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斋随笔读后感
读《容斋随笔》有感

读《容斋随笔》有感江苏张家港市特殊教育学校陈建云寒假闲暇时,翻看了据说是毛泽东珍藏之一,也是他最喜欢读的《容斋随笔》,宋朝洪迈著,砖头一样厚,大概有数千篇随笔,虽说我只看了其中的一部分,但感觉读来并不乏味。
洪迈的笔触本就不是很深,每篇仅二三百字,感觉就像是作者的随意涂鸦,当然,这涂鸦不含贬义。
作者在读书过程中只要有点感觉,就立刻写出来,感觉又像是做记号,与现今的读后感完全不同。
但这正是吸引我的地方,正儿八经的读后感令人倒胃口。
天马行空,想写就写,哪怕是八竿子打不着,也可以拉到一起去,这才够好!例如《唐重牡丹》一篇,洪先生在读了欧阳修的《牡丹释名》一文后,对其文中提到沈彪期、宋之问、元稹、白居易等唐代咏花高手均未在诗中歌咏过牡丹,从而认为唐朝人不重视牡丹的观点不以为然。
经他亲自查证,白乐天集中有《白牡丹》一篇,共十四韵,又有《秦中吟》十篇,其中《买花》一章中有“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
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他的《讽谕乐府》中有《牡丹芳》一篇,极力称道牡丹花的妖艳,甚至有“遂使王公与卿士,游花冠盖日相望”、“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这样的诗句。
又有《惜牡丹》诗说:“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元稹也有《入永寿寺看牡丹》诗八韵,《和乐天秋题牡丹丛》三韵,《酬胡三咏牡丹》一绝。
许浑诗中说:“近来无奈牡丹何,数十千钱买一窠。
”徐凝说:“三条九陌花时节,万马千车看牡丹。
”又说:“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
”作者通过深入细致的考查验证,有力地证明了元稹、白居易不是没有牡丹诗,唐朝人也不是不看重牡丹。
写得实在是好!洪先生做学问的态度也十分值得称道。
作者在读了《论语》后,明确表示最喜欢《公西华侍坐》一章,并引用了孔子和两个得意弟子间的一段对话:颜渊和子路陪侍在孔子身旁,孔子对他俩道:“随便谈谈各人的志愿好吗?愿意怎样地生活?愿意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子路道:“我愿意能真心慷慨地对待朋友,自己的车马和好衣裳都拿来和朋友一起用,用坏了穿旧了也不在乎。
容斋随笔

《容斋随笔》分享给你容斋随笔简介特点及阅读后感悟价值及分享的理由一、简介《容斋随笔》为古代文言笔记小说,共《五笔》,74卷,1220则。
《容斋随笔》16卷,329则《容斋续笔》16卷,249则;《容斋三笔》16卷,248则;《容斋四笔》16卷,259则;《容斋五笔》10卷,135则。
据作者自述,《容斋随笔》写作时间逾经近四十年,是其多年博览群书、经世致用的智慧和汗水的结晶。
著者洪迈(1123年-1202年),南宋著名文学家,饶州鄱阳(今江西省鄱阳县)人,字景卢,号容斋。
洪皓第三子。
官至翰林院学士、端明殿学士,资政大夫、副丞相、封魏郡开国公、光禄大夫。
谥"文敏"。
一门三丞相四学士洪皓,在南宋代礼部尚书时,出使金国,被扣留在荒漠十五年,坚贞不屈,艰苦备尝,全节而归。
誉为“南宋苏武”。
长子洪适,榜眼官至右丞相,太师、魏国公。
次子洪遵,状元及第,官至右丞相、同知枢密院事,少师、信国公,赠太师世传"一门三丞相四学士"之美誉皆为正一品,说的就是洪皓父子四人。
三子洪迈曾任翰林大学士,端明殿学士,副丞相著述极为繁复《宋史》本传记载:“迈兄弟皆以文章取盛名,跻显贵,迈尤以博洽受知于孝宗,谓其文备众体。
”指他学问可以兼综经史,出入百家,而文章也可以娴熟的运用各种文体,造语精妙。
迈学识博洽,熟悉典故,一生著述极为繁富。
文集《野处类稿》、志怪笔记小说《夷坚志》,编纂的《万首唐人绝句》等,都是流传至今的名作。
深得宋孝宗宠爱比幸玉津园纵观春事适霁色可喜待制洪迈有诗[宋] 宋孝宗春郊柔绿遍桑麻,小驻芳园览物华。
应信吾心非暇逸,顿回晴意绝咨嗟。
每思富庶将同乐,敢务游畋漫自夸。
不似华清当日事,五家车骑烂如花。
二、《容斋随笔》特点及阅读感悟容斋随笔语言风格文贵于达、繁简有当文道并重、文质相胜文以载道、以道为主陈言务去、推陈出新例子1.认为文章的功能便是传播圣贤之道,立身修性,而不是雕虫小事,说:“‘文章小伎,于道未为尊。
容斋随笔读后感

容斋随笔读后感
《容斋随笔》是清代文学家袁枚的一部散文集,书中内容丰富,包括了他对自然、人生、社会等方方面面的思考和感悟。
读完这部书,让人感触颇深,深刻领会到了袁枚的深邃思想和卓越文学才华。
首先,袁枚在书中对自然的描写令人赞叹不已。
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然界
的美好,让人仿佛置身其中。
他用一颗敏锐的心灵去观察大自然,描绘了春花秋月、山水风景,以及动植物的生灵。
他的文字流畅优美,让人感受到了自然之美,也让人对自然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其次,袁枚对人生的思考也是书中的重要内容。
他以独特的视角去观察人生,
对人生的意义、价值和境界进行了深刻的探讨。
他认为人生应该追求内心的平和与宁静,要有一颗宽容的心,对待人生中的得失和荣辱都要以平常心看待。
他的思想深邃,给人以启迪,让人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此外,袁枚的随笔也涉及了社会问题,对社会风气、人情世故等方面进行了深
入的剖析。
他以批判的眼光观察社会现象,对社会的黑暗面有着犀利的揭露,也对社会的美好之处有着赞美。
他的文字既有力量,又富有温情,让人对社会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总的来说,《容斋随笔》是一部思想深刻、文学价值很高的书。
袁枚的文笔优美,思想深邃,对自然、人生、社会等方面的观察都很独到,给人以启发和感悟。
读完这部书,让人对自然有了更深的理解,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社会有了更清晰的观察。
这部书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思想的精华,值得深入品味和研究。
袁枚的《容斋随笔》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以其深邃的思想和优美的文笔,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容斋随笔读后感

容斋随笔读后感
《容斋随笔》读后感
《容斋随笔》是清代文学家袁枚的一部散文集,书中收录了他
的一些随笔作品。
读完这部书,我深受启发,对其中的一些随笔作
品有了深刻的感悟。
首先,袁枚的文笔非常优美,他善于运用比喻和夸张,使得他
的文字生动有趣,令人印象深刻。
在《容斋随笔》中,他对于一些
日常生活中的琐事进行了描述和思考,让我感受到了他对生活的热
爱和对细节的关注。
他的文字流畅优美,读来让人心情愉悦,仿佛
置身于一幅幽静的山水画中。
其次,袁枚的随笔作品多以自然景物为题材,他通过对自然的
观察和描绘,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美之情。
他在《容斋随笔》中写道:“夫山水者,天地气之所交,阴阳精之所会,是故其气势
如此壮丽。
”这句话深刻地表达了他对山水的理解和感悟,使我对
自然景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此外,袁枚的随笔作品还涉及到了一些人文历史的内容,他通
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描述和评价,展现了他对历史的独特见解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他在《容斋随笔》中写道:“古人有言:‘不知者不愚,而知者必愚。
’”这句话让我深思,引发了我对知识和智慧的思考。
总的来说,读完《容斋随笔》,我对袁枚的文学才华和思想境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他的随笔作品不仅给我带来了阅读的愉悦,还让我对生活、自然、历史和人性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袁枚的文字如同一幅幽静的山水画,让人沉浸其中,领略其中的深意和情感。
我相信,《容斋随笔》将会成为我永远的读书伴侣,带给我无尽的启发和感悟。
[《容斋随笔》读后感]容斋随笔
![[《容斋随笔》读后感]容斋随笔](https://img.taocdn.com/s3/m/e6eed252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da.png)
[《容斋随笔》读后感]容斋随笔篇一:[容斋随笔]《容斋随笔》节选原文及翻译古文《容斋随笔》翻译节选篇一徐陵①《鸳鸯赋》云:“山鸡映水那相得,孤鸾照镜不成双。
天下真成长会合,无胜比翼两鸳鸯。
”黄鲁直②《题画睡鸭》曰:“山鸡照影空自爱,孤鸾舞镜不作双。
天下真成长会合,两凫相倚睡秋江。
”全用徐语点化之,末句尤精工。
又有《黔南十绝》,尽取白乐天语,其七篇全用之,其三篇颇有改易处。
乐天《寄行简》诗,凡八韵,后四韵云:“相去六千里,地绝天邈然。
十书九不达,何以开忧颜!渴人多梦饮,饥人多梦餐。
春来梦何处?合眼到东川。
”鲁直翦为两首,其一云:“相望六千里,天地隔江山。
十书九不到,何用一开颜?”其二云:“病人多梦医,囚人多梦赦。
如何春来梦,合眼在乡社!”乐天《岁晚》诗七韵,首句云:“霜降水返壑,风落木归山。
冉冉岁将晏,物皆复本源。
”鲁直改后两句七字,作“冉冉岁华晚,昆虫皆闭关”。
①徐陵:徐陵(507—583),南朝陈文学家。
字孝穆,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
梁时官,东宫学士,陈时历任尚书左仆射。
他与庾信齐名,世称“徐庾”。
②黄鲁直:即黄庭坚。
“苏门四学士”之一,诗与苏轼齐名,人称“苏黄”,诗风奇崛瘦硬,力摈轻俗之习。
开一代风气,为江西诗派的开山鼻祖。
书法精妙,与苏、米、蔡并称“宋四家”。
徐陵在他的《鸳鸯赋》中说:“山鸡映水那相得,孤鸾照镜不成双。
天下真成长会合,无胜比翼两鸳鸯。
”黄庭坚《题画睡鸭》说:“山鸡照影空自爱,孤鸾舞镜不作双。
天下真成长会合,两凫相倚睡秋江。
”两首诗全用徐陵的词句加以点化,最后一句尤为精妙工整。
又有《黔南十绝》,都是用白乐天的词句为典故,其中有七篇几乎完全一样,其余三篇稍有改动。
白乐天的《寄行简》诗,共八韵,后四韵说:“相去六千里,地绝天邈然。
十书九不达,何以开忧颜!渴人多梦饮,饥人多梦餐。
春来梦何处?合眼到东川。
”黄庭坚把它做成两首诗,其一说:“相望六千里,天地隔江山。
十书九不到,何用一开颜?”其二说:“病人多梦医,囚人多梦赦。
容斋随笔读后感

容斋随笔读后感《容斋随笔》是清代文学家袁枚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部集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等多方面内容于一体的随笔集。
袁枚以其独特的文学才华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在阅读《容斋随笔》后,我深受启发,对其中的一些观点和思想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首先,袁枚在《容斋随笔》中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他认为,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应当珍惜和传承。
同时,他也提出了要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使之与时俱进。
这种对传统与创新的思考,对于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我们应当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也要敢于创新,不断开拓新的文化领域,使之更好地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
其次,袁枚在《容斋随笔》中对人生、道德、人情等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探讨。
他认为,人生应当追求道德、真理和美好,而非功名利禄。
他反对功利主义的观念,主张真善美的人生追求。
这种思想对当代社会同样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当今社会,物质利益往往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而忽视了道德、真理、美好等更为重要的价值。
袁枚的思想提醒我们,应当注重精神世界的建设,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
另外,袁枚在《容斋随笔》中对政治、社会等方面的问题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分析。
他对官场腐败、社会风气败坏等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他主张清官政治,反对贪污腐化,呼吁社会风气的正气。
这种对政治、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批判,对当今社会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当今社会,腐败、贪污等问题依然存在,社会风气也存在着不正之风。
袁枚的思想提醒我们,应当注重政治道德的建设,加强社会风气的正气,使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总的来说,《容斋随笔》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和丰富内涵的文学作品,它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人生、道德、政治、社会等方面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它对当今社会同样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值得我们深入研读和思考。
通过阅读《容斋随笔》,我对一些问题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也受到了启发和鼓舞。
容斋随笔读后感

容斋随笔读后感容斋随笔读后感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看到过不少让自己印象深刻的随笔吧?随笔是过去社会较为流行的一种文体,语言灵动,婉而多讽。
想要找更多优秀经典的随笔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容斋随笔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容斋随笔读后感1最近,我集中时间阅读了毛泽东珍藏之一,长征时也带在身边,更是他最反复阅读、反复圈点的`《容斋随笔》。
这部书由宋朝洪迈所着,共5笔74卷1220则,内容丰富、包罗万象,主要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历史事件评论、历史人物评论,史料、典章、诗词、天文、历算、星相等。
《容斋随笔》基本上每篇仅二三百字,笔触不深,就算古文基础不好,也可大致看懂。
看完这部书,虽然有些星象、诗词、典章不甚理解,但总体感觉读起来轻松活泼,并不乏味。
读的入神时,好像和作者一起,天马行空,周游古今,对任何事件、任何人物、任何物品,有所感觉,就有所记录,那么自然,那么平和。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文明,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给人类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
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人们正确认识历史的同时,得到爱国主义教育,陶冶道德情操,提高文化素质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我觉得,洪迈在《容斋随笔》上下了很大功夫,他把所见所得所思都记录了下来,而且行文简洁精悍,语言通畅明快,免去了读者面对纷繁复杂、文字艰深的古书之苦,使我们能够在当今快节奏的时代,直面中国古代文化之精华。
这部书是我们炎黄子孙的文化精髓之一,非常值得一读!容斋随笔读后感2今日读了宋朝洪迈的《容斋随笔》“因马之人”一文,所感所想与洪祖先之悟有所出入。
文中曰:“金日石单被俘虏后,没入皇宫,被送到黄门养马。
有一天,汉武帝察看官马,看到金日石单容貌不凡,养的马又非常骠壮,当天就授予他马监之职,后金日石单还受遗照辅佐朝政。
汉朝的上官桀做未央宫厩令时,汉武帝曾身体得病不舒服,待病好后到马厩查看却发现马匹瘦弱,怪罪上官桀说‘厩令上官桀认为我不能再看到官马了吗?’上官桀泣不成声地说,‘我听说圣体欠安,日夜忧愁,牵肠挂肚,心思确实没有用在官马身上。
容斋随笔

《容斋随笔》是毛泽东晚年极其珍爱的一本书,也是他临终前读的最后一本书。
毛泽东是伟大的革命家,也是学识渊博的学问家。
孜孜不息的读书生活伴随着毛泽东的一生,和他的革命生涯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毛泽东读中国古书,从经史子集到俾官小说,几乎是无所不读,亦可以用“古籍新解,古为今用”来概括。
毛泽东从古籍中,批判地吸取和继承了中国古代的优秀文化。
毛泽东读古书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阅读和解释中国古书的内容(古籍新解);二是吸取古书的精华,有的还赋予新的含义为现实服务(古为今用)。
《容斋随笔》就是毛泽东生平爱读一部书,而且毛泽东逝世前所要的最后一部书,也是《容斋随笔》。
他在生命垂危之际,应该说和《容斋随笔》作了一次推心置腹的理智信息的交流。
在《容斋随笔》中,正好是这三篇文章,与毛泽东的“十年心事”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这三篇文章的题目,文字整齐、简捷、警策,形式巧合得出奇,意向针对性极强而又笔法委婉,内容纯属诚挚忠告而且正对他的心思。
他也许想到:《万事不可过》——阶级斗争真的搞得太过头了?《世事不可料》——接班人问题之解决为何如此困难?《盛衰不可常》——文化大革命是句号还是问号?三篇,恰是一篇验在极“左”之痛,容斋早有精到之论列;一篇点中困扰领袖的接班人问题,容斋早有忠告;一篇应在文革“史无前例”之盛,能否被历史肯定的心病?正如他悼念罗荣桓所说:“国有疑难可问谁?”毛泽东可以在这些笔记中读到知心体己的肺腑之言,或许可以虽然无奈却也心甘情愿地摸抚“十年心事”的困扰,可以获得哪怕丁点些微的心理顺服与平衡!《容斋随笔》,在毛泽东的内心世界,就这样成为最后刻意要见要看、要借助它进行思考、要与之交流的精神上的一个“老朋友”。
《容斋随笔》十分重视思想文化发展中的别创与独到见解,对学术上的浅妄、倒退、烦琐、讹误现象,非常反感,书中一针见血的批评,在在皆有。
对此,毛泽东无疑会有好感。
例如:《容斋随笔》在《解释经旨》中说“解释经旨,贵于简明”,“彼训‘曰若稽古’三万言,真可覆酱瓿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容斋随笔读后感
容斋随笔读后感(一)
《容斋随笔》是一部关于历史、文学、哲学、艺术等方面的笔记,以考证、议论、记事为中心内容。
既有宋代的典章制度,更有三代以来的一些历史事实、政治风云和文坛趣话,以资料丰富、格调高雅、议论精彩、考证确切等特点,卓越超越众多的同类着作之上,被《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推为南宋笔记小说之冠。
读这部书,就像是在书林中穿行,在文海中畅游,在史坛上俯瞰,在政界中视察。
我当时得到这部书读了以后,心胸和眼界大开,透彻地了解了正确的道理,如同来到了皇宫中的名堂,而胸中的楼阁四通八达!可惜的是,这部书流传的还不是很广,不能使人人都有、家家珍藏,从而可以传播四方,丰富充实博学高雅的君子。
凡是有志于研究事物、追求真知的人,借助这部书也可以穷尽天下的道理了!
我们尚且无法知道反复阅读此书的毛泽东从中领会到多少哲理,受到什么借鉴,但可以肯定他从中吸取了不少精华。
一部百读不厌的书,无疑会影响一个伟人的思想和行动的。
无论是丰富见识、提高素质、还是了解传统文化、了解毛泽东,读一读这部书都是很有帮助和益处的。
容斋随笔读后感(二)
最近,我集中时间阅读了毛泽东珍藏之一,长征时也带在身边,更是他最反复阅读、反复圈点的《容斋随笔》。
这部书由宋朝洪迈所着,共5笔74卷1220则,内容丰富、包罗万象,主要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历史事件评论、
历史人物评论,史料、典章、诗词、天文、历算、星相等。
《容斋随笔》基本上每篇仅二三百字,笔触不深,就算古文基础不好,也可大致看懂。
看完这部书,虽然有些星象、诗词、典章不甚理解,但总体感觉读起来轻松活泼,并不乏味。
读的入神时,好像和作者一起,天马行空,周游古今,对任何事件、任何人物、任何物品,有所感觉,就有所记录,那么自然,那么平和。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文明,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给人类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
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人们正确认识历史的同时,得到爱国主义教育,陶冶道德情操,提高文化素质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我觉得,洪迈在《容斋随笔》上下了很大功夫,他把所见所得所思都记录了下来,而且行文简洁精悍,语言通畅明快,免去了读者面对纷繁复杂、文字艰深的古书之苦,使我们能够在当今快节奏的时代,直面中国古代文化之精华。
这部书是我们炎黄子孙的文化精髓之一,非常值得一读!
容斋随笔读后感(三)
今日读了宋朝洪迈的《容斋随笔》“因马之人”一文,所感所想与洪祖先之悟有所出入。
文中曰:“金日石单被俘虏后,没入皇宫,被送到黄门养马。
有一天,汉武帝察看官马,看到金日石单容貌不凡,养的马又非常骠壮,当天就授予他马监之职,后金日石单还受遗照辅佐朝政。
汉朝的上官桀做未央宫厩令时,汉武帝曾身体得病不舒服,待病好后到马厩查看却发现马匹瘦弱,怪罪上官桀说‘厩令上官桀认为我不能再看到官马了吗?’上官桀泣不成声地说,‘我听说圣体欠安,日夜忧愁,牵肠挂肚,心思确实没有用在官马身上。
’后来,汉武帝认为上官桀一片忠心,从此把他作为近臣,以至于接受遗照辅佐少主。
”
洪迈就这两件事而得出结论:金日石单和上官桀都是因为马而被皇上了解,汉武帝选拔人才,可称得上圣明而不遗漏了。
对于洪迈的上述观点,我颇有疑义。
上官桀的泣不成声之语“我听说圣体欠安,日夜忧愁,牵肠挂肚,心思确实没有用在官马身上。
”是发自内心,还是临危之圆滑应变?汉武帝如果仅凭此就断定上官桀一片忠心是否也太主观了点,难道就不怕上官桀是另一个和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