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的乡土世界

合集下载

论沈从文小说中的乡土情结—以《边城》为例

论沈从文小说中的乡土情结—以《边城》为例

摘要沈从文代表作小说《边城》以人性作为创作的起点和归宿,在乡土文学的创作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边城》,以“乡下人”视角,用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特点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原始自然的湘西人民的生活图景,以摆渡少女翠翠的爱情故事为主线,邻里和睦友爱的生活琐事为次线,从风景美、风俗美、人性美三个方面展现了湘西地区的生活形态,寄托了沈从文内心蕴含的乡土情结。

“边城”意象是沈从文文学世界的缩影,具有地理、文化等多层意蕴。

它是一个充满神性和诗意的世界,作者用充满诗意的语言文字描绘了湘西独特的风土人情,呈现出神韵与诗意的结合,完成了传说与幻想、历史与现实相互融合的“边城”诗意建构。

这一诗意构建的来源是沈从文浪漫抒情的叙事传统,他在继承文学先辈们提供的浪漫主义乡土叙事传统的基础上,发展并逐渐产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叙事传统。

他倡导自然的人性观,追求舒缓的田园牧歌情调以及具有诗意的审美意境,构建了一个引人神往的湘西乡土世界。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乡土情结;人性美引言乡土文学是指通过人类觉醒的文化意识和哲学视野审视特定的乡土历史文化,表达人类普遍的乡土情怀的民族文学形式[1](P16-17)。

这种文学形式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的出现溯源于鲁迅的《故乡》,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乡土文学叙事传统:其中一种是以鲁迅等人为代表的现实主义乡村叙事传统,另外一种是以沈从文等人为代表的浪漫主义乡村叙事传统。

沈从文的浪漫主义乡土叙事模式趋于成熟,取得了十分突出的成就。

他在乡土小说的创作中成功地向世界展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生活安乐的湘西“边城”。

这里不仅是沈从文在现实生活中的故乡,也是沈从文对乡土文学作品进行书写的理想故乡,是所有乡土作家在文学创作中期待的理想境界,蕴含着丰富的乡土文化审美理想。

在沈从文构建的乡土世界中,其中《边城》是最具代表性的,也是成就最高的乡土文学作品:它用简单的文字以及平实的语言再次向读者展现了在茶峒小镇中悠闲生活的村民,以及关于船女翠翠的亲情与爱情。

沈从文乡土情结探源

沈从文乡土情结探源


断。
有一条沅江贯穿其境。地貌奇特 , 幽谷洞 穴, 峰峦叠嶂, 河流崖岩 , 山
光 水 色 , 美宜 人 。 从 文 生 长 于 此 地 , 优 沈 自然 形成 了独 特 的 文 化 心理 和 性 格 , 的许 多 作 品是 都 有 关 于水 的故 事 , 以说 是 从一 条 绵延 千 他 可 里 的沅 水 及 各 个支 流所 激 发 的抒 情幻 想 。他 在 《 文 自传》 写 道 : 从 里
荣格 体系 的理论都公认情结非常重要。情 结是探 索心理 的一种方
法 , 是 重要 的理 论 工 具 。弗洛 伊 德 认 为 :情 结 是 一 种 受 意 识 压抑 也 “ 而持 续 在 无 意 识 中活 动 的, 以本 能 冲 动 为 核心 的欲 望 。 ’ 作 为 长期 沉 淀 的 思想 情 像 , 土情 结对 沈 从 文创 作 有 着 重 要 的 乡 意义和 影 响 , 也是 其 乡土 作 品 区别 于其 他 作家 作 品 的美学 特 征之 一 。 沈 从 文 乡 土情 结 的成 因 概 括起 来有 以下 三 个 方 面 , 们 彼 此 联 系 , 它
现象是诸 多文学现象中的一种 , 它对于乡土作家文学观念的形成 ,
创 作 方法 的选 择 , 术 境 界 的追 求 , 艺 都起 到 决定 性 的作 用 。 ” 作为 心 理 学 术语 , 结 (o p e ) 的 是 一种 重 要 的 无 意 识 组 情 cm lx 指 合 , 是 一种 藏 在 一 个 人 神秘 心 理 状 态 中 的 强 烈而 无 意 识 冲 动 。 或 每 种心 理 学 理论 对 于 情 结 的详 细 定 义 不 同 , 论 是 弗 洛伊 德 体 系 还 是 不
逸而又坚韧的美学特征 。

评价沈从文的湘西和都市两副笔墨的文化内涵及其得失

评价沈从文的湘西和都市两副笔墨的文化内涵及其得失

评价沈从文的湘西和都市两副笔墨的文化内涵及其得失沈先生在《边城》的题记里说到:"我动手写他们时,为了使其更具有人性,更近人情,自然便老老实实的写下去。

但因此一来,这作品或者便不免成为一种无益之业了。

"显然他已经意识到自己的写作处在当时文艺创作的边缘。

在现代文学史上无疑沈先生是一个边缘作家,他的创作与中国"五四"以来的主流文学大相异趣。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看不到明显的激烈的社会政治斗争,看不到人民抗争的愤激,这并不是说他没有写这些,而是他很高明的让这些东西潜存在广阔的人性描写之下了。

可以肯定的是沈先生不是在某种意识形态的指导下进行创作的,他要写的是"更具人性,更近人情",他做的就是文学应该做的事,而且我认为只有人性充溢的作品才最具有最深广的接受效果,才会有丰富多采的接受效果史沈先生用一支从容的笔为我们描绘了绚丽的湘西风情,在现代文学史上是很鲜明的,是一片净土。

何立伟说:"他(沈从文)用一支洞箫吹奏了这样一个微雨的夜",(何立伟《洞箫的悲悯与美》)这是何立伟对沈从文《柏子》的评价。

不仅如此,我认为他对所有湘西风情的描绘都是"悲悯的洞箫吹奏了一个个微雨的夜。

"在《边城》中,在这个微雨的夜里,洞箫吹出了情窦初开的翠翠,朴实而有点狡猾的老船夫,忠厚热情的船总顺顺,古道热肠的杨马兵,船总的两个儿子,他们是湘西众多人物中的一群,他们又是众多湘西人物的影子,。

清新的湘西民俗是他们活动的背景音乐,但这音乐不常变,而他们人世的东西却在随着白河的流水在流,随着沈先生的笔调在跌宕起伏。

《边城》的开篇,沈先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绚丽的湘西的画面,它很让人心动。

在他缓缓的笔下渐渐的流了出来,却很平淡,但那些是他生活了多年的土地,在他笔下孕育了激烈的情感,而这情感却始终笼罩在他特有的诗意的柔情下面。

终于在接着的故事的叙述中奔泄了出来,他可能感觉不到,因为他的笔调笼罩了他对那些人和事的同情。

论沈从文文学中的乡土世界

论沈从文文学中的乡土世界
鲜 明地 显 示 出来 , 在 构 筑 了文 学 世 界 中 的湘 西 世 界 的 同时 , 他 也 构 筑 了他 的 文学 理 想 。美 国学 者 金 介 甫 曾指 出 :民 国 时代 “ 的湘 西 本 来 就 富 于 乡 土情 感 。 它 的 充满 异域 情 调 最适 于产 生 浪 漫 的神 话 。沈 从 文 的 乡 土作 品不 但 成 为湘 西 生 活 的文 学 记 录, 也填 补 了更 广 泛 的 中 国 乡土 文 学 和 神 话 创作 的空 白 。 ” ①
被誉 为 “ 情诗人 ”“ 抒 、 乡土作 家” “ 、水墨画家 ” “ 、 文体 专 家” “ 、文字魔术师 ” 的沈从文 , 2 在 0世纪 中国文学史上 占有举
显得真实 。 人性 , “ 是沈从文从传统中吸取 的最有活力 , 也是最 为他叙说 自己的总题 目, 表现在他 的小 说世 界里 , 不知是形象
湘西的现实 , 从湘西民情 民心的粗俗到他们人性 的淳朴优 美 ,
从 牧 歌 式 的情 味 到 写 实 似 的笔 调 ,从 女 性 的 恬 静 温 柔 到 男 性 的蛮 勇 诚实 等 — — 沈 从 文 的见 闻和 梦 幻 、 乐 和 眼 泪 , 一 股 欢 都
乡村和城 市不仅是在地域上 、 社会形态上存在着差异 , 而 且主要是 文化 意义上的差异 。 现代文明与 自然天性 的冲突 , 文
在湘西世界 中, 自然 风光 秀丽 、 民风 纯 朴 , 们 不讲 等级 , 人
起 , 着 又香 又甜 的腊 八 粥 ; 月 里 , 们 便 围着 炭 盆 , 板 熬 正 人 煨
栗 、 糍 粑 、 白绵 蒸 肉 ; 夜 里 , 个 山村 小 姑 娘 在 深 山 里 , 烤 吃 月 一
不谈功利 , 与人之 间真诚相待 , 人 相互友爱 。 外公对孙女的爱 、 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 、天保兄弟对翠翠真挚的爱 以及兄弟间 诚挚 的手足之爱 ,这些都代表着未受污染的农 业文明的传统

沈从文文学中的两个世界

沈从文文学中的两个世界

沈从文文学中的两个世界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家,也是众多文学家中的佼佼者。

他的文学作品流传至今,不仅在文学界备受推崇,也在社会生活中被广泛传播。

沈从文的文学作品有一些突出的特点,其中最明显的特点就是他在文学中表现出了两个世界的巨大反差。

在他的文学作品中,一个是乡土世界,一个是都市世界。

第一个世界:乡土世界沈从文的文学作品中,乡土世界是他最熟悉和最喜欢描写的。

他的乡土世界不仅是柔美而恬静的乡村风光,还有那些普通人民、小人物的生活和命运。

他塑造的乡土世界是一个真实的世界,是充满着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和人生命运的世界。

在他的小说作品《边城》中,他描述的就是一个充满了尘土和苦难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贫穷的农民和小商贩们依靠自己的双手劳动谋生,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努力求生存。

沈从文把这些小人物的故事写得淋漓尽致,他用丰富的语言叙述着这些小人物的生活和命运,赋予了他们真实的人性和生命活力。

他的描写带有浓厚的感性色彩,让读者在阅读中深刻感受到了那份悲欢离合、生死存亡的情感。

第二个世界:都市世界与乡土世界不同,沈从文的文学作品中还有一个都市世界。

这个都市世界是纷繁复杂的,是热闹喧嚣的,充满着买卖和生意。

在沈从文笔下的都市世界中,人物形象的变化很多,但都是以生活在繁华都市中的人为背景的。

在他的小说作品《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中,他描写了一个浓郁的都市气息场景。

在这个场景里,热闹的购物中心、高级的酒吧、花园餐厅和五星级的宾馆都层出不穷,城市中的人们在这里忙碌而热情地生活着。

尽管都市世界中也充满了各种人生命运和感情的波折,但与乡土世界相比,这个世界不同的是,这里的人们会更注重外在的、表面的奢华和享乐,更关注名利权位。

两个世界之间的联系沈从文的文学作品中,虽然乡土世界和都市世界是有一定的差异,但他却很巧妙地将它们联系了起来。

不管生活在哪个世界中,人的心灵都是一样的。

在那个贫穷和苦难的乡村生活中,那些小人物仍然保持着对生活有着热爱和追求的心态,他们依靠自己的力量,不断地挑战着生命的极限。

沈从文《边城》中的乡土情结

沈从文《边城》中的乡土情结

沈从文《边城》中的乡土情结作者:冉继辉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08年第07期沈从文《边城》的文学世界是特异的“湘西世界”,湘西是中国的边地,因此相对比较完整地保留了乡土中国的文化。

在这个世界中,乡情风俗、人事命运、下层人物形象往往和谐地融为一体,“湘西”所代表的是一种健康完善的人性,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从文自传》)。

沈从文的乡土小说不是产生在乡土、本土,而是产生在都市。

是湘西的乡土文化和城市文化(特别是北京文化)的相遇和相撞,这才产生了乡土文学。

所以有人说,沈从文的小说,尤其是《边城》这部小说是一个关于湘西苗族“民族寓言”的经典文本。

这是不无道理的,如果我们用人物象征和心理分析的方法,来透视《边城》所隐喻着的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就会看出,沈从文在当时有着极大的隐忧和深刻的思考。

而他的这种焦虑,是由于当时的湘西苗族文化与汉族文化以及西方文化之间发生了激烈的碰撞而产生的矛盾与冲突所引起的。

因此,从这个层面上说来,其也可以称得上是一部“民族寓言”的经典文本。

翠翠是沈从文心目中的湘西苗族文化女神,是沈从文以其独特的笔致刻画出来的具有湘西苗族特质的人物形象。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在水边玩耍了。

”这个形象可以说是“优美、健康、自然”。

不过这形象也蕴含着深深的隐痛。

“黄麂一样……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隐喻苗族先人在汉族的压力下,从中原地区向洞庭湖地区迁徙,并溯沅水退入湘西的深山里,深山是他们最后的庇护所和自由天地。

翠翠的形象凝聚了沈从文对民族文化的热爱,铭刻着沈从文对湘西苗族文化的无尽伤逝和眷恋。

翠翠的父亲是个绿营屯戍的军人,严格地说,其是相对于苗族文化而言的。

所以说,翠翠本身是汉文化(父亲文化)和苗文化(母亲文化)融合的产物。

从翠翠父母的爱情悲剧里,我们可以看到汉文化与苗族文化的不平等关系。

这在小说中就可以清晰地看出,如作为小说主人公之一的老船夫,这个阅尽人事,饱经风霜的老人在小说中却连个名字都没有,只是以“爷爷”、“老船夫”、“老家伙”来代替。

从沈从文的田园牧歌世界看乡土文学创作——《边城》赏析

从沈从文的田园牧歌世界看乡土文学创作——《边城》赏析

从沈从文的田园牧歌世界看乡土文学创作——《边城》赏析沈从文是著名的乡土作家,他的作品《边城》是一部典型的乡土小说。

《边城》以描写农村生活为主,讲述了在乡村背景下的人物故事。

作品以自然景观为背景,描写了乡村的生活现状、乡村人民的习俗、乡村社会的变迁等,并以此来反映乡土社会的现实。

在《边城》中,沈从文运用了许多乡土文学创作的特点,如农村自然景色的描写、乡村生活的描写、乡村人民的习俗和风情的描写等。

通过这些元素,沈从文使《边城》成为一部具有浓厚乡土风情的作品。

《边城》沈从文的故土情怀

《边城》沈从文的故土情怀

《边城》沈从文的故土情怀沈从文是中国现代作家中的瑰宝,他的作品中弥漫着浓郁的故土情怀。

而其中一部备受瞩目的小说《边城》更是成为了无数读者心中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通过对《边城》的分析,探讨沈从文如何通过描写故土情怀来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边城》这部小说以小说家回忆自己的童年时光为线索,将故事背景设定在陕北的农村边城地区。

通过描述这个被岁月封存的乡村小镇,沈从文展现了他浓厚的乡愁之情。

首先,在小说中沈从文以细腻入微的笔触描绘了当地的风土人情。

小说中刻画的人物形象和描写的景物都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那个特殊的时空里。

比如小说中通过对童年时光的追溯,描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衣食住行等等。

这些细节,使得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那种别样的亲切与熟悉。

其次,小说中沈从文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绘,展现了他对土地的眷恋之情。

陕北边城地区多山且贫瘠,沈从文用他精湛的文字把这片土地描绘得栩栩如生。

他用细腻入微的笔触,描绘了陕北边城的特有景色,包括黄土高坡、苍茫山岳、折柳河等等。

读者通过这些描述可以感受到沈从文对土地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与此同时,小说中沈从文对故土的描绘也体现了他对传统生活方式的无限怀念。

静谧宁静的乡村社会和淳朴善良的人民形象成为小说中的主题之一。

通过小说中对老百姓日常生活的描绘,传递出了封建社会的延续、传统文化的传承等等。

这些都体现了沈从文对故土的无尽情感。

最后,小说中的情感世界也在无形中唤起了读者对沈从文所在故乡的向往。

小说中沈从文用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童年时光的美好与单纯,使读者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情感共鸣。

那份对故土的眷恋,对家乡的思念,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也油然而生出对自己故乡的思念之情。

通过对《边城》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感受得到沈从文对故土情怀的真挚与深沉。

他用细腻入微的笔触描绘出陕北乡村的独特韵味,将读者带入一个仿佛置身其中的世界。

通过对自然环境、乡村生活、传统文化等方面的描绘,沈从文传递出了对故土的无限眷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沈从文的乡土世界内容摘要: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是一个大而美的乡土世界,是一条绵延千里的沅水流域,拥有著与现代都市文明所不同的魅力,它的辽阔、那深幽的气息。

湘西世界里的山水、长河、人物风情都在他挥动的笔下清晰迷人。

人物丰富多样,个性鲜明,具有人性美人情美,女性形象更是美好纯洁。

关键词:乡土世界人性人情美田园牧歌情调对于沈从文的了解,首先想到的便是他是一个乡土文学作家的代表。

他的作品总是氤氲着一种与世隔绝的情调,充满着浓浓的乡土气息。

像长长的诗篇,吸引着人们淳朴的灵魂。

与现代都市小说相比,他的作品中充满着被人们所遗忘的社会关怀,对国家、社会、政治的人文关怀。

同时也启示了人们生活的艰辛,给人们提供了维持生命意义的重要动力,因为付出和感动的存在而让生命更美丽,更多采多姿。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是一个大而美的乡土世界,是一条绵延千里的沅水流域。

它虽然描述的只是一个地势构造复杂,丘陵绵延,山峦起伏,山洞众多,河流湍急,悬崖峭壁的山区。

但这个山区却是一幅山青水秀的画卷,既不同于“威塞克斯”的草地荒原,也不同于“约克纳帕塌法”平旷的土地,但却是一个遗世独立、生活太平充满满神秘色彩的乐土。

这里的山水、人情都是那么的独具一格。

沈从文先生笔下的乡土世界,拥有著与现代都市文明所不同的魅力,它的辽阔、那深幽的气息,像对著山谷唱歌般,稚荡在空气中随著微风飘出云河,缓缓蔓延至天际,这种可以包容一切的舒畅,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澎湃气势如此壮观,为人带来感动和莫名的满足。

它能巧妙的启发人们思考一些社会问题,它在情感方面的描写虽然是淡淡的,但却意外使人们的感情产生强烈的共鸣,那是一种因怀念平凡而产生的情绪,深深感动著它平凡之中的不平凡,就像站在一望无际的沙漠上等待即将没入沙中的夕阳,静静的,悄悄的,感受它的永恒。

沈从文的思想是跳跃着的,湘西世界里的山水、长河、人物风情都在他挥动的笔下清晰迷人。

“长河”在他的笔下成为迷人的圣境,仿佛一幅画,亦如一首诗。

在《湘行散记》和《桃源与沄州》中的桃源,沅州都是长河迷人的景象。

长河的愁人,让人产生无言的哀戚和忧郁。

《从文自传·女难》中都说“船在暗褐色的尾梢上,常常晾得有朱红裤褂,背景是黄色或浅碧色一派清波,一切都那么和谐,那么愁人”。

长河作为历史的象征,给人知识,给人智慧。

在《湘行散记》中也说到“我看到日夜不断千古长流的河水里石头和沙子,以及水面腐烂的草木,破碎的船板,使我触着了一个使人感觉惆怅的名词。

我想起‘历史’;这条河流,告给了我若干年来若干人类的哀乐!”长河既是现实中的景象,又是观念中的景象,它的面貌是多种多样的,是一种圣境,一首诗,一部历史,一种人生,时而充满生机,时而隐隐笼罩着抑郁,伤感的情调,具有一种变又不变的特性,显示出一种超人生命。

连丹纳都在他的《艺术哲学》中说到“对于一个简单而又健全的心灵,一条河,就是一种神力,人看了觉得它是一个永恒的、永远在活动的心灵,有时候保育万物,有时毁灭万物,有无数的形状,无数面貌,滔无尽而有规律的流水,使人体会到一种平静的雄伟的庄严的超人的生命。

”长河柔顺的地伴着人生长,又不动声色地吞噬着人的生命,在漠然中注视着人类的死亡。

沈从文笔下的长河是那么亲切与美丽。

沈从乡土世界里的人物丰富多样,个性鲜明,具有人性美人情美,女性形象更是美好纯洁。

亦如《边城》里的翠翠,《长河》里的夭夭,她们都是涉世未深的单纯少女,这些形象是那么的深入人心。

《边城》是很多人熟悉的小说,也是因为它,让很多人认识了沈从文,沈从文通过对湘西世界里真实的描绘,让人深深体会到了以湘西为代表的乡土世界中的人性人情美、风情和田园牧歌情调,更让人看到了体会到了小说中随处洋溢着的乡下人的质朴、勤奋、正直,还有他们的宽容,以及那种若即若离的飘飘感的爱情、乡下人的含蓄。

《边城》是一部短篇小说,故事叙述了一处被世界所遗忘的宝地上很平凡的生活、亲情、爱情及乡民之间互相关怀的情感,平凡到几乎快令人遗忘的生活。

这个乡土世界里寄托着作者对社会的省思,传达着作者的关怀。

小说以撑渡老人的外孙女翠翠与船总的儿子天保、傩送的爱情为线索的一个故事,通过对这几个年轻人之间的爱恨纠葛及对淳朴湘西世界民风民俗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内心的追求以及与这追求相呼应的一种田园牧歌情调。

这种情调和当时的动荡社会相对比,若然一块脱离尘世的“世外桃源”。

在这块世外桃源中生活的人们充满了原始的内在的爱。

这“爱”才使得湘西小城、酉水岸边茶峒里的“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小说《边城》通过抒写多种爱:青年男女之间的情爱、祖孙之间的亲爱、邻里之间的互爱来表现人性之美。

青年男女之间的情爱的以翠翠等为代表。

翠翠作为全书的灵魂所在,是一个迷人的形象,她身上深深体现着湘西世界的人性美。

她天真活泼,心地善良,是一个纯然的大自然儿女,内心单纯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在湘西的清风、丽日的哺育下,她拥有着一个壮健的躯体;在茶峒的青山、绿水的滋养下,她闪着一双碧玉般清澈透明的眸子;在碧溪岨的竹篁、白塔的熏陶下,她有一颗绝不世故的赤心;酉水、小船载满了她那少女般纯洁的悠悠岁月。

祖孙俩在这古老而又清澈的溪水边、小船上、白塔下相依为命。

不贪恋财物,不羡慕富贵,也不因为自身贫苦而自卑,勤劳质朴而不懒惰,甘愿守着清贫的生活,平静安宁的生活。

生活中处处乐于助人,意识里全无现代都市里人们的针锋斗角的思想。

他们那种无忧无虑与世无争的世外桃源的生活方式,是古今许多大思想家、哲学家想追求的境界。

这种平淡无奇的生活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一种安守乐道的意识,同时也体现了中国的传统美德——勤劳、善良、淡泊。

生活在这种祥和而又古朴的环境里,翠翠从爷爷那里继承了勤劳、质朴的品质,学会了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不抱怨不追求虚伪的名利,一切都是那么纯洁清朴。

随着年龄的增长,翠翠的性格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少了乖巧欢笑,多了沉思羞涩。

由少时争着坐渡船夫渡新娘子的花轿,学小羊、小牛叫,摘一把野花缚在头上,装扮新娘子到站在小山头听那迷人的鼓声,想那迷人的夜晚,到后来便有了青春期少女们同有的心事。

对于一直生活在这种与世隔绝的山水中的翠翠而言,一切感情的事都是那么简单而新奇,对于感情的概念少之甚少,对与新娘嫁人的事只认为是一种风俗,是从前一辈人传承下来的,所以当自己遇见了那突如其来的分不清、道不明的心绪时,年青、稚嫩的翠翠不知道是应该快乐,还是应该忧愁。

为此她便常常坐在山头上,站在渡船上沉静地慢慢地咀嚼着人生的酸涩苦甜,吞咽着自己为自己酿造的人生苦酒。

然而此时事情有了转机,翠翠路遇了刚刚在划船比赛中中了头奖的傩送,两颗年轻的心灵撞击在一起,这变改变了翠翠的生活,朦胧的爱意在翠翠心中萌发。

从此她感情上有了一种新的需要,但又不好意思说出来。

当别人“无意中提到什么时”,她会脸红,在内心深处却又在盼望着听到与之有关的内容,等到这种盼望日久天长在心中扎下根之后,她那少女的纯情便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来。

两年后端午节前夕她又见到了傩送,情不自禁地对爷爷说:“那个人很好。

”以至在看划船时无意间听到别人议论傩送婚事时,一向沉稳的翠翠心中也便乱作一团,甚至傩送和她说话也忘了应答。

后来,傩送在月下为翠翠唱歌,酣梦中的翠翠竟被傩送的情歌所吸引,灵魂也浮了起来。

不久,天保为爱离家出走落水而死,傩送寻兄归来过溪时,又得不到翠翠的一点暗示,便赌气远走他乡。

老船夫也溘然长逝。

翠翠忍受着亲人离去之痛、爱人负气出走之苦,仍决定留在渡船上翘首期盼心上人的归来。

翠翠与傩送这对深深爱着对方的年轻人既没有山盟海誓的豪言壮语,也没有离经叛道的骇世之举,有的只是原始乡村孕育下的超乎自然的朴素纯情,有的只是“遵从古礼”的淳厚人性,含蕴的东方的传统美德以及行为的高尚和灵魂的美。

在作者的笔下,翠翠是个天真无邪的山区女孩,她聪明、美丽、乖巧、纯朴、善良。

傩送是个童稚无欺的乡下小伙,他勇敢、英俊、豪爽、热情、勤劳。

在这人杰地灵的偏僻之地,两颗年青的心靠拢了,他们按照自己的标准同时选择了对方。

一切显得那么自然,而在这自然之中却显示了“人性”在这块尚不开化的山村的永久魅力。

作者通过这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反映了湘西世界里的人性美,那么纯洁,那么质朴,没有一丝的杂质。

在作品中,老船夫对女儿、对孙女的挚爱体现着湘西世界里的人性人情美。

小说通过老船夫这个典型人物的描述展现亲子之爱的人性和人情美。

老船夫是一个典型形象,他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杰出代表,是乡下小人物的典型代表。

他善良、勤劳、朴实、憨厚、忠于职守、克尽本分,虽然是乡下小人物,但却拥有高尚的品质,相对应大人物而言,他们的人格显得那么的高贵。

老船夫“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若干人,年纪虽大,但天不许他休息,他仿佛便不能够同这一分生活离开”。

他生活虽然清贫,但却从不贪心;乐善好施,却从不索取,“凡事求个心安理得”。

终生为别人服务,却不图别人的一丝报答。

对于自己的女儿和外孙女,他痛爱有加,把自己的整个身心都给了她们。

十七年前,当他的独生女背着自己与驻防的一名绿营兵恋爱,有了小孩子后,他“却不加上一个有分量的字眼儿,只作为并不听到过这事情一样,仍然把日子很平静地过下去”。

后来,士兵死于暴病,女儿为之殉情,他又毫不犹豫地负起了抚养外孙女的责任。

随着岁月的流逝,转眼间,外孙女已出落成了一个如她母亲一样美丽的少女。

从此,在老船夫的心里又多了一层心事:为翠翠找一个如意郎君。

为此他不辞辛苦,竭尽全力周旋于翠翠、天保、傩送、船总顺顺之间。

无意中为孙女的婚事设置了一些障碍,导致了一系列的误会,最终酿成了傩送与翠翠的爱情悲剧。

他带着万般的无奈和无限的愧疚悄悄地离开了人世。

祖孙情是那么的撼动人心,祖父与翠翠的细腻互动强烈散出的亲情,令人心生羡慕,祖父因为爱的太深所以处处寻找他以为对翠翠是最好的选择,却不幸弄巧成拙,点燃了悲剧结局的导火线。

但是对翠翠的人生而言,它绝对是个序曲,因为她走出了一条与母亲不一样的路,人生的路上不可能一直处於顺境的,就算在逆境,也要活的有特色,至少是很认真的在过生活。

老船夫慈祥、敦厚、善良、凡事但求心安理得的良好品德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化身,他已不仅仅是一个乡下小人物的典型,更代表着中国的普遍农民大众;他对女儿、外孙女无私的爱是我们炎黄子孙祖祖辈辈、生生息息得以繁衍的血缘纽带。

从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那原始而又古老纯朴的人性之美。

《边城》中的人性美在邻里之间的互爱中也能得以体现。

通过“邻里之爱”展示了这块净土上的人们是一群“未曾被近代文明污染了的善良的人”。

体现了作者拒绝“现代”,厌恶“文明”人生观价值观,并以此来寄托他重造民族品德的希望。

船总顺顺便是这一类的总代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