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学》复习要点-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合集下载

岩石学期末复习提纲

岩石学期末复习提纲

一、绪论1、岩石:天然产出的由一种或多种矿物或类似矿物(包括火山玻璃、生物遗骸、胶体等)组成的固态集合体.2、岩石的成因分类:①岩浆岩:主要由地壳或地幔的岩石经熔融或部分熔融形成的高温熔融的岩浆,在侵入地下或喷出地表冷凝固结而成的岩石.岩浆岩与火成岩是同义语.②沉积岩:主要形成于地表条件下,是由地表风化产物、生物有关物质、火山碎屑物等,在外力作用下搬运、沉积、固结而成.③变质岩:由岩浆岩、沉积岩经变质作用转化而成的岩石.如大理岩,片麻岩等。

3、岩浆岩不同于沉积岩和变质岩的主要判别标志:①岩浆岩大部分为块状的结晶岩石,部分为玻璃质岩石。

具有玻璃质的岩石一般是岩浆岩,只有极少数情况下,在强烈断裂带内,才有玻化岩.②岩浆岩中有一些特有的矿物和结构构造。

霞石、白榴石等矿物、以及气孔、杏仁构造等。

③岩浆岩体与围岩之间一般都有明显的界线,呈各种各样的形态存在在于地层中,有的平行,有的切穿围岩的层理和片理。

④岩体中常含有围岩碎块(捕虏体〕,这些被捕虏的围岩碎块和围岩常遭受热变质作用。

⑤各地质时期形成的主要岩浆岩类,大部分都可以找到与其化学成分近似的现代火山岩.⑥岩浆岩(除火山碎屑岩)中没有任何生物遗迹。

4、三大类岩石的野外特征对比:5、三大岩石的关系:火成岩:由岩浆冷凝固结后形成的岩石。

火山岩:岩浆及其他岩屑、晶屑等沿火山通道喷出地表形成的岩石.岩浆岩的喷发形式按火山通道的形状分为:熔透式(面):是指岩浆喷自直径很大,形状不太规则的火山通道的一种面型喷发。

裂隙式(线):岩浆沿一个方向的大断裂(裂隙)或断裂群上升,喷出地表。

有的从窄而长的通道全面上喷;有的火山呈一字形排列分别喷发,但向下则相连成为墙状通道。

因此,称为裂隙喷发(fissure eruption)。

中心式(点):中心式喷发(Central eruption),是指岩浆沿颈状管道的一种喷发。

喷发通道在平面上为点状,又称点状喷发.多数近代火山属于这种类型,其最大特点是常在地表形成下缓上陡的火山堆(volcanic cone)。

岩石学期末终极复习资料全

岩石学期末终极复习资料全

1. 岩石:天然产出的由一种或多种矿物(包括火山玻璃、生物遗骸、胶体、流体等)组成的固态集合体。

2. 岩石的分类:按成因分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1)火成岩:是由高温熔融的岩浆,在地下或喷出地表冷凝而形成的岩石。

(2)沉积岩:在地表,由母岩风化产物、火山物质、有机物质等,经过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及成岩作用所形成的一类岩石。

(3)变质岩:地壳已存岩石在温度和压力升高的条件下,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发生转变所形成的岩石。

3. 三大岩类的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转换。

沉积岩和岩浆岩可以通过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

在地表常温、常压条件下,岩浆岩和变质岩又可以通过母岩的风、剥蚀和一系列的沉积作用而形成沉积岩。

变质岩和沉积岩当进入地下深处后,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又会发生熔融形成岩浆,经结晶作用而变成岩浆岩。

因此,在地球的岩石圈,三大岩类处于不断演化过程之中。

5. 岩浆:天然形成于上地幔或地壳深部的,以硅酸盐为主要成分、含有挥发份和固体物质、粘稠的高温熔融体。

产生岩浆条件:增温,减压,加水(挥发组分)。

6. 岩浆的类型:(1)按岩浆的成因划分为原生岩浆:岩浆形成后成分未发生变化-玄武岩浆、花岗质岩浆、安山岩浆派生岩浆:由原生岩浆演化形成。

(2)按岩浆成分(SiO2含量)划分为:超基性(< 45%),基性(45 — 52%),中性(52 — 63%),酸性(> 63 %)7. 岩浆的物理性质温度,密度:岩浆温度和密度随岩浆基性程度的增加而增加粘度:是指液体或半流体流动的难易程度,又称摩擦力。

单位是Pa.s,影响因素包括岩浆成分、挥发份、温度和压力、固体物质含量。

温度增高,粘度显著减小,流动性增加。

挥发分含量增加,岩浆粘度降低。

8. 岩浆作用:当岩浆产生后,在通过地幔和/或地壳,上升到地表或近地表途中,以及在就位后的冷凝结晶成岩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作用的总和。

侵入作用:岩浆在地下运移并固结成岩的过程。

形成的岩石称侵入岩。

岩石学最全知识点 完整版

岩石学最全知识点  完整版

岩石学总结知识点岩石学期末复习资料一、1、岩石是天然产出的由一种或多种矿物(包括火山玻璃、生物遗骸、胶体)组成的固态集合体。

2、岩浆是在上地幔和地壳深处形成的、以硅酸盐为主要成分的炽热、粘稠、富含挥发物质的熔融体。

3、沉积岩是地表及地表不太身的地方形成的地质体。

它是在常温常压条件下,由风化作用、生物作用和某些火山作用产生的物质经搬运、沉积和成岩等一系列地质作用而形成的。

4、层理是沉积物沉积时在层内形成的成层构造,它由沉积物的成分.结构颜色及层的厚度.形状等沿垂向的变化而显示出来。

5、由地球内力作用促使岩石发生矿物成分及结构构造变化的作用称为变质作用。

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叫变质岩,二、填空(共20分)1、组成沉积岩的沉积物有母岩的风化产物、生物物质、火山物质及宇宙物质。

2、岩石的种类很多,按其成因可分为三大类(1)岩浆岩,(2)沉积岩,(3)变质岩3、按造岩矿物在岩浆岩中的含量和分类中作用分为主要矿物、次要矿物、副矿物。

4、粒屑的颗粒类型包括:内碎屑、鲕粒、骨粒、团粒、团块。

5、侵入岩的产状包括:岩床、岩盆、岩盖、岩脉、岩株、岩基。

6、磨园度可分为四级:棱角状、次棱角状、次圆状和圆状。

7、基性岩类的代表性侵入岩是辉长岩、浅成岩类是辉绿岩;喷出岩是玄武岩。

8、火山碎屑物按内部组分结构可分为岩屑、晶屑与玻屑三种。

9、变质作用的外部因素包括:1、温度;2、压力;3、具化学活动性流体;4、时间。

10、变质作用的方式包括:重结晶作用,变质结晶作用,交代作用,变质分异作用,变形作用和碎裂作用三、判断对错(共20分,将错的部分打×)1、陆源碎屑岩的分类及粒度为:砾岩:碎屑直径>2mm;粉砂岩:碎屑直径0.0063-0.004mm;砂岩:碎屑直径2-0.0063mm;泥质岩:碎屑直径<0.004mm。

2、内源沉积岩按成分可分为八类:1、铝质岩类;2、铁质类岩,3、镁质岩类,4、磷质岩类,5、蒸发岩类,6、可燃有机岩类,7、石英岩类,8、碳酸盐岩类。

岩石学复习资料

岩石学复习资料

岩⽯学复习资料第1讲绪论1. 岩⽯:天然产出的,由⼀种或多种矿物或⽕⼭玻璃、⽣物遗骸、胶体组成的固态集合体。

3.三⼤岩类:岩浆岩(⽕成岩):它是由地壳深处或上地幔中形成的⾼温熔融的岩浆,在侵⼊地下或喷出地表冷凝⽽成的岩⽯。

4.沉积岩:它是由地壳风化产物、⽣物有关物质、⽕⼭碎屑物等,在外营⼒作⽤下搬运、沉积、固结⽽成的岩⽯。

变质岩:由岩浆岩、沉积岩经变质作⽤转化⽽成的岩⽯。

岩浆岩和变质岩⼜可统称为结晶岩。

6. 岩浆岩及其研究意义:(1)岩⽯类型及其鉴别特征(2)岩⽯系列与组合(3)岩⽯成因(4)岩浆作⽤与构造环境(5)⽕成岩岩⽯探针与当代地球科学前缘7.岩浆:岩浆是上地幔和地壳深处形成的,以硅酸盐为主要成分的炽热、粘稠、含有挥发份的熔融体(熔体)。

岩浆的成份:主要成分为硅酸盐。

以氧化物形式表⽰SiO2, Al2O3, FeO, Fe2O3, MgO, CaO, Na2O, K2O, H2O。

SiO2 = 40%~75%。

挥发份(<6%)H2O, CO2, CO, N2, SO2, SO3, H2S, HCl, H2F。

成矿⾦属元素。

岩浆的温度:a.观察现代熔岩流的温度:通常:700℃~1200℃。

基性熔岩:1025℃~1225℃。

酸性熔岩:735℃~890℃。

挥发份可以使起熔温度和液相线温度明显下降。

8.影响粘度的因素:a.氧化物:SiO2,Al2O3,Cr2O3的存在使粘度增加,尤其 SiO2。

基性岩粘度⼩,以溢流为主;酸性岩粘度⼤,多以爆发形式为主。

b.挥发份:其存在将显著降低岩浆粘度。

挥发份增加,粘度降低。

c.温度:温度升⾼,粘度降低。

d.压⼒:对于不含⽔的⼲岩浆,压⼒升⾼,粘度增加;对于富⽔岩浆:I. 压⼒增加,挥发份溶解度增加,粘度降低; II. 压⼒达到⼀定值,挥发份饱和,粘度随压⼒升⾼⽽增加9.岩浆作⽤:地下深处的岩浆,在其挥发份和地质应⼒的作⽤下,沿构造脆弱带上升到地壳上部或地表,岩浆上升运移过程中,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不断地改变⾃⼰的成分,最后凝固成岩浆岩的过程称为岩浆作⽤。

岩石学考试复习资料

岩石学考试复习资料

岩石学考试复习资料岩石学是研究岩石成因、发展、演化及其结构、组成、性质和分布规律等方面的学科。

它是地球科学中非常基础的一门学科,对于理解大自然中许多自然现象,如地壳运动、火山喷发、地震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目前,岩石学已成为地质学专业和地球科学领域中必修的基础课程,同时也是一些高等院校的重点学科之一。

对于学生来说,要在岩石学考试中获得好成绩,需要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全面的复习资料。

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些岩石学考试复习资料。

一、《岩石学》教材其实对于大多数考生来说,《岩石学》教材是最好的复习资料。

学生可以根据教材结合老师在课堂上的讲解和习题,全面地学习和理解岩石学的知识点,从而更好地备战考试。

二、《岩石与矿物》等相关参考书除了教材外,还有一些对于学生复习岩石学很有帮助的参考书,如《岩石与矿物》、《古生物学》等相关参考书。

这些参考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岩石学的基础知识,并能够帮助学生对于考试中一些难点知识进行深入理解。

三、模拟考试题库除了教材和参考书外,模拟考试题库也是非常有效的复习资料。

学生可以通过练习模拟考试题库中的试题,了解自己在各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感受考试场景,更好地进行自我评估和调整,以达到复习备考的最好状态。

四、自制笔记自制笔记是复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资料之一。

学生可以把上课听到的重点知识和老师讲解的难点记下来,并且在复习过程中进行更新和补充。

通过不断地整理、完善、汇总,学生可以更好地回顾已学知识,深化对所掌握岩石学知识的理解,加深印象,从而迅速应对考试。

通过上述几种方式,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掌握岩石学知识,提升成绩。

同时,也应该适当地进行课外拓展,拓宽视野,增加学科的深度和广度。

总之,岩石学考试复习需要耐心和恒心,需要多方面的资料和知识地积累,只有经过全面的学习和复习才能更好地备战考试,走向成功之路。

岩石力学复习重点资料

岩石力学复习重点资料

岩石力学复习重点资料岩石力学复习重点第一章、绪论1.岩石材料的特殊性:岩石材料不同于一般的人工制造的固体材料,岩石经历了漫长的地质构造作用,内部产生了很大的压应力,具有各种规模的不连续面和孔洞,而且还可能含有液相和气相,岩石远不是均匀的、各向同性的弹性连续体。

2.岩石与岩体的区别:(1)岩石:是组成地壳的基本物质,他是由矿物或岩屑在地质作用下按一定规律凝聚而成的自然地质体。

(2)岩体:是指一定工程范围内的自然地质体,他经历了漫长的自然历史过程,经受了各种地质作用,并在地应力的长期作用下,在其内部保留了各种永久变形和各种各样的地质构造形迹如不整合褶皱断层层理节理劈理等不连续面。

重要区别就是岩体包含若干不连续面。

起决定作用的是岩体强度,而不是岩石强度。

3.岩体结构的两个基本要素:结构面和结构体。

结构面即岩体内具有一定方向、延展较大、厚度较小的面状地质界面,包括物质的分界面与不连续面。

被结构面分割而形成的岩块,四周均被结构面所包围,这种由不同产状的结构面组合切割而形成的单元体称为结构体。

第二章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1.名词解释:孔隙比:孔隙的体积(Vv)与岩石固体的体积的比值。

孔隙率:是指岩石试样中孔隙体积与岩石总体积的百分比。

吸水率:干燥岩石试样在一个大气压和室温条件下吸入水的重量与岩石干重量之比的百分率。

其大小取决于岩石中孔隙数量多少盒细微裂隙的连通情况。

膨胀性:是指岩石浸水后体积增大的性质。

崩解性:岩石与水相互作用时失去粘结力,完全丧失强度时的松散物质的性质。

扩容:岩石在压缩载荷作用下,当外力继续增加时,岩石试件的体积不是减小,而是大幅度增加的现象。

蠕变:应力恒定,变形随时间发展。

松弛:应变恒定,应力随时间减少。

弹性后效:在卸载过程中弹性应变滞后于应力的现象。

长期强度:当岩石承受超过某一临界应力时,其蠕变向不稳定蠕变发展,当小于该临界值时,其蠕变向稳定蠕变发展,称该临界值为岩石的长期强度。

2.岩石反复冻融后强度下降的原因:①构成岩石的各种矿物的膨胀系数不同,当温度变化时由于矿物的涨缩不均而导致岩石结构的破坏;②当温度减低到0℃以下时岩石孔隙中的水将结冰,其体积增大约9%,会产生很大的膨胀压力,使岩石的结构发生改变,直至破坏。

中国地质大学岩石学复习资料

中国地质大学岩石学复习资料

中国地质大学岩石学复习资料中国地质大学岩石学考研复习资料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历年岩石学考试重点变质岩部分一、名词解释1.变质作用,正变质岩,副变质岩;(1)变质作用:由地球内力作用下引起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从而使地壳中已形成的岩石在基本保持固态状态下,原岩组分、矿物组合、结构、构造等方面发生转化的作用。

(2)正变质岩:由岩浆岩经过变质作用形成的变质岩。

(3)副变质岩:由沉积岩过变质作用形成的变质岩。

2.接触变质作用,动力变质作用,气液变质作用,区域变质作用,混合岩化作用;(1)接触变质作用:在岩浆岩体边缘和围岩接触带上,由于高温、溶液的影响使岩石发生的变质作用。

(2)动力变质作用:在构造运动产生的压力下,使岩石发生破碎的变质作用。

(3)气液变质作用:具有化学活动性的热水溶液和气体对岩石进行交代,而使岩石发生变质的作用。

(4)区域变质作用:是大面积发生的区域性的变质作用,是在地壳活动带发生的变质作用。

(5)混合岩化作用:在区域变质作用的基础上,地壳内部热流升高,产生深部岩石部分熔融,熔浆渗透、交代、贯入于变质岩中形成混合岩的作用,是区域变质作用中的高级作用。

3.重结晶作用,变质结晶作用和变质方应,交代作用,变质分异作用,变形和碎裂作用;(1)重结晶作用:同种矿物,经过重新溶解、组分迁移,再结晶形成原矿物的方式。

重结晶作用的结果是晶粒由小变大(2)变质结晶作用和变质方应:在变质作用的温度、压力范围内,在原岩基本保持固态条件下使旧矿物消失、新矿物形成的变质方式,一般通过特定的化学反应来实现,这种化学反应称为变质反应。

包括同质多象转变和形成新的矿物组合。

(3)交代作用:由于流体的迁移使固态岩石与外界产生复杂物质交换,从而改变岩石化学成分的一种变质方式。

(4)变质分异作用:在变质作用过程中,原来均一的岩石发育出不同矿物集合体,使岩石出现不均一的现象,称为变质分异作用。

(5)变形和碎裂作用:在应力作用下的一种变质方式①变形作用――岩石和矿物所受的应力超过弹性限度时产生塑性变形,即为变形作用。

《岩石学》章节笔记

《岩石学》章节笔记

《岩石学》章节笔记第一章绪论一、岩石学的研究内容与意义1. 研究内容岩石学主要研究以下几方面内容:(1)岩石的成因:探讨岩石的形成过程、形成条件及其地球化学背景。

(2)岩石的分类:根据岩石的成因、成分、结构、构造等特征进行分类。

(3)岩石的分布规律:研究岩石在地壳中的分布特征及其与地质构造的关系。

(4)岩石的演变过程:分析岩石在地质历史中的演化序列及其与地球动力学过程的关系。

(5)岩石的物理化学性质:研究岩石的硬度、密度、磁性、电性等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

(6)岩石与地质作用的关系:探讨岩石在地质作用过程中的角色和作用。

2. 研究意义(1)基础科学意义:岩石学是地球科学的基础学科,对于理解地球的形成、演化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资源勘查:岩石学为矿产资源勘查提供理论指导,帮助寻找金属、非金属、能源等资源。

(3)环境监测:岩石学在地质环境评价、污染监测和治理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4)灾害防治:岩石学研究有助于预测和防治地质灾害,如滑坡、泥石流、地震等。

二、岩石学的基本概念与分类1. 基本概念(1)矿物:具有固定化学成分和晶体结构的天然物质,是构成岩石的基本单元。

(2)岩石: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的自然集合体,是地壳的基本组成部分。

(3)岩浆:地球内部高温、高压条件下形成的熔融或部分熔融的岩石物质。

(4)变质作用:原有岩石在温度、压力和化学成分变化的影响下,发生物理和化学性质改变的过程。

(5)沉积作用:地表物质在流体(水、风、冰)的作用下,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的过程。

2. 岩石分类(1)按成因分类:- 岩浆岩(火成岩):由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岩石。

- 沉积岩(水成岩):由沉积物堆积、压实、胶结形成的岩石。

- 变质岩:由原有岩石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岩石。

(2)按成分分类:- 酸性岩:富含二氧化硅的岩石,如花岗岩。

- 中性岩:二氧化硅含量中等的岩石,如闪长岩。

- 基性岩:二氧化硅含量较低的岩石,如辉长岩。

- 超基性岩:二氧化硅含量很低的岩石,如橄榄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超镁铁岩及镁铁质侵入岩
辉长结构:辉长岩的典型结构,表现为基性斜长石和辉石自形程度相近,均呈半自形-他形粒状。

辉绿结构:浅成侵入岩(辉绿岩)的结构,斜长石与辉石颗粒大小相差不多,自形晶斜长石之间形成三角形空隙,其中充填单个他形辉石颗粒。

超镁铁质岩的基本特征:化学成分上贫二氧化硅、氧化钾、氧化钠,富氧化镁、氧化铁,成分上镁铁质矿物(暗色矿物)含量较高,色率大于90,主要矿物为橄榄石和辉石,次要为黑云母和斜长石、副矿物有尖晶石、铬铁矿、石榴子石、钛铁矿、磁铁矿和磷灰石。

镁铁质岩的基本特征:
二氧化硅含量(45%-52%)比超镁铁岩高,镁铁跨矿物40%-90%,一般在40%-70%之间,
第八章中酸性熔岩与火山碎屑岩
交织结构:斜长石微晶呈平行定向或半定向排列,辉石和磁铁矿分布于其中,玻璃质及显微隐晶质很少见。

玻基交织结构(鞍山结构):岩石的机制中斜长石微晶呈混乱-半定向排列,微晶之间有较多的玻璃质或隐晶质充填。

流纹结构:基质由隐晶质和长石石英微晶组成条带,相间排列,遇斑晶则绕过,呈流纹构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