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 商鞅变法
专题二:商鞅变法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材料1:
铁农具
牛耕图
材料2:
“公作则迟,分地则速,民不肯尽力 于公田。” ——《公羊传》
(二)商鞅变法(战国末期 秦国)
1、背景:
战
材料3:
司马迁说:春秋之 中,“弑君三十六,亡国 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 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春秋 争霸战争 战国 兼并战争
赵 韩 魏
(二)商鞅变法(战国末期 秦国)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专题二
商鞅变法
(战国末期 秦国)
知识准备:先秦时期的朝代更替
BC11C
BC771 BC770 BC476 BC475
BC221
夏商
朝朝
西 周
春 秋
战 国
秦 朝
奴隶社会瓦解
封建社会形成
(二)商鞅变法(战国末期 秦国) 1、背景: 2、内容:
3、评价:
(二)商鞅变法(战国末期 秦国)
高考实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八旗军
相比,新军具有哪些特点。(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清政府军 事改革的影响。(6分)
高考实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八旗军
相比,新军具有哪些特点。(9分)
答:①新军兵种包括陆海军,八旗军只有陆军; ②八旗军是由满洲的贵族子弟组成,新军人员组成更 加丰富,仅限官员是满族人,士兵可以不是满族人; ③八旗军是国家的正规军,领国家的饷银,新军是常 备军; ④八旗军是以游牧民族的冷兵器训练为主,新军训练
1、背景:
《 韩 非 子 》 书 影
材料4:
(二)商鞅变法(战国末期 秦国)
1、背景:
专题二 商鞅变法两节内容

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增 强了国家的经济实力
四、商鞅变法的特点 核心:农战、法治
(1)措施最全面: 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司法、文化、等方面 (2)实行最彻底: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主贵族的 特权——废除井田制,废除世卿世禄 (3)历时最长久:先后两次改革,持续18年 (4)成效最明显:增强秦国实力,为秦统一奠定 了基础;建立新型地主阶级统治
展开论战
秦孝公在朝堂上召开 宫廷会议,就是否变法问 题进行讨论。以甘龙、杜 挚为首的旧贵族认为“圣 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 法而治”。商鞅为实行新 法,与他们展开了论战。 经过对保守派的批判,商 鞅宣传了变法的必要性和 意义。 商鞅舌战图
徙木立信
公元前356年,商鞅在咸阳城南门竖起一根木杆,并贴出告示:“谁能把 这根木杆扛到北门,赏‘十金’。”告示下聚满了人,大伙直嘀咕:“这 是什么难事,赏这么多金?”结果谁也不去扛。商鞅见没人响应,把赏金 提高到“五十金”。人们更加疑惑了,不知这位新官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这时候,一个壮汉上前扛起木杆就走,一口气走到北门。商鞅立即赏他 “五十金”。看热闹的人纷纷议论:“这位新官说话真算数。”商鞅因此 很快提高了威信。不久,商鞅在秦国开始变法。
“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 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
“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 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 秦无敌于天下,立威诸侯。” ——《史记》
五、商鞅变法的作用 历史作用(积极性)
(1)经济上: 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促进秦国农
文化上 百家学说 生活上 陈规陋习 性质 落后的奴隶社会
巩固:战国时期各国国君变法 的根本动力是( ) A、生产力迅速发展 B、称雄天下的欲望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二商鞅变法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教案(含解析)人民版选修1

6.教师评价与反馈: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小组讨论成果展示、随堂测试和课后作业,以及学生的自我评价,进行综合评价,并提供具体、有针对性的反馈,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
7.学生互评:组织学生进行互评,让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启发,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评价能力。
2.答案:商鞅变法在战国时期的特点是改革力度大、影响深远。与吴起变法和李悝变法相比,商鞅变法更加全面和彻底,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方面,对秦国的崛起和统一六国起到了关键作用。
3.答案:商鞅变法在秦国内部改革的必要性在于,当时的秦国面临着内部政治腐败、经济落后、社会矛盾尖锐等问题,改革是秦国发展的必然选择。
3.史料实证:引导学生运用史料,如古籍、文献、图片等,对商鞅变法进行实证分析,提高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培养其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4.批判性思维:鼓励学生对商鞅变法的措施及其影响进行批判性思考,从多角度审视历史问题,培养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5.家国情怀:通过商鞅变法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国家改革的重要性,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培养热爱祖国、关注国家发展的情怀。
3.商鞅变法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商鞅变法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商鞅变法案例进行分析。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商鞅变法的多样性或复杂性。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当时秦国社会、经济、政治的影响,以及商鞅变法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商鞅变法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
选修一专题二商鞅变法的影响

1.条件 (1)商鞅变法:经济基础的变化;地主阶级开始掌权; 理论依据形成;最高统治者支持变法。 (2)北魏孝文帝改革:黄河流域已有的文明基础;冯 太后推动学习汉文化。
2.目的 (1)商鞅变法:富国强兵,使秦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 势地位。 (2)北魏孝文帝改革:缓和民族对立和社会矛盾,发 展生产,巩固统治。 3.改革类型 (1)商鞅变法:汉族封建地主阶级改革。 (2)北魏孝文帝改革: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改革。
4.内容 (1)商鞅变法: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奖励军功、加 强集权;改革社会风俗。 (2)北魏孝文帝改革:第一阶段改革重点是建立新制 度;第二阶段迁都、进一步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 移风易俗。 5.对文明发展的作用 (1)商鞅变法:确立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地位和新的 封建生产关系。 (2)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北魏政权的封建化,发展 了北方经济,巩固了统治,促进民族融合与共同繁荣。
专题二商鞅变法

★思考: 商鞅变法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西周在经济上实行集体劳作的(
)
战国,铁农具和(
(
)出现并推广
)提高了,私田大量出现,( 生产力 )逐渐瓦解 ( )逐渐确立
决定
生产关系
引起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产生(
(
)等新的阶层
)要求改革参与国家政权,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
变法改革成为时代潮流
商鞅变法
★思考: 商鞅变法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严肃军纪
3.加强集权的政治改革
(1)废除世卿世禄制; 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特权;
(2)普遍推行郡县制;
强化了中央集权;
4.司法改革
(1)建立严密的户 籍制度;制定什伍、 连坐制度;
加强户籍管理,为收税、 征兵提供了依据;加强了 对百姓的控制,加强专制 统治。 用法律形式把改革内容固定 下来,有利于加强统治
1、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
(3)统一度量衡
① 便利赋税征收;
②对秦国经济的发展和 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都 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1.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
(4)改革赋税制度
① 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 展; ②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 入;
三、变法的措施(内容)
2.提高战斗力的军事改革
(1)奖励军功,实行军功爵制
大大提高了秦军的 战斗力和秦国的国 力,为秦统一中国 奠定了军事基础; 扩大了统治基础。
1.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迅速发展,社会经济发 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铁器和牛耕逐渐推广,水 利工程大量兴修。 2.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封建 生产关系逐渐确立。新兴地主和自耕农出现。 新兴的地主和自耕农要求打破束缚,进一步解 放生产力。 3.而经济基础的变化,必然会引起上层建筑的改 革。因此,改革变法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 的发展。
高中历史 专题二 商鞅变法 第1课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专题二商鞅变法】之小船创作[课标要求]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第1课“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目标导航] 1.了解商鞅变法的时代背景,理解商鞅变法的主观条件。
(重点) 2.从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社会习俗等方面全面掌握商鞅变法的内容。
(重点) 3.结合背景和内容理解商鞅变法是如何体现地主阶级利益的。
(重点) 4.结合变法内容分析商鞅变法的特点。
(难点)一、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1.大变革时代——时代要求(1)经济上①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使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
②井田制逐渐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2)政治上①新兴地主阶级的经济实力增强,主张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要求进行社会变革,以维护自己的利益。
②各国先后出现一系列变法。
(3)思想上①儒、墨、法等派别纷纷兴起,“百家争鸣”局面形成。
②形成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高潮,有力地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变革和文化发展。
重点精讲社会经济、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剧烈变化必然会导致社会性质发生根本改变。
在中国从奴隶社会走向封建社会的时代,各诸侯国内部新旧贵族的斗争直接推动着各国不断前进。
不甘落后的秦国必然要奋起直追,这就是商鞅变法的时代背景。
2.取信于民,立志变法——主观条件(1)秦献公变法①废除用人殉葬的恶习。
②把国都由雍迁至栎阳,允许在国都内进行商业活动等。
(2)秦孝公求贤:向全国下“求贤令”,吸引各方有识之士。
(3)商鞅立志变法①商鞅以变法强国之术游说秦孝公,得到赏识。
②实行鼓励开垦荒地等变法政策,收到良好效果。
③商鞅南门徙木,取信于民,树立威信。
二、强国之术——商鞅变法的措施1.主要目的:实现富国强兵。
2.中心环节:发展农业和厉行“法治”。
3.主要内容时间内容第一次变法公元前356年(1)实行什伍、连坐制度:什伍之内相互有告奸、举盗的责任,隐瞒不告的,就要同罪连坐(2)奖励耕织,重农抑商:①生产粮食布帛多者免除赋役;②凡从事工商业或做事懒惰而致家贫者,罚为官奴;③严禁私贩粮食,提高对商人的收税标准;④以优惠政策吸引他国百姓来秦国开荒(3)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给予赏赐:①军功越大,爵位越高;②贵族没有军功不再授爵;③对私斗者,按罪处罚第二次变法公元前350年(1)废井田,开阡陌: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制度(2)推广县制:废除分封制,在全国推行县制(3)统一度量衡(4)“塞私门之请”,移风易俗:①禁止请客行贿之风,奖赏对国家有贡献的人;②推行“分异”令,禁止父子兄弟共居思维点拨(1)商鞅变法废除了秦国旧的奴隶制,确立了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顺应了战国时期的历史潮流,极大地推动了社会转型的实现。
专题二 商鞅变法

专题二商鞅变法编制:王姗姗审核:单高速审批:时间:2011.12班级姓名考点要求: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知识结构:一、商鞅变法的背景——春秋战国的大动荡、大变革1、政治上:诸侯争霸,分封制、宗法制瓦解。
2、经济上: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及推广,提高了生产力,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
3、阶级关系上:新兴地主阶级经济实力增强,要求政治权利,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进行社会变革。
4、思想上:百家争鸣局面出现5、各诸侯国的改革变法运动:春秋时期: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鲁国的“初税亩”战国时期: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6、秦国背景①战国处于动荡、变革时期;②秦国落后于六国;③秦孝公下达《求贤令》,决心变法图强;④秦孝公重用商鞅,主持变法。
二、商鞅变法在经济、政治和社会风俗方面的具体措施及其主要内容。
(一)经济方面1、奖励耕织,重农抑商。
2、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
这就废除了奴隶制土地国有制,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3、统一度量衡。
(二)政治方面1、实行什五连坐制度。
2、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给予赏赐(授爵)。
3、废分封,行县制。
郡县制初步形成。
4、“燔诗书而明法令”,制订秦律。
(三)社会风俗方面“塞私门之请”,移风易俗。
三、商鞅变法的特点全面性、有效性、从法律上确立了封建制度四、商鞅变法对于秦国的制度变革和国力强盛所产生的历史作用。
为秦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1、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使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由此开始。
2、经济上:从根本上改变了旧的生产关系,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促进了经济发展,为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
3、军事上: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形成了全国皆军、惟军为荣的尚武精神。
五、其它问题:1.商鞍变法的结局:“商鞅虽死、秦法未败”商鞅变法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实行的酷刑加剧了旧势力对商鞅的仇恨,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即位。
高中历史选修专题2商鞅变法

经济: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赋税制度 (“相地而衰征”) 实质上承认了土地私有 军事:整顿和发展军备 经济:“履亩而税”(594BC)
经济:① 实行“尽地力”,充分开发利用土 地 ②推行“平籴法”。 政治:制定《法经》
政治:①限制贵族权力,改变分封制, 收回三代以后的爵禄;②强令旧贵族迁 居,变相没收其土地;③裁撤冗员,削 减俸禄,奖励军功;④严格吏治
1)顺应了封建制取代奴隶制的历史潮流, 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 根本原因
2)改革措施全面彻底,符合秦国国情 3)秦孝公的鼎力支持
重要因素
4)商鞅个人因素(政治才干和铁血手腕)
影响改革成败因素
是否顺应历史潮流是根本; 改革派与保守派的力量对比; 改革的措施、策略、用人等是否得当 统治者与人民是否支持
商鞅
公元前5—前3世纪,中国是战国七雄逐鹿中原, 欧洲是希腊、罗马城邦共和,双方几乎在同一时期推 行了不同的改革,为各自政治制度铺垫了完全不同的 基础。 试比较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的异同?
梭 伦 改 革 和 商 鞅 变 法 比 较
材料一: 不再以出身而是以财产的数量来划分公民 1)不同影响: )共同之处:等级的划分;官吏的任免;对工商 (2 的等级。……不同等级的人则待遇有所不同。…… 业的政策等。 梭伦改革: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为雅典民主政治 公民大会选举或罢免一切公职人员,决定宣战等一 梭伦改革:缓和平民与贵族矛盾激化,挽救贵族政 奠定了社会基础。 切国家大事。奖励外国技工迁居雅典,以携眷移民 治面临的严重危机。 商鞅变法:促进了封建经济发展,有利于君主专制 给予公民权;……鼓励橄榄油出口。 商鞅变法;顺应社会大变革形势,实现富国强兵。 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第一节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变法的背景/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二商鞅变法
【课前诊断】
1.商鞅变法中,哪一项措施确立了新型的生产关系,使土地私有成为合法化
A.废井田开阡陌
B.奖励耕战
C.废除“世卿世禄制”
D.建立严密的户籍制
2.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的目的在于
A.废除奴隶制度
B.发展封建经济
C.废除井田制
D.取得军事优势3.《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
”这主要是因为
A.允许工商者入仕为官 B.准许土地自由买卖
C.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 D.规定按军功授爵赐田
4、下列关于商鞅实行的军功爵制影响的表述,错误的是
A、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B、杜绝贵族晋爵的机会
C、打击了贵族的特权
D、确立地主的政治优势
5、商鞅变法的措施中触动当时社会最深刻的措施是
A、军功爵制
B、什伍制度
C、废除井田
D、建立县制
6、变法中有人批评商鞅:“相秦不以百姓为事”其中主要的体现是
①“为田开阡陌封疆”②重农抑商③法律严酷④一定程度上剥削加重
A、①②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③④
7、秦国在正式变法之前,秦孝公主持就是否变法问题进行争论,商鞅针对当时守旧势力的观点进行针锋相对的辩驳,下列观点属于他的是
A、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
B、民贵君轻
C、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
D、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8、对商鞅变法中“奖励军功”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把官爵和军功结合起来
B、所有贵族不再拥有爵位
C、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D、打击了贵族的特权
9、商鞅变法法令规定“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反映了变法的根本目的是
A、保护农民阶级的利益
B、实现秦国的富国强兵
C、保持和稳定小农经济
D、巩固和发展土地私有制
10、商鞅变法得措施中对后世有消极影响的是
①重农抑商②“燔诗书而明法令”③奖励军功④废除井田制⑤实行连坐法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⑤
C、①②③⑤
D、②④⑤
【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1.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造成的后果和影响不包括
A.巩固了封建小农经济 B.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势力
C.增强了统一战争物质力量 D.根除了土地兼并现象
2.商鞅变法涉及到的问题是
①行政区划;②土地;③奴婢;④军事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3、商鞅变法奖励耕战的措施不包括
A、按军功大小授予爵位
B、按军功大小赐给田宅
C、资财雄厚的大商人可以做官
D、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
4、商鞅变法中哪些内容直接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
①军功授爵制②重农抑商③废除井田制④废分封行县制⑤实行连坐
A.①③④
B.①②⑤
C.②③⑤
D.②③④⑤
5、下列改革,含土地所有制变革的是
A.周世宗改革
B.商鞅变法
C.管仲改革
D.王安石变法
6、下列对商鞅变法的历史局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
B、连坐法的推行,加重了人民的痛苦
C、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D、变革了社会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二、阅读下列材料: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
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首者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爵。
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认为收孥(官奴婢)。
宗室非有军功者论,不得为属籍……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入三十县。
——摘自《史记•商君列传》
请回答:
①上述材料所体现的商鞅变法,有哪三方面的重大措施?
②在经济方面,商鞅变法有何积极意义?从长远来看,商鞅的经济政策有哪些消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