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痰法教案
2024版吸痰法护理操作经口鼻腔吸痰周金柱学习教案

在吸痰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面色、呼 吸、心率等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2024/1/30
17
案例分析:成功处理复杂情况
2024/1/30
01
案例一
患者李某,因肺部感染导致痰液粘稠难以咳出。周教授通过选择合适的
吸痰管和采用雾化吸入等辅助治疗措施,成功帮助患者排出痰液,缓解
了呼吸困难症状。
02
5
培养护理人员的责任心 和职业素养,提高患者 满意度。
02
吸痰法护理操作基本概念与原理
2024/1/30
6
吸痰法定义及作用
2024/1/30
01
吸痰法是一种通过负压吸引的原理, 经口、鼻腔或人工气道将分泌物吸 出,以保持呼吸道通畅的护理操作 技术。
02
吸痰法的作用包括清除呼吸道分泌 物,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肺部感 染,改善肺通气功能,促进患者舒 适。
7
适应症与禁忌症
适应症
年老体弱、危重、昏迷、麻醉未清醒前等各种原因引起的不能有效咳嗽、咳痰 者。
禁忌症
鼻咽部有出血或肿胀情况的患者;存在精神异常或不能配合操作的患者;存在 呼吸道急性炎症的患者;存在严重的心肺功能不全、高血压等疾病的患者。
2024/1/30
8
操作原理及步骤
操作原理
利用负压吸引的原理,通过特定的吸 痰管将呼吸道内的分泌物吸出。
2024/1/30
10
03
经口鼻腔吸痰操作方法与技巧
2024/1/30
11
准备工作与器材介绍
01
02
03
04
洗手并穿戴好个人防护装备, 包括口罩、手套等。
2024/1/30
检查吸引器性能是否良好,连 接是否正确。
吸痰法教案

吸痰法教案(总9页) -本页仅作为预览文档封面,使用时请删除本页-
连云港中医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教案
在课前已经对小老师进行过培训。
教师讲、小老师做、大家跟着做。
在整个过程中,遇到重点、难点教师多讲解,小老师多示范,二者同时进行。
4.竞赛:以竞赛形式分组练习(40分钟)
将学生分成五组,以积分制进行练习。
每组一个小老师参与小组管理,教师要随堂观看、发现问题及时给予指正。
注意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对动手能力差的学生要特别关心,可以反复示教。
另外,学生在练习时往往会把模型当成玩具,随意的拖拉、拍打、嬉闹。
当发现这些不严肃的现象时,要严肃批评,提醒学生注意,这是这里是病房,这些模型人就是病人,怎么能这样对待他们?我们要关心、爱护他们。
通过练习提高技术水平,培养学生的爱伤观念和责任心。
5.总结(5分钟)
教师总结重点和难点,并再次强调学生在练习过程中的一些不规范的操作。
教案附页
【板书设计】
11。
吸痰操作流程教案

向患者解释吸痰操作 的目的、过程和注意 事项,取得患者的配 合。
了解患者病情、病史 及过敏史,评估吸痰 操作的必要性和可行 性。
安置患者体位
协助患者取舒适卧位,头偏向一 侧,便于吸痰管插入。
对于昏迷或不能自主配合的患者 ,可使用开口器或压舌板协助张
口。
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如有需要 可先给予吸氧。
连接吸痰管与负压吸引器
理论知识理解程度
通过课堂学习和实践操作,我深刻理解了吸痰操作的理论知识, 能够准确判断适应症和禁忌症。
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
在小组练习中,我与同学积极沟通、协作配合,共同完成了吸痰 操作任务。
教师评价与反馈
1 2 3
操作技能评价
学生操作技能熟练,能够准确判断吸痰时机和选 择合适的吸痰管,吸引负压和吸引时间掌握得当 。
记录操作过程
记录患者反应
记录患者在吸痰过程中的 反应,包括面色、呼吸、 咳嗽等。
记录操作时间
详细记录吸痰操作开始和 结束的时间。
记录吸痰效果
记录吸痰后患者呼吸道的 通畅程度、痰液量及性质 等。
签名确认
操作完成后,医护人员需 在记录单上签名确认,确 保操作可追溯。
05
吸痰操作注意事项
严格无菌操作
01
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并发症。
吸痰操作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02
适应症包括痰液过多、呼吸困难等;禁忌症包括严重的呼吸道
出血、气胸等。
吸痰操作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03
评估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吸痰管,掌握正确的吸引负压和吸
引时间,注意无菌操作等。
学生自我评价报告
操作技能掌握情况
通过实践操作,我已熟练掌握吸痰操作技能,能够独立完成操作 。
吸痰法操作及并发症教案

吸痰法操作相关知识吸痰法是一项重要的急救护理技术,是指利用负压吸引原理,连接导管,吸痰装置经口、鼻腔、人工气道将呼吸道的分泌物吸出,以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吸入性肺炎、肺不张、窒息等并发症的一种方法。
临床上主要用于年老体弱、危重、昏迷、麻醉未清醒前等各种原因引起的不能有效咳嗽者。
第一节呼吸系统的解剖呼吸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进行气体交换,即吸入氧,排出二氧化碳。
呼吸系统根据其结构和功能分为呼吸道和肺两大部分以及呼吸的辅助装置-胸膜和胸膜腔。
呼吸道包括鼻、咽、喉、气管及左、右主支气管。
临床上通常把鼻、咽、喉称为上呼吸道,气管以下称为下呼吸道。
肺包括支气管及其各分支和大量的肺泡,是气体交的场所。
一、鼻的解剖鼻包括外鼻、鼻腔及鼻旁窦。
鼻不仅是气体出入的腔道,也是嗅觉感受器。
1. 外鼻为颜面部中央隆起的器官,分为鼻背、鼻梁、鼻根、鼻尖、鼻孔及鼻翼,在平静呼吸时,鼻翼无显著活动,当呼吸困难时可出现鼻翼扇动。
2、鼻腔由骨和软骨作支架,外面盖以皮肤和肌肉,内面被覆皮肤和黏膜,被鼻中隔分隔成左右两个鼻腔。
鼻腔可分为鼻前庭和固有鼻腔两部分。
固有鼻腔为鼻腔的主要部分,根据其结构和功能特点,分为呼吸区和嗅区。
呼吸区为上鼻甲以下的部分,是空气出入的通道,而中及下鼻甲、鼻旁窦口周围、鼻中隔后缘者黏膜与骨膜连接紧密,内含有丰富的血管及多数粘液腺,对空气有增加温度和湿度以及净化其中的灰尘和异物的作用。
嗅区为上鼻甲平面以上包括鼻中隔相应的部分。
二、咽的解剖咽是呼吸道和消化道的共同通道。
前通鼻腔、口腔和喉腔,后壁与椎前筋膜相邻,下端在环状软骨下缘处与食管相连接。
分为鼻咽、口咽、喉咽。
三、喉的解剖喉既是呼吸道的一部分,又是发音器官,位于颈前正中,舌骨下方。
喉腔是由喉壁围成的管形腔,喉壁由喉软骨、韧带和纤维膜、喉肌及喉黏膜等构成。
四、气管及主支气管的解剖1. 气管由软骨、平滑肌纤维和结缔组织构成。
气管内面覆以黏膜,向上与喉黏膜相续。
气管的长度为10-12cm,通常分为颈、胸两端。
常用护理技术实验教学教案——吸痰法

授课教师
课程名称
常用护理技术
教学手段
讲解、示范,指导练习
授课日期
授课对象
授课类型
实验教学
授课内容
吸痰法
学时数
3×40min
教学步骤及主要内容(详细内容见课件和讲授提纲)
时间安排
一、导课:联系理论引出学习操作技能的目的、意义及重要性,指出学习的方法。
二、按护理程序的步骤讲解电动吸引器吸痰的操作,版书用物准备及实施流程要点,重点。
提起同学的学习兴趣
讲解并演示电动吸引器的检查及使用方法。
先整体示范一次,再进行动作分解
结合临床讲解
讲授及演示。
指导练习,及时纠正
对难点的解决技巧加深理解及记忆
对流程及难点进一步加深记忆,认识其存在的不足
教材及参考书
1、崔炎 主编.《护理学基础》.第三版.
2、张萍萍,文琼仙,主编.《护理学基础教学大纲及实习指导》
思考题
1、如何判断痰液吸尽?
2、痰液不易吸出时如何处理?
教学后记
《常用护理技术》课程教案
教 学 内 容
备注
一、导课:联系理论引出学习该项操作技能的目的、意义及重要性,指出学习的方法,教学目的,要求。
4、联系临床实例讲解,提高同学学习流程及方法。(根据病人的清醒水平、合作程度及有无人工气道,选择恰当的吸引途径:经口、鼻、人工气道吸痰。)
2、叩背咳嗽排痰的方法。
教学难点
1、正确吸痰的手法;
2、特殊病人吸痰的方法(昏迷,舌后坠,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病人)
示范操作方法及流程,同学旁观,老师边操作边讲解,强调重点,并进行重点、难点动作的分解操作演示。
2、介绍注射器吸痰法、中心吸引装置吸痰法。
吸痰法操作及并发症教案

03
吸痰法操作步骤详解
患者评估与沟通
了解患者病情、年龄、 意识状态及合作程度。
向患者解释吸痰的目 的、方法、注意事项 及配合要点,取得患 者的合作。
评估患者口腔、鼻腔 状况,有无义齿。
选择合适吸痰器具
根据患者情况及痰液粘稠度选择 合适的吸痰管,成人一般选用
窒息处理
心律失常处理
立即采取急救措施,如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给予氧气吸入等,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如 情况严重,应及时就医。
立即停止吸痰操作,给予患者心电监护和相 应的药物治疗。如情况严重或持续不缓解, 应及时就医。
05
实践操作演示与互动环节
演示正确吸痰法操作过程
01
02
03
准备工作
介绍所需器械和物品,包 括吸痰器、吸痰管、消毒 液、手套等。
吸痰法操作及并发症教案
目录
• 引言 • 吸痰法操作基本概念 • 吸痰法操作步骤详解 •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措施 • 实践操作演示与互动环节 •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目的
通过本次教学,使学员掌握正确的吸痰法操作,了解可能出现 的并发症及其处理方法,提高临床操作技能和应对能力。
能自行咳嗽者,鼓励患者咳 嗽,以利痰液排出。
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昏迷 患者应使用压舌板或开口器 帮助患者张口。
按无菌操作原则将吸痰管插 入患者呼吸道,由深部向上 提起,左右旋转,吸净痰液。 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秒, 如痰液较多,需要再次吸引, 应间隔3~5分钟,患者耐受后 再进行。一根吸痰管只能使 用一次。
作用
吸痰法能够有效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保持呼吸道通畅,改善通气功能, 预防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吸痰护理教案模板范文

1. 知识目标:- 掌握吸痰的原理和目的。
- 了解吸痰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 熟悉吸痰的设备、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2. 技能目标:- 能够正确使用吸痰设备进行吸痰操作。
- 能够评估患者的吸痰需求,并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吸痰方法。
- 能够进行吸痰后的护理,预防并发症。
3. 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
- 提高学生的同情心和责任心。
- 增强学生对患者护理的重视程度。
二、教学对象护理专业学生三、教学时间2课时四、教学地点护理技能实训室五、教学资源1. 吸痰设备:吸痰机、吸痰管、吸痰瓶、无菌手套、口罩、生理盐水等。
2. 教学视频:吸痰操作示范视频。
3. 案例分析:典型吸痰病例。
第一课时1. 导入- 通过案例引入,让学生了解吸痰在临床护理中的重要性。
2. 理论讲解- 吸痰的原理和目的。
- 吸痰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 吸痰的设备介绍。
- 吸痰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3. 示范演示- 教师现场演示吸痰操作,包括准备工作、操作步骤、注意事项等。
4. 分组练习- 学生分组进行吸痰操作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第二课时1. 复习- 复习上节课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步骤。
2. 案例分析- 分析典型吸痰病例,讨论吸痰过程中的问题及处理方法。
3. 操作考核- 学生进行吸痰操作考核,教师根据操作规范、操作步骤、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评分。
4. 总结-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解答学生疑问。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对吸痰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吸痰操作技能的熟练程度。
3. 学生对吸痰操作注意事项的掌握程度。
4. 学生对吸痰病例的分析能力。
八、教学反思1. 教师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通过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2. 加强学生操作技能的训练,确保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吸痰操作。
3.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个性化的指导。
九、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理论知识,巩固所学内容。
2. 观看吸痰操作示范视频,提高操作技能。
本科吸痰法教案

实验课教案首页痰法一、目的1.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2.促进呼吸功能,改善肺通气。
3.预防并发症的发上。
二、评估1.患者的病情、年龄、意识状态、生命体征、治疗情况等。
2.患者的心理状态及合作程度。
3.患者有无自行将呼吸道分泌物排出的能力,呼吸道分泌物的量、粘稠度、部位深浅、口腔粘膜及咽喉部的情况,若有义齿,取下义齿。
三、计划1.操作者准备:仪表端庄,衣帽整齐,洗手,戴口罩;向患者解释操作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及配合要点。
2.患者准备:理解操作目的,愿意配合。
3.物品准备:(1)无菌治疗盘内备:盛有无菌生理盐水的治疗碗两只(1只做试吸用,1只做冲管用)。
(2)无菌治疗盘外备:一次性吸痰管数根、无菌持物缸及无菌持物镊、无菌手套、纱布、弯盘。
(3)吸痰装置:电动吸引器或中心负压吸引装置,试管(盛有消毒液,系于床栏处,将与吸引器连接的玻璃接管浸于其内)。
(4)必要时备:压舌板、开口器、舌钳、电插板、手电筒、石蜡油、冰硼散等。
4.环境准备:室温适宜、光线充足、环境安静。
四、操作步骤:1.携用物至患者床旁,查对床号、姓名、解释操作目的。
2.接通电源,打开吸引器开关,检查其性能并连接调节负压。
3.检查患者口、鼻腔。
4.协助患者头部转向一侧,面向操作者。
5.打开无菌盘,带无菌手套,连接吸痰管,试吸少量生理盐水,检查吸痰管道是否通畅,同时润湿导管前端。
6.瞩患者张口,操作者一手反折吸痰导管末端,另一手持吸痰管前端,插入口咽部(10~15cm)然后放松导管末端,先吸口咽部分泌物,再吸气管内分泌物。
7.将吸痰管自深部向上提拉,左右旋转,吸浄痰液。
8.吸痰管退出后用生理盐水冲洗吸痰管。
9.注意观察吸痰效果及吸出物的色、质、量;吸痰过程中患者的反应,如面色、呼吸、心率、血压等。
10吸痰毕,关上吸引器开关,将吸痰管丢弃,并将吸痰的玻璃接管重新插入到浸有消毒液的试管内浸泡,定时消毒、清洗贮液瓶。
五、注意事项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带无菌手套的左右手应严格区分开来,每吸吸痰一次应更换吸痰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连云港中医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教案
在课前已经对小老师进行过培训。
教师讲、小老师做、大家跟着做。
在整个过程中,遇到重点、难点教师多讲解,小老师多示范,二者同时进行。
4.竞赛:以竞赛形式分组练习(40分钟)
将学生分成五组,以积分制进行练习。
每组一个小老师参与小组管理,教师要随堂观看、发现问题及时给予指正。
注意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对动手能力差的学生要特别关心,可以反复示教。
另外,学生在练习时往往会把模型当成玩具,随意的拖拉、拍打、嬉闹。
当发现这些不严肃的现象时,要严肃批评,提醒学生注意,这是这里是病房,这些模型人就是病人,怎么能这样对待他们?我们要关心、爱护他们。
通过练习提高技术水平,培养学生的爱伤观念和责任心。
5.总结(5分钟)
教师总结重点和难点,并再次强调学生在练习过程中的一些不规范的操作。