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走进文言文第8单元译文

合集下载

【初中课内阅读】人教版语文八级上册文言文翻译

【初中课内阅读】人教版语文八级上册文言文翻译

【初中课内阅读】人教版语文八级上册文言文翻译人教版语文八级上册文言文翻译班次姓名《桃花源记》翻译:东晋太元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鱼为生。

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紧靠人教版语文八级上册文言文翻译班次姓名《桃花源记》翻译:东晋太元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鱼为生。

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紧靠着两岸生长有几百步,其中没有其他树,花草鲜艳美丽,落花纷纷。

渔人对此感到很惊奇,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林子的尽头是溪流的源头,于是出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一个小洞口,隐隐约约好像有点亮。

渔人于是离开船,从洞口进去。

起初很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

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

这里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之声可以互相听到。

在那里人们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桃花源里的人见到渔人,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

渔人详细地回答了他的问题,有人便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

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着自己的妻子儿女及同乡人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桃花源里的人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村中的人都感叹惋惜。

其余的人又各自把渔人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酒食来款待他。

渔人逗留了几天以后,告辞离开了。

这里的人对渔人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渔人离开桃花源以后,找到了他的船,顺着从前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

到了郡城,拜见了太守,说了自己的这番经历。

太守立即派人跟随他前往,寻找以前做的标记,竟然迷了路,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志向高洁的隐士,听说了这件事,高兴地计划前往。

人教版八年级文言文原文注释及翻译

人教版八年级文言文原文注释及翻译

人教版八年级文言文原文注释及翻译文言文是语文学科一个重要的分支。

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人教版八年级文言文原文注释及翻译,一起来看看吧。

人教版八年级文言文原文注释及翻译《五柳先生传》陶渊明原文: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词句注释:1. 何许人:何处人。

也可解作哪里人。

许,处所。

2. 详:知道。

3. 姓字:姓名。

古代男子二十而冠,冠后另立别名称字。

4. 因以为号焉:就以此为号。

以为,以之为。

焉,语气助词。

5. 不求甚解:这里指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探究。

6. 会意:指对书中的有所体会。

会:体会、领会。

7. 欣然:高兴的样子。

8. 嗜:喜好。

9. 亲旧:亲戚朋友。

旧,这里指旧交,旧友。

10. 如此:像这样,指上文所说的“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11. 或:有时。

12. 造饮辄尽:去喝酒就喝个尽兴。

造,往,到。

辄(zhé),就。

13. 期在必醉:希望一定喝醉。

期,期望。

14. 既:已经。

15. 曾不吝情去留:五柳先生态度率真,来了就喝酒,喝完就走。

曾(zēng)不,竟不。

吝情,舍不得。

去留,意思是离开。

16. 环堵萧然: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

环堵(dǔ):周围都是土墙,形容居室简陋。

堵,墙壁。

萧然,空寂的样子。

17. 短褐穿结:粗布短衣上打了个补丁。

短褐,粗布短衣,穿结,指衣服破烂。

穿,破。

结,缝补。

18. 箪瓢屡空:形容贫困,难以吃饱。

箪(dān),盛饭的圆形竹器。

瓢(piáo),饮水用具。

《走进文言文》(8)全解

《走进文言文》(8)全解

《走进文言文》8【第一单元】1.刘裕诫子孙高祖既贵(指刘裕做了南朝宋代的皇帝),命藏微时耕具以示子孙。

帝(指刘裕的儿子刘义隆)至故宫,见之,有惭色。

近侍或进曰:“舜躬耕历山(古地名,今山东境内),禹亲事水土。

陛下不睹遗物,安知先帝之至高、稼穑之艰难乎?”[译文]高祖已经是至尊至贵(即:刘裕做了南朝宋代的皇帝)了,吩咐收藏地位低微时所用的农具用来给子孙观看。

(他的儿子)文帝到旧时的宫殿去,看到(他父亲早年用过)那些耕具,有惭愧的神情。

(他)身边侍臣中有人进言说:“大舜亲自在历山耕种,大禹亲自治理水土。

陛下不看到这些遗物,怎能知道已去世的皇帝(刘裕)极高的品格,(以及)耕种收获的艰难呢?2.田父遗产昔有一田父[fǔ] ( 种田的男子),自幼孤寒,而立之年乃始有家室。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躬养子女,赈(zhân,救济)穷济贫。

年八旬而卧床不起,弥留之际(临死之时)呼儿孙于床前,曰:“吾行将就木,无有金银遗(留)尔,惟有二物可为纪念。

”遂指木椟,命长儿启之。

众人但见一锄一布衣而已,皆愕然。

田父曰:“锄者,冀尔等(你们)一生勤劳;布衣者,愿若终身俭朴。

”言讫[qì]而亡。

儿遂永志其志。

译文:过去有一个耕田的男子,从小失去了父亲,家境贫寒,三十岁才有妻子。

(他)太阳升起就起身劳动,太阳下山才休息,亲自抚养子女,救济帮助贫穷的人。

八十岁时病卧床上,不能起来,临死的时候叫儿孙到床前,说:“我不久就要走进棺材(即:我不久就要死了),没有金银留给你们,只有两样物品可作为纪念。

”于是指着木柜箱子,叫大儿子打开它。

大家只看到一把锄头和一件布的衣服罢了,都惊讶了。

耕田男子教育(他们)说:“锄头(留给你们),希望你们一生勤劳;布衣(留给你们)希望你们能终身俭朴。

” 话讲完后就死了。

儿子们于是永远记住父亲的意愿。

3. 包拯家训包孝肃公(包拯,他的谥号为孝肃)家训[教]云:“后世子孙仕宦(huàn)[做官],有犯脏滥[贪污财物。

文言文初二翻译及注释

文言文初二翻译及注释

【原文】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翻译】
慈爱的母亲手里拿着针线,为游子缝制身上的衣服。

在临行前,母亲密密地缝补,担心游子迟迟不能归来。

谁说小小的草的心,能报答得了春天的温暖阳光?
【注释】
1. 慈母手中线:慈爱的母亲手中拿着针线,指母亲在为儿子缝制衣物。

2. 游子身上衣:游子,指离家在外的人,这里指诗人自己。

身上衣,指穿在身上的衣服。

3. 临行密密缝:临行,指即将离开。

密密缝,指母亲在缝补衣物时非常用心。

4. 意恐迟迟归:意,心意;恐,担心。

母亲担心儿子在外漂泊,迟迟不能归来。

5. 谁言寸草心:谁言,谁说;寸草心,指小草的心。

这里比喻儿子对母亲的爱。

6. 报得三春晖:报得,能够报答;三春晖,指春天的阳光。

这里比喻儿子希望自己的孝心能够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

这首诗通过描述母亲为游子缝衣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诗中“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两句,描绘了母亲对儿子的深情厚意;“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两句,则表达了母亲对儿子早日归来的期盼和担忧;“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两句,以小草比喻儿子,表达了对母亲养育之恩的无限感激。

整首诗语言朴实无华,情感真挚动人,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同时,这首诗也揭示了亲情、孝道等主题,具有较高的教育意义。

走进文言文第八,九,十单元译文

走进文言文第八,九,十单元译文

黄衣裳济友泰州太守田雪龛为官清廉,黄仙裳与他交往的时候,一点也不牟取私人利益。

后来田雪龛被免官,没有钱回不了家。

黄仙裳正要回家,口袋中只有二十两银子。

于是先到了田雪龛的住所,分出一半(银子)送给(田雪龛)。

后来黄仙裳对别人说:“那天我如果先回到自己家里,由于我家里急需要钱,就不能把钱分给田雪龛了。

”刘氏善举刘某某是某一个乡里的寡妇,生养有一个孩子。

她白天在田间耕作,晚上点着烛火在织机上纺织,一年到头都是这样。

邻居中有穷困的,她总是能够拿一升一斗的粮食周济他们。

偶尔有没有穿的,她就拿自己的衣服送给他们,乡里的人都说她太好了。

然而她的儿子不理解,心里很有怨言。

母亲就告戒他,说:“对别人做好事,是人的本分,哪一个人没有急窘的事情遭遇呢?”母亲死后三年,刘家遭遇大火,房屋衣物都被烧毁,乡邻们都主动地给予他们衣物,并且为他们砍树建造房屋,这都是念刘寡妇的情呀。

到这时刘寡妇的儿子才明白善举的作用。

李氏之友黄生,是李氏小时候的朋友。

(分别)十年后,二人在路途中相遇。

李氏把他邀请到家,杀鸡做饭。

晚上10点左右,黄生的肚子就很疼,疼得流下豆子般大小的汗滴。

李氏夫妇非常惊恐,打算找医生(赶快)来看看。

黄生坚持不让他们去(找医生),说是老毛病又犯了,没有关系。

李氏不听从,坚持去请医生。

当时正在下暴雨,漫天乌黑,山道崎岖,路滑难走。

过了大半夜,带着医生回来了。

医生给(黄生)做针灸,一会(病)就好了。

黄生(对李氏)说:“你为我吃苦了!我拿什么报答你?”李氏夫妇说:“你是我朋友,应当很仔细耐心的对待你,你为什么要说(报答的)这些话呢?”第二天天晴了,黄生就告辞离去了。

田真兄弟京城地区,田真与弟弟田庆、田广三人分家,别的财产都已分妥,剩下堂前的一株紫荆树不好处理。

夜晚,兄弟三人商量将荆树截为三段,每人分一段。

第二天,田真去截树时,发现树已经枯死,好像是被火烧过一样,十分震惊,就对两个弟弟说:“这树本是一条根,听说要把它截成三段就枯死了,人却不如树木,反而要分家。

八年级语文文言课文翻译汇总(全册)

八年级语文文言课文翻译汇总(全册)

八年级语文文言课文翻译汇总(全册)上册初二语文上册文言诗文翻译:《送友人》初二语文上册文言诗文翻译:《黄鹤楼》初二语文上册文言诗文翻译:《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初二语文上册文言课文翻译:《早寒江上有怀》初二语文上册文言课文翻译《野望》初二语文上册文言课文翻译:《长歌行》初二语文上册文言课文翻译:《游山西村》初二语文上册文言课文翻译:《渡荆门送别》初二语文上册文言诗文翻译:《归园田居》初二语文上册文言课文翻译:《石壕吏》初二语文上册文言诗文翻译:《春望》初二语文上册文言课文翻译:《望岳》初二语文上册文言课文翻译:《大道之行也》初二语文上册文言课文翻译:《核舟记》初二语文上册文言课文翻译:《爱莲说》初二语文文言课文翻译:《陋室铭》初二语文上册文言课文翻译:《记承天寺夜游》初二语文上册文言课文翻译:《三峡》初二语文上册文言诗文翻译:《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初二语文上册文言课文翻译:《浣溪沙》初二语文上册文言课文翻译:《鲁山山行》初二语文上册文言课文翻译:《秋词》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翻译(可下载)初二语文上册文言课文翻译:《塞翁失马》初二语文上册文言课文翻译:《唐雎不辱使命》下册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翻译:《山坡羊·潼关怀古》八年级下册语文诗词翻译:《水调歌头》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课文翻译:《满井游记》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课文翻译:《醉翁亭记》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课文翻译:《岳阳楼记》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课文翻译:《小石潭记》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课文翻译:《送东阳马生序》初二下册语文古诗文翻译:《相见欢》初二下册语文古诗文翻译:《相见时难别亦难》初二下册语文古诗文翻译:《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初二下册语文古诗文翻译:《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初二下册语文古诗文翻译:《送元二使安西》初二下册语文古诗文翻译:《登幽州台歌》初二下册语文古诗文翻译:《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初二下册语文古诗文翻译:《赠从弟》初二下册语文古诗文翻译:《己亥杂诗》初二下册语文古诗文翻译:《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初二下册语文文言课文翻译:《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初二语文古诗文翻译:《行路难》初二语文下册文言诗文翻译:《饮酒》初二下册语文文言课文翻译:《西湖游记二则》初二下册语文文言课文翻译:《送董邵南游河北序》初二语文文言课文翻译:《周处》初二语文古诗文翻译:《使至塞上》初二语文文言文课文翻译:《滥竽充数》初二语文文言文课文翻译:《买椟还珠》初二语文文言课文翻译:《画蛇添足》初二语文文言课文翻译:《观潮》初二语文古诗文翻译:《过零丁洋》初二语文古诗文翻译:《赤壁》初二语文文言课文翻译:《马说》初二语文文言课文翻译:《五柳先生传》初二语文文言课文翻译《与朱元思书》初二语文文言课文翻译:《桃花源记》相关资料初中语文文言课文翻译:《赵普》初中课外文言文翻译:《郑燮传》初中语文《强项令》原文及译文初中语文古诗文翻译:《终南山》初中语文古诗文翻译:《秋登万山寄张五》初中语文文言课文翻译:《黄生借书说》初中语文文言课文翻译:《捕蛇者说》2019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古诗文复习:八年级上册初中语文复习修改病句练习题初中语文文言文成语精选初中语文古诗文翻译:《君子于役》初中语文古诗文翻译:《蒹葭》初中语文古诗文翻译:《关雎》初中语文文言课文翻译:《日喻》初中语文文言课文翻译:《养鱼记》初中语文文言课文翻译:《曹刿论战》初中语文《龚遂治渤海郡》译文初中语文古文翻译:《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初中语文文言课文翻译:《李将军列传》初中语文古诗文翻译:《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初中语文古诗文翻译:《汉江临泛》初中语文文言课文翻译:《少年中国说》初中语文文言课文翻译及赏析:《鱼我所欲也》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翻译(可下载)初二语文文言文要句翻译精选。

《走进文言文》(八年级)1-7单元的翻译

《走进文言文》(八年级)1-7单元的翻译

《走进文言文‎》(八年级)【第一单元】1.刘裕诫子孙‎高祖既贵(指刘裕做了‎南朝宋代的‎皇帝),命藏微时耕‎具以示子孙‎。

帝(指刘裕的儿‎子刘义隆)至故宫,见之,有惭色。

近侍或进曰‎:“舜躬耕历山‎(古地名,今山东境内‎),禹亲事水土‎。

陛下不睹遗‎物,安知先帝之‎至高、稼穑之艰难‎乎?”[译文]高祖已经是‎至尊至贵(即:刘裕做了南‎朝宋代的皇‎帝)了,吩咐收藏地‎位低微时所‎用的农具用‎来给子孙观‎看。

(他的儿子)文帝到旧时‎的宫殿去,看到(他父亲早年‎用过)那些耕具,有惭愧的神‎情。

(他)身边侍臣中‎有人进言说‎:“大舜亲自在‎历山耕种,大禹亲自治‎理水土。

陛下不看到‎这些遗物,怎能知道已‎去世的皇帝‎(刘裕)极高的品格‎,(以及)耕种收获的‎艰难呢?2.田父遗产昔有一田父‎[fǔ] ( 种田的男子‎),自幼孤寒,而立之年乃‎始有家室。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躬养子女,赈(zhân,救济)穷济贫。

年八旬而卧‎床不起,弥留之际(临死之时)呼儿孙于床‎前,曰:“吾行将就木‎,无有金银遗‎(留)尔,惟有二物可‎为纪念。

”遂指木椟,命长儿启之‎。

众人但见一‎锄一布衣而‎已,皆愕然。

田父曰:“锄者,冀尔等(你们)一生勤劳;布衣者,愿若终身俭‎朴。

”言讫[qì]而亡。

儿遂永志其‎志。

译文:过去有一个‎耕田的男子‎,从小失去了‎父亲,家境贫寒,三十岁才有‎妻子。

(他)太阳升起就‎起身劳动,太阳下山才‎休息,亲自抚养子‎女,救济帮助贫‎穷的人。

八十岁时病‎卧床上,不能起来,临死的时候‎叫儿孙到床‎前,说:“我不久就要‎走进棺材(即:我不久就要‎死了),没有金银留‎给你们,只有两样物‎品可作为纪‎念。

”于是指着木‎柜箱子,叫大儿子打‎开它。

大家只看到‎一把锄头和‎一件布的衣‎服罢了,都惊讶了。

耕田男子教‎育(他们)说:“锄头(留给你们),希望你们一‎生勤劳;布衣(留给你们)希望你们能‎终身俭朴。

八下文言文译文

八下文言文译文

意思:宋濂曾经与客人饮酒,皇帝暗中(秘密)派人去侦探察看。

第二天,皇帝问宋濂昨天饮酒没有?座中的来客是谁?饭菜是什么东西?宋濂全部拿事实回答。

皇帝笑着说:“确实如此,你没欺骗我。

”皇帝秘密地召见(宋濂)询问起大臣们的好坏,宋濂只举岀那些好的大臣说说。

皇帝问他原因,宋濂回答道:“好的大臣和我交朋友,所以我了解他们;那些不好的,(我不和他们交往,所以)不能了解他们。

”主事茹太素上奏章一万多字。

皇帝大怒,询问朝中的臣子。

有人指着茹太素的奏章说:“这里不敬,这里的批评不合法制。

”(皇帝)问宋濂,回答说:“他只是对陛下尽忠罢了,陛下正广开言路,怎么能够重责(他)呢?”不久皇帝看茹太素的奏章,有值得采纳的内容。

把朝臣都招来斥责,于是口呼宋濂的字说:“(如果)没有景濂,(我)几乎错误地怪罪进谏的人。

”三范仲淹治理邠州时,闲暇的时候带领部属登上城楼准备酒宴,还没有举起酒杯,看见几个穿着丧服的人正在筹办装殓之物。

他急忙派人去询问,原来是寄居在外的读书人死在了邠州,将要埋葬在邻近的郊外,下葬时入殓的衣服和物品都还没有备齐。

范仲淹露出失意的样子,立即撤掉了酒席,给予了他们重金救济,让他们能完成装殓这件事。

在座的客人因此而感叹甚至有感动得流下眼泪的人原文:上与群臣论止盗。

或请重法以禁之。

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

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四译文:皇上与群臣议论怎样禁止盗贼。

有人请求使用严厉的刑法来制止。

皇上微笑着说:"老百姓之所以去做盗贼,是由于赋税太多,劳役、兵役太重,官吏们又贪得无厌,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这是切身的问题,所以也就顾不得廉耻了。

我们应当去掉奢侈,节省开支,减轻徭役,少收赋税,选拔和任用廉洁的官吏,使老百姓穿的吃的都有富余,那么他们自然就不会去做盗贼了,何必要用严厉的刑法呢!从这以后,过了几年,天下太平,没有人把别人掉在路上的东西拾了据为己有,大门可以不关,商人和旅客可以露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单元】
邴原戒酒
邴原[邴(bǐnɡ),三国时魏国人]旧能饮酒,自行[此指出门游学]之后,八九年间,酒不向(对着)口。

单步负笈(jí,竹书箱),苦身持力[凭着刻苦支撑疲劳的身体],至陈留[古在名,在今河南境内]则师(以……为师)韩子助,颍川[颖(yǐng),古地名,今河南境内]则宗陈仲弓,汝南[古地名,今河南境内]则交范孟博,涿郡[(涿zhuō),古地名,今河北境内]则亲卢子干。

临别,师友以原[指邴原]不饮酒,会[汇集]米肉送原。

原曰:“本能饮酒,但以荒思废业,故断之耳。

今当远别,因见贶饯[贶(kuànɡ本义:赐,赏赐) 因给我设宴送别;见,我],可一饮宴。

”于是共坐饮酒,终日不醉。

(节选自《三国志•邴原传》)【译文】邴原早先能喝酒,出门求学以后,八九年中,酒不沾口。

背着书箱徒步赶路,凭着刻苦支撑疲劳的身体。

到陈留拜韩子助为师,到颖川是陈仲弓的弟子,到汝南跟范孟博交往,到涿郡与卢子干亲近。

临分别时,老师朋友认为邴原不会喝酒,汇集米与肉送给他。

邴原说“本来是能喝酒的,只是因为考虑饮酒要荒废学业,所以戒掉了。

如今要远行离别,因为(你们)给我设宴道别,可以在宴席上喝一次酒。

”于是坐在一起饮酒,(竟然喝了)一整天也不醉。

1邴原泣学
邴原少孤(小时候失去了父亲),数岁时过书舍而泣。

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凡得(能够)学者,有亲(父亲)也。

一则羡其[指代书舍里的学生]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

”师恻然(同情的样子)曰:“苟欲学,不须资也。


【译文】邴原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几岁时,经过书塾(忍不住)哭了。

(书塾的)老师问:“小孩子为什么哭泣?”邴原说:“凡是能够上学的人,是有父亲(的孩子)。

(我)一来羡慕他们没有丧父,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

内心伤感,因此而哭了。

”老师同情地说:“你如果想上学,就不需要学费。


2崔景偁拜师
余[指本文作者张惠言;他是清代文学家]始识景偁(chēng)于京师,与为友,景偁以兄事余。

既(已经)数岁,已而(不久)北面承贽(zhì)[拜师。

北面,面朝北,即向朝南坐的老师下拜],请为弟子(学生)。

余愧谢,不获。

且曰:“偁之从(跟随)先生,非发策决科[科举考试中获得功名]之谓也。

先生不为世俗之文,又不为世俗之人,某则愿庶几[有希望]焉。


【译文】我在京城初次结识景偁,和他结为朋友,崔景偁用对待兄长的态度照顾我。

几年后,不久景偁(前来)拜我为师,请求成为(我的)弟子.我惭愧地拒绝,但对方(景偁)不同意,并说:“景偁要跟随先生,不是为了科举考试中获得功名.先生您不写世俗的文章,也不做世俗的人,我的愿望有希望实现了。


3 田舍翁之子学书
有田舍翁[乡村老人],家资殷盛(实),而累世(好几代)不识“之”、“乎”。

一岁,聘楚士训其子。

楚士始训之握管临朱[握笔描红;描红是古人习字的一种方法],书(写)一画(划),训曰“一字”;书二画,训曰“二字”;书三画,训曰“三字”。

其子辄(就)欣欣然掷笔,告其父曰:“儿得矣!可无烦先生,重费馆谷[教师的酬金]也,请谢去。

”其
父喜而从之,具币谢遣楚士。

逾(过了)时,其父拟(打算)召姻友[有亲戚关系的友人]万氏姓者饮。

令子晨起书帖。

久之不成。

父趣(通“促”。

催促)之。

其子恚(huì,怒)曰:“天下姓氏伙[多]矣,奈何万?自晨起至今,才完五百画也。

”呜呼!世之学者[求学的人]偶一解,辄自矜(jīn,骄傲)有得,不欲更进,殆(dài,大概)类是也。

【译文】有位乡村老人,家产众多,但好几代不识一字。

(有)一年,(他)聘请了一位楚地的读书人教他的儿子。

楚士起初教孩子握笔描红,写一画,教诲说:“一字”;写二画,教诲说“二字;”写三画,教诲说“三字”。

他的儿子就高兴地扔了笔,回家告诉他的父亲说:“儿子学会了!可以不烦劳先生,化昂贵的酬金了,请辞退先生离去。

”他的父亲高兴地答应了他,备好酬金辞退楚士打发他(离开)。

过了些时候,他的父亲打算叫姓万的亲戚朋友来家饮酒。

叫儿子早晨起来写请帖。

(儿子)写了好久没完成。

父亲催促他。

他的儿子发怒说:“天下的姓氏多了,怎么(就)姓万?从早晨起到现在,才完成五百画啊。

”唉!世上求学的人偶然懂得一点,就自夸已经学有所得,不想再进一步学习上进,大概像田舍翁之子这般人吧。

4读书“五失”
清袁文清尝云:“予少时读书有五失:泛观而无所择,其失博而寡要;好古人言行,意常退缩而不敢望(向往),其失懦(软弱)而无立(确立);纂(zuǎn)录[摘录]故实,一未终而更端,其失劳而无功(效果);闻人之长(优点),将疾(急)趋而从之,辄(往往)出其后,其失欲速而好高;喜学为文,未能蓄其本,其失又甚焉者也!”
【译文】清袁文清曾经说:“我年少时读书有五种过失:泛泛的浏览但没有什么选择,它的过失是涉及范围广但是少有(抓住)要领;喜欢古人的言行,思想上常退缩,不敢向往,它的过失是软弱没有确立(自己的信念);摘录往事、,一个材料没有做完就重新开头,它的过失是化了功夫却没有效果;听说了别人的长处,于是赶快地跟着他们的后面学习,模仿,却总是落在他们的后面,它的过失就是想快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的目标;喜欢学习写作,不能积累打好写作的基础,它在写作上的过失是很严重的了。

5宋人疑盗
宋[宋国]有富人,天雨(下雨)坏墙。

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小偷)。

”其邻人之父亦云。

暮而果大亡(丢失)其财。

其家甚智其子,而(却)疑邻人之父。

【译文】宋国有个富人,天下雨把(他家的)墙冲坏了。

他的儿子说:“不修好,一定将会有小偷(来偷东西)。

”他邻居的父亲也这么说,晚上,(他们家)果然丢失了很多的财物。

他的家人认为他的儿子很聪明,却怀疑他邻居的父亲(偷了他家的东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