金鱼,这是谁?……床上撒满了花,同百果、莲子、枣子,这是谁?……那三三是不是城里人?……”沈从文常常在他笔下小人物的人生场景中,点缀一些梦境,卑微的人生因此充满了诗意和浪漫的情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