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学意象的理论阐释
意象

西方的意象理论
康德《判断力批判》:“我所说的审美意象是指想 象力所形成的一种形象显现,它能引人想到很 多的东西,却又不可能由任何明确的思想或概 念把它充分表达出来,因此没有语言能完全适 合它,把它变成可以理解的。” “想象力所造成的这种形象显现可以叫做意象, 一方面是由于这些形象显现至少是力求摸索出 越出经验范围之外的东西,也就是力求接近理 性概念(即理智的观念) 的形象显现,使这些理 性概念获得客观现实的外貌;但是主要的一方 面还是由于这些形象显现(作为内心的直觉对 象) 是不能用概念去充分表达的。”第 Nhomakorabea讲意
象
一、意象的四种含义
意象(image)一词,是一个中西都有的概念。但 它的内涵和外延却是十分模糊的。意象在文艺 学、心理学、语言学等学科中主要有四种含义: 1. 心理意象,即心理学意义上的意象,国内心 理学界一般把它译为 “表象”,是指在知觉基 础上所形成的呈现于脑际的各种感性形象。 2.内心意象,即人类为实现某种目的而构想的、 新生的、超前的意向性设计图像,在文学创作 中则表现为艺术构思所形成的心中之象或曰 “胸中之竹”。
布莱克《病玫瑰》
哦!玫瑰, 你病倒了。 无影的昆虫, 飞翔在夜幕里, 在狂吼的风雨中。 昆虫飞到你的温床边, 你的床富有欢乐之情, 但它那邪恶而神秘的爱, 尚能摧毁你的整个生命。
四、文学象征意象的分类
(一)寓言式象征意象 寓言式象征意象是指通过一则故事暗示一种哲理或 观念,而这正是故事的主旨。寓言式象征意象的 显著特征就在于有故事情节。 此类象征意象常见于叙事性作品,常以叙事诗、小 说和戏剧的形式出现,通过有情节的整体性形象 系统来实现某种观念的表达。尤涅斯库的《秃头 歌女》黑泽明《罗生门》 寓言在本质上仍是“表意之象”,只不过它是通过 一个故事,一种整体性形象系统来表达的。
论中西诗学意象理论的异同

论中西诗学意象理论的异同作者:李青来源:《学周刊·C》2013年第03期摘要:中西诗学里都存在关于意象的概念和范畴。
比较中西方传统文化中意象的概念,发现二者不仅有相同之处,而且有一些差异。
本文试图通过梳理中西方的意象生成过程,进而阐释两者意象观的异同。
关键词:中西诗学;意象;异同一、中西意象论的流变对于什么是意象,纵观古今中外不少专家学者均发表了各自的意见。
在中国古代,我们常把意与象相分开来说,关于意,它代表了一种抽象的精神概念,是意图、意义、意思、意念……再扩大一些来说,也是情意、哲理、观念等意思。
在《辞海》中,我们将象解释为“凡形于外者皆曰象”,在中国,意象作为一个比较古老的概念,有着自己的形成发展轨迹。
意和象最初是分开使用,后来意和象这两个分离的概念放在一起来使用,逐渐形成了意象的概念。
早在《周易》中的《系辞上传》里,意和象就已出现,但是在这里,这两个概念并没有连接在一起使用,还没有形成为一个概念。
最早把意象当做一个合成词来使用的,是东汉的王充,他在《论衡》中写道:“夫画布为熊麋之象,名布为候,礼贵意象,示义取名也。
”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第一次把意象作为正式的文论用语来使用,认为“窥意象而运斤”,是“驭文之首术”。
从此开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象概念逐渐成为正式的概念,并在此后的千百年中,广泛地使用在我国的文化艺术中。
在西方有许多关于意象概念的讨论,其中美国的著名理论家韦勒克和沃伦合作编写的《文学理论》这本著作中详细地阐述了意象问题,在西方也取得了比较大的影响。
在他们合作的这本专著中,他们把意象当做相当宽泛的一个概念。
并且他们还声称,意象既是文学研究的范围同时也是心理学研究的课题。
西方的传统意象理论,将意象比喻为点缀之物、化妆品,有装扮文章的功能。
然而,浪漫派力图从各方面反抗传统的意象理论,随着浪漫主义的发展,长期束缚在神学意象中心论里的诗歌意象,逐渐解脱出来,提高了意象诗学的认知度。
浅谈中西方诗歌意象的不同之处

浅谈中西方诗歌意象的不同之处浅谈中西方诗歌意象的不同之处中西方不同的哲学、文化背景,决定了中国古代意象诗学与西方现代意象诗学的不同特征。
这种不同主要表现为:1。
形上路径与形下路径的不同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意象”这一概念都包含两个内容,即“意”和“象”。
前者为主观,后者为客观。
主观的“意”要通过客观的“象”来表现,客观的“象”是主观的“意”的表现方式。
“意”是目的,“象”是手段。
“象”是作者为表达“意”而精心选择的客观事物或景象。
我国古典意象理论强调的是“意”,即“象外之象”,后一个“象”蕴涵着具有“形上”特色的成分。
这正是从《周易》到玄学所秉持的“象”思维的表现,是西方“意象”理论不具备的特质。
西方意象论偏重于“象”的复现,即重视达到目的所采取的手段,因而更多“形下”的特色,更强调意象在诗歌中的主体地位,意象是诗的本体,意象就是诗。
中西方在通过“意象”表达情志的最终目标上是相似的,只是具体路径有所差别。
这正是西方人难以真正体会中国古典诗歌神韵的重要原因。
2。
客观物象与主观图像不同中国古代诗学中论及的“象”多指客观物象,而“意”均不露声色地包容在物象中。
中国古代有很多的咏物诗,都是亦物亦人,亦人亦物,都是“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⑦,都是物我一体,难以分解。
而西方现代意象论的意象则是融入了诗人内在情感的心理图像或主观图像。
他们所选用的意象只是诗人心灵的物态化,是诗人表达自己感觉或情绪的“客观对应物”,缺少含蓄蕴藉。
⑧意象派既非现实主义的主观反映客观,也非浪漫主义的直接表达主观,而是把主客观紧密地结合在意象之中。
他们所追求的意象虽然独立鲜明,在表达上与中国古典诗歌非常近似,但却缺少中国古典诗歌那种深刻的内涵,也就是韵外之韵,味外之味。
这是因为,中国古代诗学意象生成过程中多注重体物得神、即景会心的感物传统;而西方现代意象诗学认为,诗的意象生成过程是理智与感情的复杂经验的展示,体现的多是主观意志对自然或物象世界的渗透浸染。
浅谈中西方基本意象风格与个人艺术创作的关系

浅谈中西方基本意象风格与个人艺术创作的关系中西方文化的基本意象风格在艺术创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不仅影响着艺术家的创作风格,也深刻地影响着作品所传达的信息和观念。
而个人的艺术创作和这些基本意象风格之间的关系更是错综复杂,涉及到艺术家个人的文化背景、审美取向、思维方式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从中西方文化的基本意象风格出发,浅谈个人艺术创作与这些意象风格之间的关系。
我们需要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基本意象风格。
中西方文化有着不同的核心意象和审美观念。
在西方文化中,常见的意象包括十字架、圣经故事、古希腊神话等。
这些意象通常充满了宗教、神圣、英雄主义等元素,对应的艺术风格也多样,有文艺复兴时期的写实主义,有浪漫主义时期的情感表达等。
而在中国文化中,常见的意象包括龙、凤、牡丹等,这些意象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福祥、吉祥等美好寓意。
对应的艺术风格则更加注重形式与意境的表达,形成了独特的中国画、书法等艺术形式。
在个人艺术创作中,艺术家往往会受到所处文化的基本意象风格的影响。
一个西方艺术家可能会受到基督教教义中的意象启发,创作出充满宗教情感的作品;而一个中国艺术家可能会受到中国传统的意象启发,创作出充满中国传统美学意境的作品。
这种受到文化基本意象的影响往往是潜移默化的,很多时候艺术家并不是故意去追求某种风格,而是自然而然地将所处文化的意象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
个人艺术创作又不仅仅是文化基本意象的呈现,它更多地关乎个体的审美情感、观念表达等。
个人艺术创作与文化基本意象风格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单向的。
艺术家在创作时,往往会对所处文化的基本意象进行重新解构和再创造。
他们可能会以自己个人的审美取向和情感表达重新诠释文化基本意象,使得作品既保留了传统意象的烙印,又展现出了独特的个人风格。
以西方艺术家梵高为例,他受到法国印象派的影响,但在其作品中却表现出了独特的荷兰乡村风景和夜晚星空的主题。
他将传统的风景画意象重新诠释,融入了自己的情感和内心世界,形成了充满独特表现力的作品。
论“意象”在中西诗学中的内涵差异

论“意象”在中西诗学中的内涵差异摘要:比较研究法是探讨“意象”在中西诗学中的内涵及其演变的可行方法。
在对“意象”内涵进行历史性描述之后,分析了意象在中西方诗歌创作中的审美作用及表现形式,由此展示“意象”一词在中国古诗与西方诗学中的差异,着重体现其与西方意象派所指意象的差异,以此充分体现中国古诗意象内涵的深刻性与独特性。
关键词:意象;中国古诗;西方意象派;情感“意象”传达文化,体现审美,是构成诗歌语言的最生动美丽的部分,因此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运用不同意象传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然而“意象”一词的内涵在中西诗学界却颇具争议。
意象在中国古诗创作中的运用已有悠久历史。
在古汉语中“意”、“象”二字是可分开表达含义的,“意”谓之“含义、意义”( meaning,idea),“象”谓之“形象、形状、意象”( appearance,shape,image),古诗人通过形象传达所想之意、所表之情。
而在文学理论术语的翻译中,“意象”一词多被译为“image”,从《周易》的诠释来看,image是无法完全传达中文词语“意象”的暗示与联想的。
一中国诗学中的“意象”理论迄今为止,许多学者与诗人在诗歌意象的研究方面做出了卓越成绩,也出现了一些不同观点。
有人把意象看作一种思维概念,也有人认为它是一种美学概念。
《辞海》对“意象”的概念做了如下阐释:(1)表象的一种,即由记忆表象或现有知觉形象改造而成的想象性表象。
文学创作过程中意象亦称“审美意象”。
(2)中国古代文论术语。
指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积学以储宝,酌情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然后使元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以运斤;次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
”根据中国古典诗学研究,具体的物象来源于自然与生活,它们能让诗人产生创造性的联想。
诗人的内在情感“意”由外在事物“象”所承载,并通过“言”的方式传达出美学意境。
论中国现代诗歌与西方象征主义诗歌意象艺术

论中国现代诗歌与西方象征主义诗歌意象艺术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中国现代诗歌与西方象征主义诗歌在意象艺术上的关联与差异。
通过深入解析两者在诗歌创作中的意象运用,本文期望揭示出中国现代诗歌在吸收西方象征主义诗歌艺术手法的如何结合自身文化语境,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诗歌意象体系。
本文将首先概述中国现代诗歌与西方象征主义诗歌的发展脉络,接着分析它们在意象艺术上的共性与特性,最后探讨中国现代诗歌在意象艺术上的创新与发展。
通过对这一主题的深入探讨,本文期望为诗歌创作与批评提供新的视角,推动中国现代诗歌研究的深入发展。
二、中国现代诗歌的意象艺术中国现代诗歌在二十世纪初开始崭露头角,与西方象征主义诗歌的影响有着密切的关联。
这一时期,中国诗人开始尝试将传统的诗歌意象与西方的象征主义手法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意象艺术。
在中国现代诗歌中,意象的创造往往突破了传统的物象束缚,更加注重表现诗人内心的情感与哲理。
诗人们通过对自然景物、人物形象、社会现象等进行深入的描绘与象征,形成了一系列充满想象力的意象。
这些意象不仅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征,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思考。
例如,鲁迅的诗歌《自嘲》中,通过描绘“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的意象,表达了自己在黑暗社会中的无奈与苦闷。
这一意象不仅体现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也展现了诗人坚韧不屈的精神风貌。
再如,徐志摩的诗歌《再别康桥》中,通过对康桥美景的描绘,形成了一系列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的柔美意象。
这些意象不仅展现了诗人对康桥的深厚情感,也传达了诗人对人生、爱情等主题的深刻思考。
中国现代诗歌的意象艺术还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上。
诗人们在借鉴西方象征主义手法的不忘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丰富资源,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意象艺术。
如戴望舒的诗歌《雨巷》中,通过对江南雨巷的描绘,形成了一系列如“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的意象。
这些意象不仅具有浓郁的地域色彩,也展现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与创新运用。
中西方诗歌意象比较研究

中西方诗歌意象比较研究在人类文学发展的历史中,诗歌一直是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
在世界范围内,不同地域的诗歌常常通过各自具有特色的意象或表现手法,体现出文化特色与文学风格的不同。
本文将探讨中西方诗歌意象的比较研究,以期探究其差异性和共性。
一、景物与情感中西方诗歌意象表现方式中,议论比较大的方面当属景物和情感。
在中国古诗的意象中,常常能够看到对于山、水、云、石等自然景物的阐述。
这种人文环境和自然景观的交融,在中国古诗歌中表现尤为明显。
同时,情感变化也是很有特色的。
例如在唐代河北胡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便表现出了悲壮、疏离和坚定的情感;而在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表现了对于家乡、亲友的思恋之情。
相比之下,西方诗歌的意象,虽阐述的仍然是景物和情感,但强调的更多是形式化的咏叹和抒情。
尤其是在诗歌的形式上,以长短句、诗行和押韵作为意象的表现形式。
例如英国的浪漫主义诗歌,诗歌语言表达清晰,表现手法丰富,情感直接饱满。
如《狄波拉》中的“春天神仙狄波拉,裸身不挂云朵乘,轻轻飞越天际和漾流光,一路追逐拂晓草泥跳跃,弯下芳草采撷哈士奇,喜欢小桥流水红鱼跃,为食忘忧挑营色泽艳丽,朱橙紫绿微寒凉夜月舞。
”二、受众与文化中、西方诗歌意象的形成、发展和受欢迎程度与本土文化息息相关。
中国古代诗歌意象中凝结着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包含着中国古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感悟,具有丰富的内涵和中国文化的特色。
如《静夜思》表现了诗人吟咏其心灵感受和环境氛围的交融;《江南逢李龟年》表现了对故乡之美的景仰和感慨。
西方诗歌的意象同样反映了西方文化的演进。
如英国十几世纪的抒情小诗,表现出英国自然风光的浪漫情感;美国一战前后的洛杉矶诗派,体现出对现代工业化社会的反思。
不同的文化影响不同的受众。
中国的传统诗歌源远流长,以熟练精湛的表达方式和睿智生动的形象表现来吸引古典诗词的爱好者。
而西方的现代诗歌,则倾向于以现代性、个性和独立自由的表达方式来吸引读者。
西方文论与中国文学-意象研究

意象是诗歌的灵魂(亚瑟·韦利语),所以意象研究在西方被认为是研究诗歌和诗剧的一种重要方法。
这种方法源远流长,至本世纪面貌便焕然一新。
在我国,意象研究也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论说。
如果移西就中,或者中西相照,将会为我国古诗意象的研究增添许多有意义的内容。
第一节意象研究的由来“意象”一词的西文是“image”,源自拉丁文“imago”。
在文艺复兴之前,这一术语仅仅指普通意义上的“影像”、“仿制品”或“复制品”,并不指诗歌中的艺术形象。
那时,人们用一个专门的批评术语“icon”,来指艺术作品中的“某物之像”,还用一个一般的概念“enargia”,来指“使读者似乎看见了某物的过程”。
诗人运用意象创作诗歌,但并不自知,反倒认为自己是在借助“修辞”而进行思考。
文艺复兴时代修辞与逻辑的融合,孕育了一种视诗人为“制造者”的诗歌观,一首好诗被目为“人工”产品。
十七世纪末叶,在新科学、经验主义等哲学思潮的影响下,“人为的”一词带上了贬义,运用修辞变成了一种损害客观真实的不诚实行为。
一些散文家和诗人起而反对使用比喻,批评术语便随之发生了变化,“意象”即是填补语汇空白的术语之一。
这时英国哲学家霍布斯(Thomas Hobbes,1588~1679)强调,感觉是一切知识的源泉,感觉通过意象印在脑海里,想象则是储存感觉印象(即意象)的巨大仓房。
英国文学批评之父德莱顿(John Dryden,1631~1700)不仅接受了霍布斯的想象说,把它比喻成一只小狗,“在记忆的田野上徘徊、搜寻,直到惊起追捕的猎物”;而且开始把意象用于诗歌批评——分析玄学派诗人的艺术手法。
他甚至十分明确地声称:用意象描写,这本身就是诗歌的顶峰和生命。
1不过,这并不是当时普遍认可的观点。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人们倾向把意象视为纯粹的装饰品,宛如蛋糕上增添滋味的樱桃。
到了十八世纪,一些批评家开始重视诗歌中意象的作用,渐渐意识到诗人的创造力在于“想象”,也就是在于他脑海中“意象”的丰富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10⁃06⁃09作者简介:马秀鹏(1972-),男,南京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博士㊂研究方向:外国语言文化㊁外语教学研究㊂第10卷 第3期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3)VOL.10,NO.32010年9月Journal of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Sep.,2010中西文学意象的理论阐释马秀鹏(南京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210095)摘 要:文学意象是主观的作家的情感与客观的社会生活画面的统一,是形与神的统一,是意会与言传的统一,也是离与合的统一,其具有象征性㊁荒诞性和哲理性的特征㊂文学意象是中西方理论家在主体与客体㊁内容与形式㊁本质与现象等文化范畴的基础上针对文学形象外在形式与内在意蕴等方面关系和性质所构建的文本形象理论㊂关键词:文学意象;心象;中西文化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7465(2010)03 0116 04 文学意象是文学追求的艺术至境形态,在文艺作品中意象指的是作家主观情感意志与事物具象的有机统一体㊂它以表达观念为主导,以寄寓象征为手段,以表明哲理为目的的艺术形态,它与典型㊁意境鼎足而居,从而形成审美理想的高级形式㊂[1]文学意象是中西文化阐释的理论结晶,对于意象理论的中西文化阐释的梳理和探讨比单纯介绍文学意象的审美特征更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㊂一㊁文学意象概念的文化渊源1.文学意象概念的中国文化源流意象”是中国首创的一个审美范畴,它的最早源头可以上溯到‘周易㊃系辞“: 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㊂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2]㊂中国古代卦象就是模仿天地自然物象而创造的,‘周易“云: 拟诸形象,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这是中国意象理论之所谓物象的最为系统和权威的文化阐释[3]㊂将 意象”作为一个概念,最早出现于汉代王充的‘论衡㊃乱龙“,其云: 夫画布为熊麋之象,名布为侯,礼贵意象,示义取名也”㊂这里说的 意象”指古代布侯(布制的箭靶)上画的动物图案不同, 凡侯,天子熊侯,白质;诸侯麋侯,赤质;大夫布侯,画以虎豹;士布侯,画以鹿㊂”第一个将 意象”作为文学理论术语的是刘勰,他在‘文心雕龙㊃神思“中说: 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这里的 意象”是说作家在构思时头脑中形成的符号,主观感情色彩的形象㊂这样,文学意象的理论逐渐发展起来㊂2.文学意象概念的西方文化阐述在西方,意象是一个既属于心理学,又属于文学理论的概念,康德曾将意象纳入艺术美学范畴加以论述㊂他给意象下过一个简明定义:由想象力所形成的形象显现,就叫做 意象”㊂美国学者M㊃H 艾布拉如斯说: 意象是现代文学批评史最常见也是最含糊的术语”㊂二十世纪初,英美诗坛上出现了一个流派,这就是以庞德为代表的意象派㊂1914年9月,庞德为‘两星期评论“杂志撰文主张: 诗歌应该精确地处理个别,而不是含混地处理一段”提出在创作能够精确传达意念的图像来表达一瞬间的感受㊂他的‘地铁车站“因为在车站出口处看到 一张又一张美丽的面孔”引起他的审美感触, 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一般地显行;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㊂”意思说从地铁车站出站时,妇女,儿童的灿烂天真之美的欣赏,那种从时空隧道中 梨花一枝春带雨”,从中借鉴创造意象的技巧㊂[4]总之,意象一词是一个中西都有的概念,文学611意象是中外作家在文学创作中一种 通识”㊂在文学作品中,意象是指由文学语言所引起的可感效果㊂譬如,马致远的‘天净沙㊃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㊂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㊂”该作品拟物取象,摹声绘色,立象传情,妙合无垠,意象格外生动感人㊂二、文学意象的理论阐释意象理论是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共同构建的文学理论话语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5],但由于其涉及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语境,意象理论更加具有复杂的理论内涵㊂在融合中外意象理论的基础上,我们大致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文学意象是主观的作家的情感与客观的社会生活画面的统一,是形与神的统一,是意会与言传的统一,也是离与合的统一㊂根据这一认识,笔者从五个方面对此作进一步的理论探究㊂1.心象与物象文学意象的形成主体与客体之间矛盾运动的过程,即对象主体化与主体对象化交互作用的过程㊂一方面,作家将现实世界自然事物的表象即物象作为创作对象,通过自身的审美感受㊁体验㊁理解,给以集中㊁提炼㊁升华,从而发生质的变化,物象从 自在之物”转化为 为我之物”㊂鲁迅在创作‘阿Q正传“时,从生活中的 阿桂”,提炼㊁升华为头脑中 阿Q的形象”,大体就经过了这样一个过程㊂另一方面,作家将自己的审美意识㊁思想㊁情感㊁理想㊁意志等,对象化到创作客体上,使得客体因为受到主体的滋养而变得丰满㊁鲜明起来,从而形成 自我”的文学意象㊂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的文学意象哈吉穆拉特的形成过程也就是心象与物象转化过程㊂一天,他穿过田野回家,在茫茫的田野上,一眼望去都是黑土㊂突然看见路旁长着一棵糙靶花,三个树权中已有一枝断掉,一枝被涂抹了黑泥,但依然向上挺着,整棵灌木好象被车压过㊂面对此情此景,托尔斯泰不禁感叹: 好大的毅力!人毁灭了成百万的草芥,而这一棵却仍然不屈服㊂”由此联想到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少数民族英雄哈吉穆拉特坚强不屈的精神,这次经历成为托尔斯泰创作‘哈吉穆拉特“的机缘㊂[6]显然,哈吉穆拉特作为表象早已在托尔斯泰的意识中存在着,但还没有被激活,当它被眼前不平凡的糙靶花唤醒时,托尔斯泰用想象将一枝损断但依然向上挺着的糙靶花转换成哈吉穆拉特,从而使它发生了审美质变,成为具有审美性质的文学意象㊂2.形似与神似文学意象之所以具有一定艺术感染力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文学意象对于现实世界自然事物的忠实模拟和复制常常能够使读者相信自己仿佛亲眼看见了这个文学意象所代表的现实世界自然事物,乃至产生一种接近现实世界自然事物的逼真感觉,但这种感觉不可能真正达到完全逼真㊂华兹华斯把它称作 存在于我们头脑中的,仅仅作为不在眼前的外在事物的忠实模本的意象”;朱光潜认为: 每个诗的境界都必有 情趣’和 意象’两个要素,情趣简称 情’,意象即是 景’㊂”[7]文学意象也正是凭借似与不似的表象超越了现实世界自然事物的局限,显示出自己能够充分发挥想象的精神性特质的㊂文学意象需要在似与不似之间拿捏好分寸, 太似为媚俗”, 不似为欺世”㊂莱辛指出: 诗的范围较为宽广,我们的想象所能驰骋的领域是无限的,诗的意象是精神性的,这些意象可以最大量地㊁丰富多彩地并存在一起而不至相互掩盖,相互损害,而实物本身或实物的自然符号却因为受到空间和时间的局限而不能做到这一点”㊂[8]李白的‘秋浦歌“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就是这种似真非真㊁似假非假的融虚拟与真实于一体的表象㊂那么 形”与 神”的关系怎样呢?一般来说, 神”是 形”的升华,它体现着 形”创造的意向和目的,体现着整个意境的艺术品位和审美效果,制约着 形”的创造和描写,处于意境结构中的灵魂和统帅的地位㊂3.意会与言传心象作为一种审美理念,一种审美意象,其实也是感性理念㊂这种感性理念同样具有意会与言传(不可言与可言)的特征㊂可言之意,常常是简单明了的感性理念,虽然可言,但是终于不可能达到真正的准确和逼真;不可言之意,虽然是不可言说的,但是可以借助表象尤其物象的方式加以显现,在我们古典文学中也被称作 意会”㊂正如托多洛夫所说: 语词不是事物的形象,而是说话者的形象;表达功能优先于复现功能㊂”[9]但是在不可言之意的表达之中,作家必须借助表象,否则,不可言之意就无法得到表达㊂康德指出: 把在内心状态中不可言说的东西通过某个表象表达出来并使之普遍可传达,这种表达方式就既可以是语言的也可以是绘画的或雕塑的:这都要求有一种把想像711第3期马秀鹏:中西文学意象的理论阐释力的转瞬即逝的游戏把握住并结合进一个概念中的能力,这概念就能够没有规则的强制而被传达㊂”所以作家在表达心象这种感性理念时常常化有言为无言,无言为有言,化可言为不可言,不可言为可言,乃至使心象的表达处于可言与不可言㊁可解与不可解之间㊂所以,意会与言传不是能完全割裂,非此即彼的东西㊂意会是基础,是理解的内在过程;言传让意会显性化,是外在的表达过程㊂意会是一个寻求言传的过程,是心灵求通而未能的感悟之始㊂正所谓 善用意者,使有意如无,隐然不见㊂造无为有,化有为无,自非神力不能㊂”[10]4.离与合作家的感性理念即心象与现实世界自然事物的表象即物象的关系是对立的㊁统一的,即物象与心象存在离与合的关系㊂第一,心象寓于物象之中,并且通过物象表达出来;物象是心象的外在表征㊂ 一个意象是在一刹那间呈现一种理智和情感的复合物的东西”, 我们倾向于认为意象主要是一个自然物体的复制品”[11]㊂其次,作家的感性理念即心象与现实世界自然事物的表象即物象并不总是和谐统一的㊂ 夫意象应曰合,意象乖曰离,是故乾坤之撰,意象尽矣㊂”[12]当物象返回自身,使本身作为现象的规律而存在时,物象即心象;当物象不能返回到自身,成为本身无独立性和变化不定的东西也就是现象的否定面时,物象便成为与心象不相干的外在存在㊂黑格尔指出 因为艺术表现的价值和意义在于理念和形象两方面的高度和优点,就要取决于理念和形象能相互融合而成为统一体的程度㊂”[13]同样,文学意象所能够达到的最高境界就是通过有限的现实世界自然物象及其所代表的形式㊁物质㊁现实㊁现象来显示这些事物所蕴含的无限心象及其所代表的内容㊁精神㊁理想㊁本质,从而实现二者的融合和统一㊂按照离合原则,意象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工作㊂第一是努力捕捉客观物象与主观意念的对应关系,选择好最佳的象征物;第二是准确把握对应点,即在准确加工和描绘对应点的同时,暗暗铺下能诱发人们思考的 跳板”,从而通过形而下的描写,巧妙地把人们引向形而上的思索㊂5.象征性㊁荒诞性和哲理性文学意象以揭示哲理为目的㊁以象征为基本艺术手段来塑造荒诞的艺术形象㊂例如,卡夫卡为了表现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 异化”的真实,这是一种观念的真实,而不惜把人变成甲壳虫,而甲壳虫又具有人的思想和人的感情㊂这种描写是荒诞的,但在更高的层次上却表现了更为内在的本质的真实,即 人变成了非人”的异化状态,从而给人以石破天惊的启迪㊂可见,文学意象具有象征性㊁荒诞性和哲理性的特征㊂第一,文学意象的构成,离不开象征,象征才能将作家的情思具体鲜明地表现出来,达到 立象以尽意”的目的㊂在各种文学作品中, 月亮”是一个常用的 象”,法国诗人波德莱尔把月亮比做美女,他说: 今夜月亮懒洋洋地进入梦乡,就像一个美女躺在座垫上㊂”而‘雅典的泰门“一剧中则把月亮称为贼: 月亮是个无耻的贼,她的惨白的光辉是从太阳那儿偷来的㊂”第二,文学作品通常借助一个个充满荒诞意味的形象,向我们深刻剖析最现实的人生感受㊂尤奈斯库的独幕剧‘椅子“通过一系列荒诞的人物形象,一系列内蕴丰富令人思考的文学意象,向人们传递出整体人类同有的人生体验哲理思考㊂第三,文学意象作为表意之象”,所表之 意”便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对事物的哲理性观念㊁意念,或者说是一种哲理性思考㊂亚里士多德很早发现到了文学中的哲理意味,在他的‘诗学“中说到: 写诗这种活动比写历史更富于哲学意味”㊂海明威的‘老人与海“通过老渔夫捕鱼的故事寓含了深刻的哲学意味:人活着就要奋斗,顽强地奋斗,人就要这样,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才是真正的人生㊂三㊁结语文学意象作为一种艺术化的心理结构形式,是作家在完整的意识活动中构思出的以表象为基本载体充分涵容了现实客体的审美表现性与作家艺术家内在的审美情感㊁审美理想的文学模型或文学蓝图㊂文学意象是中西方理论家在主体与客体㊁内容与形式㊁本质与现象等文化范畴的基础上针对文学形象外在形式与内在意蕴及其离与合等方面关系和性质所构建的文本形象理论㊂文学意象是文学作品中的普遍现象,是中西文学作品比较㊁研究工作的切入点之一㊂充分认识文学意象在中西文学作品中的作用和地位,不仅有助于我们学习㊁感悟作品的深远意境,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文化交流㊁思想契合的有效工具㊂参考文献:[1]赵萍,虞文华.文学意象:中西合璧的艺术精华[J].江811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0卷西社会科学,2006(7).[2]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54.[3]孙星衍.周易集解(下)[M].成都:成都古籍书店, 1988:36.[4]郭昭第.文学元素学:文学理论的超学科视域[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152.[5]克罗齐.美学原理㊃美学纲要[M].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3:75.[6]包爱军.文学意象的本体论[J].扬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1).[7]朱光潜.诗论[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213.[8]莱辛.拉奥孔[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58.[9]托多洛夫.象征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02.[10]陆时雍.诗镜总论[M]//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下).北京:中华书局,2006:41.[11]庞德.回顾[M]//现代主义文学研究(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254.[12]何景明.与李空同论诗书[M]//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三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109. [13]黑格尔著.美学(第一卷)[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36.(责任编辑:李二斌)Theoretical Explanation on Chinese and Western Literary ImagesMA Xiu⁃peng(College of Foreign Studies,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Nanjing210095,China) Abstract:Literary image is the unity of the writer's subjective feelings and objective picture of social life.It is the unification of image and mind,sense and explanation in words,parting and reunion.Literary image has the features of symbolism,fantasy and philosophy.Based on cultural aspects such as subject and object,content and form,nature and phenomenon,Literary image is the text of the image theory aimed at the nature and relationship of external form and inherent implication by Chinese and Western literary theorist.Key words:Literary Image;the Heart Image;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911第3期马秀鹏:中西文学意象的理论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