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菌群生物学意义与婴幼儿过敏性疾病

合集下载

肠道菌群与过敏性疾病的关系研究

肠道菌群与过敏性疾病的关系研究

肠道菌群与过敏性疾病的关系研究过敏性疾病是一类常见的免疫相关疾病,包括过敏性鼻炎、哮喘、湿疹等。

近年来,人们对肠道菌群与过敏性疾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在过敏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肠道菌群是指人体肠道内共生的微生物群落,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各种微生物。

肠道菌群的构成取决于个体的遗传背景、生活方式、环境暴露等多种因素。

研究发现,早期生活环境对肠道菌群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母婴间的微生物传播、喂养方式以及室内外环境等都会对肠道菌群进行塑造,从而影响免疫系统的发育和调节。

研究表明,肠道菌群的失调与过敏性疾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

肠道菌群的稳定性是维持免疫系统平衡的重要因素之一。

善氧菌和厌氧菌之间的平衡关系在维持肠道菌群的稳态中起着关键作用。

然而,现代生活方式,包括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高脂肪饮食、过度消毒等,可能破坏肠道菌群的平衡,导致菌群失调,进而引发过敏性疾病的发生。

肠道菌群通过多种途径参与调节免疫系统的反应,对过敏性疾病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首先,肠道菌群可以通过调节免疫细胞的功能来影响过敏反应。

研究发现,特定的菌群可以增加抗炎细胞的数量,降低过敏反应的程度。

此外,肠道菌群还可以通过促进免疫耐受的形成来抑制过敏反应。

耐受是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和环境物质的一种保护机制,可以减少过敏反应的发生。

肠道菌群通过调节六亲疏远的机制,可以帮助免疫系统建立对自身、环境抗原的耐受性。

另外,肠道菌群还可以通过调节胃肠道屏障的功能来影响过敏性疾病的发展。

胃肠道屏障是人体内部环境与外界环境之间的一个重要媒介,起到保护和阻隔作用。

肠道菌群的失调可能导致胃肠道屏障的破坏,使外界过敏原更容易穿过肠道黏膜进入人体内部,从而引发过敏反应。

近年来,肠道菌群的调节被提出作为一种治疗过敏性疾病的方法。

通过调整肠道菌群的结构和功能,可以改善过敏性疾病的症状。

一种常用的方法是通过益生菌或益生元的摄入来调节肠道菌群。

母婴健康系列十二:肠道菌群在儿童胃肠道疾病发生中的作用

母婴健康系列十二:肠道菌群在儿童胃肠道疾病发生中的作用

母婴健康系列十二:肠道菌群在儿童胃肠道疾病发生中的作用儿童胃肠道疾病占儿童常见疾病的第二位,这些疾病也正成为困扰广大家长、影响儿童健康的重要原因。

人体肠道菌群的组成和生理时间演变对机体的代谢、消化、营养吸收、免疫系统调节和阻止肠道致病菌的定植方面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在健康和疾病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肠道菌群在儿童感染性疾病、功能性胃肠道疾病(比如功能性腹痛、功能性便秘)和儿童肥胖等胃肠道疾病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肠道菌群与儿童胃肠道感染大肠杆菌感染产肠毒素大肠杆菌感染是婴儿和从发达国家到不发达国家(特别是卫生条件差的地区)的旅行者腹泻的一个主要原因。

在成年人中,可能并不总是需要考虑抗腹泻治疗,因为腹泻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在发生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能自动停止,并逐渐恢复痊愈,并不需特殊治疗,靠自身免疫就可痊愈。

但是,对婴幼儿来说,早期治疗对提高婴幼儿及其父母的生活质量非常重要,甚至可能挽救生命。

一个人的肠道菌群组成可以决定产肠毒素大肠杆菌在人类肠道的定植。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补充益生菌可以预防或治愈某些类型的产肠毒素大肠杆菌感染引起的腹泻。

艰难梭菌感染艰难梭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的厌氧的产芽孢杆菌,具有产毒素和不产毒素两种类型。

它是一个重要的成人院内感染病原体,然而它在儿童中似乎也越来越普遍。

据报道,健康新生儿中有高达70%是无症状的艰难梭菌携带者。

在这些儿童中,随着年龄的增长,艰难梭菌的携带率会逐渐下降,到2岁时,艰难梭菌的定植率降到成人水平的5%左右。

艰难梭菌在儿童肠道中的确切作用尚不清楚,对艰难梭菌携带者的血清学和局部宿主反应的进一步研究可能有助于阐明疾病机制。

艰难梭菌在儿童中的存在对以后的肠道菌群组成的影响还有待确定。

由于缺乏标准化的评分系统,很难在儿科感染中定义艰难梭菌感染性疾病,这使得在受感染儿童中量化疾病负担和治疗变得更加困难。

建议3岁以上儿童在与成人相同的情况下应该进行艰难梭菌感染检测,比如急性腹泻和近期有抗生素使用史。

肠道菌群失调与疾病的关系

肠道菌群失调与疾病的关系

肠道菌群失调与疾病的关系肠道菌群是人类消化系统内微生物的总称,主要居住在人体的肠道中。

它们所起的作用十分重要,不只与肠道的健康有关,还与人类的身体健康息息相关。

而肠道菌群失调是指这些微生物因为外界因素,环境改变等原因而失去平衡的状态。

科学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失调与许多疾病的发生直接相关。

本篇文章将探讨肠道菌群失调与疾病的关系。

一. 肠道菌群失调如何形成肠道菌群的失衡现象是由不良的生活方式和不良的饮食习惯造成的。

这些不良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会破坏肠道菌群的平衡,导致一系列健康问题。

以下是造成肠道菌群失调的常见因素:1.抗生素的滥用:抗生素是一种能够较快地杀死细菌和微生物的药物,抗生素的使用可以有效地治疗许多细菌感染。

但是,它也会摧毁肠道菌群中的一部分微生物,使其暴露在有害物质和外部細菌侵害的危险之中。

2.人工甜味剂:人造甜味剂,如阿斯巴甜和蔗糖醇等,可以抑制有益菌的生长,并刺激有害菌的生长,从而破坏肠道菌群的平衡。

3.过剩的糖分:含糖量高的食物,如糖果,果汁饮料和甜点,可能在肠道中培养有害菌,并破坏有益菌的平衡。

4.缺乏运动:身体缺乏运动,肠道环境会变得缺氧,导致有害菌生长,破坏本来健康的肠道菌群平衡。

二. 肠道菌群失调与疾病的关系1.肠道菌群失调和消化系统疾病的关系肠道菌群失调是造成消化系统疾病的重要原因。

消化系统疾病包括胃酸反流症、慢性便秘、肠易激综合症等,研究表明,这些疾病至少与肠道菌群的失落有关。

肠道菌群失调会导致胃肠道的活动受到影响,胃酸反流会因此而发生。

此外,缺乏肠道菌群的食品可以导致通常消化良好的食品消化不良,因此引起便秘,肠道过敏和肠球菌过多生长。

2.肠道菌群失调和代谢综合症的关系代谢综合症(Metabolic Syndrome)是一种包括肥胖、高血糖、高血压和高胆固醇四种症状的综合症,它往往导致一系列严重的健康问题,如心血管疾病和二型糖尿病。

最近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失调与代谢综合症之间存在着联系。

母婴健康系列七:肠道菌群与婴儿免疫发育

母婴健康系列七:肠道菌群与婴儿免疫发育

母婴健康系列七:肠道菌群与婴儿免疫发育肠道菌群深刻地影响着宿主的生理机能,现代全球生态变化也在扰乱着我们体内的微生物生态系统。

微生物群为免疫系统的发育和功能提供了重要的信号。

哺乳动物的肠道是地球上细菌密度最高的生态场所,这种复杂的生态系统为黏膜屏障功能的充分建立和先天性与适应性免疫系统平衡发育提供了信号。

现代的生活方式和生物多样性的下降减少了我们与微生物接触的机会,这被认为是导致出生后免疫发育异常和免疫介导的疾病日益流行的一个主要因素。

生命早期是免疫成熟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微生物暴露似乎对免疫介导的疾病的发生有着长远的影响。

孕妇孕期的微生物环境也可能对婴儿的免疫发育产生重要影响。

今天,我们将探讨生命早期的肠道菌群与宿主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

更深入的了解发育中的婴儿肠道菌群与免疫系统之间复杂相互作用,对于制定促进儿童健康和预防免疫介导疾病发生的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肠道菌群与免疫系统共同进化没有一种动物是独立于微生物而进化的。

在地球的大部分历史中,微生物是地球上唯一的生命形式,多细胞生命出现在一个由原核生物主宰的世界。

动物宿主和微生物之间亲密、复杂和动态的相互作用深刻地影响了动物的进化,现在依然是如此。

微生物与脊椎动物共同进化的近5亿年,形成了微生物与免疫系统的互惠关系。

然而,我们现代富裕的生活方式和日益下降的生物多样性减少了我们与微生物接触的机会,导致我们建立了一个与祖先截然不同的微生物群落。

免疫系统在宿主和微生物共生体之间形成稳态,形成互惠互利的伙伴关系。

对于那些对宿主提供消化和保护作用的微生物,免疫系统给予庇护;而对于微生物的致病和入侵行为,免疫系统予以清除。

我们的免疫系统似乎在进化过程中既保护了有益微生物,也避开了病原体。

在脊椎动物中,适应性免疫系统具有识别和记忆有益和致病性微生物的能力以及抑制和促进先天性炎症的能力,适应性免疫系统的进化为宿主与日益复杂的微生物群落建立更复杂的关系提供了机会。

肠道菌群及其生物学意义

肠道菌群及其生物学意义

肠道菌群及其生物学意义食工081 2008031050 姜欢笑人体所携带的细菌种类繁多,数量巨大。

估计每个人的自身菌群细胞数超过10¹³,约为人体细胞总数的10 倍。

它们主要分布在人体与外界相通的腔道如肠道、呼吸道和泌尿生殖道以及体表。

由于体表的细菌主要来源于人体所接触的外环境,而且经常随外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因此也称为暂住菌群;而定植在体腔内的细菌主要源自出生时所接触的母体菌群,包括分娩时接触的阴道菌群,母乳中的细菌以及周边环境的细菌,一旦定植后比较稳定。

所谓人体的正常菌群主要指这些存在于体腔内的细菌。

对正常菌群研究报道很多,而了解较透彻的是其中的肠道菌群肠道菌群的生物学功能可以从三方面来阐述:即维持肠道的正常结构和生理功能,拮抗病原微生物的定植,感染和刺激/调控人体的免疫功能。

这些功能相互密切关联,互相促进。

因此,充分了解肠道菌群的功能和生物学意义,对于人群尤其是儿童的健康和促进抗感染功能都是极为重要的。

人体肠道菌的来源主要是母体和乳汁中的细菌和出生时的外环境,如剖宫产的婴儿肠道中就会定植一部分来自医院环境如儿科ICU 的细菌,而正常分娩的婴儿肠道中几乎完全是来自母体的细菌。

新生儿的肠道菌群大约于出生后数小时开始形成, 4 ~ 6 个月时达到成年人的水平。

大量的肠道菌在肠黏膜表面形成密集的菌膜,亦称为生物膜。

肠道菌总量约为1014,主要分布在结肠。

就每克粪便计算,其中致病性细菌如铜绿假单胞菌、变形杆菌、葡萄球菌和梭状芽孢杆菌等的量在104 左右,益生菌如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等在108-10水平,而条件致病菌如肠球菌、大肠杆菌和拟杆菌等约为106-10 左右。

到目前为止,尚有60%的肠道菌不能在体外培养,但根据已有的研究结果估计,肠道菌的总基因数为人体基因数的140 倍,是一个极其庞大的生物种群。

肠道中的细菌不断刺激肠道黏膜分泌黏液素,保持必要的润滑、保护作用。

同时,肠道菌的繁殖还有助于维持肠腔内的pH值并分泌一些维生素类的物质,如维生素K 和一些B 族维生素。

婴幼儿肠道菌群及其对健康的影响

婴幼儿肠道菌群及其对健康的影响

婴幼儿肠道菌群及其对健康的影响肠道菌群是人体内的居民之一,其重要性不亚于其他重要器官。

而对于婴幼儿而言,肠道菌群的建立和发展更加具有重要意义,其健康状况与肠道菌群的微妙平衡有着密切关系。

本文将对婴幼儿肠道菌群及其对健康的影响进行探讨。

一、肠道菌群的构成及其重要性肠道菌群是指生长于肠道中的菌群,包括有益的菌群、有害的菌群和中性菌群。

其中最为重要的有益菌群主要有乳酸菌、双歧杆菌及婴幼儿肠道常见的嗜酸乳杆菌等。

这些有益菌群可以促进肠道消化吸收、保持肠道通畅、调节免疫系统等,对维持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而在婴幼儿的肠道菌群中,由于尚未形成稳定的微生态环境,易受到外界环境,食物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尤为需要注意肠道菌群的构成和平衡。

二、肠道菌群对健康的影响1.促进肠道消化吸收婴幼儿的肠道功能尚不完善,消化吸收机能相对较弱,肠道菌群的稳定和平衡对于其消化吸收功能的发育至关重要。

合理的肠道菌群可以促进婴幼儿的肠道消化吸收,提高饮食中营养物质的吸收效率,对于其身体健康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2.保护肠道健康良好的肠道菌群能够防止有害菌群在肠道内滋生,防止出现肠道疾病。

此外,有助于肠道黏膜细胞生成和维持,保持肠道黏膜屏障的完整性,避免有害物质进入血液循环,对维持肠道健康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3.调节免疫系统婴幼儿的免疫系统处于发育中,肠道菌群的正常发展和平衡对免疫系统的发育有重要作用。

研究表明,合理的肠道菌群可以促进幼儿免疫细胞的增殖和成熟,有助于建立健康的免疫系统,提高身体抵抗力。

三、如何维护婴幼儿肠道菌群的健康?1.提供充足的乳汁或人造奶粉供应母乳或人造奶粉中含有动物性低聚糖等物质,可以促进有益菌群的繁殖和生长,有助于肠道菌群的形成和发展。

2.保持母乳喂养母乳是维持肠道菌群平衡的最佳选择,母乳喂养的婴儿肠内的有益菌群相对更多且种类更为丰富。

母乳中含有丰富的免疫球蛋白和生长因子等物质,可以调节婴儿免疫系统,保持肠道黏膜屏障的完整性。

肠道菌群冷知识

肠道菌群冷知识

肠道菌群冷知识肠道菌群是指人体肠道内的微生物群落,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它们与人体的健康密切相关,被称为“第二个基因组”。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科学家们对肠道菌群的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的发现,其中一些是关于肠道菌群的冷知识。

肠道菌群的种类非常丰富。

据估计,人体内的肠道菌群种类超过1000种,总数超过100万亿个。

这些菌群中的每一种都有特定的功能和作用,对人体的健康起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某些菌群可以帮助消化食物,促进营养吸收,而另一些菌群则可以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生长,维护肠道的健康。

肠道菌群的组成是个人化的。

每个人的肠道菌群组成都是独一无二的,就像指纹一样。

这是由于个体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研究发现,肠道菌群的组成与人体的健康状况密切相关。

一些疾病,如肥胖、炎症性肠病、自闭症等,与肠道菌群的紊乱有关。

因此,了解和调节肠道菌群的组成对于预防和治疗这些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肠道菌群与情绪和行为有关。

肠道菌群与中枢神经系统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

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可以通过产生和调节多种神经递质和代谢产物,影响人体的情绪和行为。

例如,有研究发现,肠道菌群的紊乱与抑郁症、焦虑症等精神疾病的发生有关。

这为肠道菌群在精神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肠道菌群还与免疫系统密切相关。

肠道是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部分,肠道菌群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们可以调节免疫细胞的分化和功能,维持免疫系统的平衡。

一些研究发现,肠道菌群的紊乱与免疫系统相关疾病的发生有关,如过敏、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因此,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的组成,有可能预防和治疗这些疾病。

肠道菌群还可以影响人体的新陈代谢。

肠道菌群可以参与人体的能量代谢和物质代谢过程,影响人体体重的调节。

一些研究发现,肠道菌群的紊乱与肥胖等代谢性疾病的发生有关。

因此,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的组成,有可能预防和治疗这些疾病。

调节肠道菌群的方法多种多样。

目前,调节肠道菌群的方法主要有饮食调节、益生菌和益生元的补充、粪菌移植等。

婴幼儿肠道菌群与健康

婴幼儿肠道菌群与健康
注意卫生:保持饮食卫生勤 洗手避免肠道感染
07
结论与展望
婴幼儿肠道菌群对健康的重要 性
维持肠道平衡预防肠道疾病
促进营养吸收保障生长发育
增强免疫力预防感染
影响代谢和激素水平与肥胖、 糖尿病等慢性病的发生有关
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的问题
婴幼儿肠道菌群与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 如何通过饮食和生活习惯来调节肠道菌群促进婴幼儿健康 不同地区和文化背景下的婴幼儿肠道菌群分布和特点 肠道菌群对婴幼儿心理和行为发展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主要由双歧杆菌、乳酸菌等有益菌构成对婴幼儿生长发育和免疫系统发育至关重要。
肠道菌群在婴幼儿肠道内发挥着重要的生理功能如合成维生素、促进肠道蠕动等。
肠道菌群的平衡对婴幼儿健康至关重要不当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可能导致菌群失衡引发腹泻、 过敏等健康问题。
肠道菌群对婴幼儿健康的影响
促进消化吸收:肠道菌群能够帮助婴幼儿消化食物吸收营养 增强免疫力:肠道菌群有助于提高婴幼儿的免疫力预防感染 促进大脑发育:肠道菌群对婴幼儿的大脑发育有着积极的影响 影响代谢:肠道菌群参与婴幼儿的代谢过程对健康产生影响
肠道菌群与脂肪酸合成的关联
肠道菌群合成脂肪酸有助 于维持肠道健康
肠道菌群能够合成短链脂 肪酸为婴幼儿提供能量
肠道菌群合成脂肪酸有助 于婴幼儿大脑发育
肠道菌群合成脂肪酸有助 于提高免疫力
05
肠道菌群与神经系 统
肠道菌群对神经系统发育的影 响
促进神经细胞生长和突起形成
调节脑内神经递质水平
促进神经元突起和突触连接的建立
婴幼儿肠道菌群与健康
,
汇报人:
目录
CONTENT S
01 输 入 标 题
03
肠道菌群与免 疫系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健康研讨:肠道菌群生物学意义与婴幼儿过敏性疾病
益生菌哪个品牌好抗过敏益生菌“台敏乐”典型代表新选择
摘要:肠道菌群是一个被遗忘的“器官”,其在宿主消化营养免疫发育等诸多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0~3岁是婴幼儿肠道菌群建立的关键时间窗,其与肠道免疫系统的成熟同步,是形成免疫耐受的关键时期,如果这一时期肠道菌群发生紊乱,可导致免疫耐受破坏,引起婴幼儿过敏性疾病。

近年来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研究提示婴幼儿早期肠道菌群紊乱与过敏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研究就婴幼儿常见过敏性疾病如特应性皮炎、食物过敏、哮喘、过敏性鼻炎等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进行综述。

2004年世界变态反应组织(WAO)针对全球过敏展开了一项调查,调查结果于2006年公布:在33个国家进行的过敏性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这些国家的13.9亿人口中,约22%患有不同种类的过敏性疾病。

过敏性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一定的自然规律,婴幼儿最早出现的过敏问题是特应性皮炎和食物过敏,可持续数年,并逐步发展成过敏性鼻炎和哮喘。

本研究就肠道菌群与婴幼儿过敏性疾病的关系,以及几种常见的儿童过敏性疾病作一综述。

一、肠道菌群的建立及生物学意义
新生儿刚出生时胎粪是无菌的,出生后大约2h即可从肠道检出大肠埃希菌、肠球菌、葡萄球菌等,即微生物开始在肠道定植,最终形成以厌氧菌为优势菌的菌群结构,此过程一般需3年左右的时间。

伴随着肠道菌群的定植,宿主的黏膜屏障和免疫系统也在发育成熟,主要体现在出生后肠上皮细胞增殖增强,淋巴细胞开始迁移分化。

出生后到脱奶期(0-1岁)是To11样受体(To11-like receptor,TLR)介导的免疫耐受形成的关键时间窗,期间肠道菌群的异常定植会导致TLR表达异常,免疫耐受无法正常形成。

婴幼儿肠道菌群的建立受分娩方式、喂养方式、环境卫生和抗生素应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健康成人肠道栖息着约1014个细菌,多达近1000~1150种细菌。

肠道菌群承载着人类后天获得基因,参与人类正常生理和疾病病理过程,是被遗忘的特殊器官。

生理状态下,肠道菌群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维持和增强肠道黏膜屏障:肠道内的共生菌通过占位性保护效应、营养代谢产生有机酸和拮抗作用发挥生物屏障功能。

2、促进固有和获得性免疫的发育成熟:肠道菌群能够通过不断刺激局部或着全身免疫应答来促进肠黏膜相关淋巴组织(gut-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s,GALT)的发育,可激发Th1免疫应答,平衡Th1/ Th2,共生菌DHN特定的CpG基序能刺激Th1细胞分化。

3、刺激肠道分泌sIgA: sIgA黏附于肠道黏液层,阻止病原微生物的黏附并促使其随肠道蠕动排出体外。

4、参与免疫耐受的形成。

肠道共生菌通过抑制转录因子NFKB的活性(普氏粪杆菌),或通过抑制NFKB的抑制剂IKB的磷酸化、泛素化、降解,或通过促进NFKB的亚基ReIA 出核,减弱其转录因子功能(多形拟杆菌),从而达到抑制炎症反应的作用。

二.过敏性疾病的发生机制
过敏性疾病的发生是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近年来过敏性疾病的发病率显著升高,这显然已经不能简单地用遗传因素来解释。

Strachan提出的“卫生假说”认为,生命早期因缺少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微生物的接触,从而导致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进而增加了患过敏性疾病的可能性。

细菌和病毒感染引发的自然免疫可以诱导Th1细胞因子的释放,胎儿及初生时免疫反应以为主,随着出生后环境中抗原的刺激,免疫反应逐渐向Th1转化,达到“Th1/Th2平衡”。

如今随着家庭大小、生长环境、个人卫生、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善,“过度卫生”的环境使得婴幼儿受环境中抗原刺激的机会减少,造成机体免疫反应向Th2偏移,分泌的IL-4、IL-5、IL-13等细胞因子增多,刺激B细胞产
生IgE,使嗜酸性粒细胞增殖活化,释放炎症和细胞因子,导致过敏性疾病的发生。

近年来无论是Th2介导的过敏性疾病,还是Th1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率都有所上升,经典的“卫生假说”并不能很好地解释这个现状。

Rook提出的“老朋友假说”,其中“老朋友”指哺乳动物在经过长期进化后体内存活下来的相对无害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对DC的成熟起关键作用,成熟的DC产生TGF-β和IL-10促进调节性T细胞的分化,而Treg具有免疫抑制作用,从而使“老朋友”免受宿主免疫系统的杀灭,同时宿主对自身细胞、肠内容物、过敏原等产生耐受。

有研究者提出“菌群学说”,认为工业化国家抗生素的使用和饮食结构的变化影响肠道正常菌群的定植,进而影响肠道菌群介导的免疫耐受的形成,导致变应性气道疾病的发病率升高。

最近发现的Th1是CD4+效应T细胞的亚群,能分泌促炎因子IL-17,在过敏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

“Tteg/Th17平衡”被打破是目前认为过敏性疾病乃至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的重要因素。

另外皮肤屏障功能的损坏与过敏性疾病的发生也相关。

三、儿童过敏性疾病
早年Bergmann提出过敏进程(allergicmarch)概念,指出过敏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具有年龄特征,伴随着年龄的增长,过敏症状可能得到缓解也可能被其它症状所替代。

婴幼儿最早出现的过敏是食物过敏和特应性皮炎,1岁以后逐渐得到缓解,继而出现哮喘,哮喘发病率在学龄期达到高峰,到青春期哮喘可能得到暂时性缓解,但是会出现过敏性鼻炎,可能持续数年。

“肠道菌群假说”认为新生儿出生后免疫系统的良好、平衡的免疫应答未必是依靠微生物才能产生,相反,微生物的存在有导致感染的潜在危险。

与致病菌不同是,肠道正常菌群中某些细菌可刺激免疫系统,却不引发对机体有害的炎症反应,肠道正常菌群成员中含有建立肠道相关淋巴组织(gut associ-ated lymphoid GALT)早期发育的刺激物,激发Th1型免疫应答。

肠道菌群紊乱严重危害儿童健康,成为影响儿童过敏性鼻炎、咳嗽、哮喘、湿疹、荨麻疹、皮肤过敏等过敏性疾病的原因之一,常补充抗过敏益生菌台敏乐做好对经常使用抗生素宝宝的防护。

为什么孩子过敏跟肠道的菌群有关呢?先来想想,其实过敏主要是从食物过敏开始的,食物过敏是食物吃到肚子里,胃肠道没有很好地消化就吸收了,造成了未充分消化的食物成分对人体的刺激。

那么为什么同样的食物,别的小孩吃了就没有问题呢。

其实食物不能很好地消化就吸收,原因就是因为肠道菌群不太健康所致。

所谓抗过敏益生菌就是可以和人体共生且对人体有正面效益的微生物,其中含有副干酪乳杆菌、罗伊氏乳杆菌的抗过敏益生菌制剂台敏乐是最具代表性的抗过敏益生菌台敏乐。

益生菌长期以来一直用来照顾人类的健康,除了可改善肠道的生态,产生抗菌物质,增强人体免疫力,改善乳糖不耐受综合症,还可降低TH2细胞所造成的过敏免疫发炎反应。

由于益生菌本身在肠道内就象过客一样,无法长期在肠道繁殖生长期,若要在肠道内生长及发挥有效功能,就得提供它足够生长的必要营养素,抗过敏益生菌之副干酪乳杆菌、罗伊氏乳杆菌、鼠李糖乳杆菌、嗜酸乳杆菌、长双岐乳杆菌的特性是肠吸附能力佳,具有耐酸性,菌体通常呈细长杆状,为革兰氏阳性杆菌,不会产生内孢子,于好氧及厌氧环境下会生长。

含有丰富副干酪乳杆菌的台敏乐益生菌对免疫调控能力是可以有效地降低IgE,以及增加干扰素抑制IgE来减轻过敏症状。

此类功能性抗过敏益生菌通过肠道定殖才能在肠内形成菌种优势,进而能绵延不绝的发挥它本身免疫调节的功能。

通过了胃酸和胆盐考验,从而得以顺利的在肠道发挥其它抗过敏功能,实验证明抗过敏益生菌组合物台敏乐可以通过人体消化系统严格环境的考验。

(此文档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文档可自行编辑修改内容,
供参考,感谢您的配合和支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