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容斋随笔》有感

合集下载

容斋随笔豆瓣

容斋随笔豆瓣

容斋随笔豆瓣【篇一:容斋随笔,豆瓣】今日出玩,收获尤多者唯读《容斋随笔》几则。

此前不识洪君,读时心想,若君一介书生,可谓启清人幽默之风,践政则难免毁誉加身。

因文如其人,其智慧见文:论政则多经世致用之理,论人则语势凉薄。

古人为政之正者,莫不有习圣人、归人心之志。

果见讽词一首:厥父既无谋,厥子安能解国忧万里归来夸舌辩,村牛!好摆头时便摆头。

谓君出使金国,该强硬时稽首;受辱回都,摆以昂首之姿。

政事论者,颇多见地,发人之思,列三则:【取人才之法】唐铨选择人之法有四:一曰身,谓体貌丰伟;二曰言,言辞辩正;三曰书,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优长。

凡试判登科谓之入等,甚拙者谓之蓝缕,选未满而试文三篇谓之宏辞,试判三条谓之拔萃。

中者即授官。

既以书为艺,故唐人无不工楷法,以判为贵,故无不习熟,而判语必骈俪。

自朝廷至县邑,莫不皆然,非读书善文不可也。

宰臣每启拟一事,亦必偶数十语,世俗喜道琐细遗事,参以滑稽,目为花判,其实乃如此,非若今人握笔据案,只署一字亦可。

国初尚有唐馀波,久而革去之。

但体貌丰伟,用以取人,未为至论。

【治盗之法】汉武帝末年,盗贼滋起,大群至数千人,小群以百数。

上使使者衣绣衣,持节虎符,发兵以兴击,斩首大部或至万余级。

于是作“沈命法”曰:“群盗起不发觉,觉而弗捕满品者,二千石以下至小吏主者皆死。

”其后小吏畏诛,虽有盗,弗敢发,恐不能得,坐课累府,府亦使不言。

故盗贼浸多,上下相为匿,以避文法焉。

光武时,群盗处处并起,遣使者下郡国,听群盗自相纠擿,五人共斩一人者除其罪。

吏虽逗留回避故纵者,皆勿问,听以禽讨为效。

其牧守令长坐界内有盗贼而不收捕者,及以畏懦捐城委守者,皆不以为负,但取获贼多少为殿最,唯蔽匿者乃罪之。

于是更相追捕,贼并解散。

此二事均为治盗,而武帝之严,不若光武之宽,其效可睹也。

【国体为本】古人为邦以国体为急,初无小大强弱之异也。

其所以自待,及以之待人,亦莫不然。

故执言修辞,非贤大夫不能尽。

楚申舟不假道于宋而聘齐,宋华元止之,曰:“过我而不假道,鄙我也。

容斋随笔读后感

容斋随笔读后感

容斋随笔读后感容斋‎随笔读后感容斋随笔‎读后感(一)‎《容斋随笔》是一部关‎于历史、文学、哲学、‎艺术等方面的笔记,以‎考证、议论、记事为中‎心内容。

既有宋代的典‎章制度,更有三代以来‎的一些历史事实、政治‎风云和文坛趣话,以资‎料丰富、格调高雅、议‎论精彩、考证确切等特‎点,卓越超越众多的同‎类着作之上,被《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推为南‎宋笔记小说之冠。

读‎这部书,就像是在书林‎中穿行,在文海中畅游‎,在史坛上俯瞰,在政‎界中视察。

我当时得‎到这部书读了以后,心‎胸和眼界大开,透彻地‎了解了正确的道理,如‎同来到了皇宫中的名堂‎,而胸中的楼阁四通八‎达!可惜的是,这部书‎流传的还不是很广,不‎能使人人都有、家家珍‎藏,从而可以传播四方‎,丰富充实博学高雅的‎君子。

凡是有志于研究‎事物、追求真知的人,‎借助这部书也可以穷尽‎天下的道理了!我们‎尚且无法知道反复阅读‎此书的毛泽东从中领会‎到多少哲理,受到什么‎借鉴,但可以肯定他从‎中吸取了不少精华。

一‎部百读不厌的书,无疑‎会影响一个伟人的思想‎和行动的。

无论是丰‎富见识、提高素质、还‎是了解传统文化、了解‎毛泽东,读一读这部书‎都是很有帮助和益处的‎。

容斋随笔读后感‎(二)最近,我‎集中时间阅读了毛泽东‎珍藏之一,长征时也带‎在身边,更是他最反复‎阅读、反复圈点的《容‎斋随笔》。

这部书由宋‎朝洪迈所着,共5笔7‎4卷1220则,内容‎丰富、包罗万象,主要‎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历史事件评论‎、历史人物评论,史料‎、典章、诗词、天文、‎历算、星相等。

《容斋‎随笔》基本上每篇仅二‎三百字,笔触不深,就‎算古文基础不好,也可‎大致看懂。

看完这部书‎,虽然有些星象、诗词‎、典章不甚理解,但总‎体感觉读起来轻松活泼‎,并不乏味。

读的入神‎时,好像和作者一起,‎天马行空,周游古今,‎对任何事件、任何人物‎、任何物品,有所感觉‎,就有所记录,那么自‎然,那么平和。

容斋随笔

容斋随笔

《容斋随笔》分享给你容斋随笔简介特点及阅读后感悟价值及分享的理由一、简介《容斋随笔》为古代文言笔记小说,共《五笔》,74卷,1220则。

《容斋随笔》16卷,329则《容斋续笔》16卷,249则;《容斋三笔》16卷,248则;《容斋四笔》16卷,259则;《容斋五笔》10卷,135则。

据作者自述,《容斋随笔》写作时间逾经近四十年,是其多年博览群书、经世致用的智慧和汗水的结晶。

著者洪迈(1123年-1202年),南宋著名文学家,饶州鄱阳(今江西省鄱阳县)人,字景卢,号容斋。

洪皓第三子。

官至翰林院学士、端明殿学士,资政大夫、副丞相、封魏郡开国公、光禄大夫。

谥"文敏"。

一门三丞相四学士洪皓,在南宋代礼部尚书时,出使金国,被扣留在荒漠十五年,坚贞不屈,艰苦备尝,全节而归。

誉为“南宋苏武”。

长子洪适,榜眼官至右丞相,太师、魏国公。

次子洪遵,状元及第,官至右丞相、同知枢密院事,少师、信国公,赠太师世传"一门三丞相四学士"之美誉皆为正一品,说的就是洪皓父子四人。

三子洪迈曾任翰林大学士,端明殿学士,副丞相著述极为繁复《宋史》本传记载:“迈兄弟皆以文章取盛名,跻显贵,迈尤以博洽受知于孝宗,谓其文备众体。

”指他学问可以兼综经史,出入百家,而文章也可以娴熟的运用各种文体,造语精妙。

迈学识博洽,熟悉典故,一生著述极为繁富。

文集《野处类稿》、志怪笔记小说《夷坚志》,编纂的《万首唐人绝句》等,都是流传至今的名作。

深得宋孝宗宠爱比幸玉津园纵观春事适霁色可喜待制洪迈有诗[宋] 宋孝宗春郊柔绿遍桑麻,小驻芳园览物华。

应信吾心非暇逸,顿回晴意绝咨嗟。

每思富庶将同乐,敢务游畋漫自夸。

不似华清当日事,五家车骑烂如花。

二、《容斋随笔》特点及阅读感悟容斋随笔语言风格文贵于达、繁简有当文道并重、文质相胜文以载道、以道为主陈言务去、推陈出新例子1.认为文章的功能便是传播圣贤之道,立身修性,而不是雕虫小事,说:“‘文章小伎,于道未为尊。

读《容斋随笔--地险》有感

读《容斋随笔--地险》有感

读《容斋随笔--地险》有感
《容斋随笔》是南宋洪迈所写的读书笔记,随读随写,有感而发。

《地险》一篇讲的是古往今来,多少国家通过地理优势形成天然制敌屏障。

换作今日来讲,便是地缘政治、地缘经济。

在《地险》中作者以曹操、袁绍、吕布等为例说出了占地势之险,而成就天下之大作为。

一代人杰枭雄皆以天时、地利、人和作为建功立业的原因,然,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曹操又有何德?
这便是所有古书中皆提天时地利人和,而未提建功立业之人所拥有的超群智慧。

这也是当下社会父母焦虑学习资源不平等的时候,有没有想过即使是天时地利人和,也离不开孩子自身的智慧。

而对于绝大多数孩子来讲,既无天时、地利,又无贵人拉一把,唯有靠自己的不断勤勉获取智慧。

获取智慧无外乎两个途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批判性思维,不断在实践中检验理论,修订理论再指导实践,如此往复,螺旋形上升。

具体来讲,便是读万卷书,获得智慧超群;行万里路,获得见识非凡。

今天是五四运动100周年纪念日,少年强则国家强!无论我们自己年纪多大,愿我们灵魂永如少年,不断探索,持续精进,即使无天时、地利、人和,也有日积月累不断增长的智慧。

.The End.。

夜读《容斋随笔》有感

夜读《容斋随笔》有感

夜读《容斋随笔》有感夜读《容斋随笔》有感南宋洪迈所著《容斋随笔》中有一篇《韩愈为文之旨》,其文今之意为:唐代韩愈曾说:写文章时,应当师法上古的名著名篇,诸如《虞书》、《夏书》、《尚书.盘庚》、《尚书.浩》、《春秋》、《易》、《诗经》、《左传》、《庄子》、《离骚》,以及司马迁、司马相如的文章。

在内容上要充实,在表现上要流畅。

柳宗元则认为,写文章时,应当首先依据《尚书》、《诗经》、《礼记》、《春秋》、《易经》这个根本。

其次,要参照《谷梁传》的写法,可使文章思路开阔,振奋气势。

参照《孟子》、《荀子》,可使文章流畅、说理精当。

参照《庄子》、《老子》,可使文章酣畅泼墨,妙笔生花。

参照《国语》,可使文章情趣横生,耐人寻味。

参照《离骚》,可使文章意境悠远,发人深省。

参照《史记》可使文章语言优美,简洁精炼。

这是韩愈、柳宗元两人所谈的创作要旨,应当引起学人的重视。

本人不是学者专家,但也喜欢写写称之为文章的东西偶有发表,在写作与阅读方面稍有心得和感悟。

在此略说一二喽。

余以为,当今文坛百花齐放,丰富多彩,并不乏好文章好作品,实在是古人韩愈、柳宗元等始料不及的,假如他们可以穿越时空来到我们今人的文坛畅游一番,也定会痴迷忘返的,然,在下还是有话要说的,今之人写文章经常犯一个通病,就是喜欢字面上的唯美,字句上的漂亮,尤其是散文作品,被阅读海量的散文大多属于此类,特别是年轻人和初入文坛的作者们,极力推崇的就是一些读起来美美的、想起来几乎毫无意义的文章。

其实,写文章的目的除了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之外,最为重要的倒是对读者负责任,古人尚且主张写文章应当有个效法的榜样,争取文章要内容充实,表现流畅,思路开阔,振奋气势,说理精当,那么,经历了千年的`风霜洗礼,厚厚文化的积淀,今之人更应当妙笔生花了。

在下以为,文章优美的目的,就是要使文章情趣横生,耐人寻味,使读者开卷有益。

不可为了吸引读者而单纯地语言优美,而读后思之索然无味,毫无裨益。

容斋随笔读后感

容斋随笔读后感

容斋随笔读后感
《容斋随笔》是清代文学家袁枚的一部散文集,书中内容丰富,包括了他对自然、人生、社会等方方面面的思考和感悟。

读完这部书,让人感触颇深,深刻领会到了袁枚的深邃思想和卓越文学才华。

首先,袁枚在书中对自然的描写令人赞叹不已。

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然界
的美好,让人仿佛置身其中。

他用一颗敏锐的心灵去观察大自然,描绘了春花秋月、山水风景,以及动植物的生灵。

他的文字流畅优美,让人感受到了自然之美,也让人对自然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其次,袁枚对人生的思考也是书中的重要内容。

他以独特的视角去观察人生,
对人生的意义、价值和境界进行了深刻的探讨。

他认为人生应该追求内心的平和与宁静,要有一颗宽容的心,对待人生中的得失和荣辱都要以平常心看待。

他的思想深邃,给人以启迪,让人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此外,袁枚的随笔也涉及了社会问题,对社会风气、人情世故等方面进行了深
入的剖析。

他以批判的眼光观察社会现象,对社会的黑暗面有着犀利的揭露,也对社会的美好之处有着赞美。

他的文字既有力量,又富有温情,让人对社会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总的来说,《容斋随笔》是一部思想深刻、文学价值很高的书。

袁枚的文笔优美,思想深邃,对自然、人生、社会等方面的观察都很独到,给人以启发和感悟。

读完这部书,让人对自然有了更深的理解,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社会有了更清晰的观察。

这部书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思想的精华,值得深入品味和研究。

袁枚的《容斋随笔》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以其深邃的思想和优美的文笔,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容斋随笔读后感

容斋随笔读后感

容斋随笔读后感
《容斋随笔》读后感
《容斋随笔》是清代文学家袁枚的一部散文集,书中收录了他
的一些随笔作品。

读完这部书,我深受启发,对其中的一些随笔作
品有了深刻的感悟。

首先,袁枚的文笔非常优美,他善于运用比喻和夸张,使得他
的文字生动有趣,令人印象深刻。

在《容斋随笔》中,他对于一些
日常生活中的琐事进行了描述和思考,让我感受到了他对生活的热
爱和对细节的关注。

他的文字流畅优美,读来让人心情愉悦,仿佛
置身于一幅幽静的山水画中。

其次,袁枚的随笔作品多以自然景物为题材,他通过对自然的
观察和描绘,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美之情。

他在《容斋随笔》中写道:“夫山水者,天地气之所交,阴阳精之所会,是故其气势
如此壮丽。

”这句话深刻地表达了他对山水的理解和感悟,使我对
自然景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此外,袁枚的随笔作品还涉及到了一些人文历史的内容,他通
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描述和评价,展现了他对历史的独特见解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他在《容斋随笔》中写道:“古人有言:‘不知者不愚,而知者必愚。

’”这句话让我深思,引发了我对知识和智慧的思考。

总的来说,读完《容斋随笔》,我对袁枚的文学才华和思想境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他的随笔作品不仅给我带来了阅读的愉悦,还让我对生活、自然、历史和人性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袁枚的文字如同一幅幽静的山水画,让人沉浸其中,领略其中的深意和情感。

我相信,《容斋随笔》将会成为我永远的读书伴侣,带给我无尽的启发和感悟。

[《容斋随笔》读后感]容斋随笔

[《容斋随笔》读后感]容斋随笔

[《容斋随笔》读后感]容斋随笔篇一:[容斋随笔]《容斋随笔》节选原文及翻译古文《容斋随笔》翻译节选篇一徐陵①《鸳鸯赋》云:“山鸡映水那相得,孤鸾照镜不成双。

天下真成长会合,无胜比翼两鸳鸯。

”黄鲁直②《题画睡鸭》曰:“山鸡照影空自爱,孤鸾舞镜不作双。

天下真成长会合,两凫相倚睡秋江。

”全用徐语点化之,末句尤精工。

又有《黔南十绝》,尽取白乐天语,其七篇全用之,其三篇颇有改易处。

乐天《寄行简》诗,凡八韵,后四韵云:“相去六千里,地绝天邈然。

十书九不达,何以开忧颜!渴人多梦饮,饥人多梦餐。

春来梦何处?合眼到东川。

”鲁直翦为两首,其一云:“相望六千里,天地隔江山。

十书九不到,何用一开颜?”其二云:“病人多梦医,囚人多梦赦。

如何春来梦,合眼在乡社!”乐天《岁晚》诗七韵,首句云:“霜降水返壑,风落木归山。

冉冉岁将晏,物皆复本源。

”鲁直改后两句七字,作“冉冉岁华晚,昆虫皆闭关”。

①徐陵:徐陵(507—583),南朝陈文学家。

字孝穆,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

梁时官,东宫学士,陈时历任尚书左仆射。

他与庾信齐名,世称“徐庾”。

②黄鲁直:即黄庭坚。

“苏门四学士”之一,诗与苏轼齐名,人称“苏黄”,诗风奇崛瘦硬,力摈轻俗之习。

开一代风气,为江西诗派的开山鼻祖。

书法精妙,与苏、米、蔡并称“宋四家”。

徐陵在他的《鸳鸯赋》中说:“山鸡映水那相得,孤鸾照镜不成双。

天下真成长会合,无胜比翼两鸳鸯。

”黄庭坚《题画睡鸭》说:“山鸡照影空自爱,孤鸾舞镜不作双。

天下真成长会合,两凫相倚睡秋江。

”两首诗全用徐陵的词句加以点化,最后一句尤为精妙工整。

又有《黔南十绝》,都是用白乐天的词句为典故,其中有七篇几乎完全一样,其余三篇稍有改动。

白乐天的《寄行简》诗,共八韵,后四韵说:“相去六千里,地绝天邈然。

十书九不达,何以开忧颜!渴人多梦饮,饥人多梦餐。

春来梦何处?合眼到东川。

”黄庭坚把它做成两首诗,其一说:“相望六千里,天地隔江山。

十书九不到,何用一开颜?”其二说:“病人多梦医,囚人多梦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容斋随笔》有感
江苏张家港市特殊教育学校陈建云
寒假闲暇时,翻看了据说是毛泽东珍藏之一,也是他最喜欢读的《容斋随笔》,宋朝洪迈著,砖头一样厚,大概有数千篇随笔,虽说我只看了其中的一部分,但感觉读来并不乏味。

洪迈的笔触本就不是很深,每篇仅二三百字,感觉就像是作者的随意涂鸦,当然,这涂鸦不含贬义。

作者在读书过程中只要有点感觉,就立刻写出来,感觉又像是做记号,与现今的读后感完全不同。

但这正是吸引我的地方,正儿八经的读后感令人倒胃口。

天马行空,想写就写,哪怕是八竿子打不着,也可以拉到一起去,这才够好!
例如《唐重牡丹》一篇,洪先生在读了欧阳修的《牡丹释名》一文后,对其文中提到沈彪期、宋之问、元稹、白居易等唐代咏花高手均未在诗中歌咏过牡丹,从而认为唐朝人不重视牡丹的观点不以为然。

经他亲自查证,白乐天集中有《白牡丹》一篇,共十四韵,又有《秦中吟》十篇,其中《买花》一章中有“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

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他的《讽谕乐府》中有《牡丹芳》一篇,极力称道牡丹花的妖艳,甚至有“遂使王公与卿士,游花冠盖日相望”、“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这样的诗句。

又有《惜牡丹》诗说:“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元稹也有《入永寿寺看牡丹》诗八韵,《和乐天秋题牡丹丛》三韵,《酬胡三咏牡丹》一绝。

许浑诗中说:“近来无奈牡丹何,数十千钱买一窠。

”徐凝说:“三条九陌花时节,万马千车看牡丹。

”又说:“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

”作者通过深入细致的考查验证,有力地证明了元稹、白居易不是没有牡丹诗,唐朝人也不是不看重牡丹。

写得实在是好!洪先生做学问的态度也十分值得称道。

作者在读了《论语》后,明确表示最喜欢《公西华侍坐》一章,并引用了孔子和两个得意弟子间的一段对话:
颜渊和子路陪侍在孔子身旁,孔子对他俩道:“随便谈谈各人的志愿好吗?愿意怎样地生活?愿意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子路道:“我愿意能真心慷慨地对待朋友,自己的车马和好衣裳都拿来和朋友一起用,用坏了穿旧了也不在乎。


“我愿意做个谦逊的人,不夸耀自己的优点,不张扬自己的成绩。


颜渊道:
子路反过来对孔子道:“请先生也谈谈自己的志愿。


孔子道:“惟愿老年人和我在一起能过得安详,朋友们和我在一起能互相信任,少年人和我在一起以后还能想起这段时光。


该章不但描写动人,师生之间亦即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提倡自由地“各言其志”,平等地进行讨论,这在今日亦属不可多得。

孔子身为导师而不说大话,最为可取。

《容斋随笔》中还有很多有意思的篇目,像《秦用他国人》,《温公客位榜》,《汉唐八相》,《曹操用人》,《世事不可料》,《狐假虎威》等论述精到,观点鲜明,对现代人也很有启发和教育意义。

《乐天侍儿》中记述白居易蓄妓,这本不是什么不能说的,后来新中国定性白居易为“人民诗人”,就不再提什么“樊素小蛮”。

只是不知道毛泽东读《容斋随笔》时,对《乐天侍儿》一条作过批注没有,又是怎样批注的呢?
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给人类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

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人们正确认识历史的同时,得到爱国主义教育,陶冶道德情操,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容斋随笔》行文简洁精悍,译文通畅明白,免去了读者面对纷繁复杂、文字艰深的古书之苦,使读者能够适应快节奏的时代,直面中国古代文化之精华,一边学习一边就可以应用,对我们教师写教学反思和教育随笔也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它是我们炎黄子孙的文化精髓之一,值得一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