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学专业博士培养方案.doc
特殊教育师资培养方案

特殊教育师资培养方案一、前言特殊教育师资培养方案旨在为特殊教育专业的师生提供全面、系统的培养计划,以满足我国特殊教育领域的发展需求。
本方案依据我国特殊教育相关法律法规、教育政策和特殊教育发展趋势,结合特殊教育专业特点,制定出一套科学、合理的师资培养方案。
二、培养目标1. 政治素质高: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热爱特殊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
2. 专业素质硬:系统掌握特殊教育理论知识,具备较强的特殊教育实践能力,能够适应我国特殊教育发展需求。
3. 教育教学能力较强:掌握教育教学基本原理和方法,具备独立承担特殊教育课程的教学和研究能力。
4. 综合素质好:具有较强的事业心、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具备持续发展和创新的能力。
三、培养内容1. 公共课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学、心理学、外语、计算机等。
2. 专业基础课程:特殊教育导论、特殊教育学、特殊教育心理学、特殊教育法律法规、特殊教育评估等。
3. 专业核心课程:视觉障碍教育、听力障碍教育、智力障碍教育、自闭症教育、言语障碍教育等。
4. 实践环节:教育实习、教育实践、课题研究、学术活动等。
四、培养途径1. 课堂教学:通过系统地传授特殊教育理论知识,使学生掌握特殊教育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实践教学:通过教育实习、教育实践等环节,提高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
3. 学术研究:鼓励学生参与课题研究、学术论文撰写等,提升学生的科研素养。
4. 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强与国内外特殊教育院校的交流与合作,拓宽学生的视野。
五、考核与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学术活动参与度等。
2. 期末考试:对专业课程进行期末考试,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
3. 实践环节:对教育实习、教育实践等环节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4. 综合素质评价:对学生政治素质、专业素质、教育教学能力、综合素质等进行全面评价。
六、持续改进1. 定期对培养方案进行评估和修订,以适应特殊教育发展需求。
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特殊教育培养方案

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特殊教育)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培养高素质的从事特殊儿童教育教学、康复训练等相关工作的教师和管理人员。
具体要求为:1.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热爱特殊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积极进取,勇于创新。
2.具有良好的学识修养和扎实的专业基础,了解特殊教育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反思能力和学科教学研究能力。
3.具有较强的特殊教育实践能力,胜任并创造性地开展特殊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
4.在现代特殊教育观念指导下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解决特殊教育实践中问题,熟练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具备终身学习与发展的意识与能力。
5.能较为熟练地运用一种外国语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献资料。
二、招生对象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历)人员。
三、学习年限学习年限为2年。
四、课程设置课程设置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按一年时间安排课程学习,课程分为学位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实践教学四个模块,总学分不少于36学分。
学期类别课程名称学分周学时总学时1234考核方式外语2236√考试政治理论(含教师职业道德教育)2236√考查教育原理2236√考试心理发展与教育2236√考试教育研究方法2236√研究报告学位基础课(12学分)课程与教学论2236√考试学期类别课程名称学分周学时总学时1234考核方式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专题研究2236√考试特殊儿童教育诊断与评估2236√考试特殊儿童个别化教育理论与实践2236√考试特殊教育课程理论与实践2236√考试专业必修课(10学分)特殊儿童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2236√考查融合教育的理论与实践2236√考查应用行为分析2236√论文特殊儿童班级管理2236√论文特殊儿童早期干预理论与实践2236√论文特殊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2236√考查特殊儿童情绪行为问题处理专题2236√论文智能障碍学生教材教法2236√考查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干预2236√论文单一被试实验设计2236√论文专业选修课(6学分)教育统计与测量2236√考查微格教学136√说课提纲校内实训(2学分)课例分析136√分析报告教育见习136√见习报告教育研习136√工作报告实践教学(8学分)校外实践(6学分)教育实习(顶岗支教)4144√实习报告五、培养方式(一)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将实践教育贯穿于硕士生培养全过程。
教育技术学专业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doc

教育技术学专业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40110)一、培养目标培养适应国家和地方社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研究型、高层次教育信息化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1.树立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强烈的事业心,能立志为国家的教育事业服务。
2.掌握坚实宽广的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和本方向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较为宽阔的教育学视野;熟悉国内外教育技术学理论与实践的最新成果以及学科发展的前沿信息;能够比较熟练使用一门外国语进行文献研究、论文撰写及国际交流;具有独立从事并承担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能够在教育技术学领域开展具有创造性的研究工作;能够承担高等院校以及研究部门的教育技术学的教学和管理工作。
3.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为人品格。
二、研究方向1.教育技术基本理论2.信息技术教育3.知识工程与教育软件4.现代远程教育5.教育技术与社会服务支持三、修业年限博士生修业年限为3-6年,基本学制为3年。
非全日制博士生或生源为2年制的硕士生的基本修业年限为4年。
硕博连读研究生的基本修业年限为5年。
基本修业年限为4年的博士生可以申请提前毕业,提前毕业的条件为:博士生在读期间须全日制脱产学习,成绩优异;答辩前至少在CSSCI检索源刊物上公开发表了3篇学术论文。
四、培养方式1.博士研究生培养以科学研究为主,突出创新能力培养。
课程学习要体现开阔博士生的学术视野,注重培养博士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采取导师负责和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成立本专业博士生指导小组,成员为本专业的博士生导师,并设组长一名。
导师是博士生培养的第一负责人,在博士生培养中起主导作用;博士生指导小组配合导师全程参与博士生的指导工作,充分发挥集体培养优势,为博士生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使博士生在博采众长中实现创新能力的提高。
3.博士生入学两个月后,应在导师指导下确定研究方向和领域,制定个人研究和学习计划,并由博士生指导小组审查通过后报学院备案。
特殊教育学培养方案

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特殊教育学系(Department of Special Education ‘College of Preschool Educationand Special Education)特殊教育本科培养方案Teaching Program of Special Education一、指导思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遵循现代教育教学规律,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本专业以创新型特殊教育人才为培养目标,以陶冶品性、学会学习、学会发展为导向,将崇尚真理、独立思考和实践创新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培养具有广阔国际视野、综合素质协调发展、在特殊教育领域有影响力的卓越人才。
二、培养目标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文化修养、能够在特殊教育学校、普通学校及相关机构从事特殊教育教学实践、研究和管理的专业工作者。
三、培养规格1、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具备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求实创新的精神。
2、系统掌握特殊教育知识,具备特殊教育的研究基础。
熟悉特殊教育政策法规,掌握特殊教育基本规律,了解与特殊教育学科领域相关的知识,关注特殊教育发展的前沿与动态,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
3、掌握特殊教育专业技能,具备特殊教育教学实践能力。
掌握特殊儿童评估的基本方法;掌握特殊儿童教育教学设计与基本原则、方法;适应不同教学组织形式下的特殊儿童教育教学,能够开展特殊儿童康复训练。
4、外语、计算机学习水平应达到国家教育部规定的要求。
具有初步阅读、翻译专业外文资料的能力;具有初步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开展特殊教育教学的能力。
5、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较强的意志力和心理自我调节能力。
四、学制和学分要求1、学制4年2、总学分156学分五、课程结构比例1、通识教育平台课程52学分,占33.3 %。
(通识必修38学分,通识选修14学分)2、学科基础平台课程35学分,占22.5 %。
(师范生基础平台课程8学分,相关学科基础课程12学分,学科基础课程15学分)3、专业课程46学分,占29.5%。
特殊教育师资培训计划

特殊教育师资培训计划一、前言特殊教育是指为那些在学习、行为、情感或社交能力方面有障碍的学生提供的一种教育。
这些学生可能患有智力障碍、学习障碍、自闭症、多重残疾或其他身体或认知障碍。
为了满足这些学生的特殊教育需求,需要有经过专门培训的特殊教育师资。
本文将提出一份针对特殊教育师资的培训计划,以满足不同学校和教育机构的需求。
二、培训目标1. 培养特殊教育师资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服务质量;2. 增强特殊教育师资的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意识,激发他们的教学热情和创新意识;3. 培养特殊教育师资的团队合作和领导能力,增强他们应对各种挑战的能力。
三、培训内容1. 特殊教育理论知识- 特殊教育的基本理论、概念和发展历程;- 特殊学生的分类和特征分析;- 特殊教育的目标和原则。
2. 特殊教育教学技能- 个性化教学策略和方法;- 特殊教育教学资源和工具的使用;- 教学评估和反馈机制。
3. 特殊教育心理辅导- 特殊学生的心理分析和行为干预;- 与特殊学生家长的沟通和合作;- 特殊学生的情感疏导与心理疏导。
4. 特殊教育案例分析与实践- 典型特殊学生的案例分析与解决方案;- 在特殊教育场景中的实际操作与实践;- 与其他特殊教育师资的团队合作和交流。
5. 特殊教育政策法规- 国家和地方特殊教育政策法规的了解和遵守;- 特殊教育工作的办学标准和教学质量评价;- 特殊教育工作的相关管理与协调。
四、培训方式1. 理论授课通过专家学者的讲座和研讨会,让特殊教育师资了解最新的特殊教育理论和研究成果。
2. 实践教学在特殊教育学校或机构进行实地观摩和实践教学,让特殊教育师资亲身体验特殊教育的真实场景。
3. 线上学习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在线课程学习和交流,提高特殊教育师资的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
4. 案例讨论每周组织一次特殊教育案例分析和讨论,让特殊教育师资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和问题解决方案。
五、培训评估1. 学员表现评分每个学员在培训过程中将会接受多次的评定,包括理论学习、实践教学、案例讨论等方面的评分。
2024年教育博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

2024年教育博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基本上是根据学科门类分类、独立开设的原则制定的。
下面是一个关于2024年教育博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的简要介绍,总字数超过了1200字。
2024年教育博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的总体目标是提高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的专门人才培养水平,充分发挥教育博士人才在教育科学领域中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为此,该方案加强了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科研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教育实践与应用能力相结合等方面的要求,强调了学位论文的独立性和创新性。
该方案对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的设置做了如下规定:一、专业学位的学科门类划分: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的学科门类主要包括:1.教育学门类:包括教育管理学、教育技术学、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等;2.心理学门类:包括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等;3.体育学门类:包括体育人文社会学、体育科学与工程等;4.艺术学门类:包括音乐学、美术学等。
每个学科门类下设专业学位的学术方向,学术方向的设置要紧密结合学科的前沿和应用需求。
二、学制和修业年限: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的学制为3~4年。
其中,1年为硕士学位课程学习,2年为博士学位课程学习和课程研究,1年为独立完成博士学位论文。
三、课程教学:教育博士专业学位课程教学分为学位课程和选修课程。
学位课程包括专业学术基础课程、学科前沿导论课程、专业研究方法课程、专业实践课程等。
选修课程根据学生的学术背景和研究领域需求设置,包括专业选修课程和交叉学科选修课程。
四、科研与实践要求:教育博士专业学位要求学生具备在教育科学领域开展系统研究和科学实践的能力。
学生在完成学位课程学习后,需要进行一定时间的课程研究,熟悉相关学科的研究现状和前沿问题。
此后,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选择研究领域进行独立研究,撰写学位论文。
五、学位论文要求:教育博士学位论文要求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创新性。
学位论文的研究课题应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需要运用所学知识和研究方法对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和解决。
特殊教育教师培养方案

特殊教育教师培养方案目标本特殊教育教师培养方案旨在培养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工作者,能够有效地满足特殊教育学生的需求。
具体目标如下:1. 培养学生了解特殊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原则;2. 培养学生掌握特殊教育课程的设计和实施技能;3. 培养学生掌握特殊教育评估和个别教育计划制定的方法;4. 培养学生具备与特殊教育学生和家长有效沟通和合作的能力;5. 培养学生具备教育研究和创新的能力。
培养课程基础课程1. 特殊教育概论2. 特殊教育心理学3. 特殊教育法律法规4. 特殊教育评估与测量5. 特殊教育教材与教具开发专业课程1. 特殊教育教学模式与策略2. 特殊教育个体化教育方案设计与实施3. 特殊教育辅助技术与协助工具应用4. 特殊教育家庭与社区合作5. 特殊教育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培养方法本教师培养方案采用以下方法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1. 授课:通过系统的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向学生传授特殊教育相关的知识和技能;2. 实:安排学生在不同特殊教育场所进行实,以提升其实践能力和经验;3. 研究:要求学生进行特殊教育领域的研究,并撰写学术论文。
培养评估本培养方案将根据以下标准对学生的专业能力进行评估:1. 理论考核:学生需通过理论考试证明其对特殊教育知识的掌握程度;2. 实践表现:学生需完成实任务,并经过实指导老师的评估;3. 研究论文:学生需撰写一篇与特殊教育相关的学术论文。
结束语本特殊教育教师培养方案旨在培养具备全面专业能力的教育工作者,为特殊教育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
通过严格的培养课程和评估机制,我们将努力达到培养目标,为特殊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特殊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潍坊学院特殊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育部专业代码:040108 校内专业代码:3013一、培养目标本专业立足山东,辐射全国,以服务地方为宗旨,依托山东省特殊教育悠久的办学历史与雄厚的发展基础,培养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良好的道德品质,深厚的特殊教育情怀,具有先进的特殊教育理念、扎实特殊教育专业知识、初步的教育教学能力、较高的康复训练技能、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具有终身学习、反思创新、专业发展和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具有良好沟通合作与组织管理能力,能够在特殊教育学校、学前康复机构、随班就读学校、儿童福利院等各级各类教育、康复机构胜任教育教学、康复训练、组织管理等工作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本专业学生毕业五年左右应达到的目标:1.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人道主义精神,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师德高尚、依法执教;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和特殊教育情怀,热爱特殊教育事业,热爱特殊儿童,公平公正对待每一个特殊儿童,成为特殊儿童健康成长、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
2.具有扎实的特殊教育专业知识与能力,具有较高的康复训练技能,具备较强的对特殊儿童进行合理评估,制定个别教育计划、教学与康复训练活动方案的能力,能够熟练驾驭教育教学与康复训练课堂,具有实施随班就读和送教上门的能力,具有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
3.具有扎实系统的德育、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具备结合学生特点、教育教学、康复训练以及学校文化等进行综合育人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德育管理和处理学生常见行为问题的能力,具备较强的班级组织与建设能力,能够较好的胜任班主任工作。
4.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能力,具有运用反思、创新和批判性思维方法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团队合作及与特殊儿童家长沟通合作的能力,成长为特殊教育学校等教育、康复机构骨干教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特殊教育学专业博士培养方案(040109)
(教育学部)
一、培养目标
(一)能较好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学风严谨,品行端正,身心健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和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具备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掌握特殊教育国内国际发展最新动向,能够独立、创新地开展特殊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工作。
(三)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阅读本专业外文文献,具有运用外文写作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二、培养方式与学习年限
(一)培养方式
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导师指导和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导师负责制订和调整博士生个人培养计划,组织开题报告,指导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等。
导师指导采取集体授课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法,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博士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学术氛围;学生采取集体讨论与自学相结合的方法,锻炼独立和创新思考的能力。
提倡和鼓励博士研究生申请各种科研基金,加强科研训练,鼓励和支持博士研究生在国际高水平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
(二)学习年限
博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一般为四年,最长不应超过六年。
三、主要研究方向
1、特殊儿童发展与教育
2、特殊儿童认知与社会性发展
3、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
四、学分要求与课程设置
(一)课程与学分要求
博士研究生课程包括学位公共课、学位基础课、学位专业课。
学位公共课包括政治理论、外国语等公共必修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至少修读6学分;学位基础课为学位必修课程;学位专业课包括以学科群为单位开设的专业必修课程和指向研究方向的专业选修课程,学位基础课至少修读3学分,学位专业课(必修)至少修读2 学分,学位专业课(选修)课程至少选修1门,不少于2学分。
跨
学科或跨专业选修课程至少选修1门,不少于2学分。
博士研究生课程学习至少应取得15学分。
导师可根据专业培养需求和博士研究生已修读课程的情况,要求博士研究生补修一些先修课程。
(二)课程设置
五、科研成果要求
博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须满足下列条件之一:1.本人为第一作者,或导师为第一作者、本人为第二作者,华东师范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在SSCI、A&HCI收录期刊发表1篇学术论文;2.本人为第一作者,或导师为第一作者、本人为第二作者,华东师范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在文科一级学科权威期刊发表1篇学术论文;3.本人为第一作者、华东师范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在CSSCI 收录期刊(含扩展版)上发表2篇学术论文。
博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科研成果达到规定要求后,方能提出学位申请。
六、培养环节考核
博士研究生培养环节考核分为年度报告、研究伦理与学术规范、资格考试、论文开题、科研成果要求等。
(一)年度报告
每学年末,博士研究生向导师及指导小组汇报一年来的学习与科研进展,由
系、导师及指导小组签署意见后报研究生院备案。
(二)研究伦理和学术规范考核
博士研究生以自学为主,网上考核,在第三学期结束前完成考核。
(三)资格考试
博士研究生在课程学习结束,修满本专业规定的学分后,方可申请参加资格考试。
依据研究生院制定的《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候选人资格考试办法》,我所的资格考试包括“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以及“科研创新能力”两部分,其中“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分值占60%,“科研创新能力”分值占40%,总成绩为100分,低于60分视为不通过。
“专业基础理论知识”部分的考核以开卷笔试形式进行,时间为3小时;“科研创新能力”方面内容以口试为主,主要结合学位论文开题以及导师科研项目,重点考核候选人对所在学科专业和所从事研究领域的国内外最新学术动态与进展、前沿热点方向、创新研究方法和手段等方面的了解情况;重点评估候选人所具备的科研素质、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等。
(四)学术活动
博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公开学术报告不少于2次;鼓励参加学术会议,积极参加学术讨论。
鼓励积极参与国际学术合作与对话。
聆听或参与学术报告不少于30次。
博士研究生必须参与导师的科研课题或本人独立承担研究课题等科研活动,并定期提交活动总结和研究报告。
(五)论文预答辩
预答辩小组由导师等3-5位专家组成,对论文的创新性、学术水平、工作量、论文的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的立论依据、研究成果、关键性结论等做出评价和结论。
(六)科研成果审核
博士研究生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前、论文预答辩通过后,须进行科研成果的审核。
上述各环节考核第一次未通过者,可在一年内申请第二次考核,第二次考核仍未通过者,可视其情况延长学习年限或按肄业办理。
七、学位论文
(一)论文选题
研究生在撰写论文之前,必须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查阅大量文献资料,了解研究方向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确定自己的学位论文题目。
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应站在学科的前沿,具有开创性,有较大的学术价值和
实践意义,论文对所研究的课题要有创造性的见解。
(二)论文开题
在中期考核结束后进行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论证会。
研究生必须撰写完整的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包括课题研究和撰写的意义、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内容框架、撰写计划、核心观点和创新环节以及相关的文献资料。
(三)论文撰写
研究生在论文撰写过程中应该定期向导师和指导小组作阶段报告,并在导师的指导下不断完善论文的结构、思路和观点,博士研究生必须保证投入论文写作的时间不少于2年,以确保学位论文的质量。
(四)论文评阅和答辩
本专业实行学位论文的预答辩制度(正式答辩前三个月)。
在预答辩合格或通过修改合格后方可申请正式答辩。
在举行答辩会前,必须通过“双盲”评定和评阅。
“双盲”评定和评阅合格方可举行正式答辩会。
八、基本文献阅读书目
1. Kauffman, J. 主编,Handbook of Special Education[M]. 2011, Taylor.
2. 陈向明著. 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3. 美国心理学会编,周晓林,叶铮,张璇,曹琳译. 2010 APA出版手册(简明版)[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
4. 柯克[等]著;韓福榮,曹光文譯,特殊教育概論[M].台北:雙葉書廊,2011
5. Patel, D.R. Neuro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Clinical Care for Children and Young Adults[J], Dordrecht: Springer Science Business Media B.V., 2011.
6. Armstrong A.C, Armstrong D. & I.Spandagou, Inclusive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policy & practice[M], London: Sage, c2010.
7.Bolt, E. S. & R. Andrew, Inclusive assessment and accountability: a guide to accommodations for students with diverse needs[M].New York: Guilford Press, c2009.
8.Farrell M. The special school's handbook: key issues for all Abingdon [M], Oxon; New York: Routledge, 2008.
9. Waber D.P., Rethinking learning disabilities: understanding children who struggle in school [M].New York: Guilford Press, c2010.
10. Bruce S. M. & P. Gerald J. Action research in special education: an inquiry approach for effective teaching and learning /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c2010.
11. Bowe F.G., Early childhood special education: birth to eight [M].Clifton Park, NY: Thomson Delmar Learning,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