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家,温馨的港湾》教学设计
家,温馨的港湾教案

《家,温馨的港湾》教学设计一、设计思想这节课教学内容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学生的活动体验,调动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促使他们感受到家庭、父母在自己成长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中要特别注重情景的创设,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的共鸣,通过不同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让学生讲真话,动真情,明辨行。
二、教材分析《家,温馨的港湾》是山东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一节的内容,本节课从感受家庭生活的温暖切入,让学生通过体会父母对自己付出的辛劳产生由衷的感激之情,进而教育学生用实际行动回报父母,孝敬父母和长辈,与庭成员共建和谐幸福的家庭生活。
本单元以爱小家(家庭)和爱大家(国家)为教育主题,本节课的教学为本单元教学的开展做了一个良好的铺垫。
三、学情分析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比较熟悉,生活中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现在的孩子大多为独生子女,比较任性、自私,乐于享受父母的劳动成果,缺乏对父母的关爱,因此教学中我侧重于情感的渲染,引起学生思想的共鸣和行为的引导。
四、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孝敬父母和长辈的积极情感。
能力目标:让学生在生活中养成关心父母、孝敬父母的行为习惯。
知识目标:体会父母辛劳,懂得感恩父母,回报父母。
五、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家庭生活中体会父母的养育之恩,激发学生孝敬父母的积极情感。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关心父母,体贴父母的行为习惯,真正把对父母的感激之情转变为孝敬父母的实际行动。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讲述法、多媒体教学手段七、教学准备:1、搜集相关影片资料,写一篇回忆母亲的文章。
2、制作多媒体课件八、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景,导入课题1、播放电影垂直极限的视频:视频内容:父子三人去登山,由于发生意外,在危急时刻父亲选择牺牲自己,挽救了儿子女儿的生命。
2、提问:影片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3、指名回答。
4、教师小结:父母的爱是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
【二】、叙说父母的爱(一)教师配乐朗诵自己与父母之间最感动的故事。
初中道德与法治《_家,温馨的港湾》优质教学设计、教案

家,温馨的港湾【教材分析】本课时所要集中解决的问题是引导学生体会父母养育之情,明确如何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以实际行动孝敬父母和长辈。
现实生活中,由于独生子女在父辈、祖辈的精心照顾之下成长已经习以为常,所以有不少学生感受爱的能力有所降低,容易忽略父母的养育之恩,而只把父母的关心、照顾,当成是一种责任和义务,不能从内心深处感激父母,产生孝敬父母的想法和愿望,进而在行为上表现出对父母的不理解、疏远。
因此,要帮助学生从情感上贴近父母,心灵上加强与父母的沟通,培养学生尊重、理解、热爱父母的感情,自觉地从行为上关心、体贴、照顾父母与长辈。
增强学生的家庭意识和观念,培养责任感,不仅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更有利于学生成人。
帮助学生懂得父母的养育之恩,应从平时的点滴生活、从学生身边最经常遇到的、每天都在发生的事情入手,让学生体会到正在发生的故事,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可信性、真实感,让其理解这种父母之爱的无私和伟大。
【学习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激父母为自己成长付出的辛劳,能以实际行动孝敬父母和长辈。
能力:增强感受父母爱的能力,力所能及地扶助父母的能力。
知识:了解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体现在抚养、教育两个方面;懂得孝敬父母最基本的要求是尊重、热爱、理解父母;知道孝敬父母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
【重点】为什么孝敬父母【难点】怎样孝敬父母,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关心父母,体贴父母的行为习惯,真正把对父母的感激之情转变为孝敬父母的实际行动。
【学习过程】一、情境导入(视频导入)公益广告《家与父母》出示学习目标和重难点二、新课学习(一)感受家(1)学生观看关于家的图片想一想:联系同学们各自的家庭生活,请你谈谈家的感觉?(2)看课件中的故事一、故事二回答:家是什么?谈谈你对家的理解和感受。
家是什么?家,是一个充满亲情的地方。
家是落叶所能回归的根,是孤雁所能向往的巢,是江河所能拥抱的海,是航海所能依靠的岸。
家,是我们温馨的港湾(二)、合作探究---感悟父母之爱1、韩红的《天亮了》和宝贝,妈妈爱你思考:读完这些故事,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得出结论:①2、互动交流,感悟父爱母爱活动一:活动一:观看视频并并合作交流真情诉说请同学们敞开心扉,讲述爱的故事,回忆生活中父母浓浓的爱,与大家一起分享这份感动。
初中道德与法治《家,温馨的港湾》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道德与法治《家,温馨的港湾》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家的意义,认识到家是人们生活的基础和依靠。
2. 培养学生对家庭的热爱和责任感,增强家庭观念。
3. 引导学生学会与家人沟通,增进彼此的了解和感情。
二、教学内容1. 家的定义和意义2. 家庭的关系和结构3. 家庭的功能和作用4. 与家人沟通的重要性5. 增进家庭和谐的方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家的意义,认识到家庭的重要性,学会与家人沟通,增进家庭和谐。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家庭的功能和作用,以及如何增进家庭和谐。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家的定义、意义、功能和作用。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家庭关系和结构,讨论与家人沟通的重要性。
3. 小组讨论法:探讨增进家庭和谐的方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提问学生对家的认识,引导学生思考家的意义。
2. 新课导入:讲解家的定义、意义、功能和作用。
3. 案例分析:分析家庭关系和结构,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家庭。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与家人沟通的重要性,分享自己的经验。
5. 总结讲解:讲解如何增进家庭和谐,提供具体的方法和建议。
6. 课堂小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回答相关问题。
7. 课后作业: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家庭实际情况,思考如何增进家庭和谐。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学生对家的意义、家庭的关系和结构、与家人沟通的重要性以及增进家庭和谐的方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评价方法:课堂参与度、小组讨论表现、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道德与法治》相关章节。
2. 辅助材料:家庭案例分析、与家人沟通的技巧和方法。
八、教学准备1. 准备教材和辅助材料,整理相关案例和资料。
2. 设计课堂活动和讨论题目。
九、教学进度安排1. 课时:2课时(90分钟)。
2. 教学进度:第一课时讲解家的定义、意义、功能和作用,分析家庭关系和结构;第二课时讨论与家人沟通的重要性,讲解增进家庭和谐的方法。
初中道德与法治《家,温馨的港湾》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道德与法治《家,温馨的港湾》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家的意义,认识到家是我们生活的基础和依靠。
2. 培养学生对家庭的热爱和责任感,增强家庭观念。
3. 引导学生学会与家人沟通,处理家庭关系,营造和谐家庭氛围。
二、教学重点:1. 家的意义和功能。
2. 家庭关系处理原则。
三、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家庭责任。
2. 如何帮助学生学会与家人沟通。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定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家庭的重要性。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家庭案例,引导学生学会处理家庭关系。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家庭问题,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让学生了解家庭的不同形态,引发学生对家的思考。
2. 讲授新课:介绍家的意义、功能和家庭关系处理原则。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家庭案例,引导学生学会处理家庭关系。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家庭问题,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6. 课后作业:布置一道关于家庭的思考题,让学生深入思考家庭的意义。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中的参与情况,评估他们对家庭概念的理解和家庭责任的认识。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家庭重要性的思考深度,以及对家庭关系处理原则的应用能力。
3. 情感态度:通过观察和交流,评估学生对家庭的情感态度,以及他们对家庭和谐的追求。
七、教学拓展:1. 开展家庭主题的活动,如家庭摄影展、家庭故事分享等,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家庭。
2. 组织家庭访问活动,让学生实地了解不同家庭的生活状态,增进对家庭的责任感。
八、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考虑学生的反馈和教学效果,以便在未来的教学中进行改进。
九、教学资源:1. 家庭图片和视频素材库,用于导入和激发学生的思考。
2. 典型家庭案例库,用于分析和讨论。
3. 家庭关系处理原则的相关文献和资料,用于支持教学内容。
鲁人版道德与法治八上第1课第1框《家,温馨的港湾》教学设计

鲁人版道德与法治八上第1课第1框《家,温馨的港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家,温馨的港湾》是鲁人版道德与法治八上第1课第1框的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家庭的关系、结构与功能,认识到家庭是一个温馨的港湾。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图片和文字,帮助学生理解家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家庭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家庭观念,对家庭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部分学生可能对家庭的责任感不够强,对家庭的功能和结构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家庭,培养他们的家庭责任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家庭的关系、结构与功能,认识到家庭是一个温馨的港湾。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家庭责任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珍视家庭,关爱家人,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家庭的关系、结构与功能。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家庭,培养他们的家庭责任感。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生动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家庭的重要性。
2.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他们的家庭观念和家庭责任感。
3.情景模拟法:设置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家庭的责任和温暖。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鲁人版道德与法治八上第1课第1框《家,温馨的港湾》。
2.课件:相关案例、图片、文字等。
3.小组讨论指南: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的问题和方向。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文字,引导学生回顾对家庭的认识,提问:“你们觉得家庭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呈现教材中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家庭的关系、结构与功能。
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家庭的重要性。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根据讨论指南,探讨家庭的责任和功能。
教师巡回指导,参与学生的讨论,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家庭。
《家_温馨的港湾》_教案

《家,温馨的港湾》学习目标1.感激父母为自己成长付出的辛劳,能以实际行动孝敬父母和长辈。
2.增强感受父母爱的能力,力所能及的扶助父母的能力。
3.了解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体现在抚养、教育两个方面;懂得孝敬父母最基本的要求是尊重、热爱、理解父母;知道孝敬父母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
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时主要是引导学生体会父母的养育之情,明确如何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以实际行动孝敬父母和长辈。
现实生活中,独生子女在父辈、祖辈的精心照顾下成长已经习以为常,不少学生忽视了父母的养育之恩,而把父母的关心照顾当成是一种责任和义务,不能从内心深处感激父母。
虽产生孝敬父母的想法和愿望,却在行为上表现出对父母的不理解、疏远。
因此,要帮助学生从情感上贴近父母,心灵上加强与父母的沟通,培养学生尊重、理解、热爱父母的感情,自觉的从行为上关心、体贴、照顾父母和长辈。
增强学生的家庭意识和观念,培养责任感,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本课时最终落实到学生的实际行动上。
学习重点:教育学生孝敬父母和长辈学习难点:引导学生体会父母之爱,学会与父母沟通教学设计思路新课程改革一贯倡导“以学生为本”、“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本课应充分体现这一的理念,努力创设各种活动情景,帮助学生真正体会父母的养育之恩、培养感恩父母的情感,从而升华学生的思想、内化学生的体验。
本课通过四环节情景导入,自主感悟——师生互动,合作探究——回归生活,拓展升华——成果交流,积累收获。
环环相扣,努力完成“激情——明理——导行”三步曲。
教学方法:启发引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体验式教学教师准备:(一)设计导学案,提前印发并发到学生手中,指导学生课前预习1、家是什么?谈谈对家的认识。
2、父母对我们的爱表现在那些方面?3、为什么要孝敬父母?4、怎样孝敬父母?(二)制作课件:搜集和学生有关的家庭生活温馨场面的照片或视频学生准备:1.仔细观察父母一天中为自己做了哪些事情,体会父母为自己的成长付出的心血,把自己最想对父母说的话写出来。
初中道德与法治《家,温馨的港湾》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道德与法治《家,温馨的港湾》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家的意义,认识到家是人们生活的基本单位,是情感的寄托,是身心的依靠。
2. 培养学生对家庭的热爱,增强家庭责任感,提高家庭和睦相处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家的意义和功能。
2. 如何与父母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
三、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父母的爱,懂得尊重和回报。
2. 学会与父母有效沟通,处理家庭矛盾。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家庭的重要性。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家庭案例,引导学生学会处理家庭问题。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图片展示:家庭幸福的照片,引导学生思考家的意义。
问题引导:你知道家对你的重要性吗?家给你带来了哪些温暖和快乐?2. 讲授新课第一环节:家的意义和功能讲解家的定义,阐述家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分享家庭案例,让学生感受家庭和睦带来的幸福。
第二环节:家庭关系讲解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父母的爱。
分析亲子关系中的常见问题,如代沟、沟通不畅等。
3. 课堂互动小组讨论:如何与父母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4. 巩固知识提问环节:让学生回答关于家庭的问题,检验学习效果。
5. 课堂小结6. 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家的感悟,培养对家庭的热爱。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应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思考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家的理解和家庭关系的处理是否有所提高。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七、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分为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主要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以及与合作同学间的沟通协作能力。
终结性评价则是通过课后作业、单元测试等方式,检验学生对家庭重要性的理解和如何处理家庭关系的掌握程度。
八、教学拓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家庭调查,了解自己家庭的历史、文化、成员关系等,从而加深对家庭的理解和感情。
《家,温馨的港湾》教学设计

《家,温馨的港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认识家对于我们每个人的重要意义,感受家庭的温馨,体会和认识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从而热爱自己的家庭。
2.学会感恩父母,做到以实际行动孝敬父母和长辈。
3.懂得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法律规定子女应尽的义务。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父母的养育之恩,激发学生孝敬父母的积极情感。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把感恩之情转化为孝敬之行,培养关心扶助父母的行为习惯。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点击课件幻灯片1,播放视频)课前3分钟播放央视公益视频《有爱就有责任》(《Family》)。
视频中的F(爸爸)和M(妈妈)在I(孩子)小的时候细心呵护,可随着孩子的长大,当孩子有了自己的主见,却不断的与爸妈发生冲突,……后来,孩子体会到生活的艰辛才发现爸爸妈妈已经慢慢变老,于是孩子主动承担起家庭的责任长成参天大树,让年迈的爸爸可以依靠,替年老的妈妈遮挡骄阳。
最后呈现“Family”为Father And Mather I Love You.将外来词字母幻化成人物角色,伴随着舒缓的音乐,演绎了一个孩子在家庭中成长的故事,一幅幅感人肺腑的温馨画面。
师:同学们,欣赏完极具创意的“family”感人动画,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新课学习《家,温馨的港湾》。
(点击课件幻灯片2,呈现本课课题)二、新课导学师:首先,让我们齐读本课的学习目标。
(点击课件幻灯片3,呈现学习目标)师:人们常说父爱似山,母爱如水。
家,是我们每个人最熟悉的地方。
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一个温馨的家。
(点击课件幻灯片4,逐一呈现文字和图片)活动一:温情交汇师:一幅幅感人的照片,让我们怦然心动;一张张亲切的照片,让我们的心中充满温情。
下面进入我们的活动环节《温情交汇》。
速读教材第4页,写出一些描述家庭温馨场面的词汇。
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先独立思考,再交流讨论,并统计出本组汇总的关于家的词语。
时间3分钟。
(点击课件幻灯片5,逐一呈现文字)同学们开始再读教材,结合上面的问题,或说或写描述家庭温馨生活画面的词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温馨的港湾》
◆教材分析
本课是把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一单元《让爱驻我家》第一课《相亲相爱一家人》中第一框题《家,温馨的港湾》的内容,本课主要内容有以下几大构建:1、我有一个温馨的家;2、不忘父母养育恩。
本课是起始单元中的第一课的重要内容,开启新阶段中学生活的新篇章,本课内容丰富,知识点难易适中,有助于帮助我们的学生正确理解家庭,理解父母,感受家庭的温暖、培养正确的世界观、认识到父母对于子女的付出、怀有一颗感恩之心;同时一个温馨的家庭对于学生的成长成才起着重要的作用,鼓励引导学生向美好的新起点努力奋斗。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明白孝敬父母是子女应尽的法律义务
2、使学生知道成长的每一步都离不开父母的呵护、教诲和影响,不忘父母养育之恩。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理解家的温馨。
2、深刻明白我们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3、学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父母。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理解父母为自己成长付出的辛劳,主动与父母沟通,以实际行动孝敬父母和长辈。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怎样理解“家,是我们温馨的港湾”
【教学难点】
1、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父母。
2、我们为什么要孝敬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当怎样做?
◆课前准备
1、多媒体多功能教室;
2、素材(故事、图片、音乐等)。
◆教学过程
我有一个温馨的家
一、情景导入
播放歌曲《我想有个家》,联系同学们各自的家庭生活和刚才听到的这首动听的歌曲,请你谈谈对家的感觉。
二、想一想说一说
展示一些关于家的照片
1、说一说你对自己家有什么感受?
温暖、舒适、甜蜜、互助、包容、温馨、自由等等
教师讲述:
家,是一个充满亲情和温暖的地方。
当你高兴时,有家人分享你的喜悦;当你失落时,有家人真心的安慰;当你成功时,有家人真挚的祝贺;当你遇到困难时,有家人无私的帮助。
对于每个人来说,家是落叶所能回归的根,归雁所能向往的巢,江河所能拥抱的还。
家,是
我们人生之舟所能停留的温馨港湾。
家,是我们成长的摇篮,父母是我们最亲近的人,父母赋予我们生命,我们是父母生命的延续,与父母之间有天然的亲情。
教学过渡:引入《家是什么》
不忘父母养育恩
(1)、体会父母的养育之恩
一、吐露心声:最关心我的人是谁
家庭的温暖来自家人之间的相互关爱,在家庭生活中,是谁给了自己生命?谁陪伴你时间最长?谁对你最了解?是对你最关心?是自己的父母。
“可怜天下父母心”,在自己的成长道路上,父母为你做过的事情不知有多少,有些事情你可能早已忘记,可有些事情却令你至今难以忘怀。
请同学们吐露心声,说一说父母为自己做过事情当中最令自己难忘的一件。
教师讲述:
从呱呱坠地的婴儿到蹒跚少年,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做父母的不知要在我们身上花费多少心血,倾注多少情和爱。
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世界上最无私、最真挚的爱(板书)。
父母哺育我们成长,在生活上无微不至的照顾我们;父母教育我们成人,是我们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任老师。
父母不仅手把手交给我们基本的生活技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难题,还耐心的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从思想品德上关怀、教育我们,引导我们确立人生的目标,教我们如何做人。
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是永远也诉说不完的。
我们成长的每一步都浸透着父母的心血。
面对父母为我们的付出,我们该怎么做呢?
(2)、回报父母,孝敬父母
一、情境活动:真情回报(见教材P6页材料)
(指导学生阅读材料,仔细体会书中雨欣对母亲真挚的爱)
二、想一想:
父母养育了我们,我们应该怎样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呢?
(指导学生讨论回答,讲的要具体)
教师讲述: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对父母的养育之恩我们惟有以爱和孝敬来回报。
孝敬父母是做人的本分,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法律规定子女应尽的义务;
孝敬父母要求子女在精神上尊重父母,在生活上关心照顾父母,成年子女还应对父母履行赡养义务,虽然我们尚未成年,也可以用我们自己的方式来回报父母。
孝敬父母,要发自内心的接受父母;
孝敬父母,同时要体现在一言一行之中,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尊敬父母,对父母有礼貌,关心父母的身体健康,主动帮父母分忧;体谅父母和家庭的难处,不向父母提出过分的要求,认真听取父母的教诲,努力学习,正直做人,用出色的表现回报父母;
孝敬父母,需要我们付出情感、体力、时间。
教学过渡:案例引入《滨州8岁女孩杜文轩捐髓救母》
(3)、孝敬父母的基本要求
一、板书:孝敬父母的基本要求:
孝敬父母,就是要尊重父母,热爱父母,回报父母
教师讲述:
孝敬父母对我们提出了基本的要求,那就是:要尊重父母,热爱父母,回报父母。
其中尊重是基本态度,热爱是情感基础,回报是行动体现。
二、通过观察漫画,思考漫画中展示了什么?
教师讲述:
孝敬父母是做人的本分,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法律规定子女应尽的义务。
我们应该从小养成孝敬父母的好品质,自觉养成孝敬父母的行为习惯。
孝敬父母的方式多种多样,但是都离不开一颗感恩的心,需要我们付出时间、情感、体力,有时甚至还要委屈自己。
无论我们付出多少,也还不清父母的呵护情,报答不完父母的养育恩。
尤其父母到晚年更加需要子女精神上的慰藉,生活上的照顾。
课堂小结:通过学习,我们懂得了父母的辛苦,也知道如何回报父母,今后要努力去做。
作业:回家做几件孝敬父母的事
同步练习
◆教学反思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